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况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慢性心功能不全( C H F )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中医心衰之病名首见于宋·赵估编《圣济总录·心脏门》,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 等病证范畴。
长期以来,中医中药在治疗心功能不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临床确有良好的效果。
有关心衰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现笔者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中医药;综述1 病因病机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可概括成为本虚标实之证,心(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痰浊为标。
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
吴勉华[1]提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为心衰的基本病机,虽阴阳俱损,但总以阳虚为主,兼有阴虚,为五脏精气虚衰、功能失调的疑难重症;在脏腑病理上虽为多系统虚损性改变,但病变重点以心肾为主;因虚致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证的病理特点;而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之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
邓铁涛[2]指出:“心衰的发展与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心衰病位在心,却不局限于心,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
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循环。
张万义等[3]通过中医文献关于宗气学说的探讨,认为宗气下陷是老年心衰的重要病机。
由此可知,心衰气虚阳微,血滞水停,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肾、脾、肝等其他脏腑,证属本虚标实。
宋耀鸿[4]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
慢性心力衰竭如何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如何治疗?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改变,让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并由此导致的一组以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为主要表现的复杂临床综合征。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之下,该疾病的整体发生率呈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也是当前医疗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
1 慢性心力衰竭的概述心力衰竭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症候群,即病人的心脏结构或者是功能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心室的充盈功能和射血功能出现障碍,心脏的血液输送在这种情况下将无法充分地满足机体的正常需求,而这种情况又会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出现障碍,最终引发器官合组织的血流灌注不足,危害病人的生命安全。
在具体分类方面,可以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三种类型,左心衰竭发生之后,病人会表现出显著的呼吸困难、疲乏等症状。
呼吸困难发生的原因是病人的身体需氧量不能得到满足,肺部二氧化潴留,肺部淤血增加等因素所导致,在发生这种现象的时候,让病人处于休息状态将能够对呼吸困难现象形成一定程度的缓解。
而右心衰竭患者通常会表现出突出的肝脏肿大、颈静脉血管怒张等现象,全心衰竭则通常兼具两种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而从发病机制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研究认为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心室结构的重构等都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其中内分泌系统的激活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因为激素的分泌而出现过度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失调,导致人体的血压稳定性降低,以及体内电解质平衡受到破坏两种情况。
心室重构则是指病人的心室出现显著增大、心室壁肥厚等,这些现象将会导致心脏功能的改变,并造成对应疾病。
2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2.1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所需要把握的要点是对病人的疾病诱因进行有效的消除,充分地控制原发病,保证饮食的健康等非药物措施。
常见的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因素包括病人的血容量出现增加、心律失常和感染等,而生活之中具体的情绪状况、天气变化等都有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因此非药物治疗的时候关键在于对病人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避免病人受到各类刺激,通过这种方式即可达到消除相关诱因的作用。
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
・! . + +・
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
姜淑琴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中医院, 辽宁 大连 ! ) ! " # $ !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中医; 辨治 [中图分类号] % & $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患者心气亏虚, 心血耗伤, 心失濡养, 母病及子, 脾必受损, 脾 气为 虚日久, 运化失职, 又可致水湿、 痰瘀互结; # 瘀血内停, 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 心气亏虚, 无力帅血, 血行不畅而致血 瘀; 心阳亏虚, 心火不能下温肾水, 水寒不化, 水 $水湿泛滥, 湿停聚, 不能运化排泄, 泛滥为肿。临床上各型常兼杂合并出 现, 治疗上可根据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病程来辨证用 药。一般来说, 心脾两虚或心肾阳虚多见于心力衰竭的早期 或慢性心力衰竭, 治疗以扶正固本为法, 宜补心气, 健脾益肾。 心脾两虚合并水湿泛滥、 心肾阳虚合并瘀血内停多见于慢性 心力衰竭之急性发作期, 治宜标本兼顾同治, 可用苓桂术甘汤 加党参、 黄芪、 泽泻、 丹参等或用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如风心病, 先由风寒湿邪侵害, 继而损害心瓣膜, 出现心气虚, 心血虚, 使全身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为本病主要病机。治 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 佐以行气, 辅以养心安神, 可用桃红四 物汤加香附、 郁金、 五味子、 远志等。 中西结合并用 # 治疗审时度势, 充血性心力衰竭多为各种心脏病迁延不愈的后期阶段, 病情发展多较危急, 因此除了辨证治疗外, 争分夺秒, 积极抢 救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关键。临床中应根据心力衰 竭的轻重缓急, 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轻度心力衰竭, 仅 用中药治疗即能达到满意疗效; 对于中重度心力衰竭, 多合并 多脏器损害, 病情严重, 除辨证应用益气温阳、 利水活血中药 外, 还应配合西药, 以免贻误病情。此外, 中西药并用, 还能够 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近年来, 国内已开发出了多种中药 静脉注射制剂, 如参附注射液、 生 (参) 脉注射液、 川芎嗪注射 液等。同时也总结了一些简易急救心力衰竭的验方, 如用强 心散 (蟾酥!份, 茯苓+份) , 每日用量为(其中蟾酥 # #/ # 0 ) , 每日分-次口服, 一般在用药后, / $ % $ )1心力衰竭即有 0 不同程度的减轻。总之,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下, 利用中医 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具有广泛的 发展前景。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慢性心衰是一种心力衰竭的类型,是指心脏在长期的负荷和损伤下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其主要特点是心功能逐渐减退,导致出现疲乏、气促、心悸、水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衰被称为“水心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受到慢性病变和病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气血运行失常,水液代谢紊乱,最终导致心功能不全。
