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变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课件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课件

普及推广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血 流变检测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 应用,成为常规体检项目之一。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CHAPTER 05
结论
血流变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01 02
疾病诊断
血流变检测可以辅助医生对多种疾病进行诊断,如血栓性疾病、动脉粥 样硬化、高血压等。通过血流变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流变特 性,从而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
治疗效果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血流变检测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例如,在高血压治 疗中,通过血流变检测可以观察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低黏血症
总结词
低黏血症是指血液黏度降低,血流加速,易发生出血性疾病的状态。
详细描述
低黏血症常见于贫血、肝硬化、尿毒症等疾病,可导致出血性脑卒中、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后果。低黏 血症的发生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变形能力减弱、血浆蛋白减少等因素有关。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总结词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是指红细胞通过微循环的能力减弱,易导致组织缺血和缺氧的状态 。
03
预防保健
对于一些具有高血液粘稠度或高凝状态的人群,定期进行血流变检测有
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未来的展望
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流变检 测技术将更加精准、快速,为临
床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个性化治疗
基于个体化的血流变检测结果, 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血流变检测可以评估血液状态,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 依据。
血流变检测方法
01
02
03
常规检测方法

血流变PPT模板

血流变PPT模板

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基本概念
1、层流: 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并 不是一种整体的运动,而是 分为许多层次进行运动,各 层之间的速度是不同的 。
3、粘度(η ) :
粘度是量度流体粘性大小的物理 量,流体粘度越大,流动性越小。 (mPa.s)粘度一般是动力粘度单位 的简称,其单位是帕·秒(Pa·s)或毫 帕·秒(mPa·s)。
14、红细胞刚性指数:
是不同硬化程度的红细胞相 对黏度,是检测红细胞表面硬 化程度的一个辅助指标,它的 指数增高表明红细胞膜有不同 程度的硬化。
15、红细胞变形指数:
是红细胞变形与血液流动的关 系,它的相对黏度是高切黏度, 是了解观察红细胞硬化程度的 指标。
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基本概念
16、血沉方程K值: 17、血沉(ESR):血沉与方程K值的关系:
血流变性具有“浓、黏、凝、聚” 的特点,
表现为: (1) 血浆黏度增高主要为肝脏 合成过多纤维蛋白原所致,其 他一些大分子蛋白如A2 球蛋 白、LgM 增高以及高脂血症 也会影响血浆黏度; (2) 全血黏度增高主要因红细 胞聚集性增强引起; (3) 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4) 糖皮质激素和利尿剂的应
7、非牛顿流体: 如果流体的剪应力与变形速度之
间的关系不符合牛顿粘性定律, 这种流体就称为非牛顿流体。如 油漆、糖浆、全血等。
8、表观粘度:
对于非牛顿液体,包括全血, 它们的粘度是随着切变率的变 化而变化,所以不是一个常数。 我们把在特定切变率下测定出 来的粘度称为这种液体的表观 粘度。 9、相对粘度: 溶液或悬浮液的粘度与相应的 溶剂或悬浮剂粘度之比,称为 相对粘度。如血液粘度与血浆 粘度之比,为全血的相对粘度, 其没有单位。
血液流变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的定义

血流变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血流变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2、病理意义(2)
长期以来,人们讨论心脑缺血时,总以为血 管管径的狭窄使限制血流量的头等因素,而 忽视了血液粘度的影响。其实,在微循环 “停-动”存在的情况下,切变率可能极低, 使得血液粘度升高的作用超过管径改变的影 响。近年已有研究表明,若干种血管扩张剂 对脑血流的改善均不及葡萄糖的血液稀释作 用。 血液粘度的检测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均有比较高的临床意义,如中风、心肌梗塞、 心绞痛、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肺心病、高 血压、脉管炎、白血病等等。
2、纤维蛋白原增加
• 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 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中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 病: • (1)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 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 • (2)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恶性肿瘤、 风湿性关节炎等。 • (3)其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 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 (4)促进红细胞聚集,使血沉加速。
1、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指血清中胆固醇含量等于或高 于6.47mol/L。这是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主要 危险因素之一。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 陷)、 原发性总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apoB缺陷症、 多源性高胆固醇血症, 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 肾病综合症 继发性总胆固醇血症 甲状腺机能减退 糖尿病 妊娠
四、红细胞压积


