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越南和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有何共通之处?
![越南和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有何共通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92a2e78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9.png)
越南和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有何共通之处?越南和中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两国间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使得两国有着许多共同点。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越南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上的共同之处。
1. 文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是越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文字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的汉字在古代传入越南,直到今天,越南的书写体系仍然有许多与汉字有关的元素。
此外,汉字也是越南现代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越南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越南,儒家文化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维稳以及教育领域,许多越南文人墨客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3. 饮食文化越南和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越南的炒粉、米粉和馄饨等食品与中国的面食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而越南餐中的清汤、辣椒、豆角和柠檬等食材也均源于中国。
4. 传统音乐越南传统音乐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刻影响。
在越南古典音乐中,许多曲目和乐器都与中国相似,比如“皮黄”和各种古琴、笛子等。
此外,在越南音乐中也流传着许多唐诗词的曲目,这也是两国音乐的重要联系之一。
5. 传统戏剧越南传统戏剧不仅直接吸取了中国的影响,也吸收了中南半岛地区的传统戏剧文化。
越南的水上木偶戏和中国的皮影戏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用木偶和皮影表演故事并配以传统音乐等。
以上是越南和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几个共同之处。
尽管两国在地理位置和政治制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它们所拥有的共通之处实际上反映了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特点和历史渊源。
希望越南和中国在未来的交流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也希望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国家能够与越南和中国一起共同发展和繁荣。
河内文庙及孔子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河内文庙及孔子思想对越南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673d87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c.png)
河内⽂庙及孔⼦思想对越南的影响2019-10-12⼀、河内的⽂庙越南河内⽂庙是越南旅游景点之⼀,与中华⽂化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越南李⽒王朝李公蕴⾃幼受汉⽂化熏陶,饱读书、诗、经、史,是个有远见的开国君主。
他吸收前朝历史经验,以孔孟之道治国,仁政亲民,励精图治,公元1010年下诏书把安南国都花芦迁到⽐较富裕的红河三⾓洲的升龙城(即今河内市),于城内建庙祀孔⼦,以孔孟之道教化⾂民。
1070年建成雄伟的⽂庙。
《⼤越史记全书》记载:“庚戌年,李朝圣宗皇帝神武⼆年(1070年)⼋⽉秋建⽂庙,⽴孔⼦、周公及四配塑像,画七⼗⼆贤肖像,四季供祭,并让皇太⼦前来学习。
”⼜于1076年在⽂庙旁建成国⼦监,后⼈扩建改名为国学院,为当时越南王朝培养⼈才的第⼀个最⾼学府,按中国封建年代的模式,科举取⼠,直⾄1918年越南阮⽒王朝才废科举。
越南经历了千百年的兴衰,河内国⼦监早已不存,其址已建成不少医疗研究单位、机关及住宅,仅留下国⼦监的街名;⽽⽂庙有⾼墙围绕,⾯积共24500平⽅⽶,据学者考证,⽂庙和国⼦监占地⾯积共为55007平⽅⽶(合150亩)。
⽂庙在⼗年前仍是破旧的庙宇,计⾄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了,可以说是在中国境外历史最悠久、最宏伟的孔庙。
⼏年前河内⽂庙⼜与我国⼭东曲⾩的孔庙作学术交流。
越南⼀般庙宇门前⼤都有兜售⾹烛纸宝的,唯⽂庙没有。
越南学者认为,孔⼦是唯物主义者。
“⼦不语怪、⼒、乱、神”,因⽽不受⾹⽕膜拜,仅受⼈民瞻仰。
研讨学问,每天参谒者,络绎不绝,⼤都是学⽣和学者。
⽂庙前⾯是四条⼤柱(谓之擎天四柱),之后直通⼤门,⼤门南侧,有两道⼩门,那是“下马”处和四条朝拜的龙,再⼊内共分成五个区域:第⼀区即⼀道,为⼈道。
从⼤门⾄⼤忠门,此区花草繁茂,古树参天,地砖⼩径。
第⼆区即成达。
从⼤忠门⾄魁⽂阁,两侧有两个⽅形莲池,⽽魁⽂阁建在四条⽅柱上,上层以格⽊建成,阁上四道门向四⽅,象征着魁⽂星光芒四射。
下⾯开有两道门,称为秘⽂与蓄⽂,象征着⽂章涵意深远,⽂辞优美。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b5de37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5.png)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南的古典名著,如《金云翘传》,就源自中国。
此外,越南的文学、历史和哲学也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例如,越南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如《天柱神》、《山精水精》、《雍圣》等,都受到了中国神话和传说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文学作品在越南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例如,越南最著名的古典叙事长诗《金云翘传》,就是根据中国清初问世的一部长篇弹词《再生缘》改编而成的。
除了上述提到的直接影响外,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学中的哲学思想和思考方式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礼敬”等观念,以及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等观念,都在越南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2. 文学形式的影响:中国文学的诸多形式,如诗歌、小说、戏剧等,也对越南文学产生了影响。
例如,越南的诗歌就深受中国近体诗的影响,而越南的小说则受到了中国章回小说的影响。
3. 文化交流的影响:历史上,越南曾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中国文学
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越南的汉字书法、汉诗创作等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
总的来说,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对越南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传播和文学体裁上,更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
近代越南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近代越南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d4dca8e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5.png)
近代越南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越南是一个东南亚的国家,位于中国南部、老挝、柬埔寨和泰国之间。
