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1500字例文【柳琴艺术研究文献综述】
浅谈柳琴戏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
摘要柳琴戏,历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时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柳琴戏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时期,现在仍保留着它以往的历史风貌。
柳琴戏形成于山东临沂、枣庄一带地区,主要流传发展于鲁南、苏北地区。
它是一种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地方戏曲,艺术特点鲜明,内容积极健康,唱腔独特,由流行于民间的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承载着巨大的民间文化内涵。
具有独特地方性特色的柳琴戏,在今天已是中国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而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喜爱。
因此对柳琴戏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柳琴戏;地方戏曲;艺术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AbstractLiu-chin drama, histor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tarting point to the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it formed from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up to now. Liu-chin drama after a long and complicated period, it still retains its past history .Liu-chin drama is formedin linyi and zaozhuang area of Shandong province. it eternal development mainly in southern Shandong north Jiangsu area .It is a kind of close to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live in a traditional opera,art characteristic is bright, positive and healthy content, theunique singing, it is popular in small folk singing “pull the soul cavity” and “ elbow son drum” and the combination of form, it is carrying huge folk culture connotation. With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u-chin drama, it has today is an important partof Chinese local opera culture, it is ha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cultural resources. It has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ttachesgreat importance to and love of the masses. So for Liu-chin drama art valu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exploration,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Liu-chin drama;local opera;artistic valu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目录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20282 摘要 IHYPERLINK \l _Toc25181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5486 目录 IIIHYPERLINK \l _Toc27262 前言 1HYPERLINK \l _Toc17776 一、柳琴戏的概括 1HYPERLINK \l _Toc30563 (一)柳琴戏的历史渊源 1HYPERLINK \l _Toc26019 (二)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2HYPERLINK \l _Toc26958 1、唱腔 2HYPERLINK \l _Toc8953 2、伴奏 2HYPERLINK \l _Toc22558 3、剧目 2HYPERLINK \l _Toc16816 (三)柳琴戏的传承人介绍 2HYPERLINK \l _Toc7081 二、柳琴戏的艺术价值 3HYPERLINK \l _Toc29859 (一)柳琴戏的品牌价值 3HYPERLINK \l _Toc29748 (二)柳琴戏的精神价值 3HYPERLINK \l _Toc22646 (三)柳琴戏的学术价值 4HYPERLINK \l _Toc15230 三、柳琴戏的社会作用 4HYPERLINK \l _Toc30960 (一)柳琴戏的娱乐作用 4HYPERLINK \l _Toc2858 (二)柳琴戏的教育作用 4HYPERLINK \l _Toc14901 (三)柳琴戏的文化传承作用 5HYPERLINK \l _Toc27549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及保护 5 HYPERLINK \l _Toc3263 (一)柳琴戏的发展现状 5HYPERLINK \l _Toc30330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意义 6 HYPERLINK \l _Toc19024 结语 7HYPERLINK \l _Toc29293 参考文献 8HYPERLINK \l _Toc19241 谢辞 9前言柳琴戏是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特点鲜明,内容积极健康,深受观众的喜爱。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论文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研究但是,如何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为普遍艺术的共同纽带培育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全部的人来说它是自然而然表现出的艺术媒体。
音乐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而是普通一般人的艺术。
音乐并不象其他艺术一样有什么特别形成的方法,只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而已,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一定意义的代表性。
音乐兼具民族精神的价值,就是说它有与个人和民族的灵魂保持同一性的特点,也是像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一样具有保持性和流传性。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
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形态。
民族音乐从民族存在开始,不仅随着风土,生活手段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民族历史,政治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民族是有其自己信仰,习俗,生活,习惯等文化传统,特别是语言共同的社会集团,所以不管是哪个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都会形成适应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
