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冬枣的抗氧化性测定及研究
![冬枣的抗氧化性测定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2959dba960590c69ec376ba.png)
学号:XXX 班级:XXX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冬枣的抗氧化性测定及研究学院(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年级:XXX学生姓名:XX指导教师:XX合作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XX主席签名:委员签名:冬枣的抗氧化性测定及研究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冬枣(Zyzyhpusjujuhadates)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枣树(ZyzyhpusjujubaMill)的果实,原产于我国渤海地区、黄河三角洲腹地,现在山东、河北等地大面积种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鲜食果品。
冬枣营养价值很高,富含各种维生素、黄酮类、环腺苷酸等。
冬枣季节性很强,皮薄、水分含量高,不易保存。
水果和蔬菜中的植物化学物质尤其是黄酮类作为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保护机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酮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茶叶等各类植物之中,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过敏、消炎、抑菌、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
食品体系中的抗氧化性是指能够阻止或延缓食品的氧化,用于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及延长储藏性的性质。
而生物体系中则是指能够明显阻止和延缓被氧化物质的氧化的物质,其中被氧化物质包括脂类、蛋白类、糖类以及DNA。
众多资料中,对于红枣的抗氧化性研究较多。
然而,关于冬枣抗氧化性的研究较少,作为新鲜食用的冬枣,研究其抗氧化性可以使消费者了解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从而扩大其销售市场,给冬枣产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2选题的依据常用的抗氧化能力评价方法:1、对底物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2、对特定的自由基的清除能力3、对底物的还原能力。
冬枣的测定选用第二种评价方法。
测定的基本原理:体内自由基过剩,会对机体产生损伤。
通过测定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来评价抗氧化活性。
常见方法:1、ABTS、DPPH法、DMPD法、Fremy自由基和galvinoxyl法2、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法、清除抗氧化能力(TRAP)法、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法、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TOSC)法、化学发光法、藏花素漂白法、B一胡萝卜素漂白法、总氧自由基清楚能力(TOSC)对于冬枣的测定选用ABTS、DPPH法。
化妆品抗氧化功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化妆品抗氧化功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05d709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c.png)
化妆品抗氧化功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戴结玲;杨琼利;孙红梅【摘要】氧化应激会引起皮肤衰老和皮肤病的发生,抗氧化是从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与减少脂质代谢产物、保护细胞重要的细胞器、调控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作用.本文结合抗氧化作用机制,分别对化学法、细胞法、皮肤模型等体外评价方法及人体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为抗氧化化妆品的功效评价和研发提供借鉴.【期刊名称】《化工管理》【年(卷),期】2018(000)019【总页数】3页(P57-59)【关键词】抗氧化;自由基;皮肤模型;功效评价【作者】戴结玲;杨琼利;孙红梅【作者单位】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23;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23;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58衰老和抗衰老是永恒的话题,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很多衰老学说,其中活性氧自由基学说得到较多的支持[1]。
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和环境影响如紫外线照射、环境污染等都会导致活性氧(ROS)的产生。
ROS含量超过人体清除的能力,打破了氧化与抗氧化的平衡,就会引起氧化应激,皮肤作为人体最外层的组织,直接暴露于环境,更容易引起氧化应激造成氧化损伤[2]。
ROS导致的氧化损伤包括对细胞膜、DNA、蛋白质的损伤,除了造成皮肤衰老,还会引发皮肤肿瘤、光老化、红斑狼疮等皮肤病[1-5]。
抗氧化机制从细胞水平大致分为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与减少脂质代谢产物,保护细胞重要的细胞器,调控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细胞凋亡。
由于抗氧化作用往往是多种机制互相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6],因此,采用不同的自由基清除剂或抗氧化剂复合研制的化妆品,能达到延缓皮肤老化的效果,这类化妆品也深受消费者欢迎。
目前大多数抗氧化测试方法也把清除自由基、降低ROS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作为评价依据。
本文对体外评价方法和人体评价方法分别进行综述,为抗氧化化妆品的功效评价和研发提供借鉴。
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393a96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8.png)
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抗氧化活性是指抵抗自由基或氧化物对生物体细胞的损害能力,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医学意义。
因此,研究抗氧化活性的检测方法对于评价抗氧化剂的活性和开发新的抗氧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人员不断提出新的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本文将对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前,常用的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法、生物学法和电化学法。
化学法是最早发展的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测定抗氧化剂与氧自由基或氧化物的反应程度来评估其抗氧化活性。
常用的化学法包括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法、ABTS(2,2'-联氨基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自由基法和Folin-Ciocalteu法。
DPPH 自由基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测定方法,但其对抗氧化剂的浓度敏感,且不能区分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
ABTS自由基法是一种灵敏度较高的测定方法,但其对抗氧化剂的浓度也很敏感。
Folin-Ciocalteu法是一种测定总抗氧化能力的方法,但其结果可能受到样品的颜色和浊度的影响。
生物学法是通过测定抗氧化剂对生物体内氧自由基或氧化物的清除能力来评估其抗氧化活性。
常用的生物学法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法、还原力测定法和DNA损伤抑制法。
SOD活性测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测定抗氧化剂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来评估其抗氧化活性。
还原力测定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测定抗氧化剂对还原剂的还原能力来评估其抗氧化活性。
DNA损伤抑制法是一种测定抗氧化剂对DNA氧化损伤的抑制能力的方法,但其结果受到DNA浓度和pH值的影响。
电化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测定抗氧化剂在电化学系统中的电化学反应来评估其抗氧化活性。
常用的电化学法包括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
循环伏安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测定抗氧化剂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过程来评估其抗氧化活性。
黄酒的抗氧化作用及其相应成分的研究进展
![黄酒的抗氧化作用及其相应成分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7d2ad5bcf84b9d528ea7adf.png)
products,vitamin,inorganic constituent and so on,were reviewed.Some problems in study on the antioxid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gredients of Chinese yellow wine were proposed and the research trends were prospected.
