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
《2024年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看电影《刮痧》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看电影《刮痧》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以一个华人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种种磨合和碰撞为主线,深刻展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借助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理论来探究其中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分析这部电影如何展示了中美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性别角色、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探讨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理论霍夫斯塔德提出了四个主要的文化价值观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性别角色以及社会交往方式。
这些维度为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刮痧》中的文化差异体现1. 权力距离的差异电影中,美国社会相对权力距离较小,强调平等和民主。
而中国社会则存在较大的权力距离,尊重长辈和权威。
这种差异在家庭关系、工作场合以及社会活动中均有体现。
在处理冲突和决策时,两国的态度和方式都截然不同。
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电影中,美国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集体主义,重视家庭、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这种差异在人物角色、情感表达以及社交习惯中都有所体现。
3. 性别角色的差异电影展现了中美两国在性别角色方面的差异。
美国文化中,男女平等观念较为普遍,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享有更多权利。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性别角色的分工较为明确,家庭和社会对男女的期望有所不同。
4. 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电影中,中美两国的社交方式和习惯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文化注重开放、直接和独立的交往方式,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关系、情感和互动的交往方式。
这种差异在处理人际关系、沟通方式和礼仪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四、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与尊重电影《刮痧》通过讲述一个华人在异国他乡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时,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学会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2024年《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刮痧》: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度体现电影《刮痧》以其独特的情节和深入的文化洞察,向观众展现了两国文化的不同风貌。
在对比和交融之中,该片展示了中美文化的深刻差异。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电影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背景与情节的对比《刮痧》的背景设置和情节发展充分体现了中美文化的不同。
在美国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影片以一位中国父亲因儿子在学校被同学误解为“刮痧”而卷入一场文化冲突为主线。
这个情节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能看似平常,但在美国则会引起强烈的文化冲击。
这种背景和情节的差异,正是两国文化差异的体现。
二、家庭观念的差异电影中,中国家庭观念的重视和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和责任义务。
而在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更为显著,个人权利和自由得到更广泛的尊重和保护。
这种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处理方式、对家庭成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三、教育观念的异同教育观念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规划,而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电影中,这种教育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时的方式不同。
中国家长更倾向于通过沟通和引导来解决问题,而美国家长则更注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
四、沟通方式的差异电影中,中美的沟通方式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的是直接性和含蓄性,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开放性和直接性。
在处理问题和沟通时,两国人民往往会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电影通过这些细节展示了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并提供了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
五、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电影在展现文化差异的同时,也探讨了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
在处理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时,中美的价值观有时会产生冲突,但也会在冲突中找到融合的可能性。
这种融合与冲突的探讨,使得电影更具深度和广度。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刮痧》无疑是中国史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成功的电影之一。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欢迎查看。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一随着全球化潮流的兴起,跨文化交际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刮痧》观后感:对电影《刮痧》中文化差异的认识。
观看了《刮痧》后也真正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电影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影响跨文化交际。
首先是价值观念的不同,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
中美对于动与静的认知不同,中国人强调"静",更加注重做人。
而西方包括美国则强调"动",更加注重做事,注重个人主义,注重隐私。
如影片中,在颁奖晚会上大同对自己儿子的教育,采用拍打甚至被朋友看作是暴力的手段,这种对人的教育方式是不被美国人所接受的。
再就是对待变化的态度上,中国人注重求稳而美国人则注重求变。
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大同的父亲体现的尤为明显。
大同的父亲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霍在美国的工作、生活状况,并最终客死他乡让他很是伤感,这也是最终使自己返回北京"落叶归根"的一大因素,中学生作文《《刮痧》观后感:对电影《刮痧》中文化差异的认识》。
还有对于人的天性的认识,中国人主张性本善,对他人常有恻隐之心;而美国人主张性本恶,对他人也要用法度来规范其行为,绳之以法。
如影片中大同的美国朋友昆兰在法庭上作证时并没有因私情而偏袒大同,而是讲出自己所看到的事实,作为中国人的大同却不能理解朋友的这种做法。
其次是民族性格的不同,这是文化特制的外化表现。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注重情感本位,讲求内敛含蓄,谦逊恭敬;而美国人则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讲求坦率真诚,注重个人隐私。
在影片开始,大同和朋友一起进入颁奖大厅前,有很多人在门前搞反对游戏等活动,而美国警方则不会去制止,这体现了他们尊重言论自由。
刮痧观后感文化差异1000字5篇
