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马哲题库第一章论述题答案

合集下载

马哲期末论述题及答案

马哲期末论述题及答案

哲学部分:1、试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两个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例如(适当举例)……其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在社会领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观的原理要求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

例如(适当举例)……4、试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路径,事物的发展只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

⑵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⑶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时代总是要前进的,不能因暂时挫折而动摇。

其次,发展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⑴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变革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情;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 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A. 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 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 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 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 运动范畴D. 意识范畴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A. 唯理论和经验论B. 唯物论和唯心论.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 世界观和方法论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8.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 .普遍性B .特殊性C .斗争性D .客观性10. “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12.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 D .矛盾的斗争性13.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 .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A.激变论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15.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 .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6.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完整word版)大学马克思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word版)大学马克思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到了晚上关门时间,哈尔找了个隐匿的阴暗角落藏了起来,威里祝他好运后离开了教堂。
夜里,威里没收到电话,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去教堂。可他等了许久,也没看到哈尔出来。威里跑进教堂到处找哈尔,哈尔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消失了,情急之下,威里报了警。
由于失踪的是外国游客,警局接到报警后格外重视,警长费林格马上带领警察包围了人骨教堂,进行全面搜索。
第二,人工智能强化了思维形式,思维功能过程在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提出了哲学和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问题。
案例2:人骨教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案
2000年到2004年底,捷克斯洛伐克库那哈拉市发生了多起人口失踪案件,但直到2004年11月19日鬼节前夕,一名美国大学生在当地著名的圣巴巴拉人骨教堂神秘失踪后,才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当地人传说,骨魔瑞特会在每年的11月20日前后一周的时间里,外出寻找骨头为这座人骨教堂添加新的装饰材料,这些失踪的人难道已经成为骨魔魔掌下新的牺牲品了吗?库那哈拉市陷入恐慌之中......
以上是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隐忧。
无论如何,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哲学意义。第一,有力地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一方面它打破了精神活动的神秘性,人脑思维活动之所以可以模拟,就在于它有其一定的物理机制和运动规律,证实了意识来源于物质的唯物主义原理,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意识能动性原理。
A、辩证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实证的唯物主义
答案:C
7、将物质归结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观点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近代唯意志主义的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D
8、相对论原理证明:物质的质量与能量的统一是可以计算的,时空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物质分布本身。这说明( )。

马哲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

马哲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 )。

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D.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4、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C.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6、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精髓是( C )。

A.对立统一B.革命性和批判性C.实事求是D.理论联系实际7、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C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C.核心部分D.实质或灵魂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D、新兴阶级的世界以观1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D )A、历史性B、真理性C、科学性D、实践性1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B )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C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绝对真理的体现20、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C )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反映论2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D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23、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D )A、适应时代的需要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2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B、古代唯心主义与近代唯心主义C、辩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D、中国的唯心主义与西方的唯心主义26、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A、等同的B、一致的C、可相干的D、整体和部分关系2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态度应是(B )A、剖析它的根源,从局部上保留它B、具体分析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C、以它为对立面,作为批判的靶子D、它是根本错误的,要全部抛弃它的内容28、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C )A、对立统一B、革命性和批判性C、实事求是D、理论联系实际29、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B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思想C、共产主义精神D、无私奉献30、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A、是否坚持唯物论B、是否支持唯心论C、是否坚持辩证法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31、世界观就是(B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32、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33、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D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3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A )A、只有剥削阶级的哲学B、既有剥削阶级的哲学又有被剥削阶级的哲学C、只有劳动人民的哲学D、哲学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二、多项选择题1、一个哲学素质较高的人( ABCD )A.能高瞻远瞩B.有宽广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C.有很强的全局与整体观念D.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秋毫的能力E.能全面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2、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ABCDE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C.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D.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E.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3、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BD )。

马哲第一章习题答案

马哲第一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答案:单选1、B2、A 3 、D 4、 D 5 、B多选:1、AC2、ABDE3、ABC4、 ADE5、 BD判断分析:1、该说法是错误的,答案要点: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还是辩证的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

2、该说法正确。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材料分析题:【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其中材料1、2、3是因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因此要么事与愿违,要么令人啼笑皆非;材料4,5则生动揭示了辩证法的有关原理,从而要么获得了正确的认识,要么取得了实践的巨大成功。

