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

合集下载

小麦玉米高产与生态高效的栽培学途径与技术-王振林

小麦玉米高产与生态高效的栽培学途径与技术-王振林

所在创新平台
实验室 学科
1.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属惟一) 2.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3. 山东省小麦玉米协同创新中心
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国家重点学科 2. 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
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栽培领域 优势突出。 实验室设施、设备、仪器、基地等研发条件 国际先进。
被科技部评选为2014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技术成果:
生产应用:
1.创建大面积绿色增产模式示范方和省长指挥田。 2.每年在农业厅举办的全省小麦、玉米技术培训会作专题技术培训。 3.技术标准与挂图。 4.田间指导与电视媒体宣传报道。
2015年6月2日农业部专家组验收,2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651.6公斤,新闻联播报道。
2013年 60193.8 5911.8
10.2
变化 % + 97.5 % + 568.8 % - 70.4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总体思路和计划
(二)主要研究内容
农业重大需求:
实现小麦玉米高产与资源生态高效利用协同
关键制约因素:
小麦玉米高产研究与肥水资源高效研究脱节
主要研究内容: 小麦玉米高产与资源生态高效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理论创新:
1. 研究了高产小麦籽粒蛋白质形成积累与调控途径
籽粒蛋白质含量、组分和蛋白质聚合体粒度分布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 研究明确了:
1.植株前中期叶、鞘硝酸还原酶活性强;中后期蛋白降解相关酶活性强, 有利于植株氮素积累与转移,是籽粒蛋白质含量高的生理机制。
2.籽粒灌浆中后期蛋白合成相关酶活性强,GMP含量高,是加工品质优的 生理机制。
三、总体思路和计划

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及我国的防范策略

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及我国的防范策略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CPC2020年2月第21卷第1期Feb.2020Vol.21No.1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的形成与嬗变(一)西方意识形态的内涵“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起初是由法国启蒙学者特拉西创制的,这已然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

基于为一切观念寻求坚实的哲学基础的意图,他尝试将意识形态定义为“观念的科学”,认为意识形态形成于经验科学的基础之上。

之后,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理解、传播也不曾间断,但一直不被大家认可,直至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公开发表,才从此流行起来。

他们从历史的视角重新定义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1]这表明,每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体现出每个社会的思想特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换言之,“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

”[2]不同的阶级立场反映并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更有着自身独特的思想意识体系,其中毋庸置疑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宣称为无产阶级服务,旗帜鲜明地表明自身代表和拥护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

因此,马克思主义体现并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中处于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自然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如以“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博爱”等抽象概念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论和以“自由化、私有制”为基本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理念,都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是,虽披着“民主、自由”的鲜亮外衣,但其本质在整体上凸显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志,根本目标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以期为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服务的。

