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处理工艺对微污染水中天然有机物(NOM)的去除机理及协同作用
科技成果——低碳氮比的污水自养与异养耦合深度脱氮除磷技术
科技成果——低碳氮比的污水自养与异养耦合深度脱氮除磷技术所属领域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面源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技术开发单位北京和众大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成果简介本次申报的“低碳氮比的污水自养与异养耦合深度脱氮除磷技术”的核心是“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
(一)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简介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生物膜形态HZ-AD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器内采用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为主要填料。
该技术通过“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的放热过程,促进滤床内填料的化学、生物耦合作用,将污水中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悬浮物等污染物有效去除。
其作用机理有:1、络合作用:连续释放的亚铁离子成为络合剂;2、混凝作用:连续释放的亚铁离子成为高效的混凝剂;3、还原作用:产生的新生态氢使一些显色基团脱色;4、氧化作用:产生一定量的新生态氧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氧化一部分有机物。
(二)HZ-AD型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器简介HZ-AD型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器系统工艺流程图依托“低碳氮比的污水自养与异养耦合深度脱氮除磷技术”,开发了“HZ-AD型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器”等系列化污水深度处理设备。
HZ-AD型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器采用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技术,其工艺流程图如图2所示:1、来水自A反应器进水口进入A反应器,通过分布器的作用均匀分布,A反应器内填充有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等多层填料,污水自下而上流经填料层而得到初步净化;2、初步净化后的污水通过溢流堰自流进入B反应器,通过分水器的作用均匀分布在B反应器的表面,B反应器内填充有CIA-MEC内电解自供电子生物载体等多层填料,污水自上而下流经填料层而得到再次净化;3、B反应器底部的污水通过循环泵回流至A反应器底部,实现AD反应回流;4、净化后的污水通过管道进入B反应器出水口外排;5、B反应器底部设有曝气系统,曝气系统提供微量的氧气,使得附着在B反应器填料表面的硝化菌进行好氧反应,把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对污水进行彻底的净化。
水中的有机物质是指什么?
水中的有机物质是指什么?
佚名
【期刊名称】《工业水处理》
【年(卷),期】2012(32)6
【摘要】水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是指腐殖酸和富里酸的聚羧酸化合物、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物。
其中前者是多官能团芳香族类大分子的弱性有机酸,占水中溶解的有机物质95%以上。
腐殖物质是水生生物一类的生命活动过程的产物。
【总页数】1页(P82-82)
【关键词】工业废水;有机物质;羧酸化合物;生活污水;多官能团;活动过程;水生生物;腐殖物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3
【相关文献】
1.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质富集技术的发展——聚氨酯类泡沫富集回收水中的多环芳烃 [J], 王翊如
2.水中有机物质分类问题探讨及溶解态有机物的测定 [J], 丁桓如
3.磁性离子交换树指(MIEX(R))去除黄浦江原水中有机物 [J], 卢宁;张东;潘为平;袁恒
4.海水中有机络合态的铁对三角褐指藻合作作用的影响 [J], 蔡阿根;李文权
5.有机碳源对三角褐指藻生长、胞内物质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J], 刘晓娟;段舜山;李爱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Xene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
MXene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摘要MXene 是一种新型的基功能纳米材料,其具有高度的导电性和可控的表面官能团。
本文综述了 MXene 的合成方法和其在水处理中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应用,探讨了其优越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MXene;基功能纳米材料;合成;有机污染物去除引言MXene 是一种新型的基功能纳米材料,其名称来源于其结构:M 表示金属原子,X 表示 C 或 N 原子,ene 表示形如石墨烯的层状结构。
MXene 具有高度的导电性、可控的表面官能团,以及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径。
这些特性使得 MXene 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水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对水环境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高效的水处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MXene 的独特性质使其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尤其是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方面。
本文将从 MXene 的合成方法入手,探讨其在水处理中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应用,并总结其在这一领域的优越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 MXene 的合成方法MXene 如何合成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 MXene 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化学剥离和电化学剥离方法。
(一)化学剥离法化学剥离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去除 Ti3AlC2 原料的 A 层和部分B 层来制备 MXene 的。
其中,A 层通常是 Al 或 Al-containing 物质,B 层通常是 Ti 或 Ti3C2。
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将 Ti3AlC2 放入酸性溶液中,如 HF、HCl 或 HNO3。
2、酸性溶液可使 A 层和 B 层分离,产生整齐的 MXene 多层石墨烯结构。
3、将 MXene 使用乙醇、二甲苯或 N-Methylpyrrolidone (NMP) 等有机溶剂进行清洗。
化学剥离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条件温和、制备的产品纯度高。
但是,这种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剥离方法选择、剥离后的 MXene稳定性等,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