在近代,越南经历了许多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会探讨近代越南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并分析其对越南现代文化的影响。
越南历史演变在近代,越南的历史演变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共和国。
法属印度支那时期是指从1862年到1954年的期间,这一时期越南被法国殖民统治。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法国文化被引入到越南社会中。
根据传统中国儒家文化观念,在越南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影响,越南社会的文化融合了法国以及中国的文化特点。
越南的教育系统以及法律制度都受到了法国的影响。
越南共和国时期是指从1955年到1975年的期间,这一时期越南被美国政府支持的政府统治。
在这个时期,美国文化受到了越南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影响到了越南传统文化。
越南共和国时期的文化传承可以通过音乐、电影、艺术等各种形式体现出来。
越南现代音乐产业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越南共和国时期。
越南空军的歌曲《让爱飞起来》是这个时期最有名的歌曲之一。
社会主义共和国是指自1975年以来的时期。
在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越南政府强调的是越南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
在这个时期的越南,文学、音乐、电影、艺术等各种文化形式都被用来传承越南的本土文化。
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原因,造成越南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产生融合和变化。
越南传统陶瓷、丝绸、漆器等工艺,在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得以保留和发扬光大。
越南文化传承越南文化是一个持久的文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以前的东亚文化。
由于地理、历史、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越南的文化具有其独特性。
越南文化的特点表现在越南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以及传统工艺等各个方面。
越南文学越南文学在传统中被称为“Văn học”,早在1000年前已经形成了许多诗歌和故事。
最著名的越南传统文学是《金银岛史记》和《缘缊集》。
在越南文学中,有许多关于生活、爱情和家庭的故事。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30bdae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8.png)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之一的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也随之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许多东亚地区。
作为一种文化思想的体系,儒家思想对于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影响深远,从政治制度到道德伦理,从社会关系到个人品质,都有着儒家思想的痕迹。
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表达的是人之见人的情感体验,即对人的真心关怀和尊重。
儒家思想认为,作为人的基本特性,仁是自然而生、根深蒂固的,是人类最本质的精神特质。
在儒家思想中,仁的实现与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个体之间的互动息息相关。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爱、互敬互信、互相理解,这些观念和价值给予了东亚地区的人们更广阔的情感世界和社交空间,也打下了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了孝道和家庭观念。
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是家族的延续和子孙后代的繁衍所在。
因此,家庭和家庭成员都应该被高度尊重和重视。
孝道则表达了子女对家长的爱戴和尊重,尤其是对于父母在生活上所面临的衰老、贫困和疾病,更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照顾。
这些观念和价值在东亚地区所占据的地位举足轻重,深深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发展。
儒家思想在政治和社会制度上的体现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国家。
在中国古代,孔子及其门徒对于大多数地方的政治都有所作为,儒家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了政治和社会组织之中。
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即要用“仁”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治理人民。
儒家思想认为,国家的“仁政”必须以爱民为上、责任为重,关心他人的利益,才能明确了化解社会矛盾。
在日本,儒家思想也对其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的幕府时期,幕府采用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以及按照“孝道、严行、节用”等儒家思想价值观建立了一套稳定的统治政策。
儒家文化在越南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家文化在越南传统文化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33d2df0c7f1922791788e89a.png)
儒家文化在越南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儒家思想早在10世纪传入越南,儒家在越南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仍是有限的。
其主要影响是在越南都市与上流社会阶层的活动相关,乡村人民未能真正地接触到正统儒家思想。
直到封建中央集权政府建立以后,儒家才蔓延并扎根进越南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成为越南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并长时期对越南人民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儒家;越南;文化;相同与差异一、儒家在越南封建社会中的作用要求建立、组织和增强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系统,要求巩固初步稳定的封建社会,实现国家统一。
因为,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才能发展经济文化。
在刚刚独立的背景下,要维护独立和稳定社会,越南则需要有足够强大、能够实现国家统一和有能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特别是当国家面临外国侵略者入侵,该朝廷有能力集中、组织和指挥人民团结抗敌。
为了巩固皇帝的权力,接受儒家“忠”思想是必要的,因为社会的所有权利都在皇帝的手中。
李-陈朝时期,忠君离不开忠于国,当时的君王是真正能够带领越南民族抗争外敌,保卫国家,取得胜利。
在越南,“忠”“义”的相互关系体现了越南人民对国家、家乡和村庄的责任。
因此,陈国俊在《谕诸裨檄文》中的“忠”都会与“义”连在一起。
另外,封建集权政府要强大起来,要关心人民,因此“义”也离不开“仁”。
儒家思想不光对建立越南封建社会的体制有功,而且还给为民族独立、自主极努力发展国家到能够与地区中的国家同等水平的越南儒家爱国者提供知识基础。
尽管儒家没有教诲越南人要爱国,但是儒家中的许多命题和概念应用在建立和巩固封建制度,从越南民族和越南爱国者的立场上考虑,儒家思想就变成强有力的抗敌武器。
《尚书》中的“天命”,孔子的“仁”,孟子的“仁义”、“大丈夫”,《易经》的“时”和“随时”,《左传》的“和”等儒家思想已走进了李常杰、陈兴道阮廌越南等著名儒士的作品中,成为越南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斗的精神工具。
从这方面考虑,儒家对越南建国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略论越南儒学的特色及其影响
![略论越南儒学的特色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e24c50452ea551810a68740.png)
.