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学院专业姓名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高新起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葛磊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李兴国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倪敏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苏英华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王芳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张宪省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赵翔宇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刘庆信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程志娟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袁学军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李海芳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高峥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高辉远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张海森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王衍安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杨兴洪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白吉刚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盖英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高峥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郭兴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黄金光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李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李新征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刘红梅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孙庆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王晓云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温孚江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吴长艾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杨国栋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张杰道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郑成超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朱常香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颜康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丁延芹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杜秉海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贾乐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孙中涛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王冰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王秀娟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杨正友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周波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林榕珊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魏江春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李多川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杜金华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刘训理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安海龙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刘鹰高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王秀玲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张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聂永心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郭兴启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李兴国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李刚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孟庆伟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王玮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王衍安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王勇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杨兴洪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张元湖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赵世杰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董新纯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高辉远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吕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朱常香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聂永心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丁延芹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杜秉海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贾乐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孙中涛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王冰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王秀娟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杨正友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周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林榕珊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王金星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宋月鹏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许令峰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郭晶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郑继周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高峰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刘贤喜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苑进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丁筱玲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宋洪军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郗忠梅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张传洋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娄伟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田富洋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李法德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张晓辉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赵立新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杨启勇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刘雪美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张开兴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车辆工程吕钊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农业机械化工程侯加林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赵法起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王冉冉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闫银法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李耐文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刘庆印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李进京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姚宗路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王海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赵立欣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发酵工程杜金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发酵工程陈伟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发酵工程朱传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杜金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陈义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石晶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王庆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罗欣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侯汉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吴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李向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徐志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王兆升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唐晓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乔旭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朱传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朱立贤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张锦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李大鹏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王明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陈伟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陈义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石晶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王庆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唐晓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罗欣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侯汉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吴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徐志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王兆升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乔旭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朱立贤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张锦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李大鹏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王明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王庆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杜金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乔旭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罗欣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唐晓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侯汉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朱传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张锦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刘建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陈颖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王晓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吴茂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徐同成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李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代养勇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金玉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牛乐宝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陈义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李大鹏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王明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陈伟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朱立贤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李向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吴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王兆升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徐志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石晶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陈相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王文亮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刘丽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赵善仓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张吉旺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董树亭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李向东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王东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史春余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王建华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于振文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张永丽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韩惠芳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万勇善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陈国庆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祝丽香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贺明荣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孙学振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王振林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刘鹏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宁堂原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邓志英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封德顺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孔令让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刘树兵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李兴锋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李安飞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刘风珍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万勇善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陈翠霞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付道林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吴佳洁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李斯深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曾范昌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张卫东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沈法富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李平华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刘保申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宋宪亮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李宪彬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杨龙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张春庆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