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地球概述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根据用途和制作材料的不同,地球仪可分为教学用地球仪、装饰用地球仪、礼品 用地球仪等。
如何使用地球仪
01
02
03
04
确定地理位置
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可以确定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
了解地理现象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海洋、陆 地、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现 象,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 环境和地貌特征。
01
02
03
04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极昼极夜
在地球两极地区,由于地球公转 导致极昼和极夜现象交替出现。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变化,昼夜长短也会发生变化,如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 冬至日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变化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高度角也会发生 变化,如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而在冬季则较小。这种变化会影响地表获得太阳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 和地球仪
目
CONTENCT
录
• 地球概述 • 地球仪简介 • 经纬网与地理坐标 • 地球的运动与产生的现象 • 地球的圈层结构
01
地球概述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 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 亿平方千米。
射能的多少,从而影响气温的高低。
大一地球概论笔记
大一地球概论笔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地球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质量、自转和公转等基本参数。
同时,也会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这些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例如,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地球上的气候分布,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3. 地球的气候系统: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地球的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水文、生物和冰冻圈等子系统。
同时,也会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 地球的地理环境: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等。
同时,也会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地球的资源分布和利用,以及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环境污染等。
同时,也会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6. 地球科学的方法论: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模拟和模型等。
同时,也会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前沿和技术。
地球概述(课件)-2022-2023学年六年级地理下册同步精品课堂(沪教版上海)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确证
证实
漫长而艰辛、不断探索、求知、求真!
一、地球的形状
为什么会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一、地球的形状
在海边看离岸行驶的船,会发现总是船身慢慢的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开始下沉,直至 整个船只消失在视野里,这就说明地球表面是弧形的,也就间接的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外部三大圈层。 4.通过本课学习,体会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艰辛而漫长,学习前人勇于 探索、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感受科技在人类探索地球过程中发挥的 重要作用。
一、地球的形状
月食是指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被地球所 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因为月食是太阳光被地球的影子所遮蔽,所以从影子 的形状看,是一个圆弧状,从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月食的的发生过程侧面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 阶段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一、地球的形状
课程目录
1 地球的形状 2 地球的大小 3 地球的圈层
一、地球的形状
阶段1:天圆地方
古古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根 据直觉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构成 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节蚆羅芆芈蚅肇膈薇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V4XgP。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FKTrD。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sng7T。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V3Grs。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
6 、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BD)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框架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框架第一章地球的陆地和海洋一、地球表面形态1.地球表面形态概述o地球表面形态多样,主要有陆地和海洋。
o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o陆地和海洋的比例约为2:7。
2.陆地和海洋的分布o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o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o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3.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o陆地和海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o陆地上的河流将水流入海洋,海洋上的水汽蒸发到陆地上,形成降水。
o陆地上的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海洋上的洋流可以调节全球气候。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o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洲。
o非洲:世界上面积第二大洲,人口第二多洲。
o北美洲:世界上面积第三大洲,人口第三多洲。
o南美洲:世界上面积第四大洲,人口第四多洲。
o南极洲:世界上面积第五大洲,人口最少的洲。
o欧洲:世界上面积第六大洲,人口第五多洲。
o大洋洲:世界上面积第七大洲,人口第六多洲。
2.四大洋o太平洋: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
o大西洋: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洋。
o印度洋: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洋。
