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简介
第八节 元代散曲
源于少数民族歌曲曲牌者, 源于少数民族歌曲曲牌者,如《魔合罗》、《风流体》等。 魔合罗》 风流体》 其三,直承唐宋词。元人散曲与唐宋词渊源极为明显, 其三,直承唐宋词。元人散曲与唐宋词渊源极为明显,曲牌相 同者甚多, 人月圆》《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 》《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 同者甚多,如《人月圆》《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等,仅 在格律、字句上有别而已,致使后人词集、曲集中词曲有杂。 在格律、字句上有别而已,致使后人词集、曲集中词曲有杂。甚至 清人万树名重一时,为倚声家所重的《词律》一书,亦所不免。 清人万树名重一时,为倚声家所重的《词律》一书,亦所不免。 其四,继承宋代歌舞剧曲,这在元人攻曲中的套曲上表现出来, 其四,继承宋代歌舞剧曲,这在元人攻曲中的套曲上表现出来, 它与南宋歌舞剧的《赚词》有明显的血缘关系。 它与南宋歌舞剧的《赚词》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赚词同样由一套曲 牌组成,并以[尾声 作结, 尾声]作结 诗林广记》所载的一套《中吕宫·圆 牌组成,并以 尾声 作结,如《诗林广记》所载的一套《中吕宫 圆 月圆》 仅其结构不如散曲、套曲的曲紧密而已。王国维《 月圆》,仅其结构不如散曲、套曲的曲紧密而已。王国维《宋元戏 曲考》于此考证十分精密。 曲考》于此考证十分精密。 四、散曲的兴起原因 散曲的兴起原因大致有三: 散曲的兴起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宋词的衰微和诸宫调的出现。词作为“别是一家” 其一,宋词的衰微和诸宫调的出现。词作为“别是一家”的新 诗体,自中唐步入文坛以后,两宋高度发达、名家辈出,南宋以来, 诗体,自中唐步入文坛以后,两宋高度发达、名家辈出,南宋以来, 词之能事毕矣”。(《汪林《词综序》 “词之能事毕矣”。(《汪林《词综序》 》,宋词的衰结为元曲 跻身文坛创造了良好的文学条件, 跻身文坛创造了良好的文学条件,这是文学发展新陈代谢规律的一 种反映,民间的“俗谣·俚曲 经民间艺人的传播迅速流行。 俚曲” 种反映,民间的“俗谣 俚曲”经民间艺人的传播迅速流行。北宋 神守的熙宁、元丰至哲宗的元祐年间( ),诸宫调产 神守的熙宁、元丰至哲宗的元祐年间(1068—1086),诸宫调产 ), 生。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图解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元代散曲的发展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蒙古族创建的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统治者是皇帝忽必烈。
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在文化领域中,元代散曲的发展亦有其独特之处。
元代的散曲是在宋元戏曲、元代音乐、元代绘画等文化成就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大熔炉之一,吸纳了包括中国汉族在内的多种民族、多种文化成果,形成了元代文化的多元性。
在元代,曲文学、曲剧文学和杂剧文学三大体裁并存,于其中又以曲文学最为盛行。
元代散曲与唐宋散曲比较,有明显的出处不同。
就形式而论,元代散曲由原来的“公案”改称“寸阴”,元代的散曲节奏放缓,风格多变,题材多样,使元代散曲风骚魅力更为突出;元代散曲在技巧上增加了对韵体的改编,作品唱和时有作识应、人称引和、意象唱和;元代散曲结构多变,有大曲、小曲之分,抒情、写实、咏史等各种形式的散曲。
二、元代散曲的特点1. 题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元代散曲的题材广泛,包括爱情、离别、悲伤、忧郁、豪放、儒雅、社会、政治、历史等等。
元代散曲以新颖、大胆、新巧、自信的风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元代散曲有选取古诗词、流行诗文和自作词都有。
2. 结构多变,形式丰富元代乐曲的形式多变,有大曲、小曲之分。
大曲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叙事性强;小曲则格律宽松,性格亲切,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具有真情实感。
大曲和小曲的结构有时可以灵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曲式。
3. 语言生动,表现手法多样元代散曲的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元代散曲善于用对比手法来突出感情的矛盾和冲突,表达感情的复杂性。
元代曲文学以言词多关联、用典妙、靠近游戏、情词流畅、构思纵横、描绘清晰等特点。
4. 音乐配合,声调婉转元代散曲的音乐和声调都很有特点。
元代曲文学和元代音乐艺术密切相关,乐曲和词文的配合相得益彰。
元代散曲的声调婉转,旋律柔美,具有独特的韵味。
元代音乐与元代诗词的和词,多富于感情表达,如切AN书中的伤感风雅含在乐音之中。
元散曲的分类
元散曲的分类元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它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词曲的艺术形式,以抒发情感和描绘意境为主要目的。
元散曲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一、根据内容和题材的分类1. 情感散曲:情感散曲是元散曲的主要分类之一,主要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情。
情感散曲可以分为喜、怒、哀、乐四种类型,分别表达了作者的喜悦、愤怒、悲伤和快乐之情。
其中,喜和乐的情感散曲多以婚庆、游园、赏花等欢乐场景为背景,怒的情感散曲则多以揭露社会不公、抒发愤怒之情为主题,哀的情感散曲则以表达失意、离别、悲伤等情感为主。
2. 描写散曲:描写散曲是元散曲中的另一大类,主要通过描写景物、人物和事件来表达意境和情感。
描写散曲可以分为山水、春秋、宫廷、战争、祭祀等多个亚类。
山水散曲以描绘自然山水之美为主题,春秋散曲则以描绘四季之景和人们的生活为主题,宫廷散曲则以描写宫廷生活和宫廷人物的情感为主题,战争散曲则以描写战争场景和战争英雄的壮丽情景为主题,祭祀散曲则以描绘祭祀仪式和宗教信仰为主题。
3. 讽刺散曲:讽刺散曲是元散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通过嘲笑和批评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物的不满和批判。
讽刺散曲可以分为政治讽刺、社会讽刺和人物讽刺等多个亚类。