1.3 其他方法
除此之外,对 黄 酒 的 抗 氧 化 活 性 的 测 定 还 有 离 体抗氧化活性测定,包括组织氧化抑制研究法、离体 生物 大 分 子 研 究 法 和 细 胞 内 抗 氧 化 研 究 法 ( CAA) 。由 [9,17] 于抗氧化成分经过生理过程摄入到 血浆相较于 直 接 添 加 到 血 浆,抗 氧 化 效 果 存 在 明 显 差别,所以离 体 实 验 只 能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预 测 抗 氧 化 成分的生理 功 效,其 抗 氧 化 活 性 最 终 还 是 必 须 由 体 内抗氧化活性确定。
根据测定 目 标 的 不 同,抗 氧 化 活 性 的 测 定 方 法 可以分为体 外 抗 氧 化 活 性 测 定、体 内 抗 氧 化 活 性 测 定和离体 抗 氧 化 活 性 测 定。 其 中,以 在 体 外 抗 氧 化
活性的测定最为方便,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
1.1 体外抗氧化活性评定方法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主要是通过测定对各类 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或是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 能力来判断[10 -11] 。 常 用 抗 氧 化 能 力 测 定 方 法 主 要 有 以下几种: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法( TRAP 法) 、铁离子 还原 / 抗氧化能力测定法( FRAP 法) ,氧自由基吸收 能力法( TOSC 法) 、1,1- 二苯基-2 - 苦基苯肼自由基 清除法( DDPH 法) 、2,2' - 连氮基- 二- ( 3 - 乙基苯并 噻唑啉-6 - 磺酸) 二氨盐自由基清除法( ABTS 法,又 称 TEAC 法) 、化学发光法、β- 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 法、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反应、福林酚法等[12]。按测定 手段来划分,可分为比色法、荧光法、化学发光法、电 子自旋共振法( ESR) 等。抗氧化能力强弱的表达方 式主要 有 抑 制 率、半 抑 制 浓 度 ( IC50 ) 、抗 氧 化 效 率 ( AE) 等[13]。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仅仅是针对在 生物体外有自由基清除能力或还原能力的直接抗氧 化成分,而无法反映间接抗氧化成分的作用,所以只 能部分地反映黄酒抗氧化能力的强弱。
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
![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52334c76529647d27285273.png)
1.1生物体内具有许多蛋白质类抗氧化活性物质。
随着对蛋白酶解技术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介于蛋白质和氨基酸间的肽类,与其他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大分子蛋白质等相比较在食品方面安全性更高,且具有极强的活性和多样性,动植物蛋白水解所得的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功能性多肽及寡肽产品被广泛开发利用,如具有抑制血压升高的食品,及有特殊氨基酸组成的、可以作为患者营养补剂的寡肽等。
随着人们发现某些蛋白质具有清除生物体内过量的游离基,抑制脂质氧化的作用后,肽的抗氧化性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
目前对以多种动植物蛋白为原料,制备高效、低毒的天然抗氧化肽的研究,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成果。
1.1.1抗氧化肽的种类人们对抗氧化肽研究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大豆肽、乳蛋白肽和肌肽,也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肽,如苜蓿叶蛋白肽等。
有些活性肽是直接提取的,也有通过蛋白水解方法获得的。
1.1大豆肽大豆肽是大豆蛋白水解得到的小肽Wendee Chiang 等采用酶膜反应器连续生产大豆多肽,由于及时分离了酶解生成的多肽,消除了产物反馈干扰,提高了酶解效率,并采用氧化稳定指数(OSI检测了大豆分离蛋白及其水解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大豆分离蛋白酶解后抗氧化活性明显提高。
Hua- Mingchen 等采用5种蛋白酶对大豆7S球蛋白进行水解,采用硫酸氰铁法检测了不同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并采用G-25凝胶层析和反相高压液相色谱对水解产物进行分离、提纯,检测不同大豆多肽的抗氧化活性,得到了6个抗氧化肽的氨基酸序列。
1.2乳蛋白肽乳蛋白肽是乳品深加工的理想产品,刘志东等研究乳清分离蛋白(WPI)酶解物对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并证明了木瓜蛋白酶酶解物和胰蛋白酶酶解物对DPPH 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强于胰凝乳蛋白酶酶解物和胃蛋白酶酶解物。
Sandrine G.Rival 等[1]研究了酪蛋白及酪蛋白水解肽的抗氧化活性,认为酪蛋白本身具有抗氧化活性,并不因脱磷酸作用和水解作用而失去这一活性,并使用酪蛋白及酪蛋白水解肽作为抗氧化剂进行研究。
自由基医学研究进展
![自由基医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bc5f2f0aef8941ea76e05c9.png)
【 e od】 F e ai s M d i ; e co ; a ohs l y I u K yw rs r d a ; ein D t tn Pt pyio ;n r er c l ce ei h o g jy
中华榻 伤 与修 复杂 志 ( 电子版 )02年第 7卷 第 2 Ci J m a dWm dH an 1emmcEio) 21 期 h mivR pia n rn m elg( c i di , i q tn
21 02,V l o7,N . o2
.
综 述 .
自由基 医学研 究进 展
S a g a o h n h ic Hop t l h n s ep e r d P l e F re ,S a g a 0 3,Chn s i ,C ie e P o lsA me o i oc s h n h i 1 0 a c 2 1 ia
C r sodn u o: I e-i, m i: ji epn 16 cr orp n i a t r XE W npn E al wxe ni@ 2 .o e g h w n
【 关键词 】 自由基 ; 医学 ; 病理生理 ; 损伤
Ree rh p o rs o a ia dc l XE W n i ,Q N S i i. Dp r et fA et s l y sac rg es frdcl me i I e- n s a p I h— n x eat n o ns eio , m h og
Hale Waihona Puke 【 b tat A src】 Wi h ai pors f si c n eh o g n h a i dvl meto t te r d r es o c ne ad t nl y ad te rpd ee p n f h p g e c o o
实验原理 DPPH 在有机溶剂中是一种稳定
![实验原理 DPPH 在有机溶剂中是一种稳定](https://img.taocdn.com/s3/m/92dc3fc92cc58bd63186bdc4.png)
实验原理 DPPH 在有机溶剂中是一种稳定的自由基,其乙醇溶液呈深紫色,在可见光区最大吸收峰为515 nm[17-20],当DPPH 溶液中加入自由基清除剂时,孤对电子被配对,吸收消失或减弱。
因此可用来检测自由基的清除情况,从而评价某物质的抗氧化能力。
其作用原理如图1。
图1 DPPH 自由基清除作用原理Fig. 1 Principle of DPPH free radical scavenging1.2.6 DPPH 自由基清除试验的测定方法将每种供试品溶液分别取20 μL 加样在96 孔板中,再在每个孔中平行加入180 μL DPPH 溶液。
同时设立对照组(等量乙醇代替供试液),空白组(20 μL 乙醇加入180 μL DPPH 溶液)。
轻轻振荡,使充分混匀,将96 孔板放置在避光环境下反应30 min。
药物与自由基反应完全,在波长515 nm 处测定,记录最终吸光度(A)值。
自由基清除率D=(A 对照组−A 样品组)/(A 对照组−A 空白)式中A 样品组为加入测试样品后反应液的吸光度;A 对照组为对照组未加药的吸光度;A 空白为空白组的吸光度。
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每样品设6 复孔,6 复孔取平均值。
DPPH·(二苯代苦味酞自由基)在有机溶剂中是一种稳定的自由基,其孤对电子在sl7nm附近有强吸收(显深紫色)。
当有机清除剂存在时,孤对电子被配对,吸收消失或减弱,通过测定吸收减弱的程度,可评价自由基清除剂的活性。
DPPH·法用以评价天然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的一种快速(反应时间仅需20min左右)、简便、灵敏可行的方法。
原理:DPPH·(二苯带苦基麟基自由基)是一个大分子的稳定自由基抗氧化剂预期作用模式为:AH十DPPH·~DPPH一H十A·依据DPPH·具有单电子,在517nm处有一强吸收(深紫色),当自由基清除剂与其单电子配对使其吸收逐渐消失,其褪色程度与其所接受的电子数成定量关系,因而可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91。
羟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检测研究进展
![羟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检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507ad649649b6648d747d9.png)
第29卷,第4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 129,No 14,pp1093-10992009年4月 Spectro sco py and Spectr al AnalysisA pril,2009羟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检测研究进展张 昊,任发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育部-北京市功能乳品实验室,北京 100083摘 要 活细胞在必需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这些自由基涉及到许多体内调控系统,然而一旦有过多的自由基生成便会氧化细胞脂膜、蛋白质、DN A 和酶,进而对细胞造成致命性的损伤。
此外,研究还表明许多疾病与自由基密切相关,例如,有研究报道海氏默症病人脑中生物分子的氧化损伤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值,另外癌症可能也是DN A 受到氧化损伤的结果。
因此,测定自由基的方法就显得十分必需和重要。
