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逃兵人数考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逃兵人数考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逃兵人数考
罗玉明 李 科
(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逃兵一直是困扰国民党军政当局和各部队官长的大问题。逃兵规模究竟有多 大,由于史料零散,统计资料的缺乏,学术界还没有出现相应的研究性成果。笔者将各种零星资料进行统 计,初步推算出抗战 8年,国民党军队的逃兵人数约在 589.4—597.1万左右。
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1942年前 11个月,第 33集团军逃兵人数平均每月为 958人,则第 33集团 军全年逃兵人数约为 11500人,8年抗战中逃兵数约为 92000人。根据 1941年 5月国民党军政部军 务司统计,当时国民党军队有 36个集团军,①则 8年中国民党军队的逃兵总人数为 3312000人。
59A直属 54 33 24 69 65 45 62 82 47 31 43
555
59A暂 53D 75
127 193 104 158 222 163 137 131
1310
59A180D 160 136 179 169 189 41 107 205 101 160 127
1574
59A38D 195 197 72 97 161 133
155
77A直属 199 27 82 74 95 107 180 108 103 132
1107
集团军直属 8 19 6 5
52 6
15 8
74
合 计
965 933 564 961 856 758 1136 1490 874 1160 848 115 10660
资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42年第 33集团军逃兵人数表》,档案号:775-1240。A 表示军,D表示师。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活跃着两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世人所熟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也不能被磨灭。

在中国的大片国土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战役,也涌现出一大批抗日爱国将领。

在1937-----1945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先后动员743余万军队投入战斗,阵亡322万余人,歼灭日军86万余人,基本上牵制了侵华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进行了大型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具有代表性的有: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涌现出郝梦龄,赵登禹,张自忠,戴安谰等一大批爱国将领,300万川军出川作战,近四分之一埋骨异乡。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是淞沪会战,这是在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日方投入总兵力达300000,伤亡70000;国军投入兵力600000,伤亡200000。

淞沪会战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队在装备和兵员素质上远不及日本,每小时的伤亡以数千计,一个师的兵力拉上去,几个小时就打光了,足可见战争之惨烈。

淞沪会战前,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次会战,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士气上,中国获得了空前的胜利。

它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战略企图,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得”将其一块一块征服,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太原会战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会战。

这是一场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的战役,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115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太原会战历时两个月,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

日军参战兵力共十四万人,伤亡近三万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二十八万人,伤亡十万人以上。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在二战期间,中国成为了太平洋战场上最重要的反法西斯力量之一。

而在此时期,中国国民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将探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背景、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历史背景中国国民党,简称“国民党”,成立于1912年,是中国最早的政党之一。

在抗日战争之前,国民党为了实现中国的统一,领导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并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然而,由于内部的分歧和经济的困难,国民党在军政方面并没有完全稳固的执掌权力。

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抗日领导力量。

国民党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其中最著名的领导人是蒋介石。

蒋介石积极组织抗战,将中国各地形成的抗日军队整合到国民党的指挥下,形成了中国抗日的统一战线。

在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多次有效的战役,如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

尽管面临着日军的强大实力,国民党军队仍积极抵抗,并成功地保护了中国的重要城市和交通线。

此外,国民党还建立了统一的民族政权,加强了对抗战的经济调控。

通过推行国家主义政策和进行经济改革,国民党试图提升中国的国力,以更好地对抗来犯的日本侵略。

三、国民党面临的挑战尽管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国民党内部存在着许多派系和分歧。

这导致了在组织和领导方面的困难,一些内部人士甚至对国民党领导层的效果产生质疑。

这种内部矛盾对于有效地战斗抗日,并达成内部团结将是一大阻碍。

其次,由于战争的长期和持续,国民党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

日军的进攻使得中国的经济基础受到了摧毁,国民党的政府和军队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持战争的进行。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挑战。

日军的侵略威胁中国的领土,国民党必须同时对付日军和解决国内的军阀混战,这使国民党在抗战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四、结论总而言之,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抗战国共对比

抗战国共对比

国民党是在1937年为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

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

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

相差极为悬殊。

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抗战胜利后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

相差也极为悬殊。

全面抗战前后,中日之间军事力量对比悬殊,这是众所周知的。

就以淞沪战役为例,日本损失4万兵力,但是中国损失20万,差距可想而知。

本人简要分析下(仅代表本人浅显的见解):1: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日本败给了装备落后的中国。

这是由于日本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处于战略的劣势地位导致的,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只是表现在前期的战争胜利(1937年以前),基本吞并大半个中国,但是无法继续推进,这如同德国在二战中进攻苏联一样。

这其中的具体原因不再细说。

国共此时在战略上是一致的。

战略:1937.7-1938.6是防御,避其锋芒;1938.6-1945.8相持;1945.8-1945.8.15反攻。

2:先进美式装备的国军(400多万兵力)败给了力量弱小的共军(100万)。

民心所向,战略与战术运用得当。

3: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抗日作用。

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战争的胜负并不取决于军事实力,这在中日战争的结果就可知了。

共产党在此期间发挥了比国名党更加重要的作用:开展敌后战场(当然这需要国名党正面战场才得以实现),前期正面战场发挥主要作用,后期敌后战场逐渐发挥主要作用(因为这极大程度上打破了日军的战略,3个月灭亡中国),这直接导致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因为日本无法长久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抗战期间哪支国民党部队竟被日军称为“友军”?

