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中东外交及其结果剖析(1914-1923)
试论20世纪20年代英国外交政策_王滨芳
在整个世纪,英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以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对欧洲大陆采取均势政策。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走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战后英国面临复杂的决策环境:既要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又要抑制法国过于强盛;既要在远东与渐露锋芒的日本周旋,又要警惕实力猛增的美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还要抵制苏联“共产主义”的蔓延。
于是英国审时度势,在年代采20取了扶德抑法、联美反日、警惕美国、排斥苏联的外交政策。
这一外交政策的实质仍然是坚持“均势”这一传统目标,不过世纪年代英国的均势外交已2020由欧洲大陆转向世界,从“实力外交”转向“纯粹外交”。
世纪年代英国在欧洲实行了扶德抑2020法、排斥苏联的均势外交政策。
即在欧洲保留一个不被肢解的德国来西抑法国东抵苏联;支持意大利,巴尔干国家,打击法国在东欧的势力,以保持法德势力均衡;建立反苏统一战线,遏制苏俄“共产主义”的扩张。
年巴黎会议失败,这标志着英法关系由“诚1923恳的协约”走上了“诚恳的决裂”。
鲁尔危机爆发后,英国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式的声明,迫使法国同意用协商的办法解决赔款问题。
年英国又通过签1925订《洛迦诺公约》剥夺了法国对德国单独制裁的权力,促使法国的盟国因得不到足够的安全保障而产生了与法国的离心倾向,法国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受到严重破坏。
年由英国控制的国联吸收德国为会员1926国,这标志着德国已经摆脱掉战败国的身份,重新成为欧洲大国之一,这是英国扶德抑法政策的突出表现。
为了抵制苏俄“共产主义”的影响,在整个20年代,由英国主持召开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签订的一系列重要条约均把苏朕排斥在外。
只有在英国对苏俄有贸易需求而召开的热那亚会议上,苏俄才获得了一个讲话的机会,但这次会议并未改变英国联合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反对苏俄、孤立苏俄的外交政策。
《拉巴洛条约》的签订使苏俄找到了打破反苏统一战线的突破口,这是英国始料未及的。
英国被迫于 1924年承认苏联,但苏联只是获得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权利和进行贸易往来的机会,在整个年代,苏20联并未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其应有的大国作用,而是被排斥在国际事务之外,由英法控制的国联直到年才接收苏联为成员国。
专题13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学生卷)-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13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2024·湖北·高考真题)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
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
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
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
这些现象反映()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2.(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
该漫画揭示出()协约国军队总指挥福煦对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先生们、如果你们要走这条路,小心踩雷!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C.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3.(2024·重庆·高考真题)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建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B.灌输军国主义思想C.揭示历史复杂面向D.开脱日本战争罪责1.(2024·广东韶关·二模)1890年,对于参与同盟,英国政治家的想法与美国孤立主义者一样,不感兴趣。
然而,到20世纪初英国抛弃了孤立主义,与位于亚洲的日本结盟。
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A.工业化浪潮导致英国经济衰落B.国际舞台上日本扮演重要角色C.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先后觉醒D.列强冲突扩展逐渐带有世界性2.(2024·湖南·一模)英国人厄斯金·柴德斯在 1903年出版的小说《沙岸之谜》中讲述了英国外交官员卡拉瑟斯在德国北部度假时,意外发现德国人在波罗的海秘密建造军事基地,策划进攻英国的企图,之后冲破德国间谍的重重阻挠,将消息带回英国的故事。
战后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战后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富尔敦演说。
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被迫辞去首相职务。
1946年月1月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
3月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
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因其演说中有著名的一句“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下来”故史称“铁幕”演说。
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
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
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
“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
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三环外交。
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
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1948年时处在野地位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概念。
他说“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感到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
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极其所包括的一切。
其次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土在内,还有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
最后就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倒它们,或者敢于向它们挑战。
现在假如你们想象一下,你们就会看到,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
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
从_光辉孤立_到英日同盟_试析19世纪末英国在远东地区外交政策的变化
在19世纪,英国一直奉行着“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
这一政策的基本方针就是不参加任何正式固定的同盟,对英国而言:“如果出现某种霸权威胁或危害到它本身利益的争端,英国即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进行干预,把自己的砝码加到霸权威胁或有利于自己的一方。
此外,作为殖民大国,欧洲均势的维持有利于它把注意力集中于海外扩张方面。
”[1]然而,与“光辉孤立”政策相呼应的是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但是,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的经济发展日趋缓慢,新兴的强国———美国、德国在经济上逐渐赶上并超过了英国。
英国在许多地区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
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
俄、德、法三国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
“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
英日两国政治上的接近开始于1894年的5月,英日双方进行了一次谈判,英国政府提出:如果日英缔结新约而“俄法要求策略性的让与,日本该当如何?”“如果俄法在日本要求储煤基地又当如何呢?”对此,日本公使言称:“若是俄法由此要求,那么英国也有此种要求的权利。
然而,若是违反道理,敢于依恃暴力来向我国提出不法的要求,那么无论是俄法还是其他国家,日本都将不惜举国化为焦土也要进行反抗。
”[2]这等于日本对英国作了政治上的保证,不会对俄法进行妥协,这就避免了俄法日三国互相妥协联合的可能性,这个则是英国希望看到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后,日本以咄咄逼人的势态向中国进攻。
英国政府鉴于形势紧迫,先后进行了两次调停。
10月5日,英国政府倡议共同行动,以求在“即将爆发的革命运动中”保护侨民。
次日,呼吁德法意俄美各国对战争进行联合干涉,并指示驻日公使刺探日本政府对讲和的意向。
10月6日,英政府向德、法、俄、美等国提议联合劝告中日战争和平解决。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中东外交与日英关系
姚锦祥【内容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中东外交及日英关系变迁。