陈建省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宋振巧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储昭辉农学院遗传学封德顺农学院遗传学李兴锋农学院遗传学刘风珍农学院遗传学付道林农学院遗传学吴佳洁农学院遗传学李斯深农学院遗传学沈法富农学院遗传学曾范昌农学院遗传学李平华农学院遗传学姜运良农学院遗传学刘保申农学院遗传学孔令让农学院遗传学张卫东农学院遗传学陈翠霞农学院遗传学储昭辉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宋宪亮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李岩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邓志英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李安飞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陈建省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张卫东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宋振巧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王宏伟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刘树兵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张春庆农学院作物封德顺农学院作物张吉旺农学院作物董树亭农学院作物李向东农学院作物王东农学院作物史春余农学院作物王建华农学院作物于振文农学院作物张永丽农学院作物韩惠芳农学院作物万勇善农学院作物陈国庆农学院作物祝丽香农学院作物贺明荣农学院作物孙学振农学院作物王振林农学院作物刘鹏农学院作物宁堂原农学院作物邓志英农学院作物孔令让农学院作物李兴锋农学院作物李安飞农学院作物陈翠霞农学院作物付道林农学院作物吴佳洁农学院作物李斯深农学院作物曾范昌农学院作物张卫东农学院作物沈法富农学院作物尹燕枰农学院作物刘保申农学院作物宋宪亮农学院作物李宪彬农学院作物杨龙农学院作物张春庆农学院作物陈建省农学院作物宋振巧农学院作物储昭辉农学院作物刘风珍农学院作物王宏伟农学院种业封德顺农学院种业邓志英农学院种业孔令让农学院种业刘树兵农学院种业李兴锋农学院种业李安飞农学院种业陈翠霞农学院种业付道林农学院种业吴佳洁农学院种业李斯深农学院种业曾范昌农学院种业张卫东农学院种业沈法富农学院种业尹燕枰农学院种业刘保申农学院种业宋宪亮农学院种业李宪彬农学院种业张春庆农学院种业陈建省农学院种业宋振巧农学院种业李岩农学院种业刘风珍农学院生态学韩惠芳农学院生态学王建华农学院生态学张吉旺农学院生态学宁堂原农学院生态学陈国庆农学院生态学张永丽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高东升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毛志泉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沈向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姜远茂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陈学森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杨洪强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彭福田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张继祥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郝玉金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由春香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魏绍冲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姚玉新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李玲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邵小杰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吴树敬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果树学杜远鹏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蔬菜学艾希珍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蔬菜学曹辰兴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蔬菜学杨建平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蔬菜学徐坤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蔬菜学刘世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蔬菜学魏珉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蔬菜学史庆华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蔬菜学杨凤娟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蔬菜学李清明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蔬菜学任仲海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蔬菜学王丽娜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茶学张丽霞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茶学黄晓琴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观赏园艺学郑成淑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观赏园艺学王文莉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观赏园艺学孙霞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观赏园艺学孙宪芝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观赏园艺学张运吉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园艺学高东升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园艺学李玲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园艺学魏珉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园艺学史庆华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园艺学杨凤娟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园艺学李清明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高东升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毛志泉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沈向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陈晓流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翟衡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姜远茂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陈学森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杨洪强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彭福田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张继祥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郝玉金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由春香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魏绍冲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姚玉新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范伟国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李玲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邵小杰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吴树敬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杜远鹏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王秀峰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艾希珍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曹辰兴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杨建平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徐坤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刘世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魏珉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史庆华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杨凤娟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谢冰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李清明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任仲海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王丽娜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张丽霞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黄晓琴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赵飞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郑成淑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王文莉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孙霞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孙宪芝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张运吉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李林光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王少敏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夏阳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王金政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徐金光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焦自高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王淑芬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王娟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农业高东升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农业李玲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农业魏珉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农业史庆华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农业杨凤娟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农业李清明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农业王秀峰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朱鲁生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张民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诸葛玉平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陈为峰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王金花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王军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朱鲁生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张民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艾仕云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李光德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王玉军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徐玉新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王金花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任中兴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王军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孙淑娟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付伟章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朱鲁生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张民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艾仕云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王玉军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李光德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徐玉新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李晓晨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王金花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任中兴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王军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孙淑娟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付伟章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张民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诸葛玉平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陈为峰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杨越超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李成亮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李文庆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宋付朋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骆洪义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陈宝成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刘善江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李絮花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崔秀敏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董元杰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杨守祥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孔凡美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高贤彪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赵庚星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齐伟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李新举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王瑷玲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李贻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李玉环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高明秀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朱西存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王瑞燕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王凌资源与环境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赵庚星资源与环境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齐伟资源与环境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李新举资源与环境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王瑷玲资源与环境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李贻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李玉环资源与环境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高明秀资源与环境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朱西存资源与环境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王瑞燕资源与环境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王凌资源与环境学院草学陈为峰资源与环境学院草学姜曙千资源与环境学院草学骆洪义资源与环境学院草学时连辉资源与环境学院草学赵岩资源与环境学院草学焦树英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张民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赵庚星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朱鲁生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李絮花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诸葛玉平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李新举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陈为峰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齐伟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杨越超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李成亮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王瑷玲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李文庆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宋付朋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骆洪义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陈宝成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崔秀敏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董元杰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杨守祥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李贻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李玉环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朱西存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李光德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王玉军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徐玉新。