所以,民族音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所以民族音乐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中国音乐是从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代开始的。
根据孔子的话,真正的音乐,即是“民族民间沟通的桥梁,使人快乐和积极。
音乐必须是明朗的,所以“音乐”和“明朗”表现出同一个字,那就是乐。
一般来说,音乐受人间,政治和教育影响。
对中国人来说,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精神,对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受音乐的影响。
民间音乐简称为民谣,民谣是从民众的必要性中直接产生的。
是在21世纪的现在能表现出美和活力的真正艺术。
民谣因为是纯粹直观的,所以不能计算;民谣是根据音声来传达的,所以不能从视觉上考;民谣是全部口头上直接传下来的,所以同文字和印刷并不关系。
有“民谣是自己形成的”的语言存在。
民谣是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谣的形成,是在幸福中探索作为不可缺少基本原理的艺术的欲求的一种表现。
从现代柳琴作品看柳琴艺术的发展
从现代柳琴作品看柳琴艺术的发展作者:贾真珍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9期【摘要】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柳琴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新崛起的独奏乐器,在独奏作品领域的探索虽然仅有短短五十几年的时间,但其作品也逐步呈现出创作风格多元化、音乐内容多样化的趋势。
从1958至1970年,柳琴乐改成功以后,积累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多中国当代音乐家将目光投向柳琴这件乐器,此时深受西方音乐影响音乐家们为柳琴创作出了一批无论从风格还是技法上都与以往不同的作品。
这些作品从不同程度将中西方理念融合,为柳琴音乐风格起到开创性的作用,也为当代柳琴作品创作风格奠定了基础拓宽了道路。
本文试从柳琴当代创作的几首作品出发,探寻柳琴作品的多元发展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柳琴;新作品;发展多元化【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中国柳琴艺术的发展概况上世纪60年代,王惠然先生创作的第一首三弦柳琴独奏曲《银湖金波》的诞生,标志着柳琴退出了两百多年的戏曲伴奏舞台。
随着柳琴乐改的成功,左右手演奏技法的创新与规范,为柳琴日后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汇。
作为一件独奏乐器,柳琴的发展虽然只经历了短短五十几年,但无论从乐器形制上的改革还是从作品创作质量上来说都是与时俱进的。
一件乐器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作品,在同时期也涌现出一批写作手法新颖且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柳琴独奏作品,如改编创作小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1958)、《柳琴戏牌子曲》(1960)、《云雀》(1961)、《游击队歌》(1962),独立创作的作品《幸福渠》(1970)、《春到沂河》(1971)、《毕兹卡欢庆会》(1978),戏曲音乐选段《打虎上山》(1986)、《夜深沉》(1988)等作品,使柳琴迎来第一个繁荣时期。
八十年代后,柳琴受到更多专业院校作曲家的关注,涌现出不同体裁、表现方式的新作品,如柳琴独奏作品《塔吉克舞曲》(1985)、《剑器》(1986),协奏作品《江月琴声》(1989)、《满族风情》(1997)、《雨后庭院》(1998),组曲《战士组曲》等,近年创作作品《望月婆罗门》(2003)、《魅影》(2011)、《柳辞》(2012)等,又将柳琴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柳琴戏研究报告
柳琴戏研究报告1. 概述柳琴戏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
它是一种杂技戏曲,结合了音乐、舞蹈、杂技和表演艺术的特点。
本文将对柳琴戏的历史、特点和表演方式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柳琴戏的历史柳琴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柳琴戏的形式最初是由民间艺人创造的,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柳琴戏在中国北方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并融入了当地的风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戏剧。
3. 柳琴戏的特点3.1 音乐和舞蹈柳琴戏的音乐和舞蹈是其最具特色的表演元素之一。
柳琴戏通常由一台柳琴和一把鼓组成的乐队伴奏,琴声悠扬,节奏明快。
演员在柳琴的伴奏下表演各种舞蹈动作,舞姿优美,富有节奏感。
3.2 杂技和表演艺术除了音乐和舞蹈,柳琴戏还融入了杂技和表演艺术的元素。
演员常常表演各种高难度的杂技动作,如跳高、翻滚等。
同时,他们还通过表演艺术的手段,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感动。
4. 柳琴戏的表演方式柳琴戏的表演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独角戏:由一人扮演多个角色,通过转换表情、语气和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剧情。
这种表演方式要求演员具备良好的表演技巧和快速转换角色的能力。
•多人对唱:由多位演员合作表演,通过对唱的方式展示剧情和人物关系。
这种表演方式要求演员的配合度和默契度较高。
•多人合演:多位演员同时表演,分工合作,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
这种表演方式既突出了每位演员的个性特点,又展示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5. 柳琴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柳琴戏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对于当地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传承了历史和传统的精华。
柳琴戏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并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和保护。
同时,柳琴戏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传递了正面的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柳琴艺术若干方面的探讨
柳琴艺术若干方面的探讨前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王慧然先生针对民间用于柳琴戏伴奏的柳琴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从琴体结构、音窗、弦、品等方面进行了革新。
从其诞生开始,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柳琴从仅仅作为柳琴戏的伴奏乐器到独奏登台,再到成为多种演奏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其地位超然。
本文正是在看到柳琴艺术超然的地位的基础上,展开对其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的研究。
一、我国柳琴艺术发展历程概述1.1、现代柳琴的诞生柳琴原来仅作为鲁南、苏北、皖一代民间说唱艺术的伴奏乐器而存在,俗称“土琵琶”、“柳叶琴”、“柳月琴”等。
其在演奏中弹奏技巧有限,仅限于挑、扫等,音色浑厚有余当亮丽不足。
1958年王惠然先生针对其进行了革新改造,成功地研制出三弦24品到四弦到四弦29品的柳琴,从而让这种民间乐器获得了新生。