这一时期日本的中东外交可分为三个阶段:1918年至1932年为开拓期,以推进“贸易通商”为核心,协助日本在一战后完成经济复苏;1933年至1936年为调整期,随着英国对日本的疑虑上升,在中东陆续推出经济反制政策,应对“经济竞争”开始成为日本中东外交的主线;1937年至1939年为突变期,随着集团经济和大国对抗时代来临,日本与中东的贸易空间急剧收缩,开始更多关注如何利用中东扩大其“战略安全”利益。
这二十年日本中东外交的转变,既体现出日本对中东需求的变化,也客观反映出日英关系“合作-竞争-对抗”的发展轨迹。
日英不仅在远东存在尖锐矛盾,在英国视为禁脔的中东也暴发利益冲突,这加速了两国关系的质变。
【关键词】 经济外交中心主义 战略安全 中东外交 日英关系【中图分类号】 K313.45 【文章编号】 1003-4048(2021)04-0079-10【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96/ki.rbyj.2021.04.009【作者简介】 姚锦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 100005)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中东外交与日英关系日本对中东的早期探索,主要集中于和奥斯曼帝国的往来,但此时的交流依然十分有限。
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英国依托其委任统治体系,在中东的影响力大为增强。
[1]日本在一战中曾派遣第二特务舰队前往地中海,配合英国对德的反潜活动。
凭借这些“功绩”,一战后日本得以积极扩大在中东的存在,陆续在塞得港、伊斯坦布尔、开罗和亚历山大设置领馆,开启了战间期①中东外交的序幕。
学界对“日本战间期中东外交”的关注尚不够充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
第一,国别选择上多以土耳其为主,其余国家涉及较少。
现有研究多将日本中东外交视作一战前对土关系的延伸,关注日本与土耳其的政经关系。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影响第一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1948年阿以战争,是发生在1948年5月15日至1949年3月10日之间的一场重要冲突。
这场战争主要涉及以色列与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问题、民族主义和领土争端等多个方面。
一、战争背景1.历史问题: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巴勒斯坦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历史上一直是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
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来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征服和流散,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立国历史几经波折。
2.联合国决议: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计划的第181号决议,即《关于巴勒斯坦将来处置的分治计划》。
该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阿拉伯国、犹太国和耶路撒冷市三部分,并规定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分别享有约56.4%和43.6%的领土,耶路撒冷市则由联合国管理。
这一决议引起了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不满,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二、战争过程1.初战阶段:1948年5月15日凌晨,阿拉伯国家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政府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向成立不久的以色列国宣战。
阿拉伯国家联盟(以下简称阿军)初战取得节节胜利,以色列军队(以下简称以军)全线溃败。
随后,美、英、苏三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为以军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提供了时间。
2.反攻阶段:以色列在停火期间扩充兵员、采购武器并进行军事改组。
1948年7月9日,以色列向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行动代号为“十天进攻”。
以军经过一系列战斗,不仅扭转了战场形势,还打通了耶路撒冷的走廊并改变了自身的战略地位。
3.决战阶段:1948年10月15日,以军为了进攻加利利地区和内格夫,发动了三次战役。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探讨丘吉尔三环外交政策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探讨丘吉尔三环外交政策引言二战之后,世界政治和战略格局经历洗牌,世界权力中心从大西洋沿岸转向太平洋沿岸,欧洲列强皆受影响,美国成为新晋王者。
然而欧洲列国都不甘心屈居美国之下,不断推出改革政策,试图改变现有地位,重回大国行列。
英国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一直呈现衰落之势,二战时虽胜犹败,丘吉尔在波茨坦会议上承认:“英国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者走出这场战争的。
”在经济受到重创的同时,也给英国带给予。
英国作为二战中唯一没有遭到直接入侵的西欧大国,是除美国外,在欧亚非反法西斯战场上负有重大使命的西方盟国。
二战进一步加强了英国的荣誉感和大国意识,因此战后英国自认为是可以与美苏同行的世界大国,是欧洲和世界的主宰。
于是丘吉尔根据战时经验和现实情况,提出维持英国地位的三环外交方针。
本文就将从三环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战后初期的英美关系及表现以及三环外交的结果,三个方面对英国战后提出的三环外交方针进行探析。
丘吉尔和杜鲁门合影一、战后崩溃的英国经济促使三环外交政策出台二战结束后,英国虽属于战胜国,但英国的经济已经接近崩溃边缘。
受到战事影响导致英国负债累累,战争吞噬了英国四分之一的财富,共计七十三亿英镑。
军费支出两百五十亿英镑,国债由战前的七十二点五亿英镑增加到两百一十四点七亿英镑,战争负债达到二十七点二三亿英镑。
为应付战争需要,英国变卖了四十二亿英镑的海外资产。
国内民用生产行业萎缩,出口率不及战前的三分之一,后来又出现了严重的支付危机,导致国外债务问题更加恶化。
英国将希望放在二战中暴富的美国,希望利用战时形成的英美特殊关系,依靠美国的帮助来保留英国的空架子和大国地位。
但是美国并没有拉英国一把的想法,为实现独霸世界的野心,宣布终止执行租借法案,导致英国经济雪上加霜,后又在美国苛刻的条件下签订《英美政府财政协定》也没能缓解英国的财政困难。
1947年一月英国政府白皮书说道:“不列颠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河北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练25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含解析)统编版
课时规范练25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选择题1.下面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
漫画可以说明( )沸点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D.巴黎和会上矛盾重重2.(2021辽宁大连检测)下面是1914年欧洲主要列强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
表格数据说明(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法国实力最强占有殖民地面积最大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D.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3.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
该漫画反映了( )A.普法战争时期双方的针锋相对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C.列强争夺商品市场过程中的冲突与斗争D.两大集团形成后其内部的利益冲突消除4.英国的海洋优势不仅关系到英国本土及海外帝国的安全,且更关系到英国作为欧洲均势的调控者对欧洲国家体系担负的特殊责任,这种责任要求英国在必要时,有能力对欧洲大陆均势的失衡进行有效干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海军竞赛,不仅激起了英国的深刻敌意,同时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强烈恐慌。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英德海军竞赛( )A.威胁到英国的本土安全和殖民霸权B.彻底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均势格局C.暴露了德国企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野心D.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国际局势趋于紧张5.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量的暴君。
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
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
”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民族自决B.势力均衡C.绥靖主义D.严守中立6.德国统治集团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
这一政策的转变加剧了( )A.德美矛盾B.英德矛盾C.德法矛盾D.德日矛盾7.(2021山东菏泽模拟)学者罗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奥斯曼帝国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并不希望如此。
中东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中东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中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
