论_儒道佛_思想在苏轼人生中的作用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4d1f105580216fc700afd95.png)
学教育2。
19.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悶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张永务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释道三种思想融合的宗教文化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 在他被贬黄州,人生转折时期,更是他精神的支柱,这种思想贯穿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 儒释道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前赤壁赋》儒释道苏轼《前赤壁赋》是苏轼辞赋的代表作,作为经典篇目人选高中语文教材。
《前赤壁赋》写于公元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之久,这是作者人生经历中的转折点,打破了他曾经奉行的“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开始出现由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向佛道超然物外思想的转变。
这一真实的人生转变,体现在他在黄州时期所在的作品中。
这一期间创作的《前赤壁赋》,可以清晰地看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不同于西方的哲学体系,因为独特的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儒释道三教融合而又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体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北宋之初是儒学、道学、佛学三家思想并存融合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的苏轼自然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其弟曾经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写过“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既而读《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
这里对苏轼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做了简要的概述,可以看出,释儒道三种思想一直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中。
“乌台诗案”使苏轼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在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从差点被处死到遭贬黄州,因祸得福,过上了自由闲适的生活。
这个时候他开始思索起人生的意义。
苏轼在早年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佛家的思想,这从与他交往的一些关系密切的释家朋友可以看出,如佛印、大通禅师等。
但是苏轼对佛学的研究应该起于被贬黄州之后,初到黄州之后,就寓居在定惠禅院,生活在黄州的几个和尚自然地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
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5d3cd3f0722192e4536f6d8.png)
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摘要】本文以苏轼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和文学艺术创作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上网检索和查阅有关苏轼和道家思想的资料,通过(1)苏轼处世哲学中的顺应自然和洒脱;(2)几经沉浮后的完美自我调控;(3)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技道合一”这三个方面的论证,进一步阐述了道家思想对于苏轼人生的深刻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道家思想;苏轼;外儒内道;洒脱超然中国唐宋时期,是佛家、儒家、道家思想同时发展、融合并达到一定高度的特殊时期,而由于皇室一脉对道教的极力推崇,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随之达到了极盛。
而苏轼正是这一复杂时期的特别代表人物。
后世有很多学者研究认为,苏轼的思维特点是“三家合一”,即佛儒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体现;也有学者认为,苏轼的思想应该是“外儒内道”,禅宗思想对于他的影响并不很大。
虽然对于苏轼的思维方式一直是说法不一,但是如果仔细去品味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诗词表达,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三家思想中,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各方面影响还是非常深刻的。
1.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虽说北宋的政治环境和思想流派非常复杂,但是,儒家思想应该还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思想。
也正是因为北宋统治阶层“重文轻武”和“不杀士大夫”的政策,让这一时期的文人和政治家得以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出仕而能有一番作为,是那个时期所有读书人的一个终极目标。
当然,苏轼也不例外,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幼受其父苏洵勤奋品德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良好教育,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同时,儒家思想也在小苏轼的思维中慢慢扎下根基。
苏轼二十五岁开始步入仕途,虽然在政治上几经沉浮,却始终表现出了十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他一向敢作敢为,正是应了儒家的“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的基本思想。
这也是苏轼贯彻一生从未背弃过的人生主导思想之一。
无论是人生的高点,还是低谷,他都始终保持了“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命于天,不能尽改”的处世态度。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7edd3f72f60ddccdb38a094.png)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苏轼的一些流传千古的作品大多出现在黄州。
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进行全面观照,从诗词来探讨其中的儒、佛、道思想。
标签:超越意识追求自由生命旷达超逸疏放自然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遭到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挫折——“乌台诗案”。
