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认识及启示
马克_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郭钰
![马克_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郭钰](https://img.taocdn.com/s3/m/d05ba7d05022aaea998f0ff2.png)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经济学方法论》一书围绕“经济解释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也就是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这是本书最吸引我们的问题。
全书大致分为四大板块:望而却步的科学哲学、从波普到新的异端、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以及最后的结论部分。
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剖析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不同学者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观点以及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的关系。
文风简洁大气,逻辑思路非常严明。
作为一名研究生,广泛的深入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我们了解、掌握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研究及创新非常重要。
本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观点、方法,同时也对我的研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我想着重谈两点关于本书的见解:一是关于证伪主义的思考;二是关于本书的结论以及对我研究写作的启示。
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论点。
甚至可以说他确定了上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议论中心。
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它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影响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
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到经济学理论当中难免有些局限之处。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818563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3.png)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在读完经济学方法论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宝库。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深入学习,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经济学方法论让我明白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运用数学、统计学、逻辑学等多种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明白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经济学方法论让我认识到了经济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学科。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学理论对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解决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的问题时,经济学理论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经济学理论也能够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市场变化,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经济学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经济学方法论让我明白了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发展,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发展中,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明白了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经济学方法论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宝库。
经济学方法论
![经济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8129f4e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8.png)
经济学方法论
本文旨在探讨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济学方法论是一种分析思维方式,旨在将经济现象抽象成数字模型,并从而研究各个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范式。
其最终目标在于寻求有效的经济决策以改善社会经济水平。
首先,经济学方法论是一种分析思维方式,旨在通过提供清晰的逻辑框架,来帮助阐明各类经济问题。
它利用经济变量、经济模型、数据收集和分析来构建经济理论,并由此获得相应的结果。
它可以确保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从而使其在社会经济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其次,经济学方法论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影响经济现象的不同因素,为各种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提供有效建议。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经济规划和经济政策方案。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经济形势,为经济投资及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最后,经济学方法论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并改善社会经济水平。
它可以指导决策者更加客观、准确地识别社会问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并使用经济学方法论的结果来指导及更新经济政策。
同时,它还可以帮助个人和企业管理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从而使市场发挥最大的社会福利效益。
总之,经济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并为政府及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建议,最终
实现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目标。
最新:《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最新:《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7afa10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c.png)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摘要: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
它不仅追求科学,而且追求人性。
自科学主义出现以来,人文主义思想家开始探索人文学科的独特性。
他们正在寻找自然科学无法取代人文科学的地方,进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经济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朱成全教授所著《经济学方法论》一书进行了相关阅读,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相关概念有力全新的理解,诸多感触如下。
一、全书概况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四点:第一点,书中为我们阐述了科学哲学观,尤其是经济学的最直接的哲学基础——科学哲学。
经济学方法论在西方通常被称为经济学哲学,隶属于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
