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旧城空间形态演变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旅游场域中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视角

旅游场域中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视角

旅游场域中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旅游场域中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的内在机理与社会文化效应,以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为核心视角,结合旅游地理学、城乡规划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等相关领域的理论成果。

通过对典型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实践及其变迁过程的细致分析,力求揭示空间如何在旅游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被动态地建构、重构与再生,并在此过程中影响和塑造了古城旅游社区的社会关系、经济结构、文化景观及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本研究首先梳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三元辩证法,即空间实践、代表性空间和空间构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古城旅游社区的现实情境中。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选定的古城旅游社区进行深度剖析,探讨旅游活动作为主导力量,如何通过资本运作、政策引导以及社区居民参与等多种途径推动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功能重组。

本文还将评估这种空间生产过程对于古城保护、地方文化和可持续旅游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旨在为今后古城旅游社区的科学规划与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空间生产理论作为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塑造和被塑造于空间结构中的关键框架,在旅游地理学及社会文化研究领域中具有深远影响。

本研究聚焦于旅游场域中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问题,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

前人研究成果显示,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演变不仅受到历史积淀、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影响(如Smith, 2006 Jones Comfort, 2010),而且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其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以及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均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Zhang et al., 2015)。

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1991)的空间生产理论强调了空间的社会建构性,指出空间既是物质实体,也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象征。

在旅游语境下,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通过旅游实践、资本运作以及权力关系的交织作用持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

浙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金华曹宅古村落实证研究(一)

浙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金华曹宅古村落实证研究(一)

Analysis on Spatial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entral Zhejiang Province: Empirical Research 1 of Cao Zhai in Jinhua 作者: 丁旭[1];李嘉励[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2]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
出版物刊名: 建筑与文化
页码: 254-25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空间句法;金华曹宅
摘要:曹宅古村是极具浙中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形态上具有"两姓杂居""天圆地方"与"自然留白"等特点;空间句法属性上可理解度值较高,内部街巷集成度值低,祠堂建筑控制值较为凸出等.上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间存在着相互解释与进一步丰富内涵的关系.文章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为探寻浙中传统村落自在生成的设计逻辑和语言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前提.。

《2024年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范文

《2024年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范文

《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篇一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一、引言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城市的形象、感知和空间形态一直是社会研究、城市规划和地理学的关键话题。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城市的每个角落紧密相连,感知的层面直接影响对城市的认同和评价。

本研究致力于探讨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二者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的分析,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二、城市意象概述城市意象是人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认知过程对城市形象的综合感受和理解。

它是城市文化的表达、生活状态的体现以及个体对城市的主观理解。

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常常基于个人的直接感受和接触经验,而不仅仅是城市的实际空间布局和建筑结构。

三、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物理布局和结构,包括道路、建筑、公园、广场等各类元素的空间排列和组合。

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

同时,空间形态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反映了城市的成长历程和变化趋势。

四、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形成城市意象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都会影响人们对城市的整体感知和印象。

另一方面,人们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也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产生影响,人们的需要和期望会引导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发展方向。

五、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理解城市意象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然后,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包括城市的地图、卫星图像、历史文献以及人们的感知数据等。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六、实证分析与讨论通过分析收集的数据,我们发现城市的空间形态对人们的感知有显著影响。

例如,城市的绿化程度、建筑风格、道路布局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城市的整体印象。

