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古镇再生保护与更新论文
城市更新和历史名城文化保护结业论文

城市更新和历史名城文化保护结业论文试评西安西大街沿街城市设计西安:有古城墙没有古城的“古城”西安城是一座奇怪的城,号称中的十三朝古城。
但很多人来了西安之后恐怕都是要失望的,因为在城市中你几乎找不到古城的痕迹,除了城墙和钟楼、鼓楼这几个散点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这座城市和其它城市没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会说西安的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棋盘式布局。
的确,这个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但是棋盘式路网和古城的感觉是完全不能画等号的。
很多大型的居住区、校区、工业区都是棋盘式布局,如果不再建筑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区别,这种总平面上的说法很难让人信服,大多只是给人留下一个城市印象,很难和古城联系在一起。
而且很多人,如果没有仔细研究地图或者别人告知不说,他们自己走在路上是不会自觉感受到西安横平竖直的道路的。
总之,棋盘式路网作为一种手法,也不是古代特有的。
首先西安太大,大到已经成为一个区域,而不是通常意义的城市。
这种向特大城市发展的趋势是西安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的过程,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西安事变、骊山、华清宫、兵马俑这些和西安市区相距遥远的景点,给中外游客造成了第一影响的误解。
其次,出了火车站看到城墙的那种冲突会逐渐被城市里面各色各式建筑冲淡,越深入了解西安往往越发失误。
在我看到90年代大雁塔的老照片之后,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居然是今天的大雁塔广场的前身。
这里不得不提到曲江模式在此处的成功。
最后,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西安在值得我们骄傲的同时也有很多让我们惋惜和遗憾甚至是愤怒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可能还要简单地从历史上梳理:唐朝安史之乱、黄巢之乱让长安城遭受了空前的浩劫,被彻底破坏。
长安从此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下降为一般性的地方都会。
明西安府城是明王朝在唐末韩建所筑新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于洪武七年重修西安城墙,以加强军事防御能力,形成了今天西安老城的格局。
清代西安府城的总体规模仍和明代一样,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成辐射状通向四门。
176.历史文化名城下的一般古镇保护与更新——以南京汤泉古镇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下的一般古镇保护与更新——以南京汤泉古镇为例1曹迪,张劭然,王林星摘要:一般古镇是以历史资源丰富程度、历史文化影响力等为评价标准、相较于历史文化名镇资源次丰富的一种古镇类型。
一般古镇也是我国绝大多数古镇的主要类型。
在实际保护、更新与发展过程中,一般古镇常常面临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外界保护更新重视不够等现实问题。
本文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般古镇的保护要求与保护措施,提出一般古镇的发展应结合周边区域整体联动,保护与更新应在原真性的理念下注重本地化、日常化风貌的延续,并通过针灸化的方式进行古镇更新。
选取南京汤泉古镇为案例,探索了基于古镇格局修复与建筑风貌协调的原真性延续,采取试点型建筑改造推动针灸式古镇更新,并提出了阶段式开发与互反馈型政府居民共治平台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一般古镇,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村,古镇保护古镇是承载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集中性居住建筑群,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资源丰富度的角度下,古镇又被进一步的分为历史文化名镇与一般古镇等不同类型。
在当前消费文化主导的环境下,历史文化名镇已基本成为城市与地区的重要文化展示窗口与旅游名片,充斥着过度商业化与原真性衰退等种种问题。
而一般古镇则较少的被社会认知,其中大部分古镇的保护与更新仍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认知一般古镇?历史文化名城角度下一般古镇现有保护措施是什么?规划实施层面下一般古镇应该如何保护与更新?本文以南京汤泉古镇为例进行阐述,并总结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般古镇保护更新启示。
1一般古镇的相关概念1.1一般古镇的定义一般古镇是按历史文化要素丰富程度划分的一种古镇类型,相对于历史文化名镇以区别。
一般古镇是满足百年以上建镇历史、保留有传统民居建筑群与传统风貌的城镇,其历史发展在多个朝代、时期的历史资料中可考。
相比于历史文化名镇,一般古镇已发掘、现存文物与历史文化资源相对不够丰富,或者在目前的历史文献考证中尚未对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构成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仅能从部分角度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 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古镇是中国独特的历史遗产,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镇文化历史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国家对古镇文化历史的重视和支持,许多古镇如丰盛古镇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了具有特色的旅游胜地。
如何在保护古镇文化历史的基础上推动古镇的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保护古镇文化历史的现状和意义古镇文化历史是古镇的灵魂和价值所在。
古镇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特色美食等等都是古镇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统艺术的传承。
古镇文化历史的保护也有助于促进古镇文化旅游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二、推动丰盛古镇的持续发展丰盛古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丰盛古镇能够持续发展,推动古镇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1.加强古镇文化历史保护保护古镇文化历史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文物古迹等进行保护和修复,建立相关历史文化档案和资源库,加强对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
也可以加强对古镇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古镇文化的传承中来,让古镇文化历史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挖掘古镇文化资源古镇文化资源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古镇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特色美食,推广古镇的文化产品和手工艺品,为古镇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撑。
