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马踏飞燕》教案

合集下载

《马踏飞燕》重点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马踏飞燕》重点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马踏飞燕》重点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罗虹;姚木铎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马踏飞燕》的教学重点在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和第三段(第四自然段)。

其教学设计如下: 一、指导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1、设置疑难。

看图前提出问题:(1)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2)马怎样踏飞燕?(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 2、初步解疑。

看图时教给方法。

(1)整体观察马的外形特点。

按马的身躯、体形、鬃毛、四蹄、头、尾、口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

【总页数】1页(P29)
【作者】罗虹;姚木铎
【作者单位】省教科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2
【相关文献】
1.铜马非马--中国旅游图形标志"马踏飞燕"新解 [J], 胡幸福
2.《马踏飞燕》教学设计 [J], 杨德福
3.马踏飞燕折射出的马神崇拜研究 [J], 张翼
4."马踏飞燕"应改为"马踏飞鹰"的建议——为怀念老友崔土育溪教授(养马学专家)而作 [J], 杨诗兴
5.《马踏飞燕》教学实录与评析 [J], 李庄[1];薛根生[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十二册——马踏飞燕

第十二册——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教学目标1.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铜奔马所显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2.理清课文的层次,学习用语言文字逐层介绍某一实物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匀称”、“构思奇妙”、“匠心独运”、“卓越”、“安然无恙”的意思。

4.能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马踏飞燕”中的奇特的艺术想象力。

2.了解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使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看图: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又富有聪明才智,创造了许许多多令世人惊叹的伟大财富和宝贵的历史遗产。

有震惊中外、建筑宏伟的万里长城,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秦始皇兵马俑,有举世瞩目、设计精美的故宫博物院……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铜奔马。

这匹铜奔马长四十五厘米,高三十四点五厘米,出土于甘肃武威的一座东汉晚期墓葬。

这座墓在古代虽然被盗掘过两次,但是,出土的文物还是相当丰富的。

除了本文介绍的铜奔马外,还有许多铜马、铜车等等。

发现如此大量的铜质车马,在我国还属第一次。

自古以来,马一直是人们喜爱的动物,在春秋战国以来的铜器、石刻、壁画、雕塑、绘画和画像砖、画像石上,几乎都有马的形象。

但是,在如此众多的马的形象中,唯有这匹铜奔马的造型独特,设计最巧妙,形象最动人。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马踏飞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学会生字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小学课文《马踏飞燕》

小学课文《马踏飞燕》

小学课文《马踏飞燕》
课文《马踏飞燕》原文: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它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

看,这匹铜制的骏马,原肥身健,体形匀称,蒙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

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

它张开大口,人们仿佛听到了它高亢的嘶鸣声。

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怎样表现它的速度之快呢?艺术家构思奇妙,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正在快速奔跑。

快到什么程度呢?艺术家匠心独运,让马的后路踏在一只飞燕上。

这样就把“快”具体化了,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真跑得快啊!马蹄踏在飞燕上,飞燕竟安然无恙,可见这匹马几乎是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铜奔马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右后蹄上,怎样都能保持平衡?这是一个难题。

艺术家有意使马的头和颈往后收缩,让重心尽量后移同时使踏燕的后蹄尽量前伸,让马的支撑点和重心正好在一条垂直线上。

再加上向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场起的尾巴,不仅使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而且使马的造型更加优美。

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教案张丽丽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意思,并能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艺术珍品”、“名闻天下”、“匠心独运”、“卓越”、“安然无恙”等词语的意思。

2、图文结合,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铜奔马所显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3、理清课文的层次,学习用语言文字逐层介绍某一实物的写法。

4、学习分辨课文中哪些写的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重点:1、体会“马踏飞燕”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难点: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展示图片)自古以来,马一直是人们喜欢的动物,春秋战国以来的雕刻、铜器、绘画中都有马的形象(课件图片)。

在众多马的形象中,造型最独特,构思最巧妙的,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马踏飞燕。

(二)引导点拨,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1 、第一自然段:⑴、启发学生说出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马踏飞燕产生的时代、出土时间、珍贵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

⑵、让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最重要的词语:艺术珍品名闻天下过渡: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件艺术珍品。

(课件)下面我们跟随着作者去探究这匹铜骏马。

2、第二、三自然段:⑴、第二自然段1、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马的外形,看图时教给方法。