在中医临床上,针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药和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配合中医医生进行治疗和调理。
一、中医认识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根据中医理论,慢性心衰是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导致的心脏功能紊乱和气血失调所致。
慢性心衰的发病原因可以是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风寒湿邪等引起的内因和外感病邪所致。
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抑郁、不良饮食、生活方式不规律等引起心脏气血失调,导致心脏功能逐渐衰退。
外感病邪则是指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慢性心衰。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心衰的病机主要包括气血运行失常和水液代谢紊乱。
气血运行失常是指心脏的气机不畅,导致心血不足,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水液代谢紊乱是指患者体内水液代谢异常,表现为水气内停,导致水液循环不畅,最终形成水肿、肺水、心包积液等症状。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理气血、祛风散寒,并且调节水液代谢,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二、中医临床辨治慢性心衰的方法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心衰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慢性心衰的中药治疗主要是通过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祛痰利水等功效的中药制剂,进行中医药物治疗。
其治疗原则包括疏通气血、调畅心阳、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等。
在具体用药上,可选用脉管通、复方丹参片、鼻酸清颗粒等中药进行治疗,以促进患者气血畅通,恢复心脏功能。
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用穴位刺激、针刺、温针、艾灸等方法,促进患者气血流通,调节心脏功能。
针灸治疗的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取经络穴位进行刺激,以及配合适当的调理方法,如掌揉、拔罐、刮痧等,加强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使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等症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会增大患者死亡的概率。
在对心衰患者治疗时,应以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为目标,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优势互补,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直接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心力衰竭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患有心力衰竭的概率更高。
而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治疗不当等都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疾病发病。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出现左心衰竭、右心衰、全心衰等症状,多数老年慢性患者还会表现出咳嗽乏力、疲倦、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血栓形成等,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从中西医的角度看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系统反应,会使心衰进一步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较多,其中包括心肌本身疾病带来的影响,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负荷过重、心室前负荷不足有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①心肌损害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由冠状功脉疾病而导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炎症心肌损害、遗传性心肌病等。
另一种是继发性心肌损害,具体包括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沁润性疾病。
②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多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疾病。
容量负荷过重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中。
患者可能还会存在全身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比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中医学中提出的“心水”“心衰”与心力衰竭类似,慢性心衰属本虚标识之证,心衰的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ppt课件
*
中国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 估计中国心衰总人数约为585万 男性0.7%; 女性1.0% 北中国:1.4%;南中国:0.5% 城市人口:1.1%;农村人口:0.8% 在西方国家,心衰患病率在1.5%-2%之间,美国有450万心衰患者,每年新增40-70万。
现状
*
心衰患者四大特点:
1.预后差,5年死亡率高达60%以上。 2.生活质量低,再住院率高。 3.治疗费用高,社会、家庭负担重。 4.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早期心力衰竭的患者没有及时就医,没能延缓或控制心衰的进展;多数的医院没有设置心力衰竭组,集中精力研究心衰。
*
4、潜在的心衰治疗药物
(1)LCZ696 PARADIGM-HF对改善心衰患者预后的意义非凡,是一项突破性成就, Mariell评论认为心衰的药物治疗十年来一直维持不变,LCZ696可能是第一个突破性的药物。而LCZ696在未来可能代替ACEI/ARB,形成新的金三角。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
(3)生物学治疗时代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的RALES试验(1999年)、EMPHASIS-HF(2011年)又成功地降低了死亡率。至此,心衰治疗理念有了重大突破里程碑式进展: ①心肌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②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旨在有力地改变衰竭心肌的生物学性质,延缓逆转心肌重构。
*
2013年 51例 2014年 74例 2015年(1-9月)70例
我院开展IABP情况:
*