【答案要点】(1)材料1中奶牛需要定期挤奶,这是它的生理要求,到了适当的时候不挤牛奶,牛奶就会挤不出来了,主人想把奶积攒起来是忽视了奶牛产奶的这种规律性,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会使实践归于失败。

(2)①材料2中鲁人认为使用二倍的治疗半身不遂的“偏枯之药”的剂量就能使死人起死回生,这种简单类推的做法违背的哲学原理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叠加过程,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②鲁人的错误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变化有质与量的差别,我们不能混淆两者的界限。

每一种事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决不能无限度地乱用,更不能机械地只从量的大小上类推。

(3)材料3过江者和鲁人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理。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靠主观愿望做事,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不同情况的特点,这样做事情才会成功。

(4)①齐人由于猎狗本领不强,所以打猎不成,后来他就回家耕田,耕田就赚到钱,有了钱就买了好的猎狗,有了好猎狗就捕到了很多猎物。

这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中猎狗是最关键的,得到猎狗才能到猎物,所以主要是买到好的猎狗,为了买猎狗,他去耕田,赚了钱就可以买到,买到之后打了猎物他会赚更多的钱,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也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的重要性。

大工马哲题库第一章论述题答案

大工马哲题库第一章论述题答案

大工马哲题库第一章论述题答案1.如何对待传统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其哲学依据是什么?首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正确把握他们中的科学的、合理的、符合特征的东西,更重要地是要找准他们中间不合适宜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甚至迷信的东西,将之一分为二。

其次,要坚持扬弃。

对于正确的我们要坚持继承和发扬,我们要吸收和引进,对于不正确的我们要坚决否定,采取不学习、不继承、甚至隔离的态度。

其三,要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和优长,从东西方文化最容易结合的地方,进行吸收和融合,保证东西方文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相互发展,避免相互排斥、相互削弱、相互敌视的局面发生。

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我们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否定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 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大连理工马哲全程导学(蓝皮书)大题答案

大连理工马哲全程导学(蓝皮书)大题答案

第一章▼1.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1)从意识的本质特征来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就是说各种意识形式,其内容不论如何特殊,各种思想观念,其表面不论如何看起来远离现实生活,都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现实,来自物质世界.(2)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歪曲的反映.▼2.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一般和个别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一般是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而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别是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而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而存在,因为一般包含了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3.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这并不是说矛盾斗争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是处于一定条件之中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或无条件性,一是指,它与同一性比较,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比较,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指,斗争性虽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的制约,但它能打破制约它的那些条件,并且创造出事物发展转化所必需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上述论断割裂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统一的关系.▼4.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1)这句话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2)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7.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相互斗争,到一定阶段,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事物发生质变,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这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8.世界统一与存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存在”错因在于”存在”的意义不明确.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相反,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世界统一于物质,所以意识也统一于物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即物质的产物,而且意识是来源于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但不能说意识统一于物质,因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整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同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并不矛盾○世界本原归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量变都可以引起质变×只要埋头苦干,就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预期的目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并非有了量变,就一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当量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或者超过这个程度时,都可能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西方文化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方文化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部分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整体和各个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第二章▼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的反映论原则.(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而是能动的创造活动.一方面,主体能动地加工感性材料,创造出概念和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主体根据需要,能动地创造出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从而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反映和创造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坚持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发挥的过程.▼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但是今天我们获取知识可以有多种方法.我们可以在实践中直接获得知识.也可以采取间接获得知识的方法.比如从书本中获取真知,所以一个人要获取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是不科学的说法,过于绝对.▼2.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真理具有相对性,就是说真理里面包含着错误×.真理相对性是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应的.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真理包含的错误准确说来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6.社会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绝对性:(1)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实践最终一定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3)凡经实践证实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有不可推翻的性质.\\\不确定性和相对性:(1)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的实践,具体的实践有其局限性.任何一个时代的实践往往又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人类认识的一切理论和观点.(2)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能完成的.(3)已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7.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8.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第三章▼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统一体.人类历史是人们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2.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是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因而是错误的.\\\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思想动机之类的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物质生产及其规律;二是以往的历史理论恰恰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2)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心史观.一些唯心史观也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5.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是潜在的生产力.(2)科学技术只有和生产相结合,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重大变化,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3)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6.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任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具有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武装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因而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并同落后思想展开必要的斗争,对于发挥先进思想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可能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8.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个前提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其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已内含着杰出人物的作用,杰出人物只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才能对历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9.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也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2)人的本质由以生产关系为主的全部社会关系的综合构成.(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4)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性.第四章▼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都创造价值,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的不同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价值和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价值增长的源泉仍然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的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而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才有资本周转方式快慢的不同.▼1.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3.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5.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是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6.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7.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它必然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8.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并且劳动力价值决定中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其局限性表现在:(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11.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工人的劳动时间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一章2.试述辩证的否定观;并用以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范畴是(B)。