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
“9·11〞事件后,因肇事者多为伊斯兰教信仰者,有人将它与“文明冲突〞相联系。
因此,中东问题更加为世人所关注。
这里从历史角度提供一些背景情况,并对此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历史回忆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
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
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
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
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
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会见中国中东特使后,针对以色列外长内塔尼亚胡威胁要把他赶走,冲动地对记者说:“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三次流散。
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
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大王国。
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大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
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教学案:第五单元第19课中东战争包含答案
(1)在复杂的中东问题中,核心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它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矛盾的根本症结所在。
(2)问题的关键是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
2.问题的由来(1)特殊位置:巴勒斯坦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民族关系复杂。
(2)民族冲突:19世纪末,巴勒斯坦已是阿拉伯人的居住地,而曾居住于此、后来散居各地的犹太人要在这里重建犹太国家,并得到英、美两国的大力支持。
(3)分治决议:1947年,联合国大会规定在该地区分别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4)出现争端:犹太人接受联合国决议,于1948年5月成立了以色列国,而阿拉伯人坚决反对,矛盾逐渐激化。
3.巴勒斯坦问题的实质美英帝国主义通过历史遗留问题支持犹太人,造成地区局势动荡,以便控制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深化认知]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民族关系,加上大国的插手,使该地区的问题更为棘手。
1.五次中东战争基本情况2.中东战争的影响(1)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的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以色列占据了巴勒斯坦的几乎全部领土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但却无力使他们承认其在中东的合法地位。
(3)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无法靠战争收复失地。
1.(1)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际大环境趋向缓和。
(2)埃及总统萨达特思想认识发生转变,开始谋求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中东问题。
2.和平进程(1)埃以言和:①1977年,萨达特总统访问耶路撒冷。
②1978年,美、埃、以三国首脑签署《戴维营协议》。
(2)巴以缓和:①20世纪80年代初,巴解组织明确提出“以土地换和平”原则。
②1993年,巴以签署《关于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
(3)新世纪计划:2003年,联合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出台分阶段实现中东和平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巴以双方表示接受。
3.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困难(1)致力于中东和平的重要人物如萨达特、拉宾被极端分子杀害。
(2)以色列右翼政权在中东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
人大《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其解答
人大精品课程《世界现代史》课后习题题目(9章77题)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2.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其表现和后果。
3.叙述英国国内自由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4.阐述法国共和制的建立。
5.论述美国两党制。
6.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俄国和日本走军国,专制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
7.如何认识俄国民粹派运动和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与意义?8.阐述20世纪初俄国斯托雷平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9.叙述1905年俄国革命的背景和历史影响及主要过程。
10.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世纪以来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继续?11.阐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影响。
12.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后果。
第二章俄国十月革命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1.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以及各自的作用2.如何评价《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3.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5.试评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三章一战后期与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简述巴黎和会的性质及其特点。
2.评析《凡尔赛条约》。
3.评析国际联盟及其得失。
4.美国的“十四点计划”及其外交方针。
5.简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与条件。
6.评析《九国公约》的性质。
7.试析苏联社会主义外交路线的特点。
8.从热那亚会议,看苏联外交政策的特点。
9.试分析说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10.《洛桑条约》订立的意义及其分析。
11.从鲁尔危机,看欧洲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国际关系特点。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述评。
13.试分析美国就德国赔款问题其外交政策的变化。
14.道威斯计划的功过分析。
15.如何看待杨格计划。
16.试论洛迦诺公约的背景、内容及其结果。
17.评析二十年代的国际裁军运动。
18.如何看待《非战公约》。
第四章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1.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维也纳体系和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之间的异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英] E.H卡尔徐蓝译绪论和平安排对欧洲的安排一战持续了四年零三个月——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到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接受了德国的要求而签订停战宣战。
1919年协约国和参战国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1920年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土耳其:色佛尔条约——洛桑条约凡尔赛给德国的是奴役性状况,包括(惩罚、赔偿、非军事区、裁军)领土方面:德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给法国,在欧本和马尔梅迪割让两块极小的土地给比利时,放弃与卢森堡的关税同盟。
萨尔矿区由国际联盟的一个委员会管理15年,期满由全民公决来决定。
南部,德国割让一窄条领土给新建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并禁止与奥地利合并,在北部,石勒苏益格(1864夺自丹麦)由全民公决决定归属,割让默麦尔港口给立陶宛。
将波兹南省和西普鲁士省的大部分割让给波兰,把东普鲁士和德国隔离开来。
但泽由波兰指导对外关系。
凡尔赛条约的领土条款使德国在欧洲失去了2.5万多平方英里的土地和大约700万人口。
1921下半年美邀请英,法,日,意再加上葡萄牙,中国,荷兰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三个条约。
第一个成为《四国条约》美、英、法、日,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岛属地的权利,受到威胁时,四国共同商量。
打破了英日同盟。
第二个是《五国协定》,为海军的裁军设定了限度。
日本为英法的60%,法国和意大利为35%。
第三个《九国公约》尊重中国独立与完整。
第一部分强制时期:联盟国家(1920-1924)第一章法国和他的联盟1919年后法国一直追求的是安全,法国一直希望获得莱茵河及其河上的桥梁这一天然屏障,盟国拒绝,他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式:建立条约保证体系和联盟体系。