现代柳琴诞生后,其演奏技巧更为丰富,包括推、拉、吟、揉弦和滑、打、勾、泛音技巧等;音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音量也得到大幅提升,从而在保持柳琴音色浑厚的基础上,弥补了亮丽不足的确定,音色得到了美化。
更为重要的是,柳琴也摆脱了仅仅作为伴奏乐器存在的宿命,成为一个独奏乐器而独自登上历史舞台。
1.2、柳琴应用于专业院团现代柳琴诞生后,先后被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民族乐队、上海民乐团、山东歌舞团、浙江歌舞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专业院团所使用。
这些极具影响力的专业院团对柳琴的使用,对于柳琴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随着这些专业院团对柳琴的使用,大量优秀的柳琴演奏作品也被创作出来,如《王昭君》、《沂蒙山》、《驼铃响叮当》、《南疆舞曲》、《嘎达梅林》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同时,柳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3、柳琴曲的创作王惠然先生创作的第一首柳琴独奏曲目《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于1958年诞生;之后,王惠然先生创作的柳琴曲目《银湖金波》(1960年)、《柳琴戏牌子曲》(1960年)、《幸福渠》(1970年)、《春到沂河》(1971年) 、《欢腾的天山》(1977年)《、毕兹卡欢庆会》(1978年)《、木棉花开》(1979年)等相继问世,使得柳琴这一艺术形式渐渐让世人所熟知、喜爱甚至开始学习柳琴。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分析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分析【摘要】这篇文章将对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进行深入分析。
在我们将探讨柳琴的独特演奏技法以及她在演奏过程中表现出的音乐特点。
我们还会分析柳琴表演中的特色,她独特的演奏风格以及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
在我们将总结柳琴演奏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以及她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将探讨对柳琴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的认识与理解,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柳琴这项传统乐器的魅力与魅力。
【关键词】柳琴、演奏技法、音乐表现、特色、风格特点、情感表达、艺术魅力、中国传统音乐、地位、认识与理解1. 引言1.1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分析柳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演奏技法。
柳琴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指法、弹拨、滑弦、颤音等多种技巧,其独特的演奏方式能够表现出悠远神秘的东方情怀。
柳琴的音乐表现具有细腻柔和的特点,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内在世界。
柳琴表演中的特色体现在演奏者手指的灵活性和音色的多变性上,使听众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音乐魅力。
柳琴演奏的风格特点是温婉细腻、含蓄典雅,注重音乐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柳琴音乐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音乐的节奏变化、音高变化和表现力等方面,能够深刻地表达演奏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柳琴演奏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音乐表现能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柳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对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的分析与理解,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柳琴这一传统乐器的艺术之美,同时也能够欣赏和体验到柳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情感表达。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
2. 正文2.1 柳琴的演奏技法是柳琴演奏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包括了许多复杂的技术和手法。
柳琴的演奏需要掌握琴弦的按弦、拨弦、滑弦和敲击等基本技法,这些技法在演奏时会直接影响演奏的音色和表现力。
柳琴戏的传承及发展研究
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摘要:柳琴戏,俗称“拉魂腔”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在漫长、曲折的生命历程中不断沉淀、演变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等价值。
但是,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和艺术形态的多样化冲击,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本文以江苏省内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为例,对当代柳琴戏的传承进行探讨,对柳琴戏在今后如何发展进行探索。
本文旨在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民俗文化,为如何使柳琴戏走出目前的困境做抛砖引玉之用,为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柳琴戏;当代;传承;发展一、柳琴戏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简述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
清朝乾隆年间,灾情不断,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灾民乞讨为生,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就是“拉魂腔”的初级形态。
新中国成立之初,江苏徐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当地的民间艺人协同文教局的工作人员,对“拉魂腔”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反复推敲论证后,1953年2月将“拉魂腔”正式更名为“柳琴戏”。
从此,“拉魂腔”这一原本流传在民间的小戏,正式成为一个地方剧种“柳琴戏”。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文化的交流等原因柳琴戏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
不仅喜爱戏曲的观众越来越少,而且其本身表演越来越脱离群众的喜好,进而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再听到纯粹的柳琴戏,“村村锣鼓响,处处柳琴声”的场面已经一去不返,柳琴戏早已慢慢失去它的活跃市场。
二、从柳琴戏的剧目、传承模式、传承特点探柳琴戏的兴衰原因(一)、从柳琴戏的剧目发展探柳琴戏的兴衰原因柳琴戏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其最早的剧目创作者是背井离乡的农民、灾民,他们把现实生活的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揉入曲调中。