也可以加强对古镇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古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推动古镇文化旅游发展古镇文化旅游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古镇旅游产品、丰富古镇旅游项目,提升古镇的旅游服务水平和品质,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复兴--以随县安居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复兴--以随县安居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安居镇的空间格局、街道肌理和历史要素,通过规划的手段和方法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根据安居镇的历史建筑特点,参考其建筑质量、建筑风貌状况的价值等因素,规划采取修缮、保留、整修改造、拆除四种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进行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安居镇;历史要素;街道空间;历史建筑随县安居镇是湖北省第六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城镇之一,是湖北省十九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随州市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与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
镇区范围内拥有九街十八巷、安居遗址、羊子山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安居镇紧邻随州市,随县,具有区位地理优势。
在现代化城镇发展中,安居镇的古建筑和周边环境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历史街区的格局与肌理也面目全非,急需科学规划的方法来保护与复兴。
1.现状介绍安居镇保护规划的范围包括安居镇九街十八巷,安居遗址,羊子山遗址。
安居镇的古镇特色有历史价值——以古鄂国都城、古随国都城、古楚文化为特色的丰富历史内涵;文化价值——丰富的历史典故传说、悠久淳朴的民俗文化和生活风貌以及丰富的美食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特色古建筑群落和空间;建筑的门、窗、檐、台、马头墙——特色要素。
本文着眼于保护街道的空间形态和空间肌理以及历史要素,对古建筑做到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2.空间及要素分析2.1自然空间格局安居镇有着独特的“水、田、山、街、镇”的自然空间格局。
1.水。
安居镇是由在镇区交汇的涢水、溠水孕育而成,现在的城镇用水仍依赖这两条河流,未来将从北面黑屋湾水库引水。
现状河流污染较为严重,应严格保护、加强治理安居镇域内的各类水系。
2.田。
安居镇地处江汉平原,阡陌纵横,历来是农业发达之地。
3.山。
安居镇南部山林为安南山村,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区,保护山林自然环境,有利于未来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浅谈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基 本 前提 。禁 止 任何 有损 于 大桥 镇保 护 的商 业 开发行 为 。任 何政 策 法规 的制 定和 建设 活动 ,必须 以保护 为首 要前 提 。 保 护 是前 提 ,开 发是 手段 ,发展 是 目的。要 在保 护 的前 提 下
体实 施 细则 》 ,把保 护 的要 求 和措 施落 实 到具 体单 位和 个 人 。通 “ 江 都 大 桥 , 古 名 白沙 ,近 江 滨 ,聚 落 颇 盛 大 。 ” ( 清 光 过地 方立 法 程序 ,完善 大桥 镇 的保 护 工作 制度 。制 定 具有 可操 作 绪 《 江 都县 志 》 )。 自汉 以来 ,大桥 已有 人 文记 载 ,宋 淳 熙二 年 性 的 “ 镇 规 民约 ”,有 利 于形 成居 民在 历 史建筑 保 护 工作 中 的 自 我规 范 意识 。每 年投 入 一 定的 资金 ,确 保 古镇 保护 措施 和 保护 规 扬 州 市江 都 区 大桥 镇 的古 镇 东西 长 四华 里 ,南 北 2 华 里 ,中 划实 施 到位 。通 过 企业 、社 会 的配 置力 ,积 极 利用 民间力 量 ,得 大街 、南后 街 、南 北街 、塌扒 街 是一 条又 蜿 蜒弯 曲的石 板街 ,石 到社 会和 群 众 的理解 和 支持 ,吸引 更 多的人 力 、财 力和 物 力 ,在 板街 建 于 明末 清 初 ,街 道 由近 万 块 花 岗石 每 块 长 约 三 尺 ,宽 尺 政府 的主 导下 发挥 最大 的保 护作 用 。 余 ,厚 四寸 ,有 序 的铺 成 ,路 中成 “ 目”字 形排 列 ,下 面 青砖 砌 二 、 务实 与务 虚相 结合 。 成水 道 ,各 户 阴沟 与其 相 通 ,成 为一 个完 整 的排 水 结合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必要性分析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必要性分析范文这里我们讨论的传统历史古镇,主要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城镇发展过程,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风貌特点的“古镇”。
这类古镇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遗迹、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如苏州的周庄、安徽的宏村等。
第一,传统古镇有着悠长的历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能够反映该地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以及建筑的风貌特点;第二,传统历史古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一些历史古镇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如贵州的千户苗寨;第三,传统历史古镇能反映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一样的自然风貌,古镇在适应这些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亦产生了不同风貌,如藏区的土库房;第四,传统历史古镇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大量的传统建筑风貌,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的景观形象,而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的融合统一,构成了传统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特征;第五,传统古镇的形成往往有其独特的功能特征,在文教、政治、军事、商贸、交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丽江古城是当时茶马古道重要的驿站。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价值传统古镇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自发的,不同于现代城市有着统一的规划。
现存历史古镇的建筑风貌并不仅代表某个时间节点上的建筑,还会有各个时期建筑风貌的并存,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不仅有明清时代的中式传统民居,也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欧式混搭建筑形态。
但由于我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我国不同地方传统古镇的历史遗存也并不均衡。