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沿革

柳浦 丘陵
沉积平 原
钱塘江
杭州的初期发展。
Development
草创阶段(隋朝时期)
隋朝的立国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杭州正式成为一个城市却起了奠基作用。 改名杭州 隋开皇9年(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改钱唐郡为杭州,这是杭州名称之始, 移州治余杭,第二年还治钱唐。 修建城池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大臣杨素调发民工在凤凰山下的柳浦即今钱塘江沿岸的 江干一带筑城,这是杭州筑城的最早记载。建立了杭州州治,“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为我国 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 功能分区 杨素所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而城 北则为居民与市场,奠定了“南 宫北城”的城市格局. 开通运河 隋大业六年(610年)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南端点,铸就了杭州在交通上集大运河南端起讫点,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接点 和浙东、浙西跨越点等三种区位于一体的重要位置,把杭州推到了全国性交通主干线和地区 性交通主干线的重要位置。从而为杭州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其在东南地区的作用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8℃,平均
相对湿度70.3%,年降水量1454毫米,年日照时数1765小时。夏季气候炎热,
湿润。相反,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气候
这些杭州特有的环境均影响了杭州从古至今的建筑规划布局。
Historical development
杭州的发展上升阶段。
Development
定型阶段(吴越时期(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唐至五代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杭州地位逐渐上升,城区不断拓展。 “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 隋代杨素始建杭州城,州治设在城南的凤凰山麓, 而城北则为居民与市场.钱镠在州治、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营建宫城,保持了隋唐以来的这一 城市布局,体现了“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格局特色.此后南宋在杭州建都,营建宫城与 扩展杭州的外城,也效仿并继承了这一古制,并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吴越杭州城的城市格局,给 后来的杭州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城市型制 杭州城凡三重,子城、内城、罗城,规模宏大,城区面积较唐时扩 大一倍以上.经过几次扩建以后,整个杭州城南北修长,东西较为狭窄,形似腰鼓 ,故当 时有人又称杭州城为“腰鼓城” .这是古代杭州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住宅形态与“双限”政策关联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住宅形态与“双限”政策关联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住宅形态与“双限”政策关联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Exploring a Link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Urban Form and “Double Limit” Housing Policy— A Case Study in Hangzhou■ 吕枢博 LYW Shubo 贺 永 HE Yong 杜江涛 DU Jiangtao 吴晓楠 WU Xiaonan摘 要:文章从住宅开发的视角,探究住宅形态与“双限”政策的关联性。

以规划控制指标为基础建立组合、单一两种形态模型,且经研究表明,住宅形态与“双限”政策存在显著关联,“双限”政策前后,住宅形态将大概率从组合形态向单一形态转变。

关键词:住宅形态;“双限”政策;关联性;数学模型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link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urban form and “double limit” housing policy. Based on residential planning regulations and the policy, two types of urban form were developed such as uniform model and combined model. Using these models, a case study was implemented in Hangzhou, China. A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residential urban forms and ‘double limit’ policy. The application of uniform mode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double limit” policy.Keywords: residential urban form; “double limit” housing policy; correl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0 引言2016年底,中央提出并重申“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制定并出台了相应的限价商品房制度,“限房价、竞地价”的“双限”政策得到推广并完善。

新传统聚落空间的屋面形态因子识别与提取研究——以富阳文村设计为例

新传统聚落空间的屋面形态因子识别与提取研究——以富阳文村设计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24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6-0032-04 收稿日期 2022-07-16摘 要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围绕乡村建设为主题的行动展开,诸多乡村聚落空间都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痕迹,传统形态特征逐渐消失。

为缓解这一现象,本研究以改造后的新传统聚落空间——王澍富阳文村为案例样本,聚焦新空间的屋面形态,识别新屋面形态的构成因子,解析新屋面形态因子从原场地中的提取过程;为传统乡村振兴的建设传承与更新提供设计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传统 聚落空间 屋面 形态因子Abstract With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 series of events around the theme of rural construction, there are traces of excessive urbanization in many rural settlement spaces, and the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radually disappear.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is phenomenon, this study takes the reconstructed traditional settlement space: Fuyang county, Wen village of Wang Shu as a sample, we focus on the roof morphologies of the new space, identify the constituent factors of the new roof morphologies, and analyz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new factors of roof morphologies from the original site, which provides inheritance and renewal strategies for traditional rural construction.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tradition, Settlement space, Roofs, Morphological factor新传统聚落空间的屋面形态因子识别与提取研究 ——以富阳文村设计为例The Extra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orphological Factors of Roofs in New Traditional Settlement:A Design Case in Wencun Village, Fuyang County张高传 | Zhang Gaochuan 唐 斌 | Tang Bin 杨晓龙 | Yang Xiaolong 张学文 | Zhang Xuewen 黄琴诗 | Huang Qinshi1 背景介绍1.1 传统聚落建设的由来“三农”问题作为关乎民生国计的根本,一直被党和国家视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285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素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

本文以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呈现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阶段性特征,并受到政策、经济周期、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影响因素,面板数据,空间计量经济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s the basis and uses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influenced by policy, economic cycl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Keywords: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spatial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s, panel data, spatial econometrics引言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1990_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_潘竟虎

1990_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_潘竟虎

收稿时间:2014-07-08;修回时间:2014-08-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40);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YB12021)作者简介:潘竟虎(1974—),男,甘肃嘉峪关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分析。