我国强调的理论创新,通常来说其实也就是哲学创新,而哲学创新第一点就在于对所有的哲学观尤其是我们的哲学观进行反思。
根据朱成全教授的理解,如果没有合理的哲学观,也不可能具有合理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经济学研究方法。
在第二点中,本书为我们论述了经济学观。
文中根基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以及社会科学具有科学特质和人文特质这一论述,指出经济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果仅仅将经济学视为科学,就是比较纯粹的科学主义的理解,这样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甚至悖论;如果仅仅将经济学视为人文,那便是人文主义的理解,就会理解不了经济学强烈地科学化追求。
在第三点中,作者反思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六大争论”——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演绎法与归纳法、证实法与证违法。
这些争论无不以科学哲学在这一方面的争论为基础。
通过对这些争论的科学哲学的透视,不难发现:不同的争论方法都是有优劣势的,应当综合谨慎利用。
在第四点中,作者为我们有代表性地介绍了经济学方法论名著与论文,第七章由朱成全教授的部分博士生执笔并对部分名篇进行了解读。
其中,“罗宾逊《经济哲学》导读”(由李立男完成)、“哈奇森《经济理论的意义与前提》导读(由刘丽艳完成)”都是在当时(本书出版年份,2011年)第一次以中文的形式概述其名篇的基本内容。
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3a755bd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0.png)
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方法论在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定义和概念方法论是一门专门研究研究方法和方法论问题的学科,其中包括对于各种方法的理论探讨、优缺点分析、适用范围、研究对象等内容。
在经济学中,方法论则是关于如何运用方法论研究经济问题的问题领域。
2. 方法论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方法论对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经济学研究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的建立:方法论对理论假设的建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通过使用对比实证方法检验各类经济学理论,在理论模型的选择和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数据采集和处理:经济学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持,而研究经济现象的数据质量、采集渠道和处理方法的合理性也对研究结论产生重要影响。
(4)研究成果的评估和论证:通过对研究方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评估和论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3. 经济学中常用的方法论在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论包括统计学、实验方法、计量经济学、数学建模等。
其中,统计学是经济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式探究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实验方法则是通过对特定变量的控制和操纵,来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
数学建模和计量经济学则是对经济学现象进行建模处理的方式,可以对数据和理论进行分析和预测。
4. 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势— 1 —随着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方法论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趋势:(1)方法综合化:在经济学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已经成为趋势,这也促进了不同方法的融合和创新。
(2)数据技术的进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越来越成熟,经济学研究会更加注重数据和计算技术,更加注重数据的分析方法以及数据的质量。
(3)国际化: 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使得国际市场、外商投资、国际对贸易以及跨国拓展等趋势不可逆转。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caef34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c.png)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1. 简介
本文是对《经济学方法论》一书的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一书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阐述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
方法,并探讨了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主要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讨论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定性研究方
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作者指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当基于客观的
数据和统计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作者还探讨了经济学的假设和模型建立的重要性。
经济学研究
需要建立清晰的假设,并使用适当的模型进行推演和预测。
作者强
调了经济学研究的紧密联系性,经济学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证之间
的平衡。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例如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区别等。
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和论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3. 总结
《经济学方法论》这本书对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研究经济学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原理,并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应当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地进行经济学研究。
只有基于实证数据和科学分析的研究结果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
注:以上为读书报告的简要概述,不对内容进行详细总结。
马克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马克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82befd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5.png)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英国]在阅读了马克·布劳格的经济方法论之后张宝华212200272021-4-9马克·布拉格的经济方法论是证伪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思想成为贯穿布拉格经济方法论的核心论点。
甚至可以说,他在20世纪80年代决定了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并将波普尔的证伪推到了经济方法论研究者的讨论中心。
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从反对科学理论来自经验归纳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出发,将科学理论视为一个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是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不断得到证实的,但是,个别的经验事实可以证伪普遍的命运,也就是说,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它的前提一定是错误的。
他认为,一个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越丰富、准确、普遍,其可证伪性和科学性就越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它涉及很多因素,影响因素复杂,甚至个人主观因素。