总的来说,明清以前的传统古镇建筑已基本消失,现存的传统古镇主要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
这些古镇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传统历史古镇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往往会形成适当的发展规模。
例如在南方以水路为主的地区,交通以人力的渡船为主,商品贸易以面对面的交易日常用品为主,因此街道的尺度规模较小,从而形成了江南古镇前街后院,下街上宅的建筑形态。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 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古镇是中国独特的城镇形态,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国独特的历史遗产,古镇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现代文明全面进步的今天,保护古镇文化历史成为一个被重视的课题。
推动古镇的持续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保护古镇文化历史和推动古镇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一、保护古镇文化历史的重要性1、传承历史文化古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们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古镇中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古老民俗习惯等,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2、保护城市风貌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特风貌代表了中国古代城镇的典型样貌,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符号。
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不仅可以保持城市的独特风貌,也可以增进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古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可以促进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当地经济水平。
二、推动古镇的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促进旅游业发展2、促进文化交流古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推动古镇的持续发展,可以增加古镇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增进中外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古镇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1、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古镇中的历史建筑是古镇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历史建筑,是保护古镇文化历史的基本要求。
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保护古镇中的历史建筑,合理规划古镇的整体布局,保持古镇的独特风貌。
2、加强古镇文化传承古镇的传统文化是古镇的魅力所在,要加强古镇文化的传承,培育古镇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古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论文——以西安为例

4 後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我想说点题外话。 小时候坐着公交车“进城”的时候,就会看到高大雄伟的城墙。那时候父母 就会指着车窗外不远处的城墙告诉我,“宝贝,这就是西安城墙,全中国只有咱 们有城墙,几百年前就有了,一直在这里保护西安城里的人,日本人的飞机大炮 都没打垮它。” 父母讲的不全是对的,除了西安,平遥、南京、开封都有自己的城墙;西安 城墙也早不是明清的西安城墙了,1984 年修缮之后才有了西安城墙今天的模样。 然而每当你对一个西安人提起城墙的时候,他们脸上都会闪现出一股毫不掩饰的 自豪,不论他们身处西安的哪条街,都能毫不犹豫的抬手指出城墙所在的方向。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已经不再是妈妈怀抱里懵懂无知的孩子。从灞桥实 验小学到西安铁一中学,每一堂中国古代历史课,似乎都是老少两代唠着家常。 关于在这座城市里发生过的事,我们早已知道的不少于讲台上的老师。来到武汉, 来到华中大,在西十二楼的教室里,当建筑史老师讲起中国古代,讲起咸阳,讲 起长安,讲起大明宫、骊山行宫、秦始皇陵、曲江池,这些左右前后的同学需要 认真记忆的词汇于我来说,无非就是某个朋友家,某学校的对门,某路车终点, 某年看烟火的地方。 但当心中的自豪感散去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在西安生活了二十年 的人,我从来没有登上过西安城墙!儿时父母的讲述又回荡在耳畔,环城公园里 靠着城墙晨练的老人、每年元宵节远远望见的城墙彩灯,坐在车上无数次穿越的 城门…… 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可是,城墙上到底是什么样的?从城墙上向下看,
通过建筑高度的控制与风格的控制,避免了现代建筑对古城视觉的干扰和破 坏,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3.2.3
在西安城区内,也保留了很多标志性建筑,如钟楼、大雁塔等,为了能使这 些建筑有很好的建筑景观效果,提升城市的古城印象,保护规划开辟了文物古迹 通视走廊。按照《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规定,通过对钟楼至东、西、南、 北门通视走廊宽度的控制和其间建筑高度的控制,如规定城楼钟楼至东门城楼通 视走廊宽度为 50 米,通视走廊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 9 米,通视走廊外侧 20 米以 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 12 米等技术规定,切实提升了通视走廊的景观效果。
古镇旅游开发中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更新

古镇旅游开发中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更新摘要:随着古镇旅游的兴起,古镇旅游开发中如何对历史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和更新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四川黄龙溪古镇为例,从总体规划、地域建筑、地域文化景观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把黄龙溪古镇与丽江古镇做对比,最后总结出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历史环境进行保护和更新的方法。
关键词:古镇旅游开发历史环境保护更新一、引言近年来,古镇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古镇独具特色地理环境、地域建筑景观风貌以及地方风俗。
随着古镇旅游的兴起,在古镇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和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同时要对传统进行现代传承,使古镇与时俱进地发展。
黄龙溪古镇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依山傍水。