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体积除以血液体积为红 细胞压积,或称为红细胞比积。 红细胞压积增高的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 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 伤、脱水等。 红细胞压积减低的疾病:贫血、白血病、晚期肿瘤、 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 红细胞压积对血液粘度的影响:红细胞压积增高,血 液粘度相应升高;反之,血液粘度减低。

血液流变学检验ppt课件

血液流变学检验ppt课件
• 单位面积上的切变力称为切变应力,简 称切应力,用τ表示,单位为毫帕 〔mPa〕。
• 轴流:血液在血管流动时,血液中的 有构成分如红细胞等有向血管轴线集 中的倾向。
• 在实践的血液流动中,血细胞处于血 管的中央,其周围是血浆层,这样构 成两个相即流速较快的中央相和流速 较慢的边缘相。二者合称两相系统 (Two phase system),这种流动方式 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压迫、 分枝)。

女性1.73~1.85(mPa·s)。
• 3.血清粘度:男性1.61~1.69(mPa·s);

女性1.63~1.71(mPa·s)。
• 4.血清比粘度:男性1.62~1.70(mPa·s);
• [临床意义] 一切引起血浆(血清)蛋白质异常增高的
疾病均可导致血浆(血清)粘度升高,如巨 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纤维蛋白原 增多症、某些结缔组织性疾病;此外,冠 心病、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管闭塞性脉管 炎、慢性肺气肿、肝脏疾病、糖尿病及精 神分裂症等也可见血浆〔血清〕粘度升高。
〔四〕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
• 1、红细胞变形性 是指红细胞在流动过 程中的变形才干。
• 变形的大小和取向的一致性随切变率的 添加而添加→血流阻力↓→全血黏度↓
• 是决议血液黏度的重要要素之一,也是 决议本身寿命的重要要素。
• 变形↓——→表观黏度↑
难经过血-脑屏障
变形↓
→寿命↓
易被脾破坏
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要素:
5、血液流变学:血液及其有构成分 的流动与形变规律的学科
血液流变学检验主要包括:
宏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微观: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
血小板:黏附性、聚集性 白细胞流变性 分子:红细胞膜的构造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当切变率足够大(>200/S)时,全血黏度逐渐 降低并趋于一渐近值,全血的流变特性趋向牛顿流 体。因此,在大血管中全血可看作是牛顿液体。
❖ 5、血浆黏度主要取决于纤维蛋白原浓度。
❖ 6、红细胞聚集性、变形性,血液PH、渗透压等对
血液流变特性有很大影响. 。
9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包括:
3、红细胞的变形性:是影响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的重要 因素,在宏观上表现为黏度随切变率升高而减少。
4、红细胞的聚集:是低切变率下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 素。在宏观上表现为黏度随切变率增高而迅速下降。
其次,渗透压、PH、温度等都将影响血液黏度。
.
11
1、全血黏度生理意义
全血是非牛顿流体。血液粘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6、牛顿液体与非牛顿液体: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粘度 值不随切变率变化而变化,为一常数,这类流体称 为牛顿流体。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粘度值随切变率τ 变化而变化,这类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切变率与 切应力的关系为γ=fτ
.
5
牛顿流体的切变率γ与切变力τ间的关系 γ
o 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牛顿流体的切变率γ与切变力τ间的关系曲线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变化的切应变称为切变率. ,用γ表示。
4
血液的流变特性(二)
5、牛顿粘滞定律及粘度:某些液体流动时,切应力τ 与切变率γ之比为一常数,即τ/γ=η,此为牛顿粘滞定 律。该常数的大小由液体的性质所决定,被称为液 体的动力黏性系数,简称黏度。在国际单位制中, 切向力的单位为牛顿/米2 ,称为帕斯卡(Pa);切 变率的单位为秒-1 (S-1),因此液体黏度单位为帕 斯卡.秒,简称帕.秒
3、切应力:若血液流层的平行接触面积为S,接触面 所受切向力为F,那么,驱动各层产生切线方向形 变的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切向力F/S,就称为 切应力,用τ表示。
4、切应变和切变率:液体分层流动中,在切向力的