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经济理论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的困难首先来自奎因―杜恒的“不确定性”问题。
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孤立中被检验。
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中简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的假设,如“商品的多样性”等限制条件的非现实性;收益递减在逻辑上的不可证伪性;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完全性假设,在逻辑上可证伪但在实践上的不可证伪。
2.证伪方法论的第二个困难是,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严格执行证伪标准,这只会保护理论不被证伪,并采取防御方法来调整理论的假设或适用范围。
现代经济学家将波普主义描述为一剂难以下咽的强效药,因为一旦证伪主义被严格应用于经济论证,许多经济理论将无法生存,最终的结果是防御性保护。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675fd7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f.png)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学科,其方法论也因此成为研究者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探讨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要素经济学的方法论是指研究者在探索现实经济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的核心是“经济学假设”。
所谓经济学假设,是指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方法,运用理论或实证方法,从已知的现象中推论未知的现象,以此来预测和解释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和现象。
在实践中,经济学的方法论具有以下基本要素:抽象经济学不针对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个体,而是以抽象的、通用化的方式来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
例如,考虑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问题时,经济学并不需要具体考虑每个供应商和需求者,而是把所有供应商和需求者看成同一类型的经济主体。
非常规解释经济学尝试用非常规的方式来解释经济现象。
例如,通过建立自我利益的假设来认识市场,市场行为被视为协调经济机制,而不是土地分配或者权力颁发等行为。
数学与统计分析为了更好地描述和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经济学采用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分析方法,如微积分、概率论、回归分析等。
实证研究经济学通过实证研究来证明和验证理论假设。
例如,现代经济学家通过分析经济数据和实验,来检验理论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度。
经济学的方法学问题在实践中,经济学方法论可能涉及非常规思路,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假设的妥当性经济学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但是,经济学假设是否确切符合现实情况,存在很大争议。
例如,自我利益的假设是否符合人类行为的本质特征,尚存在不少质疑。
数据问题尽管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得到不断改进,但在研究中遇到数据问题仍然是经济学的一个挑战。
由于经济现象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通过统计学方法来展现数据的真实含义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
经验的局限性经济学研究中,尽管统计学为经济数据提供了许多指导,但是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并非总是准确。
因此,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实验性质的科学,其实验常常只限于实践中的观察和数据归纳分析,并不能像自然科学领域那样通过实验来严格证明假设的可行性。
经济学方法论
![经济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41583e0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8.png)
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方法论对于经济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种多面向的研究思路,既考虑技术原理,又考虑思想哲学,得出体系化的理论解释。
它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学的一般性原则,为复杂的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就经济学方法论的定义、历史、基本内容、价值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期为深入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
首先,经济学方法论是指一种研究经济现象的系统思想和科学方法。
它以技术原理和思想哲学思路为基础,对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实施系统分析,并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体系化解释与处理。
经济学方法论涉及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研究方法、科学技术和证据等多个层面,用以更加深入地解释和推导经济现象和经济学原理。
其次,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的古典经济学,由古希腊和古罗马哲学家对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8世纪、19世纪,随着科学发展的不断推进,经济学方法论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经济学研究由过去的传统思路转变为现代科学的技术原理,研究的范围从经济现象的表象拓展至经济原理的本质,使经济学研究更加全面,更易被理解。
此外,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学的一般性原则、定义原则、测量原则、分析原则、政策原则和发展原则等。
一般性原则是根据经济学的历史发展特点和学科角度,通过宏观和微观视角来总结出经济学研究的常规性原则;定义原则是指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经济理论和经济评价指标的定义;测量原则是指定量评价经济现象的变化;分析原则是指研究分析经济现象和各项政策的可行性、危害性和效果;政策原则是指制定改革性的经济政策,提升经济效率;发展原则是指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此外,经济学方法论还有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它为深入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遵循多面向的原则,能够使经济学研究脱离传统思维,走向更加科学性和客观性,使经济学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它也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指导性的思路和依据,是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提供借鉴和参考。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f35838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3.png)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在经济学方法论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比较,作者呈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书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本书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对比,展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分析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强调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定量分析,有的注重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有的倾向于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来解释经济行为。