山东农业大学文档

山东农业大学文档

山东农业大学(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省,是山东省属高校中最早获得学位授权、最早设立、最早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早拥有的高校,也是拥有、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置“”岗位最多的高校,在山东省属高校中唯一具有正评审资格的高校,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等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高校。

在武连书的《2011中国大学评价》中排名位于全国第58位。

在山东省内高校排名一直位于前四,2009年的排名中还超过中国石油大学,居全省第三。

学校代码:10434。

学校概况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学堂。

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成立。

1958年由迁至,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

1999年7月,经批准,将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将山东省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并启用由书法家题写的校名。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优势,以为特色,融、、、、、、、、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师资力量农大南校主楼山东农业大学现有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博士、3000余人。

教职员工2616人,1552人,教授276人,613人,2人,5人,入选国家“”专家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1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和创新团体发展计划”,1个,设有11个“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院系和专业山东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博士及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设有农学院、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动物科技学院、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工程学院、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法学院、学院、水利学院、与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19个学院,75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点、49个博士点、98个授予点。

实验室和设施山东农大南校一角山东农业大学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1个,2个,2个农业部,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6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1个黄淮海区域技术创新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

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王丹
104345120150174
238
84.18
食品科学
李大鹏
一志愿
郑振佳
104345120150149
219
93.08
食品科学
乔旭光
一志愿
董飞
104345120150153
213
82.9
蔬菜学
刘世琦
一志愿
陈荣琪
蔬菜学
魏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硕博连读
韩敏
蔬菜学
徐坤
硕博连读
聂文婧
蔬菜学
史庆华
硕博连读
孙倩
104345120150011
董树亭
硕博连读
徐旭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王振林
硕博连读
221
79.6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王建民
一志愿
王会萃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王慧
硕博连读
孔俏俏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谭景和
硕博连读
张建梅
104345120150070
205
89.16
动物营养生理
李福昌
一志愿
崔学沛
104345120150264
211
83.64
动物营养生理
胥保华
一志愿
宋稀稀
动物营养生理
林海
硕博连读
216
89.42
作物遗传育种
李平华
一志愿
王春阳
104345120150194
222
88.66
作物遗传育种
李斯深
一志愿
崔雨
作物遗传育种
刘保申
硕博连读
李全权
作物遗传育种

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

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胡继连,教授、院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产业组织与管理主要学术成就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及水权市场的建设与管理研究”(2006);2.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引进产业化机制发展我国农田水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0);3.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重目标下的农户投资行为研究”又名“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1990);4.主持完成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2006);5.主持完成国家948项目“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研究”(2005);6.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水权市场的建设与管理理论及其在农用水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研究,2004.3。

代表性学术论著1.产业组织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2.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出版3.水权市场与农用水资源配置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4.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5.黄河水资源的分配模式与协调机制,管理世界,2004.86.山东省农田水利产业化发展实践及理论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0.57.小型农田水利产业组织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3.38.农业节水的微观困境与出路:山东的实证,农业经济问题,2006.12主要社会兼职山东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山东省人民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农业经济分团副团长。

山东省农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山东省农村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泰安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高级咨询专家。

史建民,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土地与合作制度农业保险主要学术成就:先后在《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改革》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家庭承包制的缺陷及其克服》、《论土地承包法律关系及其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与角色表现》、《提高农业定单履约率的法学分析》、《我国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等专业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李晴祺教授的求学之路

李晴祺教授的求学之路

29李晴祺是我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他于1931年1月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县(现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1949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农学院,1952年8月院系调整时,毅然选择山东农学院。

1953年7月,李晴祺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此后留校任教,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与科研工作50余年。

1955年11月至1957年6月,他在北京农业大学全国作物遗传育种进修班学习研究两年。

李晴祺曾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1997年12月,其主持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其利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据不完全统计,他利用“矮孟牛”在全国培育出23个小麦品种,其中8个品种年推广面积66.7万公顷以上。

李晴祺利用“矮孟牛”主持选育出鲁麦1号、5号、8号、11号、鲁215953等小麦新品种,上述小麦品种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1333.3万公顷,其中,“七五”“八五”期间在山东省的年推广面积占全省小麦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李晴祺在学术上取得的造诣和他的求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他的思想、观念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从小学时的贪玩到初中时对生物产生兴趣,从放弃高职考取高中到越级考上大学,从持有“学农无用武之地”的观念到坚定学农的决心,再从毕业留校任教后虚心向导师同事学习到参加全国作物遗传育种进修班,一段段求学经历为他之后硕果累累的科研之路、丰富多彩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小学阶段1931年,李晴祺出生在胶东半岛东北部的牟平县,由于家乡地处烟台和威海两座城市的中间要道,所以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常遭受日军的频繁扫荡,战争不断,骚扰不停。

1937年深秋,日本侵略军打到牟平,当时在牟平城内大寺小学读一年级的李晴祺迫不得已转到农村南吕格庄小学借读,之后又转到牟平城内完全小学读完了小学课程[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铸牢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铸牢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铸牢路径作者:李娜赵金科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04期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昭彰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共存性和核心凝聚力,是凝聚中华民族思想共识、积聚国家核心力量的思维根基与价值基础。

面对新时代发展语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国内外现实困境及发展要求,通过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族文化交融交流等路径,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底、政治基础与文化依托。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逻辑;时代要求;铸牢路径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4.010[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4-0061-06收稿日期:2019-07-15基金项目:2016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6CZLJ18)。

作者简介:李娜,女,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赵金科,男,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西文化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而后习近平又多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意义。

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千百年历史发展铸就的产物,不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心理特质的彰显,而且是维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的精神纽带,亦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指引。

因而,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立足点,进一步明晰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与困境,深入领会其新时代价值,从多方面架构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逻辑与路径。