2、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CRT应用始于1999年,医生根据经验判断患者是否需要CRT治疗(Ⅱb)。其后大量研究证实,该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而且能降低死亡率。因此,2005年指南将CRT使用定义为Ⅰ类推荐,至今已有10年。2007年慢性心衰指南推荐CRT适用范围为NYHAⅢ-Ⅳ级(Ⅰ,a);2014中国心衰新指南将CRT适应症扩大到NYHAⅡ级心衰,但对QRS宽度及形态有更严格限制。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但由于其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的问题,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效果也并不理想。
近年来中医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中中医治疗的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力衰竭主要归为“心血虚”、“心阳虚”、“气血两虚”、“湿热阻滞”等病证范畴。
心血虚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之一,表现为心脏自身失养,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
心阳虚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无法充分推动血液循环,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心悸、气短、水肿等症状。
气血两虚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减弱,导致机体气血不足,进而出现消瘦、疲乏等情况。
湿热阻滞则是由于内分泌失衡或情志不畅引起湿热内蕴,导致心功能减弱,出现气短、疲乏等症状。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益心健脾,扶正祛邪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中药有养心安神、益气健脾、活血化淤等。
当患者以“心阳虚”为主证时,可选用补益心阳、温中散寒的药物,如四逆散、附子理中丸等。
当患者以“心血虚”为主证时,则可选用滋补心血、养阴益精的药物,如当归四逆汤、八珍汤等。
中药保肝、排毒、利水等作用也得到了临床的应用。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缓解心脏肌肉的疲劳和僵硬,提高心脏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神门穴、内关穴、涌泉穴等,具有益气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电针、灸疗等也常用于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3. 推拿按摩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医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医治疗方法繁多,临床应用常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临床经验和技巧。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况
知病人家属手术后 8 i m n内精神同酒醉 , 不可开车 ,
应注意保暖, 如有不适 , 应及时来医院就诊。
5 结论
带 固定在 两侧支架上 , 动作要轻 , 保证病人无手术
体位摆放不 当造成 的损伤 , 勿过度暴露病人 , 注意 保暖, 移动 , 转运病人过程中不能发生身体损害。2 )
4 术 后护 理
整洁和空气流通。 ) 5术后恢复室要备有监护仪器 、 吸 引器 , 用以术后监护及发生呕吐时使用 。
2 术前 护理
1心理护理 : ) 多数病人对手术室环境陌生增加 紧张感 , 护士应理解并 以亲切和蔼的语言 , 耐心解 答 患者 的疑问 , 消除紧张情绪 , 询问是否按 时服药 。 2 )指导更换手术室的拖鞋进人手术准备间更换衣
服, 指导家属更换好拖鞋在术后观察室等待。3 排 ) 小便后护士陪同且进人手术 间, 问病人是否有药 询 物过 敏 史 、 族 过敏 史 、 性病 史 , 人签 署 手术 及 家 慢 病 麻醉知情 同意书。 3 术 中护理 1指导病人躺在手术床上两腿分开 , ) 并用绑腿
1 )手术后测量生命体征平稳后将病人平稳移
到平 车上 , 盖好被子注意保暖 , 平车要加床档防止
坠床 。2 将病人平稳推到术后观察室移到病床上 , ) 加床档 , 去枕平 卧 , 头偏 向一侧 防止术后呕吐发生
窒息 。3观察室应有专人陪护备好抢救物 品, ) 注意 观察病人 的呼吸、 肤色 、 脉搏 , 时测量血压。4 待 定 ) 病人清醒后 , 注意 阴道流血和腹痛情况 , 问病人 询 是否头晕 以及其他不适 ,无痛人流手术后应观察
21 年 01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王宝宝 (安阳市中医院,河南安阳 455000)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其排血量存在异常,无法满足人体各项技能的用血需求,导致各组织血流减少,进而引发的各种病症。
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喘息心悸、患者不能平卧等。
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中,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不再局限于西医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可帮助患者更好地稳定病情。
接下来将简单介绍慢性心力衰竭,并分别从西医角度、中医角度分析心力衰竭,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内容。
正确认识慢性心力衰竭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我国每年都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原因的40%,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进展表现。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出现异常,排血量不能维持平衡状态,难以满足组织代谢需要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病理状态,心力衰竭是当下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展至末期必然出现的疾病表现,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为肺循环和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例生理综合征。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其发病率较高,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心力衰竭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同。
虽然心力衰竭看上去可怕,死亡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在当下的医疗水平支持下,心力衰竭并非是完全不可控制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有效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延长生命,患者寿终正寝并非不可能。
因此,在面对心力衰竭时,应当予以重视,及时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心力衰竭的发展。
从西医角度看心衰从西医角度来看,心力衰竭通常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而出现。
心血管疾病可导致患者心脏负荷不断增加或心肌病愈发严重,进而影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心腔中的血液排出量无法满足身体机能需求时便会出现心力衰竭问题。
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主要有:(1)感染,感染引发的心衰主要源于风湿活动、病毒性以及中毒性心肌炎等,这些疾病会直接损害心肌,影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另外,呼吸道感染带来的发热、心动过速等情况,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脏负荷,进而诱发心力衰竭。
中医药辨治慢性心衰近况
体 用 俱 损 , 阳均 无 力 相 互 资 生 而 阴 阳衰 微 : 衰 的病 机 可 以 归 阴 心 纳 为“ 阳 两 虚 , 用俱 损 , 虚 标 实 ” 阴 体 本
2 辨 证 分 型
32 古 方验 方 专 法论 治 赵 锡 武 [ 依 据 多 年 经 验 , 出 治 疗 心 - 2 1 提
志 , 0 6,3 5 : 0 5 1 20 3 () 2—2 . 5
目前实 验 研 究 多 从 神 经 内分 泌 角 度 探 讨 中 医 治疗 心 衰 的 机
[] 戴雁彦, 立山. 4 张 水饮 与心 衰 [ 北京 中医 药大 学 学 报 ,0 7 1 ( ) 2 0 ,4 5 :
31 2 —3 .
