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_P准则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增量计算的有效算法

基于D_P准则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增量计算的有效算法
基于D_P准则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增量计算的有效算法

基于D-P准则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

增量计算的有效算法

A practical3D ela sto2pla stic incremental method in FEM

ba sed on D-P yield criteria

杨 强,陈 新,周维垣

(清华大学水利系,北京 100084)

摘 要:针对岩土材料常用的D-P准则,提出了一种新的增量分析方法,不用形成弹塑性增量矩阵,直接导出了符合正交流动法则的转移应力的解析解。该方法无论是对小步长还是大步长加载均有良好的收敛性。当采用精细的步长划分时,它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弹塑性增量计算。在大步长情况下,在收敛域内最大载荷低于结构真实的极限承载力;对应的应力场是一个静力容许应力场;同时由于正交流动法则在平均意义下得到满足,收敛域内最大载荷接近结构真实的极限承载力。按此法所得结果接近真解且偏于安全。将整个计算模型装入三维非线性有限元程序TFI NE中,对某拱坝进行了超载分析。

关键词:转移应力;极限载荷;点安全度

中图分类号:T U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02)01-0016-05

作者简介:杨 强(1964-),男,云南人。1988年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在奥地利Innsbruck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主要从事水工结构及岩石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Y ANG Qiang,CHE N X in,ZH OU Wei2yuan

(Depart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focused on popularly used D-P yield criteria in geomaterials,a new incremental method in which the stresses to be trans2 ferred according to normal flow rule are directly derived without forming elasto2plastic increment matrix,was proposed.This method converges for either small load steps or large load steps.When very small load steps are used,the method is equivalent to standard elasto2plastic incremental method.When large load steps are used,the maximum load applied is lower than limit load in structure,the calculated stress field is an static ad2 missible one.As normal flow rule is satisfied in average,the maximum load is close to limit load.The soltion calculated by the method is on the safe side and close to real solution.The method was embedded into a3D nonlinear FEM software named TFINE,and overloading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an arch dam.

K ey words:the stresses to be transferred;normal flow rule;limit load

1 引 言Ξ

岩土材料具有很复杂的本构特性,如各向异性、硬化、软化等,目前描述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非常多。但在实际工程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中,尤其是在岩体工程里,大量使用的仍是最简单D-P准则及理想弹塑性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参数选取不易。如在二滩高拱坝建设中,做了大量坝肩岩体现场大型抗剪试验,但具体到某一岩级,试验点数仍然很有限,且离散性很大。很难完全依赖试验确定参数,一般都要进行工程类比,对中、小工程工程类比更是参数确定的主要手段。最终一般只能给出岩体的抗剪参数f,c值。在这种情况下,从工程实用角度来说,追求本构关系的精致、完备并无太多实用意义。

相对而言,在岩土工程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里,计算收敛性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弹塑性增量计算要采用精细的步长划分,才能确保计算收敛到正确解。在岩土工程,尤其是岩体工程里,荷载量级都很大,如高拱坝对水荷载的极限承载力可达上亿吨,而这对两岸高陡边坡所承受的的自重荷载来说,还只是一个小数,又如高地应力区大型地下洞室、高边坡(如三峡船闸高边坡)开挖过程中的释放荷载量级也十分巨大。若采用精细的步长划分,计算量将很大。岩体地质构造复杂,三维网格划分时经常会有畸形单元。由于地址缺陷或加固措施导致相邻单元材料性质差异过大,再加上高水平的荷载,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使得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局部发散现象,使得增量计算难以进行下去,最终结果可信度低,也难以从计算结果判断何时结构丧失稳定性。而对岩土工程来说,往往更关注结构的稳定性和极限承载力,而非应力和位移分布。

Ξ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879005);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1-04-12

 第24卷 第1期岩 土 工 程 学 报V ol.24 N o.1 2002年 1月Chinese Journal of G 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an., 2002 

本文针对目前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岩土材料常用的D -P 准则,提出了一种新的增量分析方法,它直接导出了符合正交流动法则的转移应力的解析解,不用形成弹塑性增量矩阵。该方法无论是对小步长还是大步长加载均有良好的收敛性。当采用精细的步长划分时,它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弹塑性增量计算。当采用大步长增量计算,所得到是在平均意义上符合正交流动法则的一个静力容许应力场;在收敛域内,所能施加的最大荷载接近极限载荷的下限。

2 转移应力的解析解

在三维有限元弹塑性增量分析里,D -P 准则由于

简单实用,且和当前地质方面所能提供参数相适应,一直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岩土材料屈服准则,其形式为

f =αI 1+

J 2-k ≤0

(1)

式中 J 2=

16

[(σ1-σ2)2+(σ2-σ3)2+(σ3-σ1)2],I 1=σ1+σ2+σ3,其中σ1,σ2,σ3为主应力。α和k 可通过拟合莫尔-库仑准则而得。例如,在π平面上,若

D -P 准则为库仑六边形的外接园,则

α=2sin φ3(3-sin φ),k =6c cos φ3(3-sin

φ)(2)式中 

φ和c 为材料的摩擦角和粘聚力。设某一高斯点在某一加载步或迭代步前初始应力为σ0且满足f (σ0)≤0。对某一个加载步或迭代步,由位移法求得该点应变增量为Δ

ε,它对应于弹性试应力σ1=σ1

ij =σ0+D :Δε,这里D 为弹性张量;若f (σ1)>0,则需进行应力调整。若此加载步或迭代步中塑性

应变增量为Δεp

,则调整后的应力为σ=σij =σ0+D :(Δε-Δεp

)=σ1-D :Δεp

。将正交流动法则d εp

=d λ

5f 5σ近似写成增量形式Δεp =Δ

λ5f 5σ,并以σ1确定5f Π5σ的代表值。则由条件

f (σ)=0,σ=σ1-ΔλD :5f 5σσ=σ1

(3)

即可确定调整后应力

σ=σij =(1-n )σ1

ij +p δij (4)

这里

n =

w

μJ 2

,p =-mw +

1

3nI 1,m =α(3λ+2μ

),w =f

3αm +μ

(5)

