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1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1切被安排的阶级受1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它包括3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1种历史现象,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构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样,国家也必定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完全消灭而自行灭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1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1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托它的政治统治来保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协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气力的表现,1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分,就在于它有逼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类权利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类权利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迫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迫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1种组织气力和物资气力,即特殊的社会权利。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1,民族是1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构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构成的1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精编版
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新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新疆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新疆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11月21日马克思主义五观
时间:2014.11.21
地点:多功能厅
主讲人:胡文英
学习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4,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宗教的本质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
(4)宗教的社会功能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1。
1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内容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社会分裂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国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新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新疆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新疆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各民族之伺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
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民族的联合新疆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尽管在新疆建立以前,总的说来这种联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统一也只是相对的,仍保留着某种封建割据状态。
但是,它毕竟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的机会,排除了分裂时期许多人为的障碍,为各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这“五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职能不仅仅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还包括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要不断推动国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使国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民族观在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团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和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历史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历史的发展。
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_-_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党课题目: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授课时间:2011年5月9日授课人:姜鑫参加人员:全体在岗民警授课内容: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_-_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党课题目: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授课时间:2011年5月9日授课人:姜鑫参加人员:全体在岗民警授课内容: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_-_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党课题目: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授课时间:2011年5月9日授课人:姜鑫参加人员:全体在岗民警授课内容: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_-_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党课题目: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授课时间:2011年5月9日授课人:姜鑫参加人员:全体在岗民警授课内容: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发生和发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几方面构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
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马克思的五观
马克思的五观
马克思的五观分别是:
1.国家观:认为国家应该是一个代表人民利益、公正无私的机构。
2.民族观:马克思认为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3.历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文化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5.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内容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社会分裂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国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新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新疆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新疆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各民族之伺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
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民族的联合新疆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尽管在新疆建立以前,总的说来这种联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统一也只是相对的,仍保留着某种封建割据状态。
但是,它毕竟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的机会,排除了分裂时期许多人为的障碍,为各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五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发生和发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几方面构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
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