A .一切哲学的基石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C.辩证法的基石D.世界观的基石.2.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C)。

A .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 D )。

A .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 .客观实在性B.可感知性C.具体性D.真实性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 .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6.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B)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C)。

A .互不相关的两回事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 D )。

A .朴素唯物主义理解B .机械唯物主义理解C.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 .辩证唯物主义理解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 D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1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A)。

A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 .夸大静止的绝对性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12.静止就是( C)。

A .绝对不动B .暂时不动C.运动的特殊状态D.永远不动13.时间和空间( D)。

A .同物质运动无关B .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 .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14.“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 A )。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范畴是(B)。

A.一切哲学的基石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C.辩证法的基石 D.世界观的基石.2.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C)。

A.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D)。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 B.可感知性 C.具体性 D.真实性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6.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B)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C)。

A.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D)。

A.朴素唯物主义理解 B.机械唯物主义理解C.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辩证唯物主义理解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1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A)。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静止的绝对性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12.静止就是(C)。

A.绝对不动 B.暂时不动C.运动的特殊状态 D.永远不动13.时间和空间(D)。

马克思原理题库第一章 题库

马克思原理题库第一章 题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A.革命性和批判性B.实践性阶级性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则表明 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C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D.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A事物的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范围的扩大二、多项选择题 5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BCD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BDE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方式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E物质的根本属性3、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BC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E.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ABD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人脑自生的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E.人脑的生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B 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6、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A.“独中又自有对”B.“反者道之动”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D.无独必有对E.“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大学马克思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巨大成就,出现了人的意识是否有被取代或超越的危险,机器是否有摆脱被控制的可能方面的担忧。对此,首先要明确说明的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是意识物质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实践。因此,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就表现出来了。
教堂鬼节,美国游客神秘失踪
人骨教堂建于14世纪,当时由于疾病和战争导致了大量人的死亡,墓园存放不下如此多的尸体,所以当局决定用人骨来装饰教堂,这项工程直到19世纪末才完成。
2004年11月19日,由于是鬼节前夕,人骨教堂引来不少游客,美国大学生哈尔和威里也来此参观,跟随着讲解员转了一圈后,他们意犹未尽,便打起了赌。威里提出让哈尔在教堂内待上一晚,如果他害怕了,可以打电话,让威里救他出去,如果哈尔能坚持到第二天早上教堂开门,那哈尔就赢了,赌金100美元。
4、因为联系是需要条件的,所以说联系不是客观的。(错误)
5、主体就是主观,客体就是客观。(错误)
四、辨析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确)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造自然界。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人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通过劳动,人类社会既构成了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生活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马哲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哲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堂测试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种观点属于( A)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唯意志论的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这一观点属于(D )A 唯心主义B 机械唯物主义C 二元论D 辩证唯物主义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C )A 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B 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C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D 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D)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风定花犹存,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关系是( B)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7、发展的实质的是(D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道:“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我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D )A 普遍有效性B 客观规律性C 主体能动性D 直接现实性1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 矛盾的同一性D 矛盾的斗争性1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 )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 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2、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内容与形式互相作用规律13、“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克思第一章简答题论述题.doc

马克思第一章简答题论述题.doc

第一章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木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木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简述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够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客观性,实践是客体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第…,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 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 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 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哲试题与答案(全套)

马哲试题与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A 3.A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A 12.C 13.D 14.A 15.C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巴黎公社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 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 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XX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 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多项选择题答案]1.BCD2.BCD3.ABC4.BC5.AB6.ABC7.CD8.AB9.BCD 10.ABCD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考研政治马哲第一章精选习题答案解析