条约体系:法国催促英国给予某种追加的援助保证反对德国的侵略,然而英国并不打算使自己在承担义务上走的更远。
联盟体系:在西部,法国依靠1920年与比利时军事同盟,在南部,新出现的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他们是法国的天然盟友和附庸国。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
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
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
对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英国的孤立主义(也曾被冠以“光辉孤立”之名,1896年1月,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院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用了该词)外交思想源于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均势理论。
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
均势外交思想古已有之。
可以说,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
英国作为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地大国,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其是有利的。
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大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步强大和其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中采取孤立政策,既可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又可避免对欧洲其他国家承担不必要的保障义务,还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这决定了英国当时对欧洲采取孤立手段以维持均势具有必然性。
英国是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实行孤立主义的,英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及随之引起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物质前提,使英国具备了孤立的实力。
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产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客观前提。
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具有地缘战略优势。
最大限度地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催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内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通常认为,1902年的英日同盟协定的签订即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
高中历史选修3优质学案:第3课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第3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目标导航]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1.理解两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
(重点)2.探讨中东问题新的复杂因素。
(难点)一、纷争的由来1.中东概况(1)地理概念:“中东”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其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会点上。
(2)历史特点:宗教、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历史演进的复杂性。
(3)战略地位: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的地区。
2.纷争由来(1)英国的“分而治之”①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削弱自己的对手奥斯曼帝国,英国允诺奥斯曼帝国境内的阿拉伯人单独建国,其领土可以包括巴勒斯坦地区。
②概况:1917年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
③影响:犹太人开始移居巴勒斯坦,与当地的阿拉伯人的摩擦日益激烈。
(2)主权问题①联合国决议:英国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该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
②阿以冲突:阿拉伯人对联合国决议极为不满,阿以之间就该地区主权问题展开了长期争夺。
[思维点拨]历史上,造成中东地区情况复杂有诸多因素:主要是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时期都统治过此地、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领土纠纷以及殖民统治者实行的“分而治之”的政策等。
[概念阐释]贝尔福宣言: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公开保证。
是世界主要国家正式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第一个宣言,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和中东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巴勒斯坦战争1.爆发:1948年5月,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以后,阿拉伯联军对以色列不宣而战。
2.结果(1)1949年7月,签署了停战协议。
(2)以色列实际控制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
3.影响:没有解决阿以矛盾,反而引起新的领土纷争,为以后中东地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思维点拨]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民族关系,加上大国的插手,使该地区的问题更为棘手。
国关史名词解释全
战后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一、富尔敦演说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被迫辞去首相职务。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邀前往富尔敦市发表演说。
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
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
联合的目的是为了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
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二、三环外交二战后英国实力日益衰落,战后世界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为了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丘吉尔在1948年提出了三环外交。
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
第二环是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及美国构成的英语世界。
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个大环并存,一旦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足以推倒它们。
“三环外交”试图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
三、柏林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
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等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危机共两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
第一次1948年6月-1949年5月德国重建开始后,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
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
美英法三国宣布由 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苏联得知后,发表“告德国民众书”,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并仿其道,实行货币改革,发行另种马克。
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
美国空投物资反封锁。
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由于苏联理亏,又深知封锁长期必将无果,于5月12日撤销封锁,第一次结束。
思维导图丨第六次中东战争?只有一个国家参战的战争
思维导图丨第六次中东战争?只有一个国家参战的战争自1948年以来,中东地区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冲突,这些冲突不仅改变了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深刻影响了整个地区的政治版图。
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到黎巴嫩战争,每一次冲突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转折点。