抗战期间哪支国民党部队竟被日军称为“友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期间哪支国民党部队竟被日军称为“友军”?
导语:抗战期间,中国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

这是主旋律。

但是,在这宏大的主旋律之外,也出现了不少颇具讽刺意味的杂音。

在日军作战系列里
抗战期间,中国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

这是主旋律。

但是,在这宏大的主旋律之外,也出现了不少颇具讽刺意味的杂音。

在日军作战系列里,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部队。

他们不是日本人,却与日军共同作战;他们说着中国话,欺压起中国人来,却比日本人更凶狠。

他们就是被老百姓称为“二鬼子”的伪军。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协助日军作战的伪军总人数高达210万,甚至超过了日军数量——资料统计,中国是唯一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伪军数量超过侵略军队数量的国家是向日军投降的国民党军队。

这些伪军的主要来源,便是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部队。

如果说伪军是公开投降的国民党部队,那么,实际上还有一些部队,干着明里抗日、暗地投敌甚至配合日军进攻八路军的勾当。

这些部队,被日军称为“友军”。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有这段记录:“……在21日夜间,从沁水、浮山、府城镇一线,缩小包围圈,随后进行扫荡,取得了很大战果。

在此次作战中,山西军第六十一军(军长梁培黄)以其主力,作为我方友军参加了战斗,此点值得注意。


对此,我军军史也进行了记载:“1942年2月17日至28日,山西军第61军梁培黄则派主力与日军协同‘扫荡'沁河东北马璧村附近的决死第1纵队。


这里日军资料里所称的“友军”61军,属于山西阎锡山的第二战区。

生活常识分享。

抗战国军单兵装备汇总

抗战国军单兵装备汇总

抗战国军单兵装备抗战仅有中央军精锐部队才配备德盔单兵装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携带的个人装备,现在的单兵装具品种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功能上与抗战时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了。

那么在抗战时期,中日两军的单兵装具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先说中国军队,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说名义上是统一的编制,实际上各个派系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别的且不说,就连最起码的军装颜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中央军的夏季军服主要以黄绿色为主,冬季则主要是蓝灰色棉军服。

地方杂牌部队中北方部队大多是蓝灰色军服,南方的两广部队是土黄色,而云南的滇军则是蓝绿色。

连个军服颜色都搞得这样杂乱,还谈什么其他的单兵装具。

相比较来说,自然是中央军比较正规一些,好歹还有些政府军的气度。

不过就拿当时的情况来看,就拿中国军队最高标准的中央军精锐部队来说,单兵标准个人装具也就五大件,钢盔、子弹带、水壶、干粮袋和防毒面具。

中国精锐部队才会装备进口德国钢盔。

日军看到德盔就知精锐部队进入战场抗战初期中央军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师了,德械师的钢盔自然就不用说了,著名的德制M35钢盔。

由于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刚一定型就接到了来自中国的大订单,足有22万顶之多。

于是德国军方决定,首先满足中国的需要。

就这样中国军队成为了M35钢盔的第一批使用者。

M35是德军在其一战时期的M17钢盔基础上改进而成,制造工艺有所改进,采用了基本上就是现代的“热压”技术。

所以比M17更轻便,对弹片的防护功能也更强。

而且M35采用了全新的内盔,使佩戴起来更加舒适。

所以无论是外形、材质、功能还是舒适,都是相当不错,德国货硬是要得哩!到1936年中国总共进口了31.5万顶M35钢盔,几乎将M35在1936年前的产量包圆了。

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央军部队基本上都配发了M35。

现在可以从当时很多的历史照片中看到头戴M35钢盔的中国士兵,就是一个明显例证。

而佩戴M35钢盔也成为中央军部队的一大标志,日军看到戴M35钢盔的部队就知道是中国军队的主力了,马上就会打点起精神全力以赴。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事优抚评析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事优抚评析

专题研究优抚,是指一国人民对本国军队的拥护和爱戴以及其政府和人民对烈属、军属、在职军人、残废军人等的优待和抚恤。

它是一个国家兵役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军事现代化的必要保证。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军队优抚是我国优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目前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大多停留在对抗战初实施优抚的原因分析和战时优抚法规的制订过程等方面的介绍上,缺乏更深层度的对抗战优抚专题的发掘与研究,尤其对抗战优抚最终失败的原因考察上缺乏有说服力的阐述。

笔者不揣浅陋,就以下几点认识就教于各位专家读者。

一、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优抚业务开展的几个阶段(一)卢沟桥事变至国民党政府退守武汉,是优抚业务陷于停顿的时期。

抗战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和1938年,战场形势变化相当快,东南地区迅速沦陷,正面战场伤亡巨大,1935年4月颁布的《陆军战时抚恤暂行条例》等法规已无法适应战争形势下的需求。

但掣肘优抚的还是体制方面的因素,当时优抚业务统一归1935年3月设置的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抚恤科办理,各省并无垂直下属机关(1);其恤金发放名目仅限于对抗战前诸役伤亡军人及家属的抚恤;经费原由财政部统一预算和管理,地方政府筹款垫付受恤人后再由国家财政专款项下支解抵付。

战争爆发后各地方政府无款可筹难以应付日益增长的请恤要求,原有体制日显困窘。

亟需成立专门军事优抚行政机关,推进实施新的抚恤业务。

(二)国民党政府退守武汉到1939年底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是优抚制度化建设的初期。

1938年3月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和《抗战建国纲领》对军事优抚予以高度重视。

明确规定,要“抚慰伤亡官兵,安置残废,并优待抗战人员之家属,以增高士气而为全国动员之鼓励”(2)。

1938年6月30日蒋介石签发《军事委员会公布抚恤委员会组织条例训令》,特设了“抚恤委员会”这一机构,专门负责办理优恤伤亡官兵并救济其遗族的事宜,“下设办公室和第一、二、三处,各处下设若干科分掌业务”(3)。

如何评价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如何评价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如何评价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初期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历经了忻口会战、凇沪会战、徐州会战以及武汉会战等大规模战役,广大国军官兵浴血奋战,在很大程度上延缓阻碍了日军侵略的步伐,打破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然而,由于在战略上出现的重大失误以及初期统帅部抵抗意志的不坚决,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协同性极差,在武器装备,弹药补给上相对于日军处于绝对劣势,因此以上战役均告失败。

因此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基本上是失败的。

但是有效的牵制住了日军灭亡中国的步伐,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其贡献也是不该被忽视的。

在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方面虽决心抗战到底,但仍存有些一不切实际的幻想。

它一方面抗日,另一方面又企图通过和谈,与日本达成妥协;国民党方面对英、美帝国主义还抱有依赖之心,幻想通过英、美的干涉,制止日本的侵略;另外,国民党还企图借机削弱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力量,最终达到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武装的目的。

