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生理学经典ppt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经典ppt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发汗反射
温热刺激→温觉感受器↑→传入冲动↑ 产热
温热性发汗:参与体温调节(全身) 精神性发汗:见于手掌、前额、足底等处,与体温调节 关系不大。
(二)体温调节(Reg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1.行为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 机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来保持体温的恒定的方式。
4)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Q):
一定时间内,糖、脂氧化的CO2产量与耗O2
量的比值。
不同非蛋白呼吸商时的氧热价(见198页)
例如:一人24h耗氧量400L,CO2产量340L,尿氮12g,则:
蛋白质氧化量:12g÷0.16=75g,产热量:18kj×75g=1350kj
耗氧量:0.95×75=71.25,CO2产量:0.76×75=57L 氧化非蛋白物质:耗氧量 400-71.25=328.75,CO2:340=57=283
>或<20%可能为异常
单位:KJ/m2.h BMR=(实测值-平均值)/平均值×100% 正常值: 10%~15%
体温升高一度,基础代谢率增加13%
18
19
第二节 体温(Body temperature)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体温: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直肠温度 36.9~37.9℃ 正常值: 口腔温度 36.7~37.7℃ 腋窝温度 36.0~37.4℃ 生理变动:有昼夜节律(晨低午高,波动≯1℃)
寒战和肌紧张度↑
>30 ℃,代谢率↑。
化学反应速度↑,发汗、呼吸、循环↑
(四)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
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空腹、清醒、安静、不受肌肉活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医学课件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医学课件

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当日 最低,排卵后升高0.2-0.50C。与血中孕激素浓度的 周期性变化有关
➢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正常体温维持
产热
动态平衡
散热
• 产热 ✓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尤其是肝脏)为主 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为主
➢ 产热形式 ✓ 寒战产热
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强的基础上,伸肌和屈肌同时发 生的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特点:不做外功 中枢:下丘脑后部 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注:通常情况下,体内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的氧化,蛋白 质用于氧化供能的量很少,且氧化不彻底,在计算能量代 谢时可忽略不计。
• 能量代谢率的测算方法 方法一: ① 测定单位时间内O2耗量和CO2产生量,计算RQ ② 以算出的RQ作为非蛋白呼吸商,从表中查得相应的混合氧热价, ③ 利用公式:产热量=混合氧热价× O2耗量,求出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体温
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也叫体核温度,37 ℃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 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 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导致 生理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 正常体温 血液温度最理想,但不易测量,通常体温的测量 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 肛温:36.9~37.9℃,最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 口温:36.7~37.7℃ 腋温:36.0~37.4℃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 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 机体能量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
ATP(三磷酸腺苷):贮能物质和直接供能物质 CP(磷酸肌酸):ATP的贮存库,但不能直接供能
➢糖 正常情况下糖是主要供能物质。脑组织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 有氧氧化,故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 昏迷及抽搐 机体糖的储备较少,成年人糖的储备量仅为150g左右。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课件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课件

第二节 体温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指机体(包括变温动物)在环境温度变化时,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和 姿势的改变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如动物避开过冷或过热的环境向适宜的温度环境靠近, 或改变姿态如:蜷缩身体而保暖,伸展肢体而散热,以及人类在寒冷时拱肩缩背、踏步跺 脚、增减衣着、创造人工气候环境等来祛暑或御寒。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 为基础的,也是通过对产热和散热的影响而发挥作用,因此两者不可截然分开。对人类来 讲,行为性体温调节是大脑皮层参与下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对自主性调节的补充。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的去路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三)能量的平衡
人体能量的平衡是指机体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人体每 天所消耗的能量主要包括基础代谢、身体运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能量消耗。 如果一段时间内体重不变,则这段时间内机体摄人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基本 相等,能量达到“收支”平衡;如果摄人能量少于消耗能量,机体会动用储 存的能源物质,使体重减轻,称为能量的负平衡;如果摄入能量多于消耗能 量,那么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变为脂肪,导致体重增加,称为能量的正平衡。
(4)蒸发散热: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热的 一种方式。
(1) (4)
(2) (3)
第二节 体温
3.散热活动的调节