以下是几次关键的中东战争及其主要事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时刻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思维导图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1949) 这次战争是在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计划之后不久爆发的。
该计划旨在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
然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反对这一计划。
随着英国的托管期结束,以色列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独立,紧接着阿拉伯联盟中的几个成员国(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伊拉克)向新生的以色列国发起了进攻。
这场战争最终以停火协议告终,确立了以色列的边界,并导致了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流离失所。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苏伊士危机,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条运河是重要的国际贸易航道。
作为回应,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联合对埃及采取了军事行动,试图重新获得对该运河的控制权。
尽管短期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国际社会的压力迫使三国撤军,苏伊士运河最终回到了埃及的控制下。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 –六日战争,由于一系列政治和军事紧张局势的升级,以色列对埃及发起了先发制人的空袭。
这场战争只持续了六天,但结果是灾难性的,埃及失去了西奈半岛,叙利亚失去了戈兰高地,约旦失去了约旦河西岸地区。
此外,加沙地带也被以色列占领。
这次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中东的政治版图,并加深了巴勒斯坦问题。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 –赎罪日战争 / 十月战争 1973年赎罪日(犹太教的重要节日),埃及和叙利亚同时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试图夺回他们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
战争初期,阿拉伯军队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但最终以色列反攻并包围了埃及第三军团。
中东问题历史根源
中东问题历史根源(一)——从犹太复国主义到中东战争的爆发作者:zerone 日期:2009-03-09字体大小: 小中大中东问题历史根源中东写在转贴前的话: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政治这东西将牢牢地占据着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并不奢望自己能有一双能把世间纷纷扰扰看的真真切切的慧眼,只求死个明白。
中东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作为时事宠儿,它是国际政治的缩影,通过这篇牛人的牛文,或许我们不能看到整只豹子,但如果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斑点那就够了。
中东问题的历史源流一、从犹太复国主义到中东战争的爆发二战以后,中东问题一直是世界和平的焦点之一,中东问题也是导致不久前美国“九一一”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人们不禁要问:中东问题的起因是什么呢?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事。
3000年前,几乎在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的同时,亚细亚大陆的西边,现在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也诞生了一个新兴的希伯来王国,这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前身。
几百年后,欧罗巴大陆上又诞生了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侵入耶路撒冷,占领了巴勒斯坦。
尽管犹太人曾举行多次武装起义,但均被罗马人镇压下去,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失去了他们的国土与家园。
犹太人国家虽然被灭,但他们的信仰却没有动摇。
犹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他们仍然固执地坚持着他们的教义,保持着他们的文化,形成一支独特的、没有自己土地、没有自己祖国的民族。
如果犹太人不再那么执着,放弃自己的信仰,把自己融化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也就不会有纳粹德国的大屠殺,也不会有今天的中东民族冲突。
犹太人却是异样地执着,他们宁可流血,却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这个执着造就了犹太人的悲剧历史。
星移斗转,500年后,阿拉伯半岛上又诞生了一位震撼世界的奇人,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
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居民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从此他们从未离开过这块土地,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1518年,巴勒斯坦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直到1920年奥斯曼帝国崩溃为止,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400多年。
妥协与对抗
㊀㊀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妥协与对抗:葫芦岛筑港引起的中英铁路债务交涉郭少伟,马陵合摘㊀要:㊀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后,为构建独立自主的东北交通体系,张学良与铁道部共同制定葫芦岛筑港计划,以北宁铁路余利作为筑港经费,此举引起英方抗议㊂中英双方围绕铁路收入余利使用权问题展开多轮交涉,中方为推进筑港工程一度进行妥协,但英商中英公司并不满足,力图彻底解决铁路债务纠纷㊂中方为完成筑港的既定目标,未再理会英方抗议,遂按照计划开始动工㊂筑港交涉不仅反映出外国资本与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折射出抗日战争爆发前英国对华关系的调适与发展㊂关键词:㊀中国铁路史;葫芦岛港;北宁铁路;南京国民政府;东北地方政府;中英公司;铁路债务基金项目:㊀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 中国近代铁路投资中外档案资料整理㊁研究和数据库建设 (21&ZD230)作者简介:㊀郭少伟,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铁路史研究, E-mail:571890688@;马陵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㊁铁路外债史研究㊂引用格式:㊀郭少伟,马陵合.妥协与对抗:葫芦岛筑港引起的中英铁路债务交涉 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37-54.1928年底,张学良执掌东北政权之后,积极呼吁进行 东北新建设 ,提出以铁路为血脉㊁以自主海港为输出口的路港一体化交通发展策略㊂建立自主的葫芦岛港,既是张学良寻求军事现代化的愿望,也是其构建自主化的东北交通体系的必然要求㊂学界对于葫芦岛筑港早有关注,且成果颇丰㊂大多数研究者认同葫芦岛港的建设是挽救利权㊁抵制 满铁 扩张的必要之举,是构建自主的东北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但是多侧重于对葫芦岛筑港历程的梳理,对葫芦岛筑港与北宁铁路债务问题以及筑港引起的中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外交涉则少有关注,或仅泛泛而论①㊂从中外关系角度出发,关注中英公司在对华铁路债务交涉中所扮演的角色,阐释外国资本与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是本研究的重要切入点㊂本文基于英国外交部档案与中国台湾 国史馆 档案,通过对1929 1930年葫芦岛筑港引起的铁路债务交涉的梳理,探讨铁路债务交涉的缘起㊁焦点及交涉过程,以冀深化对近代铁路外债和中英关系史领域的研究㊂㊀㊀一、葫芦岛筑港的历史背景(一)葫芦岛筑港起因日俄战争后,日本根据‘朴次茅斯条约“获得了俄国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口段及旅顺大连两港之租借权, 自此以南满铁路为其侵略之大动脉,而以大连港为其尾闾,东三省的经济命脉入其掌握 1 ㊂到1912年,大连港的吞吐量超过营口港,成为了东北第一大港,东北的经济命脉被日本通过 满铁 和大连港所控制㊂为了抵制 满铁 在东北的侵略扩张,1924年5月张作霖成立了 东三省交通委员会 ,并制定了一系列自建铁路计划,希望构建由奉系掌握的东北铁路网,打破 满铁 在东北铁路网中的垄断地位㊂1928年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继续主持东北自建铁路网的建设㊂ 至1930年,北平至齐齐哈尔线正式通车,建立了北宁㊁打通㊁郑通㊁郑洮㊁洮昂五路联运制度㊂同年十月,北平至吉林正式通车,实行北宁㊁沈海㊁吉海三路联运,实现了张作霖的东西干线计划,将南满铁路置于中国铁路的包围之中㊂ 2 1930年,东北交通委员会在原有自建铁路基础上,出台了更加庞大的三大干线②总体规划,拟于5年内建筑支线27条,建筑费用约需2000余万元 3 ㊂83①②参见刘灿‘近代葫芦岛筑港活动及意义(1908 1931)“,辽宁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张博‘张学良与葫芦岛港“,刊于‘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钟桂华‘张学良将军与葫芦岛港“,刊于‘中国地名“2012年第12期;吴限‘葫芦岛筑港的悲壮往事“,刊于‘共产党员“2019年第42期;吴限‘葫芦岛港“,刊于‘兰台世界“2015年第12期;何莉‘在葫芦岛修筑中国人自己的海港“,刊于‘兰台世界“2011年S3期;李勤‘一隅海门悲欢史 葫芦岛港兴建通航始末“,刊于‘党史纵横“1993年第1期;张博‘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历史使命及其命运探析 