统 学术和 观念方面起 到 了很 大的作用 。经过政府 的 提倡 奖励 , 迁人 士的传播影 响 , 南 儒教伦 理道德在 交 州地 区逐渐取得 支配地 位 , 社会 风气为之 改观 。 两 晋 时期献最
Vo . 9 12
NO 1, 01 . 2 0
文 章编 号 :0 6—2 2 ( 0 0) 10 9 0 2 1 Ol一0 3 0 2—0 5
略论 越 南 儒 学 的特 色 及 其 影 响
马 达
摘 要 :0世 纪 中叶 之 前 , 南 曾经 是 中国 的郡 县 。 在 长 期 的 历 史 进 程 中 , 家 学说 在 越 南 得 以广 泛 传 播 , 越 1 越 儒 对 南的 意识 形 态、 学术 思 想 、 伦理 规 范 、 维 方 式 、 活 方 式和 民俗 信 仰 等 诸 多 方 面 均 产 生 了重要 影 响 。 同 时 , 家学 思 生 儒 说在 越 南经 过 损 益 、 合和 重构 , 成 了 自己 的特 点 , 为 越 南 国家性 格 中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整 形 成 关 键 词 : 国 ; 南 ; 家学说 ; 色 ; 响 中 越 儒 特 影
实用和简约中国儒学传人越南后越南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儒生们在尊重其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了某些阐释和改造使儒学呈现出实用和简约的特点
第 2 9卷 21 0 0年第 1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哲 Ju n l f e a n tueo d c t n ( h oo h n o i c n e ) o ra o n n Is tt f u ai H i E o P i sp y a dS ca S i c s l l e
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6f8466987c24028915fc3d4.png)
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作者:李少锋来源:《卷宗》2017年第31期摘要:在组成世界文化的诸多内容中,中国的儒家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先进的文化教育极大的影响着周围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儒家文化虽然都影响了周围邻国的文化,但其中受影响最大非越南莫属。
为此,本文首先论述了儒教文化在越南得以传播的条件,之后详细探讨了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以期为大家进一步了解越南文化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儒家文化;越南文化;影响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文化就已在越南出现,并在当地大肆流行。
越南封建君主对儒家文化的进入持主动接受态度,并提出在越南传统文化中融入进儒家文化,由此极大的改变了越南的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科举制度等。
与此同时,儒家所影响的领域还包括道德、宗教、艺术和建筑等,历经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在越南民族文化遗产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1 儒教文化在越南得以传播的条件之所以儒教能够在越南传播,换言之越南之所以能够接受儒教,除了历史方面的原因,文化与社会方面的原因也不可忽略。
(一)历史条件越南古书中提及:越南民族是“神农”的一支。
越南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鸿庞氏”,鸿庞氏被封为“径阳王”,其是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的后代。
后来,“径阳王娶洞庭君女为妻,名为‘神龙’,生下一子取名为雒龙君。
雒龙君与帝来女“妪姬”成婚,婚后生下百男,也就是百粤之祖。
.....之后将其长子册封为雄王,嗣君位,建立了文郎国。
”越南的《四字经》中也有明确记载“自鸿庞氏,曰径阳王。
系出神农,首肇封疆。
”从这些历史传说与记载中足以可见,中国人民与越南人民的祖先是相同的。
胡志明主席在《致华侨兄弟书》(1945.9.2)中也提到:“中越本是一家。
数千年来,中越两民族拥有相通的血统、共同的文化,历史上就为兄弟之邦。
”相同的种族,让越南人对包括儒教在内的中华文化有种自然的亲切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越南儒学的研究
![越南儒学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3228d9a79563c1ec4da712c.png)
越南儒学的研究摘要:儒家思想很早就传入越南并在越南不断发展,对越南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礼仪规范、民间的风俗习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儒家学说在越南经过损益、整合和重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本文主要是探讨儒学在越南的传播,特色和对越南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越南,儒学1.引言儒家学说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是以孔子学说为依皈,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系。
中越两国关系悠久,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极为深远。
而儒家思想则早在秦汉之际就开始传入越南,对越南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儒学在与越南文化的融合过程中,经过整合和重构,融入了许多本土文化因素,已不再是原来的中国儒家文化。
2.儒学在越南的传播2.1儒学在越南传播的原因儒学之所以能在越南得以传播,或者说越南之所以能接受儒学,既有地理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又有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从地理原因来看,中越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儒学传播到越南具有地缘上的优势。
越南位于中国的南方,与中国的广西、云南山水相连,有1 000多公里的边境线,既没有高山大漠的阻挡,又没有大江大河的隔绝,跨境而居,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所以非常适宜文化交流和传播。
从历史原因来看,中越人缘相亲,同根共祖。
越南古代典籍认为:越南民族的始祖是“神农”的后代。
越南人把“鸿庞氏”作为自己的始祖,鸿庞氏被封为“泾阳王”,而泾阳王是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的后代。
后来,“泾阳王娶洞庭君女,曰‘神龙’,生雒龙君。
雒龙君娶帝来女,曰‘妪姬’,生百男,是为百粤之祖。
……封其长为雄王,嗣君位,建国号为文郎国。
”从这些历史传说和记载看,越南人民和中国人民有着共同的祖先。
胡志明主席在1945年9月2日发表的《致华侨兄弟书》中也指出:“中越原是一家人。
我们中越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共同,在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
”种族的相同,使越南人对中华文化(其中包括儒学)有着一种先天的亲和性,比较容易接受。
论儒家文化对越南传统婚俗的影响
![论儒家文化对越南传统婚俗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ab3f7f604a1b0717fd5dd6d.png)
J u n l fN n igP ltc nc o ra a nn oye h i o
21 年第 1 01 6卷第 5 家 化 越 传 婚 的 响 儒 文对 南 统俗 影
赵
( 广西 民族 大学
卑 有 序 ”“ 孝有 三 , 后为 大 ”“ 妻和 睦 ”“ 敬 、不 无 、夫 、相
[ 稿 日期 ]0 1 0 - 8 收 21-6 0
要设 宴 招待 所有 的客人 。所 有 的家庭 成员 和亲戚 朋 友要 赠送 给 新 郎新娘 封包 或礼 物 。而男方 家 只有新
郎 参加 这次 聚会 ,新 郎 的父母 及 亲戚 朋友 则 不来 赴
的两 任官 员任 延 、 锡光 “ 其耕 稼 , 为冠 履 , 教 制 初设 媒 聘 , 知姻 娶 , 立学 校 , 之礼 义 ”1 见 , 始 建 导 【可 4 。 儒家 文
然 散发 出浓 厚 的儒家 文 化 的气息 。这 些 步骤 完全 契 合 儒家 对婚 娶 的要求 。 家认 为 ,昏礼 者 , 儒 “ 将合 二 姓
锋
南宁 500 ) 30 6
文 学 院 ,广 西
[ 摘
一
要】 越南文化深受儒家文化 的影响 , 而且影响是深层次和 多方面的。 从儒 家文化对越南传统婚俗 的影 响这
微观角度入 手, 探讨儒家讲究规范、 追求庄重 、 求雅 正观念对越 南文化 的影 响, 追 揭示越南婚俗 文化现象 背后
的儒家文化印记。
[ 网络出版]tp/ w. k .e/c /eal 51 6 . 2 10 2 .0 1 0 1 5 9 0 0hml C ht:ww c i t ms ti4 .2 8C.0 1 9 21 1 . 1 0 . _ 2 .t NKI4 — 2 8C2 10 2 .0 1 2 / n n k d ] 2 6 :5 16 / .0 1 9 21 1. 0 0 【 作者简介】 赵 锋( 9 5 )男 , 18 一 , 广西宁 明人 , 广西 民族大学 文学 院 2 0 0 9级古代文学研究生 , 主要从事 元明清和域外汉 文学研究 。
中国儒学文化在越南的传播
![中国儒学文化在越南的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7ea1bc14fc4ffe473368abd0.png)
中国儒学文化在越南的传播【摘要】中越两国山连山水连水,自古便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