度过了四个月的牢狱生活后被貶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是以软禁犯人的身份踏上黄州的土地的。
从元丰三年二月至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这座偏僻的小城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
四年多时间只是茫茫宇宙时空中的一瞬,却在中国文化中崛起了一座高峰。
随着前后《赤壁赋》、《定风波》等一洗千古、彪炳千秋作品的产生,黄州从此进入中国文学的视野。
苏轼的一生,从政约四十年,然其一生仕途坎坷,在新旧两党的斗争夹缝中备受排斥和打击,多次被贬官流放。
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
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作用的结果,使他的一生不怨天尤人,不消极沉沦,有强烈的超越意识,执着于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在艺术创作中构建了自由的人生境界。
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让人感到的是轻松,没有丝毫的压抑感。
这与他被貶的心境是相矛盾的,与他独立不屈的性格是冲突的。
苏轼的超人之处是能在思想上冲破现状,超越自我,寻找新的精神支柱来进行自我调节。
而佛老哲学“清静无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正好帮他解脱了来自社会、个人的压抑,让他获得了心里的平衡。
禅宗和老庄思想也成为这一时期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儒,佛,道三家思想,在苏轼一生的不同时期,尽管主次不同,却始终是并存的,而被贬黄州之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重要。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的千古名篇。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词人面对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复付之东流,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人格魅力的影响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人格魅力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59fa2e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2.png)
从爱国战争战场上冲杀出来的人物.而且是建立了许 多传奇式功勋的英雄人物.所以他的爱国词最显著的 内容又当首推那些自叙战斗经历。自誓马革裹尸,抒发 自己抗战爱国热情的作品,以及那些表现这种热情受 到打击摧残.不得实现,以至感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的作品。他的那些以爱国主义思想为背景的表现“自 我”的作品中处处显现出作者主人公的形象。
2.顽强、乐观、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 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 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 痛苦。保持顽强、乐观、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一生被 贬黄州、潮州、惠州、儋州等荒夷之地,但苏轼却写出了
这样的诗句:“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 到黄州》);“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日哦 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之二)
中。总能实现悲抑之后的昂扬.憨闷之后的淡定。
在《前赤壁赋》中.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先写客对 比于自然之永恒感叹其个体生命之短暂.折射H_;对生 命永恒的执着.故黯然神伤。后写主跳出对个体生命的 执着,将其置于宇宙之间,与万物共观,观出生命在别 样意义上的永恒,于是“客喜而笑”。这种从游于物内到 游于物外、自忧转乐的心理轨迹充分显现丁儒道佛三 家思想的影响。
2007年9月号上自刊又教奇料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人格魅力的影响
翟玉肖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苏轼是一位具有丰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 文化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的 思想.并加以有机组合与融套,他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 本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虽仕连坎坷仍持志不改。卫由于 浸染佛、道的思想而达成外儒内道的和谐。具体则表现 为乐观旷迭的人生态度。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e1bea4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4.png)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苏轼啊,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超有趣的一个大才子。
儒释道这三家思想呢,就像三个特别的朋友,在他的人生里搅和出了好多精彩的事儿。
咱先说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苏轼那骨子里就有着儒家的这种精神。
他从小读书,满脑子想的就是能在朝堂上大展身手,为国家做点实事儿。
就像他年轻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啊,写的文章充满了对政治的抱负。
他觉得自己就像古代那些贤臣一样,能够辅佐君主,让国家变得繁荣昌盛。
你看他到地方做官的时候,又是修水利,又是为百姓着想,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体里起的作用,让他对社会有责任感,想要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说说佛教。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有风光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
这佛教就像是他在困境中的心灵慰藉。
当他被贬到那些偏远的地方,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时候,佛教的思想就冒出来了。
佛教让他学会了看开,懂得了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
他会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和和尚们聊天,在寺庙里静思。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是他的心境却慢慢变得豁达。
他可能会想,哎呀,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佛教就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那些烦恼的乌云。
道家思想呢,也在苏轼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由。
苏轼被贬之后,有了更多时间亲近大自然。