刮痧观后感文化差异1000字5篇文化差异的指标不会只有四个。
但即使只考虑这四个文化差异指标,且认为每个指标也都只有两种情况,按照排列组合来分析,也可能有68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
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法,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刮痧观后感文化差异10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刮痧观后感文化差异1000字(1)电影的开端,便是中美文化的第一次碰撞,许大同认为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美国人,美国是一个充满机遇,凭着个人努力便可以改变命运的世界,中国社会中也许家世背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更为决定的作用。
对于渴望成功,怀有梦想的年轻人来说,美国的社会也许更有吸引力,从许大同的一句" I love America. This is my piece of America dream."中可以看出,他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可是从他打儿子,以及他在家庭伦理观,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所刻下的深深的印迹。
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这是不需要思考便可以做出的本能反应。
因为要替他父亲办绿卡,他承认是他给他儿子刮痧,对家庭和家人的重视,这也是我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如自古便有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他在法庭上与控方律师以及法官的各种对峙,刮痧也好,父亲管教儿子也好,我们都看到许大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这种认同不同于他对美国文化的认同,对于美国文化,就好像现代社会中,大家会对现实不满,对社会现象充满怨言,然后对比西方国家,认为他们国民素质高,国家自由、民主、开放之类的,这更多的是在一种外显的认同,并且一般来说,大家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西方社会去体验,大部分的了解来自于其他人的转述。
而对于自己的文化,由于从出生便完全浸入这种文化,一言一行都受其规范、影响,这种认同更多的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与本能融为一体。
虽然中国一般被划分到集体主义文化之中,但是中国的集体主义与日本的集体主义又是有很大区别的,即中国人真正认同,或者是大部分人完全认同的集体是由血缘亲族维系起来的家庭或者家族,而走出家庭,社会上的集体其实是很难让其成员真正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
《2024年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看电影《刮痧》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看电影《刮痧》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展现中美文化差异的影片,通过细腻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让观众深刻体验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的差异。
本文将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角度出发,分析电影中展现的中美文化差异,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霍夫斯塔德提出了文化价值观的概念,其中包括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情感定向以及时间定向等方面。
这些价值观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分别阐述这些价值观在电影《刮痧》中的体现。
三、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 权力距离在电影中,中美两国在权力距离方面的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
美国社会相对平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社会则更注重集体利益和权力层级。
在处理家庭矛盾、职场竞争等方面,中美两国的处理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电影中还展现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差异。
美国文化注重个人发展、独立性和自由度,而中国文化则更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处理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工作关系时,这种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
3. 情感定向情感定向是指一个社会在表达和处理情感方面的倾向。
在电影中,中美两国在情感表达、情感控制以及情感认同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文化鼓励情感的自由表达和分享,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情感的内在修养和含蓄表达。
4. 时间定向时间定向是指一个社会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电影中,中美两国在时间观念、时间分配以及时间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文化注重效率和时间管理,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时间的利用和与他人的互动。
四、结论通过对电影《刮痧》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美文化在霍夫斯塔德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在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上有所体现,还在社会交往和国际交流中产生深远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增强文化理解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刮痧》观后感精选10篇
《刮痧》观后感精选10篇《刮痧》是一部由郑晓龙执导,梁家辉 / 蒋雯丽 / 朱旭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刮痧》观后感(一):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刮痧《刮痧》可以说是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一部典型影片。
作为中国人,其实是很能理解那一家人的种种做法的,无可厚非,可是,只因他们生活在美国,所以,那样的行为就与美国文化格格不入了····《刮痧》观后感(二):miss其实我不明白为什么,看着看着怎么就眼泪像大雨滂沱一样地落下呢……我感动所有电影里关于父亲的情节,看着孩子和父亲的对话、对视、互动,感觉陌生又熟悉又怀念。
爸爸,我爱你。
我想念你。
《刮痧》观后感(三):文化的差异。
一个描述亲情的故事。
影片以中西文化对撞为题材。
极力强调亲人间的情感。
从矛盾生起到冰释前嫌。
影片大打温情牌。
是部不错的温馨贺岁片。
值得推荐的是片中几个主人公的演技确实不错。
《刮痧》观后感(四):感人而深具内涵内容正如其简介一样。
总体感觉一个词:感动。
!简宁对问题“为什么大同替爸爸顶‘虐待’小孩的罪名”给予的答案是”“because he is a Chinese.”这话真够震撼人心。
!。
无疑是对中国人的赞美!《刮痧》观后感(五):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爱《刮痧》中许大同父亲对许大同想逃离美国时说的话:“生活,就是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但每个人要学着去生活。
他父亲很好的教育了他。
为他教育他自己儿子做了榜样。
这个世界上父爱母爱永远是最伟大的。
电影中许大同为了给他儿子一个圣诞礼物,圣诞夜爬上自己被不允许进的住房给孩子当圣诞老人和送礼物。
《刮痧》观后感(六):感知爱需要被证明吗?爱需要用心去体会。
当传统深厚并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文化遇到西方实证主义的理性文化,就像一个文科生遇见一个理科生,很多东西,不能理解。
不是所东西科学都能解释的,它不是万能的。
如果什么都要讲科学,那么科学也就是一种迷信了。
《2024年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电影《刮痧》是一部深入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影片,通过主人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设定、价值观等方面入手,浅析电影中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情节与人物设定中的文化差异电影《刮痧》以主人公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生活事件,展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在情节和人物设定上,电影突出了中美文化的不同特点。