文章重点对羟基和超氧自由基检测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讨论,涉及的自由基检测技术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并评价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 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检测技术;评述中图分类号:O 6571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3964/j 1issn 11000-0593(2009)04-1093-07收稿日期:2007-11-28,修订日期:2008-03-06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0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5A16)资助作者简介:张 昊,1984年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e -mail:david1hao@sina 1com*通讯联系人 e -mail:r enfaz heng@2631n et引 言羟基自由基(O H #)和超氧自由基(O 2-#)是生物体内活性氧代谢产生的物质,其中O 2-#经一系列反应最终会生成OH #,而OH #是一种氧化性很强的自由基,可以引发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发生氧化损伤。
活性氧自由基的研究进展
![活性氧自由基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dc6d3cf4028915f814dc20f.png)
方 面 的研 究 具 有 重 大 意 义 。
2 . 1 电子 自旋 共振 法 ( E S R)
为短 寿命 的 自由基的电子 自旋共 振法 ( E S R) 检测技术 开辟
了新 的途径建立 了 自旋捕 集 ( s p i n t r a p p i n g ) 技术 。5 , 5一二 甲 基 一 1一吡咯 N一氧化物 ( D MP O) 具有 良好 的水溶性 , 有利 于溶
p r o d u c t , w i t h v e y r h i g h r e a c t i v i t y , m a n y d i s e a s e s , a n d t h e a g i n g o f l i f e(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d i s e a s e s o f a g i n g )i n v o l v i n g f r e e
关键 词 :活性氧;自由基;超氧阴离子 自由基;羟自由基
中图分 类号 :N 3 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1 — 9 6 7 7 ( 2 0 1 3 ) 1 6 — 0 0 1 0— 0 3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o f Re a c t i v e Ox y g e n S p e c i e s
me a s u r i n g me t h o d we r e s u mma r i z e d . Ke y wo r d s:r e a c t i v e o x y g e n s p e c i e s ;f r e e r a d i c a l s;s u p e r o x y g e n a ni o n f r e e r a d i c a l ;h y d r o x y l f r e e r a d i c a l s
燕窝研究进展
![燕窝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70123f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4.png)
纤维细胞(NHDFs)评估抗衰老作用,结果证明燕窝 和运动平衡的能力,并且对神经毒素 6- 羟基多巴胺 能明显减少中波紫外线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1 的表 (6-OHDA)处理小鼠的神经具有保护作用。许立拔 [23]
达,促进了 I 型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保护皮肤损伤 起到抗皮肤衰老的作用。姚海燕 [12] 通过喂食果蝇燕窝 观测果蝇的产卵数、重量差、摄食量和抗热应激能力
作用机制可能和减少自由基产生、增加过氧化氢酶水 平有关。陈昕露 [13] 和范群艳 [14] 对果蝇进行生存实验, 计算果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最高寿命和延寿率,
用有关。 1.5 抗氧化
ZHANG 等 [24] 将 食 用 燕 窝 依 次 通 过 胃 蛋 白 酶、
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表明,燕窝炖煮物具有一定的 延缓果蝇衰老作用。HU 等 [15] 的果蝇热应激实验表明,
110 / 现代食品 XIANDAISHIPIN
Copyright 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果表明燕窝不仅具有抗氧化能力,且抗氧化能力还与 食用燕窝浓度存在量效关系。 1.6 改善记忆力
陈昕露 [13] 通过 Morris 水迷宫实验研究燕窝炖煮 物和唾液酸标准品组对 SD 幼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 用,结果表明燕窝炖煮物能够显著缩短幼鼠寻找平台 潜伏期时间,可极显著改善幼鼠学习记忆能力。XIE 等 [26] 通过在怀孕或哺乳期给雌性小鼠口服燕窝酸, 使用 Morris 水迷宫测试评估其后代的空间学习表现, 结果表明在怀孕和哺乳期间母体施用 EBN 可以提高 后代的空间学习能力。CAREENA 等 [27] 通过脂多糖 构建 Wistar 大鼠模型,采用 Morris 水迷宫实验评价燕 窝对 Wistar 大鼠学习能力的改善。结果表明燕窝提取 物抑制了大鼠体内的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 和 TNF-α)和氧化标记物的上升,保护神经细胞,改善 大鼠学习记忆的能力。HOU 等 [28] 对去除卵巢雌性大 鼠单独喂食燕窝和雌激素治疗后进行 Morris 水迷宫测 试,并评估大鼠体内血清雌激素水平、毒性标志物(丙 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尿素和肌酐)和海马体中 Sirtuin-1 的表达。结果表明,燕窝和雌激素均能增强 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增加血清雌激素和海马体 中 Sirtuin-1 表达,此外燕窝对肝脏的毒性比雌性激素 小。范群艳等 [29] 通过水迷宫实验证明燕窝唾液酸对幼 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1.7 其他
植物多酚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酚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d247b2e7375a417866f8f13.png)
多酚类物质的提取
许多因素如多酚的化学性质、存在形式、 许多因素如多酚的化学性质、存在形式、提取时采用 的方法、 的方法、提取时粒径大小和干扰物质的存在等都会影 响多酚类物质的有效提取 。
多酚类物质的提取方法
溶剂浸提法 索氏抽提法 微波辅助提取 超声波提取 高压流体萃取 超临界萃取
多酚类物质的测定方法
抗肿瘤与抗癌变
多酚能够从多阶段干扰恶性肿瘤的生成, 多酚能够从多阶段干扰恶性肿瘤的生成,如能够抑制致癌物前体活化过程 中相关酶如细胞色素P450酶类的活性 ,使致癌物质失活,抑制突变基因的 中相关酶如细胞色素 酶类的活性 使致癌物质失活, 表达等,有效抑制肿瘤的发生。 表达等,有效抑制肿瘤的发生。 多酚类物质能够降低如CCl4 等致癌物对肝脏的毒性充分证明多酚可激活解 多酚类物质能够降低如 毒酶系统活性, 毒酶系统活性,降低突变物引发癌症的可能性 。 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多酚体内试验表明,咖啡酸和阿魏酸可以和氮发生结合, 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多酚体内试验表明,咖啡酸和阿魏酸可以和氮发生结合, 阻止亚硝胺的生成,抑制由7, 二甲基苯丙蒽引发的鼠皮肤癌的发生 阻止亚硝胺的生成,抑制由 ,12-二甲基苯丙蒽引发的鼠皮肤癌的发生 。 多酚的抑制肿瘤与抗癌作用是在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对细胞生理调节的 结果。多酚与一些关键的生物反应器和信号分子的结构相似, 结果。多酚与一些关键的生物反应器和信号分子的结构相似,在代谢关键 途径中能够诱导与抑制基因表达,活化或钝化蛋白、 途径中能够诱导与抑制基因表达,活化或钝化蛋白、酶和转录因子 。 多酚可以调控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多酚可以调控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影响信号的传导 。
缩合单宁( 缩合单宁(condensed tannins) )
缩合单宁是黄烷醇的聚合体,具有 缩合单宁是黄烷醇的聚合体,具有C6-C3-C6结构 。 结构 黄烷醇单体根据中间3个碳氧化还原程度, 黄烷醇单体根据中间 个碳氧化还原程度,环合的位置及苯基 个碳氧化还原程度 的取代位置主要包括花色素 (Anthocyanidins)、黄酮类 、 (Flavonoes)、黄酮醇 (Flavonols)、黄烷 醇 (Flavan-3-o) 等10 、 、黄烷-3-醇 种。 在我们日常饮食中的多酚以黄烷醇类为主, 在我们日常饮食中的多酚以黄烷醇类为主,大约为饮食中总含 量的2/3 。 量的
植物多酚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酚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f43141cfc789eb162dc865.png)
和阻止皮肤内部水分挥发 。
多酚类物质的应用
其它领域
在制革工业中作为制革鞣剂 石油开采中作为泥浆处理剂和高温堵剂 环境保护中用做水处理中的水稳剂、絮凝剂等 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抗病虫害、抗逆境功效,还可作为生物农药,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vitroantioxidantcapacityassayshat反应rooahroolhorac氧自由基吸收能力trap总自由基捕捉抗氧化参数iou抑制氧吸收能力crocinbleachingassay藏红花素漂白法inhibitionlinoleicacidoxidation亚油酸氧化抑制能力inhibitionldloxidation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抑制能力et反应mnefromahahmn1teactrolox当量抗氧化能力frap铁还原能力dpph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copperreductioncapacity铜离子还原能力totalphenolsassayfolinciocalteureagent福林酚试剂法测定总酚其他方法tosc总氧化清除能力chemiluminescen化学发光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电化学发光法inhibitionbriggsrauscheroscillationreactionbr震荡反应阻制能力多酚的抗氧化抗过敏抗辐射等的功效可被用于抗衰老减肥等保健品生产植物多酚的紫外吸收清除自由基抑制酪氨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还原色素中间体等的化学特性赋予多酚物质能够抑制黑色素生成的美白作用和减少皱纹生成延缓肌肤老化的作用
植物多酚的研究进展
内容
植物多酚的概念及分类 多酚类物质在植物中的存在形式 多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分析 多酚类物质的生物活性 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 多酚类物质的应用
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研究概况
![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f76095f1f705cc17552709ba.png)
