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及大纲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主编:栾学刚《机械基础》教学计划及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维修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机械的功能、动作及使用一般机械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熟悉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了解机器的组成;熟悉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初步具有分析一般机械的功能和动作的能力;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1.绪论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掌握机器的组成。

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

了解零件的强度。

了解摩擦和磨损。

2.机械零件的精度掌握互换性与标准化的术语、定义和相互关系;掌握孔和轴的概念;尺寸的分类定义;了解形状公差项目和基准的选用:3.杆件的静力分析掌握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了解力矩、力偶、力向一点平移的结果及应用。

熟悉约束、约束反力和受力图。

掌握平面受力时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平面受力的特殊情形。

4.直杆的基本变形了解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熟悉拉伸和压缩时的内力、截面法、应力、变形、应变。

了解静载荷下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和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

了解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

了解扭转的概念。

了解外力矩的计算和扭转的计算。

熟悉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应切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了解抗扭截面系数的计算。

了解直梁弯曲的概念。

了解弯矩图及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掌握常用截面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熟悉梁的强度计算。

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

了解交变应力及疲劳的概念。

5.工程材料掌握铸铁、碳素钢及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及学习说明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及学习说明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及学习说明一、课程概况:课程总学时:总学时156学时,其中讲解120学时,实验36学时课程分类:必修开课学期第一第二学期适用专业机械加工与维修二、教学大纲说明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一门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

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与教学环节本课程主要采用模块教学方法,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实训两个环节。

本课程采用电子课件,以课堂讲授为主,坚持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参观,实验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加机械小发明、小制作等实践活动,尝试对简单机械进行维修和改进。

三、课程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1.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

2.掌握零件,构件,机构,机器的概念。

3.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要求。

(二)教学得重点、难点重点: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难点:零件、构件、机构、机械的概念(三)教学内容:零件,构件,机构,机器,难点:运动副、低副、高副课程性质、任务、要求。

(四)本绪论小结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要求(五)本绪论的思考题和实训内容概念题、巩固已学概念。

实训内容:参观本校实训室。

第一章带传动(一)教学要求:1.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类型和应用。

2.了解V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应力分析。

3.掌握V带传动的参数选择和设计计算。

(二)教学内容: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类型和应用,V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应力分析,弹性滑动和打滑的概念,V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V带传动的参数选择和设计计算,带轮的常用材料和结构,V带传动的的布置、安装、张紧和维护。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应力分析。

难点:V带传动的参数选择和设计计算。

(四)本章小结介绍了传动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类型和应用。

中职机械基础教案

中职机械基础教案

中职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掌握机械的传动方式及其工作原理;(3)熟悉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机械概述(1)机械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2)机械的分类和特点;(3)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 机械传动(1)传动的概念和作用;(2)齿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原理及应用;(3)传动系统的设计与选择。

3. 机械零件(1)机械零件的分类;(2)轴、轴承、齿轮、链条等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特点及应用;(3)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和维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机械传动的原理及应用;(3)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机械传动的计算和设计;(2)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3)机械系统的动态平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基本概念、传动原理和机械零件的结构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作中的机械传动系统和零件应用;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组装和调试机械模型;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机械零件的选型和设计。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机械基本概念、传动原理和零件应用的掌握程度;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6课时,其中包括理论教学24课时,实践教学12课时;2. 教学安排: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个章节安排2-4课时;3. 实践教学: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理论知识。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附件1: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获得读图和绘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执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能运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能识读简单的装配图;能绘制简单的零件图;能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抄画机械图样。

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形成由图形想象物体、以图形表现物体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规范的制图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并能适应制图技术和标准变化的需要;通过制图实践培养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选学模块三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不少于72学时。

2. 综合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综合应用部分,以测绘教学为主。

3. 选学模块是由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自主确定的选择性内容。

各模块中标“*”的内容,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安排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选学模块五、教学实施(一)学时安排建议续表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二)教学方法建议1. 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做中学、做中教”,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2. 可按工作任务或项目组织教学,让学生接触企业产品图样。

3.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促进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 通过对液压和气压传动基本知识的学习,应熟悉液压和气压传动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应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树立工程意识和标准化意识,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与创新精神二、课程基本要求:机械基础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系统地进行学习,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通过对机构和零件受力分析等知识的学习,应掌握一般构件的受力分析、构件基本变形和强度的计算方法;● 通过对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和钢的热处理方法的学习,应了解机械工程常用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 通过对常用机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的学习,应初步具有分析一般机械功能和动作的能力● 通过对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和标准的学习,应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3、课程任务: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金属冷热加工工艺、公差配合与互换性、液压传动基础知识;机构的结构、运动特性,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构的能力。