其中J 2,I 1,f 均由σ1确定。λ,μ为拉梅常数,即λ=E ν(1+ν)(1-2ν),μ=

E

2(1+ν

)(6)式中 E ,ν为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容易证明由式(4)

确定的调整后应力σ必在屈服面上,即f (σ)=0。故对每个增量步或迭代步,应力转移值为

Δσ=σ1-σ=n σ1

ij -p δij (7) 求得由式(7)确定的转移应力Δσ后,可采用最普通的常刚度迭代进行应力转移计算。该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塑性矩阵的运算,直接求得满足正交流动法则的应力转移值。显然当采用精细的步长划分时,正交流动法则d εp

=d λ(5f Π5σ)得到充分满足,它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弹塑性增量计算。以σ1确定5f Π5σ对计算收敛起到重要作用,此时转移应力的方向指向屈服锥体的中心线,所以调整后应力总能退回到屈服面上来。若以σ0确定5f Π5σ,如果σ1和σ0相差较大,则有可能调整后应力无法退回到屈服面上来。这实际上也是一般弹塑性计算当增量步过大就不收敛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弹塑性计算也不进行校核。本文建议的方法在任何步长下都能确保调整后应力在屈服面上。大量的数值计算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所以可以用计算是否收敛来作为整体结构是否失稳的判据。

在大步长情况下求得的应力场与精细的步长划分下的所得是有差异的。我们可以从极限承载力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比例加载下,结构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在精细的步长划分下,理想弹塑性增量计算的最大荷载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极限承载力。极限分析的下限定理认为:“一个满足平衡条件并且到处都不破坏材料屈服条件的应力场,是一个静力容许应力场;跟静力容许应力场对应的外荷载是极限荷载的下限;最高的下限便是极限荷载”。显然,在大步长情况下,在收敛域内最大载荷低于结构真实的极限承载力;对应的应力场是一个静力容许应力场;同时由于正交流动法则在平均意义下得到满足,收敛域内最大载荷接近结构真实的极限承载力。所以按此法所得的极限承载力接近真解且偏于安全。

3 其他考虑

岩土材料为低抗拉材料,故还应考虑抗拉条件:

σ1≤σt ,σ2≤σt ,σ3≤σt

(8)式中 σt 为材料单轴抗拉强度。在程序流程上,首先判断抗拉条件是否满足,若不满足,则调整应力满足之;其次再按D -P 准则判断调整应力。整个计算模型被装入三维非线性有限元程序TFI NE 里。在TFI NE 里,材料有三种破坏模式Ξ

:

7

1Ξ对理想弹塑性模型而言,屈服即为破坏。

 第1期杨 强,等1基于D -P 准则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增量计算的有效算法

(1)剪切破坏(相对于D -P 准则,式(1));(2)拉坏(式(8));

(3)拉-剪破坏,即材料既拉坏又剪坏。TFI NE 的塑性屈服区3种图案如图1,分别代表这

三种破坏模式。

图1 三种破坏模式图例

Fig.1 Patterns of three failure m odes

对弹性区域可由点安全系数P

来描述该点偏离

屈服面或安全程度。点安全系数的定义方式可以有很多。TFI NE 采用与D -P 准则相一致的点安全系数,即

P =(k -αI 1)Π

J 2

(9)

显然对任何应力状态Ξ

,必有P ≥1。进一步的细分包括:①弹性区,P >1;②

剪切破坏区,P =1;③拉坏

区,P ≥1;④拉-剪破坏区,P =1。

4 计算实例

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受内压厚壁圆筒进行弹塑性分析,圆筒内径a =100mm ,外径b =200mm ,厚度取为10mm 。利用对称性,取1Π4圆筒进行计算,有限元网格为10×20×1,见图2。取α=0,

k =σs /3,则D -P 准则退化为Mises 准则。材料参数

取为:弹模E 0=200G Pa ,泊松比μ=0.4,屈服强度σs =970MPa 。

图2 厚壁圆筒计算网格

Fig.2 Mesh of thick cylinder

平面应变状态下受内压厚壁圆筒服从Mises 准则

时,其弹塑性分析的理论解(参见文献[1]):弹性极限

为p e =

σs 31-a 2

b 2=420MPa ,塑性极限为p t =2σs

3ln

b

a

=776MPa 。塑性区由内向外扩展,弹塑性区分界面半径r p 与内压p 的关系为

p =

2σs 3

ln

r p a

+

σs 3

1-

r 2p b

2

(10)

根据以上计算条件,用本文提出的基于D -P 准则的新的增量分析方法,对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受内压

厚壁圆筒进行了弹塑性分析。为了讨论大步长下的计算收敛性,在圆筒进入弹塑性状态后分别采用两种荷载步长ΔP 1=70MPa 和ΔP 2=35MPa 进行计算,发现两种荷载步长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内压p =420MPa 时进入塑性状态,内压p =770MPa 时计算发散,为极限荷载。采用较大步长时,计算迭代5步即收敛,反映了该方法在采用大步长时有良好的收敛性。 圆筒在不同荷载步下的点安全度及塑性屈服区见图3。不同荷载步下弹塑性区分界面半径 r p 与理论解

r p 列于表1,可以看出误差很小,反映了该方法具有良

好的计算精度。

表1 弹塑性区分界面半径 r p 与理论解r p

T able 1 Calculated values r p and analytical s olution r p

内压p ΠMPa 有限元计算解

r p Πmm 理论解r p /mm 误差/%

490108.0109.0 1.0560116.3119.5 2.7630134.3132.8 1.1700149.0

150.00.7

图3 厚壁圆筒点安全度及屈服区

Fig.3 P oint safety factors and yield regions of thick cylinder

81Ξ一般多采用莫尔-库仑准则定义点安全系数,但这和D -P 准则

不配套,无法保证P ≥1。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2002年 

图4 高程 360m 点安全度及屈服区

Fig.4 P oint safety factors and yield regions at elevation 360

m

图5 上游坝面点安全度及屈服区

Fig.5P oint safety factors and yield regions on upstream dam sur face

9

1 第1期杨 强,等1基于D -P 准则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增量计算的有效算法

图6 下游坝面点安全度及屈服区

Fig.6P oint safety factors and yield regions on downstream dam sur face

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某拱坝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极

