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跷脉
阳跷脉、阴跷脉
【特异性】
阳跷、手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
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Jǜliáo(ST 3)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 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白内障,结膜炎, 鼻炎,上颌窦炎,牙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6寸,局部酸胀; 2.向颊车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等; 3.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疗面 瘫、近视等。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居髎Juliao
【配穴】
1、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2、配腰夹脊穴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
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
经麻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 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上臂内收时, 当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取穴。
【特异性】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 脉交会穴。
【标准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 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 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 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 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 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功用】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 跷 脉
四.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
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
,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
、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
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
阳跷脉阴跷脉讲义
阳跷脉
二.生理功能: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同 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阳跷脉
三.主要临床表现:
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 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 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跷脉
五、阳 蹻 脉 常 用 腧 穴(交会腧穴):
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 收。
2、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居髎Juliao
【定位】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之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 【特异性】
阳跷、阳维、足少阳之交 会穴。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居髎Juliao
【配穴】 1、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2、配腰夹脊穴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
、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 麻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 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上臂内收时, 当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取穴。
Jiānyǘ(LI 15)
【标准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
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 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 即为本穴;
仆参 Pucan
【主治病症】 1. 运动系统疾病:足跟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2. 其它:尿道炎,癫痫,鼻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阴跷脉
阴 跷 脉 图 新理念>> 请点击穴位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科学。
大禹治水功在疏导,运动健身妙在通经。
经脉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因此,运动健身妙在通经。
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
(《灵枢》经脉篇)经脉图可以明示肢体与内脏的关系。
认知了肢体与内脏的关系方能懂得运动肢体可以调整内脏的道理,进而正确掌握其运动方法。
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功之所止也。
(《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篇〕 因此,经脉不能不畅通,理论也不能不知晓。
人体之经脉如大地之江河,江河有河道流域,经脉有路线分布。
疏导江河要沿循河道,疏通经脉是否也应沿循经脉。
朋友:你见过不沿循河道来疏导江河的吗?有不沿循电路来修电器的吗?没有吧。
可是你见过沿循经脉来运动健身的吗?也少吧。
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不知有经脉,不知经脉内联脏腑,不知经脉路线,没有经脉图呢?朋友:欲要沿循经脉疏导经脉,是否应当先熟知经脉的循行路线;而后才循经疏导经脉,进而调整内脏及全身呢? 您说是吗?[交会穴] 照海(足少阴),交信(郄;足少阴),睛明(足太阳)。