E-mail :panjh_nwnu@ 。

快速城市化是中国正经历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能够清晰地刻画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城市的空间扩展、功能演替和群组空间的融合,必然引起空间形态的剧烈演变,而城市中不同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壮大、组合、嬗变,也必将强烈地作用于城市的形态演化过程[1]。

城市空间形态(Urban Morphology )指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在外部形状、紧凑度和破碎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城市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城市功能结构、空间发展政策以及规划管理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2]。

城市空间形态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成为了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历经经验主199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潘竟虎,戴维丽(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构建了SVBI 指数,以多时相、多波段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1990—2010年中国62个主要城市的建成区,通过测算各城市的紧凑度、形状指数及分维数,分析城市空间扩展和形态演变趋势。

结果发现,20年间我国主要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城市的级别成正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199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城市空间形状趋于稳定,集中于正方形与矩形之间;城市的空间紧凑度总体提升,分维数呈下降趋势;城市扩张方向往往趋向于少数几个方向,“摊大饼”式的扩张不多见;39个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合理;H 形和星形形态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化推进、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城市新空间要素出现和政府调控力度加大是影响62个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杭州市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杭州市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杭州市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12•【字号】杭政办函[2011]335号•【施行日期】2011.12.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杭州市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通知(杭政办函〔2011〕335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经杭州市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评审,共评出杭州市第十八届(2009-2010)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作品80项,其中《浙赣铁路与浙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1930年代为中心》等5项优秀成果获一等奖,《“学工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制度论》等25项优秀成果获二等奖,《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等50项优秀成果获三等奖。

为促进优秀成果转化利用,在全市形成哲学社会科学调研、应用、创新氛围,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杭州市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公布如下(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序):一、一等奖1.《浙赣铁路与浙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1930年代为中心》(论文),丁贤勇(杭州师范大学)。

2.《宋初百年文学复兴的历程》(专著),张兴武(杭州师范大学)。

3.《城市空间增长与城市土地、住宅价格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分析与杭州经验》(专著),顾杰(杭州市土地学会)。

4.《证券信息披露法理论研究》(专著),谭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5.《澳门社团体制变迁--自治、代表与参政》(专著),潘冠瑾(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二、二等奖1.《“学工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制度论》(专著),卢洁莹(杭州市商业经济学会)。

2.《“校企共同体”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新探索》(论文),叶鉴铭、梁宁森、周小海(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3.《量刑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检视--从实证观念到实证技术》(论文),李安(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城市发展研究总结(合集5篇)

杭州城市发展研究总结(合集5篇)

杭州城市发展研究总结第1篇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文化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将“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称为“城市的三项最基本功能”,强调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帕克预测2 1世纪将迎接“城市文化时代”,认为未来的城市必须具备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及文化艺术等综合素质和实力,才能有效发挥城市的功能。

英国城市学家P.霍尔提出,能够成为特定的时期人类文明建设灯塔的窗口城市,都是世界文化城市,它们都有自己的文脉、自己文化的根,但同时又都是开放度很高的国际化文化城市。

它们既能吸收世界上各种优秀文化,又能让自己的文化精华为世界所了解、接受、喜爱。

美国著名城市文化研究权威沙朗•佐京认为,城市不仅给创新的理念提供了交流的社会空间,还作为文化创意中心吸引着投资和旅游者。

同时,文化也是控制城市的一种有力的手段。

凯文•林奇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单位己不是企业,而是城市。

因为城市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最集中表现,是多元文化集聚与融合的空间,城市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建筑文化、市民文化、文化设施、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时尚文化、产业文化、文化名人九个方面的元素。

国内学者刘士林认为,20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经历了政治城市、经济城市与文化城市三种城市化模式。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城市文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文化城市”必将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更高目标与创新模式。

付宝华指出,一个城市没有主题文化,就会产生特色危机,千城一面,遭到批判,就无法实现世界名牌城市的目标,他构建了系统的城市主题文化理论体系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设计模式。

饶会林认为,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快慢、管理优劣的最后决定性因素,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是互相作用、决定城市发展的三要素,提升城市文化与发展城市经济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江南水乡古镇空间结构重构研究初探从水街路街并行模式到立体分形模式的转变