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研究概况陶涛(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农学(药用植物)昆明 650224)摘要:自由基及其诱导的氧化反应是导致生物衰老和某些疾病如癌症、糖尿病、一心血管疾病等的重要因素。
乳酸茵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生物源天然抗氧化荆,正逐步受到食品、制药、化工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就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乳酸茵抗氧化活性的筛选方法、乳酸茵抗氧化机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关键词:自由基;乳酸茵;抗氧化.Study on the scavenging ability of lactic acid bacteriaon free radicalbstract:Free radical and its inducing oxiditative reaction may CaUSe biological doat and certain diseases such as Cancers,diabetes and the cat- diovascular.The lactic acid baaeria as one ofbiological SOUrCeS oxidation inhibito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fields offood.,drug manufacture and chemical industry.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screening methods for antioxidative of lactic add bacteria among domestic andforeign countries,the advance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lactic add bacteria antioxidative and r∞earch trends in future.引言氧化过程可以提供能量.对大多数生物体来说,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一个能量转化过程。
DPPH法评价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DPPH法评价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145c16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14.png)
DPPH法评价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疾病预防的重视,抗氧化剂的研究和应用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法作为一种简便、快速、高效的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在抗氧化剂筛选、食品营养评价、药物研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综述DPPH法在评价抗氧化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DPPH法的优势与局限性,进一步推动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二、DPPH法的基本原理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法是一种常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其基本原理基于DPPH自由基的稳定性和颜色变化。
DPPH 自由基是一种紫色的有机自由基,其溶液在517nm处具有强吸收峰。
当抗氧化物质存在时,它们可以通过提供氢原子或电子来与DPPH自由基发生反应,从而使其颜色由紫色变为黄色,最大吸收峰也随之降低。
这种颜色变化与DPPH自由基被清除的程度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反应前后溶液吸光度的变化来评价抗氧化物质的活性。
DPPH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和重现性好等优点,因此在抗氧化活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
DPPH自由基是一种脂溶性的自由基,可以模拟生物体内多种自由基的反应,因此DPPH法也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PPH法仅是一种体外评价方法,其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抗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实际抗氧化效果。
因此,在评价抗氧化物质的活性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以上内容仅为简要介绍,如需更深入了解DPPH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三、DPPH法在抗氧化活性评价中的应用DPPH法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灵敏且可重复性强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抗氧化活性的评价中。
该方法基于DPPH自由基的稳定性和其在可见光区具有的特征吸收峰,通过测定待测物与DPPH自由基反应后吸光度的变化,可以推算出待测物的抗氧化活性。
Claisen-Schmidt反应合成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Claisen-Schmidt反应合成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a97a81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2.png)
Claisen-Schmidt反应合成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李济森;李新汉;段文文;黄超【摘要】查耳酮类化合物是一类自然分布广泛、药理活性多样的重要物质,一直是化学及药物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Claisen-Schmidt反应作为合成及修饰查耳酮小分子的主要方法被广泛运用,以简单的芳香醛和芳香酮缩合即可得到结构多样的查耳酮分子,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以查耳酮活性为分类,综述了近年来以Claisen-Schmidt反应合成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整理了该类化合物抗癌、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并发掘提出了其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为后续查耳酮类化合物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28)005【总页数】8页(P444-451)【关键词】Claisen-Schmidt反应;查耳酮;生物活性;结构多样性;构效关系【作者】李济森;李新汉;段文文;黄超【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503;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503;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503;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5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4.5作为天然产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小分子物质,查耳酮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广泛的生理活性而备受化学和药物学家的关注[1-4].采用高效便捷的方法合成结构多样性查耳酮,进而筛选其生物活性,这是目前开发该类化合物的热点[5-7].在查耳酮类化合物研究中,Claisen-Schmidt反应成为主要合成方法,该方法通过简单的芳香族醛和酮的缩合反应即可实现查耳酮分子的结构多样性制备[8-9].如图1所示,查耳酮母环结构可通过苯乙酮与苯甲醛经羟醛缩合制得,通过改变底物芳香环结构即可实现对查耳酮A环和B环的修饰从而获得分子多样性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如化合物1黄卡瓦胡椒素C,化合物2苏木查耳酮等天然产物.该方法具有底物廉价易得、反应快速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10-13],因而被广泛采用.近年来,利用Claisen-Schmidt反应制备的查耳酮类化合物不断涌现,也筛选出大量具有不同生理活性的查耳酮类新化合物[14-17].围绕查耳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生物活性、药理学机制等方向已有综合论述[18-21],但基于Claisen-Schmidt反应合成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构效关系的相关研究工作却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以查耳酮活性为分类,从抗癌、抗炎、抗菌、抗氧化等活性方面综述了Claisen-Schmidt反应合成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并深入发掘首次归纳提出了其构效关系,为后续研究开发提供参考.1 抗癌活性2016年Rashmi Gaur等[22] 合成了一系列用二氢青蒿素修饰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并测试其抗癌活性,发现查耳酮4位与4’位与二氢青蒿素以醚键形式偶联的产物(化合物9)活性较高,其对人肝癌细胞IC50值为4 μmol/L. Mao小组[23] 应用Claisen-Schmidt反应合成了哌嗪环修饰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发现A环4位被二甲氨基取代,B环4’ 位被哌嗪取代结构(化合物10)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IC50值为0.19 μmol/L.Zhang小组[24] 合成了一系列查耳酮环与三氮唑结构环偶联产物,发现查耳酮A环3, 4, 5位被甲氧基取代,B环4’ 位与五元杂环结构偶联产物(化合物11)对人食管癌细胞抑制作用较高, IC50值为3.57 μmol.同年,Madhavi小组[25]发现查耳酮A环4位被吡啶结构取代,B环3’ 及4’ 位被甲氧基取代产物(化合物12)对人乳腺癌细胞IC50值为0.73 μmol/L. Yamali 小组[26] 应用吗啉结构修饰查耳酮类化合物.发现查耳酮A环6位被氯原子或溴原子取代时(化合物13)活性较高,其对人口腔癌细胞IC50值低于1.6 μmol/L. Do 小组[27] 对查耳酮芳香结构进行修饰,发现用噻唑环替代查耳酮A环的结构(化合物14)对横纹肌肉瘤细胞IC50值为(12.51±1.74) μmol/L.2017年Yadav小组[28]发现应用氧桥将查耳酮A环4位与三氮唑偶联的产物(化合物15)对人胰腺癌细胞IC50值为4 μmol/L.2018年Ayati等[29] 通过Claisen-Schmidt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经生物活性筛选,应用噻唑替代查耳酮 B 环结构(化合物16)对人肺癌细胞IC50值为10.6 μg/mL.2 抗炎活性2010年Bandga小组[30] 发现查耳酮结构中A环2, 3, 4 位被甲氧基取代的产物(化合物17)10 μmol/L对小鼠TNF-a及IL-6因子诱导模型抑制率可达100%. 