想:这段哪些写的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产生的联想?(“人们仿佛听到了它高亢的嘶鸣声”这句是看到马张开大口而产生的联想。

)2、让学生齐读本自然段(读的时候,语速稍微加快一些,语调高一些,仿佛这匹铜制奔马就在眼前,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过渡:从铜奔马的外形看,简直就像一匹活的骏马一样。

接下来,作者又从什么方面来写呢?⑵第三自然段看图,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而且奔跑速度极快。

那么,作者怎样表现它的速度之快呢?1、指一学生读,想一想:作者赞美表现奔马奔跑速度极快的艺术,用了哪两个词?(构思奇妙匠心独运)提出问题:(1)“构思奇妙”“匠心独运”怎样解释(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想:这段哪些写的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产生的联想?4、第四自然段过渡:铜奔马既要塑得生动,又要保持平衡,这是一个难题,作者是怎样做的呢?(板书:科学原理)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找学生回答。

《马踏飞燕》教案(通用3篇)

《马踏飞燕》教案(通用3篇)

《马踏飞燕》教案(通用3篇)《马踏飞燕》篇1《马踏飞燕》的教学重点是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和第三段(第四自然段)。

其如下:一、指导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1. 设置疑难。

看图前提出问题:(1)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2)马怎样踏飞燕(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2. 初步解疑。

看图时教给方法:(1)整体观察马的外形特点。

按马的身躯、体形、鬃毛、四蹄、头、尾、口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能给人以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的感觉。

(2)重点观察马的腿、蹄的姿势。

按马的右前腿、左后腿、右后蹄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右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正在快速奔跑的骏马。

3. 口述图意。

看图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图意。

二、图文对照,发展思维能力。

1. 朗读课文。

自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描述与图意相吻合2. 勾画词语。

画出“匀称”“坚韧”“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并结合图文和词典自己理解意思。

3. 寻找答案。

出示看图前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先让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两个疑问句,再将其变换为陈述句,然后用关联词语“为了……”造句。

4. 深层理解。

提出问题:(1)“构思奇妙”怎样解释(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构思奇妙”使学生弄清楚,一是通过马的右前腿和左后腿的动作,充分表现马快速奔跑;二是通过“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的描述,把“快”具体化;三是通过马踏飞燕而“飞燕竟安然无恙”来衬托奔之神奇。

5. 展开想象。

让一学生带着喜爱和赞扬的感情朗读第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象这匹马是怎样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激发其发出“不愧是一件艺术珍品”的赞叹。

6. 归纳段意。

三、实物演示,理解科学原理。

1. 解决难题。

教学第三段,为帮助学生理解“重心”“支撑点”等词语,可用木制或纸制的小马活动模型,仿照课文的写法作表演。

2. 课堂作业。

(1)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口头造句,不能与课文原句重复。

(2)齐读本段。

四、欣赏图文,提高审美能力。

从《马踏飞燕》分析小学语文教学

从《马踏飞燕》分析小学语文教学

从《马踏飞燕》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摘要: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注重传授知识,这是“过程”;素质教育则注重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目的”。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也就是一个从“过程”到“目的”的转变。

正是这种观念的提升,从根本上引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如果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只停留在“过程”上,我们的学生将会继续陷入僵化的学习字词、背诵篇段的泥潭,造就的只是知识的装载物,而不是活生生、富有创造力的人。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注重训练创新思维,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才能实现从“过程”到“目的”的转变,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马踏飞燕素质教育创造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如者。

”由此看出,在课堂上要千万百计地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核心。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倾注满腔的热情,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开朗、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以此产生强有力的乐学“磁场”,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需做到: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动脑、动手、使他们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增强表达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标新立异,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时间的主人。

我在教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马踏飞燕》一课时,尝试着从三个层面进行讲授、训练、培养,努力将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之中,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一、重视阅读理解训练能力的培养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海市蜃楼,必须借助于对字、词、句、篇的学习过程,因此,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马踏飞燕》是一篇看图学文,主要介绍说明珍贵文物“马踏飞燕”。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1.欣赏铜奔马的照片,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零散的想法写下来,如:铜奔马昂首嘶鸣,四蹄腾空等。

《马踏飞燕》教学设计

《马踏飞燕》教学设计

《马踏飞燕》教学设计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学内容与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古代马术活动的历史,了解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