山东农大林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山东农大林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林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牟志美,女,1950年1月生于山东省栖霞县。

1976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蚕学专业,同年留校工作至今。

曾历任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系主任、副院长、院长。

现为蚕学系教授,森林培育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入选校“1512”工程第一层次;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教育部农林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兽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山东省第九届政协常委;中国蚕丝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蚕丝学会副理事长。

曾先后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先进农业科技工作者、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齐鲁巾帼十杰、山东省农业系统优秀教师、山东省绿化奖章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为家蚕病理与蚕病防治、蚕桑分子生物学、应用微生物及经济林栽培。

在蚕病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蚕药新产品研制与开发、家蚕溶茧酶分离纯化及其基因克隆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中历时15年主持完成的“桑蚕主要传染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为我国的蚕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教学方面主要承担《养蚕学》、《蚕桑概论》、《蚕学综合实践》及《蚕病学》等4门本科课程,3门硕士研究生课程,2门博士生课程。

指导博士生、硕士生、专业学位硕士生共计40余人。

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2项。

积极服务“三农”,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先后担任泰安市、高密市、昌邑市、栖霞市科技顾问和惠民县科技副县长,为地方的科学技术推广、科技培训和科技兴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和农民的欢迎。

刘训理简介刘训理,男,山东省即墨市人,1961年5月出生。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培养合理知识结构、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献身科学,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具有求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善于合作,甘于奉献。

2.掌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推广和科技服务等实际工作能力。

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达到在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2.作物信息技术与精准农业3.作物产量品质生理与分子机制4.绿洲生态与绿洲农业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可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

四、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

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外国语、政治理论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30学分。

1.必修课(16学分)(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5学分(2)自然辩证法概论 2.0学分(3)英语 6.0学分(4)高级作物生理学 2.0学分(5)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 2.0学分(6)作物科学进展 1.5学分(7)专业Seminar 1.0学分2.选修课(14学分)(1)高级植物营养学 2.0学分(2)作物栽培研究法 2.0学分(3)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管理 2.0学分(4)高级耕作学 2.0学分(5)高级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2.0学分(6)多元统计分析 2.0学分(7)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2.0学分(8)SAS原理与应用 2.0学分(9)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2.0学分(10)农业生态学进展 2.0学分(11)绿洲农业学 1.5学分(12)作物生态学 1.5学分(13)精准农业概论 1.5学分(14)农业遥感应用 1.5学分(15)宏观农业与持续农业 1.5学分(16)农业资源与优化配置 1.5学分(17)作物学专业英语(科技英语) 1.0学分(18)作物遗传改良原理与方法 2.0学分(19)分子生物学 2.0学分(20)其它(根据研究生情况选修)3.补修课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至少3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并通过考试,不计算学分。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科学态度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科学态度

2019第7期理论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滋养与支撑,也为人类文明多元发展注入了元素与活力。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于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局限和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合时宜或已经成为腐朽、糟粕的东西。

为此,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1〕同时,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要坚决抵制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真正实现古为今用、以文化人的目的。

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历经五千多年风雨洗礼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包含了积极与消极、精华与糟粕双重因素,既有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动力的积极部分,又有阻碍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消极因素;既有值得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的思想精华,又有需要新时代抵制和摒弃的文化糟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明确指出了对待中国传统陈玉斌刘友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科学态度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对弘扬沂蒙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18CYMJ12)、山东农业大学“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的可行性方案研究”(X20170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玉斌,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友田,山东高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讲师团专家,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精神血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思想沃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之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

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

导师简介-山东农业大学引言山东农业大学作为一所位于中国山东省的综合性农业大学,拥有众多优秀的教师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有许多知名的导师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几位在山东农业大学的导师。

Dr. 张三Dr. 张三照片Dr. 张三照片•学术领域:生物科学•研究兴趣:植物遗传学、转基因技术•教育背景:博士学位,美国某大学Dr. 张三是山东农业大学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位知名导师。

他在植物遗传学和转基因技术方面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他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探究植物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并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

他曾发表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机会。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深受学生喜爱和尊敬。

