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出则无敌.国外患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B.必先苦.其心志C.与民由.之D.生.于忧患4.翻译下列句子。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相当2.B3.B4.(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

5.(1)常常(2)拿起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1课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卷(2) (2)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1课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卷(2) (2)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卷(2)一、基础知识部分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

(1)管夷吾举于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困于心,衡.于虑。

(4)所以动心忍.性2.翻译下面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二、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入则.无法家拂士俟其欣悦,则.又请焉B.管夷吾举于.士于.是冰皮始解C.必先苦其.心志其.两膝相比者D.傅说举于版筑之.中无丝竹之.乱耳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查理周刊》恐袭事件发生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和总理瓦尔斯1月21日公布系列反恐措施,宣布未来3年将投放逾7亿欧元左右用于打击恐怖主义。

B.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操。

C.民政部将以“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为抓手,完善与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

D.元旦小长假期间,出现了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人满为患、人败景致。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句是()A.我们吃了一顿傣家风味的饭菜:芭蕉花、烤肉、炒蕨菜…B.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C.他是真的没有听到我的话呢?还是故意装作没听见?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二、阅读理解6.课内阅读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回答后面问题(1)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富贵不能淫》习题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

与、、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4.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6.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7.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战必胜”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9.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10.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1课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卷(2)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1课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卷(2)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卷(2)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傅.说(fù)富贵不能淫.(yín)B.百里奚.(xī)行拂.乱其所为(fó)C.胶鬲.(gé)往之女.家(rǔ)D.管夷.吾(yí)妾.妇之道也(qiè)2.下列有关课文《<孟子>二章》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3.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舜/发于/畎亩之中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5.综合性学习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子、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综合练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综合练习

《孟子》二章、过基础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公孙衍()丈夫之冠()畎亩()傅说()百里奚()法家拂土()曾益()胶鬲()答案:y d n gu m qu dn yu e x i b i z mg g e2.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

(1)丈夫之冠也_(2)与民由之___(3)父命之_____(4)舜发于畎亩之中(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恒过,然后能改(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答案:(1)行冠礼(2)遵循(3)教导、训诲(4)兴起,指被任用(5)常常(6)了解、明白3. 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往之女家同(2)衡于虑同5(3)曾益其所不能同5答案:(1)女汝你(2)衡横梗塞、不顺(3)曾增增加4. 写出下列加线词语的活用情况。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所以动心忍性。

(4) 人恒过然后能改。

(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1)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惑乱(迷惑),使 改变(动摇),饿,使… •…贫困。

(3)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使•… ••坚忍。

(4)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5)均为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 国外。

5. 写出下列加线字的一词多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_______________(3) 母命之 ____往送之门 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_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_______________答案:(1)能够 满足,实现(2)告诫 谨慎(3)代词,代指“女子” 动词, 去,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结构助词,“的”6. 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 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21.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1.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富贵不能淫》一、文学常识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

宋朝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二、基础知识1、注音: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2、通假字:往之女家3、古今异义:公衍、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1)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第二个:(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3)行天下之大道:妾妇之道也:(4)必敬必戒:戒之曰:5、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6、重点实词(1)公衍、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2)一怒而诸侯惧惧:(3)安居而天下熄.熄:(4)丈夫之冠也冠:(5)父命之命:(6)以顺为正者顺:(7)立天下之正位.正位:(8)与民由之由:(9)无违夫子违:(10)独行其道行:8、文言虚词之:居天下之广居:与民由之:三、翻译:(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大丈夫的做法: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大丈夫的操守: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四、习题练习1.景春认定公衍与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2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丈夫的形象。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4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7.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你有怎样的认识?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_《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_《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①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
③仆闻之________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5.甲乙两文对比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选自《郁离子》)
(1)解释下面字词。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________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乙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共同特点: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1-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1-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1-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班级姓名21.《孟子》二章—1 富贵不能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安居而天下熄.(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9.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10.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1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米粟..非不多也(粮食)B.委.而去之(放弃)C.亲戚畔.之(同“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亲戚畔之.A.往送之.门(《富贵不能淫》)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C.夫君子之.行(《诫子书》)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初二语文上册八年级《孟子》二章 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二语文上册八年级《孟子》二章  练习题 附加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下列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C.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 点拨:D项中“于”是“从”的意思。