政治讽刺散曲主要以嘲讽官场腐败、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为主题,社会讽刺散曲则以嘲讽社会风气、道德败坏和人们的劣行为主题,人物讽刺散曲则以嘲讽某些具体人物的丑态和荒唐行为为主题。
二、根据形式和风格的分类1. 宫调散曲:宫调散曲是元散曲的一种常见形式,它以七言绝句为基础,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宫调散曲的特点是音调悠扬、抑扬顿挫明显,适合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2. 律调散曲:律调散曲是元散曲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它以五言绝句为基础,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
律调散曲的特点是节奏明快、押韵和谐,展现了一种轻快的风格。
3. 江南散曲:江南散曲是元散曲中的一种特殊风格,它以江南地区的文化和风景为主题,表达了江南地区的柔美和丰富的情感。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元代散曲的发展历程元代散曲是在元朝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初创阶段、鼎盛阶段和衰落阶段三个阶段。
1. 初创阶段元代散曲的初创阶段大约可以追溯到元初时期。
在元初时期,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相互交融,散曲这一文学形式也开始受到重视。
元初时期的散曲以抒情婉约为主,以陈到、李洪等人的散曲作品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散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还比较简单,没有形成明显的特色。
2. 鼎盛阶段元代散曲的鼎盛阶段大约可以从元末明初时期开始。
在这一时期,散曲的艺术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
元末明初时期的散曲以清新婉约、绮丽豪放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代表性的作家有虞集、陈樵、吴谨等人,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使得元代散曲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3. 衰落阶段元代散曲的衰落阶段大约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后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我国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形式的崛起和发展,散曲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光芒,文学市场上的地位也大幅下滑。
散曲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形式和内容上也显得单调乏味。
这一时期的散曲作家有黄庭坚、王邺等人,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都已经没有了前人的创新和突破,使得元代散曲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衰落。
二、元代散曲的艺术特点1. 音乐性元代散曲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韵律优美、节奏明快、抑扬顿挫。
元代散曲多为词曲,词曲合一,旋律动人,如《蝶恋花》、《苏幕遮》等,其深情迷离、韵味悠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元代散曲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其韵律和节奏上,这种音乐性使得散曲在艺术上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2. 主题多样化元代散曲的主题多样化,涉及生活、爱情、抒情、行吟、田园、宴游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元代散曲的主题多样化,使得其在内容上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感情更具有真实的反映。
3. 抒情婉约元代散曲以抒情婉约见长,情感真挚、婉转悠扬、含蓄委婉。
元散曲名词解释
元散曲名词解释
元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学形式,也被称为“散曲”或“曲子”,是在元代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结合歌唱和音乐的艺术形式,通常由诗歌和音乐元素组成,是一种集音乐、诗歌、戏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文学形式。
元散曲主要由曲词和套曲组成。
曲词是以五、七言绝句为基本句式,并以白话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的诗歌形式,常常配合着曲子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套曲是由多个曲词组成的一组曲子,通常由前后相连的多个曲词组成,它们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关联。
元散曲的代表作品包括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郑光祖的《倩女幽魂》、白朴的《天仙子·夜雨思家》等。
元散曲具有语言简练、形式灵活、情感真挚等特点,常常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和情感的思考。
元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元代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面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元代文学散曲
元代文学散曲元代文学散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元代社会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元代文学散曲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
元代文学散曲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引领着元代文学的潮流。