微污染水源的饮用水处理
可编辑ppt
8
第二节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少地区 水资源短缺,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严 重,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1985 年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85)已不能满足保障人民群众 健康的需要。为此,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 管理委员会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修订,联合 发布新的强制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GB5749-2006)
• 根据水源水水质和出水水质要求,针对微污染水 源水的现状,主要可行的处理对策有:
• (1)强化传统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如强化混 凝、强化沉淀、强化过滤等;
• (2)在原有常规处理工艺前增加预处理工艺;
• (3)在原有常规处理工艺后增加深度处理工艺;
• (4)超声波降解技术
• (5)寻求新型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等;
可编辑ppt
33
新工艺>>预处理工艺
• 生物处理对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 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物的降解 • 微生物胞外酶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
作用 • 生物吸附絮凝作用
可编辑ppt
34
新工艺>>预处理工艺
吸附法
化学氧化法 生物法
吹吹脱脱法法
简介
吹脱法指直接向水中曝气以去除水源水中大部分挥发性物质,其中有 挥发性有机物质、 NH3 和H2S 等还原剂。通过曝气水中溶解氧含 量增加, 可氧化分解水中部分有机物, 还使得水中胶体脱稳, 有助于 水厂的后续处理。
可编辑ppt
2
微污染水的概念
水中的主要微污染物
有机物
阿科曼水处理介绍
一、阿科蔓水生态技术简介1)阿科蔓生态基简介阿科蔓生态基是一种应用于生态性水处理的高科技材料(微生物载体),由科学家Roderick J. McNeil博士发明,并于1995年推广应用于世界各地的水生态环境修复和水污染防止领域,是目前世界领先的自然生态性水处理技术产品。
2001年,阿科蔓生态基技术引入到中国,并针对中国的国情,发展成多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应用模式。
至今,阿科蔓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湖泊、水库、湿地、人工景观水体、饮用水源的前处理及长期维护;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城镇小区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利用、景观一体化建设;农村污水治理、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城镇区域性污水处理及高效生态系统建设、高浓度废水生态处理和高效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等领域。
阿科蔓生态基高效的微生物载体,其表面培养的大量而丰富的微生物群落是水中污染物降解的主力军。
给水生态系统的基础组分创造了优越的生存环境,是阿科蔓水体治理维护系统的核心部分,有很好的生物降解功能。
阿科蔓生态基独特的结构特点(1)高生物附着表面积每平方米阿科蔓生态基®可以为水中微生物和藻类等的生长、繁殖最高能提供约250平方米的生物附着表面积,从而实现阿科蔓®高效微生物群落的基础条件。
表3-1 阿科蔓生态基®与其它载体生物附着表面积的比较阿科蔓生态基®(SDF下段)250 m2/m2(2)适宜的孔结构阿科蔓®材料内部的孔结构通过尖端技术进行精心的设计和修饰,针对微生物的各种形态,设计了大小不同的微孔。
阿科蔓®材料用生物友好的材料为微生物群体的繁衍提供了巨大的洞穴般的空间,为异养生物(如异养型细菌)设计了微孔(1~5μm),为自养生物(如藻类)设计了大孔(80~350μm),从而为实现微生物的多样性并建立起高效水生态系统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3)采用超级编织技术,两面、两段型结构设计阿科蔓生态基®分为两面型和两段型两种结构形式。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及除污机理
物 的硝化 和 反 硝 化 以及 氮 的 挥 发 等 途 径 被 去 除 。 污水 中 的氮 基 本 以有 机 氮 和 氨 氮 两 种 形 式 存 在 。
一
般情 况下 , 有机 氮 被 微 生 物分 解 与 转 化 , 以人 所
的数量 , 结果 发现人 工 芦苇床 系统 中各类 微生 物 的 数 量 明显高 于天 然 芦 苇 场 , 苇床 系 统 的根 表 面 、 芦
同作用 的结 果 。当污水 流经 湿地 时 , 固体 物 质被人 工 基质及 植 物根 系阻拦 截 留 , 有机 质通 过生 物膜 的
吸附 , 同化 及异 化作用 而得 以去 除 。因湿地 植物 经
物理 的和 化学 的途 径 ( 吸 收 、 附 、 过 、 子 交 如 吸 滤 离 换、 络合反 应 等 ) 净 化 除 去 污 水 中 的氮 、 等 营 来 磷
害 物质 , 如重 金属 P 、 d等 的功效 ; 水 生植 物及 bc ⑤
其 枯枝 落叶 层形成 的 自然生 物滤器 , 助于控 制 嗅 有
味 , 阻碍 杂草 、 且 昆虫 的繁殖 与生 长 。 一 人 工 湿 地 中 的植 物 一 般应 选 择 具有 处 理 性 能
生物膜 的 吸 附 、 收及 生 物 代 谢 过 程 而 被 分 解 去 吸
浓度 较 低 的条 件 下 , 工 湿 地 对 B D 的 去 除 率 人 O
人 工 湿地 中的微 生 物 活 动是 湿 地净 化 污 水 的 最 主要 因素 。众 多研究 发现 , 在有 机物 以及 氮的 降 解 过程 中 , 生物 发挥 了显著 作用 。人 工湿地 在处 微
理 污水 之前 , 各类微 生物 的数 量与 自然 湿地基 本相 同 。但 随着 污水 不断进 入人 工湿 地系统 , 些微 生 某
饮用水处理设备工艺流程及发展趋势简介
饮用水处理设备工艺流程及发展趋势简介1饮用水处理设备从传统的时间来算应该是19世纪就已经在运行,但是随着人们对水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导致该设备的不断创新进步。
自20世纪开始,饮用水处理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有很多的水厂出现,以桶装水销售。
放眼未来饮用水设备又会是什么样一个发展趋势呢?这个问题这里就让小编来讲解一下它的研究进展吧。
2 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的改进:2.1 混凝混凝工艺主要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浊度和消毒副产物(DBPS)的前驱物质—天然有机物(NOM)。
其效果与混凝药剂品种、投加量、pH值、搅拌程度、混凝剂和助凝剂投加顺序、原水特性等因素有关。
[8]快速剧烈的混合,利于混凝药剂扩散和水中胶体的脱稳。
进入80年代,加强混合才成为给水界的共识,现常用的混合设备有:水力隔板混合、水泵混合、机械混合、静态混合器、混合池、槽等。
在絮凝药剂投加控制和使用方面:我国的絮凝剂品种少、质量低,而在国外,用于原水调质的助凝剂较为普遍;在药剂的自动控制工艺方面:我国大部分水厂才处于起步阶段[9]。
当水中有污染或污染较轻的情况下,可采用强化混凝[10]或二次混凝[11]达到预期效果。
2.2 过滤集常规过滤、颗粒活性炭吸附与生物膜氧化技术于一体的生物过滤,可有效去除水中氨氮、铁锰、有机物及浊度。
,改善和提高了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和安全性,且运行可靠、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但尚需解决:① 控制进入输配水管网的最大可生物降解有机物质(BOM)的浓度;② 生物过滤的最佳反冲洗标准;③ 非生物颗粒对生物膜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④ 慢速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机理与条件;⑤ 水中有机物与氨氮共存的情况下,氨氮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铁、锰共存的情况下,铁的存在对除锰的影响。