机体主要通过皮肤血流量的调节和发汗来调控散热。

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散热量大小
主要取决于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皮肤
第二节 体温
3.体温调定点学说
对于正常人的体温为什么能够 保持在37℃左右,有人提出了调定 点(set point)学说。该学说认为,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内存在控制体 温恒定的平衡点,即调定点,其功 能类似于恒温调节器,调定点的高 低决定着体温的水平。认为感受的 阑值为37℃,并以此为标准来调节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26
简略法:
气体分析法
耗O2量
CO2产量
RQ (不考虑蛋白代谢)
NPRQ (查表)
氧热价
×耗O2量
产热量
27
肺量计
混合膳食 NPRQ=0.82
耗氧量(6分钟)
氧热价为20.20KJ
×
产热量
28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 )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 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 剧烈运动时其耗氧量可增加10~20倍。 劳动强度:单位时间内机体的产热量。
17
(2)测定尿氮量并计算单位时间内蛋白质的消 耗量:即尿氮量(g)×6.25 。根据被氧 化的蛋白质量查表算出其产热量、耗O2量 和CO2 产量 。
18
(3)从总耗O2量和总CO2产量中减去蛋白 质耗O2量和CO2产量,计算出非蛋白 呼吸商。
19
(4)根据非蛋白呼吸商值查表找出对应值 的氧热价,用该段时间内的(糖和脂 肪)耗O2量乘以相应氧热价,即可计 算该段时间内糖和脂肪氧化所释放的 热量。
30
(二 ) 精神活动 当精神活动处于紧张状态时,产热量可 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无意识的肌紧 张以及某些内分泌激素(甲状腺素等) 释放增加引起。
31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从进食后一小时左右开始,延续到7~8小时左 右 ,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 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蛋白质 “额外”增加的热量约30% 左右,糖或脂肪则可 “额外 ”增加4%~6% 的热量,混合性食物为10%。
寒冷刺激 儿茶酚胺
增加产热
维持体温
肌紧张和寒战
寒战(shivering):是寒冷环境中最有效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课件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课件
氧债: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氧耗量猛增,但由于循环等功能活动只能逐渐
加强,不能迅速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骨骼肌因此而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这种 现象称为氧债。此情况下,只能通过动用储备的高能磷酸键和进行无氧酵解供能
能量代谢的测定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 间接测热法
定比定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产物的量之间呈一定比例关系 间接测热法:利用“定比定律” ,测算出一定时间内氧化的糖、
能量代谢的测定
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 测定机体单位时间内产热量或消耗的食物量
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称为这种食物的热价
单位:焦耳(J) 分为:生理性热价----体内氧化;物理热价----体外燃烧 糖和脂肪的生理热价与物理热价相等,蛋白质生理热价小于物理热价 三大营养物质热价:脂肪>蛋白质>糖
体温调节
中枢温度感受器(温度敏感神经元)
分布: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 分类:分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血液温度↑,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血液温度↓,冷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脑温变动时:
PO/AH温度升高0.1℃→PO/AH的热敏N元+→散热反应↑产热反应↓ PO/AH温度降低0.1℃→PO/AH的冷敏N元+→散热反应↓产热反应↑
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这种食物
的氧热价
呼吸商(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 比值
RQ=CO2产生量(mol)/O2消耗量(mol) = CO2产生量(ml)/O2消耗量(ml)

能量代谢与体温---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能量代谢与体温---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一)能量的来源:主要来源于食物的糖、脂肪,蛋白质少许。

能源物质 (G 、F 、P )未利用的能量(5%)O 2 能量释放自由能(95%) 热能散发(50%),维持体温CO2+ H 2O 肌肉收缩化学能(45%)贮存神经传导释放 转移 贮存 利用(1)糖吸收后大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

糖类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的能量70%由糖提供 。

在机体内,随着供氧情况的不同,糖分解供能的途径也不同。

糖的的供能途径包括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

氧充分GS —————— CO 2+H 2O+ 能量缺氧GS--------乳酸(称无氧酵解),释放少量能量。

剧烈运动,虽呼吸增强,但仍难以摄取足够的O 2,这时骨骼肌的运动依靠于糖酵解。

(2)脂肪体内贮存和供能的主要物质。

脂肪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贮存的主要形式。

贮存在脂质中的能量占体内贮能75%。

一般情况下,机体消耗的能源物质约40~50%来自脂肪,是短期饥饿时的主要供能物质。

(3)蛋白质分解产物主要是氨基酸。

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于合成组织、细胞的主要成份,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体力极度消耗而体内的糖原、脂肪储备耗竭时,体内蛋白质才被分解供能,以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

(二)能量的去路虽然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但机体的组织细胞并不能直接利用食物的能量来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是三磷酸腺苷(ATP)。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50%以上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的高能磷酸键中。