江南水乡古镇空间结构重构研究初探从水街路街并行模式到立体分形模式的转变

江南水乡古镇空间结构重构研究初探从水街路街并行模式到立体分形模式的转变一、本文概述江南水乡古镇,以其独特的水系布局、古朴的建筑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中国传统城镇空间结构的典范。

这些古镇大多以“水街路街并行”的空间模式构成,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空间结构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构,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成为当前学术界和规划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江南水乡古镇空间结构从“水街路街并行”模式向“立体分形”模式转变的可能性与路径。

我们将对江南水乡古镇的传统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渊源。

通过对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和古镇空间结构变革需求的梳理,提出立体分形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空间重构方案。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立体分形模式在江南水乡古镇空间重构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评估。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江南水乡古镇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认识,也为古镇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空间模式的优劣,我们希望能够为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重构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推动古镇在保护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二、江南水乡古镇传统空间结构分析江南水乡古镇,以其独特的水系网络和街巷布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空间结构。

这些古镇大多位于河网密布的地区,因此,其空间布局与水流密切相关。

传统上,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水街路街并行模式”,即水系与街道在平面上并行分布,互为依存。

在水街路街并行模式下,古镇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种线性布局的特点。

街道沿着河流或水渠延伸,民居则依街而建,形成了一种紧密而有序的社区空间。

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居民的生活和交通,还巧妙地利用了水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然而,这种传统的空间结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古镇的空间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传统的线性布局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场景理论视角下城市历史街区空间特征及再造研究——以广州恩宁路永庆坊为例

场景理论视角下城市历史街区空间特征及再造研究——以广州恩宁路永庆坊为例
1 引言
当前,城市更新的研究领域慢慢从单一的物质层面的
形态空间设计转向物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相结合的
多元综合规划。其中,以城市文化为导向的历史街区保
护与更新成为近几年来各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构建空
间、设施、活动、文化与社会价值相互渗透的网络体系, 形成以人为本的社区价值观,实现街区乃至整个地区的 高质量发展。
4 场景理论在历史街区相关研究应用中的探索 4.1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以北京旧城菊儿胡同为实践,探 索北京新四合院人居环境的改造模式,提出城市“有机更 新”的理论与项目建设途径 [2]。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对历 史街区的空间保护更新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姚迪、戴德 胜等提出了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工作需要转变发展策略, 即从“空间改造”转向“价值重塑”,通过赋予无形文化 以有形的场所与载体,创造“动态生活场景”来实现街区 文化的传承 [3]。赵鹏飞、姚子刚等通过对街区感知要素进 行分解,探究空间使用者由于空间感知差异呈现出的不同 街区空间认同倾向,分别从经济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 同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新 的发展路径 [4]。
何 花 He Hua
摘要 在当今存量时代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土地资源和用地功 能面临着进一步的转型升级,其中量大面广的历史街区具有 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在城市中逐渐承担着文化价值的“消 费空间”这一重要角色,对促进城市文化消费发挥着极大作用。 因此,研究基于场景理论,从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对永庆坊 的空间场景展开研究,构建场景体系,并通过测度分析总结 空间特征,进一步提出其空间再造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更 好地实现历史街区空间场景的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历史街区;场景理论;空间特征;空间再造;永庆坊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ki.csjz.2023.11.26

杭州武林门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探究

杭州武林门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探究

杭州武林门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探究金蔷薇南京工业大学1. 区位解析从教场路往北到半道红,由省政府往东至中山北路,这片区域就是杭州人口中的“武林门”。

武林门位于杭州市西湖之北,在武林路北端偏西,地处下城、拱墅、西湖三区交界。

其中,延安路和武林广场是武林门中最主要两大标志。

延安路是杭州最重要的商业街之一,北起武林广场,南到吴山广场,全长3570米。

武林广场正对延安路而建,两者形成明显空间轴线,加之与京杭大运河起点临近,具有明显的自然划分,使得延安路与武林广场片区区域感强烈。

随着武林广场、杭州剧院等具有城市地标性建筑的翻新重现以及多家国内顶尖商场的存在,武林门成为杭州最有人气的商业地域之一。

同时杭州北城门和运河起点的有利位置和杭州城区中心区位,都为此区域的定位和发展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