1. 家庭观念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十分重要,家庭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依赖。
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更为突出。
电影中,主人公在美国的家庭生活中,面临着与美国妻子和孩子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沟通问题。
这种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社交礼仪的差异中国和美国的社交礼仪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参加美国朋友的聚会时,由于不熟悉美国社交礼仪而闹出了许多笑话。
这反映了中美两国在社交礼仪方面的差异,也展示了主人公在适应美国文化过程中的困难。
二、价值观的差异电影《刮痧》还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展示了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而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他的美国朋友则更倾向于个人主义的选择。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尊重与面子在中国文化中,尊重和面子十分重要。
而在美国文化中,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更为突出。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往往会考虑到尊重和面子的因素,而他的美国朋友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也影响了电影中人物的行为和决策。
三、文化交流与融合尽管《刮痧》展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但电影也展示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可能性。
1. 相互理解与包容在电影中,主人公通过与美国朋友的交流和相处,逐渐了解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他的美国朋友也通过了解中国文化,对刮痧等中国传统疗法产生了兴趣。
刮痧电影文化差异观后感
刮痧电影文化差异观后感有人说《刮痧》只不过是一部影片,只是一种艺术,不足以说明什么。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艺术除了高于生活之外,它还是来自于生活。
那么你知道《刮痧》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刮痧电影文化差异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421848刮痧电影文化差异观后感1总是认为,在美国的中国人只要解决了绿卡的问题,那么就相当于在那里定足了,稳定了。
可是看完《刮痧》之后,就不觉得了,更多的明白的是在异国国人的艰辛。
许大同有了荣誉有了房子有了车子,老婆和儿子都有,可是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种族差异是其中最主要的,那里面的文化问题是不可逾越的,不可解决的,这是几千年下来的问题。
刮痧,在身上刮出一条一条的,片中所说的,像烤牛排一样鲜红的印子。
就是这样的印迹,就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
在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从未走出国门看世界的孩子来说,完全不能想象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问题。
可是看了这部片子之后,却会觉得在一个文化相通的地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这部片子的感情个性细腻,一路下来扣住观众的心,丝毫不放松。
100分钟下来,欢笑、泪水,从未停歇。
至少,我能够明确的感受到那里面表达的情感。
在异乡巨大的压力之下的无奈和苦苦忍耐;应对文化差异的无能为力。
觉得这部片子不容易,就像人生。
刮痧最让我感触的就是那里面的父爱了吧。
那种男生之间的爱。
是那么的深厚,是职责和承担。
就像刮痧,一下一下,最开始没感觉,慢慢的,身体会感受到热,最终身上留下触目的印迹,可是换来的却是一身的简单。
男生之间就是这样吧,不着痕迹,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父爱,就是这样,深厚却不言语。
可是,回首是一片的触目惊心,那都是动人的场景。
所以,父爱也总是外人看得真切,就像刮痧。
老许和许大同之间的父爱是老北京男生的爱。
是承担和隐忍。
老徐来美国,是应了许大同的邀请吧,也想看看自我的孙子。
一个在中国也是知识分子的老人只身一人来到美国,一句抱怨也没有,哪怕听不懂,不能说,可是用自我的眼睛,慢慢观察,细细相处。
《2024年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绘,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本文将通过对电影的深入分析,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电影概述《刮痧》是一部以家庭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中国父亲在美国因刮痧疗法引发的一系列文化冲突和误解的故事。
影片中不仅展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两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亲情。
三、文化差异的体现1. 价值观差异:在电影中,中美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明显不同。
美国人更加重视个人主义和自由,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家庭观念和集体意识。
在面对家庭危机时,中国父亲选择了用传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这种方式在美国却被视为陌生和不可理解。
2. 沟通方式:中美两国的沟通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电影中,中国人在沟通时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亲情关系,而美国人则更加注重直接和坦率。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交流时产生误解和冲突。
3. 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上,中美两国也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在电影中,中国人通过刮痧疗法来维护健康,而美国则更倾向于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来治疗疾病。
这种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在对待健康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态度。
四、文化差异的影响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差异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冲突,使得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
同时,这些文化差异也使得情节发展更加曲折有趣。
此外,电影还通过这些文化差异展示了中美两国的独特魅力,使观众对两种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解决文化差异的方法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在电影中,中国父亲通过耐心解释和展示刮痧疗法的原理和效果,逐渐赢得了美国人的理解和接受。
这表明了沟通、理解和尊重在解决文化差异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式来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六、结论电影《刮痧》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电影《刮痧》观后感(精选23篇)
电影《刮痧》观后感〔精选23篇〕电影《刮痧》观后感〔精选23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可以给我们不少启示,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意应付就可以,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刮痧》观后感,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有所帮助。
电影《刮痧》观后感篇1《刮痧》这部电影借一件小事反映了中美文化〔或者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电影中许大同的父亲的一句话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他说,刮痧在中国已经几千年了,怎么一到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呢?其实说不清楚的何止是刮痧这种传统的中医疗法。