【原文】《灵枢·脉度》:1. (阴)蹻脉者:2. 少阴之别;3. 上内踝之上;4. 直上循阴股;5. 入阴;6. 上循胸里;7. 入缺盆;8. 上出人迎之前; 9. 入鼽; 10.属目内眦; 11.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
《难经·二十八难》: 1. 阴蹻脉者:【白话文】《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1.(阴)蹻脉;2. 是足少阴肾经的支脉,3. 上行于内踝上方,4. 向上沿大腿的内侧,5. 进入前阴部,6. 然后沿着腹部上入胸内,7. 入于缺盆, 8. 向上出人迎的前面, 9. 进入到鼻旁, 10. 连属于目内眦,11.与足太阳经、阳蹻脉会合而上行。
《难经》二十八难:1.阴蹻脉:2.亦起于跟中;3.循内踝上行;4.至咽喉;5.交贯冲脉。
中医经络之阳跷脉、阴跷脉
天髎 tianliao (SJ 15)
【配穴】: 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
征、上肢 不遂。
地仓 Dìcāng(ST 4)
【定位】
在面部, 口角外侧, 上直
瞳孔。
【取法】
正坐或仰卧, 眼向前平视,
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
点处取穴。
【特异性】
跷脉、手、足阳明之交 会穴
【功用】
祛风止痛, 舒筋活络。
“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曰跷脉
焉。”
阳跷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的风池穴。
阳跷脉
阳跷脉
阳跷脉
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 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 当腋后纹头直上,
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 上臂内收
时, 当肩贞直上, 肩胛冈下缘取
穴。
【特异性】
手、足太阳, 阳维脉与
阳跷脉交会穴。
臑腧 Naoshu
【功用】
舒筋活络,化痰消肿。
【主治病症】:
肩周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 足太阳之别脉, 其脉起于跟中, 出于外
踝下足太阳申脉穴, 当踝后绕跟, 以仆参为本, 上外踝
上三寸, 以跗阳为郄, 直上循股外廉, 循胁后髀, 上会
手太阳、阳维于臑俞, 上行肩外廉, 会手阳明于巨骨,
会手阳明, 少阳于肩髃, 上人迎, 挟口吻, 会于手足阳
开通八脉 阴跷为先
阴跷脉起于足根内侧,沿内踝而上,经下肢内侧,循躯干腹面上行,穿过锁骨上窝,沿喉结旁、鼻两侧,止于眼内眦的睛明穴,与阳跷脉会合。
道家认为阴跷穴又名会阴,位于前后阴之间,在人体经脉中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
内丹修炼家称之为生死窟、虚危穴、复命关等等。
它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任脉由会阴而行腹中,督脉由会阴而行背中,冲脉由会阴而行足少阴,故此穴一动,诸脉皆通。
同时它又是奇经八脉的总源,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
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騞之祖,采之惟在阴跷为先。
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故称它“总为经脉造化之源”。
因其“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音kāo)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上通,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为什么它有这样神奇的效验呢?因为它乃是“逐日生騞之根,产铅之地也”。
故此窍为青春活力萌动之处,生殖系统内分谮之源。
王沐先生在《悟真篇研究》一文中说:“阴跷以会阴位置为体,以生精采药为用”。
它的重点在动态,静极之中随机而动,则具有蓬勃发展之活力。
修炼过程中,“得之者,身轻体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清代刘敲跷在《道源精微歌》中亦云:虚危穴(阴跷穴),即地户禁门是也,上通天谷,下达涌泉,真阳初生之时,必由此穴经过,故曰关系最大。
昔吕祖(吕洞宾)教刘海蟾曰:“水中起火,妙在虚危穴,故海蟾长坐阴跷,而转老还童矣”。
王沐先生在《悟真篇研究》中,谈到丹功四秘窍,其中第一秘窍就是阴跷穴。
意守此穴,可使神入肾水以净心,在筑基阶段可生精补亏,在炼精化气阶段为采药之处,所以它是命功有为的总枢纽。
陈撄宁大师曾说:“神仙家每于阴跷一穴秘而不宣者,因得此阴跷种阳之诀,其肾阳立能变弱为强,而阳旺思淫亦为常人所不免。
此道本为延年益寿,今反用于助淫促命,贻害于世,故必须择人而传之也。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阴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阴跷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以下是阴跷脉的一些作用和功能主治的列点:1.通络活血:阴跷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能够促进气血的流通,畅通经络,活血化瘀,有助于治疗经络阻滞、气血不畅等相关疾病。
2.温经散寒:阴跷脉是体内阴气的主要流动渠道,在寒气侵袭的时候,阴跷脉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有助于治疗寒疾、阳痿遗精等疾病。
3.调理脏腑:阴跷脉通过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平衡体内阴阳,改善内脏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如肝郁、脾虚等。
4.缓解疼痛:阴跷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缓解各种痛症,如头痛、风湿痛等。
5.养护精神:阴跷脉和心经有相互连接的关系,通过调理心经,阴跷脉可以养护精神,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失眠等情绪相关问题。
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阳跷脉同样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在中医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以下是阳跷脉的一些作用和功能主治的列点:1.活化阳气:阳跷脉作为阳气的主要流动渠道,可以通过调理阳气的运行,活化阳气,有助于治疗阳气不足、寒疾等疾病。
2.强健体魄:阳跷脉可以通过活化阳气,增强体质,强健体魄,提高抵抗力,有助于预防疾病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开窍醒脑:阳跷脉与头部有相互联系,通过调理阳气的运行,可以开窍醒脑,改善头晕、头痛等问题。
4.改善气滞血瘀:阳跷脉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如痛经、痛肩等问题。
5.调节内分泌:阳跷脉对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内分泌的平衡,缓解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经闭、月经不调等。