生物过滤替换传统过滤,是减少饮用水有机污染、提高饮用水的安全性与生物稳定性的客观需要[12][13]。
2.3 沉淀沉砂池去除污水中泥砂等粗大颗粒,有平流沉砂池和曝气沉砂池;沉淀池除去有机和无机可沉悬浮物和胶体混凝物。
新标准下强化混凝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新标准下强化混凝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李红梅,张铁财,李安文(郑州自来水总公司水质监测中心,郑州 450013)摘要:面对水源污染与新标准的提高,常规混凝工艺对天然有机物(NOM)及消毒过程中形成的消毒副产物(DBP)已不能达到较高的去除率。
本文通过强化混凝、强化混凝的主要方法、强化混凝去除NOM的机理及影响因素,介绍了一种改进水处理工艺提高有机物去除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标准、强化混凝、水处理、有机物去除2007年7月1日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共106项(常规42项、非常规64项)。
新标准从原国标的35项增加到106项,增加了71项,其中毒理学指标项目增加很多,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有机物由5项增至53项,反映了对水质安全的重视和对更多水质污染物的控制要求。
如今面对水源污染与新标准的提高,常规混凝工艺对天然有机物(NOM)及消毒过程中形成的消毒副产物(DBP)不能达到较高的去除率,为了获得优质的出水,就必须改进工艺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而强化混凝就是目前经济有效的饮水处理单元技术之一。
1 常规水处理中的混凝自来水厂的传统常规水处理一般包括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
常规水处理的工艺、运行重点是确保浊度、细菌和余氯达到目标要求。
混凝作为常规水处理工艺中的第一道工序,其目的就是通过投加混凝剂,利用电性中和、吸咐架桥和网捕沉淀等作用将污染物聚集成高质量的矾花,这些矾花可能通过后续的沉淀和过滤工序除去。
混凝处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流程的运行工况、出水水质及运行费用。
因此混凝在净化提高水质从而增加有效水量中起关键作用。
2 强化混凝强化混凝是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为控制水中NOM的最好方法。
强化混凝是指在常规混凝水处理过程中,在保证浊度去除率效果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混凝剂的投加量来实现提高有机物去除率的工艺过程。
强化混凝侧重于在现有水处理工艺设施上的改进与提高,通过对混凝剂的筛选优化、混凝剂的剂量与混凝反应过程及反应pH条件的控制强化来实现。
给水工程((下册))各章节内容(考试复习重点)
( 3) 溶解杂质 :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 。
3.( 1) 水质标准 是用水对象所要求的各项水质参数应达到的指标和限值 。
(2)水质参数 指能反映水的使用性质的量 ,但不涉及具体数值 。
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
(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2)毒理学指标
(3)微生物指标
4.硫酸铝的混凝机理 :
不同 pH 条件下 ,铝盐可能产生的混凝机理不同 。 何种作用机理为主 ,决定于铝盐的投
加量 、 pH、 温度等 。实际上 ,几种可能同时存在 :
pH<3
简单的水合铝离子起压缩双电层作用 ;
pH=4-5
多核羟基络合物起吸附电性中和 ;
pH=6.5-7.5 氢氧化铝起吸附架桥 。
主 。同向絮凝效果不仅与
G
有8 关
,还与时间有关 32
。在絮凝阶段
,通常以
G 值和
GT 值作为
控
N0
dn
制指标 。 平均 G= 20 ~ 70s-115,时间为 15 ~ 20min , GT= 1~ 104 -105 。
随着絮凝的进行 ,G 值应逐渐减小 。
.下载可编辑 .
.
.
.
.
四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② 温度降低 , 粘度升高 ―― 布朗运动减弱 ;
③ 水温低时 , 胶体颗粒水化作用增强 ,妨碍凝聚 ;
④ 水温与水的 pH 值有关 。
克服水温低效果差的措施 :
① 增加混凝剂的投量 , 以改善颗粒之间的碰撞条件 。
② 投加助凝剂 (如活化硅酸 ) 或粘土以增加绒体重量和强度 ,提高沉速 。
3.水的 pH 和碱度影响
污水处理中的深海排放与处理
环境挑战
海洋生态系统影响
污水处理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对 深海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排放口位置选择
需要充分考虑海洋流速、海底 地形、海洋生物分布等因素。
排放口结构设计
需要充分考虑海洋环境因素, 确保排放口结构的稳定性和可 靠性。
排放口防堵塞设计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海洋生 物和沉积物堵塞排放口。
经济挑战
投资成本高
深海排放与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实施需要大量 的资金投入。
经济效益不明显
目前深海排放与处理技术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难以吸引投资。
运营维护成本高
深海环境恶劣,设备损坏率高,导致运营维 护成本较高。
政策支持不足
目前政府对深海排放与处理技术的政策支持 不足,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
解决方案与未来发展
加强技术研发
深海排放技术的实施步骤
01
02
03
04
深海排放技术的实施步骤包括 污水收集、处理、排放和监测
等环节。
首先,需要收集污水并进行预 处理,以去除大颗粒杂质和悬
浮物。
然后,通过生物处理、化学处 理或物理处理等方法,进一步
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
最后,将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管 道或泵站输送到深海排放口, 利用深海的环境条件进行自然
深海处理技术的实施步骤
污水收集
首先收集需要处理的污水,并进行初步的 预处理,如去除大颗粒物、油脂等。
监测与维护
定期监测深海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对设 施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施的正 常运行。
排海管道建设
建设一条排海管道,将污水从陆地输送到 深海中。排海管道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 耐久性,以承受海水的压力和腐蚀。
深海排放与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生物接触氧化法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应用
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技术处理微污染源水研究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姓名:夏岳韬学号:200901050108[摘要]:饮用水水源污染的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给传统净水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从目前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出发,概述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净化水质的原理、水质处理效果、对生物预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污染源水;生物预处理;生物接触氧化;净水工艺; 水质处理效果1 引言1. 1 我国饮用水水质现状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及世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1 /4,属贫水国。