通过对《马踏飞燕》的欣赏,使学生从美学角度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比较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提出问题: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

在这个广袤的土地上,孕育和滋养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就是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其中,最为耀眼的当数我们的民族瑰宝——汉字。

那么,你们知道被誉为“汉代第一飞将军”的是谁吗?是武帝时期造出了“马踏飞燕”,是铜奔马艺术珍品,世界上最有名的古代青铜器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铜奔马,共同来领略它独特的风采。

(二)新课教学1。

请学生介绍他们搜集的资料。

2。

讲述铜奔马发现和铸造的过程。

3。

播放视频。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铜奔马原物) 4。

讲述汉代马匹的外形特征。

(鬃毛、尾巴、四肢等) 5。

马的体形特征。

6。

马匹的种类和马的神态。

7。

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三)欣赏文物《马踏飞燕》(四)教师小结知识与技能:了解《马踏飞燕》的主要艺术特点,马的体形特征和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讨论,引导学生认识铜奔马是如何创造成功的,总结铜奔马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物的认识与研究,提高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讨论,引导学生认识铜奔马是如何创造成功的,总结铜奔马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教学重点:马的体形特征,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铜奔马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课前布置:课前预习“课本p25-26”中《马踏飞燕》。

教学步骤一、组织教学,提出问题。

1。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2。

复习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二、欣赏铜奔马文物《马踏飞燕》。

第十二册——马踏飞燕

第十二册——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教学目标1.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铜奔马所显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2.理清课文的层次,学习用语言文字逐层介绍某一实物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匀称”、“构思奇妙”、“匠心独运”、“卓越”、“安然无恙”的意思。

4.能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马踏飞燕”中的奇特的艺术想象力。

2.了解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使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看图: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又富有聪明才智,创造了许许多多令世人惊叹的伟大财富和宝贵的历史遗产。

有震惊中外、建筑宏伟的万里长城,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秦始皇兵马俑,有举世瞩目、设计精美的故宫博物院……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铜奔马。

这匹铜奔马长四十五厘米,高三十四点五厘米,出土于甘肃武威的一座东汉晚期墓葬。

这座墓在古代虽然被盗掘过两次,但是,出土的文物还是相当丰富的。

除了本文介绍的铜奔马外,还有许多铜马、铜车等等。

发现如此大量的铜质车马,在我国还属第一次。

自古以来,马一直是人们喜爱的动物,在春秋战国以来的铜器、石刻、壁画、雕塑、绘画和画像砖、画像石上,几乎都有马的形象。

但是,在如此众多的马的形象中,唯有这匹铜奔马的造型独特,设计最巧妙,形象最动人。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马踏飞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学会生字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小学六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小学六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1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

一、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

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1.两篇学习图片的文章,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词二:首先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1、马踏飞燕一、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检查预习,图文对照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明确本组学习内容、要求。

1、默读导读,了解本组学习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口述。

师强调: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要重视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基本功,进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课文,了解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如:匀称、仿佛、高亢、膘肥身健、安然无恙、风驰电掣、颈、收缩、卓越)是否读准,相机正音。

2、指名说说铜马主要有哪些特点。

(外形美;是一匹奔马;虽然只有右后蹄着地,却能保持平衡。

)3.读读画下来的最感兴趣的句子。

三、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挂图,指导按课文叙述顺序进行观察,口述图意1、观察、说说铜马的外形,感受铜马的造型美。

教学总结-引导学生欣赏“美”—《马踏飞燕》教学案例浅谈

教学总结-引导学生欣赏“美”—《马踏飞燕》教学案例浅谈

教学总结:引导学生欣赏“美”—《马踏飞燕》教学案例浅谈教学总结:引导学生欣赏“美”—《马踏飞燕》教学案例浅谈记得开学第一天,当我兴致勃勃走进教室时,发现一群学生正围坐在一起拿着语文书指指点点,争论不休。

好奇心驱使我上前探身一瞧,原来他们正翻开第一课《马踏飞燕》那幅图议论纷纷:“你看这马,身肥腿细,还比不上我爸放在柜子里的那匹瓷马来得逼真!”“哇,这铜马这么值钱,可惜不是金的!”几个学生正以嘲讽的口吻评价那匹铜马,人群中一位名叫方容的女孩面红耳赤,嘴翘得老高,显然她不同意那几个同学的观点,而且也为此据理力争过,只是寡不敌众。