限承载力分析,基本荷载组合为自重+温度+渗流+水载。坝高为81m ,坝顶高程为 416m ,坝底高程为 335m 。节点总数6712,单元总数2641,实体单元总数2354,夹层单元总数287,坝体单元总数432。计算区域包括坝体和基础。共有12种材料分区,材料参数由设计部门给定,此处略。

拱坝在基本荷载组合及超1~4倍水载时高程 360m 平切面点安全度和屈服区图见图4,上、下游面点安全度及屈服区图分别见图5,6。在超载过程中,每一级加载步按1倍水载施加(大步长),在3倍超载下,收敛速度减慢,在4倍超载下,计算发散。故结构超载系数为4~5。和相应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比,超载系数和破坏模式均很接近。

5 结 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有限元非线性增量分析

方法,直接求得满足正交流动法则的应力转移值而不用形成弹塑性增量矩阵,调整后应力总能退回到屈服面上来。当采用精细的步长划分时,它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弹塑性增量计算。在大步长情况下,在收敛域内最大载荷低于结构真实的极限承载力;对应的应力场是一个静力容许应力场;同时由于正交流动法则在平均意义下得到满足,收敛域内最大载荷接近结构真实的极限承载力。所以按此法所得结果接近真解且偏于安全。由于该方法对小步长和大步长加载均有良好的收敛性,克服了一般弹塑性计算当增量步过大时不收敛的缺点,所以可以用计算是否收敛来作为整体结构是否失稳的判据,拱坝超载计算实例表明该法非常实用有效。参考文献:

[1]徐秉业,刘信声.应用弹塑性力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995.

02岩 土 工 程 学 报 2002年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 法的优缺点 Pushover分析法 1、Pushover分析法优点: (1)作为一种简化的非线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可以对结构关键机构及单元进行评估,找到结构的薄弱环节,从而为设计改进提供参考。 (2)非线性静力分析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分析结果,减小分析结果的偶然性,同时花费较少的时间和劳力,较之时程分析方法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2、Pushover分析法缺点: (1)它假定所有的多自由度体系均可简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这一理论假定没有十分严密的理论基础。 (2)对建筑物进行Pushover分析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位移和水平加载方式,其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者的选择。(3)只能从整体上考察结构的性能,得到的结果较为粗糙。且在过程中未考虑结构在反复加载过程中损伤的累积及刚度的变化。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性状。 二、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1、时程分析法优点: (1)采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作为输入,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从而全面考虑了强震三要素,也自然地考虑了地震动丰富的长周期分量

对高层建筑的不利影响。 (2)采用结构弹塑性全过程恢复力特性曲线来表征结构的力学性质,从而比较确切地、具体地和细致地给出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3)能给出结构中各构件和杆件出现塑性铰的时刻和顺序,从而可以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 (4)对于非等强结构,能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并能计算出柔弱楼层的塑性变形集中效应。 2、时程分析法缺点: (1)时程分析的最大缺点在于时程分析的结果与所选取的地震动输入有关,地震动时称所含频频成分对结构的模态n向应有选择放大作用,所以不同时称输入结果差异很大。 (2)时程分析法采用逐步积分的方法对动力方程进行直接积分,从而求得结构在地震过程中每一瞬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所以此法的计算工作十分繁重,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完成。而且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对计算机要求更高,耗时耗力。 (3)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工程应用要求较高。从结构模型建立,材料本构的选取、地震波选取,到参数控制及庞大计算结果的整理及甄别都要求技术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以及丰厚的工程经验。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方法的研究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 sis)方法的研究 赵 琦1 桑晓艳2 (1.陕西金泰恒业房地产有限公司 710075 西安; 2.陇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721200 陇县) 摘 要:本文介绍了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的基本原理及实施步骤,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政价值。 关键词:静力弹塑性;性能评价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抗震设计方法在不断的完善,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是一个渐进过程,地震运动的自然现象也是一样的,现行的抗震设计方法与抗震构造措施,在建筑结构遭遇罕遇地震时,并不能够保证“大震不倒”。那么,如何正确地把握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状况,追踪结构在地震时反应的全过程,了解结构抗震的薄弱楼层和构件,这些在抗震设计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设计中利用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来追踪结构在地震时反应的全过程,便于设计者发现结构抗震的薄弱楼层和构件,故是检验地震时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有效方法。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实行的是以概率可靠度为基础的三水准设防原则,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所谓的“不坏、可修、不倒”是规范给定的各类结构的最低功能要求,反映的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共性”,不能根据结构用途以及业主要求的不同确定结构各自不同的功能水平,反映结构的“个性”。我国对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来保障。这样,结构在罕遇地震下进入弹塑性阶段后,现有结构措施有可能无法保证结构具有充足的延性来耗散施加在结构上的地震能量,进而可能导致结构发生倒塌。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 -over Analy sis)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等效非线性的静力分析法。这种方法能够揭示出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实际的屈服机制,各塑性铰的出现顺序,进而暴露出结构的薄弱环节。我国抗震规范规定: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地震时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因此,采用静力弹塑性的分析方法,可以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予以加强,从而实现“大震不倒”的设计要求。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作为一种结构非线性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比一般线性抗震分析更为合理和符合实际情况,在多数情况下它能够得出比静力弹性甚至动力分析更多的重要信息,且操作十分简便。 1.Push-over分析原理 静力弹塑性(Push-ov er)分析是一种考虑材料非线性来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价的方法,其中还结合了最近在抗震设计方面很受重视的以性能为基本的抗震设计理论。性能基本设计法的目的是为了使设计人员明确地设定建筑物的目标性能,并为达到该性能而进行设计。故可采用一般方法进行设计后,通过Push-over分析对建筑物进行评价来判断其是否能够达到所设定的目标性能。 Push-over方法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于对现有结构或设计方案进行抗侧力能力的计算,从而得到其抗震能力的估计。这种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静力非线性计算方法,对结构进行静力单调加载下的弹塑性分析。与以往的抗震静力计算方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将设计反应谱引入了计算过程和计算成果的工程解释。具体地说,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方式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标Word版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程标准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材料成形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塑性成形原理的专业知识;掌握塑性成形方法及简单工艺流程,应力.应变和塑性变形的相关知识;变形力计算方法;塑性成形件质量的一般分析方法;掌握压力加工模拟及其成立条件。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塑性.塑性加工方法.塑性加工变形力计算等相关概念,包括晶体缺陷.晶格类型.塑性成形件质量分析.各种计算变形力的方法等。并且使学生掌握塑性相关概念,质量分析方法及变形力的理论计算;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塑性.塑性加工的相关基础知识。 2.掌握热加工.冷加工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 3. 掌握金属变形区域的应力.应变分析方法。 4.熟悉塑性成形件的质量分析方法。 5.掌握变形力计算相关理论推导公式。 6.掌握主应力法.上限法的计算方法。 7.掌握塑性成形中的摩擦及其影响因素。 8.了解刚塑性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9. 了解压力加工模拟的条件及意义.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对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2.能对塑性成形中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具有对实际成形计算其变形力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1.金属塑性成形特点及分类 掌握塑性成形的优点及局限性。 2.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掌握学习方法。 3.金属塑性成形理论的发展概况 了解塑性理论的发展历史及今后发展趋势。 (二) 金属塑料变形的物理基础 1.金属冷态下的塑性变形 掌握冷加工的优缺点; 了解冷加工的适用范围。 2.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 掌握热加工的优缺点; 了解热加工的适用范围。 3. 金属的超塑性变形 了解超塑性的概念; 掌握超塑性原; 了解超塑性的应用前景。 4. 金属在塑性加工过程中的塑性行为 了解常见的金属塑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三)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1.应力分析 理解内力.外力.面力.体积力的概念; 掌握塑性变形中应力分析的方法。 2.应变分析 理解应变的相关概念; 掌握塑性变形中应变分析的方法。 3.平面问题和轴对称问题 了解平面问题和轴对称问题的基本概念; 掌握平面问题和轴对称问题的常见处理方法。 4.屈服准则 理解材料的屈服现象; 掌握屈雷斯加屈服准则及米塞斯准则的使用原则和范围;了解影响材料屈服强度的相关因素。 5.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应变关系 掌握本构关系满足的条件; 掌握应力应变关系的应用条件和场合。 6.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有限元与数值方法-讲稿19 弹塑性增量有限元分析课件