通过对这些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经济学研究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本书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在书中,作者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作者指出了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常见误区和陷阱,如数学模型的滥用、历史研究的忽视、偏见和偏颇的影响等。
这些观点和见解让我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也让我对经济学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经济学方法论是一本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好书。
通过对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比较,作者展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读者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作者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见解,也让读者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因此,我认为这本书不仅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也对对经济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对经济学的认识及感悟
![对经济学的认识及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fec8235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f.png)
对经济学的认识及感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现象,揭示经济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学科。
它涉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产生了一些感悟。
一、对经济学的认识1.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科学: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做出最优的决策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这涉及到成本效益分析、供需关系、市场结构等多个方面。
2.经济学具有实证性: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关注经济现象的描述和解释,通过数据和模型来验证经济理论。
规范分析则关注应该如何做出经济决策,以达到某些价值目标。
3.经济学具有历史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而人类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经济学的研究需要考虑到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
4.经济学具有社会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因此,经济学的研究需要考虑到社会制度、文化背景、道德观念等因素。
二、对经济学的感悟1.经济学教会我们理性思考:在面对复杂的经济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做出理性的决策。
这有助于我们避免盲目跟风和冲动行为。
2.经济学培养我们的全局观:在解决经济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和资源分配,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得失。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3.经济学提醒我们珍惜资源:在有限的资源下,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和破坏。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4.经济学告诉我们选择的重要性:在面对多种选择时,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和价值观的选择。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实现个人价值。
总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现象的学科,它教会我们理性思考、培养全局观、珍惜资源和理解选择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和实践经济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经济学方法论
![经济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d4efdb3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17.png)
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学科,它不仅是一门关于经济现象的学科,更是一种研究方法。
经济学方法论指的是研究与运用经济学方法的原则和规范,以及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性、常用方法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性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经济学方法论使我们能够理解经济学是如何运作的,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其次,经济学方法论帮助我们建立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最后,经济学方法论对于大规模的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常用的经济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普遍适用的规律或结论。
例如,通过研究多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数据,可以得出经济增长与投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2. 演绎法:从一般原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具体情况下的结论。
例如,根据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基本原理,可以推导出市场上价格水平的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3. 实证分析:依赖于数据的收集和运用,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经济现象的规律性结论。
实证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为经济学提供了实证的依据。
4. 定性研究:侧重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和解释,通过文字、图表、案例等方式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可以使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内在机制。
5. 数量分析:以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为工具,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的分析。
数量分析可以提供经济学理论的精确度和严谨性,深入挖掘经济问题背后的本质。
三、经济学方法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学方法论为决策者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以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例如,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可以制定出合理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