以葫芦岛开埠为中心的考察“,刊于‘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6期;张丽云‘张学良筑葫芦岛港纪实“,刊于‘百年潮“2006年第4期;姚永超‘近代港口运营模式及其绩效研究 以营口㊁大连㊁葫芦岛港为例“,刊于‘大连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㊂三大干线 指的是:第一条,从葫芦岛起,经锦州㊁沈阳㊁海龙㊁吉林㊁五常㊁依兰,直达黑龙江下游的同江,称东大干线;第二条,从葫芦岛起,经锦州㊁大虎山㊁通辽㊁洮南㊁昂昂溪㊁齐齐哈尔㊁嫩江,直达黑龙江最北部的黑河,称西大干线;第三条,从葫芦岛起,经朝阳㊁赤峰,直达内蒙古的多伦,称南大干线㊂93妥协与对抗:葫芦岛筑港引起的中英铁路债务交涉虽然东北地区的铁路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样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正如时任北宁铁路局局长高纪毅所言:东北的交通,在中国境内算得首屈一指,轮铁纵横,虽不能说是密如罗网,已经是四通八达了,不过他有三个短处,所以尚不能充分的发挥妙用㊂第一个短处,是网结得密,却无网领可携㊂第二个短处,是孤翼独进,难收水陆发荣之效㊂第三个短处,与友邦经营的国际铁路逐渐变成了孤立的局势 挽救这种失败,要紧的是在以上所说的三个短处想出个 一举三得 的办法 这个 以一贯三 的办法,我们想来想去,想出来了,就是海港㊂ 4东北当局认识到,要发展东北铁路网,开辟新港口刻不容缓㊂而 查东北可筑港之处,惟有安东㊁营口㊁秦皇岛及葫芦岛等处,而安东不通自筑之路,营口水浅封冻,秦皇岛则坏地险僻,不易 旋,惟葫芦岛适于筑港之条件,葫芦岛位于秦皇岛与营口之间,于经济上军事上均占极重要之位置,海底多为泥土,易于开浚,且冬季之结冰期间,一年不过旬日内外,故以之筑港,最为适宜 5 ㊂(二)葫芦岛筑港计划及经费筹措实际上,葫芦岛筑港在清末便已启动㊂1908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最早提出修建葫芦岛港,并任命董开文为总办,聘请京奉铁路英国工程师秀思(W.R.Hughes.)为总工程师,对葫芦岛进行查勘,制定筑港计划㊂1910年4月,东三省总督锡良㊁奉天巡抚程德全会商度支部及其他各部商讨葫芦岛筑港的经费问题,计划以海关税收做抵,借支500万两作为筑港经费㊂当时清政府正筹划向美国举债修筑锦瑷铁路,美国人司戴德(Willard D.Straight)以锦瑷铁路经过葫芦岛为由,要求承建葫芦岛港,而锡良与程德全担心葫芦岛港筑成后被美国人掌控,所以反对将筑港经费归入锦瑷铁路借款之中①㊂根据郑孝胥与司戴德磋商的结果: (一)此项工程如系中国筹款自修则已,倘若借款,必应向该公司(英国宝林公司)议借;(二)包工一事临时投标以价廉者承办㊂ 6 由此可见,东北地方当局已初步确立葫芦岛自筹筑港经费的建设方针㊂1910年8月,在度支部的支持下,东三省官银号划拨10万元用于购地堪埠,后又提用东省监务局盈余以及各项杂款积存作为筑港经费㊂1910冬,在东三省公署设立葫芦岛筑港处,正式开始动工㊂但筑港工程仅进行一年,便受革命影响被迫中断,此次开工并无借款,工程也未外包㊂中华民国成立后,曾经有几次续筑葫芦岛港的提议,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开工㊂1912年2月,东三省都督赵尔巽即预备恢复葫芦岛工程,6月,赵尔巽派遣候补道员范其①转引自刘灿‘近代葫芦岛筑港活动及意义(1908 1931)“,辽宁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㊂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光调查葫芦岛开埠工程,范其光调查后上报奉天省公署, 惟第一段海堤等工现已过半,自应赶办完毕并当设法保持以免巨款虚糜,而待将来接续也 ①㊂但奉天省财政支绌,无力续建,希望中央政府给予支持, 查葫芦岛开辟商埠所估海堤工程不惟关系奉省一隅商务并与全局所关,匪细所称奉省财力艰绌,此项工程应改归中央直接管理自属正办 ②,但并未得到回应㊂1915年,北洋政府国务卿徐世昌趁欧战正酣,计划召集南洋华侨,将葫芦岛到赤峰的铁路以及 葫芦岛㊁洮南㊁赤峰三处商埠一律租给华侨 7 ,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实行㊂1916年,通裕铁路公司出于锦西煤矿输出的考虑,曾经向地方当局请求修筑葫芦岛港,最终也因经费不足未能开工 8 ㊂1919年张作霖重提修建葫芦岛港,并派株钦铁路代理总工程师苏里文(Sullivan)制定筑港计划㊂为防止利权外溢,北京政府和张作霖商议,由交通部和奉天省政府合作筑港,拟定由京奉铁路盈余项下支出500万元,再由奉天省库陆续拨付500万元,共计1000万元,作为筑港经费③㊂1922年直奉关系恶化,奉天省政府解除了和北京交通部的合办契约,省部合筑葫芦岛港的计划被取消,奉天省政府独立承担葫芦岛的筑港事业㊂后因筑港经费迟迟未能落实,此次筑港计划也未能实行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北的政治局势更为紧张,葫芦岛港也再度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㊂1919年孙中山在‘远东时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实业计划“,对葫芦岛港给予充分关注,认为葫芦岛港本身有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其 位置远胜于大连 ,其到海所经铁路比大连短200英里,周围也有丰富的煤田,经过开发甚至可以取代营口列为二等港的首位,主张通过铁路的建设把东北和蒙古东部作为葫芦岛港的经济腹地, 此港又可计划之,以为东蒙古及满洲全部之商港,以代营口 9 ㊂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除了其假想中的三个世界大港外,只有四个二等港,可见葫芦岛港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之高㊂葫芦岛港在1930年再次得以修筑也肇因于此㊂张学良接掌东北政权后,提出东北新建设的号召,拟办大事之一便是在葫芦岛开工筑港㊂1927年3月,张学良便派人勘探测量葫芦岛附近的海岸线,为筑港工作作准备㊂1929年3月,张学良亲自视察葫芦岛港㊂1929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孙科巡视北宁铁路沿线,并在沈阳与张学良举行会谈,孙科对东北当局的筑港计划极为赞同,表示葫芦岛港 关系于北宁路营业发展及东北对外交通,至为重要,尤应积极图维,以重建设 10 ㊂04①②③‘工程师范其光调查葫芦岛开埠工程及估勘辽洮铁路线路㊁查看辽河海口㊁辽河疏濬工程报告“,奉天省长公署档案,档案号JC10-3958,辽宁省档案馆馆藏㊂转引自刘灿‘近代葫芦岛筑港活动及意义(1908 1931)“㊂‘葫芦岛开埠工程等事“,奉天省长公署档案,档案号JC10-3699,辽宁省档案馆馆藏㊂转引自刘灿‘近代葫芦岛筑港活动及意义(1908 1931)“㊂转引自刘灿‘近代葫芦岛筑港活动及意义(1908 1931)“㊂14妥协与对抗:葫芦岛筑港引起的中英铁路债务交涉无论是铁道部还是张学良,此时都认识到葫芦岛筑港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经费问题㊂筑港工程需款甚多,铁道部与东北政务委员会起初计划举借外债筑港, 经费需五千万元,当财政奇绌之际,此项巨款,只有仰给外债之一法 11 ㊂东北政务委员会遂与英法银团进行接触, 闻兹者向英法银行团磋商借款百二十万镑或百五十万镑,该银行团代表者已由天津来辽与东北当局商议 12 ㊂中方甚至一度与外国银团签订草约, 兹事前年由华比银行买办李光照介绍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顾问吴晋,吴向东北政务委员会的杨宇霆㊁常荫槐建议,曾订筑五千万元借款草约,款由英法美银团出,担保品为黑龙江全省金矿及鹤立岗煤矿 13 ㊂由于不久后杨宇霆㊁常荫槐去世,该约未能履行㊂1927年7月,参与陇海铁路建设的荷兰银公司向北京政府表示愿意在陇海铁路完成后,集中建设葫芦岛港,请求前往奉天与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杨宇霆等人商议 10 ㊂杨宇霆认为葫芦岛 为奉天门户,借款一层必须慎重㊂荷兰于东省本无政治关系,惟其本国无钱,必将须转借他国,将来转生纠葛,不可不防 14 ,南京政府铁道部与东北政务委员会商议后,放弃举借外债的想法,主张采取提拨北宁铁路余利的方式来筹措筑港经费,认为这样既可以防止利权外溢,又可消弭日方之抗议, 因之英法银公司代表披屈变更计划,改为专办筑港 与顾维钧会晤结果,力避借款名义,由北宁路出款,由荷兰银公司垫款修筑,如此可杜日人之口,且可搪塞美前借款二千万之优先权 13 ㊂1929年9月,铁道部与东北当局经过讨论决定:由北宁路局主持开港事务,下设港务处,负责葫芦岛和营口港务;北宁路营业盈余不得提充军费,每月除北宁路经常开支㊁解部经费及偿还债务本息外,自1929年10月起,按月保留50万元,分存于天津㊁沈阳的边业银行,作为葫芦岛开港工程专用款 15 ㊂但因北宁铁路系英国资本建筑,且彼时铁路债务还存在违约的情况,故此举遭到英国债权人的强烈反对㊂英方认为,在每月铁路收入盈余仅70~80万元的情况下,按月提用50万元资金用于筑港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铁路债务的偿还㊂㊀㊀二、中英铁路债务博弈的过程与焦点㊀㊀英方对葫芦岛筑港工程的抗议,实际上是中英双方在北宁铁路债务问题上的博弈,是中英双方对北宁铁路余利的争夺与控制㊂北宁铁路债务问题颇为复杂,不仅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政治互动,还与清末民初的英国对华铁路投资存在关联㊂北宁铁路余利是指在铁路营收中扣除运营费用和偿还铁路债务之后的净利润㊂虽然北宁铁路是中国最早的国有铁路线之一,但使用这笔资金却必须得到英国人的同意㊂北宁铁路的前身为关内外铁路,是清政府划拨官款修筑的第一条铁路㊂1898年10月,清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政府因筑路资金不足,与作为英国对华铁路投资特许机关的中英公司(The British& Chinese Corp)①订立‘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举借英金230万英镑,用于展筑关内外铁路㊂1907年该铁路修至奉天,称京奉铁路,东北易帜后改称北宁铁路㊂北宁铁路建成后经济效益巨大,盈利颇丰,晚清至民国前期均居筑路之冠,偿还1898年借款后仍有大量盈余 16 ㊂该项资金不仅被用于展筑新线与改善经营,还常常被作为其他铁路借款的担保㊂因中英公司在与中国政府订立新的借款合同时,常要求中方提供切实的担保,中方遂以北宁铁路之余利作为借款的担保,其中1904年沪杭甬铁路借款㊁1914年沪枫铁路赎路借款和1921年唐榆双轨借款都是以北宁铁路余利作为担保的㊂1929年10月,中英公司对东北地方政府使用北宁铁路余利筑港表示抗议,并在此后与中方展开多轮交涉,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以下三个问题上:(1)唐榆双轨借款的偿还问题;(2)葫芦岛筑港合同是否违反1898年借款合同;(3)北宁铁路余利的优先使用权问题㊂(一)唐榆双轨借款问题唐榆双轨借款是1921年京奉路局为在唐山和山海关之间修筑双轨铁路向中英公司举借的债务㊂1921年3月,经北京政府交通部批准,京奉路局向中英公司举借50万英镑和200万银元,用于修筑唐榆双轨工程㊂合同规定借款自1922年7月起开始偿还,由京奉路局每月向伦敦汇丰银行拨交英金1万镑,向天津汇丰银行拨交银元5万元,直至借款偿清为止 17 ㊂该借款由中英公司直接借贷给京奉路局,并以京奉铁路余利作为担保㊂在地区政治局势动荡的背景下,双轨借款的偿还可谓一波三折㊂受政治局势的影响,在两次直奉战争期间,唐榆双轨借款债务一直未能偿还㊂张学良掌权后,于1929年2月恢复双轨借款的偿还,按照每月5万元的额度进行偿还㊂但中英公司对此并不十分满意,要求路局按照借款合同规定每月偿还1万英镑和5万银元,但都被路局以收入不足拒绝㊂截至1929年6月30日,双轨借款的英镑部分未偿还的本息约为41万英镑,而银元部分约为70.3万元②㊂至1929年底,北宁路铁路收入已大幅增加,但唐榆双轨借款仍每月偿还5万元,中英公司对此颇为不满,适逢此时铁道部又下令提拨北宁余利50万元作为葫芦岛港的筑港经费,遂招致中英公司的强烈抗议㊂中英公司认为,在每月铁路收入盈余仅70~80万元的情况下,按月提用50万元资金用于筑港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铁路债务的偿还㊂中英24①②中英公司成立于1898年,由英国在华商业巨头怡和洋行和汇丰银行联合组建,其目的是要 在中国获得各项权益,推动公共工程企业,进行金融周转 ㊂中英公司成立后,受到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取得京奉㊁沪宁㊁广九和沪杭甬等铁路的承筑权㊂From Sir Davidson to General Kao Chi-yi,September17,1929,F.O.371/13904,F6019/31/10.