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魂说》看柏拉图哲学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灵魂说”看柏拉图的哲学理念

读《柏拉图全集》之《裴多篇》有感生命到底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肉体代表了生命最终的意义,还是死后灵魂脱离了肉体后便能获取另一种方式的存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古人对于生命的方式从未放弃摸索,或许柏拉图是有先见之明,在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出生,提出人性的堕落是因为对于神和死后信仰的堕落之前便留下了多篇与死后灵魂相关的著作,柏拉图坚定的相信着人死后灵魂世界的美好,失去了肉体欲望的羁绊,只留下纯粹的知识,更好的去学习,去探索,同时他认为死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在自然规律中循环的过程,即死与生的循环。而这正是《裴多篇》中所讲述的重点。

《裴多篇》是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裴多以对话的形式向人们陈述了苏格拉底在死前所言,对死后灵魂进行了描述,阐述人在面对死亡时应有的心态:坚信脱离肉体,灵魂不会消亡,会前往美好的天国,追寻更多的知识,那么在面对死亡时就不应该害怕迷惘而是应该欣然接受,“真正爱好哲学的人,无不追求着死和死亡,这很可能不为他人所理解。”而著作中的克贝,一个固执而且害怕死亡的人,对于苏格拉底的说法不信服,对他的说法表示质疑。克贝在著作中的形象代表了广大的民众,他的疑问同时也是普通人对于死亡的困惑、恐惧和臆断,他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代表了普通群众与哲学家眼中不同的世界,关于灵魂的世界。

柏拉图为了证明死后灵魂仍然存在, 并保有某种能动的力量和智慧。他首先引入一个观念即生命是有轮回的:“我们还记得有一个

古老的传说, 认为这些灵魂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 再回到这里, 从死者托生。如果真是这样, 如果活人是都是死者托生的, 我们的灵魂就曾经存在于彼处, 是不是? 因为它们如果不存在了, 就无法再度托生; 这就充分证明它们存在……”柏拉图认为,生命既然有从生到死的过程,那么必然有从死到生,这样才不会打破自然生存的规律,而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一方必是相反的一方发展过来,因此,生便是从相对的死发展而来。这便有“复活”一说。

接着柏拉图为了使克贝更信服,便提出,知识是一种回忆的说法:“我们大家都同意, 一个人如果要回忆什么事, 一定得在以前某个时候知道这件事。那我们岂不也同意, 这样获得知识的时候, 就是回忆?......如果一个人听到, 看见或者以其他方式觉察到一件东西的时候, 不仅知道那件东西, 而且觉察到某个别的东西, 他对这东西的知识并不是原来的知识, 而是不同的知识, 那我们有没有理由说, 他是回忆到他有所觉察的东西呢? 比如:一个情人看见他所爱对象经常使用的竖琴, 大氅之类时, 就从见到那个竖琴心里想到那个拥有此竖琴的少年的形貌, 是不是? 然而这是回忆……”同时柏拉图提出了“相等”“美”“善”“神圣”等可以冠以绝对的概念,这些概念在视角和听觉产生感应前便已在脑海中产生而出,那么从知识相当于某种回忆来说,这些概念早在出生前就已存在,而“如果真是我们在出世前获得了知识, 在出世时把它遗失了, 后来由于使用我们的感官才恢复了自己原有的知识, 那么, 我们称为学习的那个过程实际上岂不就是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吗? 我们岂不是有理由把它称为回忆吗?”柏拉图

的知识回忆说用以证明灵魂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

为了证明死后灵魂依然存在,柏拉图如是说:“爱智者的灵魂不会像其他的人那样考虑, 它不会首先指望从哲学得到解放, 然后再让快乐和痛苦把它重新投入羁绊, 使自己重蹈覆辙, 去作无止境的劳役, 犹如白天织布晚上又拆布。他的灵魂深信必须摆脱苦乐的心情取得平静, 应当遵从理性, 永远以理性为归依, 沉思那真实, 神圣的东西, 而不理睬意见, 用真实来当作自己的唯一营养; 它相信自己在有生之日就应当像这样活着, 在死后则达到一个与自己的本性类似的处所, 永远免除人的各种邪恶。经过这番训练之后, 灵魂就没有理由害怕自己离开身体的时候会随风吹散, 消失而为稀薄的气体, 不复存在了。”从正反柏拉图都论证了灵魂存在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必然的。

接着,对于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并不会消散,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进行了无懈可击的论证,但人性对于未知事物的软弱依然不足以让克贝和西米亚斯信服,认为苏格拉底在监牢中等待被处死是一个困境,对于这种理解,苏格拉底用了天鹅之歌来反驳,借用人们不懂得天鹅死之前的鸣叫是一种幸福的叫声来暗示克贝和西米亚斯并不理解他内心面对死亡的感受。天鹅在死前的鸣叫一直被认为是哀悼自己将要面对的死亡,而苏格拉底却认为“人们错误的把天鹅临终绝唱理解为表达悲哀。这种说法的人被他们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所误导,没想到鸟儿在饥饿、寒冷和其他窘迫的境地是不会歌唱的。”“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研究世界本源、探索世

界的本质转向对人类自身的探讨。”1苏格拉底给出的关于“天鹅之歌”的说法同样是向克贝和西米亚斯证明,天鹅不惧怕死亡,苏格拉底自己不惧怕死亡,也希望他们以勇敢的态度面对死亡,在活着的时候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肉体的快感所误导,过有节制的生活,追求最高的美和善好。“因为它高兴自己就要到所侍奉的神面前。”但是克贝和西米亚斯没有懂得苏格拉底的真正意图,他们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举出了竖琴和年老裁缝的例子来反驳苏格拉底。

西米亚斯提出人的身体好比是竖琴而发出的和声好比喻灵魂, 和声是以竖琴良好运作为基础的, 把琴弦剪断, 虽然琴还在, 但和声却不会再有。认为身体的死亡意味着灵魂的湮灭。克贝不认为灵魂是不死的,而是认为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好比是人和衣服, 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穿破很多件衣服, 比喻灵魂会穿坏很多身体。而这两种观点正是当时自然哲学家对生命的看法。对此苏格拉底先肯定了“知识回忆说”,并提出以上两个观点只能存在一个,那就是知识即回忆,接着苏格拉底用问答式的方法强力的论证了灵魂是不死的。

“灵魂不朽”是柏拉图在这里必须捍卫的。虽然我们无法推知他本人是否真的相信灵魂不朽和死后世界, 但这套强悍论证的背后依然包含了合理的因素, 依然反映了事物内在的“纹理”。“灵魂不朽”论证的核心是“知识即回忆”, 今天我们也会惊讶于一个初生的婴儿按其本性就会喝奶, 不需要任何人教, 到一定岁数就会说话。希罗多德《历史》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 埃及人为知道哪个是全

1《走进古希腊文明》晏绍祥、杨巨平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