象许大同代替父亲成认是自己给孩子“刮痧”,许大同对上司说的“我打孩子是对你的尊重”等等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在上司桑兰那里又何曾得到理解和认同。
中国传统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两千年儒家文化孕育下的华夏民族,忠孝礼仪深化人心。
民族思想,爱国情操,是每一个公民,更加感性化。
美国现代文明国家,区区三百年历史,但短暂的历史恰恰使这个国家更容易承受新的思想,没有思想的负担。
现代的国家,主要表达在他的法律之上。
法理,深化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依法办事,是这个国家更制度化,更标准化。
当两个文明国家相撞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中国,两千年的开展与延绵,社会每个方面,人们都拥有他们祖先的经历,人们的行为准那么,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的默许,也就是一套自己人公认的行为标准。
美国,短暂的历史,决定他必须有一套自己人必须成认的社会准那么。
而此要在短暂的时间里是实现,就必须依靠明文规定也就是法。
两个文明各自独立,没有好与坏,中国,你不能说他不行,因为他的民族依靠这个几千年就没有走过____的道路。
美国,你不能说他不行,因为他的现代民主,是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望尘莫及。
美国,法律深化到社会每一个角度,每件事都将法律,涉及到人的就要讲____,孩子,一个敏感的话题,父母教育孩子,在中国人眼里,天经地义,深化人心,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要保护孩子的合法权利,不允许他受到不合理的待遇。
《2024年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看电影《刮痧》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看电影《刮痧》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部电影以一位中国父亲在美国面对的种种文化冲突为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角度来观察和解析中美文化差异的独特视角。
本文将结合霍夫斯塔德的文化观点,对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深入分析。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霍夫斯塔德是一位著名的跨文化研究学者,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化价值观的理论。
其中,他强调了不同文化在权力距离、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性别角色、社会不确定性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三、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 权力距离:在电影中,中国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尊卑关系等权力关系较为明显,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强调的等级和权力距离。
而美国社会则更加注重平等和民主,这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如父亲与邻居的相处方式等。
2.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家庭和集体的利益。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为了维护家庭荣誉而努力解决问题。
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体主义,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表现为父亲与美国社会的冲突和摩擦。
3. 性别角色:在性别角色方面,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家庭中男女角色的分工和期望有所不同。
而在美国社会中,性别角色的划分则相对更为平等和灵活。
4. 社会不确定性:中国文化相对更加注重稳定性和权威性,而美国社会则更加开放和自由。
在电影中,父亲在面对社会不确定性时,需要适应和学习美国的规则和制度,这也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四、结论电影《刮痧》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性别角色和社会不确定性等方面。
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这些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2024年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范文
《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和差异》篇一电影《刮痧》折射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差异电影《刮痧》是一部深度展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佳作,通过对人物、情节以及环境等多角度的细腻刻画,不仅将两方的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
一、文化习俗的冲突电影中,父亲因为刮痧这一传统中医治疗手法,而在西方社会引起了误解和争议。
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人行为的文化冲突体现,更是东西方在文化习俗上存在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刮痧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社会,由于缺乏对这一文化的了解,很容易将其视为一种异类或是不科学的疗法。
这种文化习俗的冲突在电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也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认知上的巨大差异。
二、价值观的差异电影中的人物在面对家庭、事业、爱情等方面的选择时,往往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父亲在面对家庭危机时,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问题,而西方社会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反映了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
这种不同导致了两方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态度和思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社会环境的差异电影中展示了中国家庭与美国社会的环境差异。
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家庭观念尤为重要,家族成员之间往往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而在美国社会中,虽然也有家庭观念,但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这种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和选择。
同时,这也反映了中西方在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
四、沟通方式的差异电影中还展示了中西方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沟通方式中,往往更注重面子和人情,喜欢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在电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也反映了中西方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同方式。
五、电影对文化差异的反思电影《刮痧》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让我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刮痧》观后感(精选5篇)
电影《刮痧》观后感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刮痧》观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刮痧》观后感1随着全球化潮流的兴起,跨文化交际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对电影《刮痧》中文化差异的认识。
观看了《刮痧》后也真正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电影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影响跨文化交际。
