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藻类培养2014.111.10
观察藻类实验报告反思(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藻类植物是自然界中最为广泛的植物类群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藻类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生态环境,我们进行了观察藻类的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藻类植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对本次实验的反思。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藻类植物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3. 分析藻类植物在不同水质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过程1. 实验材料:采集了不同地区的藻类植物样本,包括硅藻、绿藻、蓝藻等。
2. 实验方法:将藻类植物样本进行培养,观察其生长状况,记录数据。
3.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藻类植物在不同水质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四、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1)实验材料采集:在采集藻类植物样本时,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藻类植物生长环境复杂,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进行采集,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此外,部分样本采集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样本受损,影响了实验结果。
(2)实验操作:在培养藻类植物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培养皿的清洗不彻底,导致培养过程中出现污染现象;部分样本的培养条件不适宜,影响了藻类植物的生长。
(3)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数据存在较大误差,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或样本质量不佳所致。
2. 实验结果分析(1)藻类植物生长情况: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种类的藻类植物对水质环境的要求存在差异。
例如,硅藻对水质要求较高,而蓝藻对水质适应性较强。
(2)水质环境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质环境对藻类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水质恶化会导致藻类植物生长缓慢、形态异常,甚至死亡。
3. 实验不足与改进(1)样本采集: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选择更具代表性的采样地点,确保样本的多样性。
同时,加强采样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减少样本受损。
(2)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藻类单细胞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藻类单细胞的采集、分离和培养方法。
2. 学习藻类单细胞的形态观察和分类鉴定。
3. 了解藻类单细胞在环境变化下的生长特性。
二、实验原理藻类是一类低等植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包括淡水和海水。
藻类单细胞实验是研究藻类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藻类单细胞的形态、生长和繁殖,可以了解藻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采集于湖泊、池塘等淡水环境中的藻类样品。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培养皿、无菌水、无菌滤纸、酒精灯、酒精、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藻类样品采集:在湖泊、池塘等淡水环境中采集藻类样品,尽量选择生长茂盛、种类丰富的区域。
2. 藻类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藻类样品用无菌水冲洗,去除杂质,然后用无菌滤纸吸去多余水分。
3. 藻类单细胞分离:将处理后的藻类样品滴加到载玻片上,用滴管轻轻吹散,使藻类单细胞均匀分布。
4. 藻类单细胞培养:将载玻片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进行藻类单细胞的培养。
5. 藻类单细胞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单细胞的形态、生长和繁殖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6. 藻类单细胞分类鉴定:根据藻类单细胞的形态特征,对藻类进行分类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藻类单细胞形态观察:实验中观察到多种藻类单细胞,包括绿藻、蓝藻、硅藻等。
其中,绿藻呈绿色,细胞形状多为椭圆形;蓝藻呈蓝色,细胞形状多为球形;硅藻呈棕色,细胞形状多为壳状。
2. 藻类单细胞生长特性:实验中发现,藻类单细胞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
在培养过程中,部分藻类单细胞出现聚集现象,形成藻类群体。
3. 藻类单细胞分类鉴定:根据藻类单细胞的形态特征,将实验中观察到的藻类分为以下几类:- 绿藻门:绿藻、小球藻等;- 蓝藻门:念珠藻、蓝细菌等;- 硅藻门:硅藻、针硅藻等。
六、实验总结与体会1. 本实验通过观察藻类单细胞的形态、生长和繁殖,掌握了藻类单细胞的采集、分离和培养方法,为后续的藻类研究奠定了基础。
藻类植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藻类植物观察和鉴定的基本方法。
3. 学习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藻类植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水生和潮湿环境中的低等植物。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生态平衡和水质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鉴定藻类植物,了解其形态结构、生长环境和生态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采集的藻类植物样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酒精灯、镊子、剪刀、解剖针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酒精灯、培养皿、蒸馏水、碘液、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藻类植物样本采集:在池塘、溪流、湖泊等水生环境中采集藻类植物样本,注意采集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藻类。
2. 藻类植物观察:1. 取一小块藻类植物样本,用剪刀剪成小块,放入载玻片中。
2. 用盖玻片轻轻覆盖样本,滴加少量蒸馏水,使样本充分展平。
3. 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细胞特征、繁殖方式等。
3. 藻类植物鉴定:1. 根据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细胞特征等,参考藻类植物分类学资料,对采集的藻类植物进行鉴定。
