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介绍

合集下载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记录着人类的智慧和经验。

但在不同的历史学派和不同的历史学家眼中,历史的解读方式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历史学中的七种主要史观,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进化史观进化史观强调历史的线性演进和发展,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这种史观将历史视为一系列的进步阶段,人类在各个阶段逐渐发展和进化。

进化史观通常关注政治经济制度的演变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二、决定论史观决定论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特定的决定因素所引起的。

这些决定因素可以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

决定论史观着重研究历史事件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这些因素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关系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根据唯物史观,人类的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宗教信仰等。

四、意识形态史观意识形态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相互斗争和冲突的结果。

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在社会中形成不同的阶级和派别,从而推动历史的变革和发展。

意识形态史观注重思想文化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五、历史唯心史观历史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于意识形态、精神追求或神的安排等意义超出人类感知范围的因素所决定的。

这种史观强调宗教、传说和神话等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将历史视为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和引导。

六、历史隐喻史观历史隐喻史观将历史视为现实世界问题的比喻和借鉴。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研究,历史隐喻史观试图从过去的教训中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启示和方向,以提供对现实情况更深入、更具启发性的理解。

七、后现代史观后现代史观质疑传统历史学的绝对性真理和客观性。

后现代史观强调历史是被叙述和解释的产物,史学是一种权力争夺的过程。

后现代史观追求对话、多元化和异质性,试图打破传统历史学对于权威叙事和大故事的限制。

中国民族历史观

中国民族历史观

中国民族历史观中国民族历史观是指中国人民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理解和审视,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和自我意识。

中国民族历史观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帮助理解中国民族历史观。

1.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强调历史的纵深和连贯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中国人民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感到自豪。

中国民族历史观会强调中国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强调中国历代文明的连贯性,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每个时期都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中国民族历史观强调尊重和传承中华传统价值观,如儒家思想、孝道、忠诚、礼仪等,这些价值观对于中国历史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认为保持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对于保持社会和文化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强调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历史观强调各民族的和谐共处和互相融合,强调民族间的团结与合作。

中国民族历史观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交流和融合一直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强调民族抗争与自主精神。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战争和斗争,中国民族历史观强调这些抗争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民族历史观认为这些抗争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主和尊严的意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5.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强调与世界历史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强调中国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转化等都是中国人民对于与世界交流的重视和认可。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强调历史的纵深和连贯性,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强调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强调民族抗争与自主精神,以及与世界历史的交流与发展。

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中国民族历史观的基本框架,对于中国人民塑造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观是什么意思有哪几种

历史观是什么意思有哪几种

历史观是什么意思有哪几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那么你对历史观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历史观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历史观的简介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以及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础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生活条件。

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第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必须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将人类社会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

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本质就是实践。

历史观的哲理

历史观的哲理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观的形成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同哲学思想下形成的历史观各不相同。

以下是一些历史观的哲理: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或英雄人物。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2.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精神和观念是最重要的,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伟大人物和思想所推动的。

3.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和领袖所主导的,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4. 文化史观: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发展是由文化传承和创新所推动的。

5. 全球化史观:认为全球化的进程是历史的主题之一,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

6. 生态史观: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历史的主题之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历史观有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方式,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历史观介绍

历史观介绍

历史观(也叫历史研究范式)介绍一、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特别提醒】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复习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例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历史,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具体说,包括如下阶段:1. 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 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殖民扩张与争霸。

3. 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

4. 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简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内涵

简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内涵

简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拓扑:中华民族历史观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中华文明的起源。

从夏朝、商朝、周朝等古代王朝的兴衰,到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繁荣、唐朝的辉煌,再到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不同时期的变迁,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对历史沿革的全面、系统的认知。

2. 精神血脉:中华民族历史观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在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这些思想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伟大创造:中华民族历史观认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众多的灿烂文化成果和丰盛的科技发明,包括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许多杰出成就。

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这些创造和贡献,对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祖先崇拜: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对中华民族的先祖和先贤的崇敬和尊崇。

中华民族历史观认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历代英雄先贤的付出和奉献,包括孔子、孟子、李白、杜甫等历史人物的伟大成就。

中华民族历史观倡导民族自尊自重和传承先人的光荣传统。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对中华文明长期演进的全面认
知,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精神血脉、伟大创造和先贤崇拜的重要性进行肯定,并倡导民族自尊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明成就。

五大历史史观

五大历史史观

五大历史史观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其中五大历史史观是最为重要和广泛接受的。

本文将介绍五大历史史观:进化史观、唯物史观、人文史观、传统史观和后殖民史观。

一、进化史观进化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在经历各种变革和发展后逐渐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这一观点最早由达尔文提出,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发展。