2.空间解析2.1使用活动人和城市空间两者之间是在相互选择的关系,同时也在作用影响彼此。

武林门在空间塑造方面,充分体现了这种人与空间的互动。

武林门是以商业活动为主的城市中心区域,因此在延安路沿线分布有许多用于疏散人流的商业集散广场,这些积极空间和人互相作用。

以杭州百大前的空地广场空间为例,一般情况下作为人流的集散空间使用,但由于延安路上没有完整的商业街道所应具有的环境设施,缺少休息空间和供休息用的城市家具,百大商场本身有无法消化太多的人流的停留。

因此,商场前的台阶自然而然地成为休憩的场所,常常会有人群聚集在此稍作休憩。

为此,商家在此空间内增加了布置一处露天咖啡馆的设置。

这片广场空间的用途除了集散功能外,多了一部分休憩休闲的功能。

人的活动影响了空间的使用功能,武林门区域内的商业空间的营造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2.2土地使用武林门作为杭州中心城区,在土地利用上十分注重土地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的最佳体现是对设计进行调整,对用地进行地上、地下的综合开发。

武林门地区的地下空间潜力巨大。

2012年12月杭州武林广场地下商城已经正式开工,预计2016年底竣工。

历时性作为线索的城市传统滨水地区形态考察与更新策略—— 以杭州市湖滨地区为例

历时性作为线索的城市传统滨水地区形态考察与更新策略—— 以杭州市湖滨地区为例

历时性作为线索的城市传统滨水地区形态考察与更新策略——以杭州市湖滨地区为例吴屹豪【摘要】城市传统滨水地区藉由特殊的地脉与人文背景,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备受关注.以杭州市传统湖滨地区为例,研究首先引入历时性考察的方法,从宏观视野剖析了杭州城湖关系的历史格局变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湖滨地区三类城市形态要素的架构逻辑与演进法则.最后,文章依据现阶段空间营造的缺陷,提出相应的导控准则或修正建议,以供后续设计或研究参考.【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城市传统滨水地区;历时性;城市更新;杭州湖滨【作者】吴屹豪【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历时性考察的必要性对于城市的理解,始于对历史的关注。

从本质上来看,城市具有集合的属性,它不仅指代不同建筑的总和,还包括城市的历时建设。

早期的城市形态往往可以视作自然与人工元素平衡的产物:城市是自然的实体,也是文明的成果,而历经三次工业革命,城市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

一方面,城市建设中追求经济与效益的社会主流意识不可逆转;但另一方面,对于场所精神的挖掘与表达,依然是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永恒主题。

这种矛盾性深刻地体现在当代城市结构中,具体表现为自然与人工要素的对立、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冲突、民众自建与行政管束的博弈。

鉴于此,我们亟需建立一种全局性的历史视野来理解当今的城市形态。

从历史的视野来看,发掘传统城市营建范式的“在场性(pastness)”和“过去性(presence)”①是历时性考察的两项重要议题,反映在认识论上强调基于时空运动的相对视角理解城市演变的整体性,体现在方法论上则强调“恒定因素(constituent fact)”②的探寻。

讨论城市发展的恒定因素与世世代代的人对土地的集体记忆息息相关,是城市中场所精神能够不断延续的本质,也是地域性特色得以塑造的基础。

“逐水而居”是早期人类聚落择址的自然法则,水陆相接地区由此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沃土。

形态分区理念及在中国旧城地区的应_省略_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格局演变研究为例_黄慧明

形态分区理念及在中国旧城地区的应_省略_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格局演变研究为例_黄慧明

77【摘要】形态分区是西方现代形态学中对于形态类型识别与划分的一种方法。

根据中国城市情况建立适宜的形态分区体系,对于深入了解城市形态的演变与改进城市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基于形态单元构建中国旧城地区形态分区的初步设想,并以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格局演变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形态分区在规划管控中的应用。

【关键词】 形态分区;形态单元;旧城地区;广州 ABSTRACT: Morphological division is one of the methods 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morphological categories in Western modern morphology. An appropriate morphological division system which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Chinese c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oth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urban morphology and improve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With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Guangzhou Old City since 1949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s a plan for morphological division in China’s old cities on the basis of morphological units,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morphological division in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KEYWORDS: morphological division; morphological unit; old cities; Guangzhou1 西方形态学研究中的形态分区理念西方城市形态分区的理念最早源自建筑师对建筑组织类型的识别。