2. 记录鉴定结果,包括藻类植物的学名、门、纲、目、科、属、种等信息。
4. 藻类植物生长环境调查:1. 对采集藻类植物的水体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水质、水温、光照、底质等。
2. 分析藻类植物的生长环境与水质、水温等因素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藻类植物观察结果:1. 观察到藻类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藻类。
2. 部分藻类植物具有类似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结构,如水绵、丝藻等。
3. 部分藻类植物具有特殊繁殖方式,如轮藻的精囊、卵囊等。
2. 藻类植物鉴定结果:1. 采集到的藻类植物样本共鉴定出10种,包括蓝藻、绿藻、硅藻、金藻等。
2. 其中,蓝藻门的颤藻、绿藻门的衣藻、硅藻门的硅藻等是常见种类。
海洋生物学实验_海藻实验报告3

实验科目:海洋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微藻形态结构观察与玻片制作实验时间:周日3-4节上课时间:周日3-4节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硅藻、甲藻、裸藻等微藻代表种的实验观察,掌握各门的主要特征。
2.学习硅藻玻片制作技术。
3.了解微藻的分离纯化技术。
二、实验原理各种微藻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
三、实验材料,用品,方法(一)、硅藻,甲藻及甲藻代表种的观察1. 实验材料:裸藻、硅藻的小环藻、舟形藻、扁形藻、羽纹藻及直链藻装片;活体或鲁格试剂固定样品。
2. 实验内容: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并照相。
(二)、硅藻玻片的制作1. 实验材料:采集的新鲜海水及表层底质样品,福尔马林溶液,碘-碘化钾2. 实验内容:(1).用吸管吸取少量样品置于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2).硅藻永久片的制作学习:冲洗、离心,去除上层液,收集藻类与管底,加H2SO4或洗涤剂处理以去除细胞内有机物,清洗使成为白色硅藻粉末。
取含白色硅藻粉末的液体一滴滴在盖玻片上,烘干后,有藻的一面向下覆盖在载玻片上,制成玻片,以pleurax封片,或用硅藻胶处理制成硅藻永久装片。
(3).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三)、微藻的分离纯化1. 实验材料:采集的新鲜海水及表层底质样品:F/2海水培养液及培养基2. 实验内容:(1).稀释分离法:应用24孔板/离心管,倍数法稀释样品液3-5次,取最后3-5次稀释液滴入溶解的琼脂培养基中,充分混匀,一起凝固,待单藻落出现,直到得到单一种;或镜检最后稀释液吸取单胞藻至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2).平板分离法:取样品液,均匀涂布在平板培养基表面,封口培养,单藻落出现时分离,得均匀种。
(3).毛细管吸取分离法(4).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5).抗生素或其他生物抑制剂分离法五、实验结果1. 螺旋藻属Spirulina主要特征:藻体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圆柱形螺旋状的丝状体,单生或集群聚生,螺旋数2-7个。
藻体可以颤动和旋转运动,常像围绕着一个纵轴似地很快旋转,向前爬行。
生物藻类实验报告单(3篇)

第1篇实验名称:藻类的分离和培养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地点:____实验室实验者姓名:______合作者姓名:______一、实验目的1. 学习藻类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2. 了解藻类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
3. 掌握显微镜观察藻类细胞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藻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光合作用生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藻类的分离和培养是研究藻类生物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培养藻类,可以观察其生长过程、繁殖方式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材料:- 水生生物培养槽- 玻璃片(面积稍大于培养槽)- 橡皮管- 显微镜- 三角烧瓶- 试管- 筛绢- 棉塞- 微吸管- 凹玻片- 灭菌锅- 载玻片- 吸管- 培养皿- 人工光源- 木盆(或小型实验池) - 充二氧化碳气钢瓶- 抽气泵- 离心机2. 药品:- 土壤抽出液- 青霉素- 链霉素- 琼脂- 硝酸钙- 磷酸二氢钾- 磷酸氢二钾- 过磷酸钙- 硫酸镁- 氯化钾- 碳酸钠- 三氯化铁- 硅酸钠- 葡萄糖- 蛋白月东- 硫酸鞍- 硝酸鞍- 氯化鈣- 碳酸氢钠- 钳酸- 氯化钠- 柠檬酸铁- 硫酸镒- 人尿- 海泥抽出液- 食盐四、实验步骤1. 藻类的采集:从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河流中采集藻类样品。
2. 藻类的初步处理:将采集到的藻类样品用筛绢过滤,去除杂质。
3. 藻类的分离:将过滤后的藻类样品用微吸管吸取少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根据藻类的形态和大小进行分离。
4. 藻类的培养:- 将分离好的藻类放入三角烧瓶中,加入适量的培养液。
- 将三角烧瓶放入培养槽中,用人工光源照射。
- 定期观察藻类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5. 藻类的繁殖:当藻类生长到一定数量时,可以进行繁殖,将藻类样品稀释后重新培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藻类的分离:通过显微镜观察,成功分离出不同形态和大小的藻类。
2. 藻类的培养: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藻类生长良好,数量不断增加。
藻类培养技术

藻类培养技术物生理研究的试验材料。
2、单胞藻的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及配比合理。
脂肪含量高,富含动物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
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药用成分。
可利用为人类的营养食品和健康食品。
3、可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和禽、畜饲料添加剂。
4、可利用单胞藻提取色素、药物及甘油等化学产品。
5、丛粒藻(Botryococcus braunii Kutzing)含油量一般为干藻重的30%-50%,最高可达80%,是作为能源开发的对象。
6、可利用单胞藻光合作用放出的大量氧气和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成分来净化污水和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条件。
目前,有关海水藻类的培养较多,我国在海水养殖方面,已大规模展开了某些浮游植物的培养,如扁藻(Platymonas sp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盐藻(Dunaliella spp. )、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tum )、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及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等,已解决贝类人工养殖的早期幼体饵料问题。
在淡水养殖方面,我国只进行了螺旋藻、鱼腥藻、小球藻、栅列藻等的培养。
今后,随着养殖事业的发展,对一些新品种的养殖以及解决某些品种幼鱼的饵料,必然涉及到藻类的培养。