古镇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它是岷江中游重要的水运码头,同时它是茶叶之乡。
黄龙溪古镇历史和民俗文化丰富,是中国现存不多的临江古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黄龙溪古镇旅游开发中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一)古镇总体规划黄龙溪古镇总体规划明确了保护规划范围,根据历史建筑保存及分布情况将保护范围划分为三个区域。
不同保护级别的区域有各自的保护更新管理规定。
核心保护区是黄龙溪古镇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地方,这里的历史建筑风貌较为集中和完整。
核心保护区以保护为主要任务。
区域内街巷的格局、尺度以及建筑的风貌需严格保持。
对区域内的改建和新建建筑按其对整体历史风貌的影响进行整改。
对古镇风貌延续较好的进行维护;对古镇风貌维护不利的进行修复;对完全丧失历史风貌的进行拆除。
规划范围的第二个层次是风貌控制区。
风貌控制区范围需要确保不对核心保护区产生风貌上的破坏。
风貌控制区范围内只允许对现存建筑进行少量的必要维修。
新修或改建扩建则必须通过管理机构审批。
改建和新建建筑在形态上必须与古镇传统风貌保持一致。
古镇保护规划范围的第三个层次是协调发展区。
协调发展区衔接着古镇与周边现代建筑区域,这一区域的建筑尺度需与古镇传统建筑尺度协调。
浅谈历史古镇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

浅谈历史古镇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摘要: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古镇保护与更新都是推动城市文明和谐发展建设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历史古镇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作为动态的宝贵城市遗产,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选择下,历史古镇体现出多元性、多样性、原生性的独特构造。
本文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分析其现状问题等,探究历史古镇保护与更新模式,为历史古镇建设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历史古镇;保护与更新;大理喜洲古镇1.背景作为在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历史古镇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建筑体,更是当地文化民俗和历史变迁的见证,并且在不断的在生长演变,具有一种独特且顽强存在的文化生命力。
为了保护和更新历史古镇,我们应该以本地历史文化为基础,在整体空间上采取保护和更新举措,以便为古镇创造出一个充满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空间,使其充满活力和生机。
让历史古镇不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顺应时代的同时不失本色。
本文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探讨历史古镇更新设计中,如何在保护文化韵味的同时带动古镇的发展,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寻找平衡点。
2.古镇资源概述2.1历史资源大理喜洲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北部,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地势西高东低,目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大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隋唐时期被称为“大厘城”,在南召时期更是被作为“十睑之一”,并被认为是电影中“五朵金花”的故乡。
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与重点侨乡之一,在2016年10月被评选为为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 2017 年时又被选入云南省创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名单中。
2.2民族文化喜洲古镇以白族文化居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结合了当地独特的自然特色,形成了现在喜洲独特的白族文化,这体现在服饰、饮食等方方面面,例如传统的扎染艺术和当地特色的喜洲破酥粑粑。
这都透出当地的民风民俗。
2.3建筑特色古镇是以四方街为中心而向四周延展开,道路呈现纵横交错的模式,民居沿着街巷两侧分布结合,形成规模各具大小的空间结构。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 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1. 引言1.1 古镇文化的保护意义古镇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该地区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保护古镇文化,首先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是对先辈智慧和生活方式的珍视与传承。
古镇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一处风景,更是保护一座城市、一方水土、一个文明。
古镇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性是无可替代的,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被继任者认真保护和传承。
古镇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当代文明的一种反思和传承,它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
古镇文化的保护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古镇文化的传承也可以带动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保护古镇文化,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是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传承。
只有加强对古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1.2 丰盛古镇的重要性丰盛古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丰盛古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丰盛古镇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延续,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瑰宝。
丰盛古镇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丰盛古镇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内涵。