2.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点拨:本题运用【文言语句翻译法】。

抓住重点词“征”“发”“喻”,翻译要完整流畅。

3.不能删除。

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这句话,就不能够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4.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八年级语文21.《孟子》二章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21.《孟子》二章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班级姓名21.《孟子》二章—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B.饿其体肤(饥饿)C.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相与步于中庭C.果得于数里外D.管夷吾举于士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0.作者在文中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其观点是什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②;安乡重家则敬上③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④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注】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

②重家:重视家庭。

③敬上:服从上司。

④陵:同“凌”;侵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凡治国之道不得志;独行其道B.奚以知其然也公欣然曰C.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民富则易治也险躁则不能治性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凡治国之道A.何陋之有B.又数刀毙之C.丈夫之冠也D.居天下之广居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习题(含答案)

《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 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解释‚得‛‚戒‛的意思。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 )(3)往送之门,戒之曰(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7.‚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8.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9.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10.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1) ①方法②这,这样的人③居住④违背4.A5.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课后能力提升:6.(1)能够(2)得到、实现(3)训导(4)谨慎7.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9.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 ) 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 ) 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 ) 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4.解释加点词:4分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4分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则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3分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苦其心志 C.劳其筋骨12.“大任”指什么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答: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答: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二)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夯基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

B.公孙衍.(yá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C.所以动心忍性,曾.(céng)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fú)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B.父命.之(教导,训诲)C.以顺为正.者(正确)D.一怒而诸侯惧.(害怕)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戒.之曰必敬必戒.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C.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4.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必先/苦其心志D.一怒/而/诸侯惧5.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他们为了自己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 ,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

A.有些人妻儿可以不要B.有些人官可以不当C.有些人官可以不做D.有些人财产能够抛弃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3)人恒过.( )(4)而后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孟子>二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妾.妇()富贵不能淫.()畎.亩()胶鬲.()傅说.()百里奚.()曾.益()法家拂.士()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2)天下熄.()(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4)父命.之()(5)戒.之()(6)女.家()(7)以顺为正.者()(8)与民由.之()(9)发.于畎亩()(10)空乏..其身()(11)行拂乱..其所为()(12)曾.益()(13)衡.于虑()(14)出.则无敌国外患()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

(删去“不断”)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

(将“发展”和“孕育”对调)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

(将“也”改为“都”)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

(“应试”改为“考试”)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二、课内阅读(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

1.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谓厚积而薄发,才能显示真正的实力与内涵。

小偏整理了《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1.给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淫(yín)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2)安居而天下熄熄:停息(3)父命之命:教导、训诲(4)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5)与民由之由:遵循(6)独行其道道:道路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B.往送之门C.往之女家D.与民由之(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与例句同;B.动词,到;C.音节助词,不译;D.代词,文中指正道。

)5.翻译下列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实现志向了,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贱不能动摇他的节,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

这才叫作大丈夫。

6.填空。

(1)孟子,名轲,战国(朝代)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7.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8.公孙衍、张仪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孟子》二章 练习 2022年部编版语文八上附答案