因此,有必要了解藻类培养的基础知识。
先仅就藻类、主要是单细胞藻类的一般培养方法及有关理论加以简述。
二、单胞藻的生长模式单细胞藻类在培养过程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出现一定的起伏,这种生长模式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延缓期、指数生长期、相对生长下降期、静止期、死亡期)三、单胞藻的培养方式单胞藻的培养方式,以藻类培养的目的要求而各种各样。
但可分为密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两大类。
1.密闭式培养密闭式培养的目的是不使外界杂藻、菌类及其他有机体混入培养物中。
藻类生物学实验

进行微藻培养时,可根据培养藻类对营养的要求,选用合适 的配方,在消毒水中按配方加入各种营养物质配成。所加肥料 应保持清洁,某些不清洁肥料必须消毒,预防敌害生物通过肥 料污染。
绿藻培养液配方:
①海洋三号扁藻培养液(海洋研究所,1960):
NaNO3
0.1g
2Na3C6H5O7﹒ 11H2O 0.02g
1、实验材料:海带、 裙带菜、紫菜、小球藻、球等鞭金藻等,选4种藻 2、实验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208实验室) 3、实验器材:研钵(每组一套)、15ml离心管(每组4支-依藻种类定)、
15ml刻度试管(每组4支)、0.45m的滤膜(每组3个),抽滤装置, 离心机(或用20ml针管和滤膜器) 4、试剂:丙酮(分析纯)、MgCO3
碘液,常用的配方是:将6克的碘化钾溶于20毫升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4克碘,摇 荡,待碘完全溶解后,加入80毫升蒸馏水,贮存在棕色试剂瓶内。)
(3) 计数板与盖玻片洗净擦干――盖好盖玻片――摇荡藻液――吸取藻液 (干的微吸管)――迅速加样――1分钟后低倍镜下计数-计数任何对角两大 格(加盖玻片后每一大格即形成一个体积为0.1立方毫米的空间),然后取其 平均值。每个样品须重复计数两次。
三、实验步骤
3、分离:镜检待分离的藻液,调藻液浓度为5-6个藻细胞为宜,在已灭菌 的载玻片上滴加6滴消毒培养液,另取一载玻片滴一滴稀释的待分离藻 液,在显微镜下用微吸管吸取所需的藻细胞,放在第一滴消毒水中,清 洗,再用微吸管吸取所需的藻细胞放在备有培养液的试管中。
4、将装有藻细胞的试管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三、实验步骤
1、抽滤: 减压过滤5ml的藻类培养液到玻璃纤维滤片上,约加0.1g MgCO3 细粉,使均匀覆盖于薄膜上,倒入水样抽滤,注意避免高温、强光及压力
藻类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藻类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篇一:水生生物学实习报告云南农业大学实习报告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专业:水产养殖年级:学生学号:2011310305 学生姓名:胡仁云指导教师:王晓雯实习地点:滇池、盘龙江、松花坝、田溪公园日期:2013年7月1日至10日目录前言......... ...... ...... ...... .... ...... ... ...... ... ...... ...... ...... ...... ...... ... .. (3)一、分组情况................................................................................................. .. (4)二、实验目的................................................................................................. .. (4)三、实验准备................................................................................................. .. (4)1.了解实验................................................................................................. .. (4)2.简易采水器制作................................................................................................. .. (4)四、实验流程................................................................................................. .. (4)1.浮游植物实验流程................................................................................................. . (4)2.浮游动物实验流程................................................................................................. . (5)五、实验器材及药品................................................................................................. .. (5)六、采样方法及步骤................................................................................................. (5)七、标本制作................................................................................................. .. (6)1.动物标本制作................................................................................................. (6)2.植物标本制作................................................................................................. (6)八、鉴定方法................................................................................................. .. (6)九、实验成果................................................................................................. .. (7)1.水生动物................................................................................................. .. (7)1).大型水生动物................................................................................................. . (7)2).浮游动物................................................................................................. . (10)2.水生植物................................................................................................. (12)1). 挺水植物................................................................................................. . (12)2).浮叶植物..................................................(转载于: 在点网).. (15)3).沉水植物................................................................................................. (16)4).