阴跷脉和阳跷脉作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两条重要脉络,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通过恰当调理和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相关疾病和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奇经八脉辨证论治方法七:阴跷脉经脉辨证论治方法
奇经八脉辨证论治方法七:阴跷脉经脉辨证论治方法一、阴跷脉经脉循行及病候意义辩析(一)阴跷脉经脉循行意义辨析《奇经八脉考》云:“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
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之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咽咙,交贯冲脉,入颃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
”1、“阴跷脉”“阴跷”者,根于诸阴也。
跷,有矫健、强盛之义,主左右一身之阴。
(1)阴跷脉司目之阖从经脉循行来看,足太阳膀胱经入脑,属目系,阴跷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睛明穴。
卫气出于目,通行于跷脉,以濡养眼睑,行于阴跷脉则脉中阴气盛,阴气盛则目闭。
故《灵枢·寒热病》云:“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阴气盛则瞑目。
”(2)与阳跷脉协同,调节肢体运动功能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引用张洁古之言曰:“跷者,捷疾也。
二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
”阴跷脉起于足跟之内,行于肢体内侧肌肉之里,升举而上,其脉中运行阴气,主一身左右之阴。
阴跷脉通过阴气的濡养的作用而滋养所过之处筋脉,行于下肢而主腿部及足部屈收,行于阴器及胸腹可使筋脉柔顺而不挛急,行于面部而司口、眼部之合,其与阳跷脉中阳气协同,使阴平阳秘,筋脉不缓不急,故可调节肢体运动。
2、“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
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足少阴肾经始于足部,而阴跷脉与足少阴肾经皆为阴经,是足少阴肾经在足部的经脉延续,故其脉起于跟中。
此处是阴跷脉从足跟而起,在体表循行路线有腧穴点的起始处,分布有阴跷脉与足少阴肾经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之一的照海穴,为阴跷脉所生,中寓真阳,水中有火,肾水在此可化气飞升。
补之则能补肾益精,调理经血;泻之则能滋阴泻火,利咽安神,是治疗肾阴虚所致失眠、夜发癫痫、咽喉以及经带诸疾之常用穴。
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到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合于督脉。
它们分别联系、调节六阳经与六阴经,对气血盛衰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联系心包和腹,所以,如果感到心痛或者忧郁,应当从调节阴维脉着手。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肋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联系眼脑、咽喉与眼。
所以,如果感到眼睛痛或者入眠困难,患者可以轻揉阳跷脉,加以调适。
阴跷脉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的内踝上,直上沿大腿内侧,经阴部,上行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进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阴经和阳跷脉相会合。
阴跷脉联系咽喉、眼目、脑。
如果出现好睡、多眠、易困,则可以轻揉阴跷脉。
阴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阴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一、阴跷脉的作用阴跷脉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经络,主要负责调节和供应身体的阴气和精血。
它起源于足厥阴肝经,在身体中纵贯经过胸腹部,最后分布于手少阴心经的相关部位。
阴跷脉的主要作用包括:1.传输阴气和精血:阴跷脉可以输送和供应身体的阴气和精血,保证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养生。
2.调节阴阳平衡:阴跷脉在阴阳平衡中起到重要调节作用,保持人体内阴阳相对稳定的状态。
3.维持脏腑功能:阴跷脉与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联,通过调节阴气和精血的供应,维持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
4.调整情绪和心理状态:阴跷脉与心经相连,对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调节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帮助缓解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
二、阴跷脉的功能主治阴跷脉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功能主治,下面列举了其中几个常见的疾病和症状。
1.血液循环障碍:阴跷脉是血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阴跷脉出现问题,可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头晕、心悸、四肢麻木等症状。
2.月经失调:阴跷脉与女性月经有密切的关联,如果阴跷脉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月经失调,包括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提前、痛经等问题。
3.情绪不稳定:阴跷脉与心经相连,心经在中医学中是与情绪有关的经络,如果阴跷脉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问题。
4.长期疲劳:阴跷脉是供应身体能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阴跷脉功能受阻,可能导致长期疲劳、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
5.高血压:阴跷脉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保护阴跷脉的方法保护阴跷脉的健康对于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列举了一些保护阴跷脉的方法:1.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减少高脂、高糖、高盐的摄入。
2.适量运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护阴跷脉的健康。