・
12 ・ 84
中 国 中医 急症
21 0 1年 1 1月 第 2 0卷第 1 期 J T M. o. 0 1 V 12 , o1 1 E C N v 2 1 , o. 0 N .1
中医药辨治慢性心衰近况
童存 存 赵 明君 周 端 1上 海 中 医 药大 学 附属 龙 华 医 院( 海 2 0 3 ) 上 0 0 2 2陕西 中 医 学 院 附属 医 院 ( 陕西 成 阳 7 2 0 ) 1 0 0
雁 彦 等 认 为 , 虚 血 瘀 水 饮 i 者 互 为 因 果 , 互 为 患 , 成 恶 气 相 形 性 循 环 。水 饮 可 以呈 现 由微 到 著 不 断 加重 的病 理 进 程 : 期 形 成 早
的 “ 饮 ” 存 存 于输 布 津 液 的 脉 络 中 , 微 仅 日久 可 聚 于脉 外 , 瘀 血 与
・
1 25 ・ 8
为柴胡 、 附 、 壳 、 香 枳 白芍 各 lg 陈皮 、 芎 各 6 , 草 3 , 得 O, 川 g甘 g取 较 为 满 意 的 效果 。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的优势和切入点
通过对专家选择各证型的方剂和药物次数进行频数统计我们将方剂、药物按被选中的次数的大小进行排列并用频次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对频数在前十位的药物进行组合并结合专家推荐的代表方剂确定了每个证型的代表方和用药
各证型药物频数分布
气虚血瘀水停
阳虚水泛瘀血阻络
气虚血瘀型
气阴两虚血瘀型
一、现代文献研究
1、资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中文文献检索: 主要来源于CBM1999-2009年信息 检索方法:检索心力衰竭为主题词、中医 or 中药 or 针灸 or 气功 or 穴位 or按摩 or 中西医为副主题词、慢性为关键词检索 共有234篇文献
1、心衰的中医药治疗原则
结论:名老中医经验及多个小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明:心衰有效的治疗原则有:益气活血利水、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活血、益气养阴与前面的“气虚血瘀水停;阳虚水泛、瘀血阻络;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虚血瘀”的辩证分型一致
2.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衰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故心脏阳气兼阴血亏虚是心衰之内因是心衰发病及转归预后的决定因素标实则由本虚发展而来阳气亏虚可以导致血瘀也可以导致水饮停积
3.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 治疗重点调补心脏的气血阴阳而气属于阳温阳即所以补气;血属于阴滋阴即所以养血因此辨治心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故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与养心方生晒参、麦门冬、法半夏、茯苓、田三七等前者重在温心阳后者重在养心阴分别用于阳气虚和气阴两虚的心衰患者
气阳两虚血瘀型
分型用药
三、名医经验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表现,其能够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治疗时,多会采取西医治疗,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纯进行西医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成效,且难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导致病人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为应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切入点,并围绕中西医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展开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虽然西医治疗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该种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低血压;在长期使用利尿剂时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从而影响病人身心健康。