漂浮植物................................................................................................. (16)十、心得体会................................................................................................. (17)十一、参考文献................................................................................................. .. (18)十二、附录................................................................................................. . (19)前言实习,一个让人充满激情的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学习才是真正的大学!对于任何一位大学生来说,实习是一个很关键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培养蓝藻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蓝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培养方法。
2. 熟悉实验室无菌操作技术。
3. 观察蓝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分析其生长规律。
二、实验原理蓝藻是一类原核生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力。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蓝藻能够迅速繁殖。
本实验通过调整培养条件,观察蓝藻的生长情况,了解其生长规律。
三、实验材料1. 蓝藻藻种:集胞藻PCC68032. 培养基:BG11培养基3. 培养设备:恒温培养箱、光照培养箱、移液器、显微镜等4. 试剂:无菌水、葡萄糖、硝酸钠、磷酸二氢钾等四、实验方法1. 蓝藻藻种活化将蓝藻藻种接种于BG11培养基中,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温度设置为25℃,光照强度为1000 lx,光照时间为12小时。
待藻种生长至适宜密度后,进行下一步实验。
2. 培养基配制根据BG11培养基配方,准确称取葡萄糖、硝酸钠、磷酸二氢钾等试剂,加入无菌水溶解,定容至1000 mL。
3. 培养条件设置(1)不同光照强度:设置光照强度分别为500 lx、1000 lx、1500 lx,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2)不同温度:设置温度分别为20℃、25℃、30℃,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3)不同营养盐浓度:设置硝酸钠浓度为0.5 g/L、1.0 g/L、1.5 g/L,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4. 蓝藻生长观察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观察蓝藻的生长情况,记录细胞密度、颜色、形态等特征。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生长曲线,分析蓝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规律。
五、实验结果1. 不同光照强度对蓝藻生长的影响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蓝藻的生长情况如下:- 500 lx:蓝藻生长缓慢,细胞密度较低,颜色较淡。
- 1000 lx:蓝藻生长良好,细胞密度较高,颜色较深。
- 1500 lx:蓝藻生长速度较快,但部分细胞出现损伤,细胞密度较高,颜色较深。
2. 不同温度对蓝藻生长的影响在不同温度下,蓝藻的生长情况如下:- 20℃:蓝藻生长缓慢,细胞密度较低,颜色较淡。
(完整版)实验3藻类培养2014.111.10

实验3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和培养一、实验目的1 藻类植物的分布很广,种类也很多,学生通过对淡水生藻类植物进行调查、采集和培养,可以增加学生藻类植物工作的经验,培养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
2 学生在课前必须大量阅读与藻类植物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淡水藻类的一些知识。
二、实验原理藻类植物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生物类群,它们不仅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在医药、食品、精细化工、环境保护、水产养殖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观察藻类不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淡水藻类以其生长环境不同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水生藻类;一类是气生藻类。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显微镜、显微图像采集系统、采集瓶、培养瓶、吸管、镊子、刀、标签、记录本、浮游生物网等,相关工具书;4%的甲醛溶液、碘液四、实验步骤1 淡水藻类标本的采集方法(1) 水生藻类标本的采集水生藻类依其形体大小可分为丝状种类和微小浮游种类。
丝状种类可用镊子采集。
对固着于石块等物体上的藻可用刮刀将藻从基部刮下或连同附着物一起采集。
将采集到的标本放入标本瓶中并加入一些水,但水不要加得太满,应留有一定的空间,标本瓶盖应注意密封,防止样品流失。
标本瓶上要贴上标签,标签上须用铅笔注明该标本采集的地点、日期和采集者。
浮游种类要用专用的浮游生物网采集,如无专用工具,也可用市售的300目尼龙筛绢对水体进行过滤,滤出的藻体可用少量水冲洗入标本瓶中。
标本采集时还应用记录本记下各标本的采集环境、气温、水温、pH值、藻的附着基质、水体透明状况、藻体的手感是否滑腻等,这些都是鉴定藻类的参考条件。
因此应注意详细记录。
新鲜的藻标本不宜久存,应尽快对标本进行观察鉴定,好的标本可用4%的甲醛溶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
(2) 气生藻标本的采集气生藻类多生长在阴湿的地面、墙壁以及树干的背荫面。
这类藻可用小铲刀采集,用牛皮纸包好,风干后保存。
对气生藻进行观察时,可用镊子镊取少许藻体,放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浸润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
藻类生长抑制实验

藻类生长抑制实验
主要内容
一、实验目的与内容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
ln N n ln N 1
tn t
1
ln N n ln N 1
tn t
1
式中: μ——藻类平均生长率;
t——培养时间,t1为起始时间,tn为终了时间;
N——藻类细胞生长量,N1为起始细胞数,Nn为 最终细胞数。 以不同浓度组中藻类生长率的下降比例与对数浓度作图, 可直接从图上读出EC50,再标明测定时间,如24 h EC50。也 可求出回归关系式,再算出EC50。
3. 需要明确受试化合物的理化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
思考与讨论
1.干扰藻类EC50正常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2.受试物质对藻类的生长在不同时期起的作用
有何 不同?有无促进作用?
表 2 实验记录表格
时间 24 h 48 h 藻类平均 生长率 对照 浓度1 浓度2 浓度3 浓度4 浓度5
根据直线内插法或概率单位图解法估算24h和48h藻类生长
受到抑制的EC50。
注意事项
1.在正式试验前必须进行必要的预试验。 2. 实验藻种的选择和预培养应注意:藻细胞大小均匀,颜色 鲜绿,处于对数生长期。试验开始3天内,对照组藻细胞浓 度至少应增加16倍。
长:①细胞计数;②测光密度;③测叶绿素含量。