o北冰洋: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洋。
三、陆地地形1.地形的概念o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起伏形态。
o地形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2.主要地形类型o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
o山地:地势高耸,起伏很大。
o丘陵:地势起伏和缓,海拔较低。
o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是一个封闭的洼地。
3.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o地形影响气候、植被、水文等,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o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农业发展,山区地区适合林业发展。
四、世界主要地形区1.世界主要山脉o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的山脉,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o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的山脉,位于南美洲西部。
o落基山脉:北美洲西部的山脉,被称为“北美脊梁”。
o阿尔卑斯山脉:欧洲著名的山脉,拥有许多著名的滑雪胜地。
2.世界主要平原o亚马逊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
01地球概述
三 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大陆:平均 大陆:平均800米高 米高
大洋:平均 大洋:平均4000米深 米深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一 地球的外部圈层 二 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内部圈层
一 地球的外部 圈层
• 大气圈 • 水圈 • 生物圈
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
• • • • • • • 地壳 莫霍面(平均33km) 莫霍面(平均 ) 地幔 古登堡面( 古登堡面(2900km) ) 地核 地球平均半径6371 地球平均半径 地球平均密度 5.5g/cm3
第一章 地球概述
第一节 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第一节 地球的基本特征
一 太阳系 二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一 太阳系
太 阳 水 星 金 地 星 球 火小木 星行星 星 带 土 星 天 王 星 海 王 星 冥 王 星
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系家族
太阳系:太阳/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太阳系:太阳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小行星带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 • • • 类地行星: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主要由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 土 天 海 冥 主要由气体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冥 主要由气体组成 地球 :土壤 水 温度 大气 生机勃勃 月球: 月球: 死寂沉沉
从月球上遥望地球
二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赤道半径(a)6378.14km 赤道半径( 两极半径( 两极半径(c)6356.76km 平均半径( 平均半径(R)6371 km 扁平率(( ((a )/a 扁平率((a—c)/a)l/ 298.257 赤道周40075.36 赤道周40075.36 km 表面积5.1× 表面积5.1×108km2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相对地质年代(relative age):根据生物界的发展和演化,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借以展示时间的先后关系。
相对地质年代只表示新老顺序,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也不表示绝对的年龄。
同位素地质年代(isotopic age):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计算岩石形成的年龄。同位素地质年代可以表示岩石的绝对的年龄
地热增温级——是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
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即每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100m。
3、地热流所带出的热能是很分散的,目前只有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的地热能,才能当作资源看待。在这样的地方称为地热异常区。
4、地球内部结构
第二章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第四章、沉积岩
1、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外力作用支配下,形成于地表附近的自然历史产物。各种沉积岩都毫无例外地记录下来沉积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因此,沉积岩是重塑地球历史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中等解理解理面较平整,但不光滑如角闪石
不完全解理难于形成平的解理面如橄榄石
极不完全解理不形成解理如石英、黄铁矿
矿物受力后形成方向不定、不规则的裂开面,称为断口。
断口出现的程度与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
根据断口的形状,可以分为: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等。其中最常见的为在石英、火山玻璃上出现的具同心圆纹的贝壳状断口。一些自然金属矿物常出现尖锐的锯齿状断口。
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含氧盐矿物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第一章:地球概述1.1 地球的位置与大小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直径、体积和质量1.2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过程地球的地质时期和生物演化1.3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与特点地球的板块构造第二章:地球大气层2.1 大气层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成分、分布与作用大气层的垂直结构2.2 气象现象与气候系统气压、风、湿度等气象现象气候系统的组成与作用2.3 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大气污染问题及其影响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第三章:地球水资源3.1 地表水与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表水体地下水的分布、流动与利用3.2 水循环与水资源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全球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3.3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技术措施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地球生态系统4.