《孟子》二章  练习 2022年部编版语文八上附答案

21 <....练习..>.二章...孟子阅读...... ....答复以下问题....> ,....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1..以下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法家... ".弼〞..)... ,.辅佐..拂〞同...拂.士.( "B...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C..必先.....)....(.使……痛苦...苦.其心志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2..征于色... ...... ,.发于声... ,.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文........... ?.请结合上下.................. ,.国恒亡〞一句能否删除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 ?............ ,.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参考答案....1... D....点拨:D.项中..... . ... ".于〞是... ".从〞的意思2...表现在脸色上...... ,.才能被人们了解....... . ....... ,.流露在言谈中点拨:...此题运用【文言语句翻译法】.. ".喻〞....... .... ,.翻译要完整流畅.. ".发〞............. ..抓住重点词..... ".征〞3..不能删除..................... ,.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 ..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论述的家的角度论述的............................|.家. ,.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 ,.这样由个人到国正面论证....... ,.就不能够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 ,.如果删去这句话.... ,.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论点.. . .4..引出并论证........ ,.使论证....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的观点;运用排比........ ,.同类并举...... ".生于忧患更充分... ..4.孙权劝学....01..积累运用....1...请给下面的字注音..........卿.(.).涉.(.).孰.(.).遂.(.) .岂.(.).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掌事..当涂...卿今(2).....(.)....蒙.辞.以军中多务(3)...但当..(.)...涉猎(4)..耳.(.)....见.往事(5)....(.)....自.以为..大有所益(7).....(.)....及.鲁肃过寻阳(6)...(.)....蒙.乃.始就学(8)...即.更.刮目相待....(.).(9)...(.)...之晚净...大兄何...见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蒙辞以军中多务译文:...(2)....?.....,.孰假设孤...卿言多务译文:...(3)......!......,.非复吴下阿蒙...卿今者才略译文:...4...以下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蒙辞......./.以军中多务B...卿./.今当涂掌事..../.不学.....,.不可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6...对加点词的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卿.今当涂掌事.............)........(.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B...孤.常读书.....)...|.王侯的自称...,.自以为大有所益.........(.古时C...非复吴下......)....... ".阿.〞.,.有亲昵的意味....阿蒙....(.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D...大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长兄..何见事之晚乎7...班里举行了.......,.以下是课本剧的一个片段................,.请根据你对....>.课本剧表演活动.....<.孙权劝学课文的理解填空.........金碧辉煌的大殿里..........孙权坐在龙椅上......)........ ,...(.填写人物神态孙权:..)...(.设计独白....)....(.自言..自语吕蒙:.........?...).大.|.王. ,.不知您找微臣有何事...(.从门外大步进入大殿......... ,.跪下孙权:爱卿..... ,.今天孤找你是想劝你读书...........!.吕蒙:主公您有所不知.....?........... ,.我哪有空啊孙权:你事务有我多吗............. ,.觉得挺有收获..........?.我常常看书吕蒙:.....)....(.不住地点头(.设计人物语言......).8...学完...... ".好读书...〞.为主题.......班决定开展以...·读好书....级.|(6)....>.一文后...,.某校七年..<.孙权劝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请你参与(1)......................,.拟写一那么宣传标语...请你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2)..|...........,.并至...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60..字左右某同学的帖子:........... ,.那么有儒雅.......〞. ,.宋濂遍观群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之气;苏轼饱读诗书................. ,.那么有豪放之气....... ,.气足那么文华.........故多读那么气足你的帖子:.....(3)...............妈...(.要求:用上一.................,.请你写几句话劝说妈...假设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句读书名言...字.)......,.不超过...10002..课内精读....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以下题目..............9...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治经...,.当.)....(.为:成..为.博士邪B...蒙辞以军中多....).......务.(.务:事务C...见.往事耳....)....(.见:了解D...但.当涉猎....,.却.)....(.但:然而10....请翻译下面的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2)............,.与蒙论议...及鲁肃过寻阳译文:...(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文:...11....用原文答复.......(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2).....................?....说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12....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03..拓展阅读....【甲】初... ".....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常读书.... ,.自以...... ..卿言多务..........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孰假设孤为大有所益.... ".卿今者才略.... ,.大惊曰:....... ,.非复.....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吴下阿蒙........ !.〞肃遂拜蒙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蒙曰: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乙】盖汝好学.... ........②. ,.千里从师........ ,.讲明义理....... ,.在家足可读书作文....①. ,.不待远离膝下汝既不能如此... ,.不......③.于俗务..... ,.恐汝在家汩...... ,.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 ,.即是自不好学得专意..... ,.能奋....... ..汝假设到彼...... ,.故令汝一行..... ,.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 ..又父子之间然勇为..... ..只与在家一般.. ,.那么徒劳费...... ,.他..... ,.一味勤谨... ,.力改故习.... ,.那么吾犹可望...... ..不然日归来... ?.念之........⑤.故旧耶.. !.念......④.人物... ,.又只是手段.. ,.不知汝将何面目....... ..归见父母亲戚乡党之. ! "..... ,.千万努力..夙兴夜寐... !.〞在此一行.... ....⑥.尔所生.... ,.无忝(.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注释】..........③.汩:搅............②.膝下:这里指父母........、.探究名理的学问....①.义理:指讲求经义乱.,.扰乱............⑤.乡党:家乡的人.........⑥............,.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④.手段:原指不正当的手段无忝:不要辱没.........忝.,.辱. ..13....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2)..(.)....及鲁肃...过.寻阳(3)...然今..(.)...遣.汝者(4)..故.习.(.)....力改14....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文:...(2)..............,.讲明义理...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译文:...15....【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16....从写作目的看.....?.....,.又有何不同................?.从写法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04年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_______________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问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分)①故_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3分)(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惟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

(15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3翻译句子(4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2007年浙江丽水市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饿其体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3分)八、2007年襄樊市(课改区)阅读盂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13-17题。

(每题2分,共10分)。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贵不能淫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翻译下列句子。

(4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解释加点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与民由之(3)往送之门,戒之曰(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9.“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10:.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11:.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2分)1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