初步掌握机械动力学某些基本知识。

了解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和维护等,初步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及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及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获得实验技能的初步训练。

适用专业: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 《机械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机电和近机、非机专业的必修课78本大纲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各专业《机械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2、课程内容: 本书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基础、机械工程材料基础、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等内容。

选用教材:〈机械基础〉 顾淑群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机械基础学 时:三、《机械基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TOPIC 14 轴瓦结构和轴承材料了解轴瓦的作用,轴瓦的分类,工作的条件,所选的材料轴瓦的作用,轴瓦的分类,工作的条件轴瓦的作用,工作的条件讲授2TOPIC 15 滚动轴承的类型和代号知道滚动轴承的构造、工作的条件和方式,以及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工作的条件和方式,以及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类型代号讲授2TOPIC 16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掌握轴承的轴向固定方式,了解轴的支承结构形式,熟悉滚动轴承的配合。

中职《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中职《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l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力学基础知识汽车站机械传动与常用机构.液压与气压传动。

具体内容包括链动与带传动,齿轮传动、轮系,平面曲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理论力学基础、材料力学基础、轴系零件,连接,液压与气压传动等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主耍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汽车常用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知识,为学习汽车专业课提洪必要的机械知识。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如下(!)掌握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2)具有对汽车各类机械传动和常用机构及常用维修机具进行运动和受力分析的能力,(3)掌握机械装配的基本知识,具有运用机械高计工具书进行简单机构设计的能力。

〔4)掌握—殷机械零件的结钩和标准,及其强度和刚度校核的基本知识。

(5)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概念.熟悉液压与气压元件,掌握典型汽车回路的工作原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救师应以汽车上所用到的机械为主开展教学,以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各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各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不可面面俱到(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机构模型、到生产现场参观等多种直观形式进厅教学二、课时分配表注:本课时分配表适用于招招收收初中毕业生的5年制高级技工学校,对于招收高中毕业生的3年制高级技工学校, 本课程的学时为了120学时各校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行当调整各模块的课时数三、教学要求、内容及建议模块一链传动与带传动教学要求1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2了解链轮与链条的结构、类型和特点3掌握带传动的类型,传动特点和应用场合、4熟悉带传动的有关计算、安装维护和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课题一链传动课题二带传动教学建议1本模块重点是V带传动的原理、传动比及其特点2使学生掌握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及V带标记,3讲解带传动时,可以带学生到实习车间现场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以扩大学生的应用知识面模块二齿轮传动教学要求1掌握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2了解渐开线的形成,熟悉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的名称,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3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和其他类型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啮合条件.了解它们的应用场合4了解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与齿轮材料的选择方法5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教学内容课题—齿轮传动概述课题二直齿圆柱齿轮课题三其他类型齿轮传动课题四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材料选择课题五蜗杆传动教学建议1车模块重点是直齿圆柱齿轮的主委参数几何尺寸和齿轮传动传动比的概念2对其他类型齿轮传动只作一般性介绍.在讲到斜齿轮时注意讲清楚有关的参数及正确啮合条件.3使学生了解齿轮传动及蜗歼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4尽可能用直现教具进行教学,模块三轮系教学要求1熟悉定轴轮系的概念,应用及轮系的表达方法。

中职机械基础教案

中职机械基础教案

中职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了解机械基础的分类和应用领域;(3)了解机械基础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通过板书、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2)引导学生认识到机械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类。

难点:机械基础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历史。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物展示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台机械设备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讨论这台设备的使用功能和原理。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介绍机械基础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力、力矩、速度、加速度等。

3. 基本原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如杠杆原理、齿轮传动原理等。

4. 分类介绍(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介绍机械基础的分类,如刚体力学、动力学、传动和控制等,并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5. 应用领域(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介绍机械基础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机械制造、航天航空、汽车、能源等。

6. 发展历史和现状(2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机械发展的历史照片和视频,介绍机械基础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基础的未来发展趋势。

7.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基础对社会的重要性。

五、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课件、实物展示(机械零部件、杠杆等)、历史照片和视频。

六、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讲授和讨论的过程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通过课堂小测验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基础教案(中职):课程名称:机械基础学科类别:工程技术类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的定义和分类,了解机械的作用和应用领域。

2. 掌握机械零件的名称、功能、结构和组成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零件拆装和维修。