当ATP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磷酸时,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机体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神经传导以及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主动转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通过消化道吸收的脂肪及其分解产物,一部分为类脂质,用以构成细胞, 另一部分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皮下组织、腹膜壁层和内脏器官,当机体需 要的时候可迅速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释放入血,供组织细胞利用,此 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 脂肪酸在氧充足供应的情况下,可经-氧化途径逐步分解成乙酰辅酶A, 再通过糖的氧化过程,完全分解为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由于糖可以 在这个环节上转化为脂肪,故摄取过多的糖可能导致肥胖。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一)能量的来源
• 虽然自然界中的能量表现为热能、电能、机械能和化学能等多种形式, 但人体只能利用食物中的化学能。
• 摄入机体的糖、脂肪和蛋白质是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既可用来构筑机 体的结构以实现组织的自我更新,又是机体的能量来源。在这些能源物 质分子结构的碳氢键中,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 成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同时释放出蕴藏的能量。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生理学讨论的能量代谢,并不涉及各种营养物质代谢的 具体生物化学过程,而是从机体整体的角度,宏观地讨 论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同时介绍:
•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 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 • 能量代谢的调节
研究机体的能量代谢对于营养学、劳动卫生学,以及临 床医学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量(1 mol葡萄糖完全氧化分解产生38 mol ATP); • ②无氧酵解:在氧不足时,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分解成乳酸,释放少量的能
量(1 mol葡萄糖无氧酵解产生2 mol ATP)。
•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正常情况下供能的主要途径,而无氧酵解是机体相对 缺氧时供能的重要方式。
•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耗氧量剧增而供血不足(相对缺氧),糖酵解增强可保证骨骼肌能 量的应急供应。
(二)精神活动
• 脑组织的糖原储存量少,对缺氧较为敏感,说明脑组织需要更多 血液循环,并有较高的代谢率。安静状态下,约15%的循环血量 进入脑循环,但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5%,此时脑组织的耗氧量 是肌肉组织的20倍。
• 在睡眠和精神活动状态下,脑中的葡萄糖代谢率并无明显差异, 即精神活动本身并不显著增强代谢率。但是,当精神紧张时(如 情绪激动、烦恼、愤怒、恐惧等),精神活动的加强会引起骨骼 肌张力的无意识地增高、交感神经释放的儿茶酚胺,以及甲状腺 激素等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会使产热量增加。
(三)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在20~30ºC时,机体的能量代谢最稳定; < 20ºC,寒冷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寒战和肌肉紧张度的增加,代谢率 增高; > 30ºC,体内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发汗、循环和呼吸功能增强,代 谢率增高。(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 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进食后1小时开始,2~3小时达到 高峰,延续7~8小时),即便是在安静状态下,机体产 热量也比进食前增加,这种由食物引起机体“额外” 地产生热量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 体内另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能源分子是磷酸肌酸(CP),由肌酸和磷酸 合成,主要存在于肌肉中。CP是能量贮存库
• 能量充足:ATP转化为CP • 能量不足:CP转化为ATP
(三)、能量代谢的表示方法
能量代谢率: 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
测定原理: 按照能量守恒原理,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成
另外一种形式时,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机体能量 代谢也遵循这一规律,即在机体的能量转化过程中:
(一)肌肉的活动 • 是影响能量代谢的最主要因素。肌肉活动需要的
能量来自于营养物质的氧化,这将导致机体耗氧 量的增加,因此机体的任何轻微的活动都会提高 能量代谢率。
• 劳动或运动时能量代谢和耗氧量显著增加,且与 肌肉活动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故可利用能量代谢 率作为评价劳动或者运动强度的指标(表7-3)。
• 红细胞内无线粒体,能量完全依靠糖酵解供应。 • 脑组织糖原储存少,并对缺氧敏感,能量消耗主要依靠糖的有氧氧化,故机体缺氧和血
糖过低时,可发生脑功能障碍、抽搐和昏迷。
2. 脂肪
• 脂肪在体内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供给能量。通常成人糖的储藏量仅约150 g, 而脂肪达数公斤,占体重的20%左右;而每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所释放 的能量约为糖或蛋白质的2倍。
• 通常,机体能量的40%~50%来自于脂肪的分解;在饥饿的情况下,糖供 应不足,机体主要依靠脂肪分解供能,可占能量来源的80%以上。
3. 蛋白质
一般情况下,机体不需要蛋白质供能。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氨基酸主要用于 构成组织的蛋白质、合成激素和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只有在糖和脂肪供应不 足的时候(如长期不能进食或能量消耗过大),体内的蛋白质才被分解成氨 基酸,经脱氨基生成-酮酸参与三羧酸循环而氧化供能,此能量主要用于维 持机体必要的生理活动。
• 不同的食物产生的特殊动力效应不同:蛋白质类食物 额外增加的热量可达30%;糖和脂肪约为4%~6%;混 合食物约为10%左右。
1. 糖
• 糖是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总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分解代谢提 供的。糖消化产物葡萄糖被吸收入血后,一部分供全身细胞利用;另一部 分经合成代谢以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储存于肝脏和肌肉;少部分转化成 为脂肪或蛋白质。
• 葡萄糖转化供能的主要方式是ATP,有两条转化途径: • ①有氧氧化:氧充足时,葡萄糖有氧氧化分解为CO2和H2O,释放大量的能
能量的输入(利用食物中的化学能)= 能量的输出(转化成的热能和所做的外功)
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由于能量代谢率的高低与体重不
成比例关系,而与体表面积基本上成正比.
单位时间内(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 热量为单位,即以kJ/(m2h)来表示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影响能量代谢因素主要有:肌肉活动、精神活 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环境温度。
(二)能量的转移、贮存和利用
代谢能量: 50%以上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 其余以化学能贮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
三磷酸腺苷(ATP)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和储能物质,1 mol ATP断裂一 个高能磷酸键成为ADP时可释放33.47 kJ的能量;而消耗的ATP,可由线 粒体使ADP重新磷酸化而得到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