其建筑风格、民俗习俗、传统手工艺等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乡村文化、城镇演变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当代社会,丰盛古镇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作为旅游目的地,丰盛古镇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丰盛古镇还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等各种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 正文2.1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试论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试论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背景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它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古镇是中国传统城镇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人文、自然等方面的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古镇在经济发展中也受到了不少挑战,古建筑的老化、城墙的倒塌、历史文物被盗、文化传承的断层等成为了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二、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1. 历史价值古镇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折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典型的地方之一。
文化遗产的保存,有助于传承文化血脉,提振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个性和独特性。
同时,古镇的历史价值还体现在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其建筑、文物、器具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 人文价值古镇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历史、传说、民俗等方面。
古镇代表了口头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众传承文化的中心。
古镇所保留的遗产,如建筑、文物、文化森林等,代表了特定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是文化的瑰宝。
3. 自然价值古镇自然价值主要体现在城镇布局、水系、山川、自然风光等方面。
生态环境是现代城市化的完整性要素,而自然输血也有助于城市发展。
古镇的自然价值可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增加城市景观的美感和吸引力。
三、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1.全局性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全局性控制,包括修复古建筑、制定规划、研究发掘、调查勘探等。
同时保护区域的开发、教育、文化、科技、传播、旅游、宣传等必要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也需要进行保护。
2.更新设计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状态和需要,进行更新设计。
如修复古建筑的立面、屋顶、地基等,使之恢复原有状态。
通过更好的设计来让保护对象更符合现代的使用标准和需求,以实现把历史遗产发扬光大的目的。
3.科学管理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最核心的要求是采用科学的保护管理方式。
需要制定保护计划,安排专业的人员,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工作,同时需要灵活地制定对文物需要进行的相关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5篇)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5篇)第一篇: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摘要: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提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浙江廿八都古镇传统特色开发与保护规划一、古镇概况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依山伴水,地理位置优越,号称“鸡鸣醒三省”。
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始称“廿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宋室南渡之后,仙霞古道日渐繁盛,廿八都逐渐由兵家必争之地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四方之民云集,富甲三省边界,雄踞一方。
廿八都当地居民是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类型。
各种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
在古镇,从建筑到街道巷弄,再到整个古镇的环境,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和格局。
多种类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保存完好,它们融浙式、闽式、徽式、赣式、客家式于一体,风格各异,匠心独具。
此外,其它的历史物质遗存众多,壁画、古桥、古庙、古阁等不胜枚举。
二、古镇的传统特色廿八都古镇布局基本沿袭明清“一溪二街”格局。
主街纵贯南北,与枫溪平行,北段称“枫溪街”,南段称“浔里街”。
主街之西为一条古老的后街,狭窄弯曲,大致与主街平行。
东西走向巷弄众多,纵街横巷,构成南北长、东西狭的古镇街市。
廿八都古镇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1991年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古镇传统建筑特点古镇建筑总体布局,依山而建,因势而导,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历史文化古镇再生保护与更新论文

历史文化古镇再生保护与更新论文
历史文化古镇的再生保护与更新
【摘要】针对当前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出现的问题,以陕西陈炉镇为例,从空间布局、历史遗存、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整治措施,笔者探讨在古
镇中延续文脉,尝试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复兴进行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历史文
化名镇;耀州瓷;保护与更新; 0 引言
2021年,中国陈炉古镇旅游发展论坛在铜川举行,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在简要介绍了铜川的社会经济发展后谈到,铜川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陈炉古镇就是一个典
型代表。
目前,陈炉古镇正处于保护与更新整治的关键时期,需要认真分析自身价值特色
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采用正确的策略开展保护更新工作。
1 陈炉古镇概况 1.1 历史沿
革
陈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铜川市东南20公里的山巅,制瓷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宋元以后著名的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场,北宋时制瓷业达到鼎盛,清乾隆年
间曾创造了年产八百万件瓷器的业绩。