因此需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案进行革新,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对心力衰竭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其能够根据病人具体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且中医能够改善预后,增效减毒。
此外,中医与西医能够进行结合使用,实现进一步提高整体疗效。
由此可见,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2.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1.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一般治疗。
首先,保证充足休息。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病情对病人体力活动进行限制,以控制病情。
其次,应根据病情对患者实施持续低流量吸氧。
最后,调整饮食方案。
应确保病人饮食清淡、低盐,并加大微量元素、维生素的摄入量,将普食调整成半流食、流食。
(二)药物治疗。
依照病情与适应症等为病人提供相应药物,常见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这种药物的典型代表是沙库巴曲缬沙坦片,其能够改善病人的血清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且能够减少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此外,据相关报道显示,该种药物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且在联合使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前提下,整体疗效将进一步提升;②β受体阻滞剂。
这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属于常见药物,其能够积极影响整体疗效,改善病人的心功能。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概况
作用 , 且不 良反应 小, 于心 衰的长期用药具有重大调节作用。 对
【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 中医药治疗 ; 综述
定进展 , 积累 了丰 富的经 验 , 为心力 衰 竭 的治疗 开辟 了一 条
崭新 的途 径 。 现 就 中 医 药 治 疗 充 m 性 心 力 衰 竭 的 研 究 概 况 做一综述 。
1 病 因 病 机
从 临床表 现看 , 心衰属 于中医“ 心悸 ” “ 、 喘证 ” “ 、 水肿 ” 、 “ 痰饮” 等病范畴 。陈洁 真等… 认 为心力 衰竭 主要是 由于心 病迁延 日久 , 或先天不足 、 外邪入 侵 、 志 内伤及年 老体衰等 情
气 阴两虚 : 宜益 养 阴 , 选生 脉 饮合 黄 芪 汤加 减 ; 脾 两 治 方 心
虚: 治宜 补益 心脾 , 湿 消 肿 , 选 归 脾 汤 加 减 ; 阳 两 虚 : 除 方 阴 治
鸿 则认 为心衰的基本 病机为 阴阳两虚 、 脉瘀滞 。他认 为 心
心 衰 的 发 病 多 为 各 种 原 发 病 直 接 或 间 接 损 伤 心 阴 , 而 影 响 进
宜温阳利水 , 方选五苓散或苓 桂术甘 汤加减 ; 血瘀 阻证 , 心 治
宜 活 血 化瘀 , 选 冠 心 Ⅱ号 加减 。 方 4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病 基础 , 气虚血瘀贯穿始终 , 阴阳失调 是病理演 变基础 , 饮 痰 水停则是其最终产物 。病位在心 , 涉及到肺 、 、 、 肝 脾 肾。
连林芳” 治疗 心衰分为 4型 : 肺 亏虚 、 浊壅阻 型, 心 痰 治 宜遵“ 急则治其标 ” 的原则 , 先燥湿化痰 , 方予 二陈汤 、 三子养 亲汤加减 ; 心脾两 亏、 气血不足型 , 方用 归脾汤 或人参养 荣汤 加减 ; 肾阳虚 、 心 饮邪上泛型 , 治宜温 补心 肾, 化气行 水 , 用 方 真武汤加减 ; 心肝 同病 、 湿瘀 互 结 型 , 常见 于久 患心病 , 用 方 四逆散 、 桃红 四物汤合苓桂术甘 汤加 减。 高祯 明 将心力 衰竭 分 为 8型进行 辨证 施 治。心肺气 虚: 治宜补肺养心 , 方选 养 心汤 合补 肺汤 ; 肾 阳虚 : 心 治宜 补 心益 肾, 温阳利水 , 方选 真 武汤 合五 苓散加 减 ; 饮阻肺 : 痰 宜 振奋心 阳, 温化痰饮 , 方选小青 龙汤合 葶苈大 枣泻肺 汤加减 ;
心衰病中医怎么治疗?
