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企业的性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25岁时构思并写就、在1937年的发表的论文。

这篇文章不仅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也成为企业家理论探讨上重要里程碑。

《企业的性质》是其最终让其获得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篇论文之一,另一篇是《社会成本问题》。

在这篇文章里,科斯通过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理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两个问题就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市场成本论与组织成本论——构成了《企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

《企业的性质》文章开头就沿用前人罗宾逊夫人的思索方式,是否符合现实,是否易于处理。

然后给出大致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模型—边际替代概念。

科斯的这篇论文通篇没有复杂的模型和过多的数理演绎,但是却清晰的指出了组织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过去在主流的经济理论中价格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个“黑箱”。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中只注重了价格机制发挥的作用,而忽视了其赖以成立的基础,只考虑到了给定的内生变量所发挥的作用,而没有将其置于一个真实的世界之中去考察。

科斯教授将其形象的比喻成为“黑板经济学”。

但是经济学的研究最终要走到现实世界之中,我们要将生产、交换放置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之内,不仅考虑到价格和成本的变动对其的影响,也要考虑到一些社会因素对于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重点阐述了三方面的问题:企业存在的原因、交易费用、企业的界限。

关于企业存在的原因,科斯认为首先是因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对于市场替代的组织,由企业家来分配资源,在这种组织中运行的成本低于在市场中利用价格机制运行的成本时,企业就会出现了;其次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他认为由于市场在很多方面的运行是时常变化的,变化就产生了不确定性,遵照不确定性本身会造成多方面的不便利和损失,因而一种固定的契约,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契约的出现将会降低这种不确定性,而契约的运行载体则是由企业家治理着的企业;最后是由于有管制力量的政府和其他一些机构对于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区别对待,会造成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而不通过市场组织更为有利,从而造成了企业的扩大。

企业的性质

企业的性质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学号:1141227 姓名:何林立班级:11级农林经济管理2班《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是伦纳德·科斯于25岁时写的,并于1937年发表了这篇论文,这篇论文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也成为企业家理论探讨上重要里程碑。

这篇论文和另一篇《社会成本问题》,让科斯在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中脱颖如此,一举夺魁。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观点首先认为交易费用是存在的,并且对分工效率是有影响的;其次企业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和市场是不同的,它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率,达到最优效率。

我认为整片文章可以分为5个部分,科斯重点论述了前3个部分,主要解释说明了3个企业产生的原因,其他的部分在阐述企业的边界和规模问题。

在第一个部分中科斯谈到了他对企业的定义的探索,他提出“就事实而言,虽然经济学家们将价格机制作为一种协调工具,可他们也承认了“企业家”的协调功能,研究为什么协调在某一情况下是价格机制的工作,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是企业家的工作是极为重要的。

”同时,他提出了文章的目的“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理论的一个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这个鸿沟出现在这样两个假设之间:一个假设(为了某些目的作出的)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另一个假设(为了其他一些目的作出的)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我们必须说明在实践中影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