越南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儒学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作浅显研究,以便为其它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儒学越南传播【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18-01中越两国山连山水连水,自古便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
越南位于马来半岛北部,由于地理关系,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对其他国家更深厚更具历史。
因此,本文将从儒学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作浅显研究,以便为其它研究提供参考。
一、历史回顾越南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史前时期,又称早期社会。
在这一时期,越南即已与中国发生往来。
据《后汉书南蛮列传》记载,早在西元初年,越南先民已来中原向周天子进贡物品。
第二阶段是郡县时期,又称“北属”时期,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领南”,设象郡并将之列入中国版图,到公元968年。
在这一阶段越南属于交趾州,其州郡官员都由朝廷任命和派遣。
第三阶段,越南封建政权时期,又称独立时期。
这时期越南社会文化各方面都有突出的发展。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越南自古便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儒学思想首次进入越南是在北属时期,具体说是在中国的西汉时期。
对此,《后汉书循史前传》有明确记载:“平帝(西汉末年)时,汉中锡光为交趾太守,教导民众,渐以礼仪……”然而在越南最富盛名的是东汉末及三国时期的土婱。
他任交趾太守14年,传授中国文化,推广汉字,教授儒学经书和古代经典。
他的所作所为深受越南人的称赞,为两国文化交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就是北属时期中国对越南文化思想统治的主要途径和影响。
公元12世纪到16世纪儒家学说在越南发展到最高峰,儒家被称作儒教,并且被当时陈朝和后黎朝统治者视为国教。
从16世纪到18世纪,越南仍然十分重视儒学,并且把它变成学校之外全民性的思想体系,儒家在越南生下了新根,与本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了。
在儒家思想的传承方面,中国与越南有何关系?
![在儒家思想的传承方面,中国与越南有何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d2c302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d.png)
在儒家思想的传承方面,中国与越南有何关系?中国和越南都是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支柱的国家。
这种思想体系强调的是人的修养,道德规范,以及对于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的重视。
在此基础上,中国和越南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
一、教育体系的建立作为儒家思想的起源之地,中国在很早就开始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体系的建立。
这一体系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智慧发展,是传统教育体系的核心。
而在越南,儒家思想开始于十四世纪,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越南教育一直秉承儒家思想,强调了知识的价值与人的修养,到现在仍然是越南教育体系的核心。
二、社会道德风尚的基础建设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在中国和越南都起到了强大的作用。
这种思想强调人的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推行了优良文化。
中国和越南社会风尚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重视家族的地位和传承,注重礼仪和人的道德建设。
同时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观念,如中国强调团队的协作精神,而越南则着重于个人的责任感和勇气等方面。
三、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儒家思想的相似性,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文化交流极深。
随着历史的演变,两种思想有着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的发展。
一些中国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的著作在越南也得到广泛传播,同时越南的文化和儒家思想也通过贸易和战争等方式不断影响了中国。
这种相互影响,更加丰富了两种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四、现代社会意义的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和越南面临很多传统儒家思想的挑战。
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复杂变化。
在这方面,创造性的转变和创新是必须的。
中国和越南均开始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现代社会意义的发展是两国在儒家思想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的说来,中国和越南在儒家思想遗产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两国都将儒家思想与社会问题相结合,为各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这方面,我们期待着两国在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中进一步深入合作和探索,为世界带来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哪些国家,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在哪些国家,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力?](https://img.taocdn.com/s3/m/ac82af3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7.png)
在哪些国家,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在许多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依然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会介绍一些主要的国家。
一、中国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儒家思想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例如,尊重长者、注重家庭关系、崇尚教育、懂得自省反思等,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在现代中国,虽然国家制度已经转型为社会主义,但鲜明的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仍然在各个方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韩国韩国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发扬地,尤其是朝鲜时期,儒家文化曾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即便在现代社会,韩国人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行为准则。
例如,礼貌待人、尊重师长、重视家庭、强调良好的道德修养等都是韩国人向外展示的最佳体现。
三、日本日本也是受到儒家文化长期影响的国家。
在日本,儒家思想几乎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就会在子女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灌输尊敬长辈、不耻下问的价值观念。
此外,在社交文化中,日本人也注重礼仪和谦虚的态度,这些也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相似。
四、越南越南的文化历史深厚,其中儒家思想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被称为儒学之都的河内就曾经是越南儒学的中心,儒学教育也成为了越南古代教育的支柱。
如今,虽然越南已经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儒学文化仍然是越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着深远影响。
总之,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已经在这些中华文化圈的国家里生根开花,成为了这些国家的重要文化底色。
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儒家思想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加深其思想内涵的传承与学习,使其与现代化之强度提升的社会相得益彰,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越南的宗教信仰佛教与儒教
![越南的宗教信仰佛教与儒教](https://img.taocdn.com/s3/m/c44d58f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1.png)