他写的那些诗词,好多都是关于山水美景的。
他在山水之间就像是一个洒脱的仙人。
他会去江上泛舟,感受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惬意。
他也会登山望远,觉得自己和这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道家的思想让他在官场的压力之外,找到了另一个可以让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
他可以不拘泥于官场的那些规矩,在自然里放纵自己的情感,活得那叫一个潇洒。
这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苏轼的身上就这么融合着。
他没有完全偏向哪一家,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境遇,让这三家思想在自己的灵魂里对话。
有时候是儒家的积极,有时候是佛教的超脱,有时候是道家的自在。
这才成就了我们看到的那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苏轼。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1f7c8e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7.png)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苏轼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苏轼儒道佛思想的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06c375a6dd88d0d233d46a5f.png)
苏轼:儒道佛思想的融合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诗案”后。
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
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
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而“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一、苏轼从小便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尊尚孔孟,十岁时便由母亲教授儒书,他在启蒙学习中受书本的影响:“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贾谊是汉文帝时“通诸家之书”的儒士,以儒治国。
陆贽是唐德宗时名臣,以儒学为宗。
苏轼以他们的学习榜样,建构自己的政治蓝图。
所以他曾对朋友这样说道:“我非因农家,安能事耜耰,又非将帅种,不惯挥戈矛,平生负壮气,岂可遂尔休。
”年轻的苏轼对政治抱着无比热忱与信心,认为现实政治的权力具有广泛改变一切的力量,只有全心全意投身于政治的洪流中,才能完成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
苏轼这种早期的儒家思想主要是由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这三方面共同形成的。
苏轼从儒家那里吸取的是经世致用,维护君国民生的社会利益,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
他从道家那里吸取的是崇尚自然,在个人进退得失、利害荣辱上无欲无争、随遇而安的态度,追求精神自由解放、无往不乐的性格。
他从佛家那里吸取的是抛却名疆利锁的束缚,从内心感悟中超越尘世欲求,求得空明心境的精神。
同时,他又扬弃了儒家绝对忠君的缺陷,他忠君是为了国家人民;为了国家人民就要敢于死谏,不从昏君。
他也扬弃了道家反对一切人为努力的缺陷,他不主张完全顺水推舟地盲目跟随王安石和司马光,不主张在一切问题上绝对无为无欲。
他也扬弃了佛家抛弃尘世,沉醉于四大皆空的寂灭情绪,寄希望于幻想的来世和天堂的缺陷,他始终是积极乐观地拥抱现实,在现实中积极奋斗。
浅析儒、佛、道思想的融合对苏轼“寓意于物”论的影响
![浅析儒、佛、道思想的融合对苏轼“寓意于物”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b62feabb0717fd5360cdca2.png)
影 响
揭示了万物存 在的本质, 尽管各家 表述 重点有所不同 , 但其实都 叠合在同 一认 识轨迹之上, 关键问题是 接受主体 如何
去 准 确 把 握这 三 家 的 理 论 特 质 。
苏轼自幼 受到齐家治 国, 兼济 天下
的儒家进取精神的 濡染, 这也是他后来不能像陶潜那样 完全
归隐 , 也 不能像王 维那样真正 遁入空门, 更不 能像李白 那样
二 二) 从这 一记 载中 可以 看到 , 对 于 儒、
佛、道诸家思想, 苏轼根本 不存在把 它们 互相对立互为 设防的意识 , 他是将 各家
苏 轼『
静
理论参照融合。对《庄子》的领略, 是通过 《中 庸论》来阐发; 感悟佛教的实 相说, 则
寓 意 于 物』 论 的
可 参 之 以 孔、老 。他 不 像 柳 宗 元 那 样 运 用 儒学的标尺对 佛理一一衡 量来表明 自己 崇佛的合理性 , 不像欧阳 修那样冷 静地 审视老庄思想 之短长以决 定取舍。 他首 先在观念上 抹去了三者界线 。他说,“江 河虽殊, 其至则同。”这种认 为儒、佛、道 三家 思想有“相反 而相为 用”的 论述 , 使 得他 解读出 的结 论是 : 儒 、佛、道 思想 都
·15·
E ducation
Science
青 海师 专学 报( 教育 科学 )
JOURNAL OF QINGH AI J UNIOR TEAC HERS’C OLLEGE
( Education Science)
2006 年第(3- 4)期
No(3- 4).2006
婚姻制度 是中国法制 史上起源 最
2006 年第(3- 4)期
青 海师 专学 报( 教育 科学 ) JOURNAL O F QINGHAI J UNIOR TEAC HERS’C OLLEGE
论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作文
![论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d4088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d.png)
论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作文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苏轼作品
东坡先生,号苏轼,是宋代文学大家,也是一位受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的大文豪。
从他的诗词歌赋、散文随笔,无不洋溢着儒家的睿智和人文情怀。
苏轼的诗歌气韵生动,情怀挚诚动人。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将个人的离愁别绪与国家的兴衰荣辱融为一体,诗中"红尘何太苦?一杯尚温馨"的豁达人生观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他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则呼应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为世人树立了高尚的人格典范。
苏轼散文遗著也折射出浓郁的儒家气质。
在《赤壁赋》中,他将道家的"逍遥自在"与儒家的"爱国精神"融会贯通,抒发了渴望"躬耕陇亩"的世外高士情怀。
而在《贝钦斋记》里,他则从一间小小的斋舍中探讨出"读书之乐"的儒家本真。
可以说,苏轼一生都在践行着儒家的核心理念:勤勉好学、诚实守信、谦逊有礼、敬天爱民。
他的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流芳百世,正是因为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深刻智慧和人文关怀。