Dr. 李四Dr. 李四照片Dr. 李四照片•学术领域:兽医学•研究兴趣:动物传染病、兽医药物•教育背景:博士学位,法国某大学Dr. 李四是山东农业大学兽医学领域的一位杰出导师。

他在动物传染病和兽医药物研发方面具有广泛的经验。

他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探索动物传染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控措施,并研发新型兽医药物,为动物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Dr. 王五Dr. 王五照片Dr. 王五照片•学术领域:农业工程•研究兴趣:农田水利、农业机械•教育背景:博士学位,山东农业大学Dr. 王五是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工程领域的一位杰出导师。

他在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造诣。

他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和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他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备受学生喜爱。

结论山东农业大学拥有众多优秀的导师,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具备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教育经历。

他们以个人的魅力和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和尊敬。

他们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为山东农业大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山东农大

山东农大

董海洲职务 ::院长、教授董海洲,男,1957年2月生,工学博士,现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科学技术首席专家,山东省食品科学强化重点建设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山东省粮食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学会常务理事,农产品加工委员会主任、山东省经济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和横向课题16项,其中主持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1项,国家"十五"重大攻关专项1项(被评为2005年科技部"十大"重大成果之一),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所主持的项目中获得国家科委颁发的新技术、新产品金牌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奖1项,全国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5项。

现正主持国家"十一五"863课题1项,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在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普通玉米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了干法生产阳离子淀粉、羧甲基淀粉、两性淀粉、氧化淀粉等变性淀粉的变化作用机制及生产工艺,明确了其变性反应机理和干法制备产品的理化反应特性。

创造发明了国内首套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羧甲基淀粉等产品的高效复合反应器,获得国家专利两项,为工业化干法生产变性淀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生产装备,重点解决了湿法生产变性淀粉中存在的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每年可为变性淀粉生产业带来8000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小麦、大麦深加工食品的研究开发中,明确了小麦营养成分在焙烤食品加工中的变化规律与产品品质的对应关系;小麦蛋白质的种类与含量对面团性质的影响作用;AD钙等营养元素在大麦营养食品中应用及其变化规律与应用技术,为深入开发小麦、大麦等深加工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吕敏,苏百义来源:《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第1期吕敏苏百义(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18)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教学研究”(立项编号:19JDSZK100)、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微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绿色教育创新研究”、山东农业大学优势研究领域培育项目“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研究” (立项编号:SDYY17084)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0-01-06作者简介:吕敏,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苏百义,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本·阿格尔从现实问题出发指出当代社会危机已经从经济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异化消费成为了社会中最主要的异化现象。

阿格尔通过对异化消费概念的规范界定,分析了异化消费的虚幻本质及其危害,并提出了通过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改变人们的消费观,采取分散化与非官僚化的生产过程来解决异化消费的问题。

解读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对我国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促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利用产品引导良性消费、帮助消费者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美丽中国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本·阿格尔异化消费启示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本逻辑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张,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本无限扩张的需求和资源有限的矛盾尤为突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本·阿格尔(以下简称阿格尔)看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弊病,在其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从异化消费的视角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批判,形成了其独到的异化消费理念。