越南的宗教信仰佛教与儒教越南的宗教信仰:佛教与儒教越南是一个多元宗教信仰共存的国家,佛教和儒教是两个在越南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主要宗教。
这两个宗教在越南的发展历史悠久,对越南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佛教在越南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最初由中国传入。
自那时起,佛教在越南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越南人民的信仰之一。
佛教对越南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渗透了越南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许多佛教寺庙和塔院遍布越南各地,成为当地居民寻求心灵宁静和智慧的场所。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慈悲、智慧和禅定,这些教义对越南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在越南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儒教教导人们追求道德修养和正确的行为准则,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伦理观。
在越南的历史演变中,儒教与佛教相互融合,形成了越南特色的儒释道文化。
越南历史上的许多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都是儒学的拥护者,他们以儒家教育体系塑造了越南的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虽然越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但儒教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并对越南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佛教和儒教,越南还有其他宗教信仰,如基督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越南同样得到尊重和宽容,并且在越南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越南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宗教自由和宗教和谐,鼓励各宗教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结起来,佛教和儒教作为越南的主要宗教信仰,在越南社会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佛教通过传播慈悲、智慧和禅定的教导,培养了越南人民的精神品质,儒教则强调道德修养和正确的行为准则,对塑造越南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两个宗教共同促进了越南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越南人民提供了宗教信仰上的满足。
除了佛教和儒教,其他宗教信仰也在越南社会中得到尊重和宽容,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和谐的宗教文化氛围。
越南的宗教信仰探索佛教和儒教在越南的影响
![越南的宗教信仰探索佛教和儒教在越南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a4bba0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f.png)
越南的宗教信仰探索佛教和儒教在越南的影响在越南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和儒教作为两个主要的信仰系统,对于越南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作为越南最主要的信仰之一,自公元2世纪传入越南以来,逐渐融入越南文化并发展壮大。
儒教作为一种道德伦理体系,也对越南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佛教和儒教在越南的影响进行探索。
一、佛教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佛教作为直接影响中国文化的一种宗教信仰,在越南被广泛接受并深入人心。
佛教不仅影响了越南的宗教信仰,还在政治、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对于越南的宗教信仰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使得越南人民充分认识到了宇宙的法则和轮回的真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观念。
佛教中的“缘起性空”理论,让越南人更加注重因果报应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深入人心。
其次,佛教对越南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一直以来秉持着关爱生命、和平共处的理念,这也影响着越南人的日常生活。
佛教寺庙成为越南社区的中心,推动了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此外,佛教也对越南的艺术、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越南的佛教建筑和雕塑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艺术氛围,让人们在欣赏美术品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净化。
佛教的教义和思想也渗透到了越南人的诗歌、音乐和绘画中,成为了越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教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儒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越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越南的历史进程中,儒教的教育体系、礼仪制度和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得以广泛传播和延续。
首先,儒教的教育体系在越南得到广泛应用。
从唐朝起,越南开始引进中国的科举制度,儒学成为了越南的主要学术体系。
儒学的思想和文化以及相关的仪式礼教,深刻影响了越南社会的精英阶层,形成了一种重视教育和修养的传统。
其次,儒家的道德观念对于越南社会的价值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一直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义道德的实践。
这种思想引导着越南人注重品德修养、与他人和睦相处,并反映在社会秩序的维护和道德规范的遵守上。
试论儒家作品的思想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试论儒家作品的思想对越南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27fb68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71.png)
摘要越南是中国“山连着山、水连着水”的邻国,两千多年来越南与中国的关系很密切,因此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已深深地扎根于越南社会生活中,对越南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中国先秦时期以来,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的程朱理学先后传到越南,越南的儒家学说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已经逐渐得到当今世界的认可,使其为世界文化中的一门重要的文化思想。
而作为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儒家学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在文化内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术界同仁的关注。
研究儒家作品为载体而传播的儒家文化,已经成为全球儒家学术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因此本论文着重从儒家两部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的入手,通过对两部儒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阐述儒家作品中的表达的儒家文化精髓内涵,以及这些主要文化思想对越南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制度、家庭伦理道德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