推荐使用方法①和②。
2. 数据处理
将不同浓度试验培养液和对照培养液的藻细胞浓度与测
单胞藻培养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实验报告名称:单胞藻培养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单胞藻的基本特性及培养方法。
2. 掌握单胞藻的培养技术,包括培养条件、培养基配制、接种与培养过程等。
3.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单胞藻的生长状态,分析影响单胞藻生长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单胞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单细胞藻类,具有繁殖速度快、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本实验通过培养单胞藻,了解其生长规律,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金藻3011等单胞藻。
2. 仪器:培养皿、移液器、显微镜、天平、温度计、pH计、高压灭菌锅等。
四、实验方法1. 培养基配制:根据不同藻种,配制相应的培养基。
牟氏角毛藻培养基:海水1000ml,硅藻粉5g,葡萄糖2g,碳酸氢钠2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新月菱形藻培养基:海水1000ml,硅藻粉5g,葡萄糖2g,碳酸氢钠2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三角褐指藻培养基:海水1000ml,硅藻粉5g,葡萄糖2g,碳酸氢钠2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金藻3011培养基:海水1000ml,硅藻粉5g,葡萄糖2g,碳酸氢钠2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
2. 接种与培养:将单胞藻接种于培养基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培养温度为28~30℃,金藻3011培养温度为28~30℃。
每天观察单胞藻的生长状态,并记录数据。
3. 观察与测量:使用显微镜观察单胞藻的生长状态,测量单胞藻的密度、体积、细胞形态等指标。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与仪器。
2. 配制培养基,并进行高压灭菌。
3. 将单胞藻接种于培养基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4. 每天观察单胞藻的生长状态,并记录数据。
5. 使用显微镜观察单胞藻的生长状态,测量单胞藻的密度、体积、细胞形态等指标。
6.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实验数据与分析1. 牟氏角毛藻培养数据:- 培养天数:5天- 密度:1.2×10^6/ml- 体积:2.5μm^3- 细胞形态:短柱形2. 新月菱形藻培养数据:- 培养天数:5天- 密度:1.0×10^6/ml- 体积:2.0μm^3- 细胞形态:新月形3. 三角褐指藻培养数据:- 培养天数:5天- 密度:1.5×10^6/ml- 体积:2.8μm^3- 细胞形态:三角形4. 金藻3011培养数据:- 培养天数:5天- 密度:1.3×10^6/ml- 体积:2.3μm^3- 细胞形态:棒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藻种的生长特点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 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和金藻3011均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生长。
海洋单胞藻培育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海洋单胞藻培育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1. 掌握海洋单胞藻的培育方法。
2. 了解海洋单胞藻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 研究不同营养盐、光照和温度对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1. 海洋单胞藻种子液2. 营养液(含氮、磷、钾等营养盐)3. 光照培养箱4. 温度控制器5. 精密天平6. 量筒7. 烧杯8. 移液器9. 显微镜10. 计时器实验方法:1. 准备营养液:根据实验要求,配制含有不同浓度氮、磷、钾的营养液,并保持pH值为7.8-8.2。
2. 调节光照:将光照培养箱设置为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循环,光照强度为1500-2000勒克斯。
3. 调节温度:将温度控制器设置为25℃。
4. 培育海洋单胞藻:将海洋单胞藻种子液接种到营养液中,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5. 定期观察:每天观察海洋单胞藻的生长情况,记录其生长速度、颜色变化等。
6. 数据采集:在实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取样,用精密天平称量藻液重量,并使用显微镜观察藻细胞的密度。
7.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不同营养盐、光照和温度对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1. 不同营养盐对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磷、钾等营养盐对海洋单胞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条件下,当氮、磷、钾浓度分别为100mg/L、50mg/L、25mg/L时,海洋单胞藻的生长速度最快。
2. 光照对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对海洋单胞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条件下,当光照强度为1500勒克斯时,海洋单胞藻的生长速度最快。
3. 温度对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海洋单胞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条件下,当温度为25℃时,海洋单胞藻的生长速度最快。
实验讨论:1. 营养盐对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磷、钾等营养盐是海洋单胞藻生长的必需元素。
在实验条件下,适当提高氮、磷、钾浓度,可以促进海洋单胞藻的生长。
生物藻类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采集、鉴定和分析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了解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特征,进而推测其水质状况。
实验分别对萃英山下高尔夫球场小池塘和榆中县兴隆山东山脚下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的藻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二、实验结果1.藻类种类组成在两个调查地点,共采集到藻类植物18种,其中浮游藻类15种,沉水藻类3种。
其中,小球藻(Chlorella)、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等为主要优势种。
2.藻类数量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两个地点的藻类数量差异较大。
高尔夫球场小池塘藻类数量较多,沉水藻类和浮游藻类数量分别为3.2×10^5个/L和1.5×10^6个/L;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藻类数量较少,沉水藻类和浮游藻类数量分别为1.0×10^4个/L 和2.0×10^5个/L。