早期的柳琴戏剧目大多来自民间故事、历史传说。
这些剧目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同时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柳琴戏的传承保护研究
柳琴戏的传承保护研究作者:余敏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9期【摘要】柳琴戏是流行于山东和江苏的民间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保产护名录的项目。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柳琴戏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危机。
文章重点剖析柳琴戏传承与发展遇到瓶颈的原因,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希望给相关领域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柳琴戏;发展;传承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023-02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概述(一)柳琴戏的历史。
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地区。
柳琴戏是民间色彩非常浓郁,也称为“拉呼腔”,所唱内容大都来自民间故事。
最早的柳琴戏演唱没有弦乐伴奏,后出现了专业艺人,这时的柳琴戏也叫做“对子戏”。
成熟时期的柳琴戏多是一个人扮演多个人物,称为“抹帽子戏”。
随着近代审美情趣的变化以及大型剧班的出现,柳琴戏的剧目更加丰富,角色和行当也日渐完善,迈入舞台演出行列。
[1]建国后,柳琴戏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专业的柳琴剧团,这些剧团开始频繁地赴乡村演出,加深了柳琴戏与民间社会的血脉联系。
文革期间,许多柳琴戏的艺人遭到迫害,传统技艺和柳琴戏的人才近乎毁灭。
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恢复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二)柳琴戏的音乐源流。
柳琴戏,又称“小戏”“肘鼓子”“拉魂腔”。
1953年政府收编后,徐州以其伴奏乐器柳叶琴形状似柳叶为据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据乾隆二十五年修《沂州府志》记载,游走四方的兰郑(今临沂和郑城)灾民唱的“周姑子”的影响力已与凤阳花鼓不相上下。
“周姑子”,亦称“肘鼓子”,与拉魂腔的曲调类似。
传唱的“周姑子”不断吸收其它地区流行的各种民间说唱艺术,也综合了徐州琴书、河南坠子、大鼓中学到了的戏曲语言。
[2]二、柳琴戏的艺术特征及社会功能(一)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柳琴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地区,江苏最早的民间柳琴戏班是成立于清同治四的“吴克志班”。
谈柳琴戏的传承价值和未来的价值体系论文
谈柳琴戏的传承价值和未来的价值体系论文谈柳琴戏的传承价值和未来的价值体系论文一、引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
其中柳琴戏是老百姓历来钟爱的一种地方戏曲。
根据历史记载,柳琴戏的产生有着它特定的历史与时代背景。
最开始是在灾民中口口相传,主要是为了谋求生存,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曲种,这种曲种的特别之处是在于可以随意自由的哼唱。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两百年的不断沉淀与演变,最终成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柳琴戏。
该曲种有着自己独特魅力,历来被人们称为"怡心调"。
首先,柳琴戏的唱腔不同于其他戏曲,更为别致动听,男唱腔有力粗犷,女唱腔则婉转悠扬。
其次,由于柳琴戏特定的文化背景,决定它的演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为演唱者的创造力发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最后,柳琴戏的节奏多变,转调复杂,让人心情舒畅。
二、柳琴戏的起源与分布对于柳琴戏来源的探讨有好几种,其中最为可信的是"肘鼓子"。
通过这个,我们可以对柳琴戏的起源进行了解。
肘鼓子同"周姑子"谐音,民间流传此人原为临沂城北一尼姑,发生水灾,在同灾民们一起乞讨的过程中,教授灾民一些小调,这些小调在流传的过程中吸收一些其他民间小调的精华,可以说形成了柳琴戏的最初形态,主要被灾民传唱。
乾隆二十五年(1760)修《沂州府志》卷四"风俗"载:"山东十府惟沂最贫。
土多硗瘠,家鲜盖藏。
"根据史料可知,即使没有自然灾害,贫苦的农民也会外出乞讨,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形成了风俗,柳琴戏依托风俗发展起来。
根据上文介绍,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柳琴戏的起源,拉魂腔的音调原型是肘鼓子音调。
在灾民传唱的过程中,借鉴其他的艺术形式,如花鼓等说唱艺术、柳子戏、拉纤号子等民间小调,在不断的融合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曲种。
拉魂腔的起源地区是临沂、郯城一带。
三、柳琴戏的传承价值(一)拉魂腔——民间小戏从乾隆年间开始,到新中国的成立。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音乐就像是生活中的魔法调料,有时候是激昂的战歌,能让你热血沸腾;有时候是轻柔的摇篮曲,哄着你进入甜美的梦乡。
在这篇文献综述里,咱们就来扒一扒音乐这个神奇的东西在各个方面的有趣之处,看看那些聪明的学者们都对音乐研究出了啥门道。
二、音乐的历史溯源。
#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
古代的音乐那可真是充满了神秘色彩。
就像在原始部落里,人们用简单的骨笛或者敲打石头发出的声音来进行某种仪式。
有文献提到,这些原始的音乐活动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还和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狩猎的信号传递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说,当一群原始人要去围猎一头猛犸象的时候,那有节奏的鼓点声或许就是他们之间相互沟通、协调行动的信号。
这就像是最早的“团队协作背景音乐”,要是没这音乐,说不定就乱套了,猛犸象没抓到,自己人还可能撞到一起。
# (二)音乐在不同文明中的发展。
从古老的东方到西方,音乐在各个文明里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在咱们中国,古代的雅乐是一种非常庄重、高雅的音乐形式,主要是在宫廷祭祀或者重大典礼上演奏。
这音乐听起来那是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就像古代那些穿着长袍马褂、迈着方步的老夫子一样。
而在西方呢,古希腊的音乐可是和他们的神话故事紧密相连。
那些诗人歌手们弹着里拉琴,吟唱着英雄的事迹,感觉就像是古代的超级明星巡回演出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音乐在中世纪的教会音乐中逐渐变得神秘而庄重,再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又开始追求人性的解放,音乐风格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音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 (一)情绪的唤起。
# (二)情感的宣泄。
有时候我们心里憋着一股劲儿,音乐就成了我们情感宣泄的出口。
比如说当你失恋的时候,听着那些悲伤的情歌,就感觉歌词里唱的都是自己的故事,一边听一边哭,哭完了感觉心里就舒服多了。
就像把心里那些苦水都随着眼泪和音乐一起流走了。