因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民党方面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不敢真正发动全国民众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从具体的军事指挥来说,一些国民党军队将领指挥无能、临阵脱逃,内部派系分裂,军政命令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这些也都是国民党军队连续败退的重要原因,对此,连蒋介石本人也是承认的。

在南岳军事议上,蒋在总结初期抗战时,就曾提出“整理军队建立军队”的任务,力图扭转这一不利的局面。

仅仅以上面的几点来归纳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败退原因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对此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

而我们则是一个弱国、穷国,在军事装备、指挥训练方面都远远不及日本,军队数量也少于日本。

日军是有备而来,中国方面虽不能说毫无准备,但可以说是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

日军在战争开始又“采取了拿破仑的‘急进歼灭’、‘轻骑直入’的故伎,企图于最短时间歼灭中国的主力,结束对华的‘小战’”我们在分析和评价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时,必须把握这样二点:第一,既要看到面在战场上广大国民党军队官兵的浴血奋战及其对日军的沉重打击,又要看到在正面战场上出现的一些不应有的失败、溃退;第二,既要看到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一些将领借口保存实力,实则避战退却、贪生怕死,又要充分注意到国民党军的一些退却实属战略性的撤退,其目的在于真正地保存实力以与日寇作持久战,而不是去无谓的硬拚。

国民党军各个时期战斗序列

国民党军各个时期战斗序列

国民党军各个时期战斗序列国民革命军(简称革命军、国军)是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师法当时苏联共产党军事制度后创设的一支主力重要军队,也是中华民国在北伐后到行宪前的国家武装力量,为中华民国国军的前身。

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初,将领和军官均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加以培养训练。

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是主要的武装力量。

1928年北伐完成后中国统一,国民政府定于一尊,国民革命军也被称为国民政府军,简称为“国军”、“国府军”,并同时效忠党与国家,期间历经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对内对外之战争。

至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实施后,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成为完全效忠国家的武装力量。

北伐创建国民革命军(8个军)国民革命军未成立前,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政府倚靠南方军阀作为武力基础,但是在六一六事变后孙中山决定重新建立一批效忠于中国国民党思想的军事武力。

为此,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孙中山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

面对这批非我族类的军队,当时盘据在广东省的各路军阀皆想尽方法欲加以排除,然而在1925年2月由黄埔军校培育出之军官团发动之东征成功击溃陈炯明为首的粤系军阀势力,国民党军系势力自此站稳脚步逐渐扩充。

1925年7月,护法政府于广州改组为国民政府,其军事最高领导组织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

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

“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

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虽然黄埔军校提供了一定军力让国民政府控制广州,但这几千人守省有余,要打垮其它军阀仍差距甚远,为了弥补军力差距国民政府不断以纳降改编的方式吸收各地的军事武力。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及吴铁城的“警卫军”、并和广东的“潮梅军”等合组为第六军,军长程潜。

抗战中 国军 队的后勤保障有何特点

抗战中 国军 队的后勤保障有何特点

抗战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有何特点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保卫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后勤保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后勤保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和战争的胜负。

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的后勤保障呈现出了一些显著的特点。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后勤保障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后勤组织机构的混乱。

在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军队的后勤体制就存在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的弊病。

战争爆发后,由于局势的急剧变化,这种混乱进一步加剧,导致了后勤保障的效率低下。

其次,物资供应的严重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武器装备方面,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抗战初期拥有一定数量的现代化武器,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国内军工生产能力有限,外援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武器弹药的补充逐渐陷入困境。

尤其是重武器和先进装备,损耗后难以得到及时补充和更新。

在医疗保障方面,国民党军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伤员,但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设施简陋,医护人员不足,药品和医疗器械短缺,导致许多伤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从而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然而,随着战争的推进,国民党军队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后勤保障体系。

在物资采购和运输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增加物资供应。

通过与国内外的供应商合作,努力获取武器弹药、粮食、被服等物资,并加强了对运输线路的保护和管理,提高了物资运输的效率。

在军工生产方面,国民党政府加大了对军工企业的投入和支持,提高了国内的军工生产能力。

虽然与战争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武器装备短缺的问题。

此外,国民党军队还加强了对后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后勤保障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在医疗保障方面,也逐步增加了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的数量,改善了伤员的救治条件。

与国民党军队相比,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后勤保障方面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由于资源匮乏、根据地经济落后、敌伪的封锁和围剿等原因,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更加艰难。