进化史观强调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将历史看作一种逐步演化的现象。

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并通过对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研究,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三、人文史观人文史观注重个体和文化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构成的。

人文史观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的多元性,将历史看作是人类自主创造的结果。

四、传统史观传统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将历史看作是一系列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延续。

传统史观关注历史的宏观结构和制度变迁,认为传统的经验和智慧对于解决当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后殖民史观后殖民史观是在殖民地独立后出现的一种观点,强调历史中的殖民地和被殖民地关系。

后殖民史观揭示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剥削对于历史进程的作用,强调被殖民地主体性的重要性。

总结而言,五大历史史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解读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不同规律和影响因素。

进化史观关注历史的演化过程,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的作用,人文史观注重个体和文化的作用,传统史观关注历史的传承性和宏观结构,后殖民史观关注殖民地和被殖民地的关系。

这五大历史史观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思考路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历史史观,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历史的脉络,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观的体系

历史观的体系

历史观的体系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理解历史,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历史观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方式。

历史观有不同的体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历史观体系。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种用唯物主义基础理论来认识历史的观点。

它认为,历史是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的根基,政治、文化等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因此,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二、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是一种用唯心主义基础理论来认识历史的观点。

它认为,历史是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历史。

唯心史观认为,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主导历史发展的力量,经济基础只是一种被动的反映和表现。

因此,唯心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意识决定的。

三、辩证唯物史观辩证唯物史观是一种结合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观。

它认为,历史是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结果。

辩证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矛盾斗争推动的,矛盾的解决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

四、文化历史观文化历史观是一种注重人类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历史观。

它认为,人类文化和思想是历史发展的灵魂,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内核。

文化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变迁推动的,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演进。

五、民族历史观民族历史观是一种强调民族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历史观。

它认为,民族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主体,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族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以上几种历史观体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在学习历史和理解历史时,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历史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中国民族历史观

中国民族历史观

中国民族历史观中国民族历史观是指对中国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作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等方面的一种观点和理解。

它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反映,具有深厚的学术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关键点,对中国民族历史观进行简要阐述。

以五千年文明为基础的中国文化与民族历史观:中国历史被认为是一个相对连续、持久而又独立发展的过程。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传统的中国民族历史观把“中华五千年文明”作为整个历史的起始点,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连贯,认为中国文化的连绵发展是源泉之一。

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中国民族历史观强调重大事件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性。

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到夏商周的统一政权,再到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格局。

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孔子、屈原、李白、毛泽东等,都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历史观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诸多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唐诗宋词、京剧、中医等,都是中国民族历史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中国民族历史观强调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相处模式和文化交流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历史观认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而这些文化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在历史观中确立中国的核心地位:中国民族历史观在认可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强调中国的核心地位。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领土。

中国民族历史观将中国视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一员,强调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

总结:中国民族历史观扎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强调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认识,强调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强调对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尊重,同时又在历史观中确立中国的核心地位。

中国民族历史观

中国民族历史观

中国民族历史观中国民族历史观是指中国人民对自己民族历史的理解和认知,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民族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复杂的民族构成、多元的文化传承和政治经济的演变密切相关。

以下是中国民族历史观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历史连续性观念中国民族历史观强调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中国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古代文明,这种历史连续性观念成为中国民族的一部分。

中国人普遍认为,中国民族是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形成,而不是某个具体的时刻或事件。

2. 多元共生观念中国民族历史观强调多元共生的民族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长期以来在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都保持了相互影响和交流。

中国民族历史观认为,多民族的共存共生是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优势。

3. 文化传承观念中国民族历史观强调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传统文化元素,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民族历史观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凝聚出来的瑰宝。

4. 社会发展观念中国民族历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观念。

中国历史多次经历了社会变革和制度更迭,每一次变革都为中国历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民族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中国历史的动力和推动力。

5. 反侵略观念中国民族历史观强调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经验。

中国历史上多次遭受外来侵略和统治,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争、动乱和磨难,但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和民族尊严。

中国民族历史观认为,反侵略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主题。

6. 内外历史观念中国民族历史观强调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和关系。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与周边国家和其他文明的交往和互动,中国文化也曾对外传播和影响。

中国民族历史观认为,内外交往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视角。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历史观是中国人民对自己民族历史的理解和认知,它强调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多元共生、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反侵略和内外历史等多个方面。

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名词解释

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名词解释

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指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从马克思主义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历史实际而形成的独特历史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连续性和独特性,认为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明。