曾在古时出现过“郁郁千家烟火迷”的“炉火不夜”的壮观景象,是当今历史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规模最大的古陶瓷窑场。
其古窑
属于耀州窑体系,是在耀州窑遭战火焚毁衰落后而逐渐兴起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 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古镇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形态,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活泼丰富。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保护古镇文化历史需要加强法律保护。
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把古镇文化历史保护纳入国家层面。
这些法规要明确禁止非法拆除、破坏古建筑,保护当地民俗文化活动不被侵犯。
同时,政府还应该在行政上对非法破坏者进行严厉处罚,让违法者得到应有的制裁。
其次,保护古镇文化历史还需要重视文化传承。
古镇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载体,特别是在传统产业和古镇文化之间甚至形成了一种深厚的内在联系。
这些传统文化和产业是古镇振兴发展的重要保障。
所以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和传承意义的认可,带动整个社会对古镇文化历史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产业升级和文化创新发展。
第三,逐步建立古镇公共设施。
随着旅游、文化娱乐和其他现代功能的不断发展,公共设施如停车场,垃圾处理设施等也需配套。
这些公共设施的发展也有助于维护古镇的环境,保证游客的正常活动和生活需求,提升古镇的人文修养和形象素质,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拓展古镇的市场态势。
最后,社会力量的参与必不可少。
其中,社会力量主要指旅游业、保护古建筑等群体。
通过他们的参与,可以有效提高古镇文化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保障古镇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有序进行,使古镇文化的传承更有保障。
同时,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科学发展观念也会得到更立体全面的升级,推进古镇全方位的文化创新发展。
总之,保护古镇文化历史,推动丰盛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自发挥其独立性的作用,形成协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态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继承古镇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古镇更加美丽,更加繁荣,文化更加源远流长。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 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古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古镇的文化历史,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古镇的持续发展。
必须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古镇作为文化遗产,面临着环境、建筑物和人为因素的破坏。
政府应该加大对古镇的监管力度,加强修缮工作,确保古镇的原貌得以保留。
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保护古镇的文化历史。
政府和专业机构应该合作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古镇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并制定相应的经济奖励和补助政策来鼓励古镇的保护和发展。
古镇的居民和企业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古镇的居民应该加强自觉性,不破坏古镇的文化遗迹和建筑物,保护和传承古镇的文化传统。
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和经营古镇的旅游项目来推动古镇的发展,增加古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旅游业也是推动古镇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开发和规划古镇的旅游资源,提供更好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古镇参观和观光。
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让游客更加了解和体验古镇的文化。
教育也是关键因素。
学校应该加强对古镇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和热爱古镇的文化,让他们成为古镇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机构。
政府应该设立相关部门来负责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并与相关的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合作,集中管理古镇的文化和旅游事务。
通过建立健全的机制和组织,可以提高古镇保护和发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保护古镇的文化历史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工作,需要政府、居民、企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古镇的文化历史,推动古镇的丰盛持续发展。
老镇更新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老镇更新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无数古镇、老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这些古镇,见证了无数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古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
位于江南的水乡古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个古镇拥有近千年的历史,古镇内古建筑众多,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古镇面临着诸多问题:古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差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古镇的形象,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地政府提出了“老镇更新”的计划。
这个计划旨在保护古镇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其进行改造升级,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具体措施包括:修缮古建筑、改善基础设施、整治环境卫生、发展特色旅游等。
修缮古建筑是老镇更新的重要一环。
政府聘请专业的古建筑保护团队,对古镇内的古建筑进行全面勘察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详细的修缮方案。
修缮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留古建筑的原有风貌。