第二部分,科斯首先列举了几种企业出现的理由。

1是相对独立性或是指挥欲的倾向的存在,造成了企业的存在,但认为这不很真实。

2是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企业也可能存在,但这种情况很少。

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当存在企业时,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其它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的数目大大减少了,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企业的性质》(科斯) 传统企业理论的突破 启示
一、背景
《企业的性质》是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25岁时构思并写就,1937年发表于 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家杂志》,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20多年后,当科斯的另一篇重要论文《社会成本问题》 问世后,《企业的性质》一文才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广 泛关注。《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这两篇文 章,使科斯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且正是《企业的性 质》一文,奠定了科斯作为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开山鼻 祖和主要代表的地位。 科斯出生于1910年12月伦敦近郊的威尔斯登,1932 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1951年获博士学位。先后 在英园的利物浦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布法罗大学、弗 吉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 1961年后任美国《法学 与经济学杂志》主编。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主要内容
在《企业的性质》中,科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 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二是企业的边界问题,即企业的 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 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是因为管理协调费用低于 市场交易费用。组织分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通 过管理协调组织在企业内部,一种是通过市场交换, 以市场价格机制协调来组织,这两种组织分工的形式 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两种组织分工的形式哪种更有 效率,在于管理协调费用与市场交易费用的比较,当 前者大于后者时,市场价格机制协调更有效率;反之, 则企业协调更有效率;若两者相等,则管理协调与市 场价格机制协调效果相同,企业的边界也由此决定。
5、科斯考察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科斯考虑了“主人与仆人”或者“雇主与雇员” 的法律关系,其实质是:1)仆人必须向主人或主人的 其他代理人承担提供个人劳务的义务,而契约就是有 关物品或类似物品的出售的契约;2)主人必须有权亲 自或者通过另一个仆人或代理人控制仆人的工作和何 时不工作,以及做什么工作和如何去做。由此可见, 指挥是“雇主与雇员”这种法律关系的实质,这正是 前面部分所提出的经济概念。 至此,科斯对企业的定义、企业的性质做出了全面的 阐述。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从黑板经济学到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罗纳德.哈里.科斯教授于1937年发表了《企业的性质》这一论文,在发表之初受到了冷落,然后在它被埋没了三四十年之后,终于收到经济学届的普遍重视,被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科斯教授自己曾说当代制度经济学是经济学本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他引领了人们用经济方法研究制度问题,并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一关键概念。

沟通了经济学和法学两大科学之间的关系。

科斯的这篇论文通篇没有复杂的模型和过多的数理演绎,但是却清晰的指出了组织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过去在主流的经济理论中价格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个“黑箱”①。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中只注重了价格机制发挥的作用,而忽视了其赖以成立的基础,只考虑到了给定的内生变量所发挥的作用,而没有将其置于一个真实的世界之中去考察。

所以佩兹曼曾经说过一些经济学的体系只存在于经济学家的意念之中而不是存在于现实之上。

科斯教授将其形象的比喻成为“黑板经济学”。

但是经济学的研究最终要走到现实世界之中,我们要将生产、交换放置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之内,不仅考虑到价格和成本的变动对其的影响,也要考虑到一些社会因素对于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

交易康芒斯认为交易活动是制度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制度”的实际运行是由无数次“交易”构成的;“交易”因而就成为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位。

康芒斯进而将“交易”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②1.买卖的交易,即平等人之间的交换关系,这种交易多存在于市场经济之中;2.管理的交易,即上下级之间的命令和服从关系,这种交易多存在于计划经济中;3.限额的交易,只要指政府对个人的关系。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74-86页)康芒斯采取的是以哲学、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对制度进行研究,而科斯进而丰富了这种理论,他认为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交易也是稀缺性的,因此就可以被计量,所以经济学的方法便引入来研究制度。

企业的性质读书报告

企业的性质读书报告

《企业的性质》读书报告对于科斯的这篇经典之作,之前听闻过其大概内容,这是第一次看其英文原版,虽然还有很多部分没有完全看懂,但是仍有颇多感悟。

文章的开篇引用了罗宾逊夫人的两个问题,即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这表明了在当代经济学中的两种思想,一种是不需要与现实太相符,但是创建的模型要易于处理,而另一种认为经济学作为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科学,它必须与现实相符。

由此可见,科斯致力于一种既易于处理又符合现实的企业性质模型。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科斯描述了价格机制以及企业家在作用,然后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其实纵观文章不难发现,文章的这个部分都是为了表达出作者隐含的两个假设:首先,假设资源的配置都按照市场决定;其次,假设资源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后文的内容得以展开。

个人认为,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在这个部分,科斯提出了两个精彩绝伦的观点:第一,对企业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价格机制的运行本身存在着成本,而企业的产生可以减少这种成本,因而企业能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科斯说: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的成本。

这些就是在一个通常被假定由价格机制“组织”资源分配的专业化交换经济中,诸如企业这类组织存在的原因。

那么,价格机制的运行为什么会存在成本呢?试想,如果不存在企业,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家庭式作坊,我们该怎么生产出一辆自行车?可能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家庭生产车轮用的塑胶,一个家庭生产钢材做车架,车轮轱辘,一个家庭生产链条,一个家庭生产脚踏板……然后再由无数个家庭将其购买,慢慢拼凑成一辆自行车。

