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词语 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唤醒词语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古人讲,创作是“情动辞发”,狭义的理解:“辞”即词语,它是文章的细胞,阅读是“披文入情”,阅读者通过词语展开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词语成为表达和阅读的枢纽和桥梁。小学语文教材很多课文篇幅短小,用词精当,独具匠心,所以在教学中,唤醒词语,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丰盈语文的教学细胞,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品悟课文蕴涵的情真意切,触摸作者的脉搏,从而入景入境入情!
一、聆听词语的声音
词语是灵动的,有声有色,有情有义,只要细细聆听,那声音便会轻轻敲进读者的心中,激起无数的情感浪花!教学中,让学生潜心体会词语中包藏的声音,感动便会在不期而至中漾过心尖。
教学《燕子专列》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呼吁”出声:
师:小燕子是不幸的,可它们又是幸运的。你同意老师的观点吗?为什么?
生:因为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师:是呀,瑞士政府做了通过媒体号召人们来救护小燕子的了不起的决定,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呼吁)那么老师想请你代表瑞士政府向市民呼吁,你打算怎样向市民呼吁?
生:亲爱的市民们,现在我们的朋友燕子遇到困难,请大家伸出你的手,帮帮它们吧!
生:广大的市民朋友们,这突如其来的寒潮即将夺走可爱的天使小燕子的生命,让我们用爱心拯救他们吧!
生:朋友们,请走出家门,用你温暖的手为小燕子架起生
命的桥梁吧!
生:当你轻抚小燕子柔软的羽毛,当你凝望小燕子逐步失去生气的双眼时,你的心可会疼痛?那么,市民朋友们,就请你走出家门,加入到这拯救燕子的爱心大行动中来吧!
……
这真情的呼吁,打动了很多人,瑞士人民的行动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便是呼吁的声音!这便是词语的声音!细细聆听,学生听到了真情,听到了温暖,听到了一个国家的爱心之举!
二、静赏词语的画面
有时,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甚至是一幅幅连绵持续的画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词语化为美丽的画面,灿然绽放在学生的眼里。以此,更真切地感受词语包含的意象!
如一位教师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第二自然段课例:
师:为什么作者说变化前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因为这里土地肥沃,森林茂盛,所以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
师:谢谢你提到了两个重要的词语——(师板书:土地肥沃,森林茂盛),你觉得这两个词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
生:土地肥沃。
(师指导学生查“肥沃”的意思)
师: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除了生长着茂盛的森林,还生长着什么呢?
生:树上有鸟儿,树下有老虎、狼……
师:那森林外的农田里呢?
生:有玉米、稻谷、棉花……
生:农家小院里还有鸡、鸭、鹅……
生:男人在田里劳动,女人在家里织布、煮饭。
师:是的,好一派田园风光,这地方真是物产丰富,这里的人们真是快乐自在、衣食无忧;看到这样的一幅幅画面,你会说什么呢?请写一到两句话。
生:这个片肥沃的土地真美呀!
生:我想起了陆游的《游山西村》,这真是世外桃源呀!
生:黄河,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是的,这肥沃的土地上,天上百鸟纷飞,地上走兽众多,水里鱼族畅游……一句话,这里是不可多得的人间宝地,既让同学们惊叹、赞美,更让先民们富足、快乐。来,捧起书来,把我们情感化为琅琅的读书声表现出来。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教师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用语言对词语实行情景描述,学生的想象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次第展开的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在这样的词语教学中,学生读到的不但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一曲动听的歌,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肥沃”回到了语境中,“肥沃”地生长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激荡出学生多样的感受,这样的词语教学是灵动而鲜活的。
三、深悟词语的内涵
每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词语的内涵,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搭石》的一个片断时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理所当然”这个词语:
师: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平时在家里,你觉得做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
生:理所当然的事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平时在家里,我帮妈妈
倒茶、洗碗、扫地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我在家给劳累的爸爸捶背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我为自己整理房间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跟爸爸、妈妈是什么关系呢?
生:亲人关系。
师:为亲人做事是理所当然、不求回报的。那么课文中理所当然的事是什么事?
生:课文中青年人伏下身体背老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从这里的“理所当然”体会出什么?
生:我从这里看出青年人心灵美。
生:我认为年轻人和老人可能素不相识,却伏身背他,年轻人很尊敬老人。
生: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走,说明他们相互谦让。
师:是呀,此时此刻表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但仅是画面上的美,更是一种看不见的美——心灵美。
师:你能用朗读表达吗? (生读第4自然段)
师:再读读这段话,还有哪些词也让人感受到人们之间的谦让和尊老爱幼是理所当然的?(生读)
师:我也读读,听听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把“如果……总会……才……”“假如……总要……”读漏了。
师:有什么不同呢?
生:“总会……才……”突出了人们相互谦让,不但仅一次,每次都是这样做的。
生:“总会”说明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人们都这样做,成习惯了。
师:现在你能更好地读读这段文字吗? (生再一次读)
师: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搭石上演绎着一幕幕真情,你能试着写一写吗?
出示: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学生练笔后交流:
生:假如遇到了下雪天,老人总会带上扫把,扫落搭石上的积雪,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假如遇到了下雪天,男人总会在前一块搭石上,扶着赶集的妇女安全地过小溪,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假如遇到孩子上学,年轻人总要蹲下身子,抱着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如果有外乡人来走亲戚,妇女总会告诉他紧走搭石慢过桥,站在第一块搭石前,看着他过了河,才转身离去。
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词语教学不是蜻蜓点水般简单肤浅,而是扣住“理所当然”这个重点词语做足文章:一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教师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实例浅层意义上的理解“理所当然”这个词,唤醒了学生大脑中积极的词汇库存,既理解了该词的意思,又使学生明白既要为亲人做“理所当然”的事,更要为其他人做“理所当然”的事。二是品读比较。如何带领学生沉人词语的感性世界,解决浅尝辄止的词语理解呢?该教师则借助两组关联词,通过品读比较使学生明白“理所当然”是家乡人一种习惯使然,是一种民俗使然,更是家乡人一种心灵使然。三是情境体验。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把词语置身于一定的语境中,并通过语言的使用表达出来。这位教师最高明之处是把所学习的词语借助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实行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