有学者认为,通过听音乐和与音乐产生共鸣,我们能够把内心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柳琴戏的探索和研究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柳琴戏的探索和研究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摘要:沂蒙山区的戏曲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中以柳琴戏最为著名。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洪腔”、“拉花腔”、“拉后腔”、“拉河腔”等名称,柳琴戏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它以优美悦耳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表演、纯朴生动的语言、乡土气息浓郁的剧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关键词:沂蒙山区柳琴戏起源历史研究一、柳琴戏起源柳琴的起源没有明晰的文字记载。
据专家考证和老艺人们的师承关系推算,约在清代乾隆(1736——1796)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
纵观柳琴戏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肘鼓子、拉后腔、拉河腔、拉魂腔、柳琴戏之脉沿革发展的。
柳琴戏的开山鼻祖肘鼓子也称咒鼓子,本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得名,是清初流行于鲁南地区临沂、郯城一带敲着单面狗皮九环鼓、专门替有灾害的农民开锁子还愿的一种迷信职业。
当时正值刀兵四起的战乱之秋,十年九灾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肘鼓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施术者常携画幅若干,挂于木棍之上,肘悬九环狗皮鼓,一人击锣,一人敲鼓,口念咒语,一唱一和,按画幅上的内容逐条演唱,击鼓而歌,边唱边扭,为百姓请神镇邪、开锁还愿、招魂敬鬼,被称为“肘鼓子”,又叫“姑娘腔”,实即巫婆“跳神”。
据康熙年间成书的《百戏竹枝词》中《唱姑娘》一首的序中介绍,肘鼓子是“齐剧也,亦名姑娘腔,以唢呐节之,曲终必绕场宛转,以足其致。
”巫婆在山东又称“姑娘”,所以肘鼓子又被称为“姑娘腔”。
跳神这种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经数千年的承袭变化,到清代是什么样子,我们自然无从得知,但从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跳神》的描述中,尚可看出大致轮廓:济俗:民间有病者,闺中以神卜。
请老巫击铁环单面鼓,婆娑作态,名曰“跳神”……良家少妇,时自为之……妇刺刺琐絮,似歌,又似祝,字多寡参差,无律带腔,室数鼓乱挝如雷,蓬蓬聒人耳……这里所描述的跳神时用的道具与“肘鼓子”完全一样。
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研究
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研究作者:童玉娇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23期摘要:作为我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柳琴戏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豫、苏、鲁、皖等地区广为流行。
柳琴戏最早起源于山东,由地方戏曲发展演变而来,充分吸收了当地特色地域文化,并融合了其他姊妹文化。
本文在简单论述了柳琴戏主要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目前柳琴戏在我国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并进一步详细地探讨了具体的传承策略,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柳琴戏这一剧种在现代化社会的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柳琴戏艺术风格特征分析传承发展策略探讨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151-03柳琴戏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起初,柳琴戏在民间被称作“拉魂腔”,由传统小调和唱腔曲牌、“肘鼓子”等相结合而成,具有十分浓郁的地方特色。
2006年,柳琴戏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标志着其在我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柳琴戏具有唱腔优美、语言质朴、表演形式生动幽默以及乡土气息浓郁等特点,深受民间大众的喜爱。
在柳琴戏被正式命名前,老百姓们习惯称其为“拉魂腔”,寓意着戏曲优美动听,仿佛只要听一句,人的魂便会被拉走一样,山东等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可见,柳琴戏在民间十分受欢迎。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各种新型的休闲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传统戏曲的观众群体数量急剧减少,加上新媒体技术的大量崛起,柳琴戏这种传统的戏曲文化不得不逐渐淡出市场。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是值得每个人深刻思考的话题。
一、柳琴戏的艺术风格分析(一)唱腔别致柳琴戏的唱腔优美动人,十分别致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般情况下来说,男声唱腔爽朗而嘹亮,女声唱腔婉转而悠扬,听完给人一种意犹未尽、魂牵梦萦之感,故而一开始的时候,柳琴戏在民间被称为“拉魂腔”,充分体现了柳琴戏独特的音乐唱腔。
山东柳琴戏作文
山东柳琴戏作文一、柳琴戏的由来柳琴是一种起源于山东的民族乐器,俗称“土琵琶”。
柳琴最初的形制是二弦七品,经过音乐工作者的改进,有三弦、四弦、五弦、七弦柳琴与双共鸣箱柳琴等多种形制。
实践证明了四弦柳琴使用最为广泛,不仅用于伴奏,還用于协奏、独奏及民乐队中,受到了广大音乐工作者的欢迎。
二、柳琴戏的艺术特征柳琴戏的唱腔曲调活泼,节奏明快,除拖腔外男女都用“真嗓”,男腔粗犷、高亢,女腔细腻委婉。
它的唱腔丰富,属“板腔体”,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
唱腔板式包括慢板、散板、垛板、二行板、紧打慢唱等。
伴奏分文武场,文场伴奏乐器以柳叶琴为主,另有二胡、中胡、板胡、三弦、琵琶、阮、笛、扬琴、唢呐等;武场伴奏乐器与京剧基本相同。
三、柳琴戏发展面临问题的分析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剧的艺术特点,并与流行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种娱乐样式的出现,使得大量原本活跃的戏曲团体逐渐萎缩,甚至濒临消亡,柳琴戏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到今天很难再看到一场纯粹的柳琴戏演出了。
虽然滕州市柳琴剧团现在的发展前景可观,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柳琴戏目前面临着观众群体流失的局面。
四、对柳琴戏传承的设想2010年3月6日,笔者去滕州市柳琴剧团走访调查,访问了现任团长马士庆和剧团演员苏扬,马团长对滕州市柳琴剧团的发展、生存现状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柳琴戏既然作为我们鲁南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我们就应该不顾一切地传承下去。
”在对滕州市柳琴剧团进行走访调查的过程中,让笔者感觉到对于柳琴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不仅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环境下,人民群众利用自身文化资源对文化进行传播的一种创造,对于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人们总是希望追求更高层面的艺术享受,从而逐渐淡忘了传统艺术。
柳琴戏研究综述
形成同一体系的三大流派,即柳琴戏、淮海戏和泗州戏。山东枣庄、临沂 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探析柳琴戏的语言特色》(2015,高静、王艳)
和江苏徐州一带称之为柳琴戏。