国民党抗日

国民党抗日

(一) 操 作 方 正确评价国民党抗战 作用和地位的意义 法
对于当前的我国社会有很重要的积
极作用,特别是对台湾问题的何去
何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民党抗战积极说
数据说明 抗战史实 重要大捷
国民党的军火消耗: 品名 抗战期间总消耗量 每年平均消耗量 枪弹 1709920000粒 213740000粒 迫击炮弹 6047760颗 755970颗 山野榴炮弹 3558800颗 444850颗 手枪掷榴弹 23598800颗 2949850颗 消灭日军数量: 根据共产党战后统计数据(在美国和苏联的记载中中共部队消灭 日军总和分别为5万和15万。国民党部队消灭日军总和分别为160 万和100万),国民党一共消灭了75万日军,共产党的这一数字是 52万。 战役: 重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 国民党军队作战消耗合计3227926人,其中阵亡1328501人(包括8名 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1.7万名校尉),负伤1769299人,失踪 130126人,因病消耗合计为422479人,残废191644人,逃亡323436人. 两项合计为4165485人,牺牲巨大。八年抗战,国军陆军阵亡、负 伤、失踪三百二十一万一千四百一十九人,空军阵亡四千三百二 十一人,毁机二千四百六十八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战争形势 战争中期,因为国民党军队精锐在淞沪会战中损 失很大,战斗力锐减,加上落后的后勤制度,保 持不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无力阻止日本的攻 势,故此蒋介石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战略,以广 大领土腹地,延滞日军兵力,使日军在管理辽阔 的中国领土出现困难,同时减低日本可用于开辟 新战场的兵源。并将敌后正规军改编,尽量消灭 日军的有生力量,并且以外交方式获得国际赞同 与支援,以拖延的手法等待美国、日本两国之间 因太平洋利益争夺而反目。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文章很多,但这些文章基本上是从政治或纯军事角度出发的,介绍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物力状况的文章很少.在现代战争中,物力因素的影响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本文专门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物力状况.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提到的数据有的当年有精确的记载,有的当年并无直接记载,而是根据其他相关资料推算出来的,误差在所难免.名词解释山炮:国民党军和日军对可拆卸的轻型榴弹炮的旧称,口径一般为75毫米,火炮身管较短,火炮质量较轻,全炮可拆卸成几部份组件,方便人背马驮,运到目的地后再重新组装起来,由于便于运输特别适合山地作战,所以称山炮.野炮:旧称口径在100毫米以下的加农炮和榴弹炮(不包括山炮)的统称,以75毫米野炮最常见.战防炮:反坦克炮旧称,战车防御炮,用来防御战车的炮.(同理,战防枪=反坦克枪)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装备进口情况1937年7月抗战爆发,武器弹药消耗巨大,国民党战前所积攒的家底根本支持不了多久,能否得到充足的武器装备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当时国民党的武器来源有两个:进口和自己生产.由于重工业基础薄弱,国民党兵工厂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不仅生产不了飞机和坦克,而且连最基本的枪支和子弹的生产能力也不能满足需求.在当时的条件下,进口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自清朝末年起德国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武器进口来源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抗战前国民党就通过进口德国武器装备组建"德械师",国民党从德国进口武器装备所需资金主要用钨矿砂,锡,锑,桐油等物资支付.1937年7月抗战爆发,国民党加大了德国武器的订货量.在日本的强烈抗议下,1938年5月德国宣布停止对中国出口武器,最后一批武器于8月份运抵中国.从抗战爆发到德国停止供货为止,国民党从德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12架,105毫米榴弹炮36门,迫击炮800门,37毫米战防炮500门,13.2毫米高射机枪300挺,机枪1万挺,步枪5000支,驳壳枪2万支,手枪4400支;150毫米炮弹6000发,105毫米炮弹3.6万发,迫击炮弹190万发,37毫米炮弹50万发,子弹1.6亿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便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苏联对国民党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在这将近4年时间里国民党从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885架,坦克82辆,汽车1540辆,115毫米榴弹炮80门,76毫米野炮160门,76毫米山炮50门,高射炮270门,45毫米战防炮50门,37毫米战防炮380门,航空机枪120挺,重机枪1300挺,轻机枪5300挺,步枪5万支,冲锋枪3000支;航空炸弹3.11万颗,115毫米炮弹12.68万发,76毫米炮弹16万发,45毫米炮弹7.5万发,37毫米炮弹61万发,高射炮弹31.44万发,子弹1.84亿发.(中国向苏联支付的物资包括:钨矿砂31177吨,锡13162吨,锑10892吨,锌600吨,汞560吨,铋18吨,茶叶30293吨,生丝309吨,羊皮223万张,羊毛14300吨,猪鬃6340吨,桐油8868吨)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还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了一些武器装备(到货量)从英国进口:飞机36架,子弹1667万发从法国进口:飞机24架从意大利进口:装甲车101辆从比利时进口:步枪5.4万支,子弹3867万发从捷克进口:轻机枪1829挺,步枪5000支,子弹2600万发从瑞典进口:子弹1.18亿发从匈牙利进口:子弹1500万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下半年,国民党得到了从美国运来的279架飞机和1205万发子弹,这批货是战前订购的.由于中立法案的制约,此后美国便停止了对中国的武器出口.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案,可以向交战中的国家出口武器,但必须以现金购买,自行运输.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国陆续向国民党提供了4笔小额贷款,分别是1939年2月的桐油贷款(用桐油偿还),1940年4月的锡贷款(用锡偿还),1940年10月的钨砂贷款(用钨矿砂偿还),1941年2月的金属贷款(用钨矿砂,锡和锑偿还),这些贷款规定用于在美国购买除武器弹药外的其他物资.国民党买回了一些物资(汽车,油料,轮胎,汽车和飞机零件,工业器材等).1941年3月11日美国出台租借法案,向符合美国利益的国家提供援助,1941年5月6日美国宣布将中国列入援助对象,自此美国开始正式向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1937年11月国民党动工修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8月底建成,滇缅公路从昆明出发,至边境小城畹町,然后向缅甸境内延伸至腊戌,与缅甸中央铁路连接.进口物资可先运到缅甸仰光港,然后由中央铁路运到腊戌,经滇缅公路运到中国.1938年10月,中国的沿海通道已全部被日军堵死.此时除进口苏联的物资可通过迪化(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的中苏公路直接运输外,进口其他国家的物资则要通过法属殖民地越南或英属殖民地缅甸.中越之间有滇越铁路和桂越公路,中缅之间只有一条滇缅公路.抗战爆发后为了不得罪日本,法国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武器弹药(其他物资可以).1938年11月法国又宣布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卡车和救护车,后同意在交税的情况下限额通行.1939年9月中国通过越南进口的部份机器设备被法国掠夺.1939年11月日军占领南宁切断桂越公路,1940年6月17日法国向德国投降,成立傀儡政府.在日本的逼迫下,法国于1940年6月20日封锁滇越铁路,并于1940年7月3日拆毁滇越铁路.法国投降后英国已被困在欧洲,为了讨好日本保住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英国于1940年7月17日宣布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1940年10月滇缅公路在封锁了3个月后重新开放. 1940年9月23日日军攻入越南北部,法国被迫同意日本在越南驻军.从1940年10月28日起,日军以越南北部的飞机场为基地,多次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1941年12月日军开始进攻缅甸.1942年2月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英军联合对日军作战,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港,滇缅公路的进货入口被堵死.1942年4月远征军作战失败,败退下来的远征军一部分退回云南,另一部分经过中美英协商转移到了印度.在美方的安排下,转移到印度的这部份远征军改称为中国驻印军,以印度为基地进行训练.此后又陆续从中国调派一些军队入印度以扩充中国驻印军,为以后的反攻作准备.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美国紧急开辟从印度到中国的航线.物资先运到印度,然后由飞机穿越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送到云南或四川,由于沿途一系列高耸的山峰好像驼峰一样,所以称为驼峰航线.驼峰航线飞行条件恶劣,事故率居高不下,物资运量很少.为解决中国的物资供应问题,中美决定合作修建中印路.1942年12月中印公路动工建设,公路从印度出发穿越缅甸北部原始森林至云南畹町,与滇缅公路中国段连接.中国驻印军与美军和英军经过联合作战逐步收复缅北地区,中印公路也随之向前延伸.1943年12月沿中印公路开始铺设中印油管.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线通车.与此同时驼峰航线也加大了运输量,1945年6月中印油管开始向中国输油,物资运输问题至此解决.美国援助国民党的物资如何分配由美国说了算, 美国决定物资优先用于缅甸作战.物资运到印度后首先拨给中国驻印军一部份,然后由驼峰航线运到中国,运到中国的物资重点供应中国远征军,剩下的留给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由于运输不便,陆上交通恢复前美国援助的重炮只能就近拨给中国驻印军.以155毫米榴弹炮为例,抗战期间美国总共只给了国民党36门,全部拨给了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事结束以前,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状况基本没有改善.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从美国得到的武器装备的粗略数字:飞机1394架(包括美国驻华空军的飞机),坦克108辆,装甲车36辆,汽车约2万辆,15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榴弹炮约200门,75毫米野炮约100门,75毫米山炮约500门,37毫米战防炮约300门,迫击炮约2000门,火箭筒1030支,喷火器约150支,枪榴筒约6000支,14毫米战防枪1269支,重机枪约1500挺,轻机枪约8000挺,步枪约15万支,冲锋枪约3万支,手枪约3600支;各类炮弹约220万发,火箭弹约6万发,子弹约7亿发.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弹药生产情况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兵器工业进行了内迁重组,大部分兵工厂集中到了重庆.