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摘要:《刮痧》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 片中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通过用Goffman 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ing -Toomey 的面子协商理论分析了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并进一步分析了因对面子观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和文化隔阂, 希望能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关键词:面子观;面子-协商理论;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文化相对主义

1.引言

于2001年上映的电影《刮痧》曾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受到了业内外人士广泛地好评,这部电影选择了当下华人关注度较高的移民文化主题来展开故事。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的情景,由此引发了众多学者对跨文化主体的讨论。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方面,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家庭、中医、法律、人权、思维和文化身份等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各个方面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本文以Goffman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ing-Toomey的面子协商理论文指导,对中西价值观在面子这一层面做深刻透彻的分析,展现中西文化差异冲突与中西文化融合的波折。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对来自中国的移民夫妻许大同,简宁还有他们几岁大的儿子丹尼斯,一家人在美国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大同的父亲从北京来到美国看望儿孙,一次丹尼斯腹痛,爷爷用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他进行了治疗,结果丹尼斯因为意外跌伤被送往医院,医生掀开丹尼斯的衣服发现他的后背有刮痧留下的痕迹,由此认定丹尼斯受到了虐待,于是上报了儿童福利局。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大同承担了“罪名”,夫妇俩也被带上了法庭。虽然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驳回上诉,但是最终还是未能找到医学权威证明丹尼斯背部的这道划痕是中国传统中医疗法刮痧留下的痕迹,最后无奈只得与妻子分居,以确保丹尼斯身边还有一位亲人陪伴。大同自此失去了工作、家人和朋友,老父亲也伤心地离开返回了北京。这本是一个历经了千辛万苦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华人移民家庭,如今却变得支离破碎,他们的美国也因此终了。圣诞之夜,大同思子心切,门卫却不让进,他只好顺着门外的水管爬向十楼的家,结果警车呼啸而过,大同险些坠落。幸好老父亲

临走前将真相告诉了大同的上司昆兰,昆兰亲自试过刮痧后,与法官一起来到大同家宣布解除禁令。

电影从表面上看是一场司法纠纷,实际上通过这场纠纷充分透视出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差异。而在片中大同跟昆兰提及的面子问题是电影表现的众多文化冲突中最突出的一笔,令笔者印象深刻。

颁奖会上,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保罗发生了口角,丹尼斯打了保罗。大同随即要求丹尼斯当着大家的面向保罗道歉,丹尼斯很固执地拒绝了,大同就用手打了丹尼斯的头,这一行为便为大同丧失对丹尼斯的抚养权埋下了伏笔。后来因刮痧事件大同在法庭上受审时,昆兰一方面力证大同很优秀,但同时又承认了大同在颁奖会上确实打了丹尼斯的事实,这也就成了大同“性格暴虐”的有力证据。大同因此迁怒昆兰,(“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出卖我”),并拒绝再与昆兰共事(“志不同不相为谋”)。而昆兰表示自己不能在法庭上撒谎,大同当时也确实不该打丹尼斯(“我只相信事实,你不该打丹尼斯”)。大同十分气愤,质问昆兰:“我为什么打他?嗯?我自己的儿子?我打他还不是为了给你面子!那是给你面子!知道吗?”昆兰不解,委屈,生气地回答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儿子那怎么是在给我面子呢?”在电影的这个部分,中西方的面子观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中西方对于面子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被生动和形象地反映出来。

2.中西方的面子理论

什么是面子呢 ? 最早从学术角度系统探讨面子的学者是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他认为, 面子就是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展示的一种外在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包含两个方面 : 第一 ,“自我形象”是他人眼中的“我“ ; 第二,这个“我”是可以操控的[ 4]。也就是说 ,面子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一个人有没有面子, 取决于其他人怎样看待他 ,和他觉得其他人会怎样看待自己。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他自己如何做面子给其他人看。另一位著名学者、美国心理学家 Stella Ting - Toomey 在 1998年提出了面子-协商理论( face - negotiation theory) 。她认为 ,面子是一个关于在公众中建立自我形象的隐喻,是“个体期望他人予以其自我社会价值认同的一种需求感”。她结合 Edward Hall 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提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

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的观点。根据这一观点,低语境文化( 如西方文化) 追求的是消极面子 ,高语境文化( 如东方文化) 追求的是积极面子。

低语境文化( 如西方文化) 中追求的消极面子, 包括face -restoration( 挽回面子) 和 face -saving( 留面低语境文化( 如西方文化) 中追求的消极面子, 包括face -restoration( 挽回面子) 和face -saving( 留面子)[ 3 ] 115 - 116 。前者要求自我的空间和自由 ,避免他人侵害自己的独立自主; 后者则表现为对他人自由空间和某种孤僻的尊重。消极面子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中( 如美国文化) 尤为明显和突出, 它表明了个人希望拥有行动的自由, 不希望受到他人的干涉 ,希望能独自享受“领土完整”感,其核心内容是个人自由,充分表明了西方文化对于个人价值观念的重视。比如 : 在美国家庭中 ,电话铃响了, 但因忙于它事 ,父母们在让孩子接听电话时会说“would you please answer the phone? ” ; 餐桌上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让对方递餐具或者调味品时会说“couldyou please passme the salt ? ” ; 因为要引起别人的注意 ,要说“excuse me” ; 售货员询问顾客时要使用“Can I help you ? ”等等,这都体现了对别人自由、空间的尊重。在这种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会充分尊重彼此行动的自由 ,留给对方更多的选择余地, 注重对彼此消极面子的保护。

但在高语境文化( 如东方文化) 中, 比如在传统的中国家庭, 家庭成员或者亲属相互之间频繁地使用“请”、“谢谢”等敬语 ,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自在。这是因为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消极面子生长的土壤是缺乏的 ,甚至不存在。相反,决定我们思想行为的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在这种文化中 ,人们主张和谐, 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发生矛盾和冲突 ,一旦发生矛盾和冲突 ,人们立刻回使用例如“对不起”等语言或者相应的贬己尊人的行为来维护双方的面子, 避免矛盾的升级。这种语境文化追求的是积极面子, 它包括 face - assertion( 要面子) 和 face - giving( 给面子)[ 3 ] 116 。“要面子”表示面子有极高的价值 ,意味着被群体接纳、包容和保护。所以, 我们常说“死要面子活受罪”。2006 年央视春晚小品《实诚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给面子”是鼓励、支持并满足人们对被包容、被接纳、被承认的需求。两者都强调人们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声誉的认同和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 不包含“消极面子”的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