东坡先生用文字铺陈了一条通往人生理想境界的大道,启迪了无数后人追求高尚品德和精神价值。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e99022fe87101f69f319500.png)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作者:王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5期摘要:苏轼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使其诗词更多地从理性的思维中去挖掘人生的价值。
由于受时代背景及政治原因的影响,使苏轼的诗词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再加上议论的博辩,滔滔莽莽而才气纵横,充满了新意和豪放外的妙理。
从而体味到苏轼追求自然适意、无所系念的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人生哲学;旷达洒脱;儒、道、佛思想作者简介:王建(1985-),男,吉林省公主岭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教师、助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01苏轼生活在儒、道、佛盛行的宋代中后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
儒家的“安贫乐道,积极入世”,道家的“清净无为”以及佛家的“超然物我”势必会影响处于失意中的苏轼。
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苏轼更是从未对社会、人生、自然等问题停止过理性思考。
“在宋人看来,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人与自然遵循这一规律,所以面对人生的遇合,都能经过理性思考与分析,平静地对待喜怒哀乐,使情感处于平静的客观状态”。
这样使苏轼的诗词比较复杂,有时是积极入世的,有时又有很浓的老庄味。
老子的无为、虚无、归隐山林、崇尚自然的思想都被苏轼以积极的心态利用了。
苏轼早年崇尚儒家积极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受其家庭和范仲淹等人的影响。
从骨子里看,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家,极为关注现实,积极参与社会的基本理念,在他的前期诗词中有明显的体现。
另一方面他与老庄思想也有很深的根源,从小就向往精神自由的苏轼,当他接触到庄子时,就被庄子的“齐物无我,逍遥物外”的绝对精神自由所吸引,与庄子发生共鸣。
尤其是“乌台诗案”后老庄思想更是作为其为人处世的哲学,看来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以虚无来麻痹自己的人生态度,又似乎是老庄思想给了他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实际上却是苏轼的超然物外,可那不是消极而是痛苦过后的一种洒脱,可以说是他选择了老庄,而不是老庄思想影响了他。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https://img.taocdn.com/s3/m/e39c9bbf284ac850ad02427c.png)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关键词】:苏轼儒家道家佛(释)家思想出世入世外儒内道乐观旷达【题要】: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在诗、文、词诸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又兼精书法、绘画。
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清新活泼,富有情趣,开诗歌一代新风。
他的散文,生动自然,有创造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清新劲健,风格豪放,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然而,苏轼让后代文人普遍热爱,受到他们景仰的主要原因还有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苏轼那样,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用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
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那么,作为一代名家的苏轼,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赋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
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实现经世济民思想的重要过程。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I><I>&#</I></I>8226;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独生子砥励名节。
当苏轼21岁离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时候的苏轼,是怀着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的。
在此以后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实现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的重要过程。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士之志。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
苏轼思想中的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思想中的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e957085e76eeaeaad0f33032.png)
苏轼思想中的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体现长春街小学徐惠一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广泛吸取,兼容并包。
因而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面貌,既充满矛盾,但经他消融调和之后,又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是苏轼思想的独特之处。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他对三家都有吸收,又都有扬弃,他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三家思想中,从人生处世态度看,儒家是积极用世的,而释、道则归于虚无,是消极出世的。
这两方面是矛盾对立的,在一般人的思想中很难兼容,但苏轼却能加以消融和调和,找到他们之间的共通点,从而融为一体。
但三家思想在苏轼生活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中,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从总体上看,苏轼在政治上表现出一种积极用世、经世济民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在生活上,在处世和人生态度上,特别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处于逆境时,就更多地表现出佛、老思想的影响,常常以“静”和“达”来对待并排解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苦闷。