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特点4.2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与问题4.3 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途径第五章: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5.1 地球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5.2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技术与方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内涵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挑战第六章:地球上的生命6.1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理论生物进化历程6.2 生物的分类与生态系统生物分类学基础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角色与相互关系6.3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人类活动对其他生物的影响第七章:地球上的自然灾害7.1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成因地震、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分类与影响7.2 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范自然灾害预测的方法防灾减灾的措施与实践7.3 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行动政府、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应对责任国际合作与援助第八章:地球科学与探索8.1 地球科学的基本分支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的主要内容地球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8.2 地球探索的历史与现状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历史进程地球科学探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8.3 地球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地球科学在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地球科学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贡献第九章:地球环境保护与治理9.1 地球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9.2 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国际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实践9.3 环境保护的行动与实践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第十章:地球的未来展望10.1 地球人口与资源挑战全球人口增长的影响资源供需矛盾与解决方案10.2 地球气候变化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行动10.3 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愿景人类共同家园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解析: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是理解地球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基础。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通常会涉及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及其运动等内容。
以下是该章节的知识点概述:一、地理学科概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分布规律、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
它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旨在探究人地关系,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由于自转造成的赤道膨胀和两极扁平,形成了扁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
三、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
1.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旋转,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
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地理现象。
2. 公转:地球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公转的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
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
四、地球的坐标系统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人们建立了地理坐标系统。
1.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向西各分为180度。
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
2. 纬度:以赤道为起点,向北向南各分为90度。
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
五、地球的大气层结构地球的大气层由外向内主要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大气。
对流层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区域,而平流层则包含了臭氧层,对地球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六、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这些技术在地理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展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它通过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元素,将地理信息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习如何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技能之一。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地理学科的基本认识,为后续更深入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质学笔记
第一章地球概述第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 地球内圈的划分依据地震波:1849年英国科学家斯托克斯(Stokes)证实地震时产生出两种弹性波,一种是纵波,也称为P波(primary wave),一种是横波,也称为S波(secondary wave)。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同一固体介质中,纵波的传播速度为横波的1.73倍。
2.地壳和地幔的界面,1909年南斯拉夫(Yugoslav)地震学家莫霍诺维奇(Mohorovici) 在萨格勒布(Zagreb)气象台研究克罗地亚(Croatia)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时发现,也被称为莫霍诺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3. 地幔和地核的界面,1913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Gutenberg)发现,也被称为古登堡不连续面。
4. 地核外核和内核的界面,1936年瑞典地震学家莱曼(Lehmann)发现内核由固态的铁镍组成,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核爆相关研究证实。
5. 地壳厚度非常薄,大陆地区平均厚度30km,大洋地区平均厚度5km。
地幔厚度约为2900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一半。
主要由暗色致密的超镁铁岩石组成(橄榄岩),分为上地幔(含软流圈)和下地幔。
地核的外核厚度约为2300km,由液态的铁(90%)镍(10%)混合物组成。
地核的内核厚度约为2300km,位于地球的中心,由固态的铁(90%)和镍(10%)组成。