儒家作品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研究儒家作品,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儒家作品在文化领域的价值,而且还能够通过中越两国人民认同的儒家文化促进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儒家作品,思想,越南文化,影响ABSTRACTVietnam is one of China's neighb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countries has always been very tight. As a consequence,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Confucian ideolog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Vietnam. During two thousand years, Confucian ideology went though continuous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has taken root in Vietnamese society and deeply influenced all its aspects. Beginning from the Qin dynasty, Confucian theory has gone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has grown into a very unique cultural entity.Following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being the core of Chinese culture, Confucianism is gradually recognized by the modern world. This allows it to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cultural ideology in world culture. Confucian art works on their turn, being important media for spreading Confucian culture, don't only have a high artistic value, their valu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exchange is obtain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world. The research on Confucian art works as a medium for spreading Confucian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Confucian academic research. This is why the analysis in this thesis takes two Confucian classics, be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Works of Mencius, as a starting point. An introduction and a more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se two classics is followed by an elaboration on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Confucian culture spread by Confucian works. Hereafter,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influence of this cultural ideology on the Vietnamese political ideology, education system, family ethics and other aspects of Vietnamese society.Confucian work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stimula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this is the reason why research on Confucian work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cultural ideology is not only useful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Confucian works in the cultural field.As confucian culture is recognized by both countries, confucian works can also act as a stimulus for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Keywords: Confucian Works, Ideology, Vietnamese Culture, Influence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1 绪论 (1)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1 问题的提出 (1)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 国内研究综述 (2)1.2.2 国外研究综述 (2)1.3 本文研究和研究内容 (2)1.3.1 研究内容 (2)1.3.2 研究方法 (3)2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介绍 (4)2.1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介绍 (4)2.1.1 孔子简介 (4)2.1.2 孟子简介 (6)2.1.3 荀子简介 (7)2.1.4 朱熹简介 (7)2.2 主要作品介绍 (8)2.2.1 《论语》 (8)2.2.2 《孟子》 (9)3 简介儒家思想和文化 (11)3.1 关于仁 (11)3.2 关于礼 (13)3.3 关于中庸 (14)4 儒家的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内涵 (16)4.1 宽容仁爱 (16)4.2 虚心好学 (16)4.3 孝 (17)4.4 诚信 (18)4.5 敬业乐群 (18)5 儒家作品中的思想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20)5.1 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分为三个时期 (20)5.1.1 秦汉之际 (20)5.1.2 两晋至隋唐时期 (21)5.1.3 儒学在越南封建社会的发展 (22)5.1.4 儒学的全盛与衰落 (23)5.2 儒家作品的思想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26)5.2.1 在教育方面的影响 (26)5.2.2 儒家的思想在越南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9)5.2.3 儒学思想在越南民族精神的影响 (32)6 结论 (34)致谢 (36)参考文献 (37)附录 (39)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1.1 问题的提出中国是世界上富有巨大的文化、经济潜力的国家之一。
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bd12c1903d8ce2f00662376.png)
现代国企研究 2017. 2(下)282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摘要:越南和中国在地域上较为接近,同属于汉文化圈。
中国作为历史上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必然会对周边文化产生影响。
中华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对于越南地区影响深远,本文针对儒学文化对于越南文化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介绍了儒学在越南的传播情况,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儒学对于越南文化的影响,探究了越南儒学发展的新特点,为其他学者进行儒学文化和越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儒教文化;越南文化;影响引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国,必然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于越南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并且潜移默化的。
儒家文化对于越南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政治、文学、礼仪、艺术和信仰上都可以看到儒家文化的影子,任何一个越南人不管是多不想承认他依旧无法改变他的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身影。
儒家文化对于周围邻国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越南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但是儒学在越南的传播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整合逐渐的融入了许多本土的元素,已经不是原来的儒学,儒学在越南的发展赋予了儒学新的活力和特点。
一、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儒学传入越南已经有漫长的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儒学传入越南是从中国封建王朝郡县制时期开始的,但是具体时间节点现今却难以考证。
按学术界现有的观点,儒学传入越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一)秦汉时期到公元10世纪前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越南,并在越南北部、中部地区设立了三个郡,分别为交趾、九真、日南,从此以后越南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一时期在历史上称为“郡县时期”或“北属时期”[1]。
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此时封建王朝在越南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政策,受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崇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广为流传。
