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
Okun’s law 奧肯法則:
由奧肯發現的週期波動中的GDP和失業之間的經驗關係。這一法則指出,當實際GDP相對於潛在GDP下降2%時,失業率上升大約1%。(較早估計的比率是3:1)。
停滯性通貨膨脹:
是指經濟成長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現象。此時,一國的經濟成長緩慢、物價持續攀升,進而引發廠商獲利率降低、民間消費支出縮減、失業率攀升等負面現象。「停滯性通膨」一詞起源於1970 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在過去,通貨緊縮與通貨膨漲被視為總體經濟的冷熱兩端,前者是因景氣低迷、民間消費持續緊縮導致物價長期下跌的現象,後者則是景氣過熱,使得物價連連上揚的現象。因此,景氣成長低迷和通貨膨脹這兩個現象過去被認為是不可能並存的。不過,在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卻徹底推翻了這樣的看法。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於1973 年,因以阿戰爭引發石油禁運,導致為期2年的通貨膨脹,同時也造成1974 年與1975 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當時(1974年)台灣通貨膨脹率高達47%,經濟成長大幅降至1.1%,即是停滯性通膨的一個實例。
停滯性通貨膨脹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與高通貨膨脹(inflation),失業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造成停滯性通貨膨脹的原因通常有二:
1.為預期心理因素: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而採緊縮貨幣政策,但社會大眾已事
先預期通貨膨脹會持續下去,因此將通貨膨脹因素反映在公司未來成本上,而造成物價上揚
2.供給面引發之震撼:例如石油危機造成石油價格上漲,廠商無法立即反應其
成本,在高成本的壓力下,難以生存,失業率因此而提高。
說到停滯性通貨膨脹要從第一次石油危機談起,二次大戰之後經過了28年的重建,世界各國的生產體系都已經完全恢復。由於需求自創供給的觀念深植人心,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成為世人習慣的經濟模式,不過總需求的成長通常都能配合總供給成長的步調,供需之間並沒有太大的落差,所以經濟能穩定成長。
時間到了1973年,由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及各阿拉伯國家之間長期的紛擾,使得這些生產石油的阿拉伯國家意識到以石油當作武器,來威脅親以色列的歐美各工業國家。油價從每桶2、3美元暴漲至10幾甚至20美元,這招果然重創了這些工業國家乃至全世界的經濟,造成世界性的嚴重物價上漲,許多國家的物價上漲率從每年溫和的2、3%飆漲到20、30%等等。這就是所謂的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
圖1是需求拉動型( Demand Pull )的物價上漲,圖2則是成本推動型( Cost Push )的物價上漲。兩者雖然結果都是物價上漲,但是形成的原因不一樣,對產出的結影響果也不一樣。需求拉動型的物價上漲是「總供給既定」的情況之下,由於總需求的增加所導致,結果是物價上漲,但所得產出也跟著增加。這種經濟現象其實就是從另外1種角度觀察的菲力普曲線。這裏所謂總供給既定的意義就是指,需求是主動的供給是被動的,只要有需求供給隨時都能供應得上。
而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是在總需求既定的情況之下,由於總供給的減少所致,圖2當中的總供給從SS往上移動到S'S',兩條線之間的垂直距離就是成本增加的部分,所導致的結果是物價上漲,但所得產出卻減少的現象,這與需求拉動的物價上漲導致產出增加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如果只是單純的如圖2所示,總供給線移動但總需求不變的話,影響還不是很大,最可怕的是由於物價突然暴漲後,進一步導致總需求線瘋狂劇烈增加,供需雙方互相牽引,進一步惡化了物價上漲的嚴重程度。
圖3所示就是指這個現象,由於總供給在特定的時間內有1個產出的極限,所以S所代表的供給線在右上方的部分是垂直的。當需求由D1上移到D2時,物價與產出都有增加;在移動到D3時,物價上漲的幅度加大,但產出的增幅卻減少;當需求線從D3在往上移動,所增加的需求只會增加物價上漲,對產出的增加沒有絲毫的貢獻。在石油危機發生的時刻,我們看到很多人瘋狂的囤積衛生紙,這種情形所顯示的需求曲線,已經大幅超越D3的位置,物價怎麼會不瘋狂上漲。
在兩次石油危機當中,經濟學家觀察到許多國家的總需求線都位於圖3所示的E3均衡點之上,物價持續上漲,所得成長卻停滯的所謂「停滯性通貨膨脹( Stagflation )」的現象。所謂的停滯性通貨膨脹,指的是所得成長停滯,而物價卻持續上漲(發生通貨膨脹)的經濟現象。
美國經濟學家拉弗(Laffer)為了替停滯性通貨膨脹尋找解決之道,提出了所謂的「供給面經濟學( Supply-Side economics )」,建議從增加總供給著手,使用一切可能的政經手段,讓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這樣在既定的需求之下,則物價會下降產出卻會增加,經濟既不會停滯產出又可以增加。理論上,這種學說可以說是對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的一種反動,但這只不過是1個短期間的時代產物,並無損於凱恩斯經濟學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