它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固定的格律规范,采用七绝、五绝、七言诗、五言诗等不同的诗体形式,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元代文学散曲更加注重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主要在戏曲演出中表现,形成了与舞蹈、音乐、戏剧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态。
元代文学散曲的发展历程既有源于民间的素材创作,也有从宋代文学传统中发展而来的继承创新。
在元代以前,民间曲艺中的笙歌、套数等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而元代文学散曲则借鉴了这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文学元素。
同时,元代文学散曲又继承了宋代文人的文学传统,许多元代文学散曲作品以宋代的词作为参考,融入了更多的意境和情感,达到了优雅婉约的艺术效果。
元代文学散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元代文学散曲在形式上的创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元代文学散曲的影响下,明代文艺复兴时期的词曲发展得更加充分,清代以后的文学作品也受到了其启发。
其次,元代文学散曲注重音乐与文学的融合,鼓励了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这对于今天的跨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元代文学散曲所展现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综上所述,元代文学散曲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成为元代文学的亮点和代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传承元代文学散曲的精髓,借鉴其创新精神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为当代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文学史:元代散曲
带过曲:由三个以下同一宫调不同曲牌 组成,押同一韵。介于小令、套数之间 的特殊体式,没有尾声。
四、散曲的风格。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贯云石,(1286—1324)本名小云石 海涯,号酸斋,畏吾儿(维吾尔族)人。 贯云石的作品以豪放为主。
徐再思,号甜斋,与贯云石散曲合称为 “酸甜乐府”。贯云石以豪爽俊逸为主, 徐再思却以清丽工巧见长。 散曲多归隐、写景及恋情题材。
五、内容
叹世、咏史、归隐、恋情和写景题材的 异常兴盛
五、散曲分期及代表作家
元散曲分前后两期。以元仁宗延祐年 间来分期。前期创作中心在北方,后 期南移至杭州一带。
前期: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白 朴、马致远、卢挚、张养浩等。从总体 上说,前期散曲则以“本色”为主。
马致远——元曲之冠冕(曲状元)
号东篱,有《东篱乐府》。 他的作品表现了愤世厌世的思想,为豪 放派的代表。 ①咏史、②隐逸、③写景
后期: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如 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刘时 中,贯云石、徐再思等。后期作品总的 创作倾向趋于雅正典丽,渐失前期的生 命力。张可久、乔吉的散曲华丽工整, 是清丽派的代表。
睢景臣有【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套数
刘时中有【正宫· 端正好】《上高监司》 套数
元散曲
一、“散曲”
散曲是一种合乐可歌的诗体文学, 无念白、科介,只用于清唱,故 又称“清曲”。通常分为小令小 套数两种形式。
三、散曲的体制
第六章+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特点
❖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新兴起的一种口语味比 较浓厚的、可雅俗共赏的、可和乐而唱的新诗体。 只用于清唱,又称“清曲”。
❖ 散曲之名,相对于剧曲(杂剧)而言 ❖ 剧曲:有曲词、宾白、科介,专在舞台演出 ❖ 散曲:没宾白科介,用以清唱 ❖ 散曲在元代称为乐府,如散曲集子: ❖ 杨朝英《大平乐府》 ❖ 无名氏《乐府新声》、《乐府群玉》等 ❖ 明初朱有墩《诚斋乐府》,方有散曲之称,但单指
第二节 元散曲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 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散曲作家二百多人,小令 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套。
❖ 内容:大多有关山林隐逸、叹世写景和男女 风情,也有一些反映元代特定社会现实
❖ 元代散曲的创作,也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元前期散曲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 前期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和白朴
❖
重要作家还有杨果、卢挚、姚燧
图,篇末画龙点睛,点明
游子思乡的主题。全曲情
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
有唐诗的韵味。
“秋思之祖”——周德清 “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
句”——王国维
3.白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今存小令三十六首,套数四套。
❖ 内容:多写男女情爱,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
❖ 风格:质朴自然,清爽秀美,
❖ 有的曲子阑入词境,婉约清丽,流宕疏朗,别具风 趣。如[喜春来]《题情》: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
散曲的体裁特点(与词相比)
❖ 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 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 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 动性,更为酣畅淋漓;如
