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病毒》学案分析
病毒教学设计及反思

《病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为后面的学习分类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对学习“病毒”有一定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媒体等渠道对病毒或多或少有些感性的认识,对病毒与健康、病毒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且很感兴趣,但缺乏系统的了解。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病毒就代表疾病,很少有学生能客观而全面地认识病毒。
这将导致他们面对一些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时可能会恐惧、逃避、愚昧、甚至迷信盲从。
本节课要在学习病毒本质的同时学以致用,让学生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学会判断并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病毒性疾病,本节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好载体,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以适应学生发展。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较浓,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而且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但动脑不够积极,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设计验证病毒结构中的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分析资料,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4)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难点:运用科学思想设计实验,验证病毒结构中的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初中生物_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 病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病毒>>教学设计病毒效果分析1、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师点拨,如用“篮球和摩天大厦”模拟比较病毒和细菌的大小,形象贴切;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图解,再结合视频,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3、注重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本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繁殖等重点知识及时进行强化记忆,接着进行跟踪训练,训练到位,既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很好。
3、课堂小结以“病毒的自述”的形式进行,新颖独特,有趣,既归纳了本课所学知识,又以之为素材形成科普小短文,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
《病毒》学情分析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如何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
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
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第五章病毒【学习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正确区分各种病毒并说出分类依据。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难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活动】探究一:病毒的发现阅读教材P89,简述人类发现病毒的过程。
(病毒是谁先发现的?是如何发现的?)探究二:病毒的大小、形态、种类1.病毒比细菌大还是小?需要借助什么仪器观察?2.观察P90图5—57,病毒有哪些形态?3.结合教材P90病毒的种类,回答下列问题:病毒独立生活,必须在其他生物的内。
根据病毒寄生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1)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里,如。
(2):专门寄生在里,如。
(3)细菌病毒:也叫,专门寄生在里,如。
跟踪训练:1.病毒是下列哪位科学家发现的()A.施旺 B.虎克 C.普利斯特利 D.伊万诺夫斯基2.噬菌体是()A.植物病毒 B.动物病毒 C.细菌病毒 D.不是病毒3.将①肝炎病毒、②萝卜花叶病毒、③流感病毒、④大肠杆菌噬菌体、⑤狂犬病病毒、⑥烟草花叶病毒分为三类:⑴是,包括;⑵是,包括;⑶是,包括;你的分类依据是。
《病毒》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1.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本章内容由原来的七年级上册内容改到八上,有利于学生分清细菌、真菌和病毒。
本课内容从而编排上看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教材选取了与当前人类生活关系更紧密的常见病毒种类,并介绍了这些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从而体现出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级学习生物学的基础,生活中对各种传染病耳闻目染,但因为细菌、病毒都是肉眼难以见到,所以会有很多人把它们弄混,甚至以为是同种生物。
我们在上课中要充分利用学生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尽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建构模型、生成认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运用资料及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通过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
三.教学重点:1、病毒的生活结构与繁殖。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手段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学。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五章病毒一、病毒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二、病毒的结构:1、没有细胞结构 2、蛋白质的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三、病毒的生活:寄生在活细胞中四、病毒的种类:1、动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细菌病毒(噬菌体)五、病毒的繁殖:自我复制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也有利七.课后反思《第五章病毒》课例反思通过本节的讲解,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我发现上课的节奏太快了,没有充分利用好每个环节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好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点,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去理解本节课比较难的地方,同时,本节课的课堂习题难度设置较大,给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5篇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病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富源县中安街道一中余琴1、了解病毒的发现、大小和种类;2、掌握病毒的结构,理解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关注病毒与人类的生活;3、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生物的学习,学生知道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这样引入课题很轻松。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爱动爱表现的年龄阶段,课堂上要充分给他们机会,由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精力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还不稳定和成熟,教师就必须要有效控制好课堂,引导好学生顺利完成该堂课。
三、重点难点重点:病毒的结构特点、种类、生活和繁殖方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生活和繁殖方式。
四、教学过程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病毒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细胞)是不是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不是)为什么?(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对,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病毒。
活动2【导入】学习目标本节课的主要任务:(由学生齐读目标)1、病毒的发现;2、病毒的形态、大小;3、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4、病毒的种类;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3【活动】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通过阅读课本P89— 92内容,将以下七个问题讨论出结果。
)1、病毒的发现;2、病毒的大小及观察;3、病毒的结构;4、病毒的生活方式;5、病毒的繁殖方式;6、病毒的种类;7、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4【活动】学生展示和完成练习(各小组在全部问题讨论完成后派出一个代表去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板书出答案,其他同学讨论结束后各自完成手中的教辅《云南省标准教辅》(优佳学案)上P57-60的练习题。
)活动5【讲授】梳理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完成问题的实际情况,对所有知识点进行知识的的讲解梳理和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或单独回答教师提出的各个问题。
学情分析《病毒》教案

学情分析《病毒》教案3.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了解病毒结构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和信息技术融合突破重难点、支持学与教模式变革分析(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重难点分析,确定教学模式变革方法)教学重点1.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让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认识到生物界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利用班班通,把病毒的形态结构放大给学生观察,加深印象,便于学生掌握。