一文认为柳琴戏这个剧种主要是表现生活,讲究形象化的生活特色和
1 柳琴戏的渊源追溯
自由抒情的音乐唱腔,其语言艺术较为通俗、风趣,从柳琴的语言特色
杨老)整理、加工,用以演唱农民中流传的故事,极受群众喜爱,被形容 也同样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柳琴戏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困境。针对以上
为“拉魂腔”。
这些情况,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试图解决这些难题。
《柳琴戏传承的艺术特色》(2009,祝仰东)《柳琴戏现状调查和唱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2012,闫辉)一文着重剖
拉魂腔到柳琴戏— ——一个剧种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变迁》 以柳琴戏这个
2 柳琴戏的地域分布研究
剧种为视角,以一个国营剧团为个案,以 20 世纪 50 年代戏改为中心,
柳琴戏主要分布在苏、鲁、皖、豫四个地区接壤地带,形成了不同的 展示了历史转型中戏曲艺术本体和社会角色的传承与变迁,揭示了社
展,衍变成型。与此同时,艺人们还根据琵琶的造型,结合自己的需要和 《山东柳琴戏艺术特色及发展研究》(2011,赵峰)一文从柳琴戏的
想象,创造出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俗称土琵琶)。柳琴戏在有序传承的 唱腔、文场、武场、剧目以及牌子曲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发现在漫
衍变过程中,对南北风格的民乐、民歌和曲艺兼收并蓄,自成一格,最终 长的历史沉淀中,文化、民俗、语言、地域以及姊妹艺术特色对柳琴戏的
的四句调子的影响,再加用了柳琴伴奏,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拉魂腔。 相同。《浅论柳琴戏的“调”》(2012,陆畅)一文主要从柳琴戏常用的两个
柳琴艺术研究文献综述
柳琴艺术研究文献综述作者:王敏来源:《艺海》2008年第03期从1978年上海音乐学院率先开设柳琴本科专业教育开始,柳琴演奏艺术有了专业的研究与演奏人才。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系列柳琴、柳琴乐团的出现,以及柳琴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所发挥的作用被肯定,使柳琴逐渐成长为主流民族乐器从而获得了人们更多的青睐。
大家在欣赏柳琴音乐的同时也渴望能够对它有全方位更深层次的了解。
以此为背景,我对该领域内一些研究者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柳琴艺术的状态,进而理解中国民族器乐改革与发展的实质。
具体来讲,作为一种具有深厚群众根基的民族乐器,从它的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来看,它的个性究竟是什么?从已融入大众音乐文化生活的现状来看,柳琴将会步入一个怎样的未来?随着柳琴演出团体、教材、学习者更多的出现,我们如何去预测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作出有效的回应?在撰写本篇文章之初,我期待着对柳琴文献的研究能够发现一些有益的视角。
从近三十年来的中文学术期刊出版物中,通过对相关文章的筛选,我只收集到了20篇有效的研究文献。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柳琴学科在主流民族乐器的学科中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它更需要研究者去加大对它的认识。
柳琴的学术研究成果1、对柳琴起源的考证。
柳琴的起源问题研究多建立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之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过阐述的文献有:王惠然《柳琴改革始末及其艺术现状》、何丽丽《柳琴的形制与改革》《柳琴的起源与原始二弦柳琴的特点》、王炳杰《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
通过对民间传说的考证,几位作者均认同了柳琴的诞生和苏北鲁南一带的地方戏前身“拉魂腔”紧密相关这一说法,对第一把柳琴是如何产生的研究也仅能建立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之上。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三位作者的结论非常接近。
2、柳琴的乐改研究。
王炳杰《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何丽丽《柳琴的形制与改革》《三弦柳琴与四弦柳琴考》、王惠然《柳琴改革始末及其艺术现状》《柳琴改革及柳琴艺术的发展》、于韵菲《论柳琴的角色变迁》都对近代柳琴的的改革之路进行了描述,在近代柳琴“二弦——三弦——四弦”的改革探索轨迹这一问题上达到了共识。
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研究
三 是政 府重 视程度 不 够 。自改革 开放 政策 实施 以 来 。 全 国各 地大 力 发 展 社 会 型市 场 经 济 , 许 多 地 方 政
琴戏 曲牌 , 如《 三清 曲》 《 云灯》 《 鸳 鸯戏 水 》 《 水龙 吟 》 等,
对于 柳琴 戏 的传承 而言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0 0 8 — 3 3 5 9 ( 2 0 1 7 ) 2 3 — 0 1 5 1 — 0 3
柳琴 戏 最早 起 源 于清朝 乾 隆年 间 , 至 今 已有 百 余
深 刻思 考 的话题 。
一
年历 史 。起 初 , 柳 琴戏 在 民间被称 作 “ 拉魂 腔 ” , 由传 统
板、 二 人板 、 紧板 、 数板 等 , 其 中慢板 也 叫 幽板 , 二 行 板
则 有 快慢 之分 。正是 有 了这 些 多样 化 的伴 奏 形 式 , 才
戏 的发 展 陷入 困境 , 许 多 优 秀 的创作 者 和 表演 者 为 了 谋 求 生存 , 而不 得 不选 择转 行 就 职 , 加 上 原 本 老 一 批
合. 给人 一种 耳 目一新 的感 觉 。值得 一提 的是 , 在 柳琴 戏 不断 发展 的过程 中 , 相 应 的乐 器也 在 随戏 曲演 奏需
求 的变 化 而 不 断改 造 升 级 ,以适 应 多样 化 的伴 奏需
求 。例如 , 土 琵琶作 为柳 琴戏 的 主要 弦乐器 , 在数 百 年
统戏 曲的观 众群 体 数量 急剧 减 少 , 加 上新 媒体 技 术 的
唱腔 刚劲 明 快 ,以微 调 式 为 主 的唱 腔则 偏 于温 和 委
柳琴戏有深意作文
柳琴戏有深意作文The yueqin oper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performance that holds deep meaning beyond just the entertainment value. 柳琴戏是中国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它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One perspective to consider i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yueqin opera.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柳琴戏具有重要的意义。
It originates from the folk music of the Han people, which dat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它源自汉族的民间音乐,可以追溯到古代。
This form of opera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preserving traditional music and stories from Chinese history. 这种戏曲形式经过世代传承,保留了中国历史中传统音乐和故事。
Another perspective to consider is the artistic value of yueqin opera. 另一个视角是柳琴戏的艺术价值。
The combination of music, storytelling, and performance creates a unique and captivating experience for both performers and audiences. 音乐、故事叙述和表演的结合为演员和观众创造了独特而引人入胜的体验。