2. 企业决策:经济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以制定市场策略和商业决策。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bbf163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4.png)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其方法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也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这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探究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方法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和变化,对于深入理解其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古代经济学主要从实践出发,以物质生产和交换活动为研究对象,其方法论主要以描述、辩证和倡导为主,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中世纪经济学则受到宗教、伦理等因素的影响,方法论偏向于从神学或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分析;近代经济学则是以数学模型为主要工具,强调假设的建立和假设的检验,注重归纳和演绎推理。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深入地认识经济学。
二、从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角度理解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研究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
实证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探究经济现实中的规律和现象;理论研究则是通过构建各种经济模型来预测经济现象发展趋势,进行理论推演和演绎。
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也不同。
实证研究强调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理论研究则强调模型的严谨性和预测能力。
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和思路进行探究,但需要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剖析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从属于社会科学,而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而又多样的,单一的学科难以完全覆盖和解释这些现象。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也逐渐丰富和完善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例如,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在研究经济现象时也提供了很多的新思维和研究方法。
这种交叉融合不仅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
四、从哲学思辨和方法论创新的角度思考经济学方法论哲学思考对于经济学的方法论理论建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85dc29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e.png)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经济学方法论是研究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学科,它探讨了经济学的核心范式、理论构建、实证研究和政策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从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学方法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观点变迁,形成了多种方法论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经济学方法论进行几点思考。
首先,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古典经济学主要采用了演绎法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出发,通过逻辑推导推出具体的经济理论。
受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20世纪初的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对数学模型的运用,并倡导使用数学形式来表达经济理论。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学理论必须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实证研究中获取数据并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需要综合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既要有理论的逻辑严密性,也要有实证研究的支撑。
其次,经济学方法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处理经济学中的假设和简化。
由于现实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经济学研究常常必须对现实进行抽象和简化。
在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假设和简化,例如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市场均衡假设等。
这些假设和简化能够帮助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和分析,但同时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经济学方法论必须关注如何判断和评估这些假设的适用性,以及如何处理现实经济系统中的不完备信息和非理性行为等问题。
第三,经济学方法论还需要关注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决策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之一是为政策制定提供经济学依据和指导。
然而,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决策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隔阂。
经济学研究往往基于对特定经济现象的抽象和简化,而政策决策则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具体政策。
此外,经济学理论中的多个假设可能在现实中不成立,这也给政策制定带来了挑战。
因此,经济学方法论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接近现实的经济学模型,以及如何将研究结果有效应用于政策制定。
最后,经济学方法论还需要关注经济学研究的社会责任。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认识及启示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认识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c6164297375a417866f8f59.png)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认识及启示2009级经济管理2班胡清华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
身处中国纷繁芜杂的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光怪陆离、引人入胜。
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人们来说如何找出这些复杂经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经济规律,以及是否能借用对已有经济事实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这都成为我们学习经济学方法论的出发点。
一、经济学方法论内涵及范畴经济学方法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经济学方法论指论证经济学理论正确的某种原则,广义上则包含着什么是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创新的方法论。
具体来讲,西方学者研究经济学方法论主要围绕对一个核心问题的回答,即如何衡量与选择经济理论。
换句话讲,有无一套标准来区别开“科学的”与“非科学的”理论?如果有,用什么标准?或者如何从所有理论中鉴别出哪种是“最好”的。
现实意义上,这套标准就成为经济学家在建立与发展理论时必须遵守的方法规则。
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家面对经济理论难以消解的现实,试图提出自己的尝试性解释,也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和把握。
经济学方法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
元学太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主要探讨经济学知识的性质、认识论地位以及获得途径等问题。