五、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的教学子目标、知识点及教学方法策略等,画出教学流程图)导入新课利用班班通播放一些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的图片,教师提问:这些生物的基本结构都是什么?复习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设问:是不是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呢?从而导入新课—病毒。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探究中的自主探究,同桌交流,明确。
(一)病毒的发现学生看书思考以下问题:病毒是被谁发现的?病毒和细菌相比谁小?怎么样才能观察到病毒?学生用5分钟看完书后完成探究活动回答以上问题,教师分析讲解。
请学生说说伊万诺夫斯基试验过程,感受病毒的大小。
教师介绍:大约10亿个细菌等于一颗小米粒大。
大约3万个病毒等于一个细菌大。
一个病毒的大小约为10~300纳米。
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要用纳米来计量病毒大小。
(二)病毒的种类、形态、结构和繁殖:用班班通视频出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几种基本形态,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形态,加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看图片,使学生能识别出病毒的基本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
利用课件再展示病毒结构,以及病毒的生活,繁殖过程动画形态,让学生结合课本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及繁殖特点。
我们知道病毒是不能独立生活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让学生看书,再总结: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的,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称植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称为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初中生物_病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教学反思:设置悬疑,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利用软件的动画形式表现病毒在寄主细胞里的增殖过程,难点得以突破。
由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病毒的生活等内容比较抽象,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信息量大、参与性强、形象化好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
在本节课中,用层层深入、精当的问题引领思考和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最终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课件不但使问题呈现的层次感增强,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在资料呈现方面克服了由于病毒微小和种类多样性带给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图片、视频和三维动画,真实再现或模拟病毒的真实状况,便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课标分析:本章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章,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后介绍病毒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生活和繁殖。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3)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
四、教学重点:1、病毒的结构特征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教材分析:《病毒》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动物、细菌、真菌后,安排的病毒。
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认识,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
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章不分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繁殖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
初中生物_病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病毒》教学设计五章的内容。
是学生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之后安排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认识。
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
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生物以及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对病毒或多或少有些感性的认识。
但由于病毒微小而且特殊,形态结构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系统了解相对薄弱,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病毒就代表疾病,很少有学生能客观而全面地认识病毒。
这将导致他们面对一些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时可能会恐惧、逃避、愚昧、甚至迷信盲从。
本节课要在学习病毒本质的同时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判断并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病毒性疾病,本节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好载体,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以适应学生发展。
因此,根据八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收集并分析资料和归纳展示表现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②.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引导和专题视频、图片来学习病毒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通过展示和游戏参与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去加强对病毒难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教师:课件、模型、教学设计和导学案,上课时游戏所用材料。
2.学生:预习及制作病毒模型一、问题以及视频导入:1.齐回顾:学过哪些生物?今天再学第五种生物,与前边所学有显著不同,但却关系密切,你知道为什么吗?2. 看视频——病毒造成的各种疾病。
5.5.病毒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5.0病毒教案教材与学情分析《病毒》人教版八年上第二单元第五章的内容,病毒是已知最微小的生活在活细胞内的致病因子,人和动物约60%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是一种简单的生命形态。
病毒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密切。
在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病毒的内容要求为“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属于了解层次。
本章教学中,除了知识目标达成以外,更应该结合病毒发现的科学史、生物技术发展、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于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1.病毒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在学生脑海中比较抽象——运用视频、图片呈现出病毒2.求知欲强,追求个性化——宜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3.知识与技能水平层次不齐——可采用同伴互助、小组互帮的教学方法4.没有接触过病毒的学习,理解记忆有困难——采用各版块自测题及时巩固的学习方法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的结构、主要特征和生活。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以及科学研究对保障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
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病毒亦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以及科学研究对保障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
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病毒亦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想一想,议一议:比较下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的差异,推测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提示:过于微小,里面不能容纳细胞结构,所以病毒无细胞结构(膜、质、核)板书课题:第五章病毒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探究一:病毒的发现阅读教材89页,总结发现病毒的过程,思考:如何知道有比细菌更小的生物存在?1859年,德国人麦尔—证明花叶病是可以感染的。
1892年,俄国伊万诺夫斯基—发现导致花叶病的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所不能通过的过滤器,得出结论:有比细菌更小的生物存在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发现病原体在显微镜下看不到,用细菌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来。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病毒》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对病毒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通过展示和分享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观察等方式,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如病毒引起的疾病如何预防?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建议,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病毒引起的疾病案例,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疫情,引起学生对病毒的兴趣和关注。
2.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们对病毒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病毒的知识和看法。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如分析病毒引起的疾病案例,探讨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等。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对病毒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情境创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包括其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简单结构,以及缺乏自主代谢能力等基本特征。