而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适当处理即排入天然水体,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城市的给水水源。
水源的污染日益严重,氮、磷等有机物含量超标以及由此造成的水质富营养化是目前我国水污染的主要问题。
加强水源保护和改进水处理工艺是提高饮用水水质,确保安全供水的两项有效措施。
微污染水源水是指受到有机物污染,部分项目的指标超过卫生标准。
这类水中所含的污染物种类较多、性质较复杂,但浓度比较低。
对微污染饮用水源水的处理方法,国内近期的研究热点是在保留或强化传统处理工艺的同时,还要附加生化或特种物化处理工序。
习惯上把附加在传统净化工艺之前的处理工序叫预处理,把附加在传统净化工艺之后的处理工序叫深度处理。
2 微污染水源水的水质状况及处理方法天然有机物广泛存在于各种天然水体中,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和分泌物及它们的尸体腐烂降解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 亲水、酸性、分散是天然有机物的主要性质; 人工合成有机物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 石油烃、挥发酚、氨氮、农药、COD、重金属、砷、氯化物等。
它们通过废水排放、降水、渗漏、水上运输及运输事故等进入水体,对饮用水质和人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而且, 不同的水源所含污染源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就是同一水源其杂质成分与含量也随时间空间发生变化。
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是以溶解状态存在,而传统的净水工艺主要是针对原水中的浊度和细菌而设计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这一套常规处理工艺只能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细菌等,而对大量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无能为力。
IMA技术在水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
IMA技术在水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1-08T12:20:22.63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作者:钟程崔欢刘伟[导读] 摘要:水环境污染问题制约了社会发展质量,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问题之一。
浙江裕腾百诺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水环境污染问题制约了社会发展质量,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问题之一。
党中央高度重视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分别于2015年2月和8月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统筹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力争到203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大量的控源截污和污水处理工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生态修复,增强水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和修复能力,从而实现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关键词:水生态系统修复;微生物活化(IMA);工程应用引言水生态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
水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由河流、湖泊、滨河等组成的河湖生态子系统。
维护好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对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1基于IMA的水生态系统修复(1)技术原理。
微生物活化(IndigenousMicrobialActivation,IMA)是微生物法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提升土著微生物活性及种群数量,使水生态系统中本土微生物群落恢复及与浮游动植物保持较好的生态完整性,实现水体污染物去除和水生态系统恢复。
(2)技术特点。
传统微生物法进行水生态系统修复利用水体中的分解者(有效微生物群体)进行生态修复,一般采用投加菌种的技术措施处理,但结合现有黑臭河道项目未来重视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该法投资和运营维护成本高,且实际操作时,菌种不易提取和保存,适用性较低。
此外,纯菌种还易对生态环境平衡造成破坏,造成“生态污染”。
与传统污水处理系统不同,IMA技术利用水体微循环,通过添加活化剂驯化并增殖土著微生物中有益于去除污染物的优势种群,将整个水体转化为生物反应系统,以此改善水环境质量,促使水体生态系统恢复自净能力,最终实现整个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
脱氮除磷与微生物学原理
❖ 采用"捷径反硝化"即硝化作用产生HNO2后 就转入反硝化阶段,可缩短曝气时间,节省运行 费用.
❖ 废水中的C:N大于2.86时反硝化正常.低于这 比值,反硝化出现碳源不足,要投加外碳源.
❖ 四、微生物除磷原理、工艺及其微生物
❖ 在普通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中,微生物除磷的同时吸收元素用以 合成细胞物质和合成ATP等,但只去除污水中约19%左右的 磷.残留在出水中的磷还相当高.故需用除磷工艺处理.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第二十三讲
第二篇 第十章 污废水深度 处理和微生物污染源水预处 理中的磷与 微生物学原理
❖ 一、污废水脱氮、除磷的目的和意义
❖ 氮、磷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水体中氮、磷浓度增高会导致 水体的富营养化.事实上,现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据报道,1991年我国共发生赤潮38次,1992年增加至50次,造 成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对海洋渔业资源造成水体溶解氧 下降.此外,饮用水中硝态氮超过10mg/L会引起婴儿的高铁 血红蛋白症.
❖ ①泥龄〔即悬浮固体停留时间θSRT〕是重要控制指标,可通 过排泥控制泥龄,一般控制在五天以上,泥龄要大于硝化细菌 的比生长速度.否则,泥龄过短硝化细菌会流失,硝化速率低.用 生物接触氧化法有利于硝化作用.
❖ ②要供给足够氧,处理生活污水时,溶解氧一般控制在1.2~ 2.0mg/L为宜.工艺废水则要看废水的有机物浓度<COD和 BOD>和NH3含量的高低,适当提高溶解氧.
❖ 3、生物脱氮工艺选择
❖ 反硝化有单级反硝化和多级反硝化.根据不同水质,通常有以 下三种碳氧化、硝化和反硝化三者的组合工艺.
❖ 以外还有滤池反硝化糸统、氧化沟反硝化糸统等.
❖ 处理含NH3—N废水的效果好与差,除了掌握运行操作的几 个关键指标外,硝化和反硝化的合理组合方式和顺序对提高 NH3—N的去除率有很大关系.如何选择工艺?一级硝化— —反硝化好还是多级硝化—反硝化好,要依据水质而定,主要 看COD负荷〔化学需氧量〕和NH3—N负荷〔或说COD和 NH3—N浓度〕高低.