“资本主义已设法将其危机趋势转移到消费领域,使人们把劳动以外的时间花在受广告操纵的消费上,以补偿其受强制协调的劳动生活。

鸡白血病及其鉴别诊断和预防控制_崔治中

鸡白血病及其鉴别诊断和预防控制_崔治中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蛋鸡场在开产后发生白血 病/血管瘤的病例报告普遍显著上升,且在互联网上 广泛流传。 该病已成为影响我国蛋鸡业的第一大疫
收 稿 日 期 :2010-04-04 *基金项目: 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200803019)
病,不仅对广大农民养殖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如不 及时解决也可能影响我国鸡蛋市场。 病毒分离鉴定 表明, 这两年在蛋鸡场开产后发生的白血病/血管 瘤主要是由 J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引起,但 同时也有的是由 A、B 亚群白血病病毒感染引起。实 际上,J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引发髓样细胞瘤早在上
ALV 更易感,更容 易被诱发肿 瘤(Bacon 等,个 人 交流)。
当然,在鸡的基因组上带有 ev21 等完整的或 不完整的 ALV-E 基因组片段, 并不代表就一定 会表达, 这决定于每一个鸡个体的多种遗传生理 因素,甚至同一个体不同生理条件下也不一样。例 如,海兰褐祖 代的 AB 系、父母 代的公鸡、商 品代 母鸡中的一半个体都带有 ev21,但一般都不表达 p27,或至少表达的量低至无法检出的水平。 在我 们与美国海兰公司和安伟捷公司的专家一起讨论 时, 他们都保证他们的祖代鸡蛋清中可表达能检 测 出 水 平 的 p27 的 个 体 不 到 1% , 这 是 多 年 在 ALV 净化过程中选择的结果。 至于未经这种选择 的其它品系,特别是我国的地方品系,鸡基因组上 带 有 ev21 等 完 整 的 或 不 完 整 的 ALV-E 基 因 组 片段与表达 p27 的比例关系,则很可能不一样。但 目前还没有相关资料,要我们自己把它搞清楚。
-1-
2010 年第 32 卷第 8 期
专家论坛
China Poultry Vol.32,No.8.2010

胡昌浩联合攻关攀登玉米栽培理论研究的高峰

胡昌浩联合攻关攀登玉米栽培理论研究的高峰

作者简介:翟荣惠,女,硕士,副编审,山东农业大学报社,研究方向为新闻采编以及教育研究。

资助项目:山东省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昌浩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在胡昌浩教授是我国著名玉米栽培学家,他开拓了玉米栽培生理研究的诸多新领域,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任中国作物学会第五届理事;多年担任“山东省玉米良种产业化开发工程”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玉米分团团长,被农业部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多项,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胡昌浩对玉米栽培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独立完成玉米叶龄指数与穗分化规律研究,使玉米看叶管理科学化,在全国被普遍采用;二是与潘子龙合作完成玉米同化产物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规律,开拓了国内玉米营养研究新局面;三是与王群瑛教授合作完成玉米器官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玉米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四是与董树亭教授合作完成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研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五是与孙庆泉博士、王空军博士合作完成玉米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生理特性演进规律研究,为玉米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1]。

胡昌浩说,这些标志性原创性成果的取得,是学科组的集体功劳,自己如果一直单枪匹马,很难做到这样的高度与深度。

胡昌浩重视与别人合作,善于与别人合作,尊重与别人合作,这正是他的科研生命和成果能长时间保持璀璨的重要因素[1]。

1. 研究初期:提出玉米叶龄指数理论“文革”时期,胡昌浩也没有停下科研摸索的脚步。

1971年,他就在山东农学院教学基地进行玉米栽培试验,这时候的学校玉米栽培组只有他一个人。

经过连续几年的观察和试验,胡昌浩完成了玉米单株生产力的测定,并对玉米的营养诊断、干物质积累规律、光合产物的运转分配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分析了穗分化时期不同追肥方式的效果,并形成论文“夏玉米穗分化时期与营养器官及追肥关系的研究”[2],于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第1期上刊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魏江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衣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资源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副主编;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三志”(动物、孢子植物和植物)编研的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中国地衣区系与系统分类研究,在对中国地衣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地衣区系考察与分类研究以及中国地衣志的编写工作;完成了《中国地衣志》第二卷石蕊科和第三卷石耳科的编写;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衣区系考察研究中,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南极生态系统考察研究中,分别获1996、1997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二等奖。

在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系统分类研究中,以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整体系统学方法论述的不同于诸多旧系统的石耳科地衣新系统得到世界同行科学家的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菌系统大纲》和1995年《世界菌物辞典》。

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专著4册,即《中国药用地衣》、《西藏地衣》、《中国地衣综览》(英文版)和《亚洲石耳科》(英文版)。

招收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温孚江男汉族,1955年生山东省龙口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山东省人大副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1990年毕业于美国普渡(purdue)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2年回国后,组建了山东省第一个农业生物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室”,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

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国家“863”项目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

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人。

先后被选拔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当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招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汪光仪,1983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考取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获微生物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受聘夏威夷大学海洋生物系副教授,2006年受聘我院讲座教授。