3. 熟悉机械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故障检修和维护。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机械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机械的定义和分类2. 机械零件的名称、功能、结构和组成原理3. 机械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4. 实践操作:机械零件拆装和维修、故障检修和维护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机械的定义和分类、机械零件的名称、功能、结构和组成原理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机械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故障检修和维护的技能。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的机械零件拆装和维修、故障检修和维护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1. 机械零件的名称、功能、结构和组成原理2. 机械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教学难点:1. 机械零件的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2. 故障检修和维护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应用教学评估:1.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机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2. 实践操作成绩:对学生实际操作机械零件拆装和维修、故障检修和维护的成绩进行评估。

3. 学生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参考教材:1.《机械基础》(中职版)2.《机械制造基础》(中职版)3.《机械维修与保养》(中职版)。

机械类各科教学大纲

机械类各科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具有分析机械的工作原理,用途和使用一般机械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

2、了解常用机械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3、了解机器的组成。

4、熟悉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及标准。

5、了解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6、初步能分析一般机械的功能和动作。

7、初步能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8、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物体的平衡1、了解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了解力矩、力偶、力向某一点平移的结果及应用。

3、熟悉约束、约束反力和受力图。

4、熟悉平面受力时平衡方程及应用。

5、熟悉平面2力的特殊形式。

第二章、杆件的基本变形1、了解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2、熟悉拉伸和压缩时的内应力,截面法应力,变形,应变。

3、了解静载荷下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和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

4、了解拉伸和压缩的强度计算。

5、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6、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

7、了解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8、了解纽转的概念。

9、了解外力矩的计算和纽矩的计算。

10、熟悉圆轴纽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11、了解抗扭转截面系数的计算。

12、了解圆扭转强度的计算。

13、了解梁弯曲的计算。

14、了解弯矩图及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15、了解常用截面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16、了解梁的强度计算。

17、了解交变应力及疲劳的概念。

第三章、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2、理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3、了解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4、了解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5、了解金属的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机械基础》教材版本采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五版,共112课时。

一、课程的任务和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机械传动等方面的知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传动的类型、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会按图进行传动比计算。

2、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及其他常用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等。

3、掌握常用连接、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结构、常用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4、掌握液压传动的基本概念、液压泵、液压控制阀的构造、性能、工作原理,能看懂液压基本回路和机床液压传动系统实例。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识图、制图的能力2、具备理解机械原理的能力3、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2、具有科学求实的学风、严谨的思维方法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三、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建议绪论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机械发展历史2、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3、理解机器和机构的定义、特征及组成,理解构件和零件的区别及运动副的定义和分类。

4、了解机械传动的分类教学建议绪论概括介绍了教材的主旨和内容,建议力求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学习《机械基础》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有真正确实“学以致用”的正确思想,才能学好《机械基础》。

第一章带传动教学要求1、了解带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和类型。

2、掌握V带的结构和类型、普通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选用及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掌握带传动的张紧原理和方法。

了解同步带传动的特点及类型。

教学建议本章是教材具体内容的开始,学习机械基础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建议根据专业需要从生产实践中选取实例进行教学,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制造基础》大纲(中职)

《机械制造基础》大纲(中职)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0421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具制造方向)授课对象:中职三年制修读方式:必修课课程类别:职业基础与职业技术课考试方法:考试课学时:理论学时84,实践学时6学分:6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工程材料》后续课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实训》负责人:编写日期:一、教学性质、目的和任务1、性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模具制造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与职业技术课。

2、目的和任务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了解车削和铣削的基本知识,掌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基本知识,明确机床的传动原理与结构,能熟练地掌握加工过程中的有关计算方法,掌握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机床夹具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达到具有分析、解决生产中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刀具、机床、夹具等工艺装备的选用及设备维护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与重点1、学习本课程后,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明确典型机床的结构、传动、使用方法(2)掌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基本知识(3)掌握典型零件的相关加工工艺知识(4)掌握工件的定位、夹紧及夹具结构的基本知识(5)掌握加工过程中的有关计算方法2、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1)典型机床的结构、传动、使用方法(2)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基本知识(3)典型零件的相关加工工艺(4)工件的定位、夹紧及夹具结构的基本知识(5)加工过程中的有关计算方法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部分内容:绪论1、主要内容及学时数:0.5学时(1)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0.3学时(2)本课程的教学内容0.2学时2、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内容。