心衰病中医怎么治疗?心衰通常情况下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或者舒张功能发生了障碍,进而无法将静脉的回心血量充分的排出心脏,最终导致心脏发生循环障碍的病症。
67岁的李大爷一直以来都饱受心衰的困扰,在此期间李大爷一直选择西医进行治疗,但在治疗期间李大爷的病情经常性出现反复。
为此李大爷非常苦恼,恰巧最近几年中医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心衰的治疗,李大爷想尝试选用中医进行治疗。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心衰病呢?1.心衰的分类有哪些呢?1.1急性心力衰竭患有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症状为较之以往更易疲乏,且运动能力降低,心率快与正常值,而后会相继出现呼吸困难。
通过CT检验可以发现其左心室有增大的症状。
同时肺部会出现干湿啰音以及哮鸣音。
1.2 慢性心力衰竭通常情况下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右心衰与舒张性心衰。
左心衰最明显的症状是呼吸困难,临床表现主要为劳力性的呼吸困难,阵发性的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性左心衰的患者还会出现陈施呼吸,经CT检查可发现左心室增大。
右心衰的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持续性慢性瘀血所导致的各脏器功能的改变,患者的临床特征通常为腿部或者腹部出现水肿,并且其运动耐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经CT检查患者心脏增大、肝脏增大。
舒张性心力衰竭指的是在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室充盈压升高,最终导致体循环和肺循环出现瘀血。
但该类心衰的初期症状通常情况下表现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会出现运动耐力逐渐下降,肺水肿且呼吸急促的症状。
1.中医对于心力衰竭是怎样认识的呢?在中医传统的文献中并无关于心力衰竭的具体记载,但将心衰的具体临床表现可以将该疾病归结为中医中的“心弊”、“水肿”等范畴。
中医普遍认为心衰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外邪的侵袭、年老久病、饮食不节等,久而久之就会对患者的心脏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发展为心衰之病。
心衰病在实质上是心之虚证,主要表现为心气虚以及心阳虚,该病的最主要的表现是血瘀、痰多等。
1.中医如何治疗心衰呢?在治疗心衰时应当注重改善冠状动脉的循环,同时还应当降低心肌氧耗。
中医如何治疗心衰
中医如何治疗心衰心衰可以从字面儿的意思进行理解就是我们的心脏失去了一定的动力,失去动力后的心脏没有办法进行泵血,这种情况就会造成我们人体出现心功能异常的情况,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衰的情况是极为常见的,尽管现在对于心衰的疾病治疗也越发成熟,但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治疗方法仍然较为单一。
大部分人在选择治疗心衰的情况下,都会过多考虑西药或者是西医的治疗方式,而忽略了中医治疗心衰。
其实中医治病已经很普遍了,治病结局很好很高效,而且对人体损伤也是较小。
所以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说明,心衰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是如何进行医治的,希望看了我的讲解,能够让你更新自己对心衰疾病治疗的认知,同时更加正确的认识中医治疗。
其一,什么是心衰心衰的全称是叫做心力衰竭,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简单地理解,衰竭是功能减退的意思,心力衰竭就是心脏的功能出现了障碍,心脏工作状态异常,进而导致心脏以及其他器官功能不良。
我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听到心衰之后就都会感觉到特别危险,毕竟和心脏有联系,心脏作为人体中主要的功能器官,如果心脏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安全的。
而且通常情况下心衰是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例如急性、慢性、完全性等类型。
如果患者疾病是急性的,就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而且会伴有一定的汗液出现,当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下长时间坐着,这种情况才会逐渐好转。
如果患者疾病是慢性的,就会出现胸部很难受,并且呼吸存在一定的异常,这种情况下患者是没有办法从事体力劳动的,如果非要从事体力劳动,那么自己的呼吸就会加重,影响自己的生命安全。
如果患者疾病是完全性的,这种情况下,患者就会出现包含上述两种疾病的症状,例如胸部憋闷,很难进行呼吸,而且还会出现腿部发生肿胀。
其二,中医治心衰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选择西药进行心衰的治疗,因为西药具有一定的见效快,对于心衰导致的胸部憋闷以及呼吸不畅等症状均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善。
但是长时间服用西药,也会使患者机体组织产生损伤。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概况
邓 铁 涛 认 为 心 哀 可 分 为 两种 类 型 : 阳虚 型 和 心 阴 虚型 , 心 以 温 心 阳 和养 心 阴 为 基 本 治 疗 原 则 2 , 表 方 为 暖心 方 ( 参 、 代 7 3 红 熟 附 子 、 苡 、 黄 等 ) 养 心 方 ( 晒 参 、 冬 、 半 夏 、 七 参 薏 蒲 和 生 麦 法 三 等) 前者 重 在 温 心 阳以 治 疗 阳 气 虚 的心 衰 患 者 , 者 养 心 阴 以 后
CHI S OURNAI NE E J OF 1 NTE GRA F VE MED CI I I NE ON AR1I) / RE OVAS UI S C )( 一 CE BR C AR DI EAS Se t m b r 2 1 Vo . No 9 E pe e 0 0 18 .