3.藻类群落特征通过对藻类群落的分析,发现高尔夫球场小池塘藻类群落结构较为复杂,优势种较多,且数量分布较为均匀。
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藻类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优势种较少,且数量分布不均匀。
4.水质状况根据藻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特征,对两个地点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高尔夫球场小池塘水质较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水质较差,不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
三、结论1.本次实验成功采集并鉴定了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掌握了藻类采集及鉴定、群落分析方法。
2.两个调查地点的藻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水质状况、环境因素等因素有关。
3.高尔夫球场小池塘藻类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水质较好;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藻类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水质较差。
4.藻类作为生物学监测指标,在水环境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藻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特征的分析,可以较好地反映水质状况。
5.为改善水质,建议对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进行水质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质。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

微藻的实验室培养学生:林晓生学号:2120180414导师:杨缜教授一、藻类的概述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
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
藻类植物共约为2100属,27000种。
根据所含色素、细胞构造、生殖方法和生殖器官构造的不同,分为绿藻门、裸藻门、轮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
色素的颜色划分,藻可分为3类:绿藻、褐藻和红藻。
由于单胞藻具有利用太阳光能效率高、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和容易培养等重要特性,因而受到重视。
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二、微藻的营养模式和生长模式(二)、微藻的生长模式藻类在培养过程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出现一定的起伏,这种生长模式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延缓期、指数生长期、相对生长下降期、静止期、死亡期)。
三、培养按培养的场所分室内培养和室外培养1)按培养基的形态分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按培养的纯度分纯种培养和单种培养3)按藻液的流动情况分静止培养和循环流动水培养 4)按气体交换情况分充气培养和不充气培养 5)按藻液与外界接触程度分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6)按培养规模和目的分小型培养、中继培养和大量培养方式简单介绍其中的四种方式:(1)纯培养和单种培养纯培养(axenic culture):是无菌培养,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纯培养操作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有无菌室、超净台等设备,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均须彻底灭菌。
培养成功率很高,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
单种培养(single-species culture):指区别于纯培养的不排除细菌存在的培养(可以是生产性的,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2)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封闭式培养(closed culture):指把培养液密封在透明的容器中,与外界空气隔离,暴露在阳光中,CO2完全采用人工供给的方法。
生物藻类实验报告结论

生物藻类实验报告结论引言藻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在水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生态功能。
通过对藻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态特性、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对藻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在实验中,我们将藻类分别置于不同水质条件下进行培养,并记录其生长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环境条件对藻类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具体如下:1. pH值:藻类对环境pH值的敏感度较高。
当pH值过高或过低时,藻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实验结果显示,较为适宜的pH范围为6.5-8.5,藻类在此范围内的生长速率较快。
而当pH值小于6.5或大于8.5时,藻类的生长明显受到限制。
2. 温度:藻类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
实验结果显示,藻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率有所差异。
较为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
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藻类的生长速率明显减慢。
3. 光照强度:藻类对光照强度的需求较高。
实验结果显示,藻类在较强的光照下生长较快,而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藻类的生长受到限制。
适宜的光照强度范围为100-200 μmol/(m^2·s)。
分析与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藻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较为迅速,而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速率明显减慢。
这说明藻类的生长受到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且环境因素对藻类的影响程度不同。
2. pH值、温度和光照强度是藻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其中光照强度对藻类的影响最大。
光合作用是藻类生长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因此光照不足会导致藻类的能量供应不足,从而限制其生长。
3. pH值对藻类生长有较大影响。
