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土家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阳土家族的独特民俗风情
我生在,长在,工作在,但作为巴人土家族的后代,对我的老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土家这个民族自然有些好奇。从儿时起,只要有机会回到老家,都会对土家这个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做一番探究。
发祥佷山的民族一定有“奇”
八百里清江横穿长阳,人类在清江流域的活动从未停止。据史料记载,在旧石器时代,大约在18.5万年的“长阳人”洞穴中,茹毛饮血,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巴人著名首领廪君披荆斩棘,开疆扩土,成为一方部落首领,这就是土家族的祖先。
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西南约30公里,距清江隔河岩水电站25公里有一座山,名为武落钟离山,又称佷山。相传,武落钟离山是巴人祖先廪君诞生及掷剑称王的地方。整个山体若浮湖面,山下四面环水,碧波荡漾,岛上五峰错落,巉岩磷立,巴人遗迹犹存。
《后汉书》中关于巴人祖先廪君是这样记载的:"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
巴人首领廪君就是从这里率领他的部落走向四方的。一直以来,武落钟离山被视为湘、鄂、川、黔等地土家族人寻根祭祖的圣山,朝拜者络绎不绝。
土家人的独特,表现在民族的性格上,他旷达又哀怨,他野性也
贤淑,他粗犷还细腻,他理性并感性,他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本民族的文字。三峡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田华在《从土家人的性格看土家文化性格》中写道:“土家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容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其从性格表现出来的外显,笔者认为有如下容:旷达与哀怨,野性与贤淑,粗犷与细腻,理性与感性。”
土家姑娘出嫁一定要“哭”
长阳土家族民俗民风多种多样,有哭嫁、跳丧舞(打丧鼓)、摆手舞、吹打乐、花鼓子、南曲等等,其中哭嫁可谓是中式咏叹调。
在土家族,姑娘出嫁是一定要哭的,而且是一门传统艺术,有着渊远的历史。而今土家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婚恋自由,传统的哭嫁现象逐步表现并发展成为一种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亲朋好友前来送别,新娘要哭;娘家人为新娘置办了嫁妆新娘也要哭;新娘出嫁的当日更要哭。因为,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哭是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倾述。哭的形式可以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会哭的姑娘一个月不哭词不带重复,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过去、哭现在、哭未来。哭嫁的高潮当属新娘出嫁的日子,新娘会邀请几位要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哭的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相互鼓励、劝慰的话语。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土家姑娘是用“哭”这样一种形式在倾诉心中的情感,琢其蕴则意蕴丰富。
由国家一级导演友龄执导,郭凯敏、马以、倪青、雷婷等知名演
员主演的《哭嫁》,是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背景,由一个家庭哭嫁引出,讲述土家儿女舍生冒死营救汉族红军女战士、展现土汉儿女团结一心、为革命赴汤蹈火的感人故事,这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哭嫁”首次以影视剧作的形式登上大银幕。