首先是价值观念的不同,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
中美对于动与静的认知不同,中国人强调"静",更加注重做人。
而西方包括美国则强调"动",更加注重做事,注重个人主义,注重隐私。
如影片中,在颁奖晚会上大同对自己儿子的教育,采用拍打甚至被朋友看作是暴力的手段,这种对人的教育方式是不被美国人所接受的。
再就是对待变化的态度上,中国人注重求稳而美国人则注重求变。
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大同的父亲体现的尤为明显。
大同的父亲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霍在美国的工作、生活状况,并最终客死他乡让他很是伤感,这也是最终使自己返回北京"落叶归根"的一大因素。
还有对于人的天性的认识,中国人主张性本善,对他人常有恻隐之心;而美国人主张性本恶,对他人也要用法度来规范其行为,绳之以法。
如影片中大同的美国朋友昆兰在法庭上作证时并没有因私情而偏袒大同,而是讲出自己所看到的事实,作为中国人的大同却不能理解朋友的这种做法。
其次是民族性格的不同,这是文化特制的外化表现。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注重情感本位,讲求内敛含蓄,谦逊恭敬;而美国人则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讲求坦率真诚,注重个人隐私。
在影片开始,大同和朋友一起进入颁奖大厅前,有很多人在门前搞反对游戏等活动,而美国警方则不会去制止,这体现了他们尊重言论自由。
再就是自然环境不同也会造成文化差异。
亚洲的自然环境使得中国人更具有群体意识,并且很注重讲究等级次序,长幼有别;而在美国则是更主张自由平等,上级与下级之间也没有强烈的等级意识。
刮痧电影的观后感5篇
刮痧电影的观后感5篇刮痧电影的观后感5篇刮痧电影的观后感《刮痧》是一部中国大陆拍摄的以中国传统中医中刮痧治疗方法为载体,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影片,移居美国的华人许大同的孩子感冒了,华人家庭用刮痧方法治疗,但却意外遭到儿童保护组织的控告,因为他们认为许大同有虐待儿童的嫌疑,这场误会最终虽然消除了,但却给许大同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看完成这部电影,让人没有办法感到轻松,我一方面为梁家辉饰演的父亲许大同对孩子、家人的深情所感动,另一方面也对中、西方文化之间巨大的鸿沟,以及相互了解的不对称性而感到惋惜。
中、西方两种文明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可避免,要消除这种文化隔阂,就必须要相互增进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消除误会,但很遗憾的是,中、西方两种文明的交流,双方的态度和主动性都不一样,是非常地不对称,也就是说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了解的程度,远远大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从片中可能看出,许大同一开始对美国的生活是非常向往,似乎已经融入西方主流社会,但这都是许大同自己的努力适应,他们能够在西方人主导的社会中有所作为,说明他们非常了解西方文化,但“刮痧”事件发生后,让许大同一家感到震惊的是,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不知晓,甚至有些误解和歪曲,比方说片中对方律师对“刮痧”、“孙悟空”这些中国元素的解释,可以说完全是污蔑了,就算是这名律师是有意而为之,而法官、许大同的老板等对此也毫无认识,这就是文化交流的不对称性所造成的。
这种文化交流的不对称性,造成文化相互认知的不同,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远远大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而文化交流的不对称性,又是和国家实力相对称的,目前西方文化是世界主流的文化,就是因为西方的国家通常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所以西方人自身就会产生一种文化优越感,所以他们就不可能主动去了解别的民族文化传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但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增进文化交流,不仅仅我们要多多学习西方文化,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将本民族的文化向世界传播,过去我们就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连中国自己也要贬低自己的传统,试想现在中国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刮痧”,有多少人看病会想到看中医,这了难怪“端午节”也被别人抢注了,筷子也被西方人认为是日本人发明的,等等诸如此类,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强大了,自然而然地学习中国文化的人增加了,我相信像电影中“刮痧”这样的误会会越来越少。
《2024年《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刮痧》:电影中揭示的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入思考一、引言《刮痧》是一部揭示中美文化差异的优秀电影。
电影中以家庭生活为背景,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本文将从文化、家庭观念、价值观念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部电影所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二、电影中的文化差异1. 家庭观念的差异在《刮痧》中,中国家庭的观念和美国家庭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家庭注重家庭的整体性和和谐性,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亲情和责任感。
而美国家庭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相对较为清晰。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体现在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沟通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态度等方面。
2. 价值观念的差异中美两国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尊重长辈、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美德。
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通过角色的行为和决策得以体现,也使得观众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
3. 医疗文化的差异电影《刮痧》中还涉及到医疗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医疗文化注重的是整体性和平衡性,强调预防和调理。
而美国医疗文化则更注重科学和技术的运用,强调治疗和治愈。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的医疗场景中得以体现,也反映了两种文化在面对健康和疾病时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三、电影对文化差异的启示《刮痧》这部电影让观众对中美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学会包容和欣赏异国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自尊,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四、结论《刮痧》这部电影通过家庭生活这一主题,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碰撞。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家庭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还涉及到医疗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024年《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刮痧》: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刻体现电影《刮痧》作为一部跨越文化背景的作品,巧妙地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两种文化在处理家庭、亲情、工作等方面的不同方式,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个体和家庭的影响。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塑造、价值观等方面,探讨《刮痧》所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情节设定与文化背景《刮痧》的情节围绕一个中国父亲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展开,涉及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电影中,中国父亲因为工作原因被卷入一场官司,被迫与他的美国同事、朋友以及家庭成员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情节设定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使得观众可以从中观察到中美两国在家庭观念、工作态度、社交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二、人物塑造与文化差异在电影中,中国父亲的形象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注重家庭观念,孝顺父母,关爱子女,对工作认真负责。