臭氧-生物活性炭机理
饮用水处理中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机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许多水质指标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包括浊度、色度、嗅味、铁、锰、有机质( 以COD、BOD 计) 、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
1.臭氧-生物活性炭的除污机理1.1 浊度当水中存在有机物时易吸附在颗粒表面引起空间位阻稳定( steric stabilizat ion) , 臭氧能氧化分解这些有机物, 从而诱导颗粒脱稳。
采用预臭氧化通常可以提高混凝过滤过程对颗粒和浊度的去除效率,与此同时却常常降低了混凝过程对DOC的去除。
混凝单元去除的是大分子的有机物, 而臭氧化将产生分子质量小、极性强的小分子, 因而影响混凝的效果。
但是,臭氧化后的小分子有机物通常要比臭氧化前的大分子有机物具有更好的可生化性, 另外小分子也更容易被生物吸收, 因此DOC的去除转由生物活性炭单元去完成。
1.2 色度臭氧有突出的脱色能力,天然水中的色度来源于腐殖酸的分解物, 通常分解物中存在的不饱和部分是这些物质显色的原因, 称之为发色团。
臭氧可以使C=C双键断裂, 生成酮类、醛类或羧酸类物质。
一旦这种共轭部分通过氧化被破坏, 颜色就随之而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引起色度的有机物能够被彻底氧化为CO2 和H2O,只是发色团受到了破坏而已。
O3/ BAC 去除色度效果好, 主要是归因于臭氧化作用、活性炭表面的吸附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 对色度去除的总效果还包括臭氧化后水中有机物可吸附性和可生化性的改变。
1.3 嗅和味引起水中嗅和味的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是在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中产生的。
臭氧去除水中嗅和味的效率非常高, 起作用的不仅是臭氧本身, 还有其自我分解产物——氢氧自由基臭氧对引起嗅和味的物质的作用在于它能破坏引起嗅和味的不饱和键。
混凝沉淀后加臭氧氧化可使土臭素( Geosmin)和甲基异冰片( MIB ) 等异、嗅味物质的浓度降低85% 左右, 再加上生物活性炭处理就可以达到100%的去除率。
高锰酸钾去除天然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机理探讨
第19卷 第2期大连铁道学院学报V o l.19N o.2 1998年6月 JOU RNAL O F DAL I AN RA I LW A Y I N ST ITU T E Jun.1998 高锰酸钾去除天然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机理探讨李圭白 杨艳玲 马 军(哈尔滨建筑大学)曲久辉(中国科学院)摘 要 对高锰酸钾去除饮用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高锰酸钾除了传统的氧化作用外,在中性条件下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锰还有催化氧化和吸附作用,后者大大提高了高锰酸钾的除污染效能1关键词:高锰酸钾;饮用水除污;催化氧化;吸附中图分类号:O643.32;O647.33饮用水源受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而我国情况尤为严重,饮用水源受污染,水中除含有许多无机毒质外,还含有大量有机物,特别是种类众多的微量有机污染物,由于其含量为Λg L级,故简称为微污染物1迄今已在天然水中检测出二千多种有机污染物1其中129种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被美国环保局定为“重点有机污染物”1水中的微污染物难以被现行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有效地去除,所以它们的存在对人体健康已构成很大威协1现在国外通用的饮用水除微污染物的方法有臭氧-氧化法、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活性炭联用法等1这些方法,由于设备昂贵、费用高,长期以来难于在我国推广1笔者于1986年首先提出用高锰酸钾去除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方法1该法自试验室到生产性试验,经历了十余年研究,已获得成功,试验表明,高锰酸钾处理法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微污染物,去除率达70%以上,特别是对多数重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更高;能使水的致突变活性(Am es生物毒理性试验)由阳性转变为阴性或接近阴性,从而使饮用水的安全性大大提高1该法由于只需向水中投加少量药剂,不需改变常规处理工艺,不需增设大型处理构筑物,经济有效,简便易行,适合我国国情,所以已在我国推广11 去除机理及验证试验 高锰酸钾除微污染物的机理,不仅是由于高锰酸钾的氧化作用,还有其他一些特殊作用有待探讨1高锰酸钾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反应式为:M nO-14+8H++5e-=M n2++4H2O(1)其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为E0=1.51V1高锰酸钾在中性溶液中的氧化性要比在酸性溶液中低收稿日期,1998-03-06.李圭白,男,1931年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150008.得多,反应式为:M nO -4-+2H 2O +3e --=M nO 2+4O H -(2)其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为E o 0=0.588V .高锰酸钾在碱性溶液中的氧化性也较低(E o 0=0.564V ).但试验发现,高锰酸钾对中性的天然水源水中的微污染物的去除率远较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为高.试验是用受污染的松花江水进行的,原水水质COD M n 为9~11m g L ,浊度30度,pH 7.2~7.3.原水经自然沉淀后,分别转移到几个玻璃容器中,用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溶液调节水样pH 值,使之分别为2.4,7.3,10.9.在每一容器中投加4m g L 高锰酸钾,在室温下(10℃左右)搅拌反应2h ,然后以亚硫酸钠还原剩余的高锰酸钾,再将水样调节至中性,加入5m g L 硫酸铝,搅拌,过滤后,用富集柱对水样中有机物进行富集,有机物分析采用美国F inn igan M A T 公司Inco s -50型色-质联用仪.A .原水;B .酸性氧化;C .碱性氧化;D .中性氧化图1 高锰酸钾对松花江水中 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图1表示松花江原水及在不同pH 条件下经高锰酸钾处理后的水中有机物变化总离子流质量色谱图.松花江原水中检出137种有机污染物,其中5种是美国环保局指定的重点有机污染物,说明水源已受到较严重的污染.经中性,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高锰酸钾氧化后,分别有78,52和50种有机污染物消失,但又分别产生14,25,24种新有机物.即三种条件下氧化后的水中有机物总数分别为73,110和111种.对部分新产生的有机物进行了鉴定,主要为醇、醛、酯、酸类有机物.以水中每种有机污染物氧化前后色谱峰面积比值反映高锰酸钾的氧化效果,发现中性条件下,无论是对低分子量,低沸点有机污染物,还是对高分子量,高沸点有机污染物,高锰酸钾的氧化去除率均很高,明显优于酸性和碱性条件.大约50%以上的有机污染物在中性条件下经高锰酸钾氧化后被全部去除,剩余的有机污染物浓度也很低.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高锰酸钾对低分子量、低沸点类有机污染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对高分子量、高沸点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很差,有些有机污染物浓度反而高于原水,最高者增加达数倍.比较反应式(1)和(2)可知与酸性条件下不同,高锰酸钾在中性条件下的最大特点是反应生成二氧化锰,由于二氧化锰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便以水合二氧化锰胶体的形式由水中析出.正是由于水合二氧化锰胶体的作用,使高锰酸钾在中性条件具有很高的除微污染物的效能.另一组试验也证实这一情况.试验是用受污染的沈阳地下水进行的.原水COD M n1.82m g L ,pH 值为6.4,总硬度232.1m g L ,含铁0.11m g L ,含锰1.64m g L ,氨氮0.32m g L .