材料非线性问题有限元方法 教学要求和内容 1.掌握弹塑性本构关系和塑性力学的基本法则; 2.掌握弹塑性增量分析的有限元格式; 3.学习常用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1)直接迭代法; (2) Newton-Raphson 方法,修正的N-R 方法; (3)增量法等。 请大家预习,争取对相关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和把握。

弹塑性增量有限元分析 一.材料弹塑性行为的描述 弹塑性材料进入塑性的特点:存在 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 卸载时:非线性弹性材料按原路径 卸载; 弹塑性材料按不同的路径卸载,并 且有残余应变,称为塑性应变。

1.单向加载 1) 弹性阶段: 卸载时不留下残余变形; 2) 初始屈服:s σσ= 3) 强化阶段:超过初始屈服之后,按弹性规律卸载,再加载弹性范 围扩大:ss σσ'>,s σ'为相继屈服应力。

4) 鲍氏现象(Bauschinger ): 二.塑性力学的基本法则 1.初始屈服准则: 00(,)0ij F k σ= 已经建立了多种屈服准则: (1) V . Mises 准则:000(,)()0ij ij F k f k σσ=-= 2 2 001 1 ()(),()2 3ij ij ij s f s s J k σσ===第二应力不变量1122221 ,() 3 ij ij ij m m s σδσσσσσ=-=++偏应力张量:平均应力: (2) Tresca 准则(最大剪应力准则): 0max ()0ij s F S ττ=-=

2.流动法则 V . Mises 流动法则: 0(,)()ij ij p ij ij ij F k f d d d σσελ λ σσ??==??, 0d λ> 待定有限量 塑性应变增量 p ij d ε 沿屈服面当前应力点的法线方向增加。 因此,称为法向流动法则。 3.硬化法则: (1)各向同性硬化:(,)()0ij ij F k f k σσ=-=

静力弹塑性分析_PushoverAnalysis_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实例

收稿日期:2003-02-16; 修订日期:2003-05-12 基金项目: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2001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汪大绥(1941-),男,江西乐平人,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大型复杂结构设计与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726069(2004)0120045209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 )的 基本原理和计算实例 汪大绥 贺军利 张凤新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02) 摘要:阐述了美国两本手册FE M A273/274和AT C -40中关于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利用ET ABS 程序进行适合我国地震烈度分析的计算步骤,并用一框剪结构示例予以说明,表明 Pushover 方法是目前对结构进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分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静力弹塑性;能力谱;需求谱;性能点中图分类号:P315.6 文献标识码:A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a case study of the static elastoplastic analysis (pushover analysis) W ANG Da 2sui HE Jun 2li ZH ANG Feng 2xin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 o.,Ltd ,Shanghai 200002,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static elasto 2plastic analysis (pushover analysis )in FE MA273/274and in AT C 240.Its main calculation procedures are summarized and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for the frame 2shearwall structu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China C ode for Seismic Design by means of ET ABS.It has been proved that pushover analysis is a effective method of structural elastoplastic analysis under the maximum earthquake action.K ey w ords :static elastoplastic ;capacity spectrum ;demand spectrum ;performance point 1 前言 利用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 )进行结构分析的优点在于:既能对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设 计进行校核,也能够确定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潜在的破坏机制,找到最先破坏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设计者仅对局部薄弱环节进行修复和加强,不改变整体结构的性能,就能使整体结构达到预定的使用功能;而利用传统的弹性分析,对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结构,可能采取增加新的构件或增大原来构件的截面尺寸的办法,结果是增加了结构刚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也可能存在新的薄弱环节和隐患。 对多遇地震的计算,可以与弹性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看总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各杆件是否满足弹性极限要求,各杆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对罕遇地震的计算,可以检验总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各个杆件是否超过弹塑性极限状态,是否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20卷1期2004年3月 世 界 地 震 工 程 W OR LD E ARTH QUAKE E NGI NEERI NG V ol.20,N o.1 Mar.,2004