The actors use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such as singing, dancing, and acting to conveyemotions and portray characters. 演员们运用各种技巧,如歌唱、舞蹈和表演来传达情感和塑造角色。
柳琴戏的传承作文
柳琴戏的传承作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因此在娱乐方面,比起需要花费几个小时坐在戏院听完一出戏,人们更倾向于选择 4、5 分钟一首的歌曲来调节心情。
这就使得柳琴戏更多面向空闲时间多的老年人,这又造成了年轻一代人对传统戏剧受众的定型化想象,认为柳琴戏就是给老年人看的,年轻人不看这个,这势必造成年轻人对于柳琴戏的排斥心理。
凝聚传统文化内涵的柳琴戏无论是声腔还是戏词都具有一定的高雅性和连贯性,一般要求观众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与对所表演人物的接受理解能力。
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压力正在不断增加,相比之下,具有多元性的流行歌曲更容易让急需释放压力的现代人选择与接受,具有诙谐性的综艺节目更适合现代人发泄心情。
现代科技的发达,荧幕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大多数观众深受特技镜头与影像后期处理的“滋养”,造成其对现实舞台中柳琴戏“唱念做打”的朴实性失去了观赏的兴趣。
戏曲与现代西方歌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是高雅艺术,这一点决定了柳琴戏作为传统的表演形式之一,不容易为未经学习而尚不具有赏析能力的“门外汉”与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的现代人所接受与欣赏。
说到底,柳琴戏的表演形式与观众的接受能力,就是社会长期发展以来关于“雅”与“俗”的碰撞。
柳琴戏在两百年前的社会固然的下里巴人,但是在现代消费型文化不断膨胀的今天又何尝不是阳春白雪呢?处理好“雅”与“俗”的问题,是直接影响柳琴戏受众的关键一步。
对于柳琴戏,第一,政府应设立专项的保护资金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地方戏剧院校的建设与宣传,提高培养专项人才的能力。
第二,政府可联合各剧团设立奖项,鼓励戏剧剧本创作与表演。
第三,政府应完善各项机制,为传统戏剧的杰出表演艺术家与杰出剧作家提供完整的养老制度与福利政策,鼓励年轻人学习与传承柳琴戏。
实行柳琴戏进校园活动,增加年轻人对传统柳琴戏的理解与接受,对其传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学校在地方戏的传承方面还具有方言保护的独特作用。
柳琴戏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
柳琴戏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
杨玉芹
【期刊名称】《戏剧丛刊》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柳琴戏是一个跨省流传的剧种,广泛流布于鲁(山东)、苏(江苏)、皖(安徽)、豫(河南)四省接壤的广大地区:鲁南有临沂、枣庄、郯城、苍山、莒南、临沭、费县、峄城、台儿庄、滕县等;苏北有徐州市区、铜山、邳县、睢宁、
新沂、赣榆、宿迁、泗洪等;皖北有泗县、宿县、砀山、萧县、淮北、濉溪、灵璧、五河、凤阳、蚌埠、明光、滁县、涡阳、蒙城等;豫东有永城、夏邑、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杨玉芹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粤西音乐文化发掘与传承的有益探索——肇庆学院“地方音乐文化研究团队”的粤西民间音乐研究 [J], 王伽娜
2.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J], 张婉侠
3.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模式研究——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例 [J], 吕春媚
4.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模式研究——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例 [J], 吕春媚
5.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以2010-2020年为例 [J], 刘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1500字例文【柳琴艺术研究文献综述】
从1978年上海音乐学院率先开设柳琴本科专业教育开始,柳琴演奏艺术有了专业的研究与演奏人才。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系列柳琴、柳琴乐团的出现,以及柳琴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所发挥的作用被肯定,使柳琴逐渐成长为主流民族乐器从而获得了人们更多的青睐。
大家在欣赏柳琴音乐的同时也渴望能够对它有全方位更深层次的了解。
以此为背景,我对该领域内一些研究者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柳琴艺术的状态,进而理解中国民族器乐改革与发展的实质。
具体来讲,作为一种具有深厚群众根基的民族乐器,从它的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来看,它的个性究竟是什么?从已融入大众音乐文化生活的现状来看,柳琴将会步入一个怎样的未来?随着柳琴演出团体、教材、学习者更多的出现,我们如何去预测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作出有效的回应?在撰写本篇
文章之初,我期待着对柳琴文献的研究能够发现一些有益的视角。
从近三十年来的中文学术期刊出版物中,通过对相关文章的筛选,我只收集到了20篇有效的研究文献。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柳琴学科在主流民族乐器的学科中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它更需要研究者去加大对它的认识。
柳琴的学术研究成果
1、对柳琴起源的考证。
柳琴 __问题研究多建立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之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过阐述的文献有:王惠然《柳琴改革始末及其艺术现状》、何丽丽《柳琴的形制与改革》《柳琴 __与原始二弦柳琴的特点》、王炳杰《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
通过对民间传说的考证,几位作者均认同了柳琴的诞生和苏北鲁南一带的地方戏前身“拉魂腔”紧密相关这一说法,对第一把柳琴是如何产生的研究也仅能建立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之上。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三位作者的结论非常接近。
2、柳琴的乐改研究。
王炳杰《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何丽丽《柳琴的形制与改革》《三弦柳琴与四弦柳琴考》、王惠然《柳琴改革始末及其艺术现状》《柳琴改革及柳琴艺术的发展》、于韵菲《论柳琴的角色变迁》都对近代柳琴的的改革之路进行了描述,在近代柳琴“二弦――三弦――四弦”的改革探索轨迹这一问题上达到了共识。
对王惠然先生在柳琴乐器改革方面的贡献作出了积极的评定。
此外《柳琴的形制与改革》还对五弦柳琴和七弦柳琴的改造状况进行了描述;阮仕春《柳琴音色改良的探索双共鸣箱柳琴》一文中也对“双共鸣箱柳琴”的研制过程、优点特征以及进一步推广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3、柳琴教学状况的研究与反思。
作者王炳杰在《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中写到柳琴的专业教学
于1973年始于山东艺术学校;柳琴的本科专业教育于1978年始于上海音乐学院。
并且对当今全国20余所高等艺术院校开设柳琴专业本