严格意义上讲,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范畴,经济学方法论为经济理论构建提供了方法上的哲学观,即方法论哲学。
张五常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应叫“科学的方法”,“因为科学方法论在经济方面与其他科学是相同的,所以要笼统地说一说,不应该分门别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因而适用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均适用于经济学研究。
二、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阶段划分以及主要思想针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阶段划分的问题,国内学者并无统一的看法,傅耀按照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即前实证主义阶段、实证主义阶段、证伪主义阶段和历史主义阶段。
论经济学方法心得体会
![论经济学方法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00d330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7.png)
论经济学方法心得体会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选择和分配。
它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其方法论和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以及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
从大学学习经济学以来,我逐渐意识到经济学方法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首先,经济学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模型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
通过建立简化的理论模型,我们可以抓住问题的本质,剥离无关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行为的动因和后果。
例如,供求模型可以解释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博弈论可以展示不同决策者的策略和结果。
模型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进行抽象和概括,正确认识现象的本质。
其次,经济学方法强调实证分析和实证验证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通常会借助数据和统计方法来验证经济理论的有效性。
通过对现实世界中不同经济变量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经济关系的规律,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菲利普斯曲线,用以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
实证分析的能力对于经济学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客观的角度评估和解决问题。
另外,经济学方法强调理性选择和边际分析的重要性。
理性选择假设人们都是理性的决策者,他们会根据自身利益来做出选择,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种假设使得我们能够解释人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模式,预测他们的行为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边际分析则是经济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指的是在制定决策时考虑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通过边际分析,我们可以评估每个决策的成本和效益,并做出最优选择。
理性选择和边际分析的运用使得经济学方法能够更加精细地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经济学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经济学方法的建模过程需要对现实情况进行抽象和简化,忽略了一些细节和复杂性。
尽管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问题,但它们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现实。
此外,经济学方法假设人们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忽略了人们情感和道德的影响。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b6fac0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2.png)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首先,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济学的科学性。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
经济学家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对经济现象进行观察、实证和分析,从而揭示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
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经济问题,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然而,经济学方法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科学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而人类行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此外,经济学在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时也存在一定的假设和简化,这些模型和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也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第二,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还探讨了经济学家的角色和作用。
经济学家是研究经济问题并提供政策建议的专业人士。
经济学家通过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关的经济政策建议。
然而,在现实中,经济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常常存在争议,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并不总是会完全采纳经济学家的观点。
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建议常常受到政治、社会和利益的影响,这使得他们的观点不是完全客观和中立的。
另一方面,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人类经济行为,而这种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建议并不一定是完全准确和可靠的。
第三,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还涉及到经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
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是对经济现象和现实世界的抽象和理论化。
经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到经济学家如何从实证研究中抽象出经济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描述经济现象。
经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经济学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了一些经济规律和现象的普遍性。
然后,他们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将这些规律和现象抽象出来,并进行理论化。
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
![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f8ee05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6.png)
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篇一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哎呀,说起这《论经济学方法》,可真是让我脑袋大了一圈儿!读完之后,我觉得吧,这简直就像是闯进了一个神秘又复杂的迷宫。