者 尤 为适 宜 。本 文 就 中 医 药 治疗 心 衰 的研 究 现 状 做 一 综 述 。 1 心 衰 的 中 医历 史 沿革
《 中药 新 药 临 床 研 究 指 导原 则 》 心 力 衰 竭 分 为 以 下 7型 : 将 心肺 气 虚 、 阴 两 虚 、 肾 阳 虚 、 虚 血瘀 、 气 心 气 阳虚 水泛 、 饮 阻肺 、 痰
治 疗 偏 于 气 阴 两 虚 的 心 衰 患 者 。认 为 心 衰 是 由 于 心 脏 长 期 受
累 、 m 不 足 、 虚 难 以恢 复 的 结 果 , 证 与 气 阴两 虚 、 血 痹 阴 久 其 心 阻 、 肾 两 虚 、 浊 内蕴 、 脾 肾阳 虚 有 关 , 以 生脉 散 、 归饮 、 肺 痰 肺 可 右 苓 桂 术 甘 汤 加 减 治 疗 】 王仁 平 等 ] 为 病 情 演 变 与 “ 感 毒 。 认 外 邪 ” 内 生 毒邪 ” 关 , 出 了 “ 毒 宁 心 、 气 活 血 ” 和“ 有 提 解 益 的治 疗 大 法, 自拟 “ 心肌 活 力 饮 ” 辨 证 用 药 , 益 气 解 毒 、 血 解 毒 为 主 , , 以 活 同 时兼 顾 利 水 、 湿 、 阳 等 治 疗 方 法 。杨 培 君 等 认 为 : 疗 利 温 治 心衰 以心 为 本 , 顾 其 他 脏 腑 ; 在 补 虚 , 以泻 实 ; 整 阴 阳 , 兼 重 辅 调 温补 为上 , 过 伤 阴 ; 饮 瘀 邪 , 邪 从 速 , 勿 水 祛 以顾 护 阳 气 , 为 5 分 型治疗 : 心气 阴虚 证 , 用 炙 甘 草 汤 合 生 脉 散 ; 虚 血瘀 证 , 用 方 气 方 保元汤和桃红 四物汤化裁 ; 肾阳虚证 , 用附子汤加丹参 、 心 方 桃
略论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
略论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略论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2014-06-08 20:05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思路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中的一个病理过程,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
慢性心衰归属中医的“惊悸怔忡”、“胸痹”、“喘咳”、“水肿”、“虚劳”等范畴。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慌气喘, 不得平卧, 烦躁不安, 腹大胫肿, 小便短少, 恶寒肢冷, 皮肤紫绀, 舌胖, 脉数。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 对心衰早有论述。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静。
”明确指出心水病人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的显著特点。
在《金匮要略》里描述心衰:“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气, 不得卧, 烦而躁, 其人阴肿。
”明确指出了心水病的病名和主要症状与体征。
《伤寒论》认为心衰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位多在少阴,病性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本虚表现心之气、血、阴、阳虚衰,标实表现为痰饮、血瘀、水停互结。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可谓“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医学入门》曰:“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
”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血瘀亦可导致水饮停积,所谓“血不利则为水”;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
根据心衰的不同病因和临床病理表现,可将慢性心衰主要分为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血虚、水饮凌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心肾阳衰等证型,临床辩证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首辨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原发病变得到积极治疗,就不会加剧心衰。
如复感外邪,或劳倦过度,或病后失调,或忧思内伤等诸多因素则更伤正气,耗竭心力。
感染、过度体力活动、情绪刺激等多种因素,常可诱发及加重心衰。
如患者因风心而致心衰,慢性心功能不全者,虽然病位在心,但其病情传变与风湿能否有效控制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NP 的水平 , ) 对心衰大 鼠过 度激 活的激 素 内分 泌有一 定的 调节作用 , 而 阻抗 心 室重 塑所致 的心 力 衰 竭 恶 化。孙 伯 从 青[ 在临床研 究基 础上 , 4 采用 中医益 气活 血法治疗 C HF, 以 中药党参 ( 或人参) 麦冬 、 、 丹参 、 葶苈子为基 础煎服 , 结合 黄芪 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意在标本兼治 。2 治疗后 收缩 、 组 舒张 功能 障碍均有非常显著 的改善 。杨波 等[ 从实验角 度研究具 5
心衰一词最早见 于宋代《 圣济总录心脏 门》 根据其 临床表 现, 大致 分属 于中医所述 的心痹 、 惊悸 、 忡 、 怔 水肿 、 喘证 、 痰饮 积聚及胸痹等范畴 。中医认为 , 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 病位 在心 , 其发病与肺 、 、 、 四脏 功能失 调相关 , 病因 主要 脾 肝 肾 其 与感受外邪 、 内伤情志 、 病后虚损等 因素有关 , 其本为心气 、 心
有补 气活 血利 水功效 的保 心合 剂 ( 由人参 、 芪 、 黄 丹参 、 苈 葶
子、 北五 加 皮 、 实 等组 成 ) 心 力 衰 竭 大 鼠血 浆 脑 钠 肽 枳 对 ( NP 的影响 , 而探讨 其防 治心力 衰竭 的机制 , 果显 示 : B ) 从 结 ①B : NP 中药 大、 小剂量组及西药组 与模型 A组 比较均有统计
阳亏虚为主 , 其标 是气滞 、 血瘀 、 浊、 痰 水饮 , 临床表现 多虚 实
夹杂 。对于慢性 心力衰 竭的基 本证 型演变规 律 的研 究 中, 心 气虚一血瘀一 水停一 ( ) 心 阳虚( 气虚 加重 ) 气 虚 、 心 , 血瘀 、 阳 虚始终贯穿其 中。这一病机与现代 医学 心力衰竭的神经 内分 泌机制( 心功能不全一 神 经 内分 泌激活一 心 室重构一 心功 能
[ 7刘 文志 , - ] 1 高丽华 . 降脂保肝丹治疗脂肪肝 12 [] 中国医药 导 5 例 J.
