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测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

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

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题目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其中被广泛称为四大发明的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造纸术造纸术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

据记载,早在东汉时期,中国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最早的纸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后来发展出使用董草、麻纤维等材料。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写材料的制作更加容易,大大推动了科学、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2. 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据记载,唐朝时期,中国的刀耕火种术和活字印刷术相结合,形成了石版印刷术。

这一技术在宋朝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活字铅字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大规模的复制成为可能,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传播。

3. 火药火药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对军事、科技和工业革命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记载,早在东汉时期,中国的道士张角就发明了火药,并用于驱鬼和炼丹。

火药的发明推动了火器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将火药带到了世界其他地区。

4. 指南针指南针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它使得航海和航空的导航变得更加准确和精确。

早在中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

指南针的出现使得航海和航空变得更加安全和可靠,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和探险。

题目二:明清王朝的政治改革明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他们在政治改革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

明朝的政治改革明朝的政治改革主要集中在分封制和科举制上。

分封制是明朝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措施。

明初,朱元璋在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后,采用了分封制来控制地方势力。

分封制根据地区差异和地方势力,将地方细分为多个封地,由诸侯王负责管理。

这种制度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扩张,保持了王朝的统一和稳定。

科举制也是明朝的一个重要政治改革。

科举制主要通过举办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以实现社会上层阶级的流动和选拔优秀人才。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 (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 (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 (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2024.11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学校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48分)1. 距今5000-4500年前,原产于西亚的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术等传入我国西北地区的聚落文明,大约在4300年前进一步东传至中原地区的聚落文明,此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遍华夏大地。

这表明A. 中西方之间的物种交流持续发展B. 华夏文明成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C. 中原地区与周边的交流较为频繁D. 多元融合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2. 秦汉时期,对归附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册封“君长”、“君公”等称号且“不问其政”,同时,采取徙民戍边、屯田等治理之策。

这些措施A. 缓和了人地之间的矛盾B. 促进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C. 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治理D. 利于国家统--和儒学传播3. 秦汉时期在矮床、榻上跪坐民俗成为儒家尊崇的汉家礼俗,魏晋以来胡床、交凳传入后,“胡坐”(盘脚坐)、“踞坐” (垂脚坐) 则逐渐取代跪坐成为社会主流。

这表明A. 儒家礼俗渐在民间广为传播B. 民族交融影响汉族礼俗发展C. 汉家礼俗受到域外文化影响D. 胡俗取代汉俗成为社会主流4.表1A 粮食主要来源于民间富户的捐助 B. 实行非常严密的管理与问责机制C. 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与生产发展D. 高息借贷的制度易激化阶级矛盾5. 隋唐至两宋时期家训风格迥异,如成书于隋初的《颜氏家训》引经据典讲修身处世,儒释道、士族治家治学等,而成书于宋初《袁氏世范》则强调管理家业、家庭理财、节制用度等俗人俗事。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深圳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学科本试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8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全卷共计100分。

考试时间为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填涂相应的考号信息点。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书写,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迹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一、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答案,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观察下面图片,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出土的甲骨文楔形文字玛雅文字A.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B.所代表的区域文明均来自大河流域C.所代表的区域文字具有同源性D.反映了世界各地文明多元一体特点2.春秋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车”、“求金”、“告饥”,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国的摆布,周襄王也曾低声下气地向郑国“请盟”,这反映出当时()A.等级制度名存实亡B.尊卑观念土崩瓦解C.权力秩序受到冲击D.礼乐制度难以为继3.文景时期,深受“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理念的影响,许多官吏断狱从轻,“刑罚大省”,以至于“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断狱数百,几致刑措”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汉初的司法实践()A.体现司法审判的公正理性B.契合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C.彰显以德治国的政治智慧D.沿袭秦朝司法的基本理念4.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很多,造成了当时政治局面的黑暗。

进入魏晋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外戚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B.专制皇权的逐渐弱化C.儒学士人的持续斗争D.监察制度的有效制约5.前秦苻坚曾下诏,欲以谢安为吏部尚书,以桓冲为侍中,并为他们在长安修建邸第。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历史上册期中测试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历史上册期中测试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历史上册期中测试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题文】下列关于商朝的说法,正确的是A. 商朝建立后定都郑州B.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C. 商朝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D. 商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分封制【答案】 C【解析】A项错误,郑州是商朝中期的一个都城,不是最初的定都地;B项错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C项正确,商朝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著名的有司母戊鼎等;D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时期尚未出现。