科教育的情况作出了统计。
他认为当今的柳琴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专业教育体系。
随后也对柳琴的理论建设和创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赵昕《关于柳琴教学诸方面之我见》、苏春敏《高等艺术院校柳琴教学诸方面问题探讨》、朱清泉,刘峰《论推广普及柳琴艺术的策略》几部文献中,均认为柳琴专业教育的教材、教改、师资、专业人才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并针对现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呼吁人们理性地分析柳琴教学几十年的经验与教训,寻找快速发展的途径。
在文章的最后,几位研究者对柳琴艺术未来的发展均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
4、对柳琴现状的评价与定位。
作者于韵菲在《论柳琴的角色变迁》中,将柳琴的功用总结为
说唱与戏曲音乐伴奏、独奏演奏以及民族管弦乐合奏三个方面。
他认为吸收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综合借鉴本土音乐文化资源是柳琴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和新中国鼓励艺术家深入民间体验生活、提倡音乐
创作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也是中西音乐碰撞的结果。
作者何丽丽在《不容忽视的乐器――论柳琴在民族乐队中的结合与作用》一文中,对柳琴的音色特征作了系统的分析,又从柳琴音色的特点与易融合性入手,对柳琴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各种组合做了可行性分析,并论证了柳琴在乐队高音声部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王炳杰在《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一文中,描述了柳琴进入各大乐团编制的情况,以及这一现象所起到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文章还例举了一些柳琴参与民族管弦乐团、弹拨乐团、重奏组合的成功作品,证明了柳琴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音乐体裁中。
王惠然《柳琴改革始末及其艺术现状》一文中,从柳琴艺术在国内外普及的程度入手,肯定了柳琴在中国乐坛乃至世界乐坛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较好的发展前景。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几位作者入手的角度略有不同,但都给予了柳琴较高的评价与定位。
5、对于柳琴音乐作品演奏与赏析的研究。
作者王炳杰在《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一文中,介绍了王惠然
先生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以及一批专业作曲家于上世纪80年代创
作的优秀柳琴曲,并对其中的一些作品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银湖金波》、《春到沂河》,以及早期录制的柳琴CD专辑《木棉花开》、《江月琴声》等。
作者苏春敏在《柳琴
曲〈剑器〉的音乐内涵及演奏技巧》以及作者殷增琴在《柳琴曲〈剑器〉赏析》这两篇文章中,对著名作曲家徐昌俊先生创作的柳琴独奏
曲《剑器》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包括乐曲的创作素材、演奏技法、曲式结构以及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两位作者都认为《剑器》是当代柳琴独奏曲中的一部难得的艺术精品。
其它一些关于乐曲介绍的还有:王红艺《柳琴六级曲目“春到沂河”的分析及演奏方法》、刘再生《凝练精绝小中见大――评柳琴独奏曲〈塔吉克舞曲〉》两篇研究文献。
6、对于柳琴演奏技法的研究。
王惠然《论柳琴的音色、神韵和魅力(一、二、三)》中,对
柳琴在演奏中的发音方法、双手协调方法以及技巧掌握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王红艺《柳琴演奏的放松问题及解决方法》一文中对柳琴在演奏中的状态调整与身体协调问题提出了见解。
孟醒、孟宪洪《谈柳琴弹挑练习中的“等距离,等角度,等力度”》一文中,对柳琴弹挑基本功的练习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柳琴研究文献之简要数据统计
本文通过 __中文学术期刊近三十年来发表的柳琴学术文献进
行的筛选,共收集到20篇有效论文。
接下来根据文献内容进行分类
统计。
1、文献研究方向的统计。
(部分论文同时涉及多个方向)
2、作者与论文数量统计
3、发表年份统计。
至此,关于柳琴艺术理论演进的逻辑已经比较清晰了。
正如数据中所体现的,柳琴方面的可研究文献非常稀少,学者们对于它的研究有成果,更有不足。
1、文献研究方向统计显示出,对柳琴起源问题的研究篇数比例较多且没有实质性结论,仅基于民间传说而缺乏对史料记载的考证与发掘;对乐器改造、改革状况分析的研究多基于早期研究成果,在七篇涉及乐改方向的文章之中,对柳琴形制改造方面有新见解并有实践依据的文章仅有一篇;对柳琴的教学教改这一重点研究领域的见解偏少,从几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看,多是对教学现状的总结而缺乏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成果;对柳琴乐曲的欣赏与分析在表内比例
上适中,但对于柳琴几十年来所积攒的乐曲总数来讲还是太少,且缺乏以音乐形态学、音乐美学原理为主导的对流派、风格、审美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归纳与研究;对柳琴的功用与定位的总结研究有一定成果但较少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以及建议的提出;对柳琴演奏技法的研究多为现存的演奏技法总结,对技巧的教习方法进行了交流,但缺乏对演奏技巧改革创新的探索与成果。
2、对作者的与发表论文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出,山东地区在柳琴艺术领域的研究方面无论是从研究者数量还是发表论文数量来讲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体现出柳琴研究在地域上的极度不均衡甚至可以称之为空白;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数量偏少,体现出该研究领域大龄化的趋势(因对诸位作者的年龄无法一一精确计算,我仅能通过侧面了解的方式对作者群进行“老、中、青”三个层次的区分)。
3、从论文发表的年代统计来看,柳琴论文的发表数量从xx年开始逐年上涨,表明了柳琴艺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但在xx年有一个意外的下跌,对这一现象我无法作出一个绝对肯定的解释,只能做一点推测:xx年十月“首届中国柳琴艺术展示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进行了多个方面的议程,其中学术论文研讨一项共提交并宣读了审美类、方法类、教学类等7个类别的21篇学术论文。
正是这21篇优秀论文中的一部分在之后的两年里被发表在一些学术期刊上,而xx年之后没有类似规模的学术活动,以至于到xx年柳琴
的学术研究成果相对枯竭。
这就是我认为的xx-xx年柳琴发表论文数量上升的原因。
如果这一猜测成立,则说明了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对一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并希望这一现象能引起相关人士的关注。
综合以上现象,并结合当前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以及新的研究要求、研究方法来看,柳琴艺术的研究存在不少有待挖掘之处,在某些领域、区域甚至可以说是空白。
在这个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认定柳琴的艺术价值、深入理解其价值与定位,寻找研究途径、填补研究空白进而拓宽其研究领域,对于这一乐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系)
:杨建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