❖ 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 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
元代最经典的36首散曲:美了四季,醉了人心
元代最经典的36首散曲:美了四季,醉了人心元曲是兴盛于元朝时期的一种文艺形式,其历史地位足以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三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散曲,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散曲与传统的诗、词文学形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天净沙·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春》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是白朴《天净沙》四首之一,四首《天净沙》分别以四季为题。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中景、近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
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2.《天净沙·夏》【元】白朴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前三句描绘出云收雨霁、水凉瓜甜、树阴垂檐的画面;后两句描写消受着宜人时光的“玉人”。
整首散曲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全曲运用白描,洗净铅华,选景精当,语言简洁,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3.《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
这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这首散曲用笔精深,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意境新颖,颇有词的意境。
7元代散曲(共25张)
❖ 元代散曲始终(shǐzhōng)与杂剧保持着同步的节奏。和杂 剧一样,它也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
❖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 致远、白朴、卢挚、张养浩等,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
❖ 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吉、贯 云石、睢景臣等,以张可久的成就为突出。
❖ 1、散曲的体制: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 ❖ 小令又叫叶儿,是以一支曲牌为独立单位的散曲,它是散曲的基本
单位,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 ❖ 除单支曲牌的小令之外,它还有带过曲、重头曲等特殊形式。带过
曲为小令的变体,是同一宫调的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曲 名之间加一“带”或“过”字,作为标志,如【雁儿落带得胜 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 的特殊体式。重头曲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16页,共25页。
❖ [夜行船]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 罚盏夜阑灯灭。
❖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 [庆宣和] 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 四、白朴
❖ 白朴今存小令37首,套数四篇。作品较多叹 世归隐之作。如[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 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占秋江白鹭(báilù)沙鸥。 傲煞人间万户候,不识字烟波钓叟。
第14页,共25页。
❖ 五、马致远 ❖ 马致远的散曲现存小令115首,套数22套,大都辑入《东
第7页,共25页。
❖ 2、主要(zhǔyào)特点 ❖ 前期散曲作家特别是前两类作家继承了民
元散曲常识
元散曲常识一、简介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北方新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当时称之为“乐府”,又称北曲。
它与杂剧形式上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文学体裁,散曲属诗歌范畴,与词一样是可以按一定乐谱而唱的曲子。
它在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二、基本类型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
所谓小令主要是指单只曲子,但也包括"带过曲"与"重头小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演化过程元人散曲从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后文人染指,终成一代之文学。
自金末至元末的百余年间,散曲创作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其常规分期则大致以14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家创作从金末元初的兴起逐渐走向鼎盛,其中在元好问、杨果、卢挚、姚燧等前驱作家的作品中,还明显带有以词为曲的印痕。
而在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曲家的笔下,散曲之体性特征渐为张扬,或朴质、或清丽、或俳谐、或豪放,可谓随物赋形,生机勃勃。
尤其是“曲状元”马致远,更使散曲创作堂庑扩大,曲体尊荣。
元散曲之后期创作承鼎盛期之绪,进一步呈繁荣的创作态势,乔吉、张可久等均是此时期之创作名家,此时期散曲创作的一个显明迹象是艺术风格渐趋雅化,散曲原有的朴拙、粗豪、直露的风味有所减弱,遂使散曲之为市民文学渐变为雅士之作,他们追求词采,讲究声律,一方面使散曲创作趋于规范和雅正,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使散曲失却了原有之风味而趋于衰落。