3.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有助于保护阴跷脉的功能。
18阳跷脉、阴跷脉
【阳跷脉常用腧穴 】
穴名 穴 位 主 治 下肢痿痹,足 跟痛,癫痫。 特定穴 八脉交会穴之 一,通阳蹻脉。
2
仆参
昆仑穴直下,赤白肉际处;
3
跗阳
昆仑穴直上3寸。 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 线的中点。 腋后皱襞直上,肩胛骨下缘凹 陷中。
头痛,腰骶疼 痛,下肢痿痹, 阳跷脉郄穴。 外踝肿痛。 腰痛,下肢痿 痹,疝气。 肩臂疼痛,瘰 疬。 足少阳经与阳 跷脉交会穴。 手、足太阳, 阳维脉与阳跷 脉交会穴
11
承泣
12
睛明
阴主 一 跷身 脉阴
气
五十五中健康屋
主讲;杨奎振
yangkuizhen@
------
【阴跷脉循行】;
《奇经八脉考》;阴跷者, 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 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 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 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 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 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 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 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 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 而上行。
8
9 10
天髎
地仓 巨髎
肩胛骨上角,曲垣 肩臂痛,颈项强急。 穴上1寸。 口角旁 0.4寸。 巨髎穴直下取之。
手少阳经与阳维脉、 阳蹻脉交会穴 手足阳明经与阳蹻 脉交会穴。
目正视,瞳孔直下, 足阳明胃经与阳蹻 平鼻翼下缘处。 鼻衄,齿痛,唇颊肿。 脉交会穴。 目正视,瞳孔直下,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足阳明经、阳蹻、 当眶下缘与眼球之 任脉交会穴。 间。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 手足太阳、足阳明、 目内眦旁0.1寸。不明,目眩,近视,夜 阴蹻、阳蹻五脉交 盲,色盲。 会穴。
【阴跷脉常用腧穴 】
穴名 穴 位 1 照海 内踝下缘凹陷 中。
中医经络之——17、阳跷脉、阴跷脉
主治唇缓不收,齿痛。
2、配颊车、承浆、合谷,有通气滞利机关的作用,
主治口噤不开。
第三十九页,共65页。
Jǜliáo(ST 3)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
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取法】
正坐或仰卧,目正视,瞳孔
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穴。
【特异性】
阳跷、手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
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炎,肩背部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肩胛部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第三十五页,共65页。
天髎 tianliao (SJ 15)
【配穴】:
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征、上肢
不遂。
第三十六页,共65页。
地仓 Dìcāng(ST 4)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
孔。
【取法】
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于
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点处取穴。
【特异性】
跷脉、手、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
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第三十七页,共65页。
地仓 Dìcāng(ST 4)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2.其它:口角炎,小儿流涎。
2.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 踝关节扭伤。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第十四页,共65页。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配穴】
1、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开通八脉,阴跷为先欲保长寿先补亏胡海牙
开通八脉,阴跷为先欲保长寿先补亏胡海牙阴跷脉起于足根内侧,沿内踝而上,经下肢内侧,循躯干腹面上行,穿过锁骨上窝,沿喉结旁、鼻两侧,止于眼内眦的睛明穴,与阳跷脉会合。
道家认为阴跷穴又名会阴,位于前后阴之间,在人体经脉中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
内丹修炼家称之为生死窟、虚危穴、复命关等等。
它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任脉由会阴而行腹中,督脉由会阴而行背中,冲脉由会阴而行足少阴,故此穴一动,诸脉皆通。
同时它又是奇经八脉的总源,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
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騞之祖,采之惟在阴跷为先。
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故称它“总为经脉造化之源”。
因其“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音k āo)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上通,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为什么它有这样神奇的效验呢?因为它乃是“逐日生騞之根,产铅之地也”。
故此窍为青春活力萌动之处,生殖系统内分谮之源。
王沐先生在《悟真篇研究》一文中说:“阴跷以会阴位置为体,以生精采药为用”。
它的重点在动态,静极之中随机而动,则具有蓬勃发展之活力。
修炼过程中,“得之者,身轻体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清代刘敲跷在《道源精微歌》中亦云:虚危穴(阴跷穴),即地户禁门是也,上通天谷,下达涌泉,真阳初生之时,必由此穴经过,故曰关系最大。
昔吕祖(吕洞宾)教刘海蟾曰:“水中起火,妙在虚危穴,故海蟾长坐阴跷,而转老还童矣”。
王沐先生在《悟真篇研究》中,谈到丹功四秘窍,其中第一秘窍就是阴跷穴。
意守此穴,可使神入肾水以净心,在筑基阶段可生精补亏,在炼精化气阶段为采药之处,所以它是命功有为的总枢纽。
陈撄宁大师曾说:“神仙家每于阴跷一穴秘而不宣者,因得此阴跷种阳之诀,其肾阳立能变弱为强,而阳旺思淫亦为常人所不免。
中医经络之——17、阳跷脉、阴跷脉