在这个过程中,制作车轱辘的家庭需要购买制作橡胶家庭的橡胶才能制成车轮,然后制作自行车的集体家庭需要买车轮、车架等才能拼成自行车,在一次次购买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契约成本。

企业的性质笔记

企业的性质笔记

科斯提出了一种易于处理并且十分现实的对“企业”的定义。

科斯借用索尔特的理论——“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运行,不需要集中控制和监察,整个过程是自动的”,对比现实,引出对企业存在必要性的思考。

虽然,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市场交易协调了经济活动;但是,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企业结构或者说企业家的协调作用所代替。

因此,从现实的意义上考虑,企业存在的必然性,证明了生产不完全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

或者说,企业的一个显著作用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那么,就产生了两个问题:问题一,为什么企业可以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问题二,为什么企业不能完全替代价格机制,或者说,是什么在影响企业的规模?对于问题一,科斯给出两点解释。

第一,价格机制本身是有成本的,这一成本是多元的,例如发现相对价格付出的成本,市场交易的谈判和签约成本等。

这些成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减少,但是不可能消除。

虽然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管理手段,或者专业化人才的出现来降低上述的成本,但是这些成本作为市场交易活动的固有成本,却不可能消除。

而企业的存在,可以通过减少市场交易活动,而直接的减少上述成本,因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也就是说,由于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之间不需要订立合约从而减少了市场活动,因此企业通过将一个合约代替一系列合约的方式,提高了收益。

第二,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机构,对于市场交易和企业组织会有区别的待遇。

例如,对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显然是针对于企业市场活动的,而对于企业内部的同样交易则不需要缴纳。

因此,企业不仅有存在的必要性,并且有了扩大规模的欲望。

对于问题二,根据问题一的阐述,既然企业可以代替价格机制,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那么为什么现实中不是“国家企业”的形式呢?因为企业规模扩大可能导致收益减少。

企业规模在如下情况下趋于扩大:第一,企业规模越大,组织成本越少时,这意味着随着交易数的增加,成本上身趋缓;第二,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家犯错的可能性越小,这意味着随着交易数的增加,交易失误的增加趋缓;第三,企业规模越大,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下降得愈大或上升的越小。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最近读了米尔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本书,书中有很多与企业有关的论点和观点,
既有通俗的理论解释,又有深层的洞见。

书中首先提出的是关于企业的本质,概括来说,企业是一个与市场竞争营销中有着重
要影响力的组织群体,他们既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技术,同时也应当针对用户需求和市场
趋势作出形势调整。

接着,米尔科斯也着重介绍了如何正确把握市场机遇,预测把控市场发展。

书中指出,企业发展的根本还是在于对市场对原则和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把控,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未来
的市场趋势,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找到企业发展的机会点,把握市场脉搏。

同时,书中也提出了关于企业管理和决策地位。

作者指出,企业只有把内部管理与准
确的决策机制结合,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管理者要把握企
业文化和企业优势,以此作为产品创新和服务改进的指导方向;要把握企业的短期目标和
发展战略,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要掌握多元的沟通技巧,并能落实有效的跟踪管理
体制。

本书对我对企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助益,书中把握市场机遇,准确把控市场发展的过程
等描述,都让我对企业发展的原则和方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企业内部如何
协调管理内部管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读《企业的性质》

读《企业的性质》

读书报告——读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当我第一遍读科斯的《企业的性质》的时候,我发现毫无头绪,于是就去读第二遍,之后我大概了解了科斯这边文章的主要思想,那就是企业能够代替价格机制起作用,协调生产要素的分配和配置经济资源。

但是当我再细读的时候我发现,要完全读懂科斯对其主要论点的论证还是很困难的。

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些关于科斯以及制度经济学的一些介绍,以期更好地阅读这篇文章。

科斯是在1937年发表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而是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失效后,这篇文章与它后来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才引起西方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才开始重视从企业自身寻找问题,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企业应当具备什么属性?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科斯在这片文章中涉及到的要点是交易费用和企业的产生的原因以及性质。