一丝忧虑从我脑海中闪过。

上课铃响了,我一改常态,没有直接进入课文学习,而是以《风竹图》的故事作为学生兴趣的激发点,启发学生的思维:“一天,清代画家李方膺去友人家做客,在吟诗作画之际,一位友人提出世界上最难画的是风,因为风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确实没法画。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李方膺静思片刻,随即铺好纸和笔,画了一幅《风竹图》。

那幅图究竟是什么样的?大家试着画一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盎然,纷纷在纸上画起来。

而后,我让每组各选一名代表分别在黑板上画了一幅他们想像的《风竹图》,再把李方膺画的《风竹图》的内容边描述边画在黑板上。

在相互比较评议中,学生不得不叹服李方膺用几株向一边倾斜的竹子,尤其是几片随风飘落的竹叶来表现劲风吹过竹林的巧妙构思。

此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让他们细读课文,审视评析《马踏飞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珍品的原因。

此刻,学生便纷纷从艺术构思的角度去发现铜马的美。

原来,作者以奔马踏飞燕,而飞燕来不及躲闪竟安然无恙之形来体现马风驰电掣之快的奇思妙想、独特造型,的确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堪称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学生由此迈出了从艺术角度去鉴赏艺术品的关键一步。

奔马上凝聚的丰富力学知识该如何传达给学生呢?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过:对,就以寻找重心和支撑点为突破口,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细细品味吧!于是我顺手拿起一本书问学生:“你们知道手指顶在书的哪个位置,才能使书保持平衡吗?”这下教室可炸开了锅,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兴致勃勃地玩起了顶书游戏。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

《9、马踏飞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马踏飞燕的外形和奔跑速度,感受它非凡的艺术成就,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读课文了解马踏飞燕非凡的艺术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劳动才能。

教学重点:理解马踏飞燕匠心独运的设计教学难点:分辨课文中哪些写的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关键: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许许多多令世人惊叹的伟大财富和宝贵的历史遗产。

(建议:播放图片,欣赏,包括马踏飞燕)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来欣赏一件举世珍宝,它就是——马踏飞燕。

(板书:9、马踏飞燕)(读课题)二、新授(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马踏飞燕”的?师:作者是怎样评价“马踏飞燕”的?生:“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师:这里的“艺术珍品”是什么意思?生:珍贵的物品。

师:“马踏飞燕”是一件艺术珍品,除此之外,你们还从这两句话里了解到什么?1.产生的年代:(东汉时期)——说明它历史悠久。

2.出土时间:1969年师:它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闻名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

“闻名天下”是什么意思?生:普天之下都听到它的名声,也就是天下有名。

师:这件铜奔马为什么被称为艺术珍品呢?又为什么能名闻天下呢?下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生:非凡的艺术成就;所蕴含的科学原理。

(板书:艺术成就、科学原理)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它的艺术成就?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它的科学原理?生:课文2、3自然段写的是艺术成就,4自然段写的是科学原理(二)学习第2、3自然段师: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2、3自然段,想一想(出课件问题)作者是通过哪两方面来表现“马踏飞燕”的艺术成就的?又分别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自学讨论。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马踏飞燕》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马踏飞燕》教学设计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引读:铜奔马……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学生朗读。
(2)指名读。教师用教鞭随着朗读指图,帮助学生理解铜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
(3)齐读。读出对设计巧妙的赞美。
六、齐读第二、三、四段,以便对奔马的特点有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匀称”“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安然无恙”等词语。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随着朗读观察奔马。
(2)教师引读,帮助学生理解骏马奔跑速度之快。
师:这是一匹……速度之快呢?
生:作者构思……正在快速奔跑。
师:快到什么程度呢?
生:作者匠心独运……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3)奔马速度快,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抓重点句:“让马的右前腿……,左后腿……”“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飞燕竟安然元恙”。)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铜奔马的赞美,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读出民族自豪感
七、作业
1.读写字词。
2.预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板书:
膘肥身健
外形 体形匀称
艺术珍品马踏飞燕卓越的创造才能
构思
重心平衡
(2)理解“东汉时期”(距现在大约有1800年,年代久远)“艺术珍品”(有很高艺术价值、十分宝贵的艺术品)。
(3)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骏马图。
(2)具体讲铜马的外形有三句话,每句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一句概括他讲铜马雄健有力;第二句从头、尾讲它的姿势;第三句从它张开大口,想象骏马嘶鸣。)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如:匀称、仿佛、高亢、膘肥身健、安然无恙、风驰电掣、颈、收缩、卓越)是否读准,相机正音。