行健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太平圣惠方》也
说:“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曰
跷脉焉。”
阳跷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跷脉
四.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
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
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
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
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
脉虚为虚弱之象。
的风池穴。
阳跷脉
阳跷脉
阳跷脉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
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
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
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
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
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配穴】 1、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2、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
肢痿痹。
仆参 Pucan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 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 赤白肉际处。
倪海厦人纪针灸019(阳跷脉,阴跷脉)
倪海厦人纪针灸019(阳跷脉,阴跷脉)
三十三:阳跷脉
申脉主阳跷
阳跷的郄穴:跗阳
阳跷脉起于跟中,走三步退两步,阳急阴缓在阳跷脉上治。
阳跷脉横跨在胆经与膀胱经的交接上,一路到背后,再到头部。
三十四:阴跷脉
照海主阴跷,走一步退两步,阴急阳缓,在阴跷脉上治。
这种病在正经上没有,在奇经上才会有
阴跷脉从内踝上来,中间与冲脉有相交的地方,一直上到咽喉。
任脉和阴跷脉都经过喉咙
所以下列缺和照海,任何的喉病都可以治:扁桃体,甲状腺。
阴跷脉
谢谢观看
生理功能
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阴蹻脉主阴气,司下肢运动。
临床表现
阴蹻为病,肢Biblioteka 外侧肌肉驰缓而内侧肌肉拘急的足内翻、腿腹肌削,痿痹无力喉痛、嗜睡或失眠,眼睑下垂 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病机分析
阴蹻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 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养,则司眼睑 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阴跷脉
奇经八脉之一
目录
01 阴蹻脉介绍
02 典籍描述
基本信息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 部入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阴蹻脉介绍
生理功能 临床表现
病机分析 交会穴位
交会穴位
照海、交信、睛明左右共6穴
典籍描述
《灵枢·热病》
《奇经八脉考》
《灵枢·热病》
阴蹻脉病。《灵枢·热病》:“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蹻。”《难经·二十九经》:“阴蹻为病,阳 缓而阴急。”《奇经八脉考》:“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蹻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又为少腹痛,里 急,腰及髋窌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 ”患阴蹻脉疾病者,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欲闭目 而睡
《奇经八脉考》
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上二寸,以交 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行属目内眦, 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按:阴、阳蹻交会穴《甲乙》原无睛明,据《素问》王注 补。)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阴跷脉、阳跷脉
l.循⾏部位:跷脉左右成对。
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踝下。
阴跷脉从内踝下照海⽳分出,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缺盆,出⾏于⼈迎⽳之前,经⿐旁,到⽬内眦,与⼿⾜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从外踝下申脉⽳分出,沿外踝后上⾏,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到达⽬内眦,与⼿⾜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进⼊发际,向下到达⽿后,与⾜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2.基本功能:跷,有跷捷轻健的含义。
其主要功能是:
(1) 主肢体的运动:跷脉从下肢内、外侧分别上⾏⾄头⾯,能“分主⼀⾝左右之阴阳”,具有交通⼀⾝阴阳之⽓和调节肢体肌⾁运动的功能,可使下肢运动灵活跷捷。
(2) 司眼睑之开合: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内眦,⼊属于脑,故认为跷脉有濡养眼⽬和司眼睑开合的作⽤。
八:阴阳跷脉是什么?_阴阳跷脉穴位图及作用分析
八:阴阳跷脉是什么?_阴阳跷脉穴位图及作用分析[导读]一、睛明穴——卫阳之气升起的地方。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一、睛明穴——卫阳之气升起的地方。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
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
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灵枢·卫气行》我们看到伴随着日出,卫阳之气从阴出阳的主要出口就是睛明穴(内眼角)。
由此可以更深刻理解师父的刺攒竹为何功效强大。
希望同门们重视。
二、阳跷脉——卫气从阴到阳的桥梁。
白天日出,卫气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始出于睛明穴)通过膀胱经分行于诸阳经,阳跷脉渐盛,目张而醒。
【循行】阳跷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起于申脉穴,沿腿部膀胱经逆行,到大腿及臀部外侧,到肩胛外侧,经巨骨到人迎、地仓、最后到内眼角,五脉会于睛明穴。
