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生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生殖
生殖是保持种族延续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总称。人的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器官的活动而实现的。因此,生殖过程包括生殖细胞(卵子和精子)的形成、交配和妊娠等重要环节。
生殖器官包括主性器官和附性器官。主性器官即性腺。男性性腺为睾丸;女性性腺为卵巢。从青春期开始所出现的一系列与性有关的特征,称为副性征。在男性表现为生长胡须、喉结突出、体格高大、发音低沉等;在女性表现为乳腺发达、骨盆宽阔、皮下脂肪丰满、音调高等。
第一节男性生殖器官生理
一、睾丸的功能
睾丸的功能有两方面,即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
(-)睾丸的生精功能
精子是在睾丸的曲细精管内生成的。曲细精管内有两种细胞,即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生精细胞生成精子,支持细胞有支持和营养生精细胞的作用(图12-1)。
(二)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曲细精管之间的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称为睾(丸)酮。
睾(丸)酮的作用有:
1.刺激男性附性器官生长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青春期睾丸分泌大量睾酮,附性器官
生长发育特别显著,副性征亦出现。
2.高浓度的睾酮能刺激曲细精管产生精子。
3.维持正常的性欲。
4.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肌肉生长,增强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增多。
二、睾丸的功能调节
睾丸功能的调节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节类似。来自环境的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促使腺垂体分泌精子生成素(即卵泡刺激素)和间质细胞刺激素(即黄体生成素)。精子生存素促使曲细精管生精并使支持细胞产生一种抑制素。间质细胞刺激素促使间质细胞分泌睾酮。血中的睾酮能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素释放激素和腺垂体分泌间质细胞刺激素。支持细胞分泌的抑制激素也能反馈性抑制腺垂体分泌精子生成素,从而使睾丸的活动保持于适宜程度。
第二节女性生殖器官生理
女性主性器官(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子并分泌性激素,而其附性器官(输卵管、子宫、阴道、.外阴等)的功能主要是接纳精子,输精子与卵子结合及孕育新个体等。
一、卵巢的功能(-)卵巢的生卵功能
成年女性的卵巢中有数万个初级卵泡。卵泡发育次序为初级卵泡→生长卵泡→成熟卵泡。生育年龄的妇女,一般除妊娠外,每月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初级卵泡,同时生长发育,但通常只有一个发育成熟。其他卵泡都在发育不同阶段退化或闭锁卵泡。成熟卵泡破裂,卵细胞和卵泡液排至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
排卵后,残存的卵泡壁塌陷,留在残存卵泡内的颗粒细胞增生变大,胞质中含有黄色颗粒,这种细胞称为黄体细胞。黄体细胞聚集成团形成黄体。若排出的卵子未受精,黄体仅维持约1O 天便开始萎缩,最后转变成白体。若卵子受精,黄体则继续生长,成为妊娠黄体。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卵巢分泌的性激素有两类:一类是雌激素,由卵泡的颗粒细胞和黄体细胞所分泌,有雌二醇、雌酮、雌三醇等,其中雌二醇分泌量最大,活性最强。另一类是孕激素,主要由黄体细胞分泌,以孕酮(黄体酮)的作用最强。
1.雌激素的作用雌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女性附性器官的生长发育和激发副性征的出现。
(l)促使子宫肌增厚并提高子宫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2)促进子宫内膜增殖变厚并使其中的血管及腺体增生,但腺体未能分泌。
(3)激发副性征出现并维持之,如刺激乳腺导管延长,脂肪、结缔组织增生,乳晕出现,乳房增大等。
(4)其他方面: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含有大量糖原的上皮细胞脱落后,其中的糖原被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分解成乳酸,降低阴道内的PH,因而抑制致病菌生长。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并提高肾小管对抗利尿素的敏感性,从而增加细胞外液量,故有保钠保水作用。增加蛋白质合成,钙盐沉着,因而对青春期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2.孕激素作用孕激素主要作用是保证胚泡着床和妊娠的维持。(1)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子宫内膜和其中的血管、腺体增生,并引起腺体分泌。