在此基础上,我再去细读这篇文章,才基本上理清了其基本结构、主要观点、以及推理论证特点以及其创新点。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是开创性的,在传统经济学家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是能够被替代的,因为市场是有成本的,所以形成了一种组织——企业,够有效地配置资源,能够节约社会成本,以及由此展开的其他问题。

但是对于具体的推理论证过程个人认为还是有欠缺的,有些说法还未完全读懂,所以只能浅谈个人的想法。

首先,这篇文章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引言,引出经济理论中“企业”这个词。

科斯从一般经济理论的“假设”这个前提入手,引用了罗宾逊夫人关于假设提出的两点要求:一、是否易于处理,即是否可以分析、解释;二、是否与现实世界相吻合。

同时,科斯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假设应当可以被准确表达,叙述正规。

科斯在这一部分提出“假设”应满足的条件,是为了自己的推理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够成为一种经济理论做准备。

同时,也是为批驳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提供武器。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读书报告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开创了制度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分析的先河。

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主要思想是御用马歇尔的边际分析工具,通过交易成本的概念来解释企业的规模。

在文中,科斯首先起初企业的概念,然后分析了企业出现的原因,并讨论了关于企业的其他一些观点(例如奈特教授的观点),最后考察了经济学家考察的企业概念是否与真实存在的企业相一致。

科斯证明企业的存在是通过对比市场来完成的。

其逻辑是:利用市场交易可能支付额外的成本,所以需要替代市场的组织——企业;反过来,由于利用企业进行交易也需支付额外的成本,所以需要替代企业的组织——市场。

当企业的边际交易成本和市场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组织均衡出现。

我是从两重角度谈谈我对这篇文章的感想。

一、框架解读科斯沿袭了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的角度,从制度方面重新定义了企业性质。

在正式论述企业的性质这一问题之前,科斯首先讨论的是企业为什么出现?全文的前三部分主要了企业产生的三个要素:第一是因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对于市场替代的组织,由企业家来分配资源,在这种组织中运行的成本低于在市场中利用价格机制运行的成本时,企业就会出现了;第二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他认为由于市场在很多方面的运行是时常变化的,变化就产生了不确定性,遵照不确定性本身会造成多方面的不便利和损失,因而一种固定的契约,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契约的出现将会降低这种不确定性,而契约的运行载体则是由企业家管理着的企业;第三十由于有管制力量的支付和其他一些机构对于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区别对待,会造成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而不通过市场组织更为有利,从而造成了企业的扩大。

“当资源的导向依赖于企业家时,由一些关系系统构成的企业就开始出现了”。

为了便于理解,科斯在讲述企业为什么出现时首先分析了经济学家们通常研究的经济体系。

Arthur salter爵士所描述的经济体系是:正常的经济体系自行运转。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科斯企业的性质》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所著,是一部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科斯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成本理论”,并对企业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企业的本质和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科斯在书中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的交易都存在着成本,而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降低这些交易成本。

这一理论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企业的本质和经济活动的运作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企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进行垂直整合,或者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这些都是科斯理论的具体应用。

通过这一理论,我对企业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科斯对企业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让我对企业的内部结构和组织形式有了更多的思考。

他指出,企业是一个由权力关系构成的组织,而这些权力关系会影响企业内部的决策和资源配置。

在企业内部,权力的分配和运作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和绩效。

通过对企业内部权力关系的分析,科斯让我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过程有了更多的思考。

最后,科斯在书中提出了企业的边界理论,这也是我在阅读中得到的一大启发。

他认为,企业的边界是由交易成本和权力关系决定的,而企业的边界决定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配置和交易方式。

通过对企业边界的分析,科斯让我对企业的规模和范围有了更多的思考,也让我对企业的发展和扩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科斯企业的性质》,我对企业的本质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科斯的理论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上的启发,也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些理论和观点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知识。