受重工业基础的制约,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兵器工业并无太大发展,但还是生产出了不少的轻武器和弹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50万支,轻机枪约4万挺,重机枪约2万挺,枪榴筒约6万支,掷弹筒40909支,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战防炮94门,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子弹约11亿发,手榴弹约2700万个,枪榴弹约450万个,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迫击炮弹约550万发,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20毫米高射炮弹约52万发,航空炸弹约3000吨,地雷约80万个.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工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器工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原材料奇缺,因而武器弹药产量很少.抗战期间共产党的兵工厂累计生产:长短枪11046支,机枪33挺,掷弹筒4155支,枪榴筒2196支,迫击炮908门;子弹779万发,手榴弹447万个,掷弹筒榴弹37.7万个,枪榴弹32万个,迫击炮弹28.4万发,地雷19.2万个.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各种武器弹药的具体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55万支左右.1928年太原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38(明治38年,1905年)式步枪.抗战期间太原兵工厂西迁后生产了少量38式步枪,总产量约1万支.抗战时期国民党生产的步枪主要是汉阳式和中正式.除此之外浙江铁厂还生产过4万多支77式步枪,77式步枪为仿造中正式步枪,外形略有不同.汉阳式:仿德国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5年在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1944年停产. 中正式:仿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1935年在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汉阳式与中正式步枪的历年产量如下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汉阳式15000支,中正式45000支,合计60000支1938年:汉阳式12000支,中正式38000支,合计50000支1939年:汉阳式41500支,中正式30000支,合计71500支1940年:汉阳式53814支,中正式20600支,合计74414支1941年:汉阳式31500支,中正式7000支,合计38500支1942年:汉阳式46600支,中正式17000支,合计63600支1943年:汉阳式33100支,中正式34000支,合计67100支1944年:汉阳式350支,中正式64500支,合计64850支1945年1-8月:中正式53000支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有两种:仿瑞士启拉利式和仿捷克ZB26式.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于1939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1939年停产共生产约1900挺.捷克ZB26式轻机枪是捷克于1926年开始生产的,该枪弹匣位于枪身上方,在国产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见到这种机枪.1927年ZB26式轻机枪开始进入中国,到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已有多家兵工厂在仿制生产这种机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轻机枪约4万挺,历年产量如下. 1937-1938年:仿捷克ZB26式2000挺,仿瑞士启拉利式1600挺,合计3600挺1939年:仿捷克ZB26式892挺,仿瑞士启拉利式342挺,合计1234挺1940年:仿捷克ZB26式1324挺1941年:仿捷克ZB26式2440挺1942年:仿捷克ZB26式6000挺1943年:仿捷克ZB26式9391挺1944年:仿捷克ZB26式10900挺1945年1-8月:仿捷克ZB26式6000挺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有两种:24式和30节式24式重机枪:1888-19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命名为24(民国24年)式重机枪.30节重机枪:1921年10月10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92毫米),正好是民国10年10月10日,顾命名为30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重机枪约2万挺,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24式626挺1938年:24式1060挺1939年:24式1971挺1940年:24式2468挺,30节式514挺,合计2982挺1941年:24式1860挺,30节式520挺,合计2380挺1942年:24式1980挺,30节式310挺,合计2290挺1943年:24式2680挺,30节式260挺,合计2940挺1944年:24式2986挺1945年:24式3063挺,30节式1737挺,合计4800挺1934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大正10年(1921年)式掷弹筒,但产量很少没有正式装备部队.1938年底已迁往重庆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在大正10年式掷弹筒的基础上改进试制出新的掷弹筒,命名为27(民国27年)式掷弹筒,开始大量生产.掷弹筒可以看作是一种轻型简易迫击炮,口径一般为50毫米,和迫击炮相比省去了瞄准具和支架.由于没有瞄准具,只有经验丰富的士兵才能精确射击.1944年随着60毫米迫击炮的大量装备,国民党停止了掷弹筒的生产,累计生产40909支.掷弹筒榴弹的停产稍晚一些,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枪榴筒的生产情况与掷弹筒相似,虽然抗战前便开始生产,但产量很少.1939年国民党兵工厂研制成功新的枪榴筒和枪榴弹,命名为28式枪榴筒和28式枪榴弹,与中正式步枪配套使用,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枪榴筒约6万支,枪榴弹约450万个.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兵工厂能够生产82毫米迫击炮和150毫米迫击炮.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停止了15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82毫米迫击炮的生产继续了下去.1940年国民党兵工厂将库存的废旧150毫米迫击炮进行翻新改造,口径改为152毫米,命名为29式150迫击炮,翻造工作持续到1944年,具体数量不详.1942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6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1式60毫米迫击炮.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12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3式120毫米迫炮,1945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9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迫击炮弹约550万发,其中大部份是82毫米弹.1944年迫击炮弹产量110万发,为战时最高峰.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历年迫击炮产量如下1937年:82毫米迫击炮710门1938年:82毫米迫击炮1136门1939年:82毫米迫击炮960门1940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1941年:82毫米迫击炮760门1942年:82毫米迫击炮1381门,60毫米迫击炮200门1943年:82毫米迫击炮1140门,60毫米迫击炮1100门1944年:82毫米迫击炮1084门,60毫米迫击炮2000门1945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60毫米迫击炮2870门,120毫米迫击炮94门抗战爆发前国民党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山野炮和榴弹炮,不过产量很少.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干脆放弃了山野炮和榴弹炮的生产,集中力量生产需要材料较少的迫击炮.75毫米山野炮虽然停产了,但由于此前国民党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75毫米山野炮,因此75毫米山野炮弹的生产仍然继续了下去,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最高年产量接近12万发(1943年).1938年5月国民党兵工厂决定仿制德式37毫米战防炮,向德国定购所需技术资料,机器设备和钢材.由于交通受阻到货较晚而耽误了仿制工作,直到1941年才仿制成功,命名为30式37毫米战防炮,生产了94门后因钢材用完而被迫停产.1941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弹,使用进口原材料生产,1943年因原材料供应中断而停产,累计生产约52万发.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共制造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子弹约11亿发,平均每年1.3-1.4亿发,而战前的1936年子弹产量1.28亿发,由此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国民党子弹生产能力基本没有增长.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手榴弹产量有较大增长,1941年手榴弹产量505万个,达到战时最高峰.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手榴弹约2700万个.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5-500公斤各种规格的航空炸弹.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航空炸弹约3000吨.抗战爆发后为了防御日军进攻,国民党需要大量的地雷,为此建设了专门的地雷生产线,地雷产量大增,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地雷约80万个.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供应情况现在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柴油和航空煤油,坦克装甲车卡车用柴油,飞机用航空煤油,汽油用得很少.而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汽油,汽车和飞机都是用汽油,国民党装备的坦克也全部为汽油机坦克.抗战爆发后汽油供应日趋紧张,采取了如下措施:开发甘肃玉门油田,利用玉门油田所产的石油炼制汽油;以甘蔗和杂粮为原料生产酒精,用酒精代替汽油;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在汽油替代品的生产方面,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微乎其微,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也很少,真正起到支柱作用的是酒精.抗战期间我国历年汽油(包括代用品)供应情况如下(1吨酒精大约可代替0.65吨汽油,1吨代汽油大约可代替0.8吨汽油)1938年:汽油进口量45508吨;酒精产量912吨1939年:汽油进口量64871吨;汽油产量11吨,酒精产量2412吨,代汽油产量9吨1940年:汽油进口量65859吨;汽油产量200吨,酒精产量13595吨,代汽油产量100吨1941年:汽油进口量82323吨;汽油产量573吨,酒精产量16128吨,代汽油产量85吨1942年:汽油进口量79吨;汽油产量5202吨,酒精产量23420吨,代汽油产量406吨1943年:汽油进口量150吨;汽油产量8331吨,酒精产量22150吨,代汽油产量1343吨1944年:汽油进口量1739吨;汽油产量11108吨,酒精产量22487吨,代汽油产量289吨1945年随着中印公路的通车和中印输油管线的建成,持续几年的严重油荒宣告结束.。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作用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作用