本书在曲作的择取上以前后两期中的名家名作为主.又兼顾元代散曲发展中的前后平衡和散曲艺术的自身发展轨迹,并适当选入无名氏的民间俗曲,使读者能较为清晰地把握元散曲的独特发展历史和艺术品貌。
元代散曲
第八章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和体制一、散曲的兴起1、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金元时期兴起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入乐的新诗体。
散曲的名称,是相对于剧曲(即杂剧曲词)而言的。
元代多称“乐府”、“街市小令”等,“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但专指小令。
直到20世纪初,散曲才作为包含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下来。
(明中叶后散曲已包含有小令和套数,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著作最终确定)杂剧有曲词、有宾白、有科介,是专在舞台演出的艺术;而散曲则没有宾白科介,是用以清唱的。
早期散曲与杂剧中的曲词一样,都是配乐的歌词,但是不具有表演内容,因此属诗歌范畴。
散曲在当时称为乐府,如杨朝英所著《大平乐府》、无名氏所著《乐府新声》、《乐府群玉》等,都是散曲集子。
到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方有散曲之称,但单指小令,跟我们今天用来兼指小今和套数又不尽相同。
2、散曲的兴起词的衰微:散曲和词一样,都是来自民间的合乐歌唱的长短句。
词发展到南宋时期,在文人手里变得典雅化,文辞韵律华美而内容空虚,逐渐走向衰落。
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却因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结合而得到发展。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与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产生了散曲这种新的诗歌形式。
开始在民间流传,以后又传到知识分子中间,特别受到为瓦肆勾栏艺人写作的书会才人的重视和热爱。
可以说,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二、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主要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1、小令也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除了单片只曲的基本形式外,还有一种联章体,也叫重头小令。
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的数支小令组成,与带过曲不同,重头小令的支数不限,最多可达百支。
每支各押一韵,且各支相对独立,故仍属小令的范畴。
简单介绍一下元散曲的创作背景
元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
其创作背景如下:
词在金元两朝逐渐衰落,脱离民众,进入文人的象牙塔。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音乐与汉族地区的音乐融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即北曲。
北曲用于杂剧,成为剧曲,作为独立的乐歌,就是散曲。
元初废除科举,断绝了文人仕进的道路,他们被迫流入社会底层。
散曲为文人提供了一种更能自由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他们中许多人出入秦楼楚馆,大量创作散曲。
在此背景下,散曲得以蓬勃发展,获得与诗、词比肩而立的地位。
元代散曲
第七章元代散曲一、基本概念散曲:散曲是在唐宋词乐的基础上融合民间俗乐形成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体,包括小令和套数。
散曲在元代叫“乐府”或“今乐府”。
之所以称为散曲,是相对于剧曲而言的。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的一种,与套数相对,指用一个曲牌独立歌唱的曲子。
每首小令,一调成文。
套数:又叫散套,是散曲的一种,与小令相对。
一个套数,是由两个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一个完整的“组曲”。
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由[耍孩儿]、[五煞]、 [四煞]、 [三煞]、 [二煞]、 [一煞]、 [煞尾]七支曲子组成。
散曲与词、杂剧比较散曲与词:词叫“诗余”,散曲叫“词余”,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文学。
不同有二:一是散曲用韵比词更密,甚至句句用韵,而且不论平仄,可以互叶;二是散曲可以加衬字。
附:衬字:曲子句子本格以外的字。
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尾声”首句为本为七个字即“我是一粒铜豌豆”,加上了“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十六个字长的“衬字”。
散曲与杂剧:“杂剧属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特殊的诗歌”。
关于散曲与杂剧的关系,人们尚存争议。
或以为散曲出现实较剧曲为早(郑振铎),或以为“散曲不是杂剧的先声,而是杂剧的余波”(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二、元代散曲的数量、名家和分期数量:元散曲作家共200人左右,作品4300余首,其中小令3800余首,套数470余套。
以小令为主,使元散曲在总体风貌上与诗、词已相接近。
名家: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卢挚(以上前期)、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睢景臣、刘时中、张养浩(以上后期)等。
分期:元散曲的发展大抵与杂剧相同,可以元成宗元贞大德(1295—1308)年间为界分前后期。
前期活动中心为大都,作品风格以豪放本色为主流,以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杂剧作家的散曲成就最高。
后期活动中心为杭州,作品风格以清丽为主,张可久、乔吉等为后期著名的散曲作家,其中张可久为清丽派的代表,睢景臣、刘时中的作品则以通俗活泼、直白犀利见称。
简述元散曲发展情况
简述元散曲发展情况