2013年Elhag小组[31] 合成出了一系列有较高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其中应用芳基偶联的咪唑环替代查耳酮A环,萘环替代查耳酮B环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8)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2016年Wei小组[32] 发现应用羰基肼修饰查耳酮A环4位,氯原子修饰查耳酮B环2’, 4’位的结构(化合物19)100 mg/kg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水肿模型抑制率为92.45%.3 抗菌活性2013年Elhag小组[31] 通过计算化学辅助设计并合成了应用含氮杂环替代查耳酮A环的抗菌结构(化合物20~21).2016年Patil小组[33] 发现当查耳酮A环与芳香环连接, B环被噻吩环取代时其抗菌活性较理想,该类化合物(化合物22~23)32 μg/mL对埃希氏杆菌抑制率最高可达17.76%,对新型隐球菌抑制率最高可达6.34%.Kumar小组[35] 于对具有抗菌活性的金合欢素与2’, 6’-二羟基-4’-甲氧基-3’, 5’-二甲基查耳酮类化合物(化合物24~27)进行活性比较,发现此次合成的查耳酮衍生物与金合欢素相比活性相对较低. 同年Wei 小组[32] 发现查耳酮B环2’,4’位被氯原子取代,3’位被溴原子取代的结构(化合物28~29)具有较理想的生物活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等样品MIC值可达2 μg/mL.另外,查耳酮B环部分3’位被溴原子取代产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MIC值可达1 μg/mL,对真菌样品白色念珠菌MIC值亦可达1 μg/mL.2018年Zheng小组[34] 发现应用三氮唑修饰查耳酮A环4位,氯原子修饰查耳酮B环2’, 4’ 位结构(化合物3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值为19.27 μg/mL.4 抗氧化活性2008年Vogel小组[36] 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查耳酮类化合物并应用AAPH法测定其氧自由基吸收能力.研究表明A环4位被羟基取代,B环2’ 位被甲氧基取代4’, 6’ 位被羟基取代的查耳酮结构(化合物31)抗氧化活性较好.2010年Bandgar 小组[30] 合成了一系列含多种取代基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并应用DPPH法测试其抗氧化活性,发现A环3, 4, 5位被甲氧基取代,B环4’ 位被硝基取代的查耳酮结构(化合物32)具有生物活性相对较高且毒副作用较小的特点.5 其它生物活性1) 抗HIV活性 2016年Amy小组[37] 通过Claisen-Schmidt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经活性研究发现,当查耳酮B环2’ 位被乙氧基取代, 4’ 位被溴原子取代时(化合物33)5 μmol/L抗HIV活性为80%.2) 单胺氧化酶抑制活性 2016年Shah小组[38] 通过计算机辅助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单胺氧化酶抑制活性的B环4’ 位被甲磺酸基取代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化合物34~35).3) 抗胆碱酯酶活性 2017年Wang 研究小组[39] 通过计算机辅助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发现查耳酮A环4位被羟基取代产物(化合物36)具有较好的抗胆碱酯酶活性.4) 抗疟活性 2017年Zhernov小组[40] 将查耳酮 B 环用二茂铁取代,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抗疟活性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37结构对恶性疟IC50值可达0.37 μmol/L.6 构效关系本文从抗癌、抗炎、抗菌、抗氧化等方面将运用Claisen-Schmidt反应构筑的查耳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综述,我们不难发现其结构和活性之间的关系规律.1)查耳酮A环查耳酮A环可应用甲氧基、羟基等推电子基或氯、溴等卤素原子进行结构修饰.其苯环结构亦可用其它芳香结构代替.然而,于查耳酮2, 4位增加取代基常导致其生物活性降低.2)查耳酮B环查耳酮B环在使用硝基、卤素等吸电子基进行修饰时,常取代该环上的一个位点,使用甲氧基、羟基等推电子基进行修饰时常取代多个位点,且通常活性较高.其苯环结构可用其它芳香杂环结构代替.表1 Claisen-Schmidt反应修饰的查耳酮及其结构化合物A环B环活性9抗癌10抗癌11抗癌续表1化合物A环B环活性12抗癌13抗癌14抗癌15抗癌16抗癌17抗炎18抗炎19抗炎20抗菌21抗菌22抗菌23抗菌24抗菌续表1化合物A环B环活性25抗菌26抗菌27抗菌28抗菌29抗菌30抗菌31抗氧化32抗氧化33抗HIV34单胺氧化酶抑制35单胺氧化酶抑制36抗胆碱酯酶37抗疟3) 与其它生物活性分子偶联当应用其它生物活性结构与查耳酮分子偶联时,连接位点常在查耳酮4位或4’位且常用碳碳键或碳氧键进行连接.本文列举的生物活性结构有二氢青蒿素、含氮杂环、含氧杂环、胍类结构等.7 结语及展望查耳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直是有机合成、药物化学、药理学等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本文集中论述了以Claisen-Schmidt反应合成的查耳酮类化合物的典型研究工作,从抗癌、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方面综述了查耳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提出了其结构修饰的常用官能团、修饰位点及构效关系.查耳酮在不同部位的结构改造可实现其活性的变化.目前查耳酮多位点结合改造、与其他活性分子偶联改造可能成为未来的突破点,查耳酮与超分子化学结合的新剂型研究也将会有重要地位.此外,作为查耳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合成方法,文中论述的Claisen-Schmidt反应修饰的查耳酮A环、B环结构将对查耳酮类化合物的相关药物研发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希望为后续查耳酮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WANG L, WANG Y, TIAN Y, et al. Design, synthesis, b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molecular modeling studies of chalcone-rivastigmine hybrids as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J]. Bioorg Med Chem, 2017, 25(1): 360-371.[2] BUI T H, NGUYEN N T, DANG P H, et 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chalcone derivatives as potential non-purine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J]. SpringerPlus, 2016, 5(1): 1789. [3] BHAT M, NAGARAJA G K, DIVYARAJ P, et al. Design,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new 1, 2, 3- triazolyl chalcone derivatives as potential anti- microbial, anti- oxidant and anti-cancer agents via a Claisen-Schmidt reaction approach [J]. RSC Adv, 2016, 6(102): 99794-99808.[4] BURMAOGLU S, ALGUL O, GOBEK A, et al. Design of potent fluoro-substituted chalcones as antimicrobial agents [J]. J Enzyme Inhib Med Chem, 2017, 32(1): 490-495. [5] ZHANG X, RAKESH K P, BUKHARI S N A, et al. Multi-targetable chalcone analogues to treat deadly Alzheimer’s disease: current view and upcoming advice [J]. Bioorg Chem, 2018, 80: 86-93.[6] WANG L, CHEN G, LU X, et al. Novel chalcone derivatives as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1 inhibitor: synthesis, anti-invasive and anti-angiogenic properties [J]. Eur J Med Chem, 2015, 89: 88-97.[7] EVANGELISTA F C G, BANDEIRA M O, SILVA G D, et al. Synthesis and in vitro evaluation of novel triazole/azide chalcones [J]. Med Chem Res, 2017, 26(1): 27-43.[8] JIOUI I, DNOUN K, SOLHY A, et al. Modified fluorapatite as highly efficient catalyst for the synthesis of chalcones via Claisen-Schmidt condensation reaction [J]. Adsorption, 2016, 80: 100.[9] SADVILKAR V G, SAMANT S D, GAIKAR V G. Claisen-Schmidt reaction in a hydrotropic medium [J]. 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 1995, 62(4): 405-410.[10] ARSLAN T.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new sulfonamide chalcones containing an azo group [J]. J Chem Res, 2018, 42(5): 267-270.[11] KHANUSIYA M, GADHAWALA Z M.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biologically potent novel chalcone moieties [J]. Orig J Chem, 2016, 32(2): 1181-1186.[12] CLAISEN L, CLAPAREDE A, SCHMIDT J G. Condensation of aromatic aldehydes and aliphatic aldehydes or ketones in the presence of aqueous base [J]. Ber, 1881, 14(2460): 1459.[13] EL H M, YOSEF H A A, MAHRAN M R H, et al. Reactions of ferrocenyl chalcones with hydrazines and active methylene compounds [J]. Heterocycl Commun, 2016, 22(2): 69-77.