3、重点: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4、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车削的基本知识1、主要内容及学时数:8.5学时(1)车床简介0.5学时(2)车床的润滑和维护保养0.5学时(3)切削液0.5学时(4)车刀简介7学时2、教学要求:了解机床型号;了解车床结构、传动系统;明确车床的润滑和维护保养方法;能正确选择切削液;了解常用车刀的种类、用途、车刀切削部分的常用材料并能正确选择;理解车削运动和掌握切削用量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选择,理解车刀主要几何角度,并能初步选择车刀的主要几何角度。

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了解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具备对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会判断直杆的基本变形;具备机械工程常用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的基本知识,会正确选用材料;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和特性,掌握主要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初步掌握其选用的方法;了解机械零件几何精度的国家标准,理解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标注的标注;了解气压传动和液压传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会正确使用常用气压和液压元件,并会搭建简单常用回路;能够分析和处理一般机械运行中发生的问题,具备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具备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加机械小发明、小制作等实践活动,尝试对简单机械进行维修和改进;了解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知识,具备改善润滑、降低能耗、减小噪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选学模块三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不少于64学时。

2. 综合实践模块是以典型机械拆装、调试和分析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

3. 选学模块是由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自主确定的选择性内容。

各模块中标“*”的内容,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选学模块五、教学实施(一)学时安排建议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可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性质和内容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今后在工作中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内容主要包括: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常用轴系零件等知识。

1、机械传动摩擦轮传动、带传动螺旋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轮系2、常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变速机构3、轴系零件常用连接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2、课程的主要任务和要求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内容以及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分析解决机械类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掌握力学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及应用等问题,能对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和螺纹联结进行功能分析及简易计算,会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选用标准件。

在学习机械基础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运用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专业工种中的具体实例,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具有涉及面广、联系实际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加强现场实际、教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不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讲情基本理论、简化理论力学的推导、突出结构特性及其应用,切忌抽象的做理论推导,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条理性和简明性。

二、学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教学要求:熟悉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的传动类型、传动特点和应用场合。

掌握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的传动比、包角和带长的计算,了解带的新标准及其选用方法、带传动机构的装配。

熟悉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教学内容:§1—1摩擦轮传动一、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和传动比二、摩擦轮传动的特点三、摩擦轮传动的类型和应用场合§1—2带传动一、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传动比二、平带传动的形式、主要参数、类型和接头方式三、带传动的结构和类型四、普通带传动的主要参数、选用要点和正确使用五、平带传动和带传动的特点六、带传动的张紧装置第二章螺旋传动教学要求:了解常用螺纹的种类、应用场合及装配,掌握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及普通螺纹、管螺纹和梯形螺纹的标记识别。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教案一:机械基础概述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和意义,认识机械基础在机械行业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解释机械基础的内容与范围。

教学内容:1. 机械基础的定义:机械基础是指机械工程学科中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是机械专业学习的重要起点。

2. 机械基础的意义:机械基础是培养学生机械工程素养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机械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

3. 机械基础的内容与范围:a. 机械制图:了解机械零件与装配件的制图方法和规范。

b. 机械材料与热处理:学习不同机械材料的特性与应用,以及热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c. 机械传动:介绍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和设备,包括齿轮传动、带传动等。

d. 机械加工与检测:学习常用的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以及机械零件的精度检测方法。

e. 工程图学:学习图形投影原理、视图绘制、尺寸标注等。

f. 机械测量与控制:了解不同类型的机械测量仪器和控制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图片展示不同机械零件和装配件,引发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兴趣,思考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机械基础的定义、意义以及内容与范围,引导学生对机械基础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实例分析:选取一个具体的机械零件或装配件,分析其制图、材料、传动、加工、检测等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与实际应用的关联。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交流各自对机械基础的理解和认识,并归纳总结各自所学的机械基础内容。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要点,并强调机械基础对学习机械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和文献,进一步了解机械基础的内容和应用。

评价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和质量。

2. 学生对机械基础的认识理解是否准确。

3. 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机械的兴趣,介绍了机械基础的概念和意义,并展示了机械基础的内容与范围。

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机械基础的理解和认识。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1.2 教学内容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机械的基本参数(如尺寸、形状、重量等)。

机械的性能指标(如强度、刚度、精度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应用领域。

利用图表和实物展示,讲解机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1.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机械基本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分组讨论实例,评估他们对机械应用领域的认识。

第二章:机械零件2.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零件的分类和功能。

掌握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方法。

2.2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分类和功能。

机械零件的选材原则。

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机械零件的分类和功能。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选材原则。

利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讲解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

2.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机械零件分类和功能的理解。

让学生分组讨论实例,评估他们对机械零件选材原则的认识。

第三章:传动系统3.1 教学目标了解传动系统的分类和原理。

掌握传动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传动系统的分类和原理。

传动系统的设计方法。

传动系统的应用实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传动系统的分类和原理。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动系统的设计方法。