pH值的变化会改变水体溶解氧浓度,进而影响藻类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此外,pH值还会改变水体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浓度,从而影响藻类的离子平衡,进一步影响其生长。
4. 温度对藻类生长有较大影响。
不同温度下,藻类的生理代谢速率不同,从而影响其生长速率。
藻类培养

一、基本培养方式(一)纯培养和单种培养(据种的纯度)1、纯培养(axenic culture)纯培养即无菌培养,是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纯培养要求有无菌室、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等设施,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彻底灭菌,操作严格,培养成功率高,是进行生物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环节。
2、单种培养(unialgal culture)在生产性培养中不排除细菌存在而有别于纯培养的一种培养方式称为单种培养。
(二)一次性培养、连续培养和半连续培养1.一次性培养(batch culture)在各种容器中,配制培养液,把少量的藻种接种进去,在适宜的环境下培养,经过一段时间(一般5~7 d),藻细胞生长繁殖达到较高的密度,一次全部收获。
一次性培养是微藻培养最常用的方法。
2.半连续培养(semi-continuous culture)半连续培养是在一次性培养的基础上,当培养的藻细胞达到或接近收获的密度时,每天收获一部分藻液并补充等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半连续培养也是微藻饵料生产性常用的培养方法,每天的收获量根据育苗的需要来确定。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包括:➢工具、容器、水的消毒➢培养液的制备➢接种➢培养过程的管理➢采收等主要环节一、容器、工具的消毒(一)物理消毒法1.加热消毒法加热消毒法是利用高温使蛋白质变性以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不能耐高温的容器和工具,如塑料、橡胶制品等不能用此法消毒。
(1)直接灼烧灭菌接种环、镊子等金属小工具,试管口、瓶口等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短暂灼烧灭菌。
载玻片、小刀等则最好先蘸酒精,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等器具上的酒精烧完,也就完成了灭菌工作。
该方法可以直接把微生物烧死,灭菌彻底。
优点是简单、方便、快速、高效,但只适用于小型金属或玻璃工具。
(2)煮沸消毒把容器和工具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消毒,一般约煮沸15~30 min,可杀死细菌的营养体,如果在水中加入2%碳酸钠可促使芽孢死亡,亦可防止金属器械生锈。
藻类生物学实验11海科

藻类生物学实验11海科实验一大型海藻种类形态观察(4学时第八周)一、实验目的了解海洋藻类----大型海藻与微藻的形态与分类。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1、实验材料:1)大型海藻标本(学院标本室);2)海带孢子体(可用干海带泡发),江篱(海洋学院附近打捞);(取一部分冻存于-20冰箱,作为叶绿素提取实验的材料)2、实验器材:显微镜、胶头滴管(每瓶藻一支)、盖玻片、载玻片、刀片(做海藻切片)。
4、试剂:70%乙醇(每组一瓶)三、实验步骤1、大型海藻标本观察;将标本馆的拉丁文名抄录下来,网上检索图片和分类。
2、海带的外部形态观察:藻体明显分为固着器、柄部和叶片,在叶片中央有两条平行纵走的浅沟,孢子体幼龄期叶面平滑,小海带期叶片出现凹凸现象,大海带期叶面则平直宽厚。
3、海带的内部构造:①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取一小块孢子体进行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体的柄和叶均分为表层、皮层和髓部。
②同样取一小块孢子体进行纵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层由1-2层排列紧密的小细胞组成,外皮层细胞间分布1-2层粘液腔,其腔内有分泌细胞,髓丝细胞一端膨大为喇叭花,分生细胞位于叶片与柄之间。
4、江蓠的内部构造观察:①江蓠的纵切面。
②江蓠的横切面。
③江蓠囊果横切面。
5、紫菜的形态与构造:干紫菜先用水浸泡散开,再进行观察。
固着器:由根丝集合而成。
叶状体:由一层或两层细胞构成。
柄:叶状体基部与固着器之间的部分。
四、作业:1、绘制大型海藻图:选5个标本,注明拉丁文名,简要说明其生物学特性(利用拉丁文名进行网上检索)。
2、绘出海带和江篱的内部构造,紫菜的外形。
附1:江篱与海带的内部构造A.藻体横切面观;B.藻体纵切面观;1表皮;2髓部细胞3表皮细胞图2. 海带构造A.海带孢子体横切面;B.髓部,C.示喇叭丝;皮层部分横切面,示粘液腔道形成的时期;D.成体横切面,示粘液腔道;co皮层;e分泌细胞;hg藻丝;me髓部;m表面分生细胞;s分泌腔;v.b.f结合的喇叭丝实验二微型海藻形态观察和培养(4学时,第九周)一、实验目的观察几种重要经济微藻的形态特征,几种掌握单细胞微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细胞生长曲线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3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和培养一、实验目的1 藻类植物的分布很广,种类也很多,学生通过对淡水生藻类植物进行调查、采集和培养,可以增加学生藻类植物工作的经验,培养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
2 学生在课前必须大量阅读与藻类植物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淡水藻类的一些知识。
二、实验原理藻类植物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生物类群,它们不仅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在医药、食品、精细化工、环境保护、水产养殖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观察藻类不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淡水藻类以其生长环境不同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水生藻类;一类是气生藻类。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显微镜、显微图像采集系统、采集瓶、培养瓶、吸管、镊子、刀、标签、记录本、浮游生物网等,相关工具书;4%的甲醛溶液、碘液四、实验步骤1 淡水藻类标本的采集方法(1) 水生藻类标本的采集水生藻类依其形体大小可分为丝状种类和微小浮游种类。
丝状种类可用镊子采集。
对固着于石块等物体上的藻可用刮刀将藻从基部刮下或连同附着物一起采集。
将采集到的标本放入标本瓶中并加入一些水,但水不要加得太满,应留有一定的空间,标本瓶盖应注意密封,防止样品流失。
标本瓶上要贴上标签,标签上须用铅笔注明该标本采集的地点、日期和采集者。
浮游种类要用专用的浮游生物网采集,如无专用工具,也可用市售的300目尼龙筛绢对水体进行过滤,滤出的藻体可用少量水冲洗入标本瓶中。
标本采集时还应用记录本记下各标本的采集环境、气温、水温、pH值、藻的附着基质、水体透明状况、藻体的手感是否滑腻等,这些都是鉴定藻类的参考条件。
因此应注意详细记录。
新鲜的藻标本不宜久存,应尽快对标本进行观察鉴定,好的标本可用4%的甲醛溶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
(2) 气生藻标本的采集气生藻类多生长在阴湿的地面、墙壁以及树干的背荫面。
这类藻可用小铲刀采集,用牛皮纸包好,风干后保存。
对气生藻进行观察时,可用镊子镊取少许藻体,放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浸润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
2 几种常见藻类的采集、观察和保存(1) 水绵在春秋季较清洁的水体中较常见,用手指捻摸有滑腻感,在显微镜下观察藻丝无分枝,叶绿体呈典型的螺旋带状,如在样品上加一点碘液(或碘酒)可见排列于叶绿体上的淀粉颗粒染成深褐色。