这一时期儒学在越南广为传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封建统治者对于儒学的推崇,使得任职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的封建大吏大力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大力推崇诗、书、礼、乐等;第二,南迁的中原士大夫和来中原求学的交趾、九真、日南人积极的推崇和宣扬儒家文化。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cb546dffd0a79563c1e72de.png)
儒学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一、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影响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三国时期。
当时,在朝鲜半岛,古朝鲜、辰国等奴隶制国家已经被推翻,相继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等新兴封建国家。
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最先接受儒学的是高句丽,其次是百济,最后是新罗。
据《旧唐书·东夷列传》记载,高句丽在小兽林王二年(372年)即建立了儒学教育机关“太学”。
太学”是属于中央的国家最高学府,主要招收贵族子弟,传授“五经”、三史”等儒学经典和中国史书,以培养国家官吏为目的。
“太学”还设置五经博士制度,给学习成绩优异者授予五经博士称号。
除太学外,在地方上还设置了“扄堂”扄堂是地方普通教育机关,主要招收地方的贵族子弟和一部分平民子弟进行教育。
与高句丽不同的是,百济传入儒学的侧重面与高句丽不同。
因为百济经常遭受近邻高句丽的武装入侵,对外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国家防务和统一问题,所以,百济将重点放在建立国家体制和各种典章制度上,以解决国家的统一和防务问题。
为此,百济着重吸取孔孟原始儒学的典章制度。
新罗在建国一个世纪后的公元3世纪末至公元4世纪初,才开始接受儒学。
新罗神文王二年(682年),在中央设立国学,配备博士和助教等教学人员。
招收贵族子弟入学,主要讲授儒学经典。
到元圣王四年(788年),开始实行可居住杜,科考内容也是以儒家经典为主。
儒家对朝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有很多祭礼,朝鲜也有很多祭礼,朝鲜的孔子庙祭祀之礼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
孔子庙又名文庙,是为奉祀孔子及儒学贤达的庙宇,它的发展是以儒学的地位为基础的。
朝鲜的孔子庙,与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同步发展,到李氏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成为遍布全国各地、列入国家祀典的礼制庙宇。
另外,在朝鲜,把家庭礼节看得很重,而且成为老幼的自觉行为。
比如,在家里一日三餐,盛饭菜先承老人的,并给老人摆单人桌,由儿媳或儿子恭顺地端到老人面前等等。
越南的宗教信仰探索佛教和儒教的影响
![越南的宗教信仰探索佛教和儒教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b80b6c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e.png)
越南的宗教信仰探索佛教和儒教的影响越南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佛教和儒教对越南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越南的宗教信仰,并重点分析佛教和儒教在越南社会中的作用。
一、越南宗教信仰的多元性越南的宗教信仰多元且包容,佛教、儒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宗教在越南均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中佛教和儒教是越南宗教信仰的两大主流。
二、佛教对越南社会的影响佛教在越南的影响力较为深远,佛教教义强调慈悲和法喜,符合越南人民的价值观念。
佛教塑造了越南独特的文化和道德体系。
在越南社会中,佛教寺庙是重要的城市和乡村地标,承载着人们对于精神寄托的追求。
1. 佛教的中心地位佛教是越南主要的宗教之一,许多越南人信奉佛教并参与佛教活动。
在越南社会中,佛教具有很高的地位,被广泛认可和尊重。
佛教团体在社会事务、慈善救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社会和谐与善良树立了典范。
2. 佛教与越南文化的融合佛教对于越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播,对越南文学和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越南的文学、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中,佛教主题广泛存在,体现了佛教对越南艺术的深刻影响。
三、儒教在越南社会中的地位儒教是越南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越南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儒学强调品德修养、家族礼仪和社会秩序,对越南社会的道德和伦理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儒教与教育体系受儒学影响,越南注重教育,将其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播儒学思想的重要手段。
儿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接受儒学思想的熏陶,培养自律、孝顺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
2. 儒教对社会秩序的塑造儒学的核心理念强调忠孝尊亲和社会秩序,这在越南社会中得以体现。
社会中重视家庭和睦、严守礼法的传统,与儒学的价值观相契合。
这种价值观的传承和践行,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四、佛教与儒教的融合与共存尽管佛教和儒教在思想和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与冲突,但在越南社会中,佛教和儒教实现了融合与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对越南的影响内容摘要: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传播与发展,已深深地扎根于越南社会生活中,对越南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封建统治者把儒教的纲常伦理观念视为治国的根本。
在教育方面,儒教成为推动越南封建社会教育发展的动力。
在民族精神中,渗透了浓厚的儒教忠孝节义观念。
在人们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也无处不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
文章通过以上论述,指出儒家思想已成为越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儒家思想,忠孝节义,影响在漫长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思想伴随着汉字向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等广为传播,对这些国家的文明进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二世纪起越南就被中国封建势力统治。
当时,越南尚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
随着汉字的输入,儒家思想也开始在越南传播。
到公元十世纪中叶越南摆脱了中国统治,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但历代越南封建统治者仍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甚至达到独尊的地位。
在这前后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孝悌、忠恕等伦理观念渗透到了越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越南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成为越南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越南史学家陈重金曾说:“北属时代长达一千多年……,国人濡染中国文明非常之深。
尽管后来摆脱了中国的桎梏,国人仍受中国的影响。
这种影响年深日久,已成了自己的国粹。
”(《越南通史》)下面笔者将分几个方面阐述这种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越南政体和治国思想的影响独立之初,越南封建统治者就仿照中国建立起统治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
公元939年,吴权打败中国南汉军自立为王,奠都古螺城。
《越南通史》记载:“吴权设官职,制朝仪,定服色,并整顿国内政治欲为长久之业。
”以后各朝代都效法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行政机构。
如李仁宗时定官制,分文武为九品,朝廷大臣有三太、三少,以下设文班、武班各官职,在各州郡,文官有知府等,武官则有诸路镇寨官。
陈朝和黎朝曾作过一些整顿,到阮朝时又重新修订官制品级并仿效清朝制度改镇为省,设置总督、巡抚等官职。
由此可见,越南封建统治者是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他们建立起的体制是以皇帝为权力中心,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越南封建统治者依靠这套体制,从中央到地方行使着统治权,维持着封建社会的运转。