[14] EKBOTE A, PATIL P S, MAIDUR S R, et al. Structure and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of(E) -1-(4-aminophenyl)-3-(3-chlorophenyl) prop-2-en-1-one: A promising new D-π-A-π-D type chalcone derivative crystal for nonlinear optical devices [J]. J Mol Struct, 2017, 1129: 239-247.[15] RAI S, PATEL P N, CHADHA A. Preparation, characterisa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2 E, 2′ E)-3, 3′-(1, 4-phenylene) bis (1-(2-aminophenyl) prop-2-en-1-one [J]. Crystallogr Rep, 2016, 61 (7): 1086-1089.[16] WINTER C, CAETANO J N, ARAUJO A B C, et al. Activated carbons for chalcone production: Claisen-Schmidt condensation reaction [J]. Chem Eng J, 2016, 303: 604-610.[17] SURESH S, BHUVANESH N, PRABHU J, et al. Pyrene based chalcone as a reversible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for Al3+ ion and its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J]. J. Photochem Photobiol, 2018, 359: 172-182.[18] SAHU N K, BALBHADRA S S, CHOUDHARY J, et al. Exploring pharma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chalcone scaffold: a review [J]. Curr Med Chem, 2012, 19(2): 209-225. [19] ZHUANG C, ZHANG W, SHENG C, et al. Chalcone: a privileged structure in medicinal chemistry [J]. Chem Rev, 2017, 117(12): 7762-7810.[20] BUKHARI S N, JASAMAI M, JANTAN I.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chalcone derivatives (mini review) [J]. Mini-Rev Med Chem, 2012, 12(13): 1394-1403.[21] SINGH P, ANAND A, KUMAR V.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halcones: A mini review [J]. Eur J Med Chem, 2014, 85: 758-777.[22] GAUR R, PATHANIA A S, MALIK F A, et al. Synthesis of a series of novel dihydroartemisinin monomers and dimers containing chalcone as a linker and their anticancer activity [J]. Eur J Med Chem, 2016, 122(21): 232-246.[23] MAO Z, ZHENG X, QI Y,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ovel hybrid compounds between chalcone and piperazine as potential antitumor agents [J]. RSC Adv, 2016, 6(10): 7723-7727.[24] ZHANG S Y, FU D J, YUE X X, et al. Design, Synthesis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Novel Chalcone-1, 2, 3-triazole-azole Derivates as Antiproliferative Agents [J]. Molecules, 2016, 21(653): 1-13.[25] MADHAVI S, SREENIVASULU R, ANSARI Y, et al. Synthesis, B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Molecular Docking Studies of Pyridine Incorporated Chalcone Derivatives as Anticancer Agents [J]. Lett Org Chem, 2016, 13(9): 682-692.[26] YAMALI C, GUL H I, SAKAGAMI H, et al. Synthesis and bioactivities of halogen bearing phenolic chalcon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bis Mannich bases [J]. J Enzyme Inhib Med Chem, 2016, 31(sup 4): 125-131.[27] DO T H, NGUYEN D M, TRUONG V D, et al. Synthesis and Selective Cytotoxic Activities on Rhabdomyosarcoma and Noncancerous Cells of Some Heterocyclic Chalcones [J]. Molecules, 2016, 21: 329.[28] YADAV P, LAL K, KUMAR A, et al. Green Synthesis and Anticancer Potential of Chalcone Linked-1, 2, 3-Triazoles [J]. Eur J Med Chem, 2017, 126 (27): 944-953.[29] AYATI A, ESMAEILI R, MOGHIMI S,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4-amino-5-cinnamoylthiazoles as chalcone-like anticancer agents [J]. Eur J Med Chem, 2018, 145: 404-412.[30] BANDGAR B P, GAWANDE S S, BODADE R G,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simple methoxylated chalcones as anticancer, anti- 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nt agents [J]. Bioorg Med Chem, 2010, 18(3): 1364-1370.[31] ELHAG M A, GABRA A M, GABRA N M,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docking studies and bio-efficacy evaluation of novel chalcones [J]. J Chem Pharm Res, 2013, 5(7): 329-334.[32] WEI Z Y, CHI K Q, YU Z K,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chalcon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aminoguanidine or acylhydrazone moieties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6, 26(24): 5920-5925.[33] PATIL V, BARRAGAN E, PATIL S A P, et al. Direct Synthesis and Antimicrobial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ly Complex Chalcones [J]. Chemistry Select, 2016, 1(13): 3647-3650.[34] ZHANG T Y, YU Z K, JIN X J, et al.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aryl substituted dihydrotriazine derivatives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8, 28(9): 1657-1662.[35] KUMAR R, LU Y, ELLIOTT A G, et al. Semi-synthesis and NMR spectral assignments of flavonoid and chalcone derivatives [J]. Magnetic Resonance in Chemistry, 2016, 54(11): 880-886.[36] VOGEL S, OHMAYER S, BRUNNER G, et al. Natural and non-natural prenylated chalcones: synthesis, cytotoxicity and anti-oxidative activity [J]. Bioorg Med Chem, 2008, 16(8): 4286-4293.[37] AMY L C, SANDRA H, ALEX M C, et al. Synthesis and bioevaluation of substituted chalcones, coumaranones and other flavonoids as anti-HIV agents [J]. Bioorg Med Chem, 2016, 24(12): 2768-2776.[38] SHAH M S, KHAN S U, EJAZ S A, et al. Cholinesterases inhibition and molecular modeling studies of piperidyl-thienyl and 2-pyrazoline derivatives of chalcones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7, 482(4): 615-624.[39] WANG L, WANG Y, TIAN Y, et al. Design, synthesis, b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molecular modeling studies of chalcone-rivastigmine hybrids as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J]. Bioorg Med Chem, 2017, 25(1): 360-371.[40] ZHERNOV Y V, KREMB S, HELFER M, et al. Supramolecular combinations of humic polyanions as potent microbicides with polymodal anti-HIV-activities [J]. New J Chem, 2017, 41(1): 212-224.。
化妆品抗氧化功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化妆品抗氧化功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b087258f5335a8102d22060.png)