第二节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1. 地壳的化学组成2. 地壳的结构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第二章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第一节地质作用1.基本概念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促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2.地质营力的来源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撞击能3.地质作用的分类第二节地质年代1.基本概念地层(strutum,复数stuata)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可以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部分变质岩。
全名词解释
9、岩浆: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组分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体。
10、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8、河流:大陆表面常年有定向流动水体的槽形谷地。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11、洋流:指海洋中在较大范围内沿一定方向流动的海水。
12、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3、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
20、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工业性油气流的沉积盆地。
21、斜坡:指盆地的基底向边缘升起,向中心下倾的区域性大单斜。
22、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褶皱,构成山脉,两板块接触线出露地表时,称为地缝合线。
17、喀斯特:地下水溶蚀作用为主,加上地表水的共同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特殊地形及这一过程称喀斯特。
1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9、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
2、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3、圆度:系指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4、球度:是指颗粒接近于球体的程度。
5、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等。
4.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行星地球1. 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四季的划分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
3.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基本要素、类型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热量平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风、气压带和风带等)、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受力分析等。
4.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1. 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和影响,以及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以上仅为高一必修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概述,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学校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地球的自传教案——行星地球资料文档
地球的自传教案——行星地球资料文档第一章:地球概述1.1 地球的诞生与演化地球的形成过程地球的地质时期划分1.2 地球的结构与组成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1.3 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球的形状与测量地球的气候系统地球的自然灾害第二章:地球的运动2.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点地球自转对地球的影响2.2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定义与特点地球公转对地球的影响2.3 地球的运动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地球公转周期地球章动周期第三章:地球的地质作用3.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类型与特点地壳运动的原因3.2 岩浆活动岩浆的来源与类型岩浆活动的表现与影响3.3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的类型与特点沉积岩的形成与分布第四章:地球的自然资源4.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类型与分布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4.2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4.3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五章:地球的环境问题5.1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5.2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现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挑战5.3 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的类型与影响环境治理的技术与政策第六章:地球上的大气层6.1 大气层的结构与成分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6.2 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大气层对温度的调节作用大气层对生物的影响6.3 大气层的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与影响大气污染的来源与治理第七章:地球上的水圈7.1 水圈的组成与循环水圈的构成要素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7.2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利用淡水资源的特点与分布水资源利用的技术与管理7.3 水环境问题与保护淡水资源的短缺与污染水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挑战第八章:地球上的生物圈8.1 生物圈的组成与特征生物圈的定义与范围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8.2 生物圈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8.3 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与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内政策与实践第九章:地球上的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9.1 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源的分类与评价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可持续性9.