报 ,0 7 4 1 ) 8 . 2 0 , (5 :5
- ] [3 朱 明 . 2 攻补调脂 汤治疗脂肪肝 4 例 疗效观察 [] 新中医 ,0 2 0 J. 20 ,
3 4) 3 . 4( : 0
1 中 医病 因病 机
益气温 阳、 活血利 水法 常用
于治疗气 虚血瘀 阳虚水泛 型心力衰竭 , 民[ 应用 自拟益气 马 3
通 脉 汤与 心 宝 丸进行 对 照研 究 结果 显 示 : 疗组 总有 效 率 治
9% , 3 无效 率 6 7 对 照组 总有 效率 8 % , . %; 5 无效 率 1 . 0。 46 作者还将心衰 大 鼠随机分 为正 常对 照组 、 DR模型组 、 A 心宝 对照 组 、 益气通 脉汤治疗组 进行试 验研究 , 结果显 示 : 心衰 对 大鼠肾脏水通 道水孔 蛋 白 AQ 2 P mRN 的异 常表达 , A 有部 分
B组大 鼠肺脏 、 肝脏重量 比模型 C组 明显减小 ( <O 0 ) P .5 。 2 2 2 升清降浊法 陈洁真 等[ 用升 清降 浊法治 疗慢性 心 .. 6
2 1 整体观念、 .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和辨 证论 治是 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特点 , 是 中医治疗心 衰 的指 导思想 。它重视心 脏 也
病变与其它脏 器 的关 联 , 治疗采 用养心 扶正祛 邪等措施 。中 医学这种特有 的诊治理念对提高 中西 医结 合治疗心力衰竭 的
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五脏相关 、 痰瘀相关的学术理论 , 邓
[ 6 粟凤 霞, - ] 1 吕宗舜 , 王绪林 .复方中药治疗非 酒精性脂 肪性肝病 的
力衰竭 , 其总结严夏教授的经验 如下 : 升清 的主要方法 ①升补
中气 : 用苍术 、 白术 、 五爪龙 ( 南芪 )法半 夏健脾运脾 , 、 升麻 、 葛 根 、I 、 川 芎 荷叶 以升发清 阳。②培补宗气 : 用升 补清阳之黄 芪、
究 ,0 7 2 ) :4 1 . 2 0 (0 1 2 ~ 5
实验研究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 ,()18 1. J. 0552 :0 ̄11
不全加重) 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 , 但在 一定程度上有异 曲同
工之妙[ 。关 于 中医证 型 的动 态演 变规律 研究 资 料仍 然 欠 】 ] 缺, 需要今后 中医工作者进一步补充 。
2 中 医分 型 及 治 疗 研 究 进 展
学意义 ( <o 0 ) P . 1②心 、 、 肺 肝脏称重 : 经保 心合剂治疗 的模型
[ 4 王雁翔 , 台 , 2] 王灵 丁桂芳 . 肾治疗脂肪补 肾方对 大鼠实验性 脂 补 肪肝胰岛素瘦素抵抗 的影响[] 中医药学刊 ,0 6 ( 4 :. J. 2 0 ,2 )5 - ] [5 李彩霞 , 占莲 . 肝肾活血 消脂 方治 疗脂肪 肝 3 例 [ ] 陕西 2 武 补 6 J.
2 2 1 益气温 阳、 .. 活血利 水法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是 各 种 原 因 所 致 心 脏 疾 病 的 终 末 阶 段[ 。已有众多文献报道 中西 医结 合治疗慢 性心力衰 竭 比 1 ] 单纯应用 中医或西医常规治疗 效果佳 。现就 中医对慢性 心力 衰竭 的研究综述如下。
铁涛_认 为 : 胃可 以安 四脏 , 四脏 可 以治一脏 ; 治疗 2 ] 治脾 调 故
心衰当标本兼 治 , 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 。
2 2 治 则 治 法 .
中图分类号 : 5 1 R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O 7 3 92 O )4 O 6 2 1O —2 4 (O 8O 一O 5 一O
维普资讯
5 6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 年第 2 卷第 4 08 9 期
慢性 心 力衰 竭 的 中 医治 疗概 况
李 琴 ,张 俐 ,余佳欣 ( 南 中医学院 ,云 南 昆明 6 0 0 ) 云 5 2 0
关 键 词 : 性 心 力 衰竭 ; 医治 疗 ; 究进 展 慢 中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