2.【题文】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 “仁”和“礼”B. “为政以德”C. “克己复礼”D. “有教无类”【答案】 A【解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中“仁”是道德的核心,“礼”是社会的规范,A项正确;B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C项是孔子要求人们遵守周礼的表现,不是核心;D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符合题意。

3.【题文】战国时期,秦国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持修建的是A. 李冰B. 商鞅C. 秦始皇D. 嬴政【答案】 A【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A 项正确;B项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与都江堰的修建无关;C项秦始皇和D项嬴政指的是同一个人,是秦朝的建立者,与战国时期不符。

4.【题文】秦始皇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是A. 刀币B. 五铢钱C. 秦半两钱D. 交子【答案】 C【解析】秦始皇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是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C项正确;A项刀币是战国时期燕赵等国使用的货币,与题意不符;B项五铢钱是西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D项交子是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题文】西汉初期“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的原因是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 B【解析】西汉初期“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的原因包括: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高三历史试题与解析-南昌市2025届高三年级摸底测试+历史

高三历史试题与解析-南昌市2025届高三年级摸底测试+历史

2025届高三摸底测试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表1可知,该时期表1距今约4500—4000年前龙山时代在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特点特点表现印证一城址林立,遍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区域。

与文献所记载的“万国”时代的情景颇为吻合。

二书写在陶器、玉石器上的陶文出现,如陶寺朱书陶文、澄湖陶文。

与仓颉造宇的传说产生联想。

三以玉器、陶器、漆木器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更加完备。

《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A.呈现文明起源的多元性B.进入可考的信史时代C.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D.完善了封建礼乐制度2.属国是两汉安置归附少数民族的一种行政区划,能够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

在中央政府设置的流官之外,尚有另一套专门用来安置归附少数民族首领的爵位系统。

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往往会被赐予归义侯、率众侯、仟长、佰长等爵位。

这表明,汉代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B.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C.中枢机构运行呈双轨局面D.民族交融拓展政治版图3.《旧唐书》载:“(宰相)元载引用私党,惧朝臣论奏其短,乃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

”元载此举意在A.掌控朝政信息B.缓解舆论压力C.规范官员议政D.加强君主专制4.宋代扬州种花之家,园舍相望,“畦分亩列,多者至数万根”。

广西地区“居民研(蔗)汁煮糖,泛海鬻吴越间。

”四川梁山军高都山民“以种姜为业,衣食取给焉。

”这主要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B.农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C.传统自然经济有所突破D.江南经济作物广泛种植5.明代江南知识女性读书与督管儿子教育的事例几乎成了一种文学书写的惯例。

万历《琼州府志》记载,临高王原恺妻唐氏“知书娴礼,幼寡守节,抚孤子佐,教以诗书节义,中礼魁,以文学名世”。

这反映出当时A.女性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力量B.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C.世俗文化发展助推社会进步D.传统伦理观受到冲击6.图1为晚清《点石斋画报》的一幅插图。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测试四-解析版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测试四-解析版

历史模拟试卷第Ⅰ卷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一组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文字: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

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A.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B.财政入主要来自田赋C.统治具备一定地域基础D.出现了古代最早的文字2.下图所示是陕西绥德延家岔出土的一幅汉代画像砖,描绘了一个农夫手持短镰,其前有七棵谷穗下垂的谷子,农夫准备持镰收割成熟的谷子。

据此可知,当时A.关中地区率先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大地主田庄上的劳作状态C.土地私有制开始取代土地国有制D.自然经济下农业丰收情形3.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

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

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

这反映出当时A.雕刻艺术题材多样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4.从先秦的“雅言”、秦汉的“通语”到隋唐的“汉音”,通行语都是以现今河南洛阳、陕西关中地区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

从隋朝开始,江南的“吴音”(苏州白话)也成为一种通行语。

这表明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政治中心决定官方语言C.南方的影响力上升D.文化交融促进国家统一5.下图出自清朝宫廷画作《御制耕织全图》,由康熙帝命画师仿南宋《耕织图》绘制而成。

该作品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劳动场景与艺术审美的结合C.文人意趣与宫廷画风的杂糅D.重农传统与市井风情的融合6.冯桂芬说“利之所在,人人趋之”,故提出“价高招远客”的主张;郭嵩焘看到“利之所趋,虚文有所不能制也”,提出了保护商人以分外商之利的对策;薛福成则提出,“私”是人的天性,此乃人们正当之要求,人各行其“私”,天下自然趋“公”。