有机物分析采用美国F inn igan M A T 4600型色-质联用仪,由原水中共检出94种有机污染物,其中3种为重点有机污染物.由于水中含锰量较高,而水中的二价锰对高价2 大 连 铁 道 学 院 学 报 第19卷锰酸钾有还原作用,所以进行了原水(含锰水)加高锰酸钾和先将原水中二价锰去除(无锰水)再加高锰酸钾的对比试验.对比试验中高锰酸钾投加量为0.5m g L ,在水温9~11℃下反应1h ,加入N aA s O 2溶液还原剩余高锰酸钾,并进行水样的富集.高锰酸钾与水中二价锰的反应式为:2M nO -4+3M n 2++2H 2O =5M nO 2+4H+(3)按此式计算,每1m g L 的M n 2+需1.92m g L 的K M nO 4.所以向含锰水中投加K M 2nO 40.5m g L ,只能氧化M n 2+0.26m g L ,即K M nO 4将迅速被M n 2+还原,并生成相当于M n 0.435m g L 的水合二氧化锰.经检测,出乎原来预料,无锰水中高锰酸钾对微污染物的去除率只有23%,而含锰水中高锰酸钾的去除率可达41%.可见生成水合二氧化锰的作用十分明显,向含锰水中投加K M nO 42m g L ,去除率可高达69%.二氧化锰是许多氧化反应的催化剂.试验表明,二氧化锰对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物的催化作用也很显著.苯酚是易于被高锰酸钾氧化的有机物,在纯水中加入苯酚50Λm L ,在中性条件下加入K M nO 42m g L ,在20℃下反应20m in ,由于水中有机物很少,反应生成的催化剂M nO 2也很少,结果氧化速度缓慢,苯酚只被氧化除去了10%.在同样条件下,对于松花江原水,苯酚可被氧化除去40%,这是由于天然水中有机物含量高,反应生成的催化剂M nO 2多,从而提高了氧化速度.新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锰胶体,具有很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对于烷烃化合物,由于其饱和性,难于被高锰酸钾氧化,特别对长链烷烃更是这样.如在松花江水的试验中,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高锰酸钾对长链烷烃的去除效果很差.但在中性条件下,高锰酸钾对这些烷烃的去除率却很高.又如在沈阳受污染地下水的试验中,在无锰水中加入K M nO 40.5m g L ,对22环己基十二烷基本上没有去除效果;但对含锰水,则去除率可达63%,这主要是由于水合二氧化碳胶体对其吸附去降的结果.所以反应新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锰对微污染物的吸附,大大提高了高锰酸钾除微污染物的效果.反应新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锰胶体,对许多易被高锰酸钾氧化的微污染物,也有吸附作用.所以水合二氧化锰对大多数微污染物,应该兼有催化氧化和吸附两种作用.所以对某种易被氧化的微污染物而言,可能催化氧化的去除作用大一些,而对某种不易被氧化的微污染物,则吸附去除作用会大一些.2 结 语 用高锰酸钾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往的研究甚少,并且主要是在纯水中研究对某一种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由于前人仅从氧化的角度出发,而高锰酸钾的氧化性又较在水处理中已广泛使用的臭氧(E °=2.07V )为低,所以其氧化除微污染物效能也远不如臭氧,结果导致近20年来已很少有人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笔者以不同地区的受污染水源水为对象,发现了高锰酸钾在中性条件下对水中微污染物具有优良的广谱性去除效能,并通过大量试验了现了反应生成物——水合二氧化锰的催化氧化和吸附除微污染物的作用,这在高锰酸钾除微污染物的机理方面是一项重要成果,它对该技术的发展应该很有指导意义.3第2期 李圭白等:高锰酸钾去除天然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机理探讨 4 大 连 铁 道 学 院 学 报 第19卷参考文献1 Sp icher R C.Sk rinde Effect of po tassium perm anganate on pu re o rgan ic compounds.J.AWW A,1965, 56(4):472~4842 李圭白,林生,曲久辉.用高锰酸钾去除饮用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给水排水.1989(6)3 马军,李圭白.同锰酸钾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水和废水技术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Research on M echan is m of Re m ova l of M icroorgan icPollutan ts i n Na tura l W a ter by Per manggana teL i Gu iba i Y ang Y an ling M a J un(H arb in U n iversity of A rch itectu ral and C ivil Engineering)Q uJ iuhu i(T he Ch i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Abstract Studies the m echan is m of rem oval of m icroo rgan ic po llu tan ts in natu ral w ater by p erm anganate.T he resu lts show s that no t on ly the traditi onal ox idati on bu t also catalytic ox idati on and adso rp ti on of hydrated m anganese di ox ide p roduced under neu tral reacti on conditi on s.T he latter i m p roves the efficiency of m icropo llu tan t rem oval by p er2 m anganate to a great ex ten t.Key words:p erm anganate;m icropo llu tan t rem oval in drink ing w ater;catalytic ox idati on; adso rp ti on。
高级氧化深度处理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高级氧化深度处理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王昕;卿三成;薛广海;吴萌;潘社卫
【期刊名称】《清洗世界》
【年(卷),期】2024(40)5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水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传统水处理技术难以满足对水质处理的高效、彻底和环保的需求。
高级氧化深度处理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先进水处理技术。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级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优势,并通过对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全面展示其在水处理中的潜在价值和广泛适用性。
【总页数】3页(P105-107)
【作者】王昕;卿三成;薛广海;吴萌;潘社卫
【作者单位】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3
【相关文献】
1.高级氧化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2.高级氧化深度处理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3.高级氧化技术在工业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臭氧催化高级氧化技术在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5.高级氧化技术在油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评《难降解废水高级氧化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黄金菁1, 骆骏1,胡晓聪2,尹小明1(1.浙江翰成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浙江 义乌 322000; 2.浙江艾摩柯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摘要: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残余物质成分复杂,稳定性强难降解,进入自然水体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针对处理厂生化尾水的主流深度处理技术有通过离子交换、过滤、吸附等物理分离技术将污染物从尾水中分离;以芬顿、类芬顿的研究为主,基于过硫酸盐活化的高级氧化技术;采用强化挂膜提高微生物量、引入藻菌共生体系、人工湿地,以这类小微型生态系统对尾水实现净化的生物强化技术。