他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环境化学工程和生物质能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环境微生物菌株分离、遗传分析、基因功能鉴定、生物制药、生物质能源转化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和突破性进展,先后在《应用环境微生物学报》、《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学报》、《代谢工程学报》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是国际同行公认的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

招收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张宪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

1978年至1982年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1990年至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合作研究,1995年至1997年在职申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细胞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生物技术分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理事。

《Molecular Plant》、《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和《植物学通报》编委。

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Davis)、美国康乃尔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科学研究。

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和作物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近几年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与产业化开发专项重点项目,国家高科技计划“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2007年被聘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植物授粉细胞识别的分子机理研究信号通路”(项目费:2500万)项目首席科学家。

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四项,申请基因发明专利五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招收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郑成超,1962年生,山东临朐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

现任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山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植物学通报》和《山东农业科学》编委。

200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6年获山东省“青春立功”一等功和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8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留校任教至今,先后获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和中国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89年2月至6月赴丹麦哥本哈根研修种子技术,1992年1月至1996年1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生物学系留学,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2001年作为教育部选派的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合作研究。

承担本科生《Gene cloning and DNA analysis》;硕士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英语》;博士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题讨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近五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863”、国家“973”、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重要功能基因、特异启动子克隆与功能鉴定等方面均获得了多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克隆并在GenBank注册26个基因,申请专利3项。

在《Plant Physiology》、《Plant Molecular Biology》、《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已独立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8人。

招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亓宝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骨干成员,英国University of Bath生物学博士,高级博士后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植物学学科“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1983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

1989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获硕士学位。

1997年在英国巴斯大学生物系获得博士学位,2000—2004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有两个:一是EPA/DHA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代谢途径机理的研究。

2004年,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通过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中生产“鱼油”的可行性,被誉为寻找“鱼油”替代品的里程碑(landmark),并且成为今后此类研究成果的评价基准(benchmark)。

二是G蛋白在植物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分子作用机理的研究。

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

招收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刘红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蔬菜育种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为本科生讲授“分子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RNA介导的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植物天然产物分离提取及合成代谢的调控:迷迭香酸的分离提取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植物组培体系中迷迭香酸的含量。

主持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马铃薯X病毒25KD运动蛋白基因介导病毒抗性及其传导规律的研究”。

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NA介导病毒抗性的产生、传导及应用研究”、山东省教育厅课题“利用RNA介导的抗病毒策略和嫁接技术培育抗病毒黄瓜和西瓜”及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糖基化及二硫键对植酸酶稳定性的影响”等课题的研究。

招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袁学军,博士,副教授。

曾主讲动物生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现在主讲动物生物化学、讲授生物化学A、生物化学实验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理学、神经生殖免疫,已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10多项,获得省、厅级科研奖励 4项,科研成果6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已发表科研论文30篇。

招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王晓云,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硕士学位,1997年获博士学位,2002-2003年在清华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

承担本科生“生物化学”(2003年被山东农业大学授予“精品课程”,2004年被授予山东省“精品课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课“高级生物化学”酶学部分,讲授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选修课“酶与酶工程”教学工作,讲授专业选修课“生物学专业英语”。

主要研究方向为酶的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包括酶的抑制动力学、酶结构改变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等。

目前主要集中在对生物体内代谢调控酶的分离纯化、性质研究、调控物质的筛选以及二硫键对酶的结构、催化活性及热稳定性的作用等研究上。

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利用定点突变技术研究二硫键对植酸酶结构、催化活性及热稳定性的作用),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叶片衰老关键酶分离纯化及调控衰老物质的研制与开发,应用基础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糖基化及二硫键对植酸酶稳定性的影响)。

对植酸酶的热稳定性及二硫键在去折叠和再折叠过程中的作用,有较深入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重要的生物化学类专业期刊上。

近5年发表SCI论文10多篇,并多次被引用。

招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郭兴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1996.6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1.6毕业于浙江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04.12于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承担本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硕士生的《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博士生的《农业生物技术专题》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植物病毒与寄主互作的分子生物学。

近年来主持并完成的课题有: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1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1项、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基金1项、山东省莱芜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

现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克隆并在GenBank 注册5个基因。

近年来在《病毒学报》、《植物病理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2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