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在全球与区域层面的实践9.3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选择与创新第十章:地球的未来展望10.1 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挑战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城市化与环境压力10.2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绿色能源的使用与推广10.3 地球未来的可能性地球未来的生态与社会情景人类应对未来挑战的策略与行动第十一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11.1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种类与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1.2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与利用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1.3 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第十二章:地球上的能源12.1 传统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用传统能源的环境影响12.2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12.3 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的优化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第十三章: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13.1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生态系统的种类与特点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1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13.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案例第十四章:地球环境保护与治理14.1 环境污染与健康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影响环境污染与公共健康14.2 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国内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14.3 环境治理的实践与挑战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面对环境治理挑战的策略第十五章:地球的未来与人类责任15.1 地球环境的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枯竭趋势15.2 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工业、农业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联15.3 承担责任,共创美好地球个人和集体的责任科技创新与生活方式的转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地球的自传展开,介绍了地球的诞生、结构、运动、地质作用、自然资源、大气层、水圈、生物圈、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以及地球的未来等十五个章节。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
(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
有自由空气异常。
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
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
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
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
(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八年级地理第一张章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第一张章知识点八年级地理第一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环境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的物质和自然环境。
八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主要涵盖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地球上的生命体系与生存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一探讨。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其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而其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2.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钟4秒。
3. 地球的公转: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公转运动,周期为365.24天。
4. 地球的倾角: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自转轴之间的夹角为23.5度。
5. 地球上的气候带:气候带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太阳辐射等因素造成的,主要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
二、地球上的生命体系与生存环境1. 生物圈:由于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形式构成的生物圈,也称为生物群系。
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和空气中的生命。
2. 环境问题:地球上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域污染等。
这些问题严重危害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括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飓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会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影响,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应对和预防措施。
4. 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代表着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和交往。
全球化对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总之,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在八年级地理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并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增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讲解
地质复习纲要第一篇地球概述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1、海洋地形单元的划分(名称)三大单元:大路边缘,大陆盆地,洋中脊2、地球物理性质:地内温度的分层:外热层(变温层)——来自太阳辐射,向下递减,日、夜、四季、有变化。
常温层——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常年不变,其深度一般为20—40m增温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
3.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的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4.将今论古: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
★地温梯度——每深度增加100米,增加的地温值;地温级——每地温增加1摄氏度增加的深度。
地球内圈:划分原则--地震波在地内传播速度的变化★具体划分——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外核、过渡带、内核莫霍面——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波速突然增加。
地壳——由富铝镁的硅酸盐矿物的固体岩石组成地幔——由超基性岩类的岩石组成的。
地核——由铁和少量镍、硫混合物所组成。
古登堡面:横波变为零,纵波明显降低。
3、★岩石圈——地内软流圈以上、由地壳及上地幔上部的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即固态的上地幔上部+地壳=“岩石圈”★矿物——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均匀固体.★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丰度,是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岩石概念——岩石是矿物集合体,是按一定的结构构造组成的固体物质。