元散曲是元代(1279-1368年)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是元代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散曲在元代文化繁荣的背景下发展迅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元散曲的发展可分为创立阶段和成熟阶段两个阶段。
在创立阶段,元散曲主要吸收了南宋时期的乐府民歌和南曲的影响。
元代初期,由于元朝政权的建立和统治者的宽容态度,使得各地音乐文化交流频繁,南北曲风融合,形成了元散曲的早期风貌。
元初的散曲多为男声演唱,歌词内容主要以咏史抒怀为主,音乐节奏活泼欢快,旋律简单明快,富有民间曲调的特点。
在成熟阶段,元散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方式。
元散曲的创作和演唱者逐渐专业化,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和歌唱家。
元散曲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歌词题材涉及爱情、叙事、抒怀等多个方面。
音乐风格上,元散曲独具特色,旋律优美流畅,音韵婉转,表现了元代时期的音乐审美和文化氛围。
元散曲的发展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的散曲形式和曲调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后来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散曲也对后世词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后来的词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基础。
元散曲的名词解释
元散曲的名词解释元散曲,是指元代时期产生并流传的一种文艺形式,其以曲调婉转而悠扬,歌词深刻且富有情感而著称。
在元代,散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其以抒发情感、描绘生活和表达社会现象为主要目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元散曲的起源、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这一文艺形式进行较为详细地解释揭示。
元散曲起源于元代的教坊,由宫廷音乐家和文人士族共同创作,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因此元散曲融合了多种音乐和文化元素。
它不仅吸收了南方和北方的音乐风格,还借鉴了民间歌曲、曲艺和戏剧等元素,形成独具一格的曲调和唱词。
元散曲的曲调多样,既有快板又有慢板、欢快的曲调也有哀怨的曲调。
这些曲调都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准确地表达歌词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悲怆的曲调常常配合着悲伤的歌词,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弦。
而欢快的曲调则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感觉。
无论是何种曲调,元散曲都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吸引着听众。
元散曲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人生百态和社会现象。
有些散曲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表达了人们对心上人的思念和期盼;有些散曲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困苦,抨击了社会不公和权贵专横;有些散曲歌颂了英雄和忠臣,赞美了正直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这些歌词以其深刻的内涵、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感动着听众,引发人们共鸣。
元散曲对后来的文学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时期,散曲逐渐融入了戏剧演出,成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和清代时,以散曲为基础的戏曲逐渐发展成熟,出现了京剧和评剧等多种曲艺形式。
在音乐方面,元散曲不仅对后来的民间音乐产生了影响,也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元散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曲调和歌词,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元散曲,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元代时期的文化和生活,体验到那个时期人们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而它对于后世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为中国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七节 元代散曲
• 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排 句,节奏铿锵,夸张泼辣,具有精神抖擞、斩钉 截铁的意味。全曲把衬字运用的技巧,发挥到了 极致,给人以长短结合舒卷自如的感觉。这种浪 漫不羁的表现形式恰能表达浪漫不羁的内容, 以及风流浪子无所顾忌的品性。《太和正音谱》 说:“关汉卿词,如琼筵醉客。”
• 作者追古抚今,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苦难,将历 史的兴亡与百姓的灾难联系起来,这就大大开拓 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境界。这个结尾点明了主题, 含意深邃丰富,情感悲愤沉郁,精警深刻,醒人 耳目,是全曲的点睛之笔。 • 在写作上,全曲将雄浑苍莽的景色、沉郁悲愤的 感情和精深警策的议论完美地融为一体,在曲尾 点出全篇的立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双调· 沉醉东风]《送别》: •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 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 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 这首曲子以深情的叮咛和殷切的期望写饯行时的 离别之苦,对妇女心理的把握颇为准确。