同时,加强监管力度,确保修缮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改善基础设施也是老镇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府加大对古镇基础设施的投入,新建或改造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整治环境卫生是老镇更新的另一项重点工作。
政府组织力量,对古镇内的环境进行全面整治。
包括清理河道、治理污水、加强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整治,古镇的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整体形象焕然一新。
发展特色旅游是老镇更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政府依托古镇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例如,推出古镇导览服务、组织民俗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民宿等。
这些特色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体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老镇更新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最新word论文】试论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研究专业论文】

试论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摘要:古镇是民族历史的“活字典”,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却遭到了大量的损毁和破坏。
做好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做到以下三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多学科介入保护;积极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论文关键词: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古镇旅游由于适应了城市居民寻幽访古及休闲体验的需求而成为发展极为迅猛的旅游形态,其参与性与体验性十分突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的旅游热点之一。
与古镇“旅游热”接踵而至的古镇“开发热”、“申遗热”也日渐升温。
而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东方聚居文化的瑰宝”的古镇正面临着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的强力冲击。
因此,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的是:古镇本身就是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旅游、开发的“根本”,而消失的文化是不可复制的,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不仅使古镇旅游、开发成为无本之末,更是我们这代人对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的一种罪过。
由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就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重大课题。
一古镇释义(一)概念提出镇,从现代释义看,是介于村与县之间的人类聚落形态。
从历史角度看,镇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日军,小日守捉,日城,日镇,而总之者日道”,…因军事需要,才设立了镇;北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逐渐融合,“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从此,镇便成为在一定的地域形成并完善的、以一定文化特征为中心的地缘组织。
“所以,现代意义上的镇应该追溯到十世纪前后的宋代,是在唐末农村出现的大量草市的基础上形成的日常交换商品和社交的场所,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自发形成的经济社会空间。
镇是乡村都市化的结果,镇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而古镇,就是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始终延续并保持原有村镇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风俗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具有历史文化遗产性质的现代人类生活聚落。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 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

保护古镇文化历史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作为中国古镇文化的瑰宝,丰盛古镇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古镇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和体现,而丰盛古镇则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传统文化,成为许多文化遗产的保存者和传承者。
要保护古镇文化历史,关键在于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文化。
首先要从物质及文化遗产上保护古镇的历史。
保护物质遗产,包括修缮保护古建筑、石拱桥、古塔寺庙等建筑,以及古镇内部的街巷、广场和水系,如此才能够承载其历史文化,向后人展示古时候的模样。
其次,传承文化必不可少。
传统文化是古镇文化的关键,因此必须持续发展和传承。
只有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文化,才能够真正保护古镇文化历史。
对于如何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丰盛古镇也不例外。
保护古镇的自然环境,保持其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景观,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是古镇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
古镇文化遗产是其最重要的资源。
通过开设博物馆、文化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将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并将其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如此即可推动古镇旅游业的发展。
3. 创新服务模式。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旅游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要根据此类要求提供更丰富、更多元化的服务内容,以提高游客体验和满意度。
这样一来,游客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则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从而带来更多的收益,也会使古镇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保护古镇文化历史,推动丰盛古镇持续发展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保护,才能够让丰盛古镇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古镇的再生保护与更新