诚然,统治者意识到,若想江山稳固,长治久安,不仅要有完备的统治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伦理学说作为维护统治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支柱。
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观念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因此得到统治者的大力宣扬,广为提倡,成为治国的根本。
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李太祖刚去世时,诸皇子便发兵围城,争夺太子的帝位,武卫将军黎奉晓等击退诸皇子之叛军后,太子才得以登基,是为太宗皇帝。
此后太宗规定,每年各级官吏必须到铜鼓神庙行盟礼,宣读誓词:“为子不孝,为臣不忠,神明殛之”。
黎玄宗于景治元年(1663年)颁发的“教化四十条”中强调:“为臣尽忠,为子止孝”。
阮朝第一代皇帝阮福映曾在嘉隆三年(1804年)发布的诏书中称:“王者以孝治天下,而孝莫大于尊亲,追崇祖宗,所以致敬而达孝也。
”黎朝及阮朝的统治者几乎是全盘接受了儒家“忠孝节义”的观念,作为他们实行统治的依据和法度。
黎圣宗对孔子的“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的主张十分尊崇,于洪德元年(1470年)发布敕旨,规定“子居父母丧,妻居夫丧,当遵三年通制,不得徇直行,悖礼逆法。
”阮朝的绍治帝也提出:“朕为天下主,教孝作忠,以教风化。
”在祖母及父母去世时,他都分别服丧三年以为天下之楷模。
越南封建统治者还大力嘉奖忠臣孝子,义夫节妇。
如陈英宗兴隆四年“旌节妇黎氏。
黎氏些夫范谋使元病,氏闻之哀痛三日不食死。
事闻,赐银帛旌之。
”(《越史通鉴纲目》)黎圣宗于1485年颁布《敦礼义课农桑令》:“……忠信孝悌之人,必用心嘉奖,民皆归厚,而革浇薄奸诡之风。
”阮朝明命帝对孝子贤孙,义夫节妇分优、平、次三等予以奖励。
此外还令人镌刻书有“孝风可行”、“孝顺可风”的扁额颁赐各地的孝子贤孙。
同时他们严厉惩罚不忠不孝之人。
黎圣宗采取科举准入的办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他很推崇儒家先道德后文章的观念,于1462年制定了《保结乡试例》,规定:“听本官及本社社长保结其人实有德行者,方许上数应试。
其不孝、不睦、不义、乱伦及教唆之类,虽有学问词章,不许入试。
”1471年他又下令:“子居父母丧而妻妾怀孕,以流罪罪之;妻居夫丧,而肆行淫乱,或丧未满,释服从吉,并先通嫁信及娶之者,并以死罪罪之;若居丧服,出现戏场,纵观不避,以流罪论。
”越南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制定法律时,也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以及骂父母、违教训、拒赡养、不服丧等不忠不孝的行为视为不可饶恕的罪行,犯了这些罪行的人要被处以极刑。
(《历朝宪章类志》)越南封建统治者就是这样把封建官僚制度与伦理道德紧密结合,把道德发挥成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以巩固发展和维护封建制度。
越南近代著名的勤王运动领袖潘廷逢说:“我国千年来,地非广,兵非强,物非盛,建国之本唯在伦常,君臣、父子而已。
”(《越南诗文合选》)二、儒教推动了越南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在郡县制时,中国派到交趾地区的官吏就很注重教育。
据《后汉书》记载:“光武中兴,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建立学校,导之礼义。
”锡光、任延因此被认为是首开岭南华风的两位太守。
到了东汉末年,士燮出任交趾太守,大力提倡诗、书、礼、乐。
《殊域周咨录》称:“……时有刺史名仕变(士燮)乃初开学,教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始知习学之业。
”“士王……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
士燮因此而获得“士王”、“南邦学祖”的美誉。
越南独立后,吴、丁、前黎朝因种种原因无暇顾及文教之事。
到了封建制度巩固和发展时的李朝,统治者开始把学习纳入轨道。
1070年,李太宗在京都升龙建文庙,让皇子在此学习。
1076年设国子监,选文学之士教授官吏子弟及平民中聪明俊秀之子弟。
特别是科举制的建立,对推动教育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075年李仁宗首次开科取士之后,教育便有了长足的发展。
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把科举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科举成了通向仕途之路。
为了求取功名,人们埋头苦读圣贤书,社会上也因此形成了学习的风气。
到陈朝时科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儒尊儒风气有加无已。
1253年陈太宗立国学院讲授四书五经。
黎朝时又整顿和扩充国子监,称为太学以培养最高人才。
西山王朝设“崇政院”,把儒家经典译成字喃来进行教学。
阮朝比之前朝在推崇儒学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两千多年中,汉字一直在越南占据正统地位。
科举考试除西山朝外,全部使用汉字。
学习的书籍自然都是汉文书籍,如《一千字》、《三千字》等启蒙书、概括中国和越南历史及一些处世训诫的《初学问津》、教导孩子们树立好好学习将来考状元理想的《幼学五言》等,更高的学《明心宝鉴》、《明道家训》、《三字经》、《孝经》、《忠经》以及《四书》、《五经》等。
孩子们从小就背诵这些书,在潜移默化之后,多数人便认为这些儒家学说是天经地义的,是绝对、永恒的真理。
人们对儒教和孔子抱着一种带有宗教式的崇拜,把汉字称为“儒字”,对“儒字”的尊崇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如看到路上有张用汉文写的字条,就赶忙捡起来放到庄重的地方或烧掉,不管字条的内容是赞美孔孟之道的还是反孔孟之道的,因为它是用“儒字”,即“圣贤之字”写成的,所以一律受到尊敬。
过去越南每个村社都设有负责祭祀孔庙的“斯文会”。
其宗旨是弘扬儒学精神,激励人们学习孔孟学说,而斯文会成员都必须是考生、秀才、举人、进士等儒士。
村社在管理自身事务中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朝廷一般不干涉。
他们有排名次的传统。
如果在村里没有名次就会被归入白丁之列。
白丁是没有地位的,要服各种杂役,在节日、庆典中不能在乡亭上就坐。
因此排名次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能自然排上名次的首先是中举之人,做官、有品衔之人。
按惯例,中考之人的名次要高于做官之人。
例如一个考中秀才的人名次可排在一个没中举的一品官之上。
所以越南人说“王法比不上乡规”。
这些都激励着人们去学习儒学,从而使全社会的教育更加得到发展。
三、儒家忠孝节义观念对越南民族精神的影响按儒教观念,忠君和爱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忠君就必须热爱和保卫祖国,要为捍卫民族独立而英勇战斗。
越南人民在反抗外侵的斗争中,民族意识不断增进,特别是陈朝三次击败元蒙军队入侵,使国家民族转危为安后,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民族自尊心得到增强。
而带领人民取得斗争胜利的忠臣义士们,大都直接而忠实地接受了儒家思想,因此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也深深地打下了儒教“忠孝节义”的烙印。
陈朝的抗元民族英雄陈国峻,曾于元蒙军队第二次入侵越南,大军直逼升龙城下这千钧一发的关头,写下了《檄将士文》以激励将士的斗志。
文章写道:“余尝闻之,纪信以身代死而脱高帝;由于以背受戈而蔽昭王;豫让吞炭而复主仇;申蒯断臂而赴国难。
敬德一小生也,身翼太宗而得免世充之围;杲卿一远臣也,口骂禄山而不从逆贼之计。
自古忠臣义士,以身殉国,何代无之。
设使数子区区为儿女之态,徒死牖下,焉能名垂竹帛,与天地相为不朽哉。
”(《越史通鉴纲目》)他在文章中一口气连续举出几个中国忠臣义士的忠君爱国行为以激发将士们的民族精神,读来震撼人心。
他最终统领全军大败元军,捍卫了祖国的独立与自由。
黎朝的开国功臣阮廌在辅佐黎利赶走明朝军队,恢复民族独立后,写下了民族自豪感十分强烈的《平吴大诰》。
文章开头写道:“仁义之举,要在安民,吊伐之师,莫先去暴……。
”把儒家的仁义作为这篇开国文献的开篇之语,可见他受孔孟学说影响之深。
而阮廌本人之所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一部分是出于他的孝心。
他的父亲阮飞卿被明军俘回中国时,他恸哭跟随父亲的囚车至镇南关口仍不肯返回。
父亲叫他别哭,要回去报仇雪恨,于是他返回并按父亲的教诲去做,最终报了国耻,雪了家仇。
在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很多儒士也树立了为国牺牲的榜样。
如当河内陷落时,守城官阮知芳受伤身亡;总督黄耀慷慨殉国;赞理阮高抗法时剖腹殉节,与阮知芳、黄耀一起被供奉在河东省太和村的忠烈祠里,号称“三忠”。
儒士们的忠君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抗外侵,为国捐躯上,同时还表现在效忠封建王朝,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上。
他们不畏强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体现了儒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如李朝的李道成、黎伯玉、苏宪成、李敬修等人都以自己的文才武略忠心耿耿地辅佐皇帝。
陈朝大儒朱文安在朝中为官,因见朝政腐败,上疏乞斩佞臣七人,皇帝不允,遂挂冠隐居至灵山。
他那篇名垂千古的“七斩疏”是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立论写成的。
文章中忠君保国思想十分浓厚。
尽管科举制发展到后来显现出很多弊端,“误人至深”,但在面临法帝入侵,国破家亡的时候也培养了一大批“忠臣义士”:如潘廷逢及参加勤王运动的大批士子潘佩珠、阮尚贤、潘周祯等民族民主革命领袖,他们很多人都出身科甲,深受儒家“忠君爱国”、“尊王攘夷”、“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思想的熏陶,为越南近代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