读科斯《企业的性质》

读科斯《企业的性质》

读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学号:3120103819 姓名:朱金梦专业:经济学1201 2013年9月2日,这一天,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时隔一年,我才来拜读他的经典作之一《企业的性质》。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是心怀愧疚的。

我耐心的品味着,如同品茶般享受,读完文章时已是深夜。

这之后,我便对其论文思索良久,我将从其背景、内容及我的具体感受来记录我对此文的思索。

一、《企业的性质》诞生背景科斯在美国对其工业和企业进行实地的考察,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研究分析美国的工业经过二次革命后他们的工业以什么不同方式组织起来的,并在此期间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并最终融合在《企业的性质》这篇意义深远的论文当中。

科斯这篇《企业的性质》是于1937年发表于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家》杂志,可是这篇文章发表后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应有的重视,好似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回响。

这篇文章引起社会的重视和经济界反响是因为科斯的另一篇非常重要论文《社会成本问题》问世之后《企业的性质》一文才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此之后,对于交易费用的研究也日益丰满。

二、《企业的性质》内容简介企业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核心论点即企业的性质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同时引出了本文所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即企业为什么存在和企业规模的边界。

文章第二部分则是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作者指出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为什么作者对企业出现的原因的解释比其他已有的解释更可取,作者对该部分的论述是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来完成的。

文章第四部分进一步论证从交易成本角度解释企业规模的合理性。

文章第五部分说明了本文企业概念是与现实世界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组织中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是依靠契约固定下来的。

这种契约明确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雇主依靠他的权利支配和指挥雇员,雇员则依靠他的义务服从雇主的控制和支配。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科斯企业的性质》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深刻地阐述了企业内部组织的性质和企业如何在市场中运作的机制。

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科斯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对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斯指出,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是由于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而存在的。

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在市场中存在,并且为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科斯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企业内部组织的性质,为人们理解企业内部运作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阅读《科斯企业的性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企业内部组织的重要性。

科斯的理论不仅对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也对企业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内部组织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科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企业内部组织所面临的问题。

除此之外,科斯的研究也引发了我对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思考。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选择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科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企业内部组织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科斯的研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选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科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企业内部组织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科斯的研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选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科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企业内部组织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科斯的研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选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企业的性质阅读笔记

企业的性质阅读笔记

《The Nature of the Firm》阅读笔记本篇笔记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The Nature of the Firm》的简要梳理;第二部分提出自己的思考,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以严谨的态度来解释自己提出的问题。

1.《The Nature of the Firm》梳理这篇文章主要对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以及企业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

经济体制中,价格机制实现资源配置,这意味着所有的交易本可以在无组织下完成,那么企业这种组织为什么存在?科斯认为生产者控制和被控制或者消费者偏好不足以说明企业存在的本质原因,并通过企业可以减少契约的数量和拉长契约长度来说明企业可以以低于市场中价格机制的成本来实现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即企业代替了价格机制。

科斯还指出政府等部门对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的区别对待也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企业的产生。

但这些并不是企业存在的全部原因,该问题会在第二部分说明。

既然企业能降低交易费用,那么为什么不由一个大企业来完成所有的生产和交易呢?科斯进而提出并解决了市场交易为什么存在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什么哪些因素决定了企业规模并使其不能无限扩大直到包括所有产品的生产和交易的完成。

科斯认为管理收益递减和资源浪费以及生产要素价格上升限制了企业规模。

他给出了三种企业规模可以扩大的情况,并说明了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创新会缓解上述限制。

至此科斯已经给出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企业规模的影响因素,接下来他对其原因的有效性与对现实的解释力做出了检验。

科斯驳斥了厄舍教授和奈特教授对企业存在的解释(劳动分工和不确定性)。

此外科斯还对企业成本曲线向上倾斜提出了质疑,认为有必要对企业生产的产品种数是如何决定的进行研究。

最后科斯通过说明雇主-雇员关系是契约关系来证明自己提出的企业的概念和现实中的一致性。

同时,科斯还认为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得到了厘清(经营是作用于交易,而管理作用于生产要素)。

2.《The Nature of the Firm》引发的思考首先,我认为价格机制的代替和政府等部门对交易的区别对待只是企业存在的外部原因,并不是企业存在的全部原因。