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得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
大气圈分层(具体特点不要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4、矿物的鉴定:形态——矿物的形状是指矿物的外貌特征,是矿物成分、晶体构造和生成环境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力学性质(解理、断口、硬度)硬度——指矿物抵抗摩擦或刻划的强度,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分布与活动的学科。
地理知识点包含了许多方面,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地球表面的特征、气候及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内容。
本文将按照有关地理学的不同主题逐一介绍地理第一章的知识点。
1. 地球的形态与结构1.1 地球的形状:地球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略扁球状,两极稍扁。
1.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这些层次按照密度和物质组成有所不同。
1.3 地壳的特征: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洋壳,大洲地壳高原和山脉较多,洋壳则是海底的覆盖物。
2. 地球表面的特征2.1 大洲和海洋: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分布较突出的有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2.2 地球的地形:地球上存在各种地形,如高原、山脉、盆地、平原、河谷、海岸线等。
2.3 内海和湖泊:内海通常与大洋相连或是被大洋所包围,湖泊是指天然形成的在陆地上蓄水的水体。
3. 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的统计值。
气候与天气有所不同,气候是长时间内的平均值,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变化。
气候的形成与纬度、海陆分布、海流等因素有关。
3.1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多出现在副热带和赤道附近,特点是温暖或高温、多降水、湿度大。
3.2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主要出现在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区分为海洋性温带气候和大陆性温带气候,温度和降水较为适宜。
3.3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季严寒,夏季凉爽,降水较少。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间尺度上气候的变化趋势,其中包括气温升高、降水模式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现象。
4. 环境问题4.1 水资源问题:包括水资源不足、水污染等问题。
4.2 土地资源问题:包括土壤质量恶化、土地退化等问题。
4.3 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威胁。
4.4 自然灾害: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可能导致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5. 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地球各方面的现象和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特征和变化,为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概述第一节地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物理性质第三节地球的圈层构造第一节地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地球宇宙是指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
古人云: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合称为宇宙.(一)宇宙中的天体宇宙中的天体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绕转,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宇宙大约由十亿个星系所构成,而星系是由不同数量的恒星所组成。
小星系由几万个恒星组成,大星系由上千亿个恒星组成。
太阳(恒星)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叫河外星系。
(二)银河系和太阳系1.银河系银河系是一个巨型旋涡状星云,中间厚,边缘薄,形似铁饼。
大约由1500多亿颗恒星所构成。
直径约10万光年,中心厚约1万光年,边缘厚约1000光年。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一侧,距中心约(2.7±0.33)万光年。
(1光年≈94605亿公里)2.太阳系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个普通成员。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围绕太阳旋转的是一个行星体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此外还有许多小行星,彗星、陨星等小天体。
(1)太阳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平均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1.5×108 Km)。
太阳直径1.39×106Km,约为地球直径109倍,体积约为地球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3万倍,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大气中有73种元素,以氢、氦最多,氢占太阳总质量71%,氦占26.5%。
太阳大气圈从内向外分为三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光球层常称为太阳表面,其平均温度约为5500℃,中心温度可高达 1.55 ×107 ℃。
色球和日冕只有在全日蚀时用特殊仪器才能观测到。
黑子是光球层温度较低的巨大旋涡状气流。
耀斑是色球层中温度较高的亮点。
(2)行星太阳系九大行星,按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九大行星空间分布与运行规律:绕日运行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一致;绕轴自转方向除金星外均相同,即自西向东转。
太阳系行星的分类:按物理、化学性质分为两大类:a.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它们距太阳近,体积和质量小,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公转周期短,卫星少或无,具固体外壳,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
b.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它们距太阳远,体积和质量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公转周期长,卫星较多,物质成分以轻元素为主。
关于地球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并以66°34′交角(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交角)侧着身子以30Km/s的平均速度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全长约9.4×108 Km,公转一周需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需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速度在逐渐变慢,但幅度极小,据过去二千年的观测,大约每100年,一昼夜要长0.01秒。
2006年8月国际天文联合协会布拉格大会为太阳系的行星进行了定义,符合以下几条才属于行星:a.围绕太阳运转;b.具有足够的质量,能形成符合流体力学平衡的形态——球体;c.具有足够的引力而能清除轨道上所有的物质。
由于第三条的原因,冥王星被拒之于行星之外,而被称为矮行星。
关于矮行星与柯依柏带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柯依柏发现海王星外侧有大量的大大小小的天体运行,被称之为柯依柏带,冥王星亦在此带之中。