弹塑性及有限元题目整理

一、应力 1. 什么是偏应力状态?什么是静水压力状态?举例说明? 静水压力状态时指微六面体的每个面只有正应力作用,偏应力状态是从应力状态中扣除静水压力后剩下的部分。 2. 应力边界条件所描述的物理本质是什么? 物体边界点的平衡条件。 3. 为什么定义物体内部应力状态的时候要采取在一点的领域取极限的方法? 不规则,内部受力不一样。 4.Pie平面上的点所代表的应力状态有何特点? 该平面上任意一点的所代表值的应力状态1+2+3=0,为偏应力状态,且该平面上任一法线所代表的应力状态其应力解不唯一。 5.固体力学解答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可否用其他条件代替? 可以。能量原理处于整个系统。 6. 解释应力空间中为什么应力状态不能位于加载面之外? 保证位移单值连续。连续体的形变分量、、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关,否则导致位移不单值,不连续。 二、应变 1.从数学和物理的不同角度,阐述相容方程的意义。 从数学角度看,由于几何方程是6个,而待求的位移分量是3个,方程数目多于未知函数的数目,求解出的位移不单值。从物理角度看,物体各点可以想象成微小六面体,微单元体之间就会出现"裂缝"或者相互"嵌入",即产生不连续。 2.两个材料不同、但几何形状、边界条件及体积力(且体积力为常数)等都完全相同的线弹性平面问题,它们的应力分布是否相同?为什么? 相同。应力分布受到平衡方程、变形协调方程及力边界条件,未涉及本构方程,与材料性质无关。 3.应力状态是否可以位于加载面外?为什么? 不可以。保证位移单值连续。连续体的形变分量、、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关,否则导致位移不单值,不连续。 4.给定单值连续的位移函数,通过几何方程可求出应变分量,问这些应变分量是否满足变形协调方程?为什么? 满足。根据几何方程求出各应变分量,则变形协调方程自然满足,因为变形协调方程本身是从几何方程中推导出来的。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与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与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Pushover)分析法 1、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分析法优点: (1)作为一种简化的非线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可以对结构关键机构及单元进行评估,找到结构的薄弱环节,从而为设计改进提供参考。 (2)非线性静力分析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分析结果,减小分析结果的偶然性,同时花费较少的时间和劳力,较之时程分析方法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2、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分析法缺点: (1)它假定所有的多自由度体系均可简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这一理论假定没有十分严密的理论基础。 (2)对建筑物进行Pushover分析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位移和水平加载方式,其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者的选择。(3)只能从整体上考察结构的性能,得到的结果较为粗糙。且在过程中未考虑结构在反复加载过程中损伤的累积及刚度的变化。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性状。 二、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1、时程分析法优点: (1)采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作为输入,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从而全面考虑了强震三要素,也自然地考虑了地震动丰富的长周期分量对高层建筑的不利影响。 (2)采用结构弹塑性全过程恢复力特性曲线来表征结构的力学性质,从而比较确切地、具体地和细致地给出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3)能给出结构中各构件和杆件出现塑性铰的时刻和顺序,从而可以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 (4)对于非等强结构,能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并能计算出柔弱楼层的塑性变形集中效应。 2、时程分析法缺点: (1)时程分析的最大缺点在于时程分析的结果与所选取的地震动输入有关,地震动时称所含频频成分对结构的模态n向应有选择放大作用,所以不同时称输入结果差异很大。 (2)时程分析法采用逐步积分的方法对动力方程进行直接积分,从而求得结构在地震过程中每一瞬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所以此法的计算工作十分繁重,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完成。而且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对计算机要求更高,耗时耗力。 (3)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工程应用要求较高。从结构模型建立,材料本构的选取、地震波选取,到参数控制及庞大计算结果的整理及甄别都要求技术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以及丰厚的工程经验。

刚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及改进方法(精)

刚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1 引言 塑性加工过程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可以获得金属变形的详细规律,如网格变形、速度场、应力和应变场的分布规律,以及载荷-行程曲线。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可视化分析,可以在现有的模具设计上预测金属的流动规律,包括缺陷的产生(如角部充不满、折叠、回流和断裂等)。利用得到的力边界条件对模具进行结构分析,从而改进模具设计,提高模具设计的合理性和模具的使用寿命,减少模具重新试制的次数。在制造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塑性加工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可在模具虚拟设计、制造阶段就能充分检验模具设计的合理性,减少新产品模具的开发研制时间,对用户需求做出快速响应,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由此可见,金属成型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已是模具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模具设计检验环节。 金属成形工艺分体积成形和板料成形两大类,相应地,用于分析其流动规律的有限元法也分为两类,即:刚塑性、刚粘塑性有限元和弹塑性有限元。体积成形中的挤压成形和锻造成形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很广,中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其中二维模拟技术已相当成熟,三维模拟是目前的世界研究热点。刚塑性、刚粘塑性有限元模拟能否对模具设计的合理性做出可靠校验,取决于模拟的精度和效率。作者结合从事二维塑性有限元模拟的经验和当前的三维塑性有限元模拟系统开发的实践,对刚塑性、刚粘塑性有限元模拟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以具体实例说明。 2 刚塑性、刚粘塑性有限元模拟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2.1 刚塑性有限元法求解的数学基础 刚塑性有限元法是假设材料具有刚塑性的特点,把实际的加工过程定义为边值问题,从刚塑性材料的变分原理或上界定理出发,接有限元模式把能耗率表示为节点速度的非线性函数,利用数学上的最优化原理,在给定变形体某些表面的力边界条件和速度边界条件的情况下,求满足平衡方程、本构方程和体积不变条件的速度场和应力场。速度场的真实解使以动可容速度场建立的能量泛函取极小值。但所得到的塑性力学的微分方程组一般不能用解析法求解,常采用数值解近似,而采用数值解,则会出现各种误差。误差取决于所用的数值方法。下述处理方式易引起系统误差。 2.1.1时间和空间的离散化