它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强调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中华民族历史观还强调历史的辩证法思维,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包括矛盾和斗争。

它关注阶级、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分析历史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立场,认为中国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同时,它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提倡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强调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总之,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既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贡献,又注重历史的辩证分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二章 史学的灵魂——历史观

第二章 史学的灵魂——历史观

第二章史学的灵魂——历史观
一、什么叫历史观:
所谓历史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

或者说某一时代人们对历史运动的根本看法。

二、历史观的类型
1、从哲学高度来讲的历史观
2、群众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历史观
三、历史观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四、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按照列宁的说法:
1、以往的一切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2、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历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五、历史观涉及的主要问题
1、历史运动问题
2、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六、唯心史观的类型
主观历史唯心主义:个人的喜怒、爱好、动机、思想等;
客观历史唯心主义: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

七、唯物史观是唯一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
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源泉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的关系:
(1)英雄人物活动的舞台是人民群众搭就的
(2)与个人的素质有关
(3)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4、阶级的存在仅仅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历史观名词解释

历史观名词解释

历史观名词解释历史观,是一种以人类社会发展为思考对象的哲学观点,它通过人类历史的发展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历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观,辩证法的历史观。

1、进化论历史观。

将世界看作是有规律地运动和变化着的客观世界,即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并从这个角度去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特征。

2、革命史观。

将人类社会发展视为一个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认为革命斗争构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从而将历史理解为由统治阶级领导的阶级斗争的历史。

3、社会达尔文主义。

一种历史哲学的新观念,它在强调进化论原则时,并不否定其他许多人类社会发展原则,如平等原则等,因此它又被称为“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

2、英雄史观。

将历史上的人物都看做是具有某种特殊才能、业绩的人,是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3、暴力革命史观。

将历史理解为国家、民族、阶级、政党为了夺取政权、争取权利而进行的暴力活动的历史,认为它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发展形式的唯一社会历史形式。

4、社会达尔文主义。

一种历史哲学的新观念,它在强调进化论原则时,并不否定其他许多人类社会发展原则,因此它又被称为“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

历史观和历史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而历史意识则反映历史观的不同形态。

历史意识总是和阶级意识相联系的,不同阶级所持有的历史观必然是不同的。

不同的阶级或集团所掌握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的差异,也必然会引起历史观的不同。

一般说来,一定的历史观往往反映出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历史意识。

历史观是有阶级性的,历史意识也有阶级性。

历史观在阶级社会中形成和发展,并服务于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但两者也有共同性,主要表现在:对历史规律的看法有一致的方面,即都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有各自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如,坚持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今律古”,都崇拜英雄人物,主张重视历史经验;在历史发展观上也存在着某些差异,如,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有进步史观和落后史观的区别。

中华民族历史观指

中华民族历史观指

中华民族历史观指
中华民族历史观指的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理解、解释和看法,通常包括了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发展、演变、成就和困境等方面的观点。

中华民族历史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政治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强调和解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元素:
1. 中华民族的起源:对中华民族的起源有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一些包括黄帝时代、夏朝时期等。

不同的历史观可能强调不同时期的重要性。

2. 历史文化传统:强调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传统。

这些传统在形成和发展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历史伟人与事件:强调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英雄和重要事件,如孙中山、毛泽东等人,以及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4. 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一些历史观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强调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

5. 历史的教训与自信:对历史中的挫折、失败和教训的反思,以及对中华民族未来的自信和奋斗目标。

6. 历史与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历史观通常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紧密相连,反映了一个国家或社会对自身历史地位和使命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民族历史观并非单一的、统一的观点,而是在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领域中形成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中华民族历史观可能会经历变化和演进。

1。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和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和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和人文精神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发展出了独特的历史观和人文精神。

历史观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认识,而人文精神则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所产生的文化和思想。

这两个方面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历史观中国古代人们对历史的看法主要是“正史”为重。

正史是指史家所著的国家官方编年史书籍,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记载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事迹,以及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和事件,对于后代了解历史至关重要。

同时,中国古代人们还强调历史的重复性,认为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会重复出现,因此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就能够有所谓往,实现社会进步。

二、人文精神1. 天人合一观念中国古代有一种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念,即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人和自然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

在这种观念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不伐木、不毁山、不污水、不猎杀,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2. 中庸之道思想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主张平衡、中庸、和谐,认为适度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

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必须兼顾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偏不倚、不偏不倚、不陷于极端。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也要遵循平等、友善、宽容的原则。

3. 古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悠久,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涌现,且有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现方式。