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科斯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

这篇文章虽然以论述企业的性质为主题,但是科斯在论述这一问题时首先以讨论企业为什么出现作为开篇。

科斯在分析经济学家们对价格机制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企业产生的核心原因在于价格机制的运转存在着成本,而这种成本又有下面几个成因。

1、发现价格的成本2、企业可以节约契约的数目一体化之后,契约的数目未必会大量减小,以上手课堂上阅读的《笔的传奇》为例,若将前述生产笔的两个环节并入一家企业,则原来的生产者与笔芯、笔壳供应商之间的契约现在变成了与笔尖金属、塑料墨水管、墨水和不同颜色质地的塑料的供应商之间的契约,契约总数至多只是节省了中间的那一个。

但是,尽管契约数没有剧减,契约的性质却发生了变化,这种性质的变化有利于生产和成本节约。

也即以带有控制权的契约替代了标的物固定的契约。

完全由价格机制作用的领域中,契约的标的物是固定的。

价格的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如果生产者充分细化,则产品的数量、质量要与前后相续的生产者匹配十分困难,风险颇大。

而并入企业内部的契约则是带有控制权的契约,它并不事先僵硬地约定特定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以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产品和服务为标的。

设想造笔商并入更多的生产环节,则他将能够自由的控制和协调各种要素的数量、品质乃至成本。

3、长期契约替代短期契约能够平抑风险科斯认为长期契约比短期契约的风险小。

这一点可能存在争议。

风险的基本含义就是实际收益对期望收益的偏离。

而在实践中,人们对短期、近期事物的预测会比对长期的预测要准确可靠一些。

长期的实际值偏离预测值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如果将科斯这里所说的风险定义为要素价格的波动,长期契约可以稳定要素供给,因此他认为长期契约风险小。

但实际上,长期中厂商对这一要素的需要可能增可能减,这一要素的市场价格也会涨跌,因此稳定某一种要素供给并不能削减厂商收益的波动,也即并不能平抑风险。

另一方面,签长期契约好像和一体化并不能等同而论。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本文首先从经济体制提到价格机制以及企业的作用。

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

科斯首先指出了了这一观点的不完整性,他认为经济体制的自行运行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纷繁复杂的市场仅靠价格机制的协调时不够的,而企业可以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也就说,企业家和价格机制共同承担着合理配置资源的责任。

我们在现实中需要在这两者中进行选择。

其次,科斯提出了利用价格机制调节市场的弊端:一是签订契约的交易成本,其最明显的成本是发现所有相对价格的总成本。

市场上发生的每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也会产生交易费用,带来成本的上升。

尽管可以设计出一种技术,使契约成本最小化,但却无法最终消除成本。

相反,建立企业变得有利可图。

在企业内部,原先在价格机制下的的一系列契约可由一个契约所代替,从而成本业大大降低。

另一是签订契约的风险。

由于签订长契约币签订一系列短契约节省成本,或者由于人们注重避免风险,他们可能宁愿签订长期契约而不是短期契约。

但由于预测方面的困难,有关物品或劳务供给的契约期越长,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从而买方也越不愿意明确规定出要求缔约对方干些什么。

所以,当资源的流向在契约规定的范围内变得依赖于买方时,以企业的形式签订契约变越来越流行。

因此,科斯认为,企业或许就是在期限很短的契约不令人满意的情形下出现的。

再者,由于政府对市场管制的某些政策也促使了企业的形成,比如,增加企业内部交易可以避免一些交易税。

总之,企业的存在可以降低一些市场运行的成本。

接下来,本文讨论了企业规模扩展的条件和企业规模的界限。

科斯分析指出,当企业扩大时,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

所以,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再者,当组织的交易增加时,或许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

读科斯

读科斯

读科斯《企业的性质》有感我认真拜读了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论文并不长,不过几千字而已,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有一些地方不甚明白,对于他举的一些例子也没能完全理解。

我但太佩服他了,据说这篇论文在他25岁的时候就开始构思了,27岁发表的,后来还因此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觉得原因可能在于他的这篇文章里的思想真的很创新,很特别。