城市形态——杭州

城市形态——杭州

3、城市职能日趋多样化 从最初的商贸城市发展到今天的浙江省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旅游中心。
4、城市布局形态(同心圆—分散组团—带状—团块状—网络组团式)从单体向群体发展 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 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 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5、产业结构发展,从只注重生产力和技术向注重特色、品牌转变 以二、三产业为支柱,着重发展第三产业(旅游、房地产、高新技术产业等)。2011 年,杭州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杭州总产值的97%,其中第二产业占47%,第三产业占49%。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古代杭州市城市形态演变
城市形态:以天街为中轴,周围民居灵活布置,集市众多。城市沿中轴 和水路延伸发展。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衰落阶段(元明时期)
元灭南宋后, 杭州城的政治地位下降, 由国都京城降为一般的府州城市.
城市南缩东拓, 中心北移:元末张士诚据杭 州, 改筑杭州城垣. 南宋宫城在宋末被火焚毁, 元、明政治统治中心北移。 元代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 可直达大都,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
Thank you
七大古城的城市形态
从图中可看出江 南古城即南京、 杭州的城市,受 紧邻的地形要 素或主动利用有 利的地形要素, 城墙的形态相当 自由。
西湖的地理形成原因
根据竺可桢(1921)基于地质学的“泻湖”假说 杭州所在地原本为海面,通过长年累月的沙土堆 积形成的。
2016/4/10
一、杭州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二、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鼎盛阶段(南宋时期) ——杭州市城市建设的第二次飞跃

浙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肌理及其内在规律初探——金华曹宅古村落实证研究(二)