因此,本文对物理分离、高级氧化、生物强化等尾水深度处理技术进行总结,并同时对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展望。
关键词:尾水;深度处理;物理分离;高级氧化;生物强化引言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是城市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下,尾水在径流补充、中水再生利用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但由于相较于天然地表水,尾水的成分和性质复杂,因此,在尾水深度处理再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1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多年来,学者们对我国东西部地区49个湖泊 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进行研究[1],其中涉及最多的3类污染物,即PAHs(多环芳烃)、HCHs(六六六类农药)和DDX(滴滴涕类农药)浓度均为东高西低,充分反映了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水中残留的难降解污染物对自然水体的影响。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对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尾水的成分、理化性质和深度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入。
刘晨宇[2]研究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与受纳地表水细菌群落的关系,发现受纳地表水所含细菌数量、细菌的群落结构与尾水水质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秋亚等[3]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生化前后端污水进行毒性检测评价,发现生化处理后污水的生物毒性有显著削减,但其中的雌激素活性仍可能对受纳水体中生物产生潜在危害。
水体污染治理技术的前沿研究
水体污染治理技术的前沿研究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水资源、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水体污染治理技术的前沿研究成果。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在水体自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某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更强的污染物降解能力。
同时,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微生物在水体中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增强了治理效果。
二、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吸附和转化等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
比如,水葫芦、芦苇等水生植物能够大量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此外,一些植物还能够分泌特定的物质,促进重金属在根部的积累,降低其在水体中的含量。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筛选和培育具有高效修复能力的植物品种,并优化植物种植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植物修复的效率和经济性。
三、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利用特殊的膜材料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分离和去除。
常见的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这些膜具有不同的孔径和截留性能,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细菌、病毒、大分子有机物和溶解性盐类等。
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无相变等优点,但膜污染和成本较高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膜材料和优化膜组件设计,提高膜的抗污染能力和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四、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通过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OH),快速氧化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常见的高级氧化技术包括芬顿氧化、光催化氧化、臭氧氧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处理工艺对微污染水中天然有机物(NOM)的去除机理及协同作用程学营安毅王启山吴立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00071)E-mail:xueyingc@摘要:从天然有机物分子量水平、分子极性角度介绍了几种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对NOM的去除原理及效果。
探讨了不同工艺的去除效果与NOM种类的关系及组合工艺去除NOM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天然有机物 深度处理 给水1.原水中天然有机物特征1.1 原水中天然有机物种类及危害原水中大量存在的NOM是引起水体色度的主要物质,也是最基本的消毒副产物(DBPs)先质,而DBPs是导致饮用水致突变性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水处理过程中NOM还可能降低混凝工艺的处理效果、增加投药量;残留的NOM进入管网后可能引起细菌滋长,从而腐蚀管壁,降低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因此,在微污染水净化过程中,NOM的去除对于提高饮用水水质、保障用水安全有重要意义。
NOM主要包括腐殖质、亲水酸类、蛋白质、类脂、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等物质,其分子量一般为2×102~1×105,分子直径在0.5~400nm之间,多数NOM分子直径≤5nm [1]。
腐殖质(腐殖酸、富里酸)是主要部分,约占天然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总量的40~60﹪,分子量一般在5×102~2×103之间。
NOM中非腐殖质部分,以前被认为对出水水质没有影响,但是近年的研究表明,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有将近一半(DOC 计)来自NOM中的非腐殖质部分,并且这部分有机物是NOM中主要的可生物降解部分,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较低的芳香度。
1.2 评价指标目前完全区分不同种类NOM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因此在水处理中一般以水中总有机碳(TOC)或COD Mn作为总有机物的替代参数,以溶解态有机碳(DOC)代表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DOC中可被细菌利用的部分为可生物降解性有机碳(BDOC),而BDOC中能被细菌直接合成细胞的部分称为可同化有机碳(AOC)。
BDOC和AOC主要由易溶于水的小分子、极性有机物构成,用来表示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还可表示出水的生物稳定性。