妥协与对抗:葫芦岛筑港引起的中英铁路债务交涉公司代表布斯比(Boothby)指出,北宁铁路局局长高纪毅曾承诺在铁路收入增加时将恢复双轨借款的全额偿还,现在将铁路余利用于葫芦岛筑港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其当时的承诺㊂为保证筑港工程的顺利进行,中方不得已做出妥协,铁道部于1929年11月指示北宁路局将双轨借款偿还额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①㊂尽管中方作出让步,但并未消除中英公司的不满情绪,中英公司仍对北宁路局从铁路余利中向葫芦岛港工程每月拨付50万元的行为表示抗议㊂1929年12月,中英公司向英国驻华公使蓝浦生(Mile Lampson)致电,表示 北宁路经济效益极好,现正为葫芦岛港口开发计划预留大笔资金,公司要求北宁路局按合同规定的还款额,即每月1万英镑和5千元额度进行偿还 ②㊂蓝浦生随即将此备忘录转递铁道部,不久后北宁路局局长高纪毅作出回复,表示 修复铁路仍需大量资金,每月偿还10万元已是北宁路局所能承受的极限,暂无法按照合同规定的金额进行偿付 ③㊂在与北宁路局直接交涉无果的情况下,中英公司代表戴维森(Alec Davidson)于1929年12月初再次向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提出抗议,反对从铁路盈余中拨出大笔资金用于其他用途,并抗议路局未按合同规定将铁路收入存入天津汇丰银行④㊂1929年12月10日,铁道部作出回应,称 已向北宁铁路局发出指示,要求路局按约履行双轨借款的偿还责任 ⑤㊂但北宁路局高纪毅再次以 必须服从政府关于葫芦岛和洮山线项目拨款的命令,无法完全履行双轨借款的责任 为由予以拒绝,高纪毅承诺将在银元部分偿清后,开始偿还双轨借款的英镑部分⑥㊂由于铁道部和北宁路局相互推诿,中英公司只能再度向英国驻华公使蓝浦生发出请求,要求外交部给予协助㊂1930年2月3日,蓝浦生会见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再次向其施加压力㊂为避免英方进一步的交涉,中方不得已进行了妥协㊂1929年2月,铁道部指示北宁路局从1930年3月份起增加双轨借款偿还额为1万英镑和5万元: 现本部已再令饬该局,嗣后依照合同规定,每月偿付英金一万镑,银元五万元,以清纠葛㊂倘该路依照合同偿还借款,则该公司当亦无可借口 ⑦㊂34①②③④⑤⑥⑦From Sir mpson to Foreign Office,December3,1929,F.O.371/14678,F225/21/10. From Sir mpson to Foreign Office,December3,1929,F.O.371/14678,F225/21/10. From Mr.Davidson to Sir mpson,January6,1930,F.O.371/14678,F1332/21/10. From Mr.Davidson to Sir mpson,January6,1930,F.O.371/14678,F1332/21/10. From Mr.Davidson to Sun Fo,January23,1930,F.O.371/14678,F1951/21/10.From Mr.Davidson to Sun Fo,January23,1930,F.O.371/14678,F1951/21/10.‘北宁路双轨借款各节略请查照“,中国台北 国史馆 藏外交部档案,档案号020-041106-0007㊂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然而,唐榆双轨借款的全额偿还并未让中英公司满意,戴维森在4月致蓝浦生的电报中提出 公司(即中英公司)并不满足于枫泾铁路赎路借款和唐榆双轨借款的偿付 ①㊂中英公司担心 政治局势的变化会破环现有债务偿还方案 ②,要求中方在余利充足的情况下优先偿还债务,将 所有剩余的收入用来支付公司和其他英国债权人的债务 ,防止债务偿还再次因政治局势的变化出现问题,故中英公司以葫芦岛筑港合同违反1898年关内外借款铁路为由继续与中方交涉㊂(二)葫芦岛筑港合同争议1930年1月22日,戴维森赴南京与铁道部部长孙科会谈,希望铁道部下令北宁路局停止向葫芦岛工程拨款,并指示路局按时履行偿还责任㊂孙科一方面答应就此事与张学良进行协商,另一方面也正式告知戴维森,铁道部目前正在与荷兰治港公司(Nederlandsche Maatschappij Voor Havenwerken,N.Y.)就建设葫芦岛港问题进行谈判,预估金额为450万美元㊂孙科希望戴维森代为询问,作为备选方案,中英公司是否愿意为该项目提供125万英镑的借款,提出该项借款可以北宁铁路的剩余收入作为担保㊂戴维森在征询董事会的意见后,于1930年1月28日正式回复孙科,表示 在北宁铁路的违约债务偿清之前,不能为葫芦岛项目提供融资 18 ㊂实际上铁道部与北宁路局并未寄希望于中英公司董事会的同意,所以还未等戴维森做出正式回复,铁道部便于1930年1月24日指示北宁铁路管理局局长高纪毅与荷兰治港公司驻华总代表陶晋施在天津签订了‘建设葫芦岛海港合同“,合同规定: 荷兰治港公司为葫芦岛海港承办人,工程造价共计640万美元 工程用款由北宁路局在每月月末分批交付,每批为9.5万美元 19 ㊂实际上,中方原本便未打算向中英公司举借债务,孙科对中英公司的询问更多是形式上的㊂一方面,在清末筹建锦瑷铁路之时,中方便将葫芦岛筑港的借款优先权授予了英商宝林公司,此时如向中英公司举借筑港之经费必然引起纠葛,故中方并未真正考虑向中英公司举借债务;另一方面,从维护利权的角度出发,中方希望将葫芦岛港建设成为拥有完全自主权利的东北第一大港,从而削弱大连港在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而英国本就对北宁路有较强的控制权,中方绝不能接受葫芦岛港再为英国所掌握,于是铁道部最终将葫芦岛港工程正式转包给荷兰治港公司㊂1930年2月初,中英公司得知中荷签订葫芦岛合同后,便向中方提出强烈抗议,请求英国外交部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取消筑港合同,认为该合同严重违反了44①②From Mr.Davison to Sir mpson,April11,1930,F.O.371/14726,F3007/775/10. From Mr.Boothby to Mr.Mayers,March24,1930,FO371/14678,F1707/21/10.。
五次中东战争
五次中东战争根据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向外扩张,以色列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穆斯林涌入该地区。
1516年,奥斯曼帝国开始统治耶路撒冷和附近的大片领土。
1918年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战败,退出该地区,英国默认占领了全境。
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地区。
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以约旦河为界,划分为两部分:东部为约旦,西部由英国管理,此地区遂被正式称为巴勒斯坦地区,此时犹太居民占总人口11%。
虚线右边为约旦,左边为巴勒斯坦地区1917年—1948年间,大量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地区,这使得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冲突开始激烈化。
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181号决议。
该决议提出在原英国巴勒斯坦托管地建立两个国家,一个是犹太国,一个是阿拉伯国,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治。
犹太人接受此决议而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
绿色划分给以色列,黄色划分给巴勒斯坦,白色由联合国管理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
以色列建国次日,邻近的阿拉伯国家便集结了军队发动第一次中东战争争夺前巴勒斯坦托管地,与以色列军队交战。
第一次中东战争时间:1947年11月—1949年3月结果:以色列获胜1948年阿拉伯联合军以色列1948年步兵参战方1948年5月15日双方火力配置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时间:1956年10月29日-11月7日地点:西奈半岛和加沙走廊及周遭地区结果:英法以联军军事胜利,埃及政治胜利,但夺回苏伊士运河制权。
英法殖民体系遭到重创,美苏成为全球霸权。
参战方兵力伤亡与损失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被摧毁的埃及坦克第三次中东战争导火线:1967年4月7日,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并演化成全面战争。
时间:1967年6月5日–6月10日结果:以色列国防军压倒性胜利领土变更:以色列从埃及夺取加萨走廊及西奈半岛;从约旦夺取约旦河西岸地区(包括东耶路撒冷);从叙利亚夺取戈兰高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英国对阿拉伯行省的占领。一战爆发不久,奥斯曼 帝国于1914年10月正式参战。为保卫英国通往印度的运 输线,防止波斯石油资源被敌方控制,英国很快出兵两河流 域。11月6日,从印度调来的英国舰队驶至渡斯湾,炮轰法 奥,英国军队在阿巴丹登陆,于11月22日攻占了巴土拉,12 月占领古尔纳。到1915年5—6月问,英军占领阿马拉和纳 西利亚;10月,英军先头部队进抵阿济济亚,遇到抵抗被迫后 撤至库特。这支9250人的英军部队于1916年4月向奥斯曼 军队投降。受挫之后的英军于1916年12月恢复军事行动. 1917年3月攻占巴格选。此后英国继续北上,直至1918年 10月彻底占领基尔库克。10月30日《摩德洛斯停战协定》 生效,11月7日,驻守摩苏尔的守军撤离,英军进驻摩苏尔。 [1](P172)英国再度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主人,用一支军队 守卫着从摩苏尔到波斯湾的土地。
收稿日期:2007.05一15 作者简介:王三义(1968一),男,甘肃清水人,山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在站博士后。