如陶瓷、丝绸、字画、雕刻、曲艺等文艺形式。

在思想上,古代人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国家安定以及治理世界的道理。

4.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注重礼仪、尊重礼仪,将其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体现出尊重人的尊严和道德信仰。

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精神内涵表现出依规守纪、尊老爱幼、传承文化传统等特点。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历史观和人文精神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核心,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风貌、人民思想道德等方面,对于中国现代的建设和发展也有着极为积极的影响。

历史观

历史观

历史观1、含义: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中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2、主要史观:(1)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演进的历史。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的传统拼凑世界观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2)、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承认文明的多元性,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到达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3)、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

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4)、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其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

(5)、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主要观点:①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

什么是历史观

什么是历史观

什么是历史观?
历史观是指个人或集体对历史的认识、看法和评价的总体思想体系或观点。

它包括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理解和解释,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态度。

历史观通常受到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同时,历史观也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受到不同时代的思想潮流和政治风向的影响。

一个人的历史观可能涉及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时期的理解等多个方面。

例如,某人可能持有积极乐观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改善;而另一人可能持有悲观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充满冲突、矛盾和灾难的过程,人类社会在历史中经历了种种苦难和挣扎。

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因此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观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观

历史观

历史观(两个核心:社会、人;两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在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各种基本要素,在形式上则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③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根据第一,人们认识和解决所有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是一切有关社会历史的学说、理论的基石。

第二,是社会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第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历史观名词解释

历史观名词解释

历史观名词解释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理解和解释的一种观点或理论体系。

它是由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对历史事件、历史进程和历史规律的总结和把握。

下面我将对几个常见的历史观名词进行解释。

1.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理论,核心观点是历史是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引起的。

它强调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动力,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于人类的意识、思想、意志的变化而引起的。

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历史是由于人的价值观、信仰、理想等因素的推动而发展过程。

3. 人文主义历史观:人文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是人类的创造和活动的结果,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它关注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人性的发展,强调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4. 泛人类历史观:泛人类历史观是指超越民族、地域和国家的历史观。

它认为人类历史具有共同性,强调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

它关注全人类的利益和命运,强调合作与共同发展。

5. 历史唯信史观:历史唯信史观是一种历史解释方法,强调历
史事件的真实性必须以当事人当时的解释和理解为依据。

它认为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是有限的,只能根据可靠的史料和证据进行推测和解释。

每个历史观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论述,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正确把握历史观的意义,对于深入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发展和培养历史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历史七大史观

世界历史七大史观

世界历史七大史观史观,即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和看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学派和个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史观。

本文将介绍世界历史研究中的七大史观,并对其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

一、进步史观进步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在不断改进和进步。

进步史观强调人类智慧和努力的重要性,在历史进程中看到人类越来越先进和繁荣的状态。

例如,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被看作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进步。

二、退步史观与进步史观相反,退步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逐渐堕落和日益恶化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人类社会的衰败和道德败坏。

退步史观通常与悲观主义相联系,认为人类无法逃离自身命运的恶化和毁灭。

退步史观在一些宗教和哲学体系中有所体现。

三、循环史观循环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历史的发展存在着一种循环性。

循环史观相信历史会反复出现相似的事件和阶段,并且以大致相同的模式重演。

这一史观往往受到宇宙循环的启发,比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所驱动的。

马克思主义史观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唯物史观。

它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演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性,与个体的意志无关。

五、唯心史观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思想和意识的产物,历史的推进是由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和信仰的改变。

这一史观将人类主体性与历史发展相联系,强调历史的变迁是由于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所引起的。

六、相对史观相对史观认为历史是多维度的,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史观,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解释会有所不同。

相对史观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反对简单化的解释。

这一史观在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背景下被广泛应用。

七、后现代史观后现代史观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新的历史观念。

它质疑传统历史观的权威性,并关注个体的视角和多元性。

后现代史观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构建,强调非正统历史和被边缘化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观(也叫历史研究范式)介绍一、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特别提醒】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复习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例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历史,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具体说,包括如下阶段: 1. 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 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殖民扩张与争霸。

3. 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

4. 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 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重大事件: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6. 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年至今)。

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1973~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例2】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1.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

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2.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3.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

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

4.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 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1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2.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3.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例1】近代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中国近代化为例(1)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2)近代化的内容:(3)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第一阶段:近代化的启动阶段(1840~1895年)第二阶段:近代化的发展阶段(1895~1915年)第三阶段:近代化的深化阶段(1915~1927年)第四阶段: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第五阶段: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四、社会史观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

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例1】“社会史观”下的历史复习: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例☆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第二次:1911年,辛亥革命后:第三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四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五、革命史观1.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2.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④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