浙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肌理及其内在规律初探——金华曹宅古村落实证研究(二)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patial Morphological Texture and Inherent Law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entral Zhejiang: Empirical Research 2 of Cao Zhai
in Jinhua
作者: 丁旭[1];丁骋文[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2]浙江农林大学
出版物刊名: 建筑与文化
页码: 261-26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肌理;内在秩序;金华曹宅
摘要:曹宅古村是极具浙中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建筑形态空间肌理以"合院制"为基本型制,建筑与建筑之间南北、东西"搭接"灵活运用,总体呈"田"字型结构.文章采用多维度"解释、推导与延伸"法,综合曹宅古村落空间形态、空间句法属性和组织肌理等多重特性,发现传统古村落在自
由形态下隐藏着较强的规律性,主要体现为复杂性与有序性的统一、物质空间的高度人文性以及自然原生态法则三个方面,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探寻传统村落自在生成的设计逻辑和语言形式,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要素的空间定位需要后续信息纠正,任何时 候所完成的转译地图只能说是相对准确,它应当允许 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年代久远的古代地图的空
间意向性多于表达的准确性,这需要利用大量古代地 图比较来纠正空间要素的定位。 1.3 历史地图时间坐标节点选取
由于城市空间一直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中,所以 历史地图研究方法中我们引入了要素叠加的概念来简 化复杂的运动特征。时间坐标系统中要素运动是具有 逻辑特征的,所选取的各个历史时间坐标点时要注意 从整体上反映空间要素演化的连续性与差异性。
2.3.2 清代时期杭州古代城市地图个案研究 清代时期留存的古代地图相对较多,雍正、康 熙、乾隆以及清末的地志中均附有杭州城图。 驻防营城城图为民国《杭州府志》卷一附图(图 2),其采用了顶视垂直投影的方法绘制总平面。从 道路系统来看,环内城城墙修建了环城路,沿浣纱河 两侧呈“Y”字状路网格局。从空间布局来看,行政 机构主要位于满城南部(如都统署、将军署),寺庙 则散落于内部,粮仓位于满城北部。图中标注有水门 7座,城门5座,桥梁16座。满城是研究杭州历史信 息十分重要的历史坐标点,它的修建使得杭州城市的 政治中心向北移动。 2.3.3 清代时期杭州古代城市地图个案研究 民国时期杭州城市地图开始采用现代地图的绘制 方法和技术,因此图纸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科学性. 最近实测杭州市街图 图3名称为《最近实测杭州市街图》,绘制时 间为民国19年。此图采用的现代地图绘制技术和方
3.1.2 水系要素的历史信息整理与历史地图绘制 南宋时期的临安城的城内主要的河流有四盐桥运 河(今中河);市河(俗称小河,现在已经湮没); 清湖河(即今天的浣沙河);后来被填埋的茅山河。 近城外还有龙山河、外沙河(今夕沙河)、菜市河 (今东河)、下塘河、下湖河、子塘河。水系要素的 空间范围位置见图5。 3.1.3 道路要素的历史信息整理与历史地图绘制 南宋临安东西向道路主要解决各个城门之间的交 通联系,南北向的道路主要由御街承担交通疏散功 能,以御街为纵轴形成的五纵四横的路网结构是临安 城最主要的道路骨架,其他街巷都是在这个干道网上 进行分级规划的。 3.2 杭州清代时期历史地图研究 3.2.1 城墙要素的历史信息整理与历史地图绘制 清代的城墙沿袭了明代的城墙,其外城的界限和 范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称呼有了改变。顺治七 年增筑了满城开了五门分别是承乾门、拱宸门、平海 门、迎紫门、延龄门及水门,到了乾隆年间又修筑了
2010 05 A+C 论文 P093
3
4
5
6
南宋时期的古代城市地图除了《临安志》中有关 杭州古代城市地图之外,今人绘制相关的地图资料也 较为丰富,笔者从大量的地图材料中选取了一些具有 研究价值的个案。
图1名称为《京城图》(咸淳本),其为宋 (1268年)时编制的京城四图之一,是具有很高研 究价值的古代地图。图中图符具有多种方位,采用了 俯视而观的视角,比例尺南北约为1:26000,东西 约为1:10880③。图中对于街坊、宫殿、市瓦、行政 管理等空间要素进行了文字标注。此图在投影意识方 面受中国传统山水画透视理论的影响较深,和现状地 图比较能看出京城图标示的地物相对位置也较为准 确。图中南宋临安城内主要水系有清湖河、盐桥河、 市河三条南北纵向河道,御街从皇宫向北经朝天门向 北一直延伸到万岁桥向西而折,众多坊巷沿御街分布 于东西两侧,全城以御街为轴线分为左右共七个厢, 主要行政区分布于清湖河以及皇宫外东北方向。各个 城门位置以及出城街巷表达得也十分清楚,突出了地 图的实用价值。
2. 杭州旧城古代地图整理与分类 2.1 杭州城的简介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下游两岸,京 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杭州历史悠久,是五代吴越和南宋都城,中国 七大古都之一;景色秀美,南北山体锲入市区,构成 了优美的城市轮廓,城东临江,城西濒临举世闻名的 西湖,城北是纵横的河道和沃野;杭州人文丰富、经 济发达,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②。 2.2 杭州城旧城历史时间坐标确定
确,无法度量 扰,阅读不便
历史地 建 立 在 现 代 测 信息分类明确, 绘制误差小, 内 容 清 晰 , 各 种 与城市规划体系密切结
图 量 学 和 城 市 规 要素整合度高 可基本实现空 信 息 评 价 相 对 准 合,以引导历史环境中
划理性基础上
间定位与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确,研究方便 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杭州历史地图绘制与研究 3.1 杭州南宋时期历史地图研究
3.1.1城墙要素的历史信息整理与历史地图绘制 城墙具体范围如下:
南宋临安在钱缪第三次筑城的基础上,重新进行 了修筑。南宋杭州城墙在现状地图上的大致范围为, 自西北从余杭门(今武林门)起,由今环城北路向东 延伸至坝子桥,为艮山门;再南折为东青门、崇新 门、新开门;然后向东折为保安门、候潮门;仍沿江 城路南折至今江城路立交,为便门;然后折西为嘉会 门;向北为钱湖门、清波门、丰豫门,再沿今环城西 路北抵余杭门。共有城门13座。皇城范围东起中河 南段以西,西至凤凰山南自笤帚湾,北达万松岭。皇 城四面各开一门,南为丽正门,北为和宁门,东为东 华门还有一水门,西为西华门④。该时期城墙要素空 间范围位置见图4。