三、阴跷脉——卫气从阳到阴的桥梁。
【卫气从阳入阴】“......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灵枢·卫气行》卫气由表返内的主要通道是肾与足少阴肾经,阴跷脉为足少阳肾经之别,故阴跷脉是主要桥梁。
【循行】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
《奇经八脉考》其中脾胃是卫气周而复始的关键所在,所以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是因为脾胃问题影响了卫气的运行,卫气的正常运行是维持正常睡眠的基础。
【奇经八脉】阴跷脉
【奇经⼋脉】阴跷脉阴跷脉,“奇经⼋脉”之⼀,乃⾜少阴肾经之别脉。
阴跷脉起于跟中,⾜少阴肾经之然⾕⽳,再循内踝上⾏腹股、⽣殖器、胸腹,再上⾏⾄咽喉,并⾄睛明,与⼿⾜太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上⾏,交会贯通于冲脉。
跷脉的“跷”字有⾜跟和跷捷的含意。
阴阳跷脉从下肢内、外侧上⾏头⾯,具有交通⼀⾝阴阳之⽓,调节肢体运动的功⽤,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
【循⾏路线】起于⾜⾈⾻后⽅,上⾏的内踝上,直上沿⼤腿内侧,经阴部,上⾏沿胸部内侧,进⼊锁⾻上窝,进颧部到⽬内眦,与⾜太阴经和阳跷脉相会合。
【经脉功能】1、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的运动;主阴⽓,司下肢运动。
2、卫⽓的运⾏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散布全⾝。
卫⽓⾏于阳则阳跷盛,主⽬张不欲睡;卫⽓于阴则阴跷盛,主⽬闭⽽欲睡。
跷脉的功能关系到⼈的活动与睡眠。
【主要病候】阴跷为病,肢体外侧肌⾁驰缓⽽内侧肌⾁拘急的⾜内翻、腿腹肌削,痿痹⽆⼒喉痛、嗜睡或失眠,眼睑下垂或两⽬开合失司,⾆淡,苔⽩,脉虚。
【交会⽳】照海、交信(⾜少阴经)、晴明(⾜太阳经),左右共六⽳。
【⼋⽳歌】⼋脉交会⽳是奇经⼋脉与⼗⼆正经脉⽓相通、⽓⾎特性相同的⼋个代表性的⽳位,分别是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
古⼈流传下来⼀⾸“⼋⽳歌” :公孙冲脉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照海通于阴跷,其主治证有咽喉⽓塞、⼩便淋沥,膀胱⽓痛,肠鸣、肠风下⾎,黄疸、吐泻、反胃,⼤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梅核⽓等。
【典籍记载】张紫阳⼋脉经云∶“⼋脉者∶冲脉在风府⽳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节,阴维脉在顶前⼀⼨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三分。
凡⼈有此⼋脉,俱属阴神,闭⽽不开,惟神仙以阳⽓冲开,故能得道。
“⼋脉者,先天⼤道之根,⼀⽓之祖。
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 (1)然骨——指足内侧高骨,即舟骨粗隆, 下方为然谷穴。 • (2)鼽——指鼻旁。
【语译】
• 足太阴经脉有通过项部入于脑内的,正属于眼睛 根部名叫目系……在后顶正中两间入脑,分为阴、 阳二脉,阴 、阳相互交会,交会于目内眦。阳跷 脉起于足根部,沿着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 入项部的风池穴。 • 阴脉是足少阴肾经的支脉,起于然谷之后的照海 穴,上行于内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内侧,进入 前阴部,然后沿着腹部上入胸内,入于缺盆,向 上出人迎的前面,到达鼻旁,连属于目眦,与足 太阳经、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 阴脉也起于足后腿中,沿着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 行,到达咽喉部,交会贯通于冲脉。
【病证】
• 《难经· 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就是说阴跷脉气失调, 会出现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跷脉 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 病症。这说明跷脉与下肢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 •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申脉通于阳跷, 其主治证有腰背强直,癫痫,骨节疼痛,遍身肿, 满头出汗等;照海通于阴跷,其主治证有咽喉气 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 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 块,胸膈嗳气,梅核气等。
阴跷脉
【循行】
• [1]《灵枢· 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 别,起于然骨之后(1),上内踝之上,直 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 出人迎之前,入鼽(2),属目内眦,合于 太阳,阳跷而上行。 • [2]《难经· 二十八难》:阴跷脉者,亦起于 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 [交会穴]照海(足少阴),交信(郄;足少 阴),睛明(足太阳)。
【功能】
• 跷脉的“跷”字有足跟和跷捷的含意。因跷脉从 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 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又 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故《灵 枢· 寒热病》有“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的 论述。《灵枢· 脉度》还说:“男子数其阳,女子 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意指 男子多动,以阳蹻为主;女子多静,以阴蹻为主。 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蹻脉而散布全身。卫 气行于阳则阳蹻盛,主目张不欲睡;卫气于阴则 阴蹻盛,主目闭而欲睡。说明蹻脉的功能关系到 人的活动与睡眠。
【附】《奇经八脉考》
【循行】
• 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 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 穴,上内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 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 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 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 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按:阴、阳跷交 会穴《甲乙》原无睛明,据《素问》王注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