从时间发展上看,则贬官黄州以前,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他关心现实政治,推崇和学习贾谊、陆贽那样的政治热情,反对空言,积极从政,重视对现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对现实政治提出许多改革的建议和实际的措施。
而贬官黄州以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来愈明显,愈来愈重要。
不过,虽然苏轼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和侧重面,但三家思想又都是纵贯他的一生的。
他年轻时就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可见他对老庄思想是一拍即合,很自然地在内心引起共鸣。
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他从年轻时起也深有爱好,至晚年也没有改变。
谪居惠州时,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求刘尽发道术之秘,并希望对方惠赠给他炼成的外丹。
在信中说,他“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
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
”对佛家他也很早就有接触,年轻时即与蜀中的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往。
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辨说法,颇有感悟。
谈谈苏轼作品中的儒释道思想
![谈谈苏轼作品中的儒释道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03faf4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7f.png)
教材解析JIAO JIE XI 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也是他精神突围的主战场。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
名义上是担任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实际上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中的低谷,但是,在黄州的这些日子里,他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进行了融会和批判,创作也进入了巅峰期。
如果没有黄州的那片山水,苏轼又怎么可能脱胎换骨,找到真正的自我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开歌喉吟唱,从容前行。
竹杖和草鞋的轻便胜过骑马,这些小事有什么可怕的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山头的斜阳似乎在欢迎“我”,回首来时风雨潇潇的情景,回去吧,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在“乌台诗案”的第三个年头,他写下了这首词。
那时,他刚好要去沙湖买田,却突然遇雨。
看上去是平常无奇的一场雨,却让他进入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在苏轼的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过一百多次。
“归”不仅是作者的一种人生选择,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那么,苏轼究竟要归向何处呢?是入世、避世,还是出世呢?这就要从他的思想观念说起。
苏轼能自由地出入于儒释道之间,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没有丝毫的冲突,济世安民不影响他参禅悟道,畅游山水也不影响他治国理政,儒释道三种思想和谐共生。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一、儒家思想:入世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的父亲为他们兄弟二人取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
苏轼,“轼”是指车上的横木。
苏辙,“辙”是指车子留下的印迹。
兄弟二人的名字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和中庸的思想。
论苏轼的处世之道
![论苏轼的处世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c1bcfb2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f.png)
论苏轼的处世之道一处世依据(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正统思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仁政爱民,尊主尊亲,积极有为。
苏轼的政治生活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出生在一个封建文人家庭,从小就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他的祖父苏序,父亲苏洵都希望他可以入朝为官,为国效力。
苏东坡的祖父苏序虽然不是达官贵人,但是很有文化修养,喜欢作诗,而且很有政治情怀。
北宋建立后,苏序认为天下统一了,没有军阀割据,应该让子孙出去做官,为统一的国家出力,为人民谋幸福,于是他把儿子送到城里读书。
苏轼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来入朝为官,尊主泽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北宋时期道家思想比较盛行,士大夫接受道家和道教。
道家,道教也成为了他们平常生活里重要的一部分。
道教思想深深入地渗透到了士大夫们的心灵深处,对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治国治民理念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北宋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理念,外交思想和学术文化方面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轼与道家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
(三)佛家思想的影响苏轼与佛家的渊源很深,苏出生的家庭世代信佛,苏轼自己说他的父亲和母“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
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苏东坡从小就受到佛教的熏陶,他的父母和僧人交往的很多,他的弟弟苏辙也信奉佛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苏轼的思想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也是必然的。
二处世方法(一)对待朋友平易近人,谦逊宽容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苏轼的一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可以说就是朋友,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还是沦落街头的乞丐,亦或是乡野间的和尚道士,甚至是一些风尘女子,他都能一视同仁,结为朋友。
他经常邀请客人来访,一起饮酒作诗。
在京城,他和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等大臣就来往密切。
并且结识了很多有才华的文人,其中“苏门四学士”名气最大。