(2)能使子宫和输卵管平滑肌活动减弱,从而控制受精卵运行,利于着床和防止流产。
(3)使宫颈腺分泌少而粘稠的粘液,形成粘液塞,不利于精子通过宫颈管。一些孕激素类避孕药可能影响这个环节而起作用。(4)刺激乳腺腺泡的发育。
二、月经周期及其形成原理
女性青春期后,除妊娠外,每月一次子宫内膜脱落出血,经阴道流出的现象,称为月经。月经形成的周期性过程,称为月经周期。成年妇女月经周期平均为28天,在20~40天范围内也属正常。但每个妇女自己的月经周期是比较稳定的。一般12~14岁开始第一次来月经称为初潮。月经初潮后一段时间内,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则,一般1~2年后便逐渐规则起来。
(-)月经周期中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变化
月经周期中卵巢和子宫内膜都出现一系列形态、功能的变化。根据子宫内膜的变化,可将月经周期分成三期。
1.排卵前期(增殖期)从月经停止到排卵为止,即月经周期第5~14天(一般月经开始的第1天算为月经周期的第1天)。此期内卵巢中卵泡生长发育成熟,并不断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殖变厚,其中的血管、腺体增生,但腺体尚不分泌。卵泡要到此期末才发育成熟排卵。
2.排卵后期(分泌期)从排卵后到
下次月经前,即月经周期的第 15~ 28天。排卵后的残余卵泡形成黄体,继续分泌雌
激素和大量孕激素。这两种激素特别是孕激素促使子宫内膜进一步增生变厚,其中的血管扩张充血,腺体迂曲并分泌。这样,子宫内膜变得松软并富含营养物质,子宫也较静止,为胚泡着床和发育准备了条件。
3.月经期从月经开始至出血停止,即月经周期的第1~4天。若排出的卵子未受精,黄体于排卵后8~10天开始退化萎缩。孕激素、雌激素伴随黄体退化萎缩而分泌减少,于排卵后期末处于低水平。子宫内膜失去这两种激素的维持而崩溃出血,即月经来潮。月经持续时间3~5天,流血量50~100毫升。剥脱的子宫内膜混于月经血中。月经血含纤维蛋白溶酶,故不凝固。月经期内,子宫内膜脱落形成创面容易感染,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卫生和避免剧烈活动。
如果排出的卵子受精,黄体则生长发育形成妊娠黄体,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从而子宫内膜不但不脱落,反而增厚,故怀孕不来月经。
(二)月经周期形成原理
月经周期的产生与下丘脑、腺垂体和卵巢分泌的有关激素关系密切。
1.排卵前期的形成女性青春期开始,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素释放激素使垂体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促使卵泡生长发育成熟,并与黄体生成素配合使卵泡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呈排卵前期的变化。排卵前期末,雌激素在血中浓度达高水平,通过正反馈使促性腺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进而使卵泡刺激素,特别是黄体生成素分泌增加。这时已发育成熟的卵泡,在高浓度的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作用下,导致排卵。
2.排卵后期和月经期的形成黄体生成素促使排卵后的残余卵泡,形成黄体并继续分泌雌激素和大量孕激素。这两种激素特别是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呈排卵后期的变化。随着黄体逐渐长大,雌激素、孕激素分泌也不断增加。排卵后8~10天,它们在血中的浓度达高水平,对下丘脑、腺垂体起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的分泌。黄体生成素减少,黄体便趋退化萎缩,因而雌激素、孕激素分泌也迅速减少,至排卵后期末降到低水平。子宫内膜失去这两种激素的维持便崩溃出血,形成月经。
随着血中雌激素、孕激素浓度降低,对下丘脑、腺垂体的抑制作用解除,卵泡又在卵泡刺激素的作用下生长发育。新的月经周期又开始。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能通过下丘脑——腺垂体系统调节卵巢功能,从而影响月经周期。因此,强烈情绪波动,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体内其他系统的疾病,往往都可引起月经失调。所以,在防治月经疾病中,应作全面而周密的分析研究。
青春前期,下丘脑、腺垂体发育未成熟,促性腺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分泌极少,未能引起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随着青春期到来,下丘脑、腺垂体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便表现出来。妇女45~50岁以后,卵巢功能退化,对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的反应降低。卵泡停止发育,雌激素、孕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不再呈现周期性变化,月经停止,进入绝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