一开始,我满怀期待,想着能从中找到什么神奇的财富密码。
可真正读起来,才发现这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啊!那些个理论、模型,就像一个个张牙舞爪的小怪兽,让我应接不暇。
也许有人会说,学了这些经济学方法就能在赚钱的路上一帆风顺啦。
但我觉得,真的是这样吗?现实中的经济情况可比书里复杂多了,哪能简单地套个公式就解决问题呢?不过呢,我也不得不承认,书里提到的一些分析方法还是有点用处的。
比如说,那个供求关系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啥有时候东西贵得离谱,有时候又便宜得让人不敢相信。
这就好像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供求双方在暗地里较劲。
可话说回来,我在想,这些方法是不是也有局限性呢?比如对于一些新兴的经济现象,它们是不是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了?也许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这些方法,才能真正应对变化多端的经济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是完全相信这些方法,还是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我真的有点迷茫了。
你们说呢?篇二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论经济学方法》,这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能让我瞬间变成经济大神的秘籍,结果发现,没那么简单!书里的各种概念、图表,就像一道道难题,把我绕得晕头转向。
我就在想,这些经济学方法到底靠谱不靠谱啊?有时候感觉说得头头是道,可一放到现实里,好像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比如说,书上说市场会自动调节达到平衡,可我看到的却是有些地方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平衡到底去哪儿了?不过,也许是我太心急了,毕竟经济学这东西,哪能一下子就搞明白。
可能我得多读几遍,多琢磨琢磨,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
但说真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好几次都想放弃,心里嘀咕着:“这都啥跟啥呀,根本看不懂!”可又不甘心,觉得不能就这么被打败。
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
![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73f70b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8.png)
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篇一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嘿,朋友!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经济学方法的书,这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有点懵又有点兴奋。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这啥呀,能看懂吗?”也许你懂我那种感受,就是面对一堆密密麻麻的理论和公式,脑袋都大了。
但硬着头皮读下去,我发现还真有点意思。
书里说的那些经济学方法,有时候就像是魔法一样,能解释好多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说,为啥市场上的东西价格会变来变去?为啥有时候会出现供不应求或者供大于求?这可能就像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各种因素在背后较劲。
我觉得吧,经济学方法不能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得用到实际生活里才有用。
就像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也得想想供求关系,看看是不是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入手?但又一想,我们普通人过日子,谁会天天想着这些啊,可能只是凭着感觉来。
不过呢,读了这本书也让我产生了一些疑问。
难道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用这些方法解释清楚吗?也许还有很多隐藏的因素我们没发现呢?反正我是觉得,经济学方法虽然厉害,但也不是万能的。
总之,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有时候觉得自己懂了,有时候又觉得更迷糊了。
但这一路,还真好,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也让我对这个世界的经济运行有了更多的思考。
篇二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哎呀妈呀,读了这本关于经济学方法的书,我真是感慨万千啊!一开始,我抱着好奇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难理解?”结果,没看几页,我就被那些复杂的概念和图表给整晕了。
这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到处都是岔路口,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但是,我这人就是有股子倔劲儿,越难越要搞明白。
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一些门道。
比如说,那个供求曲线,一开始我怎么都想不通,为啥价格一变,供求关系就跟着变呢?后来我突然想到,这不就跟我们去菜市场买菜一样嘛!菜多的时候,价格就便宜,买的人就多;菜少的时候,价格就贵,买的人可能就会少。
不过,我又在想,这经济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能完全适用吗?也许有时候,人的情感和非理性因素会打乱这些规律呢?比如说,突然流行起某个东西,大家不管价格高低都疯狂抢购,这怎么解释?还有啊,书里说的那些模型和理论,是不是太理想化了?现实世界可复杂多了,哪有那么简单的事儿?我觉得,经济学方法就像是一把钥匙,但不是能打开所有门的万能钥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认识及启示2009级经济管理2班胡清华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
身处中国纷繁芜杂的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光怪陆离、引人入胜。
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人们来说如何找出这些复杂经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经济规律,以及是否能借用对已有经济事实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这都成为我们学习经济学方法论的出发点。
一、经济学方法论内涵及范畴经济学方法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经济学方法论指论证经济学理论正确的某种原则,广义上则包含着什么是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创新的方法论。
具体来讲,西方学者研究经济学方法论主要围绕对一个核心问题的回答,即如何衡量与选择经济理论。
换句话讲,有无一套标准来区别开“科学的”与“非科学的”理论?如果有,用什么标准?或者如何从所有理论中鉴别出哪种是“最好”的。
现实意义上,这套标准就成为经济学家在建立与发展理论时必须遵守的方法规则。
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家面对经济理论难以消解的现实,试图提出自己的尝试性解释,也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和把握。
经济学方法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
元学太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主要探讨经济学知识的性质、认识论地位以及获得途径等问题。
严格意义上讲,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范畴,经济学方法论为经济理论构建提供了方法上的哲学观,即方法论哲学。
张五常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应叫“科学的方法”,“因为科学方法论在经济方面与其他科学是相同的,所以要笼统地说一说,不应该分门别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因而适用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均适用于经济学研究。
二、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阶段划分以及主要思想针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阶段划分的问题,国内学者并无统一的看法,傅耀按照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即前实证主义阶段、实证主义阶段、证伪主义阶段和历史主义阶段。