而他的美国同事和朋友则更多地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特点,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对家庭观念的理解与中国人有所不同。
这种人物塑造的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
三、家庭观念的差异家庭观念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刮痧》中,中国父亲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努力工作,与家人之间的互动充满关爱和亲情。
而在美国文化中,虽然家庭依然重要,但个人独立和自由也是不可忽视的价值。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种文化在家庭观念上的不同。
四、工作态度的差异工作态度是另一种明显的文化差异。
《刮痧》中的中国父亲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注重细节和效率。
而他的美国同事则更加注重工作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工作价值观上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工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在美国文化中,工作更多地是一种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幸福的方式。
五、社交习惯的差异社交习惯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刮痧》中,中国人在社交场合注重礼貌和尊重,强调和谐与融洽。
《2024年《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刮痧》: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折射一、引言《刮痧》是一部讲述中国父亲在美国家庭中的生活、文化和情感纠葛的影片。
它以小家庭的生活作为镜子,生动地折射出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本篇文章将从电影内容、价值观、交流方式等方面,深入探讨《刮痧》所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二、电影内容中的文化差异1. 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中,中国父亲与美国妻子之间的家庭观念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家庭注重家庭的整体性和家族荣誉,而美国家庭则更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
这种差异在家庭决策、亲情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2. 价值观的差异中美两国的价值观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电影中,中国父亲重视亲情、友情和道义,而美国社会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这种差异在处理家庭问题、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三、电影中体现的交流方式差异1. 沟通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在沟通时往往更注重委婉、含蓄,而美国人则更直接、坦率。
在电影中,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双方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2. 处理冲突的方式在面对冲突时,中国家庭往往更倾向于通过协商和妥协来解决问题,而美国家庭则更倾向于通过沟通和辩论来解决问题。
这种处理冲突的方式的差异在电影中也得到了体现。
四、电影如何呈现文化差异的影响电影通过主人公的视角,生动地展示了文化差异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家庭关系上,还体现在社会关系、工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同时,电影也通过情节和人物塑造,让观众对中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五、从《刮痧》看文化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刮痧》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对立或冲突,而是展示了一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电影中的人物通过互相尊重和理解,逐渐化解了矛盾和冲突,展现了中美文化的共融和互补。
这种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精神,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刮痧》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成功地将中美文化差异呈现给观众。
电影中的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家庭观念、价值观和交流方式等方面,还涉及到社会关系、工作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观看电影刮痧(精选5篇)
通过观看电影刮痧(精选5篇)第一篇:通过观看电影刮痧通过观看电影刮痧,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刮痧》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的是,电脑动画设计师许大同与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有成,儿子丹尼斯聪明可爱,一家人和睦幸福。
许大同的老父亲从中国来探亲。
一天,丹尼斯患感冒,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
但没过几天,丹尼斯因不慎碰伤,被大同送进医院。
医生发现孩子背上有紫红色的刮痕,认为他受到了家长的虐待。
于是大同被保护儿童权益的机构以虐待儿童的罪名送上了法庭。
大同辩解那不是伤痕,是刮痧,一种中医疗法,但却苦于无法证明,并且家中曾经发生的许多与西方文化传统不同的事情,使法院判他败诉。
许大同输了官司又丢了工作。
老父对于自己给孙子刮痧引发这么多变故非常内疚,找到许大同的同事,用打手势的方式向这个美国同事解释。
许大同思子心切,冒险从外面爬楼进自己的家看儿子。
最终,大同的同事和保护儿童权益机构的工作人员理解了刮痧,一家人终于团聚。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刮痧》这部电影,把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电影让我们在欣赏感人的故事情节之外,还感受着中西文化的差异。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一、在对待亲情方面的差异。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最初,许大同对付美国社会的生活和工作都游刃有余,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成长中濡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就已经烟消云散。
电影《刮痧》观后感范文五篇分享
电影《刮痧》观后感范文五篇分享《刮痧》该片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讲述了华人在国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故事。
接下来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电影《刮痧》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电影《刮痧》观后感范文一通过电影能看到中外文化中的差异,当然文化无所谓好坏,但是通过文化背后折射的现代行为规范、法制是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的。
比如电影中主要矛盾是刮痧,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文化交流引起的,但另一面更重要的是美国法治的严格性引起的。