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从1852年至1854年,清廷总计向湖南、江西、安徽等14省委任了289位以编练、团练为任务的在籍绅士为“团练大臣”,和地方官员一起分掌地方行政权力。这反映了( )
A.列强侵略冲击地方基层治理B.晚清政府试图重建中央集权
C.晚清近代化徘徊中艰难起步D.战争推动地方权力结构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2年至1854年(中国)。根据材料“从1852年至1854年,清廷总计向湖南、江西、安徽等14省委任了289位以编练、团练为任务的在籍绅士为‘团练大臣’,和地方官员一起分掌地方行政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地方绅士的政治势力崛起,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地方基层治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晚清政府试图维护地方统治,并非重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能体现“晚清的近代化”,排除C项。故选D项。
A.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初步形成B.交通近代化推进较缓慢
C.城乡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D.城市功能分区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近代中国虽然出现了新式交通,但行人和人力车仍然比较多,说明交通近代化推进较缓慢,B项正确。材料中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数量较少,无法说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排除A项;材料中的交通方式主要在城市,而不是城乡之间,排除C项;材料统计的是过往车辆人马情况,与城市功能分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鋪”可知,前秦苻坚主张南下灭东晋以实现国家统一,反映了苻坚深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南北统一的文化驱动力增加,B项正确;前秦苻坚追求国家大一统,并不是华夏认同增强,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夷关系基本格局就已出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大一统观念的文化驱动力增加,未涉及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嘉兴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基础测试试卷(2023.9)

嘉兴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基础测试试卷(2023.9)

2023年嘉兴市高三基础测试历史试题卷(2023.9)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世界文化遗产应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离不开对遗址重要价值的总结概括。

下列项中,能体现其价值的关键词有A.旧石器时代人类进化材料最丰富B.黄河中游地区彩陶文化史前时期C.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母系氏族公社D.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中国5000年文明史2.右图为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的大盂鼎,该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

鼎内有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训诰盂之事,还记载了赐予盂器物与人口等信息。

作为重要的史料,它可以用来研究A.中华文明的起源B.中国成文法的出现C.西周的政治制度D.春秋时期诸侯争霸3.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

两种制度的创立都A.加强了中央集权B.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C.强化了儒学独尊D.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4.《元史·食货志》记载了至正十年(1350年)后的经济状况:“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

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元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铜钱被销毁重铸成器皿B.元朝政府滥印纸钞C.游牧民族南下破坏农业经济D.美洲白银大量流入5.对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的演变,有学者绘制了如下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①《齐民要术》等农书影响秦汉时期粮食供求关系②隋唐时期粮食供应状况较好与江南经济开发有关第三章 自建楚军 襄办军务进皖南 …… 第五章 兴办洋务 师夷长技建海防 …… 第九章 西征新疆 收复失地建奇功 …… 第十二章 再值军机 回天无力遗憾死 ③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有利于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④清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受到赋税政策的影响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6.1793年,英国使团带来天体仪、座钟、毛瑟枪、军舰模型、城市写生画等物品给乾隆帝祝寿,清朝回赠了丝绸锦缎、玉器、瓷器、茶叶、工艺品等3000多件礼品。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历史高三上学期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历史高三上学期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历史高三上学期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中国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凡中国民人与各国人民遇有交涉事件,均归此界内设之公堂听断。

”这反映了()A.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沦为列强的“国中之国”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不断扩大C.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在华取得领事裁判权D. 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在华特权进一步扩大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关于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中国人不得在使馆界内居住以及中国民人与各国人民发生交涉事件需归使馆界内公堂审理的规定。

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材料描述的条约。

选项A,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但通商口岸并非列强的“国中之国”,没有驻兵权,更没有领事裁判权,因此选项A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陆地区,但材料中描述的内容与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扩大无关,因此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C,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但没有规定领事裁判权,且领事裁判权并非日本独有,因此选项C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各国可以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使馆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与各国人之间发生诉讼事件,中国官员不得过问,因此选项D与材料内容相符。

因此,材料描述的条约是:D. 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在华特权进一步扩大。

2、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这一论断是针对()A.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C. 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失败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河南省南阳一中2023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南阳一中2023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南阳一中2023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

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

这()A. 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B. 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C. 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D. 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2. 孔子在音乐方面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用礼乐调整社会风气;墨子认为音乐让国君一人独自欣赏则了无生趣,让臣子一起欣赏必然耽误政事,让劳动者欣赏必然耽误工作时间。

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A. 西周礼乐制度等级森严B. 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C. 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D. 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3.丝绸的发现是2021年3月以来三星堆考古发掘最大的亮点之一。