【摘要】针对当前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出现的问题,以陕西陈炉镇为例,从空间布局、历史遗存、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整治措施,笔者探讨在古镇中延续文脉,尝试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复兴进行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耀州瓷;保护与更新;
0 引言
2010年,中国陈炉古镇旅游发展论坛在铜川举行,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在简要介绍了铜川的社会经济发展后谈到,铜川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陈炉古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目前,陈炉古镇正处于保护与更新整治的关键时期,需要认真分析自身价值特色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采用正确的策略开展保护更新工作。
1 陈炉古镇概况
1.1 历史沿革
陈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铜川市东南20公里的山巅,制瓷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宋元以后著名的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场,北宋时制瓷业达到鼎盛,清乾隆年间曾创造了年产八百万件瓷器的业绩。
曾在古时出现过“郁郁千家烟火迷”的“炉火不夜”的壮观景象,是当今历史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规模最大的古陶瓷窑场。
其古窑属于耀州窑体系,是在耀州窑遭战火焚毁衰落后而逐渐兴起的。
1.2 历史遗存
陈炉古镇现为综合性风景区,规划布局依山就势而建,不仅有游赏对象和旅游设施,当地还有大规模的居民进行瓷业生产与日常生活,组成了复合型的民居社会系统,因而其结构特征上由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三个职能系统组成。
古镇分为居民生活区、生产作业区、文化教育区、行政管理区四部分。
各区间相互联系,有的当地居民自家本身独成生产体系,瓷窑产品远销国内外,如李家瓷坊。
陈炉古镇属人文史迹型景区,是古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窑系窑炉,是活着的耀州窑。
这些历代窑址依山排布,密如蜂房,瓷片铺路,细致入微,从院落到街道,都能看到那些废弃瓷片掺在泥土中,按色彩搭配,横竖相隔,排列有致。
景区现如今残留着多个各个朝代的窑炉遗址,成为人们前来旅游的一大看点。
各家院墙全是罐罐垒砌,窑院的边缘是另一家的窑顶,罐罐便成了每家预防危险的防护墙。
据文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始于周,兴盛与明清,据资料,陈炉共有金、元、明清陶瓷地30余处烧瓷窑炉40余座,作坊遗址和各代文化堆积200多处。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明代窑炉遗址。
经过千年的烘烤和长时间的高温烈火烧制,窑炉的原料土质已经熔炉变形,当地人把这种熔炉变形的石块,称为琉璃。
触及表面,会感到凹凸不平,但在阳光的照射下却绚烂夺目,酷似风化千年的岩浆。
1.3 建筑风貌
古镇因处黄土高原东南部,建筑布局多为退台式,一层层密集交错的窑洞沿山盘旋上升,窑上叠窑,一家窑背就是另一家的窑院,又不同于黄土地上常见的独家独户的土窑院落。
虽无统一规划,但布局高低错落,因山造势,层叠有序,上下左右,层层叠叠密如蜂房。
家家户户的院墙更是别具特色,用废弃的罐、缸、盆、碗堆砌而成,正面墙壁色彩斑斓,据当地人介绍,这些罐罐名为“匣钵”,是原来陶厂专用来烧制瓷器,后更换下来的匣钵因为自身轻巧,就成了陈炉人眼中的宝贝,废物利用,作为自家的院墙。
展现出陈炉古镇特有的人文风貌特色。
2 陈炉古镇特色产业
陈炉的特色产业当属陶瓷业,生产形式以民营为主,生产工艺以民间形式而存在,艺术表现以民间生活为源泉。
笔者先后多次参观了古镇的生产车间和民间作坊,陶瓷的生产工艺为手工拉坯,烧制---加工---成品自成一生产体系,有的陶瓷形象还有专门的模子,马蹄要烧成,历千年而鲜有改变。
这种落后的生产工艺尽管落后于时代,却成为以今赏古的一面镜子,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
装饰工艺上从民间艺术汲取营养。
扬陈炉文化之长。
陶瓷上的花纹均为工人手工雕刻,“土艺术”的道艺十分高超,可谓是民间艺术家。
然而,陶瓷烧制的成本也是相当大的,每烧制出炉一件成品,只要有一点点的瑕疵,都将变成废品,十分可惜。
这就看到了窑厂外为什么成堆成堆的瓷罐和精美陶艺品在阳光下暴晒而无人理睬。
在民间的小作坊家的院墙上也可见到,一个个倒流壶依次排列摆放,虽为疵品,但这一独特景观也堪称古镇一大亮点。
3 现状与问题
就目前景区发展来看,古镇缺乏一个整体保护和开发规划,在考察中发现还有个别官窑遗址未被保护起来,周围杂草丛生。
原始古朴的风格是陈炉发展旅游的亮点,又要搞旅游开发,还要挖掘保护瓷风古韵,要搞招商引资,同时还要保护古镇不被破坏。
对于这一综合性风景区,要控制游人数量,规范游人行为。
对各代窑址定期保养、修护。
古镇内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较差。
通往陈炉景区的公路基本上是依山而修,等级低、坡度大、弯道多、路况差。
特别是上下水问题,一直是中国老城(镇)区中较难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古镇区传统民居内自来水供给不足,饮水和陶瓷用水以水井为主。
据笔者了解,当地居民饮水,要挑着桶到山上的井里区打水,水井上无任何遮挡物,而且井内水源也不十分干净,上面还漂浮着不明物和尘埃,为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健康隐患,也影响了古镇区的生态环境。
这样的用水环境远远不能满足与旅游配套的餐饮、住宿等要求。
社会性衰败,缺乏青年骨干,后劲不足,成为古镇发展的不定因素。
人才大量外流,不仅缺乏旅游方面的人才,也缺乏古陶瓷研究和现代陶艺开发的人才,体质不力与经营落后造成许多老艺人与青年人流失,陈炉的制陶工艺面临着传承问题。
4 陈炉古镇保护与更新
照顾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协同整体和区域发展关系,总观考虑各方面利益。
陈炉——不要全盘开发,戒照搬照抄其他古镇的规划模式,套用在陈炉身上。
要坚持保护为首,规划先行,彰显特色,综合开发,高点起步,稳步推进的开发方针,保护当地民风民俗和建筑特色。
将陈炉作为铜川市旅游业的名片。
重塑古镇文化特色,并不是要一味的怀旧、复古,而是既要容古又要纳新。
一方面要保留古镇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要创造适应古镇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做到自然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
5 结语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小城镇,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更新显得紧迫而又复杂,本文以铜川陈炉古镇为例,对保护与更新的策略进行了探析,希望能保护和传承古镇的历史文化、历史遗迹、传统风貌,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古镇的整体品质,实现其可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增奇,李长奇.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更新策略探析.山西建筑,2012(1):25—26
[2]吴蔚.延续文化脉络再现古镇风韵——以苏州市木渎镇保护与整治规划为例.江苏城市规划,2009(8):26—28 作者简介:
张珈彬(1989-),女,汉族,陕西人,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环境
艺术设计专业在读,陕西西安邮编:7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