刚开始读的时候,真的觉得无法理解,有点颠覆。

因为我上学期刚刚学完微观经济学,其中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这一章是重点内容。

感觉刚刚了解价格机制,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等这些因素对企业多么地重要,又看到科斯关于企业的理论,告诉我现实中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资源的配置不是由价格机制。

这种感觉就像是我第一学期学完政治经济学老师告诉我价值决定价格,企业中存在平均利润率,接着第二学期微观经济学老师告诉我供求决定价值,企业中根本没有什么平均利润率。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看来对于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要抱着批判的态度呀,不过既然我们要学习它,想必应该不全是鬼扯,也有其值得借鉴和欣赏的一面。

下面我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谈一谈我对科斯这篇论文的拙见。

科斯这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环环相扣,逻辑紧密。

如科斯题目所写,这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企业的性质,是一个貌似很基本,各种经济学家给了各种说法但又真正很难弄明白的问题。

在开篇引言部分,科斯提出假设对经济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而他的理论是基于易于处理和与现实世界相符合而作出的。

在第一部分,科斯从考察经济体制开始来探索企业的性质。

他提出,一般的经济学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依赖于价格机制,但在企业里这是不适用的。

在企业里,资源的流动是因为组织命令这样做。

为什么组织会存在呢?因为组织也就是企业它可以替代价格机制。

这样就似乎产生了一个悖论:资源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还是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第二部分是这篇论文最为重要的部分。

科斯阐述了企业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市场的运行是由成本的,而通过企业来配置资源可以降低一定的市场交易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初读这篇文章,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真意,但也着实为作者超凡的逻辑思路和洞察力所折服。

这是一篇由如今的百岁老人、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科斯,在其大学本科期间所完成的论文,文章从交易成本的视角,以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边际分析为工具,探析了企业的本质、企业为何存在、以及企业规模决定等问题。

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分为5个部分。

论文开篇,科斯首先对流行于经济学中的假设进行了批判,当时的经济学研究往往将假设的可处理性作为考虑的主要问题,而对其是否与现实相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科斯则认为经济学假设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一个好的经济学假设,不仅要易于验证,还应符合现实。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根据一些事实说明:价格不是唯一的协调生产的方法,市场上,有些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而有些则在组织内部由企业家决定,组织的显著特征便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两个假设:资源配置由价格决定;资源配置由企业家决定,因此,本文的目的便是说明为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模式,从而解答企业为何存在的问题。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对企业为何存在这个问题给予了回答,主要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最明显的成本便是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同时,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政府监管(如税收)等因素也是使用价格机制的不可忽略的成本,于是企业应运而生。

当企业存在时,由于大量的契约得以内部化,因此契约的数量大幅减少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另外,企业的存在也有助于克服市场机制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从而为长期契约替代令人不满的短期契约提供了可能;再次,企业能获得如税收之类的政府管制上的好处,这些都成为企业带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原因。

紧接着,作者试图提出一种解释企业规模变化即企业边界的视角:当追加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就变大;反之,企业缩小。

企业的规模实际上决定
于收益与成本的衡量,尽管垄断利润诱使企业不断扩大,但在企业扩大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企业家功能收益递减现象,组织成本的上升、要素最佳使用的困难以及可能的一种或者多种要素供给价格的上升也可能抵消企业扩大的收益。

于是,企业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组织一笔交易增加的额外成本等于在市场或另一企业完成同样的一笔交易的成本为止。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企业在如下情况下趋于扩大:组织成本越来越少,并且随着组织交易的增多,成本上升愈慢;企业家犯错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随着被组织的交易增多,失误增加的愈少;组织规模愈大,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下降愈大(这实际是交易成本与组织管理成本间的对比衡量)。

第三部分,作者主要针对企业产生的专业分工论和不确定性论展开批判。

专业分工论认为企业出现促进一体化以减少专业分工带来的生产混乱。

不确定性论则认为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一个特殊的企业家阶层得以产生,他们承担预测决策的工作,并以对特定行为结果的保证换取对他人的指挥控制权。