此次发掘现场专门设计建造了全封闭、恒温恒湿的发掘方舱,发掘人员全程身穿防护服进舱工作,尽量做到无菌化发掘。

多学科实验室配置了一系列监测、检测与记录仪器,对出土器物进行现场观察、分析、信息提取和保护。

三星堆考古说明()A. 历史研究必须有考古依据方可采信B. 蚕桑丝织技术最早出现在三星堆C. 现代科技手段大量运用于考古研究D. 新冠疫情倒逼考古学的技术进步4. 史载,春秋早期,“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到战国时,则出现了“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的A. 工商食官制度瓦解B. 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 社会生产力发展D. 社会阶层合理流动5.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在今吉林省)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出土了铁27件、铁凿4件、铁镭8件、铁镰13件,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

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综合测试(二)历史含答案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综合测试(二)历史含答案

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二)历史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2024.11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所及,东到辽西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

而具有江浙地区崧泽文化特点的陶器群也广泛出现在北至山东,西抵洞庭湖东岸的广大地带。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风格的彩陶和刻纹白陶,出现在岭南直至珠江三角洲地带。

这反映了此时期的中国A.形成多元一体发展趋势B.区域间的交往与联系扩大C.中原地区主导文化发展D.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地域性2.《诗经·大雅·假乐》开篇即谈道:“假(嘉)乐君子(周王),显显令德(美德),宜(适合)民(庶民)宜人(群臣),受禄于天。

”其中“宜民宜人”“受禄于天”等表述在后世的官方祭典和文人祝词中被反复引用。

该作品被后世所推崇,主要得益于其A.承载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B.蕴含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C.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D.阐释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3.“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何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2023年高三教学测试历史试题

2023年高三教学测试历史试题

2023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测试历史试题卷(2023.04)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宇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学者在论及中国某一文化遗址时指出,“它是中国邦国时代“满天星斗'中的一颗,展现了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这一文化遗址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2.汉代史学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谈及某一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

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下列言论出自该学派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3.到隋朝时,汉中地区“杂有僚户,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不别”;原荆州和雍州地区也“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

此类现象的出现说明A.戎狄蛮夷开始融入华夏族C.北人南迁推动南方的开发B.大一统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边疆管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4.中晚唐进士及第后,要参加各种宴集活动,这种公开的宴集活动便成了公卿择及第进士为婿的最佳场所。

至北宋中期进士卖婚日盛,以致进士“娶妻论财,全乖礼义”。

高三年级文综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三年级文综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三年级文综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含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题意的。

24. 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25.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A.海上丝绸之路开通B.美洲白银大量进入中国C.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出版26.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

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

这一变化反映了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27.《中华苏维埃选举细则》规定:乡苏维埃代表,工人每13人选代表1人,其他居民则为每50人选代表1人。

全国苏维埃代表,城市居民每1500人选代表1人,农村居民每6000人选代表1人。

这一规定主要为了A.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体现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D.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28.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

……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

”此会议A.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29.1919年以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之一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装渐渐得以流行。

以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以及公司洋行、各机关的人员中掀起穿西装的热潮。

高三历史质量检测题

高三历史质量检测题

高三历史质量检测题一、古代文明1. 玛雅文明玛雅文明是古代美洲的一支辉煌文明,位于今天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

它以其独特的文字系统、精密的天文观测以及高度发达的建筑和农业技术而闻名。

文字系统:玛雅文明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系统,其中包括约800个符号。

这个文字系统不仅用来记录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还用于天文观测和农业管理。

天文观测:玛雅人对天文学有深入的研究。

他们建造了许多天文观测台,能够准确测量太阳、月亮和行星的位置。

他们还发现了太阳日历和长周期的天文周期。

建筑和农业技术:玛雅人的建筑工程非常精湛。

他们建造了壮丽的金字塔、宫殿和球场。

他们还开发出了大规模灌溉系统,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2.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位于尼罗河流域,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古埃及文明以其庞大而统一的政治体系、丰富的宗教信仰和宏伟的建筑工程而闻名。

政治体系:古埃及文明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体系,由法老统治。

法老被认为是神的化身,而且是政治、军事和宗教领域的高度集中的领导者。

宗教信仰:古埃及人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宗教信仰。

他们崇拜众多的神灵,并相信死后的生活。

因此,他们在金字塔和墓葬中安置了丰富的财物和工具,以供死者在来世使用。

建筑工程:古埃及人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包括金字塔、庙宇和陵墓。

其中最著名的是吉萨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二、近代历史1.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于1939年至1945年之间爆发,涉及到几乎全球的国家和地区。