• (二)马致远 • 马致远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他的散曲比 杂剧更有名,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隋树森的 《全元散曲》共收他小令115首,套曲16套,辑 为《东篱乐府》一卷。明人王骥德将他比作曲中 杜甫,近人也将他比作唐诗中的李白、宋词中的 苏轼,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为“群英之 上”。 • 马致远散曲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主要内容:一 是吊古叹世之作,借古讽今,品评历史人物,抨 击仕途官场。二是表现隐居生活和恬适情趣之作。 三是描写男女恋情之作。四是描写自然景物和羁 旅幽怀之作,作品中既有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 呼声,也宣扬了隐居乐道、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其艺术风格既有元前期散曲常见的本色洒脱,又
• 马致远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风格和 成就,如“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
全元散曲简介
全元散曲简介
全元散曲是中国古代音乐形式之一,盛行于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
元散曲起源于南宋散曲,并发展出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元散曲是包括曲调和歌词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歌词多以诗词形式出现,用汉字演唱。
元散曲的曲调多样,既有舒缓悠扬的曲调,也有明快欢快的曲调。
其中有些曲调来源于南宋散曲,经过元代艺术家的改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
曲调通常由一个主调和若干副调组成,音乐表现力强,富有变化。
曲调传承和发展了宋代曲调的特点,更加丰富多样化。
元散曲的歌词源自宋代以来流传下来的诗词,主题广泛,涵盖了爱情、离别、哀怨、赞颂等多个方面。
歌词通常由四句或者八句组成,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而且元代注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散曲演唱时会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增加了艺术的表现力。
元散曲在元代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成为元代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曲也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
元散曲对后来的明清时期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散曲简介
一、散曲的兴起
元曲包括元代杂剧与元代散曲。
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典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
由于散曲可以入乐,当时人们又称其为乐府、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里得到高度的发展,但南宋后期由于文人远离现实社会,片面追求形式美而日趋衰落。
相反,同样起源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长短歌词,从中晚唐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金灭北宋以后,吸收了不少著名的南北民歌和多种曲艺演唱形式,又借鉴了金、蒙古以来的不少北方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明显南北之分的新的诗歌形式,在南方称为南曲,是宋代流行的大曲与南方的里巷之曲结合而成的曲词;在北方和中原称为北曲,是将少数民族马上弹奏之曲与河北激昂悲壮的音乐结合而成的一种曲词,二者合称散曲。
我们今天所讲的散曲主要是指北散曲(金元时期大发展),由文人正式填写的南散曲要到元中叶以后才开始出现。
北散曲形成的音乐基础,明代文学家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指出“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之弦管。
南人亦遂尚北,上下风靡”,此话道出了少数民族音乐在散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北宋亡后,汉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南移江南一带,周邦彦等人创制的大晟乐谱也因战祸失传,于是在北方,宋词势力大减,原来即在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又大量涌现,许多曲牌被文人吸收,填以新词,这些曲子有些出自农村,如[山坡羊]、[豆叶黄],有些则与唐宋词同出一源,如[木兰花慢]、[生查子]等,它们保留了早期词调的单片小令的形式。
北散曲形成的语言基础。
从辽在北京建都,历金元两朝,使北京成为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及其附近地区流行的语言也就成了北方语言的中心,终于形成了一种语言体系,即北方语言体系。
它设有入声,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这种新的语言体系为元散曲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元散曲的体制
散曲基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它是一首独立的小曲,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如[水仙子]、[新水令]等。
不同的曲牌不仅字数不同,每句的长短不同,而且平仄和押韵也不一样。
另外有一种带过曲,即一曲带上另外一、两支曲子,如[双调·雁儿落]带[德胜令];[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带过曲的组合有一定规律,最多只能三曲,必须同一曲调。
内容必须衔接,节奏必须和谐,前后浑然一体。
带过曲仍属小令的范畴,是小令的变体。
套曲又叫套数、“散套”。