鞘藻和刚毛藻也是很常见的丝状绿藻,与水绵不同的是这两种藻多生长于污染水体中。
鞘藻不分枝但手摸无滑腻感,较老的细胞两端不等宽,进行有性生殖时形成大球形合子,易与水绵区分;刚毛藻手摸有粗糙感,藻丝分枝。
(2) 硅藻在雨后浅积水、小水沟等水质清澈的水体底部,呈棕色的表层中均有大量的硅藻生长,硅藻一般个体较小,显微镜下可见多为舟形,会缓慢滑动。
(3) 颤藻各种水体中均可见,以污水中较多,呈粘滑膜片状,深绿至黑褐色。
显微镜下观察藻丝不分枝,细胞中仅见均匀小颗粒。
(4) 衣藻多出现于春秋季富含有机物的临时小水体中,可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绿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藻体游动,呈卵圆形,高倍镜下仔细观察顶端有两条等-KI溶液以防止鞭毛脱落。
固定后的标本一般可长鞭毛。
衣藻标本固定一般用I2保存数周至几个月。
裸藻也是一种单细胞游动藻类,细胞为梭形,顶部一根鞭毛。
(5) 绿球藻生长于树皮上,呈绿色粉末状。
显微镜观察为绿色圆球状。
3 对采集来的藻类植物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制作标本。
本实验使用的藻类来自于自然水体,经过加营养盐(见表3-1)进行培养。
表3-1 营养液配方营养盐贮备液浓度g/L 测试液最终浓度mg/L氯化铵 1.5 15六水氯化镁 1.2 12二水氯化钙 1.8 18七水硫酸镁 1.5 15磷酸二氢钾0.16 1.6 *注:营养盐贮备液经过滤后4℃避光冷藏保存一般培养时间3-5天,如果室温过低,培养时间可增加到15天。
培养期间隔2-3天,移出一半藻种培养液,加入新鲜培养液到原来的体积,进行培养。
这样重复2-3次。
培养方式采用静置培养,每天摇动3-4次,每次10分钟,其目的是使藻类处于悬浮状态,利于驯化和扩大培养。
以上是一般藻类粗放的培养、保存方法。
如要作较深入实验,需注意以下问题:①藻种的分离藻类培养首先要有藻种。
从天然水域的混杂生物群中,用一定方法把所需藻类个体分离出来,而获纯种培养。
这种方法称为藻种分离和纯化,又称纯培养法。
真正的“纯种培养”是指在排除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这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而在生产性培养中不排除细菌的称之为“单种培养”。
(1)采样和预备培养:首先要采集有需要分离藻类的水样,采回后在显微镜下检查。
如发现需要分离的藻类数量较多时,可立即分离。
若数量很少,最好先进行预备培养,待其增多后,再分离。
用作预备培养的培养液,各种藻类是不同的,对一些难以培养的藻类一般加入土壤抽出液较好。
预备培养液营养成分浓度应小些,一般只有原配方的1/4~1/2。
如水样中藻类种类较多,就应使用几种不同的培养液,使藻类在适合于自己繁殖的培养液中繁殖起来。
可用三角烧瓶或试管作培养容器,加入容量1/4~1/3培养液。
然后把经筛绢过滤除去大型浮游生物的水样接种进去,放在合适温度下或室内靠北窗口下培养。
在培养附着藻类时,容器可静止不动;而培养浮游藻类时,应该每天摇动一次。
有的藻类在普通培养液中完全不能繁殖,有的繁殖非常困难。
此时需改变培养液浓度,加入葡萄糖、蛋白胨等有机物,补充微量元素和辅助生长物质,加入土壤抽出液,就有可能获较好效果。
土壤抽出液制作方法:先在试管底部,加入高约1cm土壤(采用腐殖化的农田和庭院土)。
再加入水使达5cm,塞上棉塞,采用蒸气间隙灭菌,每天灭菌1小时,连续二天。
由于气泡上升,棉塞可能弄脏。
因此,最好先在水中煮一段时间,使气泡跑掉后,再加棉塞进行灭菌。
(2)分离方法:常用下列四种。
1)微吸管(毛细管)分离选直径较细(约5毫米)玻管,在火焰上加热,待快熔时,快速拉成口径极细的微吸管。
将稀释适度藻液水样,置浅凹载玻片上,镜检。
用微吸管挑选要分离的藻体,认真仔细地吸出,放入另一浅凹载片上,镜检这一滴水中是否达到纯分离的目的。
如不成功,应反复几次,直至达到分离目的为止。
然后移入经灭菌的培养液中培养,一般在每个培养皿中接20~30个个体。
从分离出少量细胞扩大培养到200毫升的培养量,如硅藻一般需20天以上。
为了较长时期保存藻种,可将分离到的藻种用青霉素(1000~5000单位或链霉素(20ppm)处理后,获得较纯藻种。
此法操作技术要求高,要细心。
往往吸取一个细胞,要反复几次才能成功,且适于分离个体较大藻类。
2)水滴分离法用微吸管吸取稀释适度藻液,滴到消毒过载片上,水滴尽可能滴小些,要求在低倍镜视野中能看到水滴全部或大部分。
一个载片上滴2~4滴,间隔一定距离,作直线排列。
如一滴水中只有几个所需同种藻类个体,无其他生物混杂,即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把这滴水冲入装有培养液并经灭菌试管或小三角瓶中去。
如未成功,需反复重做,直到达到目的。
此法简便易行,尤其适宜于分离已在培养液中占优势种类。
分离受少量生物污染培养液中的藻类多用此法。
操作时同样要求细致、认真,使用工具及培养液经严格消毒。
3)稀释分离法把含有需要分离的藻类而又混杂有其他生物的水样,取其一定量,用培养液稀释。
通过稀释到适宜程度的方法,达到把原混杂生物单个分离培养的目的。
首先把水样稀释到每一滴含有一个左右的生物细胞(也可能一个都没有,也可能有两个),在稀释过程中配合显微镜检查,调节稀释度,然后准备装有1/4容量培养液的试管20支,每一试管加入稀释适宜水样一滴,摇匀,进行培养。
待藻类生长繁殖达一定浓度时,再检查是否达到分离目的,若未达到,再重复做。
此法操作简单易行,但有一定程度盲目性,比不上水滴分离法效果好。
4)平板分离法这个方法的培养基制备和分离方法,与菌类的平板分离法基本相同,只是培养基配方不同。
也可将稀释藻液装入消毒过的小型喷雾器中(可使用医用喉头喷雾器),打开培养皿盖,把藻液喷射在培养基平面上,形成分布均匀的薄层水珠。
接种后,盖上盖,放在适宜的光、温条件下培养。
一般经过十余天,就可在培养基上发生互相隔离的藻类群落,通过显微镜检查,寻找需要的纯藻群落,然后用消毒过的接种环移植到另一平板培养基培养,也可直接移植到装有培养液并经过灭菌的试管或小三角烧瓶中,加消毒棉花塞子,进行培养。
此法较繁,但难度不大,而且可看到是否污染杂菌,对于分离已污染杂菌培养液的藻类更合适。
5)底栖藻的分离在显微镜或放大镜下挑取个体,一般可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反复挑选、培养。
6)分离浮游蓝藻可利用其浮力大,易浮起在水面的特性;分离硅藻则可利用其易沉淀的特性。
用以上各种方法分离到藻种,需放在适宜光照条件下(靠南或北窗口附近光线充足处,但严防阳光直射)培养,有条件的可控制温度和利用人工光源。
培养时,每天轻轻摇动1~2次,但需注意勿把培养液沾湿棉塞,避免杂菌污染。
经一段时间后,培养物颜色逐渐变深。
再经一次显微镜检查,如无其他混杂生物,才达到单种培养目的。
②藻种的培养获得单种培养后,一方面扩大培养,另一方面可把藻种作较长时间保存,需要时随时取出使用。
藻种培养要求比较严格,培养容器可用各种不同大小的三角烧瓶,容量有100、300、500、1000毫升,适于逐渐扩大培养。
培养容器和工具需经煮沸灭菌或使用化学药品灭菌后,用煮沸水冲洗,培养液用加热灭菌法灭菌。
按种后瓶口用灭菌纸包扎,放在适宜光、温条件下培养,每天轻轻摇动二次。
大约二周后进行一次移植。
藻种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定期用显微镜检查,保持不受其他生物污染。
③藻种的保藏可接在固体培养基上,在常温、弱光下保藏半年到一年;也可在低温下(冰箱内)保藏,每天接受短时间(几个小时)弱光,可保藏2~3年;如不照光,只能保藏几个月。
保藏藻种所用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浓度应比正常培养基高一些,一般可增加一倍,琼脂量为1~1.5%。
也可在固体培养基上,再加培养液,然后接种到培养液中,可以避免固体培养基干涸,保藏效果比单用固体好。
④培养液和培养基的配方配方极多,每种配方主要适用于一定藻种,这里介绍比较常用的几种:水生4号和克诺普(Knop)培养液,一般用于绿藻;蓝藻可用朱氏10号或水生105号无氮培养基(后者适于固氮蓝藻);硅藻可用朱氏10号和水生硅1号培养基;另外还有海产绿藻、硅藻的培养基。
常用培养基配方见表1。
以上用水量都是加至1000mL,海藻培养液用海水,如无海水可用淡水1000mL 加30克食盐代替。
土壤抽出液用菜园土1份和水2份比例混合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海泥抽出液也可用同样比例制备。
如配制固体培养基,可在培养液内加入1.5%琼脂。
从以上各种配方,可看到配制藻类培养液的几条原则:(1)要有适量氮源(除固氮蓝藻外),如氨盐、硝酸盐、有机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