土家遇亡人一定要“跳”
跳丧舞,又称打丧鼓,土家族语为“撒叶儿嗬”。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主要流行于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区。这种舞蹈源远流长,滥觞于晋南北朝的“歌丧”。隋唐时期,土家族先民有“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之俗。至今,土家族死了老人以后,附近乡亲皆来跳丧。少则百人,多达几百人上千人观看和参与跳丧。其表现形式是一人(掌鼓者)执鼓领唱,其他人合唱,边歌边舞。
这种祭祀歌舞,在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村中某家老人过世,闻讯的乡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路前来打丧鼓,通宵达旦,这叫“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
“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知南方或北方,你是南方我也走,你是北方我也行,我也走,我也行,打一夜丧鼓陪亡人”。在表达“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族团结的同时,更显现出“家有亡人一定要跳”这种亦歌亦舞悼念亡者的独特方式,它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世代相传,保持着浓厚的巴人遗风。跳丧舞虽哀而不悲,往往以欢快之歌舞表现,这就是土家族“打丧鼓”民族性格的表现。
在长阳,跳丧舞这种古老的丧葬仪式,已发展成一种特有的土家文化艺术。在城关长阳广场上,每到傍晚都可以看到少者几百人多着上千人同台而舞,人随鼓动,鼓随人响,时而悲悲切切,意长悠扬,时而火暴劲舞,粗犷豪放,歌声鼓声脚步融为一体,脚跟鼓点鼓跟脚,气势磅礴。
杀年猪格子肉一定要“蒸”
土家族农村冬至前后,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有请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吃“年猪饭”的习俗,又称“吃血蕻子”、“吃蒸肉”或“抬格子”。
每当杀年猪时,男人们在门前杀猪刮毛,剁肉洗肠;女人们在房烧火做菜,招待客人;孩子们嬉戏打闹,好不热闹。年猪饭主菜是格子蒸肉,由五花肉、瘦肉和排骨组成,下面垫着老南瓜或土豆。一旁点缀着炒猪血、蒸干鱼、炸土豆片、大骨汤四盘特色菜,以及豆瓣酱、豆腐乳、辣椒酱、泡菜四碟凉菜,令人垂涎欲滴。
在过去,土家村民一年才杀一次猪,也没有农贸市场,腊月杀猪后,要保持在一年家中有肉,烟熏腊肉就成了农家传统。“屠宰年猪九九天,松枝柏叶燃香烟。夜熏日烤凝山味,腊肉味超鲜肉鲜。”烟熏腊肉久藏不腐,腊香味美,煮熟切片,瘦肉棕红有泽,肥肉油而不腻,上席佐餐均宜,是土家人的最爱。
盛宴“十碗八扣”一定要“吹”
“十碗八扣”是长阳土家族的传统盛宴,凡有红白喜事、款待贵宾“十碗八扣”都会出现,并配以响匠(土家人特有的吹打乐队俗称
响匠)伴奏,吹鼓手先是吹出长号,而后唢呐吹出欢快的《菜调子》,好不热闹,这就是“十碗八扣一定要吹”。
所谓“十碗八扣”,是指十碗菜中,除第一碗的头子和最后一碗汤以外,其余八碗都属于“蒸菜”,上菜前将菜碗反扣装盘。这十碗菜分别是头子、笋子、鸡子、鱼、蒸肉、羊肉、丸子、肚子、正肉和汤。头子即肉糕,垫之粉条、黄花和木耳之类;笋子有海参、鱿鱼,以笋子垫底;鱼的垫菜是莲米或花生;蒸肉的垫菜为洋芋或南瓜;羊肉的垫菜为豆腐;丸子多以瘦肉加豆腐做成;肚子的垫菜为豆芽或黄瓜;正肉(类似扣肉)的垫菜为豆豉;汤则由虾子或肉丝做成。第一碗是最好的一道菜,以肉糕、粉丝、肉丝、黄花、木耳等做成,故第一道上席。而最后一碗汤又叫“醒酒汤”,用于酒醉饭饱之后醒酒,所以放在最后。
在土家,隆重的宴席才上十碗八扣,上莱时按顺序一碗一碗地上。上第一碗时,大盘手(类似跑堂的)高喊一声“大炮手……”,长长的拖腔直到席前,随之鸣炮,三通炮响,长号齐鸣,响匠吹起欢快的《菜调子》(每道菜都有一个固定的《菜调子》),主人开始敬酒。出第二碗菜时,大盘手高喊“顺……”第二个《菜调子》又吹起。直到上完十碗菜,大盘手一声“齐……”后,响匠吹《下席调》,此席毕。客人坐席的席位上下左右,各分大小。十碗菜在桌上放也有规矩,或摆“四角扳爪”或摆“三元及第”。除十碗菜以外,上下还要配腌菜碟二个,为客人解酒解腻。
民族小吃一定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