看电影时,我们为中国的一家人感到难过惋惜焦急的同时,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美国法制性!想象一下,在中国会引起这么多事吗?首先大家没这么高的法律意识,那么当同一个中国医生看到孩子背上的"伤痕"(假设她真的认为是伤痕),她会想到去利用法律去保护这个孩子吗?也许只是从人道上惋惜下,然后和身边的同事说说怎么对待这件事,大家也一起探讨下当前一些家庭暴力现状然后一起感慨无能为力下,也就过去了。
或者说医生和同事法制意识是比较高的,他们想保护这个孩子,那么第一步他们要找谁,似乎在中国这个看起来本应该很清楚的事却是困难的第一步,他们经过一番咨询找到了儿童保障的单位,那么接下来,儿童保障单位会有专门的行动组去全权处理这件事么?尚且是像电影中的这么用心用力,俨然孩子是他们自己的一样!在中国很多时候要借助媒体之手才有这样的效果吧!在中国,那么电影中的一家人也许完全就不会惹来这么多麻烦,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从这些一环环中去阻止这件事。
所以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应该反省!中国在发展,法制的`健全化是必经之路再看教育方面,面对小孩子犯错的时候,中美家长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式。
中国家庭常常采取的是殴打,那么理由呢---儿子是我生的,我想怎样就怎样。
打是亲骂是爱。
更甚至还有梁家辉扮演的男主角面对朋友那句"我打我儿子我是为了给你面子"!这些背后折射的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比如长幼有序…(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客人多时,孩子是不能上餐桌的)在中国孩子是不被当做一个个体看待的,他们更多的是附属家长的!那么什么时候才有"独立"的权利呢!这个恐怕要很久了!也许18岁以后,甚至也许要成家立业后吧!所以中国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很多时候比之美国的会缺乏自足独立性!因为在他们的成长的环境中,在很长时间是不被当做个体看待的。
电影刮痧观后感范文五篇
电影刮痧观后感范文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电影《刮痧》观后感范文一通过电影能看到中外文化中的差异,当然文化无所谓好坏,但是通过文化背后折射的现代行为规范、法制是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的。
比如电影中主要矛盾是刮痧,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文化交流引起的,但另一面更重要的是美国法治的严格性引起的。
看电影时,我们为中国的一家人感到难过惋惜焦急的同时,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美国法制性!想象一下,在中国会引起这么多事吗?首先大家没这么高的法律意识,那么当同一个中国医生看到孩子背上的"伤痕"(假设她真的认为是伤痕),她会想到去利用法律去保护这个孩子吗?也许只是从人道上惋惜下,然后和身边的同事说说怎么对待这件事,大家也一起探讨下当前一些家庭暴力现状然后一起感慨无能为力下,也就过去了。
或者说医生和同事法制意识是比较高的,他们想保护这个孩子,那么第一步他们要找谁,似乎在中国这个看起来本应该很清楚的事却是困难的第一步,他们经过一番咨询找到了儿童保障的单位,那么接下来,儿童保障单位会有专门的行动组去全权处理这件事么?尚且是像电影中的这么用心用力,俨然孩子是他们自己的一样!在中国很多时候要借助媒体之手才有这样的效果吧!在中国,那么电影中的一家人也许完全就不会惹来这么多麻烦,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从这些一环环中去阻止这件事。
所以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应该反省!中国在发展,法制的`健全化是必经之路再看教育方面,面对小孩子犯错的时候,中美家长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式。
中国家庭常常采取的是殴打,那么理由呢---儿子是我生的,我想怎样就怎样。
打是亲骂是爱。
更甚至还有梁家辉扮演的男主角面对朋友那句"我打我儿子我是为了给你面子"!这些背后折射的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比如长幼有序…(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客人多时,孩子是不能上餐桌的)在中国孩子是不被当做一个个体看待的,他们更多的是附属家长的!那么什么时候才有"独立"的权利呢!这个恐怕要很久了!也许18岁以后,甚至也许要成家立业后吧!所以中国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很多时候比之美国的会缺乏自足独立性!因为在他们的成长的环境中,在很长时间是不被当做个体看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刮痧》无疑是中国史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成功的电影之一。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欢迎查看。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一随着全球化潮流的兴起,跨文化交际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刮痧》观后感:对电影《刮痧》中文化差异的认识。
观看了《刮痧》后也真正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电影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影响跨文化交际。
首先是价值观念的不同,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
中美对于动与静的认知不同,中国人强调"静",更加注重做人。
而西方包括美国则强调"动",更加注重做事,注重个人主义,注重隐私。
如影片中,在颁奖晚会上大同对自己儿子的教育,采用拍打甚至被朋友看作是暴力的手段,这种对人的教育方式是不被美国人所接受的。
再就是对待变化的态度上,中国人注重求稳而美国人则注重求变。
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大同的父亲体现的尤为明显。
大同的父亲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霍在美国的工作、生活状况,并最终客死他乡让他很是伤感,这也是最终使自己返回北京"落叶归根"的一大因素,中学生作文《《刮痧》观后感:对电影《刮痧》中文化差异的认识》。
还有对于人的天性的认识,中国人主张性本善,对他人常有恻隐之心;而美国人主张性本恶,对他人也要用法度来规范其行为,绳之以法。
如影片中大同的美国朋友昆兰在法庭上作证时并没有因私情而偏袒大同,而是讲出自己所看到的事实,作为中国人的大同却不能理解朋友的这种做法。
其次是民族性格的不同,这是文化特制的外化表现。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注重情感本位,讲求内敛含蓄,谦逊恭敬;而美国人则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讲求坦率真诚,注重个人隐私。
在影片开始,大同和朋友一起进入颁奖大厅前,有很多人在门前搞反对游戏等活动,而美国警方则不会去制止,这体现了他们尊重言论自由。
再就是自然环境不同也会造成文化差异。
亚洲的自然环境使得中国人更具有群体意识,并且很注重讲究等级次序,长幼有别;而在美国则是更主张自由平等,上级与下级之间也没有强烈的等级意识。
电影中,男主角与他的老板之间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很好的朋友,而在中国自己与自己的老板是很好的朋友关系的情况却是很少。
这就体现了中美的不同。
这部电影让我更加认识到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专业的重要性。
我们是任重而道远。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更加充分的认识到这种差异,才能更好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家庭观念,婚姻观念,法律观念以及友情观念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中西方在行为处事上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不同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只有融合,理解,包容才会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在教育,法律,亲情,友情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使两种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合。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的观点,直到现在还有一直被热议的棍棒底下的北大生,清华生,我们中国人认为严厉是成功的途径。
其中“父为子纲”就是儿子必须听取父亲的话,同时父亲也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
记得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当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许大同让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肯,他就打了丹尼斯一巴掌。