元学太则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将经济学方法论划分为两个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方法论研究的兴起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繁荣时期。
以下以傅耀的四阶段划分法来了解各时期的主要经济学方法论思想。
1、前实证主义阶段前实证主义阶段的经济学方法论是一种不定型的、朴素的、自发的阶段,还处于朦胧的状态,但这一阶段的经济学方法论启迪了人们思想的火花。
例如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现象描述法和科学抽象法已经初露端倪,而在斯密经济学说中抽象演绎法和现象描述法得到了系统化的体现。
斯密之后,抽象演绎法在李嘉图和西斯蒙第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其渐趋精细化。
此后,现象描述法又得到了马尔萨斯和萨伊的大力发展。
2 、实证主义阶段实证主义阶段是经济学方法论史上第一个具有较完整理论表现形态的发展阶段。
比如这一时期,西尼尔将李嘉图的抽象法发展到当代意义上的假说演绎法的过程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
约翰.穆勒把归纳——演绎方法确立为经济学研究唯一合理的方法,他的方法论可以说是标准实证主义的样板,但他并不排除抽象法的功能。
凯恩斯发展了演绎法并承认归纳法和演绎法有互补作用,他将西尼尔的抽象演绎法与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调和起来,但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他仍然是一个十足的实证主义者。
罗宾斯摈弃了历史归纳主义,他指出了经济学不依赖于伦理上恰如其分的个人评价,他强调抽象在构成特定假设过程中的作用。
奥地利学派对特定理论正确性的最终标准归结于经验事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他们反对方法论的一元性,主张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并对将自然科学方法不加批判地运用于社会现象中表现出强烈的愤慨,但是他们自认为是对于西尼尔——穆勒——凯尔恩斯传统的注释。
3、证伪主义阶段波普尔证伪主义在20世纪70-80年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经济哲学界,引入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形成波普尔证伪主义流派的重要学者是哈奇森、布罗格。
布罗格与哈奇森在解读与应用波普尔思想过程中着重吸收了其证伪主义的观点。
他们认为,波普尔的理论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证实是评价选择理论的唯一尺度。
但波普尔否认这种理论,强调“休谟归纳问题”使得达到经验证实是不可能的,“我们根本无法证实一个理论,即使它在十万次检验中被证实了,没有人能够保证它在十万零一次会继续被证实。
但相反,只要有一次被证伪,我们则完全确信该理论是错误的”。
因此,评价选择理论“不应当根据逻辑客观主义所主张的‘证实’而应当根据它能否可被‘证伪’”。
在证伪主义传统中还有部分学者坚持拉卡托斯的科学思想。
拉卡托斯是波普尔学说的追随者,但他对杜恒-硅因论题(Duhem-Quine thesis)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他主张理论检验是比较性的而非绝对性的。
当理论遇到经验窘境时,理论家总是试图对其进行修正。
科学的修正必须能够产生可检验的引申结论。
如果新的理论部分性地被证实了,说明修正是“经验前进的”(empirically progressive),我们就有理由舍弃未修正的理论而利用新理论,而不管新旧理论从普遍意义上讲是否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评价选择理论应当以“经验前进”而不是经验检验的成败为标准。
立足于波普尔传统,同时发展了库恩的“范式”学说,拉卡托斯提出“科学研究程序”(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及“硬核”(hard core)等系列概念来解释理论的普遍结构与发展过程。
莱切斯引入拉卡托斯的理论来解释新古典经济学。
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一个研究程序,其基本前提与假定虽然被质疑但却仍占据主流,这种事实可以用“硬核”来解释(这些基本前提与假定正是新古典研究程序中的“硬核”)。
但多数经济哲学家对拉卡托斯的理论持批判态度。
他们否认主流经济学研究有什么“硬核”,而且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取得了所谓的“经验前进”也表示怀疑。
4、历史主义阶段历史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经历了从旧历史学派到新历史学派、制度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变迁。
但在主流经济学派眼里,都被视为异端而加以排斥。
制度学派与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在构建他们的理论体系时,尤其是制度经济学,更多地专注于从历史资料的归纳中总结出带有一般性的规律,因为他们对实际历史的看法就持有这样一种归纳主义态度。
无论制度经济学派还是新制度经济学派,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紧密的学派,十分类似于肇始于库恩的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传统,他们遵循着共同的范式,形成一个稳定的“科学共同体”。
这种特点在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正是科斯、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诺斯以及张五常等学者的共同努力,围绕着“交易费用”、“产权”、“制度变迁”这几个核心概念,尽管他们之间的许多著作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内在一致性。
三、经济学方法论给我们的启示经济学方法论应该是无地域和国家界限的,并不存在独立于他国的经济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那么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以及现代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1、“常无”心态面对经济现象林毅夫认为,任何现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是经济学本体,也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下所做选择的一种因果关系的描述。
对于任何现有的理论,都应该将其视为可能对、可能不对的“前识”。
在解释一个现象的时候,要以“常无”的心态,从现象本身出发,去发现谁是决策者,他面临的限制条件和可能有的选择是什么,说明他为何在这些条件下,做了我们观察到的选择。
2、理论构建是一个往复循环过程林毅夫(2001)谈到,我们学习现有的理论,最重要的是要学习有成就的经济学家是如何构建理论的,学习著名的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以及从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关键限制条件的能力。
关于构建理论方面,他给出了建议:第一,在建立经济学的理论时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第二,方法论规范化的第二个要求是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
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摈弃。
从而更进一步去了解经验现象,再根据经验现象构建一个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
可以看出,经济学理论的构建过程是一个从“定义→提出假设→假说→借用分析工具验证假说”的往复循环的过程。
3、解释现象的理论越简单越好对于如何构建的问题,张五常也提出了看法,他认为“事实是不能解释事实的”。
“当事实不能解释事实时,就要有一点理论,并且加上些条件上去,然后来解释这个事实。
可是解释这个事实的理论是有系统的”。
他提出“解释现象的理论越简单越好”。
从整个科学方法来说,一个极端是套套逻辑,另一个极端就是特殊理论,理论分析应该从一个极端开始或者从另外一个极端往中间走。
套套逻辑一般性非常强,但是没有内容;而特殊性是在很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用,因为加入的限定性条件太多,其结论是没有可能错的,但也正是其过多的条件限制,使特殊性理论失掉了一般性,这样的理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张五常2002)。
理论是信息节约的工具,一个理论应该用越少的假设解释越多的现象(林毅夫2004)。
4、理性使用数学工具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经验表明,数学工具在分析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引致了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之间的现实鸿沟。
但是,我们应正确对待数学这个工具,如果仅仅追求数学模型的复杂和艰深,而忽视了理论是用来解释经验现象的,那么一旦数学模型的推论和经验现象不一致,这样的模型充其量只是数学游戏,不能称为经济理论(林毅夫2001)。
但同时,数学又是个很好的工具,我们应该让数学为我们的经济学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