初中生物《病毒》说课稿

初中生物《病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生物《病毒》这一章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病毒》是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菌和真菌等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病毒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却能在生物界中广泛存在并对生命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病毒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说过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但对于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和作用等方面的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生活方式。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关注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认同科学技术在防治病毒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2)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病毒的繁殖过程。
(2)理解病毒是生物但又没有细胞结构。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病毒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过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流感病毒爆发的新闻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问:“为什么病毒会引起这么大的危害?病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从而导入新课。
八年级生物下册《病毒》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动画、实物模型等,直观地展示病毒的结构、繁殖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2.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病毒知识的重要性;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病毒繁殖过程、感染机制等难点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张病毒繁殖过程的思维导图,要求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等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一种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的防治方法,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阐述该病毒防治措施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期的生物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科素养。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病毒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病毒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2.关注病毒感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5.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远大理想。
(二)过程与方法
初中生物_第一节病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一节《病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能描述病毒的形态、分类、结构组成。
(2)通过观看视频,能描述病毒增殖的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资料,培养同学们归纳、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辨证认识问题,客观评价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繁殖方式。
【难点】理解病毒的繁殖过程。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重难点点拨【课堂要求】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充满自信、精神饱满一、【课前自主预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教师提前发放预习提纲(一)病毒的大小资料1、十七世纪,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观察到了动植物细胞,甚至细菌,但由于分辨率的限制,光学显微镜只能放大几千倍,人们还是没有发现病毒的影子。
资料2、100年前,科学家们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将细菌滤去,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草,结果发现烟草仍然患病。
于是,他们认为烟草花叶病是由一种比细菌还小的生物引起的,但人们仍然不认识它的“庐山真面目”,直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明了电子显微镜,才看到了它的真面目,并把这种生物叫做“滤过性病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病毒。
科学表明,10亿个细菌仅有一颗小米粒大,因此我们观察病毒使用显微镜。
(二)病毒的形态分小组,观察幻灯片,讨论总结。
病毒的形态分为、、。
(三)病毒的结构结合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探究病毒的结构,进而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结构,只由外壳和内部的构成1.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预习,认真完成预习任务。
2.组长汇报各小组预习中的疑难点,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得出病毒的生活方式,并粗略的了解病毒的繁殖,为下一步讲解病毒的繁殖做铺垫。
2、探究后,对答案,组长统一讲解后,教师检查。
探究任务二:病毒的繁殖方式、分类、与人类的关系小组合作(组长、课代表做好记录)(五)病毒的繁殖方式、种类教师先提出问题,再播放视频动画,结合课本讲解,学生尝试说出病毒的繁殖过程。
初中生物_病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病毒》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教学环节9教学过程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师活动1.通过PPT展示艾滋病给人类的困扰,引导学生爱护生命,关爱艾滋病人。
2.展示口蹄疫、禽流感、手足口等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提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预防?3.引导学生从课本找出预防的措施,了解疫苗。
4.拓展病毒在形成植物新品种、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方面的作用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思考,对病毒形成正确的认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环节9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检测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完成学案后的检测学生活动课堂小测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的落实情况,进一步巩固今天的所学九、板书设计第二节病毒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歩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对一些热点问题也有一定的关注,如长春长生疫苗事件。
学生对这些事件有关注,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
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歩提高认识。
八年級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
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崂山五中的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弱,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自学的理解程度不高。
本节课部分内容相对简单,所以这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以“金牌讲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难点的知识,通过模型的构建,降低难度,化繁为简以便于让学生理解。
本节内容与我们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课堂中利用海大平台,学生讲师等方式展开,学生热情度高,参与度也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看,达到了预期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和分类。
(2)通过学习,学生对病毒的繁殖过程已经有了形象的认识,但是语言表达还不是很熟练,需要在后面进行加强。
(3)通过学习,学习已经能区分出病毒与细菌、真菌是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生物《病毒》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
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特征与繁殖特点。
教具准备
导学案、PPT文稿
活动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问题激发兴趣:
猩红热、手脚癣、棉花枯萎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猜想:流行性感冒、狂犬病、天花病是不是也是由细菌和真菌感染引起的?
二、检查指导学生自学学习情况。
一、学生同桌交流
二、自主学习:
(一)、病毒的发现(教材89页)
119世纪,首先发现了病毒。
2伊万诺夫斯基的结论:是烟草花叶病的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小的病原体,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
3通过阅读教材,你认为病毒是单细胞生物吗?
(二)、病毒的种类(教材72—73页)
分类依据
种类
按寄生细胞不同
也叫
按形态不同
(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1病毒结构简单,有外壳和内部的组成。
营____生活。
2病毒如何繁殖?
3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会死亡吗?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病毒可引起哪些人类的疾病?2人类如何利用病毒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