作者认为,专业分工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分工不一定导致混乱,且不能解释企业家一体化对价格机制一体化的替代。

不确定性论在作者看来同样问题丛生:一方面,由于建议可出卖,那么有判断力的人不一定会加入生产,他们可以选择出卖建议;另一方面,给予完成某些行为以报酬而不去指挥这些行为是完全有可能的(商人购买期货),契约便是一种保证收益而往往不包括支配的选择。

第四部分,作者否定了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合理假定,认为成本曲线的上升并不构成对企业规模的约束,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克服这一问题。

通过论证作者得出结论:为了确定企业的规模,必须考虑市场成本(即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组织管理成本,而后才能确定每一个企业生产多少种产品和每一种产品生产多少。

最后一部分,作者检验了已经发展的企业的概念是否与现实世界中相一致,他认为主仆关系和雇佣关系的区别在于“主人”可行使的产权范围的不同。

指挥是“雇主与雇员”这种法律关系的实质,代理人与仆人的区别并不是存在或不存在固定工资或由企业专门委员会决定的报酬,而是代理人有就业的自由。

另外,对于企业规模决定,作者重申,在边际点上,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或是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的组织成本,或是等于由价格机制“组织”这笔交易所包含的
成本。

实业家们不断地进行实验,多控制一点或少控制一点交易,用这个办法来维持均衡。

个人见解
令我最佩服的是作者看问题的视角和想法,作者通过对在美国旅行学习期间对美国产业一体化的观察和研究经历进行体悟,提出了分析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新范式: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尽管不能精确测量,但是这一概念的出现,为企业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并且似乎可以解释所有制度经济学上的问题,即所有制度的出现都是为了降低潜在的交易成本的。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有一定的局限:
首先,作者对于分工产生企业似乎并不支持,而我认为,企业把生产产品的一组行为活动内部化,若每项活动的度量维度都可被精确衡量和定价且这种度量是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的,那么企业不会出现,买者只需根据生产流程上各活动的贡献支付其供给者相应的报酬即可。

但是毫无疑问,精确度量每一流程劳动者的行为几乎不可能,或者,即使可能也成本巨大,需要收集各种有关这些活动的信息,这既是完全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

那么,为了提高交易的效率,产品的生产流程被企业家组织到一个企业中完成,买家只需对最终产品支付一个由企业所决定的合适的价格,而后对于要素提供者的补偿则是由企业内部的制度来完成,这就使得买家不必分别对各流程上的要素提供者的行为做出评估,从而节约了度量成本;也使得买家不必与各流程的要素提供者一一签订契约,而以一个契约代替,这显然是更经济的做法。

内部化可以使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使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

分工和流程对交易成本似乎有着一种显然的影响,分工越细,利用市场的交易成本越高(交易次数多),企业的优势就愈发的得以体现出来。

其次,企业取代市场价格机制的说法正确么?我认为并不准确,市场价格机制的存在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企业则是市场发展的结果。

价格机制与企业的不同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市场发展的动态结果:在市场发展的初期,产品流程工艺往往比较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的空间往往也较小,因此,可以由个人完成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自给自足),这时,个人实际上类似一个“小型企业”,
只是制度和结构更为简单。

交易如此的产品,信息成本、度量成本以及签订契约的成本均是较低的,故而这时,价格机制调节显示出决定性的优势。

当市场发展,技术进步,产品生产流程变长后,人们会发现,这一时期独自生产产品是非常不可能也是非常不经济的,个人完全掌握产品的生产流程难度太高、成本太大,故而便产生了专业化的分工,从而扩大了交换(各取所需),当市场中的交换扩大到一定的程度时,以至于利润空间足以抹平一个企业的建制成本时,分工化了的社会成员间凝聚的动力得到一定程度,企业便诞生了,并且伴随着对于各类交易成本的节约得以扩大和成长,直到节约的交易成本与增长的组织成本达到平衡。

因此我觉得从动态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或许更好,市场的发展使企业得以完善,企业是价格机制的一种更高效的补充而不是价格机制的替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