略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略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8e7720a4a7302768e993912.png)
略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邹志勇【摘要】:苏轼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全才作家之一,他生活在十一世纪后半期的北宋社会,在王安石变法的新旧党争和北宋论文革新运动中登上仕途,跨入文坛.在他生活的时代,他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取规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诗、词、散文方面,被后世举为北宋文坛巨擘.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兼豪健旷达,婉曲缠绵的风格于一身,并在题材上开拓极深;其文明白晓畅,韵味深厚.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的,除个人的才气,时代的风气等原因外,最主要的是与其作品风格相联系的复杂的思想内涵,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关键词】:儒释道思想苏轼豪健北宋儒家思想佛道思想作家作品新旧党争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
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
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在儒家立场,批评老庄和佛家。
在政治上他更多地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主张以“仁政”治国并且始终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投身政治斗争,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得到各阶层民众的爱戴。
这些都与他坚持儒家思想有关。
在生活上,苏轼却更多地采取佛家和道家的处世态度。
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上看待人生、看待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的关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作为追求心灵解脱的基础。
政治上他并不随人俯仰、随波逐流,生活上他则“随缘自适”、随遇而安。
佛老思想使他遇事达观、超脱、开阔。
无论何时,他都对万事万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社会人生始终采取执着的态度。
他不管遭受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都没有失去生活的热情,始终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4f2cd621ee06eff9aff80705.png)
论苏轼苏轼的思想集儒、释、道于一身, 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佛道思想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正如李泽厚所说: “苏轼不是佛门子弟, 也非漆园门徒, 他的生活道路、现实态度和人生理想, 仍然是标准的儒家。
“少年的苏轼,,便已萌发了报国的热情。
宋史本传记载:“母程氏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5范滂传, 慨然太息, 轼请曰: ‘轼若为滂, 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为了干一番经世济时的事业, 苏轼和其他士大夫一样通过出入仕途来实现他的抱负。
他的政论文充满了新的政治思想。
苏轼在作官期间经常在他的文章中主张要以德治国、以仁治国。
“人存则德存,德存则无诸侯而安, 无障塞而固矣”。
“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苏轼在贬居黄州之时, 屡因文字得罪, 自己也想“焚砚弃笔”。
但还是写了《荔枝叹》针砭时政,表现了他抱负不得实现的愤懑。
但他没有沉沦, 而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把入世的热情转化为个人情操风节的修养上来。
苏轼在思想上追求道家的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他亲近自然, 纵情山水, 对自然的依恋, 使得他不得志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寄托。
如《前赤壁赋》,所谓“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浸透了作者对人生苍凉感受, 表现了他对人生真谛的体验与思考, 把有限的生命个体融入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物与我一体, 共享明月清风的诗意。
这显然继承了庄子玄学禅宗的浪漫精神, 超然物外, 遗世独立, 从而达到精神的自由。
外在的物象与内在的情感合二为一, 用内在生命去体悟外在的自然, 达到物与我的相融相应, 达到物与我的完美结合。
苏轼很喜欢陶渊明的诗, 很欣赏他的为人。
他喜欢的是陶渊明所代表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精神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
苏轼他自己也作了很多诗附和陶渊明。
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 曾在常州宜兴购买田宅, 在南都接到了批准他在常州居住的诏命, 于是“归去来兮,清溪无底, 上有于仞山魑嵯峨。
苏 轼与佛教思想的关系如何影响创作
![苏 轼与佛教思想的关系如何影响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a7b9fbb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0.png)
苏轼与佛教思想的关系如何影响创作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其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这种影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他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变迁中逐渐渗透,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独特的内涵与风格。
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尽管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佛教的教义和理念在社会各阶层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苏轼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看法上。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历经磨难。
然而,佛教的无常观和空观使他能够以一种平和、超脱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挫折。
他深知世间万物皆无常,富贵名利皆如浮云,这种观念让他在困境中不致于陷入绝望和沉沦。
在他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短暂、命运无常的感慨。
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首诗以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他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深刻理解。