化妆品抗氧化功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戴结玲 杨琼利 孙红梅(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23)摘要:氧化应激会引起皮肤衰老和皮肤病的发生,抗氧化是从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与减少脂质代谢产物、保护细胞重要的细胞器、调控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作用。
本文结合抗氧化作用机制,分别对化学法、细胞法、皮肤模型等体外评价方法及人体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为抗氧化化妆品的功效评价和研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抗氧化;自由基;皮肤模型;功效评价中图分类号:TQ658 文献标识吗:AAdvance in the study of efficacy 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 cosmeticsDAI Jie-ling, YANG Qiong-li(Infinitus(China)C o.,Ltd., Guangzhou 510623, China)Abstract:Oxidative stress can cause skin aging and skin diseases.Antioxidants works by scavenging free radicals,increasing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reducing lipid metabolites,protecting cell organelles and regulating 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to inhibit cell bined with the antioxidant mechanism,respectively to the chemical method,cell method,skin model evaluation method and human body evaluation method were reviewed.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various methods are summariz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fficacy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antioxidant cosmetics.Keywords:antioxidant; free radical; skin model; efficacy evaluation衰老和抗衰老是永恒的话题,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很多衰老学说,其中活性氧自由基学说得到较多的支持[1]。
根部追施促生菌剂提高网纹甜瓜的品质
![根部追施促生菌剂提高网纹甜瓜的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a66efa7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3.png)
根部追施促生菌剂提高网纹甜瓜的品质作者:李婷时月陈艳利温雪珊聂青王瑞琪曲明山赵晓燕张超来源:《中国瓜菜》2022年第02期摘要:為了研究在植株根部追施促生菌剂对网纹甜瓜品质的影响,在定植后,对网纹甜瓜根部分别追施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和链霉菌4次,采收后以根部追施清水的果实作为对照组,比较果实口味、颜色、外形、质构和抗氧化性能等品质特征。
结果显示,根部追施哈茨木霉处理提高甜瓜大小和甜味的均一性,提高果实感官评分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组提高17.29%;哈茨木霉处理组果肉硬度为5~10 N的比例达到70.10%,其果肉品质和均一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哈茨木霉处理同时提高果实的抗氧化性能,其ORAC值(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比对照组提高22.53%。
因此,定植后在根部追施哈茨木霉菌剂4次,每次剂量0.1 g·m-2,可提高网纹甜瓜的品质。
关键词:网纹甜瓜;促生菌剂;品质;ORAC值;感官评价中图分类号:S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2)02-012-08Root growth promoting microbes improves qualities of netted melonLI Ting1, SHI Yue2, CHEN Yanli1, WEN Xueshan2,3, NIE Qing1, WANG Ruiqi 2,3, QU Mingshan1, ZHAO Xiaoyan2,4, ZHANG Chao2(1. Beij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Beijing 100029,China; 2. Institute of Agri-Food Processing and Nutrition,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Beijing 100097, China; 3.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Fruits and Vegetable Storage and Processing, Beijing 100097, China; 4.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ble Postharvest Processing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eijing 100097, China)Abstract: The effects of root growth promoting microbes on qualities of netted melon (Cucumis melo L. var. reticulatus Naud.) were studied. Bacillus subtilis, Trichoderma harzianum, and Streptomyces were applied to the roots of netted melon for 4 times after transplanting. Taste, color, shape, texture, and antioxidant of the treated frui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ichoderma harzianum improved the uniformity of fruit size and sweetness, increased sensory evaluation score and soluble solid content by 17.29%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The proportion of pulp hardness of 5-10 N in Trichoderma harzianum treatment was the highest, up to 70.10%. The texture and uniformity of pul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The ORAC value of Trichoderma harzianum treatment was increased by 22.53%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Therefore, the root dressing treatment of Trichoderma harzianum at 0.1 g·m-2 for 4 times improved qualities of netted melons.Key words: Muskmelon; Root growth promoting microbes; Quality; ORAC value; Sensory evaluation网纹甜瓜(Cucumis melo L. var. reticulatus Naud.)是葫芦科作物,原产于非洲,果实具有香、甜、软肉、肉细、汁多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抗氧化能力的体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抗氧化能力的体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0f4154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4.png)
抗氧化能力的体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体面临的氧化应激压力不断增大,抗氧化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抗氧化能力的体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成为了生物医学、营养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抗氧化能力体外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信息参考和技术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抗氧化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生理意义和重要性。
随后,将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抗氧化能力体外测定方法,包括总抗氧化能力(TAC)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测定等。
还将探讨这些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抗氧化能力体外测定方法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指导,为推动抗氧化能力研究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抗氧化能力的概念和机制抗氧化能力是指生物体系在面临氧化压力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来消除或抵抗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的能力。
这些活性物质是由正常细胞代谢或环境应激产生的,它们具有高度反应性,能够破坏细胞内的关键分子,如DNA、蛋白质和脂质,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抗氧化机制主要包括酶促和非酶促两大类。
酶促抗氧化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它们能够催化ROS和RNS的分解,从而防止其对细胞的损害。
非酶促抗氧化系统则主要包括各种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尿酸、胆红素等,它们可以直接与ROS和RNS反应,从而消除其活性。
近年来,对抗氧化能力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抗氧化剂筛选发展到了对抗氧化机制的深入研究。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抗氧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抗氧化剂与细胞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