利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讲解传动系统的应用实例。

3.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传动系统分类和原理的理解。

让学生分组讨论实例,评估他们对传动系统设计方法的认识。

第四章:机械结构设计4.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步骤和技巧。

4.2 教学内容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机械结构设计的步骤。

机械结构设计的技巧。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步骤。

中职类机电专业《机械基础》教案

中职类机电专业《机械基础》教案

中职类机电专业《机械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基础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2 教学内容机械基础的定义和分类。

机械基础的应用领域。

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讲解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的应用。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基础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通过实验报告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机械基础应用领域的了解。

通过小组项目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第二章:机械零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分类和功能。

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和加工方法。

让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选型和使用方法。

2.2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分类和功能。

机械零件的材料和加工方法。

机械零件的选型和使用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讲解机械零件的分类和功能。

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和加工方法。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机械零件的选型和使用方法。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零件分类和功能的了解。

通过实验报告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机械零件材料和加工方法的了解。

通过小组项目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机械零件选型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机械传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传动的分类和原理。

让学生了解机械传动的特点和应用。

让学生掌握机械传动的计算和选择方法。

3.2 教学内容机械传动的分类和原理。

机械传动的特点和应用。

机械传动的计算和选择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讲解机械传动的分类和原理。

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机械传动的特点和应用。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机械传动的计算和选择方法。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doc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doc

江苏省高港职业教育中心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课程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

通过学习要熟悉和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以及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懂得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能作简单的计算, 为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1、熟悉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特点。

2、掌握机构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的工作原理。

3、熟悉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参数、工作特点。

4、掌握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能进行相应的计算与分析。

5、学会使用标准手册查阅次料。

6、培养实事求是、勤于思考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要求:1、了解机摇、构件和零件的概念;2、掌握构件和零件的区别;3、了解《机械基础》课程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和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课程性质、任务、内容;机械基础概述笫一•章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教学要求:1、理解摩擦轮传动与带传动的类型、传动特点及应用场合。

2、掌握带传动的主要参数、传动比的计算。

3、熟悉三角带的型号,了解其选用方法。

4、理解止确使用带传动的方法及带传动的张紧和调整方法。

教学内容:摩擦轮传动;带传动第二章螺旋传动教学要求:1、熟悉螺纹的种类、应用和主要参数,正确识读螺纹标记。

2、了解螺旋传动应用形式,掌握差动螺旋传动移距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螺纹的种类、应用;螺旋传动第三章链传动和齿轮传动教学要求:1、了解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的常用类型与应用特点。

2、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形成与渐开线的性质。

3、掌握宜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的计算。

4、了解渐开线齿轮的啮合特点。

5、了解斜齿圆柱齿轮、宜齿圆锥齿轮和齿条的形成和应用特点,和其相关参数及正确啮合条件。

6、掌握常用齿轮的受力分析。

7、了解齿•轮的加工方法、根切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不产生根切的最少齿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了解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具备对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会判断直杆的基本变形;具备机械工程常用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的基本知识,会正确选用材料;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和特性,掌握主要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初步掌握其选用的方法;了解机械零件几何精度的国家标准,理解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标注的标注;了解气压传动和液压传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会正确使用常用气压和液压元件,并会搭建简单常用回路;能够分析和处理一般机械运行中发生的问题,具备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具备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加机械小发明、小制作等实践活动,尝试对简单机械进行维修和改进;了解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知识,具备改善润滑、降低能耗、减小噪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选学模块三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不少于64学时。

2. 综合实践模块是以典型机械拆装、调试和分析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

—9 —
3. 选学模块是由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自主确定的选择性内容。

各模块中标“*”的内容,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10 —
—11 —
—13 —
综合实践模块
选学模块
—14 —
五、教学实施
(一)学时安排建议
—15 —
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可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二)教学方法建议
1. 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 可以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开展常用工程材料、标准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查;组织开展以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改革等为载体的创新思维训练。

3. 阶段性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机械基础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

教学中可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课题,制作综合实践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报告,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1. 应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 应采用国家最新颁布的机械基础相关技术标准,力求反映机械基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恰当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

3. 为方便组织教学,学生的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可独立编册。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合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16 —
六、考核与评价
1. 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注重学生爱护工具、节省原材料、节约能源、规范与安全操作和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评价。

2. 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倡导采用表现性的评价方式。

3.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做进一步的细化,考核与评价的标准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4. 对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独立考核。

—1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