抗战前期正面战场的作用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

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2005年胡锦涛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以此对国名党正面战争的历史作用做出肯定。

日本坚定不移的执行着《国防国策大纲》。

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

后来因为苏联放弃了进攻战略,又因美国是其重要的战略物资供应者,遂放弃对美苏的作战计划,转而将作战目的定在了中国,以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兰印”(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

于是在1927年7月7日发动了对华的全面作战,妄图在3个月内占领中国。

在抗战初期,主要由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为主。

淞沪会战1937年7月底,日军占领平,津地区(参见平津作战)后,即以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展开对中国内地大规模进攻,重点指向华北。

中国政府当局为了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采取“先发制敌”的方针,首先围攻驻沪日军。

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以租界和黄埔江中的军舰为作战基地,炮击闸北一带,中国军民奋起反击,这就是“八·一三”事变,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

8月14日,日守军开始总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国军最精锐二十个军

国军最精锐二十个军
一、抗战时期国军最强的20个军 主要目的是介绍,排名仅反映大致情况。 第一名: 74军 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代表人物:王耀武,张灵甫 王耀武是74军的精神核心,74军则是王耀武物质力量的核心。 在淞沪会战中,面对日军海陆空三军的联合攻击,王耀武指挥有方,沉着应战,率57师(74军前身一部)像钢板一样牢牢地顶住日军,使其寸步难行、伤亡惨重。这是淞沪战役中表现最好的部队,超过当时的国军德械部队36师、87师和88师,一战成名。 74军在国共内战开始时,战斗力排全国第一名。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虽然有人提出74军的种种问题,可是细究起来,没有任何一只军队在同样处境中,表现会超出74军。 74军在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全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 从淞沪会战的开始,1937年的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作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四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 链水之战重创共军王必成部。虽然最早被共军歼灭,可共军上了五个第一流的主力纵队围攻,牙齿也蹦松了,双方损失接近1:1。比起“五大主力”的另外四个,被歼灭时的表现强多了,不愧第一主力。 即使后面重建的74军,仍堪称国军精锐。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见的。 第二名::18军 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18军代表人物:陈诚,胡琏 18军是陈诚的起家资本,也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抗日作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淞沪罗店拉