对抗氧化能力的评估方法也从单一的化学测定发展到了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评估,使得对抗氧化能力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ITBB2D2008-4-07)作者简介:宋立霞(1982-),女(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抗氧化剂的高通量筛选。
*通讯作者宋立霞1,2,王向社1,2,吴紫云2,3,李明芳1,刘兴地1,郑学勤1,*(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1;2.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SONG Li-xia 1,2,WANG Xiang-she 1,2,WU Zi-yun 2,3,LI Ming-fang 1,LIU Xing-di 1,ZHENG Xue-qin 1,*(1.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Haikou 571101,Hainan,China;2.College of Agriculture of Hainan University,Danzhou 571737,Hainan,China;3.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Danzhou 571737,Hainan,China)Abstract:The principle,reactive mechanism,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 -ty (ORAC)were revealed.The advance of ORAC at home and abroad was described.The significance of ORAC was explained.Key words: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antioxidant activity;antioxidant;free radical摘要:介绍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 )法的原理、反应机制及其优缺点,综述ORAC 法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阐明ORAC 法在抗氧化剂评价中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抗氧化活性;抗氧化剂;自由基盐也有显著的鲜味。
此外,氨基酸与戊糖或甲基戊糖的还原产物4-羧基戊烯醛作用生成含有氨基类的烯醛类的香味物质[6]。
氨基酸种类不同,与戊糖作用所产生的香味风味也有差别。
3.3其它菌群对泡菜风味的作用主要是酵母类,如鲁氏酵母、圆酵母、隐球酵母等。
酵母菌在缺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生成乙醇,乙醇本身具有香气,还能和有机酸结合成酯类,更能增加泡菜的香气。
鲁氏酵母既有酒精发酵的作用,又能分解戊糖产生4-乙基-愈创木酚[7],对泡菜的风味有辅助性作用。
此外,少量的醋酸菌在泡菜发酵的后期阶段也起一定的作用,产生的醋酸具有风味的同时,还能与醇类结合生成酯类,增加泡菜的香气香味。
4结论泡菜是一种营养卫生的蔬菜发酵制品,泡菜风味取决于发酵所用的蔬菜原料和发酵所用的乳酸菌种和其他相关菌种。
深入了解泡菜发酵的风味形成原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泡菜制品的风味,有利于加速泡菜工业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可为调香师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1]陈仲,翔董英.泡菜工业化生产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04(4):33-35[2]张静,张锦丽,杨娟侠.乳酸菌群对乳酸发酵作用的探讨[J].天津农业科学,2002(2):18-20[3]郑炯,黄明发.泡菜发酵生产的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07(5):22-25[4]苏扬,陈云川.泡菜的风味化学及呈味机理的探讨[J].中国调味品,2001(4):28-31[5]周晓媛,夏延斌.蔬菜腌制品的风味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4):104-107[6]黄梅丽.食品色香味化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110-112[7]庞杰,向珣.涪陵榨菜的加工及生产现状[J].长江蔬菜,1999(2):42-44收稿日期:2008-05-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众所周知,许多慢性与退化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神经元退化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及帕金森氏症(Parkinson)等均被认为是因为过氧化物质或含自由基物质在人体内引起的一连串反应,造成身体组成物质如蛋白质、脂质及DNA受到伤害,这也是引起老化的主要原因。
摄食水果、蔬菜与坚果类食品可获取抗氧化所需的矿物质及维生素,如硒(selenium)、V C (ascorbic acid)、V E(tocopherols)及其异构体生育三烯醇(tocotrienols)等,是抗氧化物的极佳来源[1]。
1抗氧化剂与自由基的关系器官的正常活动或氧化压力过剩,体内可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等自由基,当体内自由基超出一定量后就会出现失衡(或称氧应激,oxidative stress)现象,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导致癌症、心脏病和衰老等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地清除自由基,从而可以阻断或预防疾病的产生。
抗氧化剂(antioxidant)是指在比可氧化底物(糖类、脂质、DNA或蛋白质)浓度更低的情况下,能有效地延缓或阻止底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
目前,抗氧化剂已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美容等领域。
按照作用机理的不同,抗氧化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称作链断裂型抗氧化剂(chain-breaking antioxidants),另一类称作阻止型抗氧化剂(pre-ventative antioxidants)。
前者通过清除自由基而中断或延缓链反应的进行,如V C、V E、多酚、β-胡萝卜素等;后者主要是通过阻止自由基的形成,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等[2]。
2抗氧化剂抗氧化能力的评价方法随着对生物抗氧化剂和天然抗氧化剂的不断深入研究,对抗氧化剂的测定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按照作用机理的不同,目前常用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基于单电子转移途径(single electron transfer,SET),例如FRAP(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法和TEAC (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法,抗氧化剂被氧化,单个电子从抗氧化剂分子转移到氧化剂分子上,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来测定抗氧化剂或者氧化剂的吸光值,以吸光值的变化来评价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另一类基于氢原子转移途径(hydrogen atom transfer,HAT),例如ORAC(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法和TRAP(total radical absorption potentials)法,抗氧化剂和底物竞争含氮化合物产生的过氧自由基,过氧自由基从抗氧化剂获得一个氢原子,结果过氧自由基和底物的反应被延迟或者被阻止。
ORAC法即氧自由基吸收能力(又称为抗氧化能力指数),作为国际抗氧化能力测定的新标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目前抗氧化研究领域中人们最关注的评价方法之一,ORAC值越高,抗氧化能力就越强[3]。
3ORAC法的原理该法以V E水溶性类似物6-羟基-2,5,7,8-四甲基色满-2-羧基(6-hydroxy-2,5,7,8-tetramethylchroman-2-carboxylic,Trolox)为定量标准,根据自由基破坏荧光探针使荧光强度产生变化的原理,以荧光素钠盐(fluo-rescein disodium)为荧光物质,在485nm光激发下,可发射527nm荧光。
2,2'-偶氮二(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2,2'-azobis(2-amidinopropane)dihydrochloride,AAPH]在水溶液中通过释放过氧自由基,将荧光素钠盐氧化,荧光强度变化的大小反映自由基破坏的程度。
当抗氧化剂存在时,可与荧光素钠盐竞争氧化剂,抑制由自由基引起的荧光变化,减缓其荧光衰退的速度,抑制程度反映了它对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
试验中利用全自动液体分装系统加样,并将样品稀释为不同的浓度梯度,样品和标准抗氧化物(Trolox)分别与荧光素溶液混合后37°C保温,然后再加入AAPH溶液,迅速开始测定,利用荧光酶标仪配备软件记录荧光强度,初始荧光强度(initial fluorescence intensity)值记为f0,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测定一个点,荧光强度分别记为f0、f1、f2…,抗氧化剂作用下荧光衰减曲线下的积分面积,扣除无抗氧化剂的空白曲线下面积,得出抗氧化剂的保护面积(net area under the curve,net AUC)(图1)。
抗氧化剂的O-RAC值是通过其荧光衰退曲线的net AUC与标准抗氧化物质Trolox的net AUC相比得出的(图2)。
ORAC值以Trolox当量μmol Trolox equivalent/g(μmol TE/g)、μmol Trolox equivalent/mg(μmol TE/mg)、μmol Trolox e -quivalent/mL(μmol TE/mL)表达[4-5]。
图1抗氧化剂的保护面积[3]Fig.1The net area under the curve(AUC)[3]4ORAC法的研究进展4.1ORAC法的反应机制ORAC法是近年来由Cao[6-8]等在Glazer[9]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早是用从Porphyridium cruentum 中分离的β-藻红蛋白(β-phycoerythrin,β-PE)作为荧光探针的,通过β-PE的荧光衰退曲线反映出它与过氧自由基反应对荧光的破坏程度。
后来,Ou等[5]研究发现β-PE存在一些缺陷:(1)从Porphyridium cruentum中分离得到的蛋白β-PE,具有很大的可变性,纯度不高且成本较高;(2)β-PE的荧光具有不稳定性,暴露在激发波长下会快速自发衰退,使其难以定量计算;(3)β-PE可与多酚类抗氧化剂非特异性结合,甚至在没有自由基产生的情况下使荧光特性消失,从而干扰了测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