作用下,液层之间有一速度梯度,两流层间流动距
离差与两流层间的距离之比称为切应变或切变。切
应变随血液流动时间而成比例的增加,这一随时间
性,即在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较高,当切变率逐渐
升高时,血液黏度逐渐降低;当切变率达到200S-1
以上时,血液黏度便不再减少而接近一定恒定值。
血液黏度这种性质有利于血液的加速,也有利于血
液的减速乃至止血。一般临床血液流变学测
定,200S-1为高切,10S-1以下为低切。高切反映细胞
的变形性,低切反映细胞的聚集性。流体作直线运
❖ 血液粘度的检测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均有比较高的临床意义,如中风、心肌梗塞、
心绞痛、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肺心病、高
❖ 一、全血黏度
❖ 二、血浆黏度
❖ 三、血沉
❖ 四、红细胞压积
❖ 五、纤维蛋白原
❖ 六、血脂
• 七、血糖
.
10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一、全血黏度概述
1、抗凝剂:一般选用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等抗凝 剂,对红细胞的大小及形状均无影响,对血黏度不产生 影响。
2、血细胞比容:在同样的切变率下,全血和红细胞悬浮 液的黏度都随血细胞比容的增高而增大,当血细胞比容 超过45%时,血液粘度随血细胞比容易更大的幅度增加。
❖ 非牛顿流体包括拟塑性流体( ηα 随γ的增加 而减少 )和膨胀性流体( ηα 随γ的增加而增 加)。
.
8
血液的流变特性(三)
❖ 1、全血式非牛顿流体,血浆是牛顿流体。
❖ 2、全血有屈服应力,只有当血液所受的外部切应 力超过该力时,血液才开始流动。
❖ 3、当血细胞比容在0.1-0.8时,全血黏度与血细胞 比容呈正相关。
动或单纯剪切运动的切变率称为切变率,其单位为
S-1。
.
12
2、病理意义(1):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的粘滞因素,如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 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的 升高,可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血液高粘滞综合症是多种 病理过程的中间过程或者“桥梁”。而且往往出现“单行线 桥”现象,即一旦出现某种程度的高粘滞综合症,则通过正 反馈方式扩大,使缺血,缺氧情况更为严重。对于微循环而 言,血液高粘度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微循环毛细血管系统中, 由于血液粘度的升高,造成微循环恶化。此时红细胞的变形 能力减弱,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此时红细胞通过毛细血 管的能力下降,且易聚集成串,使微循环灌注障碍,脏器缺 血、缺氧,其功能受损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病情恶化。另外, 由于血液粘度的升高及血小板的受损等因素,可以促使微小 血栓形成。
.
13
2、病理意义(2)
❖ 长期以来,人们讨论心脑缺血时,总以为血 管管径的狭窄使限制血流量的头等因素,而 忽视了血液粘度的影响。其实,在微循环 “停-动”存在的情况下,切变率可能极低, 使得血液粘度升高的作用超过管径改变的影 响。近年已有研究表明,若干种血管扩张剂 对脑血流的改善均不及葡萄糖的血液稀释作 用。
.
返回
6
ηα 随切变率γ与血细胞比容的关系
ηα 10000
1000 100
90%
10
45%
1
0%
0.1
0.01 0.1 1 . 10 100
γ
返回
7
非牛顿流体
❖ 对于牛顿流体η为绝对黏度常数,而对于非牛 顿流体,该值不为常数,可用ηα表示,称为 表现黏度。 ηα的变化规律随流体的性质不同 而存在差异。
.
3
血液的流变特性(一)
1、层流:血液的运动方式是流动,对于没有颗粒混 合的单一流体,若在试管内呈层状流动,则其截面 上的流速呈抛物线样分布,这种流体运动特性称为 层。
2、血液的粘滞性:当相邻的两层血液之间有相对运 动时,会产生平行接触面的切向力,流动快的与流 动慢的血液层之间便产生内摩擦力,通常称为血液 的粘性力。该特性称为血液的粘滞性。
血流变学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
1
血流变学的基本理论:
❖ 概述发展历史 ❖ 血液的流变特性 ❖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 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检测项目
.
2
概述
物体在应力的作用下可产生流动与形变,研究物 体流动与形变的科学称为流变学,研究生物体流 动特性的学科称为生物流变学。
血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 究血液流动特性、血细胞的流变性(包括形变学、 聚集性和粘附性等)、血液凝固性、血细胞之间 及血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上述特性的物质基础 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规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