地震工程中的静力弹塑性_pushover_分析法

第32卷 第2期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2No.2 2003年 4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 TY OF TEC HNOLOGY April.2003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文章编号:1009-0193(2003)02-0089-03 地震工程中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法 冯峻辉,闫贵平,钟铁毅 (北方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北京100044) 摘 要: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法在抗震结构的设计和评估中,尤其是基于性能/位移的抗 震设计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根据其发展背景和近况,评述了它在运用中的一些关键论点用于 性能评估的缺陷。为了预测地震反应,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抗震设计;静力弹塑性分析;推倒分析 中图分类号:TU311.3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设计概念,包括了工程的设计,评估和施工等,要求在未来不同强度水平的地震作用下结构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1]。为此需在工程实践中完成一个近似且简易的性能评估方法,通常所指的是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简称为推倒法)。由于推倒法的优点突出:考虑了结构的弹塑性特性,可用图形方式直观表达结构的能力与需求,通常比同一模型的动力分析更快且易于运行,可提供一个较可靠的结构性能预测等特点,正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广。目前国内外许多组织把其纳入抗震规范,如美国的ATC-40,FE MA274等。我国也把其引入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1 推倒(Pushover)分析方法的原理,用途和实施过程 1.1 Pushover的原理和用途 推倒法是一个用于预测地震引起的力和变形需求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方式(如均匀荷载,倒三角形荷载等)模拟地震水平惯性力的侧向力,并逐级单调加大,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然后评估结构的性能。 推倒法可用于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和加固,以及对新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性能评估。它可以对所设计的地震运动作用在结构体系和它的组件上的抗震需求提供充足的信息,如对潜在脆性单元的真实力的需求,估计单元非弹性变形需求,个别单元强度退化时对结构体系行为作用的影响,对层间移位的估计(考虑了强度和高度不连续),对加载路径的证实等,其中一些是不能从弹性静力或动力分析中获得的。 1.2 Pushover的实施过程 推倒分析法的实施步骤为: 1.准备结构数据。包括建立结构模型,构件的物理常数和恢复力模型等; 2.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将其与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叠加,作为某一级水平力作用下构件的内力,以判断构件是否开裂或屈服); 3.在结构每一层的质心处,施加沿高度分布的某种水平荷载。施加水平力的大小按以下原则确定:水平力产生的内力与2步所计算的内力叠加后,使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 4.对于开裂或屈服的构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后,再施加一级荷载,使得又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 5.不断重复3,4步,直至结构顶点位移足够大或塑性铰足够多,或达到预定的破坏极限状态。 6.绘制基础剪力 顶部位移关系曲线,即推倒分析曲线。 收稿日期:2002-10-25

弹塑性力学有限单元法

中南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弹塑性力学有限单元法》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3年7月通过。 I.考试性质 弹塑性力学有限单元法是我校“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为我校招收本专业博士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及有限单元数值方法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硕士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能较好的掌握了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 II.考查目标 弹塑性力学有限单元法课程考试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及有限单元数值方法等内容,重点在检查力学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应用,难度适中,覆盖主要章节,能区分学生优劣层次。要求考生:(1)掌握弹塑性力学的基本知识、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要求学生具备使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车辆结构强度分析的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弹性力学约30 % 30 有限单元法约50 % 50

塑性力学基本理论约20 % 20 Ⅳ.考查内容 1. 弹性力学 (1)掌握弹性力学问题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2)掌握应力理论及变形理论、二阶张量的坐标转换; (3)掌握使用位移法和应力法求解弹性力学问题; (4)掌握使用半逆解法求解简单平面问题; 2. 有限单元法 (1)掌握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概念; (2)掌握平面、空间及等参单元分析的过程 (3)掌握有限单元位移模式的选取、刚度矩阵数值积分方法;(4)掌握结构刚度矩阵性质、边界条件处理; (5)掌握薄板弯曲问题有限元分析方法; (6)掌握车辆典型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步骤和处理技巧; 3. 塑性力学 (1)掌握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Tresca和Mises屈服条件; (3)掌握几种常用的弹塑性力学模型; (4)掌握应力空间和屈服曲面的概念、加载曲面和塑性流动法则;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简介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简介 摘要:pushover方法是基于性能/位移设计理论的一种等效静力弹塑性近似计算方法,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的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无法估计结构进入塑性阶段的缺陷,在计算结果相对准确的基础上,改善了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技术复杂、计算工作量大、处理结果繁琐,又受地震波的不确定性、轴力和弯矩的屈服关系等因素影响的情况,能够非常简捷的求出结构非弹性效应、局部破坏机制、和整体倒塌的形成方式,便于进一步对旧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对新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以及设计方案进行修正等。pushover方法以其概念明确、计算简单、能够图形化表达结构的抗震需求和性能等特点,正逐渐受到研究和设计人员的重视和推广。目前,国内外论述pushover方法的文章已经很多,但大部分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论述。为了给读者一个比较快速全面的认识,本文在综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pushover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步骤、等效体系的建立、侧向荷载的分布形式等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基于性能抗震设计;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恢复力模型;目标位移 abstract:pushover is an equivalent static elastoplastic approximate method which based on performance or displacement design theory. this method offsets the drawback of the force-base method which can’t estimate the inelast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ructure, and improves the situation

弹塑性有限元方法

第三章 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的实施 §3.1 增量平衡方程和切线刚度矩阵 1、 分段线性化的求解思想 塑性变形的特点决定了塑性本构关系的非线性和多值性,上面由塑性增量理论给 出了塑性应力—应变关系{}{}ep d D d σε=???? 其中 [][] {}{}[]{}[]{} T ep T F F D D D D F F A D σσ σ σ ????=- ??+ ?????? 说明当前应力状态不仅与当前应变有关,而且和达到这一变形状态的路径(加载历史)有关。这里包含了屈服准则、强化条件和加卸载准则。 由此,对物理非线性问题,通常采用分段线性化的纯增量法和逐次迭代的方法求解。即将加载过程分成若干个增量步,选择其中任意一个增量步建立它的增量平衡方程并求解,对整个过程的求解有普遍意义。 2、 增量平衡方程和切线刚度矩阵 设t 时刻(加载至i -1步终),结构(单元)在当前载荷(广义体力{}v f 和表面力{}s f ) 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物体内一点的应力、应变状态为{}{}σε、。在此基础上,施加一个载荷增量{}{}v s f f ??和,即从t t t →+?时刻,则在体内必然引起一个位移增量{}u ?和相应的{}σ?、{}ε?,只要{}{}v s f f ??和足够小,就有{}{}ep D σε?=?????。 倘若初始状态{}σ已知,加载过程已知,则ep D ????可以确定(即p ij d ε?可以确定,然后 可在硬化曲线上得到1p ε所对应的硬化系数)于是上面的方程成为线性的。在t t t →+?这一增量过程中,应用于虚功原理可得到如下虚功方程: ()()()0e e T T T V V s s V S f f u dV f f u dS σσδεδδ??+?-+??-+??=?? ?? (1) 根据小变形几何关系u N q B q ε?=??=?和,再由虚位移()q δ?的任意性,并设 ()()e e T T v v s s V S P P N f f dV N f f dS +?= +?+ +?? ? ,展开后,其中单元在t 时刻载荷等效节点 力:e e T T v s V S P N f dV N f dS = + ? ? ;t ?内增量载荷的等效力e e T T v s V S P N f dV N f dS ?= ?+ ?? ? 。