笔者在搜集和整理杭州古代地图和文献的基础 上,通过空间转译将空间要素落实到现状地形测绘图 中。由于杭州城在宋以前所遗留下来的古代地图并不 是很多,为了便于进行空间要素演变和城市空间历史 信息分类整理,本文将历史地图的研究和绘制分为南 宋、清代和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同时也便于城市空间 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 2.3 各个历史时期的古代地图分类与整理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Hangzhou Urban Space Form
杭州旧城空间形态演变实证研究
文/李建 Li Jian
作者简介 李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规划系 博士研究生
ABSTRACT 每一座历史性城市在不同时期都会形成特有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对于了解城市空间形态变化过程以及 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解读古代城市地图上的图形信息以及文献,对空间形态要素,如城墙、 水系、街巷等加以整理与分类并绘制到现状地图中的研究方法。以杭州旧城为例,截取了南宋、清、以及民 国时期三个时间坐标点,把古代地图提取的空间要素重新绘制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和叠合研究,探讨杭州城 市空间形态变迁的原因。 Each historical city forms the unique historical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Such information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urban form .The study ways is proposed in article by interpreting in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urban-map and literature to classify spatial elements such as Walls, Waters, Streets, which re-mapped on topographic map. Take Hangzhou for example, Three time-phrase Coordinates are selected as Nansong ,Qing dynasty and Minguo to define the spatial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nd,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urban form in Hangzhou ,by the means that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overlapped research . KEY WORDS 空间形态,演变,杭州城 Urban form,Evolution,The city of Hangzhou
1. 历史地图绘制方法研究 1.1 历史地图的概念与范畴
历史地图(Historical map),在历史地理学中 定义为“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 图。”①基于历史地理学中对历史地图的定义并结合 城市历史研究和应用实践的需要,本文中所指的历史 地图是将古代城市地图载负的历史信息通过空间转译 过程以信息要素的形式在现状地形图上进行表达的数 字化地图。它虽然属于历史地图学的范畴但在绘制手 段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历史地图在绘制 中要求和现状地图相结合。历史地图和古代城市地图 在研究价值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见表1),它更具有 实用性、科学性以及实效性。 1.2 历史地图信息要素的空间转译
七个水门,起到了满城的防御安全和对外水系的联系 作用。满城内因住的都是旗人以及家眷,故也叫旗下 营。外城和满城的具体空间范围见图6。
3.2.2 水系要素的历史信息整理与历史地图绘制 清代时期内城总共有以下几条主要水系,具体见 图7: 中河(现在的中河路) 小河(现在已经湮灭,南宋时期的市河) 上河(现在的东河,南宋时期的菜市河) 下运河(现在已经湮灭)在清波门东侧西河(现 在已经湮灭)即民国时期的浣纱路 3.2.3道路要素的历史信息整理与历史地图绘制 清时期道路网格局基本沿用了元明时期的形式, 但由于旗营的建立对整个城市路网格局产生了影响。 在满城内部新建了一些东西向的街道,并按照八旗名 城来进行布置,主要街道的名字按照城门的称呼来命 名如延龄门大街、迎紫门大街等。满城内部有其自身 的路网格局和分级体系,并有牌坊立于街巷之口,且 由于严格的入城管理制度也阻碍了城市道路与西湖之 间的交通联系。道路要素的空间范围位置见图7。 3.3 杭州清代时期历史地图研究 3.3.1 城墙要素的历史信息整理与历史地图绘制 民国初年杭州城墙和城门开始逐渐被拆除,最早 拆除是在光绪年间由于铁路入城,但那只是小部分的 并没有毁掉城墙外轮廓。但是废除帝制之后,杭州便 开始了一步步的拆墙行动。1912年先拆除了满旗下 营,改建成商业区。随后将涌金门、清波门、钱塘门 三门和之间的城墙拆掉,并在城墙的遗址上修建了湖 滨路与南山路。其后武林门、凤山门也因筑路也被拆 除了。在民国时期杭州除了满城以及东段和上述的一 些城门被拆除之外,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墙还有所保 留。城墙空间位置范围见图8。 3.3.2水系要素的历史信息整理与历史地图绘制 杭州在民国时期的水系基本上沿用了清朝时期的 河道,但有些河道如下运河,由于其交通功能的减弱 而逐渐变成了断头河,也随之慢慢消失了。随着道路 建设的加快,原有城市内部只有主要的河道被保留下 来作为客运之用,外部码头是在货运方面还保持着一 定的规模。民国初年杭州码头设置在拱宸桥和艮山门 之间,艮山门铁路有一个支线接至登云桥,使得水运 和铁路运输联系了起来。 3.3.3道路要素的历史信息整理与历史地图绘制 杭州在民国时期的路网建设是具有现代城市规划 特征的,满城方格网状的路网体系是完全是受到西方 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传统街巷和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