佛教的慈悲思想也在苏轼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他对百姓的疾苦充满同情,关心民生,这种慈悲情怀与佛教的慈悲为怀有着相通之处。
在他的为政生涯中,积极为百姓谋福祉,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他的诗词中也常常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和怜悯,如“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展现了他希望百姓能够温饱无忧的真挚愿望。
此外,佛教的禅定修行方式对苏轼的创作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定要求内心平静、专注,摒弃杂念。
苏轼在创作时,常常能够进入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这种专注和宁静的心态使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用细腻的笔触将其描绘出来。
他的诗词往往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在苏轼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佛教典故和意象的运用。
他巧妙地将佛教元素融入到诗词中,使其作品更具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
例如,“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这句词借用了佛教“如梦如幻”的观念,表达了对人生虚幻的感慨。
苏 轼在文学中如何体现儒释道的文化交融
![苏 轼在文学中如何体现儒释道的文化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77d441d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1.png)
苏轼在文学中如何体现儒释道的文化交融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儒释道三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儒家思想在苏轼的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关注社会、承担责任。
苏轼一生心系国家和百姓,他的许多政论文章都体现了儒家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比如在《思治论》中,他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展现出他渴望为国家和民众做出贡献的决心。
即使在遭遇仕途坎坷时,他也未曾放弃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然而,苏轼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多次被贬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时候,道家思想为他提供了心灵的慰藉。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超脱尘世的束缚。
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下了《赤壁赋》等作品。
在文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几句体现了他对生命短暂和宇宙无穷的感慨,同时也传达出一种顺应自然、不为世俗所累的道家心境。
而佛教思想在苏轼的文学中则表现为对内心的洞察和对苦难的超脱。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
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后,从佛教中汲取了力量,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
他的诗词中常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但这种感慨并非消极的哀叹,而是一种对世事的洞察和超脱,体现了佛教的智慧。
苏轼将儒释道三家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既有儒家的积极进取,又有道家的超脱自由,还有佛教的洞察智慧。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在不同的情境和心境下,灵活运用三种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他的词作《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他没有畏惧和抱怨,而是坦然前行,体现了道家的洒脱和佛教的淡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9.02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兵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
即便在被贬生活中,他也过得很惬意。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十足的乐天派。
苏轼的文化性格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本文试从苏轼的儒、道、佛交融等三方面来剖析苏轼的生存智慧。
一、儒家的积极用世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由于苏轼跟王安石在变法的看法上有出入,无奈请外任到杭州,徐州,密州。
在地方从政的苏轼更加为老百姓着想,当新法触及到老百姓利益的时候,诗人总会用诗歌来抨击时政。
如《山村五绝》(其三):“七十老翁自腰镰,惭愧春山竹笋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1]诗中写一个古稀老农腰镰爬山寻笋充饥,已经几个月没尝过盐的味道。
难道他也像孔子那样,是听了《韶》乐后陶醉其中而忘了食盐的味道吗?在这里,诗人是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农民生活举步维艰的真实现○张承启摘 要: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却扮演着失败的角色,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迫外任,“乌台诗案”的发生,标识着苏轼政治仕途的重大挫折,但这却成全了苏轼在文学上的“功业”。
政治与文学的互动,使得诗人不仅收获了斐然的文学成绩,同时也在文学中释然自己苦闷的心情,从而为后人展现了面对不幸命运的生存智慧。
关键词:苏轼 儒道佛 生存智慧论“儒道佛”思想在苏轼人生中的作用生之平和淡雅。
江流的滚滚不息与千古英雄的群象长卷构成了雄浑深沉的时空感,雄奇的赤壁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多么妙合无痕,而华发苏子的“一尊还酹江月”又蕴含了何等丰富而微妙的意味!除了手法之妙外,亦有其功用:壮丽之自然令人心胸廓大,精神振奋,唤起一展宏图之豪情。
词中对于大江赤壁的描写即是此类。
秀美之自然令人心境平和,心绪宁静,有抚平心灵伤痛,归于冷静思索的功效。
词中“江月”的意象即是此类。
第三,进退两适的人生态度。
词中所写的两种人生形式,作者并没有否定其一的意思。
是英雄人生的奋发有为,还是平淡人生的乐天知命,还得顺天应时。
如此看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又出世的”[8](p6)。
作为大学者的苏轼,广采百家,兼收并蓄,在他看来,儒道释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
智者总是站在人世的边缘,相机而动,并不偏执一端,于是这便有了二美并具的人生形式。