一84—
万方数据
(=)耸阿拉诒人的诺言。阿拉伯人特别是叙利亚人和 伊拉克人,担心英、法、德殖民主义者趁机从中渔利,影响阿 拉伯人的独立事业,一战初期尚未完全站在奥斯曼土耳其帝 国的对立面。当时阿拉伯人的处境极为困难:奥斯曼土耳其 帝国成为德国的盟国,英法控制着埃及、苏丹、北非、阿拉伯 半岛边境。英、法唯恐阿拉伯地区落人德、土一方,便竭力拉
阿拉伯诸行省的安排,既给阿拉伯人许诺,支持阿拉伯人“独立”和“统一”.又给犹太人允诺.支持犹太人建立
“民族之家”,同时允许法国人得到叙利亚(包括黎巴嫩),与法国共同受国际联盟“委托”统治阿拉伯地区。而英
国的真实意图则是如何建立自己在中东的持久控制,既不想让犹太人建国,也不想让阿拉伯地区统一,还不想让
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英国在战争初期就与汉志的实力 派人物谢里夫·侯赛因接触.表示愿意支持侯赛因建立统一 的阿拉伯王国。英国驻开罗的高级官员麦克马洪在与侯赛 因的通信(后文详述)中.专门协商了相关问题。侯赛因相信 了英国人的许诺。1916年6月侯赛因的儿子阿里和费萨尔 在麦地那起义,驱逐了汉志的奥斯曼军队。随后,费萨尔挥 师北上,进入叙利亚,配合英军攻人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 1917年12月,英军攻陷耶路撒冷。在法国策应下,英军沿地 中海东海岸北进,夺取了提尔、西顿、贝鲁特、的黎波里。在 约旦河东岸,费萨尔领导的阿拉伯军队同艾伦比率领的英军 配合作战。1918年10月,阿拉伯军队和英国军队同时进入 大马士革。根据《摩德洛斯协定》条款,奥斯曼土耳其在叙利 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汉志、阿西尔、也门的行政当 局被废止,从而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人400多年的统 治。到巴黎和会召开(1919年1月)时,艾伦比统率的英军 控制着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大部分地区,肥沃新月地带的命运 由占领军掌握。“整个中东,除了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的某 些部分可能不包括在内,其余都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经济附 属物。”[2](N84—485)法国则坚持要在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 南部享有控制权,希望得到或至少可以控制海峡区域。阿拉 伯军队解放了南起西采半岛、北至托鲁斯边界的叙利亚,并 解放了伊拉克大部分地区。但按照军事法令,这些地区由英 国最高统帅控制。
斯坦由英国控制和占有。建立犹太民族之家的允诺,是英国
取得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而占有巴勒斯坦后,英国的埃及
属地和印度殖民地从此连成一片。巴勒斯坦既是英国连接
埃及和印度的“大陆ຫໍສະໝຸດ ”,也是连接英阚的非洲和亚洲殖民地
的链条,是从地中海往波斯湾运兵的通道。[6](P133—142)
对犹太复国主义者来说,宣言的发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犹
陇阿拉伯人,承诺在战后给予独立自主。[3]《脱8—529)
1915年7月,谢里夫·侯赛因写信给英国驻埃及一苏丹 的高级专员麦克马洪,提i“独立条件。此前,侯赛因与英国 官员秘密淡判,英国许诺战后建立“阿拉伯帝国”。侯赛因和 阿拉伯人“时代会”及“阿拉伯青年会”一致提出的合作条件 是:英国承认阿拉伯建立一个版图包括北至托鲁斯、南至阿 拉伯海的独立王国,取消外国的一切特权。麦克马洪到1915 年底才给侯赛因答复,表示基本同意,但仍保留英国在一些 地区的特权,特别是伊拉克南部。英国认为,那里是英国切 身利益所在,不能轻易让步。麦克马洪还认为,叙利亚北部 的地巾海沿岸地带以及亚历山大勒塔,并非纯粹阿拉伯地 区,而且牵涉到法国的重大利益,所以采取保留态度。侯赛 因主张伊拉克南部问题战后再谈;对叙利亚北部沿海地区某 些土耳其人居住区,侯赛周作了让步。至于大马士革省西海 岸地区,侯赛因坚持不能交给法国。最后,英国尊重阿拉伯 民族的“自由”,侯赛闻同意向土耳其人宣战,阿拉伯的一切 资源都供协约国使用。于是侯赛因号召全体穆斯林起来参 加反对土耳其的“圣战”,费萨尔率兵进人亚喀巴,为英国人 从埃及出兵叙利亚提供了有利条件。费萨尔策动叙利亚人 反土耳其,并宣称根据《侯赛因——麦克马洪通信》,协约国 的目标与阿拉伯独立的目标是一致的,协约国的胜利将保证 阿拉伯统一独立的实现。阿拉伯人对土耳其统治区的占领, 以及切断交通线、阻止德、土军队南进的行动,给德、土盟军 造成困难,使英国军队得以于1917年12月进入耶蹄撒冷。 阿拉伯人称这一重大措施为“阿拉伯大革命”f 3](P530一
《协定》中对巴勒斯坦的分割)。[4](P267)同时,劳合·乔治
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提上议事日程。
。
1917年11月《贝尔福宣言》发表。速对犹太复国主义
者来说求之不得,因为这足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巴塞尔大会
20年之后首次得到一个大国的正式支持。[5](P80)1917年
12月,艾伦比将军率领的英军占领r耶路撒冷。此后,巴勒
法国人过多染指。事实上犹太人、阿拉伯人看到希望却得不到实利;法国表面上与英国平起平坐,实则受到英国
支配。最终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陷入失控状态,阻不体面的方式收场。
关键词:英国;中东外交;结果;剖析 中图分类号:K5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_5957(2007)06_0084批
大英帝国有海军、殖民地、贸易三太优势做后盾,在外交 场上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从出兵中东(1914年)、英法“协 定”(1915年)到委任统治(1922年),liif后几年时间,英国费 尽心机,酝酿方案、出台政策、选派官员、安抚各方(主要是阿 拉伯人、犹太人和基督徒)、“左顾右盼”(与法、俄、美等国周 旋),终于受国际联盟“委任”,堂而皇之地统治美索不达米 亚和巴勒斯坦(包括外约旦),期间的外交策划和实施极为玄 妙,值得深入研究和仔细玩昧。
(三)对犹太人的诺言。巴勒斯坦的战略地位对英国非 常重要,如果英国控制巴勒斯坦,不仅能从侧露确保苏伊士 运河安全,而且还将埃及、波斯湾和印度等英国的东方殖民 地连成一片。法国想利用其与叙利亚等地的传统联系,趁奥 斯曼帝国衰败之际把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大叙利亚”纳入
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法提供夺取巴勒斯
坦等地的理由。1916年劳合·乔治内阁决定加强英国在中
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从埃及主动向奥斯曼帝国发起进攻,夺
取西奈半岛和巴勒斯坦。劳台·乔治极力主张攫取巴勒斯
坦,他通过英国驻法大使转告法国,英国要控制中东并保持
自己的军事存在(后来在巴黎和会上,他拒绝承认法国在战
后中东的地位,贬低《赛克斯一皮克协定》的重要性,反对
太复国主义者似乎感到建国的希望就在眼前。
二、英法之间的妥协与 中东计划的最后落实
法国在中东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所有列强中,法国 向这里资本输出最多,是奥斯曼帝国最大的债主。当然也有 政治利益,如法国支持基督教徒在叙利亚、黎巴嫩、伊斯坦布 尔的活动开展得很早。[7】(P14l一142)法国与英崮相同的利 益是联合抵制俄国的瓜分计划,所以19世纪一直主张“保持 土耳其现状”,但法国企图控制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安纳托利 亚南部。一战期问,协约国签订了四个为瓜分奥斯曼帝国做 准备的“秘密协定”,其中最关键的是1916年4月由英国外 交宫塞克斯与法国驻贝鲁持总领事皮克及俄国代表协商签 订的《塞克斯——皮克坍定》。[8](P62I—壬22)其主要内容包 括:叙利亚西部、包括黎巴嫩等地划为法国的直辖领地;伊拉 克南部、巴勒斯坦的海法港和阿克港划为英国的直辖领地; 巴勒斯坦由国际共管;叙利亚东部和摩苏尔省划为法国的势 力范围;伊拉克中部地区划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英法龋国在 各自的直辖领地内可以建立任何一种制度,在势力范围将建 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英法两国不在阿拉伯半岛取得属 地,不允许第三国取得属地和在红海沿岸建立海军基地。 [9](P268)
_85—
万方数据
在贝鲁特和黎巴嫩沿海的分遣队被法国部队所替换。根据 在巴黎所订的协议,法国古罗将军成为协约国驻叙利亚的行 政长官。此时耶路撒冷和雅法出现反犹太人的暴动,巴格达 的局势变得日益紧张。1920年3月,叙利亚大国民会议宣布 叙利亚独立,建立包括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在内的叙利亚独立 国家,实行立宪君主制,推举费萨尔为国王。恰在这年的4 月24日,英、法、俄在圣雷奠(意大利境内)订立协议,就摩苏 尔石油特许权和输油管问题、委任统治问题、对土耳其人和 阿拉伯人采取行动的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确立了英国和法 国划分肥沃新月地带的基本框架:法国委任统治叙利亚和黎 巴嫩,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由英委任统治。[10](I珥34)《圣雷 莫协议》使英法在中东的长期争夺画上一个句号。
一战的硝烟散尽以后.以英国和法国为主宰的国际联盟 决定建立委任统治制度。所有委任统治地被划分为A、B、c 三类,这一新制度用国联盟约第22条从法律上固定下来。 前奥斯曼帝国属地伊拉克、巴勒斯坦(包括外约旦在内)、叙 利噩和黎巴嫩被划分为A类委任统治地区。根据国联盟约 规定.A类委任统治地可以暂为独立国,但在行政管理方面 须由受委任国予以指导和援助。殖民列强用委任统治制度 作为一个得心应手的幌子,标榜其宗旨为“保障该地居民和 平、秩序和良好管理”。1920年7月1日,英国第一任高级专 员在巴勒斯坦就职,英国的委任统治从此开始。1922年7 月,国际联盟委员会向英国政府颁发了委任统治书。后来的 学者认为,1923年7月《洛桑条约》签订,“把阿拉伯地区从 土耳其分出去”才得到法律上的确认,此前土耳其并未同意 把阿拉伯各行省分离出去,所以委任统治不能生效。[11] (P90)可见英国实际的委任统治比条约生效提前了三年多时 间。1920年8月10日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宣布:叙利亚 (包括亚历山大勒塔、阿勒颇、大马士革、贝鲁特等城市)划给 法国,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摩疗尔省并人巴格达和巴士拉. 组成伊拉克国,受英国监督;巴勒斯坦(包括约旦河两岸土 地,并延伸至亚喀巴湾)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并将《贝尔 福宣言》写入委任书中;英国人获得经过叙利亚的输油管辅 设权,法国则可以用武力自由处置费萨尔及叙利亚王国。 【2](P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