考研政治马哲第一章精选习题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本题考察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对⾃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以这些具体科学为基础的;它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所以“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它是世界观和⽅法论的统⼀,对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

2.D 【解析】)“⼼诚则灵,⼼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种夸⼤⼼理因素作⽤的唯⼼主义观点,可见,D符合题意.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性的不⼀定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A项本⾝不正确,也不符合题意。

主张意识是⼈脑的分泌物,把意识说成与物质⼀样的东西,是B项所述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是D项中的客观唯⼼主义观点。

3.C 【解析】本题考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很容易得到答案C,因为选项ABD的叙述明显有缺陷或错误的。

4.D 【解析】本题中的观点坚持⽤物质世界本⾝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然界,但是它孤⽴地、静⽌地、⽚⾯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然界的⼀切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所以是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5.B 【解析】本命题承认感觉的内容是可观的世界,且是对客观世界近似正确的反应;感觉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D 【解析】题⼲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常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说,即“⾦、⽊、⽔、⽕、⼟”等观点。

这种物质观承认和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但只是⼀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缺乏科学的抽象。

7.D 【解析】科学实践观的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命变⾰的关键。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解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批判了唯⼼主义的错误,从⽽创⽴了唯物史观。

8.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为,它以事实为依据,⽤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世界和⼈的认识绝对化和凝固化,通过概括⾃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成果揭⽰⾃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对待传统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其哲学依据是什么?
首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正确把握他们中的科学的、合理的、符合特征的东西,更重要地是要找准他们中间不合适宜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甚至迷信的东西,将之一分为二。

其次,要坚持扬弃。

对于正确的我们要坚持继承和发扬,我们要吸收和引进,对于不正确的我们要坚决否定,采取不学习、不继承、甚至隔离的态度。

其三,要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和优长,从东西方文化最容易结合的地方,进行吸收和融合,保证东西方文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相互发展,避免相互排斥、相互削弱、相互敌视的局面发生。

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做到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对待西方文化
和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我们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否定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怎样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掌握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1.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
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3.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4.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
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5.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
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4.试述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与周围其它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事物、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站在新事物的立场上,积极地促成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5.什么是矛盾?说明矛盾统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6.在实际过程中为什么对立中把握同一统一中把握对立
所谓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就是善于在统一物中看到对立的因素、部分、方面和趋势,弄清它们是怎样对立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对立的性质和程度如何,以便采取恰当的斗争形式。

有的同志不注意发现潜在的对立和斗争,一旦发生问题就感到很突然,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工作陷于被动,从方法论上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把同一性绝对化,不善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所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就是要善于在对立面中看到统一的因素、部分和趋势,弄清它们是怎样统一的,在什么条件下互相转化,以便创造条件保持统一或促使转化。

例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它们之间的斗争也是长期的,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着同一的因素,存在着可以互相吸取、互相借鉴的东西。

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吸取和借鉴。

善于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把握统一,这也是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和“一国两制”政策的理论根据之一。

7.试述矛盾统一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说明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
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8.如何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多样性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遵循着质量互变规律。

(二)质变、量变的多样性。

1、量变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事物构成因素的数量增减,到了一定程度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第二、结构的变更,即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排列顺序和结构上的不同,也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2、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爆发式飞跃
指质变具有激烈的外部冲突形式,新旧力量互不相让,只有用激烈的冲突、你死我活的方式解决矛盾。

第二、非爆发式飞跃
是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方式。

由于对立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以可能通过和平方式使矛盾得到解决。

3、量变质变的互相渗透
第一、量变部分包含着质变。

一事物在未发生质变前总的说处于量变过程,但由于事物矛盾发展不平衡,有些部分和局部已经发生了质变。

另一种是阶段性部分质变。

一事物总体上处于量变过程,其不同阶段有一定的质的区别。

第二、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质变是渐进性中断,但也有一个过程,有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超出一定的数量界限,就引起质变。

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着新的量变。

这样,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相互交替,就构成了事物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过程。

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体现和巩固原来量变的结果,而且它会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是事
物发展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

它的客观性、普遍性为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实。

把握质量互变原理的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把事物的质看成是凝固不变的,又要在一定条件下,注意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经过艰苦的工作,让事物的量充分展开,为质变做好准备。

9.如何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10.试述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