静力弹塑性分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 ■简介 Pushover分析是考虑构件的材料非线性特点,分析构件进入弹塑性状态直至到达极限状态时结构响应的方法。Pushover分析是最近在地震研究及耐震设计中经常采用的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分析方法。所谓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就是由用户及设计人员设定结构的目标性能(target performance),并使结构设计能满足该目标性能的方法。Pushover分析前要经过一般设计方法先进行耐震设计使结构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规范要求,然后再通过pushover分析评价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是否能满足预先设定的目标性能。 计算等效地震静力荷载一般采用如图2.24所示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反应修正系数(R)将设计荷载降低并使结构能承受该荷载的方法。在这里使用反应修正系数的原因是为了考虑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时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即考虑结构具有的延性使结构超过弹性极限后还可以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所以设计时的地震作用就可以比对应的弹性结构折减很多,设计将会更经济。目前我国的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分析方法中的小震影响系数曲线就是反应了这种设计思想。这样的设计方法可以说是基于荷载的设计(force-based design)方法。一般来说结构刚度越大采用的修正系数R越大,一般在1~10之间。 但是这种基于荷载与抗力的比较进行的设计无法预测结构实际

的地震响应,也无法从各构件的抗力推测出整体结构的耐震能力,设计人员在设计完成后对结构的耐震性能的把握也是模糊的。 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中可由开发商或设计人员预先设定目标性能,即在预想的地震作用下事先设定结构的破坏程度或者耗能能力,并使结构设计满足该性能目标。结构的耗能能力与结构的变形能力相关,所以要预测到结构的变形发展情况。所以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经常通过评价结构的变形来实现,所以也可称为基于位移的设计(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Capacity (elastic) Displacement V B a s e S h e a r 图 2.24 基于荷载的设计方法中地震作用的计算 Pushover 分析是评价结构的变形性能的方法之一,分析后会得到如图2.25所示的荷载-位移能力谱曲线。另外,根据结构耗能情况会得到弹塑性需求谱曲线。两个曲线的交点就是针对该地震作用结构所能发挥的最大内力以及最大位移点。当该交点在目标性能范围内,则表示该结构设计满足了目标性能要求。

塑性成形过程中的有限元法

塑性成形过程中的有限元法 金属塑性成形技术是现代化制造业中金属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金属材料在模具和锻压设备作用下发生变形,获得所需要求的形状、尺寸和性能的制件的加工过程。金属成形件在汽车、飞机仪表、机械设备等产品的零部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其具有生产效率高,生产费用低的特点,适合于大批量生产,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制造业的重要成形工艺。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金属塑性成形件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居行业之首,在我国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对塑性成形工艺分析和模具设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工艺分析不完善、模具设计不合理或材料选择不当,则会造成产品达不到质量要求,造成大量的次品和废品,增加了模具的设计制造时间和费用。为了防止缺陷的产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国内外许多大公司企业及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对塑性成形件的性能、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力图发现各种制件、产品成形工艺所遵循的共同规律以及力学失效所反映的共同特征。由于塑性成形工艺影响因素甚多,有些因素如摩擦与润滑、变形过程中材料的本构关系等机理尚未被人们完全认识和掌握,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对各种材料各种形状的制件成形过程作出准确的定量判定。正因为大变形机理非常复杂,使得塑性成形研究领域一直成为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一般来说,产品研究与开发的目标之一就是确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优化准则,而不同的产品要求不同的优化准则,建立适当的优化准则需要对产品制造过程的全面了解。如果不掌握诸如摩擦条件、材料性能、工件几何形状、成形力等工艺参数对成形过程的影响,就不可能正确地设计模具和选择加工设备,更无法预测和防止缺陷的生成。在传统工艺分析和模具设计中,主要还是依靠工程类比和设计经验,经过反复试模修模,调整工艺参数以期望消除成形过程中的产品缺陷如失稳起皱、充填不满、局部破裂等。仅仅依靠类比和传统的经验工艺分析和模具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现代金属加工工业的要求。因此,现代金属成形工艺分析过程中,建立适当的“过程模拟”非常重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数值模拟在金属成形工程中的重要价值,这一领域已成为现代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应用塑性成形的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上限法(Upper Bound Method)、边界元法(Boundary Element Method)和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上限元法常用于分析较为简单的准稳态变形问题;而边界元法主要用于模具设计分析和温度计算。对于大变形的体积成形和板料成形,变形过程常呈非稳态,形状、边界、材料性质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限元法可由实验和理论方法给出的本构关系、边界条件、摩擦关系式,按变分原理推导出场方程,根据离散技术建立计算模型,从而实现对复杂成形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由此提供较为可靠的主要成形工艺参数。因此基于有限元法的塑性成形数值模拟技术是当前国际上极具发展潜力的成形技术前沿研究课题之一。 正确设计和控制金属塑性成形过程的前提条件是充分掌握金属流动、应力应变状态、热传导、润滑、加热与冷却及模具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任何分析方法都是为工程技术人员服务的,其目的是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掌握金属流动过程中应力应变状态等方面知识,一个好的分析方法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1)在未变形体(毛坯)与变形体(产品)之间建立运动学关系,预测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的金属流动规律,其中包括应力应变场量变化、温度变化及热传导等。 (2)计算金属塑性成形极限,即保证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不产生任何表面及内部缺陷的最大变形量可能性。 (3)预测金属塑性成形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所需的成形力及能量,为正确选择加工设备和进行模具设计提供依据。 当前,有限元法已成为分析和研究金属塑性成形问题的最重要的数值分析方法之一,它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单元形状具有多样性,有限元法使用与任何材料模型,任意的边界条件,任意的结构形状,在原则上一般不会发生处理上的困难。金属材料的塑性加工过程,均可以利用有限元法进行分析,而其它的数值