当时约翰,作为一个美国人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许大同要打孩子,这在美国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而许大同的解释到是为了给约翰面子,中国人认为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是尊重别人的一种方式,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因此约翰当时说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
西方教育子女时注重他们个人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美国小孩子如果在画板上胡乱涂鸦家长肯定不会训斥小孩子,因为那是他们培养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而如果放在中国,中国家长肯定会手把手教,让孩子画一些已经有的成型的,具体的东西。
美国文化崇尚自由和独立,认为孩子是社会的财富,人人是平等的,西方人认为孩子有自己的隐私,有他们自己的圈子,而这种隐私神圣不可侵犯。
法律是保障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任何国家都有自己明确的法律,中西方文化在法律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往往面对法律时掺杂了许多了个人情感,而与东方法律观念不同,美国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柏拉图,西方文化一直坚持理性的正义,坚持对权力的保证和对自由的追求,西方古希腊文化的理性对西方法律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理性,公平,正义是西方法律的代名词,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力,而且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西方人重视客观事实,喜欢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事情。
电影中许大同的父亲因为在美国的中国好友老霍的死亡而停留在警察局,许大同着急去接父亲而没有在晚上陪丹尼斯,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而在美国则认为这种现象违返法律,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还有就是许大同为了他的父亲能顺利拿到美国绿卡,而撒谎说是他给丹尼斯刮痧的,在西方国家,如果一个人不诚实,说明他失去了诚信,他在社会上是不被认可的,当约翰发现许大同为其父亲“顶罪时”,他不能理解的看着简宁,简宁说道“因为他是中国人”,当然在我们中国顶罪也是一种不理智,违法的行为,但是我们会说这是一种亲情,而且说许大同是孝顺的。
中西方文化在亲情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重视个人,个人的发展,老人一般与年轻人分开住,而且老年人也不太愿意打扰年轻人,而中国“百善孝为先”不孝顺的骂名一般人是承担不起的。
在电影中许大同为了不让父亲单独一个人留在北京,而将父亲接到美国和他们住在一起,而父亲在中国住惯了,在美国不适应,文化,语言,礼仪,习俗各方面的不同导致父亲最后的归国。
在西方人看来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融到一块,住在一起不一定就意味着孝顺。
在西方,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个人主义,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
4.友情观念中西方文化中,友情呈现的含义是不同的,中国人重视友情,而将友情与其他许多感情,人情混在一起,与工作之类的相联系;而在美国,他们的友情建立在一种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同时他们也将友情和其他事情分开,特别理性。
在电影中,约翰指正许大同打过儿子,许大同认为约翰背叛了他,他们那么好的关系,约翰怎么能那么说,而约翰认为事实就是事实,而不能因为朋友而去作伪证,友情的破裂最终导致许大同的辞职,他们一般将“人”“事”分开,而我们中国则是人事永远在一起,倾向于把友情和权益合二为一。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不同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我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但是只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断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礼仪风俗,这样才能很好的融入到对方的文化中,这样才会减少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才能避免因风俗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兼容并蓄、尊重、理解接纳,海纳百川才能更好的进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三这个周三,社会心理学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电影《刮痧》,是一部很老的电影,01年的,感觉演员都和现在都不大像了,但是我觉得这却是部有意义的电影,比起一些商业片。
首先,电影讲的是一家移民美国八年的年轻华裔夫妇以及他们在美国出生只会说英语的孩子。
生活本来很平静,男主人事业有为,但是这一切在他把他在北京的老父亲接到美国后就打乱了。
事起那个小男孩发烧,老人用传统中医的治疗办法给孩子刮痧,孩子背上留下了一条条红色的血印痕迹。
孩子病好了,不料却在不了解中医的美国,在一次体检中被发现,被误认为孩子受到虐待,美国社工人员要把孩子带往CWA。
这对年轻夫妇当然不愿孩子离开自己,于是CWA 要起诉他们。
男主人为了帮老父亲拿到绿卡,说是自己给孩子刮的痧。
最后,还好是在男主人这个国际友人的帮助下,和法官说清楚了什么是刮痧,取消了官司,故事圆满结束。
故事中纠结着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等。
很是感人。
尤其是老父亲为了不给年轻夫妇添麻烦决定回中国时,还有男主人在圣诞节沿着室外管道爬到9楼给孩子圣诞节礼物,实现自己圣诞节回家的承诺时,感人至深。
然而,我想,这部影片的意义不止于此。
更深层次,是对于刮痧这件事,说起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价值观的差别。
我觉得,中国人更注重感性的东西,而美国人则更是注重理性的东西。
在这部影片中,年轻夫妇传达的均是爱这个有点抽象的东西,而那些美国CWA的人员、医生、法官等只是看到了孩子背上刮痧痕迹,这个实在、能够看得见、能够作为证据的东西,包括试图证明男主人有暴力倾向,把他研发的电子游戏也作为了一个证据!这样却也显得很是死板。
在我看的美剧CSI中,物证也远比人证重要。
或者可以说,中国更是一个讲“情”的社会,美国则是更讲“法”的社会。
这些东西让我想到了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江城》,作者叫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叫何伟,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美中友好志愿者”,来到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小城涪陵市,书中是他在涪陵2年里的一些经历和感想。
这里面也讲到了一些中美两国之间的差异。
他说,中国人缺乏这样的传统,即将个人的身份认同建立在固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而不管别人怎么看待。
我觉得说的很对。
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在何伟所任教的班级里,有个非常优秀的女生,因为她真的非常优秀,然而性格又有些孤僻,所以大家都不理她。
到了第二学期,她没来上课,原来她在老家自杀了!其实我们能理解,因为她被孤立了,绝望了。
而何伟和另一个美国外教却表示相当震惊,觉得无法理解。
中国人不喜欢走自己的路,总是在乎别人的眼光,似乎自己的命运由别人控制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似乎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
一个个体,总有一层层的关系将你牢牢套在这个社会中,挣也挣不开。
不论你是升官发财,还是求职找工作,都要动用你所有的“关系网”。
我们可以毫不隐晦地讲,在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是真的靠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就像《江城》书中,何伟一开始无法理解为何在中国,那些干部们老是要举办宴席,还要在宴席上拼酒,喝得酩酊大醉。
再看美国,不说其个例,比如那些富可敌国的billionaires,或许存在花钱贿赂政府的行为,大多数人都是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乔布斯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为别人而活。
”其实美国好多富翁也是在西进运动中卖掉自己在东部的已有财富,轻装上阵,成为一名拓荒者,赶上淘金热发的家。
因此,美国更欣赏白手起家,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说实在的,美国人血液中天生有爱冒险、追求刺激的基因,因此他们无法老是在一个地方住着,总是搬家。
而中国,我们更喜欢稳定的生活,喜欢稳定的工作,比如公务员这个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