浅析国民党军队抗战和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

浅析国民党军队抗战和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

浅析国民党军队抗战-----国民党证明战场的特殊作用不容忽视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由于日本出兵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此种情况下,国共两党放弃彼此成见,先后停止了国内战争,发表抗日宣言,并建立联合政府,肩负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民族责任。

那时,全国人民都开始意识到一个政党,或一种政治势力都无法战胜日军,只有全民族性的抗战,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同日本进行长期持久战。

因为无论是在装备方面还是在单兵素质方面,日军都要远远优于中国军队,所以中国军队三四个师的战斗力才相当于敌人一个师团的战斗力,这还是理论上中国军队战略战术正确的情形。

而实际上,中国军队往往要调集八九个师才有可能歼灭日军的整个师团,这还要完全取决于指挥官命令和战术成功执行!国民党正面战场主张单纯依靠军队作战,在抗战后期才吸收了八路军的游击战术。

前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东北到华北,从济南到上海,从京津到淞沪,到处都是国民党将士和日军作战的身影,可结果却是一退再退一败再败,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广大国民党爱国将士不肯奋勇作战,他们有着一腔爱国热情,也深知誓死不做亡国奴,只是种种原因迫使他们对这样一种结果的无可奈何。

这里面有国民党军队高层指挥失误的缘故,有中国军队装备和军事素质低下的缘故,有不少卖国分子动摇军心,也有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勾心斗角,不能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军。

虽说,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党正面战场一系列战役的战果并不理想,而一退再退,丧失了大片领土,确实应当指责国民党高层,但是自国民党将国民政府迁到重庆之后,这种情况就得到了改观。

因为在这时候国民党军队开始整训军队,更换新式装备,吸收游击战术等新的战术方法,立足于获取民众支持。

所以,军队的战斗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日军由于国力有限,兵源到了征收极限,西南腹地地形限制了机械化装备的使用,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沦陷区的威胁等诸多原因战斗成效不如以前。

因此,在中国领袖蒋介石的领导下,全国军队开始转入有效地反击,并获得了许多场战役的胜利,还派出远征军进入缅甸,同缅甸战场上的日军作战。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表现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表现

武汉保卫战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 而宣告结束。 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 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国府空军耗损极大,海 军基本上被消灭,日军成功攻占武汉,但是国军之 大部分主力仍然存在,而日军反而被削弱,日本战 前之目的是在武汉作最后决战、以消灭国军的主力 及结束战争的目的未能达到;日军直至1944年的一 号作战为止再也没有发动如同武汉规格相同的大规 模作战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互相支撑、相辅相成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 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 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 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 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 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 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 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 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 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
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虽然国民党在后期消
“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
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 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 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 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两个阶段:
略防御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 月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 防御阶段。在此阶段,以国民党军队 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 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先后组织了淞 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 大战役
淞沪会战原先蒋中正打算速战速决,并将日军的注意力 从华北转移到华中,为了达到这目的他将手中受过德国 顾问训练最精良的部队全数送上前线。不过由于速战速 决的目标失败,导致更多兵力加码投入战场与具有军舰 支援且补给源源不绝的日军进行绞肉战,总计国民政府 在这场战争除了中央军外,先后各派系部队共78个师、 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 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 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 总数60万人以上。其中精锐部队在战斗中损失了三分之 二以上,使蒋中正的实力大为削弱。 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 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 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是我国抗战八年, 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役。——《李宗仁回忆录》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地位和作用引言 (2)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7一1938.10) (2)利 (2)害 (3)总 (4)二、战略相持阶段(1938.10一1943) (4)利 (4)害 (5)总 (5)三、战略反攻阶段(1944一1945.8) (5)利 (6)害 (6)总结 (6)引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中,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实际上,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在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7一1938.10)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处于抗战的主要地位,对抗日战争起了重大的作用。

首先,国民党的抗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其次,它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议,形成了比较团结的抗日统一战线;再次,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及其在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伉日积极性,掀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潮。

利:1.从1937 年“七・七事变”到1938 年武汉失守,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最为惨烈、最有声有色的一个阶段。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国民党对抗战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抗战决心也日益坚决。

国民党就为抗战做了一系列的积极准备。

国共两党的合作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热烈欢迎,极大地推动了全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

2.著名的淞沪会战、南口抗战、忻口战役、南京保卫战、临沂之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花园口决堤、武汉会战(包括万家岭大捷)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这一阶段抗战是认真的,投入巨大,牺牲惨重,也给予日军大量杀伤,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尽管屡战屡败,但国民党蒋介石没有投降,没有乞和,迁都重庆,坚持抗战,把日本拖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战中的国民党

抗战中的国民党

对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

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又不尽人意。

根据“求实存真”的治史原则,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八年全过程予以客观探讨,这对于增进国共两党关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

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

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曾肯定地指出:“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二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但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阵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企图速占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本陆相杉山元在给天皇的报告中宣称,战争可以在两个月内结束;日本陆海军制定的作战目标是“覆灭排日抗日的根源的中央政府”,“通过全面战争,以期根本解决日中间的问题”,计划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

抗战中 国军 队的战略眼光有何特点

抗战中 国军 队的战略眼光有何特点

抗战中国军队的战略眼光有何特点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以下简称“国军”)的战略眼光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在战争的进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一,局部抗战时期的被动应对。

在抗日战争的早期阶段,特别是局部抗战时期,国军在战略上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

面对日本的侵略挑衅,国军的应对措施往往不够坚决和主动。

由于当时国内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以及对日本侵略野心的估计不足,国军在战略规划和军事部署上未能充分做好全面抗战的准备。

这导致在局部战事中,国军常常处于被动防守的局面,难以有效地遏制日军的侵略势头。

其二,注重正面战场的阵地战。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军将大量兵力投入到正面战场,并侧重于采用阵地战的作战方式。

这种战略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维护国土和城市的决心,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阵地战往往导致巨大的兵员伤亡和物资消耗,而且在面对日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灵活的战术时,国军的阵地防线容易被突破。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在一定时期内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为后方的战略准备和民众的转移争取了时间。