弹塑性有限元法与刚塑性有限元法

弹塑性有限元法与刚塑性有限元法 板料成形数值模拟涉及到连续介质力学中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边界条件非线性三非线性问题的计算,难度很大。随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有限元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过高精度的数值计算来模拟板料成形过程已成为可能。从70年代后期开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板料成形数值模拟逐渐走向成熟,并开始在汽车、飞机等工业领域得到实际应用。 本文评述了板料成形数值模拟的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并指出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1、板料成形的典型成形过程、物理过程与力学模型 典型成形过程 板料成形的具体过程多种多样,在模拟分析时,可归纳成如图1所示的典型成形过程。成形时,冲头在压力机的作用下向下运动,给板料一个作用压力,板料因此产生运动与变形。同时,冲头、压力圈和凹模按一定方式共同约束板料的运动与变形,从而获得所要求的形状与尺寸。 物理过程 板料成形的物理过程包括模具与板料间的接触与摩擦;由于金属的塑性变形而导致的加工硬化和各向异性化;加工中可能产生的皱曲、微裂纹与破裂及由于卸载而在零件中产生回弹。 力学模型 板料成形过程可归纳成如下的力学问题:

给定冲头位移、凹模位移及压边圈历程函数,求出板料的位移历程函数,使其满足运动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本构关系及接触摩擦条件。 2板料成形数值模拟的发展历史 塑性有限元方法的发展 根据材料的本构关系,用于板料成形分析的非线性有限元法大体上分为刚-(粘)塑性与弹-(粘)塑性两类。 粘塑性有限元法很早就在板料成形分析中应用过,只是未能推广。事实上,粘塑性有限元法适用于热加工。在热加工时,应变硬化效应不显著,材料形变对变形速率有较大敏感性。

基于D_P准则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增量计算的有效算法

基于D-P准则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 增量计算的有效算法 A practical3D ela sto2pla stic incremental method in FEM ba sed on D-P yield criteria 杨 强,陈 新,周维垣 (清华大学水利系,北京 100084) 摘 要:针对岩土材料常用的D-P准则,提出了一种新的增量分析方法,不用形成弹塑性增量矩阵,直接导出了符合正交流动法则的转移应力的解析解。该方法无论是对小步长还是大步长加载均有良好的收敛性。当采用精细的步长划分时,它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弹塑性增量计算。在大步长情况下,在收敛域内最大载荷低于结构真实的极限承载力;对应的应力场是一个静力容许应力场;同时由于正交流动法则在平均意义下得到满足,收敛域内最大载荷接近结构真实的极限承载力。按此法所得结果接近真解且偏于安全。将整个计算模型装入三维非线性有限元程序TFI NE中,对某拱坝进行了超载分析。 关键词:转移应力;极限载荷;点安全度 中图分类号:T U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02)01-0016-05 作者简介:杨 强(1964-),男,云南人。1988年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在奥地利Innsbruck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主要从事水工结构及岩石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Y ANG Qiang,CHE N X in,ZH OU Wei2yuan (Depart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focused on popularly used D-P yield criteria in geomaterials,a new incremental method in which the stresses to be trans2 ferred according to normal flow rule are directly derived without forming elasto2plastic increment matrix,was proposed.This method converges for either small load steps or large load steps.When very small load steps are used,the method is equivalent to standard elasto2plastic incremental method.When large load steps are used,the maximum load applied is lower than limit load in structure,the calculated stress field is an static ad2 missible one.As normal flow rule is satisfied in average,the maximum load is close to limit load.The soltion calculated by the method is on the safe side and close to real solution.The method was embedded into a3D nonlinear FEM software named TFINE,and overloading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an arch dam. K ey words:the stresses to be transferred;normal flow rule;limit load 1 引 言Ξ 岩土材料具有很复杂的本构特性,如各向异性、硬化、软化等,目前描述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非常多。但在实际工程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中,尤其是在岩体工程里,大量使用的仍是最简单D-P准则及理想弹塑性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参数选取不易。如在二滩高拱坝建设中,做了大量坝肩岩体现场大型抗剪试验,但具体到某一岩级,试验点数仍然很有限,且离散性很大。很难完全依赖试验确定参数,一般都要进行工程类比,对中、小工程工程类比更是参数确定的主要手段。最终一般只能给出岩体的抗剪参数f,c值。在这种情况下,从工程实用角度来说,追求本构关系的精致、完备并无太多实用意义。 相对而言,在岩土工程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里,计算收敛性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弹塑性增量计算要采用精细的步长划分,才能确保计算收敛到正确解。在岩土工程,尤其是岩体工程里,荷载量级都很大,如高拱坝对水荷载的极限承载力可达上亿吨,而这对两岸高陡边坡所承受的的自重荷载来说,还只是一个小数,又如高地应力区大型地下洞室、高边坡(如三峡船闸高边坡)开挖过程中的释放荷载量级也十分巨大。若采用精细的步长划分,计算量将很大。岩体地质构造复杂,三维网格划分时经常会有畸形单元。由于地址缺陷或加固措施导致相邻单元材料性质差异过大,再加上高水平的荷载,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使得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局部发散现象,使得增量计算难以进行下去,最终结果可信度低,也难以从计算结果判断何时结构丧失稳定性。而对岩土工程来说,往往更关注结构的稳定性和极限承载力,而非应力和位移分布。 Ξ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879005);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1-04-12  第24卷 第1期岩 土 工 程 学 报V ol.24 N o.1 2002年 1月Chinese Journal of G 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an.,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