西藏区编六年级十二册汉语文教案

西藏区编六年级十二册汉语文教案

西藏区编六年级十二册汉语文教案西藏区编六年级十二册汉语文教案第一单元本单元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

一、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

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点: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一、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检查预习,图文对照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明确本组学习内容、要求。

1、默读导读,了解本组学习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口述。

师强调: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要重视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基本功,进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生字和易读错的字是否读准,相机正音。

2、指名说说铜马主要有哪些特点。

3.读读画下来的最感兴趣的句子。

三、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挂图,指导按课文叙述顺序进行观察,口述图意 1、观察、说说铜马的外形,感受铜马的造型美。

2.观察、说说从哪儿看出是一匹奔马,且奔跑的速度很快,感受铜马的动态美。

马踏飞燕教学设计方案

马踏飞燕教学设计方案

## 一、教学背景《马踏飞燕》是我国古代铜铸艺术中的杰作,被誉为“铜奔马”。

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铸造技艺,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本节课旨在通过欣赏《马踏飞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马踏飞燕》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古代铜铸艺术中的地位。

- 学习欣赏古代铜铸艺术作品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马踏飞燕》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古代铜铸艺术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铜铸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1. 展示《马踏飞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件作品。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件作品的名字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 介绍《马踏飞燕》的历史背景:- 时间:东汉时期- 地点:甘肃省武威市- 制作材料:青铜- 制作工艺:铸造成型2. 分析《马踏飞燕》的艺术特点:- 动态美:马匹奔腾的姿态,飞燕翱翔的形象,充满动感。

- 线条流畅:马的身躯线条流畅,飞燕的翅膀线条优美。

- 造型独特:马头高昂,飞燕姿态优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 探讨《马踏飞燕》在古代铜铸艺术中的地位:- 代表了汉代铜铸艺术的最高成就。

- 对后世铜铸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 第三环节:实践活动1. 小组合作,欣赏其他古代铜铸艺术作品,如《长信宫灯》、《铜奔马》等。

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总结古代铜铸艺术的特点。

### 第四环节: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马踏飞燕》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古代铜铸艺术中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马踏飞燕》教案
××市××区西关小学罗虹
《马踏飞燕》的教学重点是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和第三段(第四自然段)。

其教学设计如下:
一、指导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1.设置疑难。

看图前提出问题:(1)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2)马怎样踏飞燕?(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
2.初步解疑。

看图时教给方法:(1)整体观察马的外形特点。

按马的身躯、体形、鬃毛、四蹄、头、尾、口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能给人以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的感觉。

(2)重点观察马的腿、蹄的姿势。

按马的右前腿、左后腿、右后蹄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右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正在快速奔跑的骏马。

3.口述图意。

看图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图意。

二、图文对照,发展思维能力。

1.朗读课文。

自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描述与图意相吻合?
2.勾画词语。

画出匀称坚韧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并结合图文和词典自己理解意思。

3.寻找答案。

出示看图前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先让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两个疑问句,再将其变换为陈述句,然后用关联词语为了造句。

4.深层理解。

提出问题:(1)构思奇妙怎样解释?(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构思奇妙?使学生弄清楚,一是通过马的右前腿和左后腿的动作,充分表现马快速奔跑;二是通过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的描述,把快具体化;三是通过马踏飞燕而飞燕竟安然无恙来衬托奔之神奇。

5.展开想象。

让一学生带着喜爱和赞扬的感情朗读第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象这匹马是怎样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激发其发出不愧是一件艺术珍品的赞叹。

6.归纳段意。

三、实物演示,理解科学原理。

1.解决难题。

教学第三段,为帮助学生理解重心支撑点等词语,可用木制或纸制的小马活动模型,仿照课文的写法作表演。

2.课堂作业。

(1)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口头造句,不能与课文原句重复。

(2)齐读本段。

四、欣赏图文,提高审美能力。

1.朗读课文。

播放第二、三段配乐朗读的课文录音或声形并茂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欣赏物美、文美。

2.现场讲解。

请一名学生登台当讲解员,按第二、三段的描述,向全班同学介绍这一珍贵的艺术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