2003年在此带中发现2003UB313天体,被称之为齐娜,其直径达3000Km,与月球大小相似,比冥王星还要大30%。
因上述第3条定义的限定,齐娜被划为矮行星。
因此,冥王星也降格为矮行星。
但也有反对的意见,56位天文学家在“自然”杂志上联名发表文章,反对将冥王星降格为矮行星,他们认为:新定义不科学不完整、且布拉格会议没有代表性(全球75个国家有2500多名天文学者,但只有300人开会)。
因此,冥王星的命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
(3)卫星卫星是绕行星运行而自身不发光的天体。
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均有卫星绕转:地球(1)、火星(2)、木星(16)、土星(23)、天王星(15)、海王星(8)、冥王星(1)。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自然卫星。
月球距地球平均距离38440Km,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还自转,因其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始终不变。
月球表面无任何形态的水,完全没有大气,接近真空,但月球有火山喷发、造山运动、月震等现象。
环形山是火山喷发或外星体撞击而成,由于没有大气和水,没有风化作用,因而得以长期保存。
(4)小行星木星和火星之间据行星轨道波德法则推算应有一个行星,但至今未发现,只发现大批小行星(5000多颗,已编号命名者3000颗),估计是由一颗大行星遭撞击后形成的。
小行星一般为石质或炭质,体积很小,直径多为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体大者一般为球形,但多数形状不规则,表面有陨坑,没有大气,最大者叫谷神星,直径为770Km。
(5)慧星慧星的结构:慧核——由氢、碳、水等冰冻物质组成,是由慧星的主要部分,直径一般为1-100Km。
慧发——在近日点慧核的冰冻物质受热气化,可达几万千米,由极稀薄气体组成。
慧尾——慧发在太阳光压和太阳风作用下,在背向太阳一侧形成的由极稀薄气体组成的长尾;可达1× 108 Km。
彗星轨道:以闭合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运行的慧星具有周期性,可以预测他们出现的时间。
例如哈雷慧星,绕日公转周期为76年,最近一次经过近日点是在1986年2月。
以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运行的慧星很难进行预测,有的甚至不再重现。
(6)流星体在太阳系中绕太阳运行的比小行星更小的细小天体,主要是小行星和慧星碎裂、瓦解的产物,称为流星体。
流星体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引力俘获并吸向地球,进入大气层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成为流星。
多数流星燃烧变成气体,少数残体落到地面成为陨石或陨星。
可分为铁陨石(主要含铁镍)、石陨石(主要含硅酸盐类)、石铁陨石(含硅酸盐类和铁镍)。
吉林陨石雨:1976年3月8日在吉林市出现罕见的陨石雨现象,已收集到200余块,总重达2700Kg以上,超过100Kg的有3块,最大的重1770Kg,是当前世界最大的一块陨石。
陨石是研究了解太阳系早期状态的重要线索,澳大利亚一颗陨石中发现有18种氨基酸和其它有机物,为宇宙生命起源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河外星系银河系以外的许多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目前发现在银河系以外,还有数以百亿计的星系存在,近的有250万光年,远的超过100亿光年。
靠近银河系的河外星系有20余个,其中最著名的有仙女座星系,大麦哲伦星系、小麦哲伦星系等。
它们分别呈旋涡状、透镜状等等。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由于物质密度分布上的差异、弹性和塑性变形及自转的影响,地球更为准确的表面形态略似于一个“梨形”(严格地说高度应大于宽度):据人造卫星轨道参数分析,地球北极比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要凸出约10m,南极则凹进约30m;北半球的中纬度区稍稍凹进,在南半球则稍稍凸出。
据此可有两点推论:1)地球并非严格的旋转椭球体;2)这一不规则的形态表明地球内部物质在分布上具有显著不均匀性。
2.地球的形状参数三、地球的表面特征大陆形态按高程和起伏变化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洼地。
海底地形按其特征可划分为: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 、大洋盆地、海岭或大洋中脊。
陆地地形主要类型山地:一般是指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的地区;丘陵: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为地表相对高差不大、山峦起伏的低缓地形;高原:海拔高度在600m以上,表面比较平坦且宽广,或偶具一定起伏的山岭与沟谷;平原:海拔高度在200m以下,表面常为平坦或略有起伏,其相对高差小于50m的广大宽平地区;盆地:是中间比较低平、四周是高原或者山地的地区,因外形似盆而得名。
洼地:是陆地上某些低洼的地区,其高程在海平面以下。
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湖水面在海平面以下150m,称克鲁沁洼地。
海底地形主要类型大陆架:海水深度不超过200m的浅海地带。
地势平坦,坡度缓,一般小于0.1°,它是大陆边缘的延伸部分;大陆坡:由大陆架再向外海延伸,海底坡度突然加大,水深由200m 至2500m,这一带的海称为半深海;大陆基: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间较平坦地区,坡度仅1/700-1/100,是浊流滑塌作用的堆积物。
大洋盆地:海水深度自2500m至6000m,这部分海称为深海或大洋。
在大洋盆地的中部常分布着海下山脊,称为海岭;海岭:或称大洋中脊。
在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中都发现有海岭,它是一种线状分布的海底隆起地区。
海沟:在大陆边缘,往往分布着深沟,海水深度一般在8000m至10000m左右。
马里亚纳海沟:11033m 。
第二节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物理性质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利用这些性质可以为勘查和开发地下矿产资源服务。
与煤矿生产工作关系较大的物理性质有密度、地压、地热、磁性、重力、放射性、电性、弹性等。
1 地球的密度:地球平均密度为5.517g/cm3。
地表岩石平均密度为2.7~2.8g/cm3,而复盖着地表面积达3/4的水的平均密度为1g/cm3,都比地球的平均密度小得多,故推测地球内部物质应当具有更大的密度。
地球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呈不均匀的阶梯状加大,例如在深度2900km、5100km作跳跃式的增加;2 地球内部的压力(地压):静压力:这是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地球的静压力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
地应力:来自地壳运动的应力,以水平力为主;地压对煤矿巷道的破坏、煤与瓦斯突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压对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3地球的温度—地热:能源:太阳的辐射热、放射性元素蜕变、重力能,化学反应能,结晶能和地球自转热能等。
地内温度分为三层:外热层(变温带)常温层(恒温带)内热层(增温带)地温梯度(℃/100m):常温层下,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全球平均地温梯度约3℃/100m 。
4 地球的磁性: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磁偏角偏在地理子午线东为正偏角、偏西为负偏角。
磁偏角以指北针为准,下倾为正(北半球)、上倾为负(南半球)。
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值大于正常值为正异常(磁铁矿、镍铁矿);小于正常值为负异常(石油、盐矿、金矿、铜矿等)——磁法勘探5 地球的重力:重力系指在地表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地表某点的重力强度相当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赤道最小,两极最大;重力异常: 实测值大于理论正常值为正异常(铁,铜,锌等),小于理论正常值为负异常(石油,煤,盐等) ——重力勘探6 地球的放射性:地球所含放射性元素种类很多,如铀、镭、氡、钋、锕、钍、钾、铷、铼等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异常、放射性测井查找放射性矿物---------放射性物探7 地球的电性:地球具有电性,例如发电厂以大地作回路,避雷针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