注释:[1]陆机:《文赋》,转引自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谭爱旭主编:《高级中学语文第六册(必修)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李白:《将进酒》,转引自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王剑引:《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7]陆游:《游山西村》,转引自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8]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转引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董成亮 湖南省桃源县第二中学 415722)中国古代文学研究42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2009.02状。
究其原因?是当时政府实施的“盐法”制度造成的。
诗人虽不动声色,却早已用幽默的方式把他的忧民之心包孕其中。
在身贬黄州之时,苏轼依旧用“含笑的批评”评品政事。
如《布谷》诗:“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
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裤。
不辞脱裤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
”[1]诗中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却因交不起地租遭地主毒打而遍体鳞伤,布谷鸟劝农民脱下破裤过河,殊不知农民有苦难言,怕遍体伤疤让人心寒。
在这首寓言诗里,作者用幽默讽刺了虐政对下层人们的戕害。
即便在流放岭南时期,苏轼还是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
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综上所论,苏轼有一颗爱民的心,他的所作所为总是从人们的利益出发,进而游离于新党和旧党之外,体现了苏轼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
二、佛道的超然出世“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标识牌,政治的沉重打击促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用佛道的超然思想直面人生的厄运。
但他对佛道的看法有别于他人,苏轼不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归诚佛门”,而是借助佛道思想渡过难关,以求更高人生境界。
首先他是用佛道的思想消解痛苦,但苏轼还有进一步的追求,即通过对自己心灵的感化,达到更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如《黄州安国寺记》所云:“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1]其次,苏轼对待佛教的态度非常理智,他没有坠入佛门,只是借助佛教思维,对人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便在相互对比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理念。
苏轼对佛道采取慎重的态度,取其精华,除其糟粕,从而构建自己的人生准则。
苏轼在《论修养帖寄子由》中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而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
若如此是佛,猫儿狗子,待饱食睡,腹摇鼻息,如土木同……岂可谓猫儿狗子已入佛地?”(《苏轼集・志林》卷101卷第4256页)苏轼能够辩证的对待,在批判的同时,他吸收了“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自由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追求。
正如苏辙所言:“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后读释氏书,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苏轼借助佛道的思辨方式,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超越,从而进一步导向了他对现实的超越。
三、儒道佛的的相互参透古代的许多士大夫,诸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等,他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惟有苏轼无论穷达既能兼济,又能独善。
这是由于苏轼能够以豁达的心境面对穷与达,从不计较得与失,苏轼不再从外在的社会准则来评判自己,更多的通过内心来解决。
这与苏轼以儒为本,以佛道为用的思想不无关系。
苏轼一生遵循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抛弃了孔子等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迂腐方式;苏轼吸取了庄子追求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独立的个性,否定了其厌恶社会的悲观情调。
苏轼学习佛家的达观的处事精神,却没有深陷难懂的教义之中。
苏轼能够将政治和生活区别对待,因而当他从政时,总会用儒家思想来做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当被贬时,他又在佛道思想中得到解脱,并借此作形而上的思考,以开阔自己的心境。
“乌台诗案”后的大都作品,词人更多在心灵深处开拓。
如《念奴娇》[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这首被世人称为“珠穆朗玛峰”的词中,词人把自己塑造成矛盾的性格人物。
词的上片主要写赤壁气贯长虹的场面,时空背景极度开阔,为下文抒怀奠定基调;词的下片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矛盾心态。
词人用超脱的态度对人生和自我采取自相矛盾的态度,并且折衷于两者之间。
江山,美女,功业有历史价值吗?有即没有。
世人值得为之努力吗?值得又不值得。
周瑜年少建功,而自己却老大无成,难道是词人没有为之奋斗吗?不是,朝廷才是其罪魁祸首。
词人在解嘲自己中不动声色地对社会进行了批判。
词人并没有因老大无成而绝望,他把自己放到浩瀚的历史时空中拷问自己,很快在历史与现实的互照中,找到了释然自己苦闷心情的答案。
总之,苏轼“能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通三教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质是以儒为体,以佛老为用,这使得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简易圆通。
”[3]苏轼之所以能够对儒道佛三家融会贯通,关键是苏轼在它们当中找到了相同之处,从而能够灵活运用,这相同之处就是“自由的心理主义原则”[4]。
苏轼一生中所体现的生存智慧,在不同的时代都折射着永恒的魅力。
注释:[1]苏轼:《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99页。
[3]陶文鹏著:《一蓑烟雨任平生》,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4]冷金成著:《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张承启 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第二初级中学 23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