UV254表∗国家863项目: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2002AA601140)1示水中溶解的非饱和构造的有机污染物(如带双键或芳香族的有机物)的总量,这些物质恰恰是天然有机物的主要部分,卤代活性较高,所以有学者用UV254/DOC值来评价消毒副产物形成潜力(DBPFP)的大小。
2.深度处理工艺对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机制和效果通过对水处理单元的研究[2、3、4]表明,分子量为0~500的有机物由于难于吸附和凝聚,主要在生物处理单元降解,去除率约为60%,活性炭吸附也有一定的去除能力,但效果不如生物处理;分子量为500~3,000的有机物可通过活性炭吸附有效去除,去除率可达70~90%,生物处理也有一定效果但不明显,一般只有20%左右;分子量在3,000~100,000的有机物主要通过混凝沉淀去除,去除率可达80~90%,而3,000~10,000的有机物含量也能够在生物处理过程得到有效降低。
占DOC一半以上的水合腐殖酸和富里酸的分子量分布在500~1,0000范围内,可通过常规化学混凝、活性炭吸附、膜过滤在不改变NOM任何结构特征的条件下去除,也可以经过臭氧氧化、生物处理转变成小分子物质去除。
对于非腐殖酸类物质,由于其生物降解性较好,可通过生物处理去除。
在给水强化处理工艺中,对NOM 去除有效的工艺有生物预处理、强化混凝、O3氧化、活性碳吸附、膜过滤等技术。
2.1 生物预处理生物预处理是指在常规净水工艺之前增设生物处理单元,以减轻常规处理和后续深度处理过程的负荷,减少DBPs的含量。
目前,国内外已进行研究并投入运行的生物预处理方法主要有:曝气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法。
各种生物预处理工艺常选用不同的惰性介质(如石英砂、陶粒、塑料蜂窝管填料和弹性立体填料等)作为生物载体,在水中溶解氧充足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有机质、氨氮等污染物。
脱氮是生物预处理主要目的,但微生物对NOM也有一定去除效果,特别是小分子量、水溶性有机物。
通常生物预处理对COD Mn的去除率可达10~30%,对NOM中的小分子物质(如藻毒素)去除效果达到80~90%。
同时生物预处理还可以降低水中胶体物质的Zeta电位,使水中的胶体颗粒更加容易脱稳凝聚,便于后续混凝处理。
但是Ames试验表明,生物预处理工艺对水中致突变物质的去除效果并不显著[5]。
通过GC-MS分析,在经过生物预处理的引滦水中检测到59种有机物质,去除了原水中的29种物质,新增加了26种物质(但无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6],并且小分子量物质种类有所增加,由此表明生物预处理能将大分子的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的有机物。
2.2 强化混凝强化混凝是指向水原水中投加过量的混凝剂,控制一定的pH值,从而提高常规处理对NOM去除效果,降低消毒副产物的产量,而不只是满足降低浊度要求[7]。
强化混凝去除NOM2的机理主要有:(1)混凝剂生成氢氧化物絮体吸附NOM而将其去除;(2)NOM与混凝剂一起形成不溶性的络合物(铝的腐质酸盐和富里酸盐或铁的腐质酸盐和富里酸盐)。
对于第一种机理来说,氢氧化物絮体的表面电荷是影响NOM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混凝剂吸附腐质酸和富里酸的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提高NOM去除效果需要增加混凝剂投量、改进混凝剂或投加絮凝剂,从而提高氢氧化物絮体表面电荷。
而对于第二种机理,NOM去除效果主要受NOM酸度的影响,不同的酸度会引起金属与NOM中配位基络合位置不同,降低pH有利于小分子NOM金属的络合反应 [8]。
在强化混凝中分子量较大的NOM 可通过电性中和、吸附架桥、网捕沉淀得到有效去除,而分子量较小、极性较高的NOM在一般混凝条件下去除率较低,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不易被絮体网捕。
强化混凝的研究表明[9]:在只改变混凝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一般混凝—沉淀—过滤工艺DOC平均去除率(工厂水平)从29%提高到43%,BDOC平均去除率可提高30-38%。
但是强化混凝不能很好地去除AOC,主要原因可能是AOC主要由一些小分子量、非腐殖酸类物质组成。
通过强化混凝一方面可以提高混凝工艺对NOM的去除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变水的理化性质来改善后续工艺的处理效果。
2.3臭氧氧化臭氧氧化是指在水处理过程中向水中投加O3,利用O3的强氧化性改变有机物分子特性,提高后续处理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臭氧氧化对NOM分子结构的主要影响在于:(1)形成更多的羟基、羰基和羧基,增加分子极性和亲水性;(2)减少分子中双键和环状结构;(3)增加NOM中低分子量有机物(如醛类、羧酸)含量。
具体表现为NOM官能团种类的变化、TOC中小分子物质增加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物(THMFP)去除效果的提高。
根据臭氧投加位置的不同分为预氧化和中间氧化。
预氧化是在水处理工艺之前投加O3,这样可以去除大部分色度、臭味,也可以部分降解大分子NOM,灭活微生物。
预氧化处理一般强化了混凝—沉淀—过滤过程;中间氧化可以降解大分子NOM、降低THMFP、增加可生物降解性,为下一步处理如生物活性炭、膜处理提供有利条件。
多数实验和水厂运行实践表明[10],在接触时间10~30min、O3/DOC值在0.2~0.5 ( mg/mg)条件下,臭氧氧化前后水中TOC浓度基本上不发生变化或变化甚微,TOC中小分子量有机物大量增加;同时水中THMFP含量可明显降低(减少24~46%)、NOM的可生物降解性增加。
通过预臭氧氧化后,UV254/DOC值也可以显著降低,从0.053降到0.015 cm-1/mg[2]。
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NOM在活性炭中停留时间不可能太长,所以有研究把BDOC分为快速降解BDOC和慢速降解BDOC(在一定停留时间内,可被生物活性炭滤池内微生物降解的BDOC为快速降解BDOC,不能降解的为慢速降解BDOC)。
试验表明[11]在接触时间20~30min、O3/TOC值为0.5(mg/mg)条件下慢速降解BDOC生成量<1mg/L,快速降解BDOC的生成量跟据原水水质不同从1.47~7.04 mg/L不等。
提高O3投量、延长接触时间,3快速降解BDOC生成量增加不明显。
另外,NOM的臭氧氧化产物中包括不少醛类物质和溴化物,它们的毒性问题目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4 活性炭和生物活性炭滤池(BACF)活性炭对NOM的吸附能力与NOM的性质和活性炭本身微孔结构有关[4、12、13]。
一般活性炭微孔直径≤2nm,而NOM直径一般在0~4nm范围内,分子量500~3,000的NOM可以被大量微孔结构有效的去除;较大分子(>3,000)难于通过大孔、中微孔扩散到占活性炭表面积95%以上的微孔表面;较小分子(<500),由于极性较高吸附效果不是很好。
但是,当pH 较低时,活性炭对极性有机物也有较好去除效果,这可能是由于pH较低,抑制了氢离子的解离,降低了有机分子极性。
通常,在给水处理中,活性炭滤池运行初期主要是活性炭本身微孔发挥作用,当活性炭运行一段时间(大概4000倍床层体积)后,活性炭表面及外部较大孔隙中形成一层生物膜,微生物的吸附降解作用逐渐在NOM的去除中起主导作用。
同时在活性炭内部大量存在的微孔还可以吸附NOM,这样就形成了既有微孔吸附、又有生物降解的生物活性炭。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水厂积累了颗粒活性炭去除NOM的长期资料[14],DOC的去除率平均为8~48%,THMFP的去除率为29~56%。
另外,通过颗粒活性炭吸附,可在41~182d 内保持THMs浓度在0 .04 mg/ L以下。
当接触时间15 min通水60 d时,DOC的去除率平均为70%,在同样条件下通水110 d时DOC的去除率为50%。
AWS公司对BACF去除NOM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在四年运行期间内BACF对DOC去除率一直稳定在40~60%之间。
生长微生物的活性炭经再生后,活性炭的孔隙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碘值在经过四次再生后下降了25%,使用这些活性碳继续运行并与新的活性炭处理结果相比较,出水DOC去除率基本相同,这就表明碘值的降低没有影响BACF对DOC的去除效果。
在不影响处理结果的情况下活性炭可以长期使用(再生周期1-2年)。
同时进行的研究还表明,即使活性炭吸附出现有机物泄漏,仍然对水中THMFP有一定吸附去除能力,当DOC去除率只有20%时,BACF对杀虫剂的去除率仍可达到99%。
关于反洗对滤池生物相的研究表明,每次反洗过后将会有60-80%的生物相被保留下来,因此反洗对生物滤池影响不大,对TOC去除率影响也不大[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