它吸收诸宫调的联套方式,把同一宫调的许多曲子联缀在一起。
套曲要求有头有尾,少则两三支,多则不限。
有多达三十支以上的套曲,联缀时有一定顺序,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用“煞调”“尾声”结束。
套数必须一韵到底。
它标调的方法是以宫调和第一支曲子的曲牌作为调名,如马致远的名曲[双调·夜行船]《秋思》由七支曲子联缀而成,而用第一支曲子[夜行船]和宫调名[双调](健捷激袅)列在一起,作为套曲的标名。
三、散曲与诗词的区别(元散曲的艺术特色)
1、语言的通俗
一般地说。
诗的语言典雅,词的语言浓艳,而曲的语言俚俗。
由于散曲是在“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许多曲调来自乡村如[山坡羊]、[豆叶黄]、[千荷叶]等,同时又主要流传在市民中间,因此它的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虽然经过文人的创作,具有了“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特点,但仍然保持民歌歌词质朴活泼的特点。
如关汉卿《不服老》,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杜仁杰[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等,其中有不少民间口语。
又如:
杨景贤[中吕·红绣鞋]《咏虼蚤》
小则小偏能走跳,咬一口一似针挑。
领儿上走到裤儿腰。
眼睁睁拿不住。
身材儿怎生捞?翻个筋斗不见了。
全用口语写成,通俗易懂。
又如姚燧的《凭栏人·寄征人》写思妇的矛盾心理:“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二十四字全是口语白描,十分自然真实。
2、形式的活泼
①用韵方面。
诗词押韵分平仄,平仄不能互押。
曲没有入声,平、上、去三声可以通押,比诗词的用韵更加宽泛。
诗词力避重复押韵,而曲则不避用相同的韵。
诗词用韵比较疏朗,隔一、二行押,而曲用韵较密,几乎句句押韵。
②用字方面。
诗词不能增加衬字(律诗和词都是定句定字的),而散曲除依声填词外,还可以在本字外自由地加上衬字。
这是对已经僵化了的词的定格的突破,解决了自唐宋以来,词的固定格调与表情达意之间的矛盾,使它的形式更加自由活泼。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套数中的尾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碗豆,焦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救不脱慢腾腾于层锦套头(两个七字句被写成几十个字)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如无衬字,明明有生气的一套曲将变得毫无生气,死板一块,曲意不全,可见衬字的使用是对曲律的一种补偿,衬字不能加在句尾,元人句尾的“用”、“了”、“儿”等都是正字,有时还是韵脚。
3、表现手法上的直露
诗词的表现手法以含蓄蕴藉为高,追求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反对一泻无余,而散曲却讲究写得淋漓尽致,不留余味。
诗词多用比喻、象征手法,而散曲则多采用直陈白描的赋的手法,曲与词的表现手法正好相反。
故有所谓“宋词之所短即元曲之所长”之说。
关汉卿[仙吕·一半儿]《题情》一共四首,描写一位青年女子与恋人相亲相思的情景。
郑择铎说:“没有一首不是俊语连翩,艳情飞荡的”(《中国俗文学史》下册169页)。
其二是这样的:
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
骂了个负心回转身。
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这支曲子描写了晚上男人跪在床前要与子女相亲的场面以及女子半推半就,故作嗔怒的情态,写得十分直,十分露,毫无扭呢之状,相比之下,欧阳修写男女约会仅写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的这一时间,把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留给读者自己去考虑、想象,而此曲则直接展现了黄昏以后恋人之间的情景。
南朝宫体诗写作的先驱者沈约《六忆思》之四《忆眠时》,也是写男女夜间欢会的情景:“忆眠时,人眠强未眠。
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停人见,娇羞在烛前。
”这首称人冠之以“色情”之诗在文人创作中标是十分直露的了。
但与关曲相比仍显得文雅(动作)、概括(女子心态)。
关曲带有民歌风味。
元曲在爱情的表达上不加掩盖,在表现文人自己的生活态度时也不加掩饰。
在批判丑恶现象时,也毫不留情,大胆的夸张,尖锐的讽刺,是元曲作者常用的手法。
无名氏[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讽刺贪婪的京官: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臂精肉,蚊子腹内刳脂胭。
”用一系列夸张的比喻把当时贪婪的京宫不择手段搜刮民脂民膏的丑恶嘴脸刻划出来了。
由于上述几个方面的不同,便造成了元曲异于诗词的总体风格:泼辣、诙谐。
元散曲除少部分写得端庄文雅之外,大部分具有泼辣、刻露、诙谐、尖新的艺术特色。
杜仁杰[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用八支曲子组成一套描写庄稼人进城看戏的故事。
作着紧抓住“不识”二字做文章。
从庄家人特有的生活经验、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出发,把庄家人初次看戏时的新奇、惊愕、少见多怪而又十分愉快的心理、神态以及他对剧情的独特理解和评议,无不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如写庄家人对剧场的描写:“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木制的阶梯即看台),见层层叠叠团团坐。
抬头觑见个钟楼模样,片下觑却是个旋窝。
见几个妇女面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赶庙会),不住的擂鼓筛锣。
”
再如写庄家人对剧中人扮相的形容:“中间一个夹人货裹着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头饰,古称簪笔,又称毛装簪头,长五寸,是古代行礼时用的冠饰,庄家人不认识,误以为是一枝笔)满脸石灰(演员脸上化妆用的白油彩)更着些黑道儿抹。
知他待是如何过?浑身上下,则穿领花布直裰。
”
套曲的结尾描写写庄家人因尿涨而只好退出剧场“则被一胞尿爆(涨)的我没奈何,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枉被这驴颓笑杀我。
”
全曲语言生动,妙趣横生,富有喜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