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起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战后,德国被要求支付巨额赔款,并且失去了部分领土。

这引发了德国人民的不满和对复仇的渴望,最终导致了纳粹党的崛起。

战争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到很多战场,主要的交战方包括盟军和轴心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省XX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X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史称“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①孔子倡导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西周确立的宗法制④唐朝的选官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5.《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

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

这个事件主要反映A.汉朝选官主要依据儒家思想B.九品中正制存在明显弊端C.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D.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26.明代一老者说:“世人尽到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

”这一观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B.理学统治地位动摇C.专制主义强化D.科举录取人数太少27.“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

……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

”这则材料可用来论证《十二铜表法》的哪一特点A.考虑周全,力求审判公正B.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C.条纹明晰,限制贵族专横D.司法不公,强者富人胜诉28.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C.国力对比变化D.文化途径迥异2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20年代,总共才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

导致欧洲人离开家乡的根本原因是A.移民在欧洲受到种种政治迫害B.医学的进步导致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C.铁路和汽船为其提供了便利的工具D.工业革命在欧洲的逐步展开30.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价值标准可以归结为四条: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暴力革命、反对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主义。

若按这四条标准来评价下列历史事件有可能得到完全肯定评价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31.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

“而自由云者,正使人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其中“病”和“药”分别指A.专制、XX B.腐败、XX C.奴隶性、科学D.奴隶性、自由32.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三个阶段。

其中“离土不离乡”为农民致富和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它是指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D.农民进城务工33.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

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34.奥巴马访华期间,曾在XX演讲时说:“贸易在许多方面影响人民的生活,比如美国电脑中许多部件,还有穿的衣服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我们向中国出口中国工业要使用的机器,这种贸易可以在太平洋两岸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我们的人民过上质量更高的生活。

”这最能体现的是A.中美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B.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积极影响D.需要加强中美问的贸易往来35.“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礼会价值的疑问。

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

下列作品能够“‘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的是A.《人间喜剧》B.《唐璜》C.《巴黎圣母院》D.《等待戈多》40.(25分)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界发生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

这场争论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府的政策选择,也对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借鉴。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

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斯密亚当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

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

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X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材料二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

……获得(Gain)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

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竟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

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X、唐两位学者主X的不同之处,并根据材料概括他们各自主X 的理由。

(10分)结合史实简析这场争论兴起的时代背景。

(4分)材料三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

……以(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以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1943年已增至375%,……民营企业……大多设备简陋、资本薄弱……有人估计,1944年国统区工厂倒闭率是82%,或被官僚资本鲸吞。

一一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中华民国史新论》材料四在政府里任职的许多官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依赖政府,靠政府直接经营的工业矿业以及其他的企业。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他们)把持了中国的矿业,对于私有企业(大多是民国初年所创办的私有企业)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

……现在想起应该有个公开忏悔。

——胡适《从<到奴役之路>说起》(2)结合材料三、四,概述抗日战争时期XX国民政府在工矿业方面实施的经济措施及其效果。

(6分)(3)综合上述材料,从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角度,指出这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

(2分)概括这场争论及其影响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中写道:“从1763年至l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

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

然而到l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X,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

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XX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X以前就已开始。

上述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

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请论证材料中关于欧洲扩X或其推动力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从第44、45、46、47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X,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

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XX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結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

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XX史》(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

(6分)(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9分)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不论我们如何同情一个强邻压境下的小国,我们决不能使整个大英帝国仅仅为了它而陷入一场大战。

……我们的外交政策是绥靖政策,我们必须以同独裁国家建立关系为目标,这将导致欧洲的和解,并造成稳定感。

——英国首相X伯伦的言论材料二因此,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英国)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进行我们能够给予的一切援助……(我们要)齐心协力打击敌人……毁灭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

——丘吉尔的广播演说材料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大赛)1980年,美国30多个全国性和数百个地区性和平、XX组织发起成立“冻结核武器运动”……1986年,世界和平运动第三次高潮达到顶峰。

这一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和平年”,全球100多个国家、250个非政府组织和13个联合国专门机构举行了各种争取和平的活动。

——均引自尤宁戈《非政府组织对军控与裁军的影响》(1)为了“导致欧洲的和解,并造成稳定感”,X伯伦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如何?(8分)(2)丘吉尔说的“俄国的危难”指的是什么?“齐心协力”思想在“二战”中最重要的体现是什么?(3分)(3)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维护世界和平的经验教训。

(4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XX思想与实践】材料一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

他对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和平、讲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及均贫富等思想是很推崇的,这也是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救西方之弊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