其三,对国际形势的关注与依赖。

国军在抗战中较为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希望通过国际力量的干预来制约日本的侵略。

例如,在战争初期,国军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调解和制裁,然而国际联盟的作用十分有限。

后期,又对英美等国的援助和支持寄予厚望。

这种对国际形势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自身战略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其在一些关键时刻未能果断采取有效的战略行动。

其四,战略协同的不足。

在抗战中,国军内部各派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这导致在战略协同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不同部队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有时甚至出现为保存自身实力而互不支援的情况。

这种内部的不团结和协同问题,削弱了国军整体的战斗力,给抗战带来了不利影响。

其五,缺乏长期战略规划。

在抗战的漫长过程中,国军在战略规划上缺乏长远的眼光和系统性的布局。

未能充分考虑到战争的持久性和复杂性,在资源调配、兵员补充、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规划不够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 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 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 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 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 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 胡锦涛
9.18事变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 先安内,统一方能御辱” “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 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
——《日军侵华战争》(王辅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据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 战略情报部统计:日本海军实力 列世界第3,空军第4,陆军第5。
1937年 中国财政预算(国民生产总值)仅有4 亿美元,日本66亿6千万美元,是中国 的15倍多;中国人均不足1美元,日本 人均为中国的70倍。日本仅军费开支就 达9亿2千万美元,是中国全部政府预算 的2倍多。
——《华北事变资料选编》
华北事变:“国际演变不斩绝我国 家生存民族复兴之路”,之路,“一切 枝节问题,当为最大之忍耐”,但一切 应以“不侵犯主权为限度”,否则必将 “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作为中 国,对引起违反国家主权完整、破坏行 政统一等之自治制度,绝对不能允许”
1936年4月2日“对日本人退让的限 度已经到达,中国将不再继续让步;俄 国正向中国提议达成某种谅解,但是, 共产党问题是一个严重障碍”
② 特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
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
③公民教育运动(新生活运动):1934—1949
新生活运动
①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礼为四维之首 。 ②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规定要拔 上鞋跟,扣齐钮颗;走路靠左,胸部挺起;和洽邻 里,同谋公益等。 ③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 的新生活。 ④以生活艺术化( “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 )、 生产化( 年未满六十岁者,不得设宴祝寿 )、军 事化( 提倡冷水洗浴 ),随时准备捐躯牺牲 ,尽 忠报国。
——《中国抗日战争系年要录•统计荟萃》海军出版社1988年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006年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49113.62亿美 元,中国26971.64亿美元,日本是中 国的1.82倍;日本人均38533美元, 中国人均2052 美元,是中国(大陆) 的18.77倍,台湾的2.5倍,香港的 1.43倍。
制度 ③ 币制改革 ④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⑤ 开始整编军队,加紧修筑国防工事 ⑥ 围剿中共领导下的红军 ⑦ 逐步放弃不抵抗政策调整与共产党的关 系,秘密与共产党接触

教育上
① 1935年,推行义务教育,颁布实施《义务
教育暂行办法大纲》,初中升高中28%,高中升 大学43%。1936年教育文化事业经费占预算总数 的4.48%(2005年2.82%)
海军,日中之比是 200:6
1937 中国有舰艇66艘,以江海岸炮艇为 主,日军有舰艇200余艘; 中国总吨位5万9000余吨,日本190 万吨,名列世界第三,拥有六艘航空母 舰,此后每隔2-3年,日本就有一艘航母 建造完毕编入现役。日本具有年造船60 万吨的能力。
空军,日本各式作战飞机2700架 (91个航空中队),中国603架,其中能 够用于作战的只有305架,并且多是上次 欧战时英美各国淘汰的老式飞机。日本 年制造飞机1580架,我国重工业落后, 飞机火炮坦克舰船完全依赖进口。
——《民国档案》1989年第4期
1937年7月17日“如果放弃尺寸 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 罪人!那时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 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宁汉合流
二期北伐
东北易帜
1927——1932年完成国家的政治统一
颁布《训政纲领》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① 实现关税自主否定领事裁判权1930 ② 统一财经改革税制,建立现代国家财经
——《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目•统计荟萃1931_1945》
日本则将自行研制的各种新式飞 机源源不断地投入中国战场,并且很 快达到和常年保持在大约800架左右 (日本投入太平洋战争飞机总数约89千多架)日本具有年生产1万架飞机 的能力。日本有6艘航空母舰。
中日两国飞机的战场损耗大约为1:1.2, 中国空军甚至略占上风
内忧:
① 国共持续内战——五次军事围剿 ② 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不断进行混战 ③ 国内大面积自然灾害,水灾、旱灾
接连发生。 外患:日本侵华
当“一•二八”战事正烈时,南京政府 拟调驻江西中央军蒋鼎文第9师、上官云相 第47师等精锐部队赴上海参战,被江西省 主席熊式辉拒绝。理由是苏区红军正全面 出击,势不可挡,如果中央硬要调兵,连 熊主席也只好上前线光荣抗日,江西省只 好留给红军作根据地好了(1932年2月6 日) 。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937年春天,中共中央“规定了 扩编八路军的四种不同名称,即教导 旅、新编旅、暂编旅、补充旅;分给 四个战略区,即五台山区、115师、 120师、129师。各从第一旅起,扩编 多少算多少,报告延安中央军委和八 路军总部备案就是,根本就不要请示, 更不要报告国民党政府。”
中国空军将士先后为国捐躯4千余人,损 失各种飞机1200余驾
中国空军“四大天王” ——“空军军魂”高志航 ——“红武士”刘粹刚 ——“飞将军”乐以琴 ——“空中骁将”梁添成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事变,30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淞沪会战,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对日作战 1937年9月太原会战 1937年10月30日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 1938年1月至4月徐州会战 3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5月29日中国空军向日本空投传单 1938年6月至10月武汉会战
1937年9月2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目前 在和日军决战问题上,八路军“不起任何作用”, 只有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能发挥自己的 特长,必须以“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以 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 1937年9月25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刘少 奇,明确指出:“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 责任”,因此“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 唯一方向”应“发动全华北党(包括山东在内) 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的但是有计划的组 成游击队”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