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

第4节 免疫调节学习目 标核 心 素 养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简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关系3.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4.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通过比较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异同,形成辩证统一的观点2.通过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的模式图,培养模型分析能力与建模的思维能力3.通过总结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等知识,形成健康生活、关爱他人的人生态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1)组成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点: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1)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

三、特异性免疫的方式1.体液免疫(1)抗原和抗体的概念①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②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2)体液免疫的过程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结果: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1)阶段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再呈递给T细胞。

(2)阶段Ⅱ: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形成效应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3)阶段Ⅲ: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内部的抗原。

四、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失调疾病1.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2.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及疾病(连线)提示:A→③→a→Ⅱ A→②→c→Ⅰ B→①→b→Ⅲ五、免疫学的应用1.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人教版教学课件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免疫调节

人教版教学课件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免疫调节

那该生命体又该如何应对了?
免 疫
1、概念:
免疫是肌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 “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非特异性免疫 2、种类: 特异性免疫
3、功能:
防卫功能
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细胞免疫
分化 记忆
抗 原
吞噬 传递 T细 增殖 细胞 胞
(摄取处理)
细胞 效应T 分化 细胞
产生
淋巴因子 抗 靶细胞裂 原 解死亡 外 露
与靶细 胞结合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 疫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除皮疹外,尚有肾、肝、心等 器官损害,且常伴有发热、关节竣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以青年女性为多见,发病年龄10至39岁者占 73.3%,男女之比为1:7至9,我国患病率高于西方国家, 且在美国等地华裔人群中患病率亦高,这可能与 机体遗传素质有关。
艾滋病
HIV侵染人体T淋巴细胞
艾滋病病毒模式图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艾滋病的病征?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
1、 性接触播:包括同性与异性之间的性传播。大多 数人是通过与某个已经感染了HIV的人性交而染上该病毒。 2、 血液传播:其方式有多种,可通过(1)输入含有 HIV的血液,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2)移植或接受了HIV 感染的器官,组织或精液。(3)通过污染的针头经注射途 经传。欧美各国已有不少因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播散的报 道。静脉注射药瘾者的HIV的感染亦高,药瘾患者相互间 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也是HIV的重要传播途径。 3、 母婴传播:由带HIV的母亲通过胎盘传给婴儿或 婴儿在通过产道时感染获得。近年来,这种由母婴垂直 传播的方式随着育龄期妇女的艾滋病患者的增多 而日益增多。母婴传播的机率为15-30%。

第二章 第四节 免疫调节

第二章 第四节 免疫调节

7、下列疾病中,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湿疹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风湿性心脏病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
9、以下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效应B细胞
E、效应T细胞
F、记忆细胞 G、淋巴因子 H、抗体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5、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6、如果割除幼鼠的胸腺,则此鼠的免疫 状况是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HIV侵入后HIV和T细胞浓度变化
艾滋病AIDS
1.病毒分布: 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乳 汁、阴道分泌物中,唾液、汗液中极少。
2.传播途径: 1)性行为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讨论
1、T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 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抵抗病原体的入侵,防止疾病。
(二)监控和清除功能(对内)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它因 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读书思考:
免疫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讨论: 你知道人体哪些器官是免疫器官?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是什么关系?
免疫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器官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 疫 系 统

(完整版)免疫调节知识点

(完整版)免疫调节知识点

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一、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态。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主要)、监控和清除监控和清除: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损伤)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防卫: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或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一)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注:○唾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第一道防线。

○2多数情况下,抗原物质被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阻隔于人体之外。

(三)抗原和抗体(1)抗原①概念: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细胞等。

②特点a.具有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等。

但自身的一些细胞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损伤、衰老的细胞等)。

b.具有大分子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如蛋白质。

c.具有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使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①概念: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②化学本质:只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参与合成与分泌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等。

③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4种类: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5与抗体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图解(1)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吞噬细胞也能识别抗原,但无特异性;抗体虽能识别抗原,但不属于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同一生物体内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不同,但是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为它们都来源于同一受精卵的分裂、分化。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时间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细 胞 免 疫 过 程
抗原
直 接 刺 激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呈递 T细胞(识别后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同种抗原 与靶细胞结合并 再次刺激 释放淋巴因子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抗原暴露,与抗体作用 被吞噬细胞消灭
【注意】 (1)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大体上都可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应阶段 对抗原处理、传递和识别; 第二阶段:反应阶段 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包 括二次免疫应答); 第三阶段: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免疫调节的作用: (1)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2)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2免疫细胞
:体液中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定居、繁殖的场 所,也是对抗原发生免疫反 应的场所
1)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免疫中起作用。( × )
2)淋巴细胞只有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效应细胞。(√ ) 3)只要接触一次某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 住该抗原的特征。(× )
4)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练 习一
5)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 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 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 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 课件(共30张PPT)

三、特异性免疫:
抗原
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举例:细菌、病毒、癌细胞、衰老细移植的器官 特性: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抗体
特性:特异性
分布:血清、组织液、淋巴
体液免疫: B细胞主要依靠产生抗体来消灭抗原、
有特异性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四、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
免疫功能过高
2)过敏反应 3)免疫缺陷症等 免疫功能过低
五、 免疫学的应用
• 免疫学应用在三个方面: 1.免疫预防(接种疫苗) 2.抗原检测 3.器官移植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脾 B.淋巴结 C.扁桃体 D.肝脏
2.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黏膜 B.T细胞 C.吞噬细胞 D.B细胞
3.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 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 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早、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 疫出现晚、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12.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13.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值分化

第四节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

1、免疫器官
淋巴结 胸腺
骨髓
2、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Βιβλιοθήκη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胸腺
T细胞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B细胞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HIV的侵入与体内T淋巴细数量的变化
可见人体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界病原体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抗原和抗体
抗原 定义:可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及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肿瘤细 胞等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 是越强越好呢?那么太弱?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 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发生免疫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 疫性疾 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 ,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
抗体
定义: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 的球蛋白。 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血清(主要)、组织液 、外分泌液
二 .免疫作用的过程
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 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T淋巴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 “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
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
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 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免疫调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免疫调节的基础知识,理解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需仔细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免疫调节的过程。

2. 知识总结:学生以小组形式,总结免疫调节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列出关键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

3. 实验设计:根据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个模拟人体免疫过程的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设备、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4. 免疫问题解答:针对课后练习题和补充资料中的免疫相关问题,学生进行解答,加深对免疫调节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内容需学生独立完成,不得照抄他人答案。

2. 小组合作:第二项作业需要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5-6人,共同总结免疫调节知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作业需充分考虑安全因素,遵守实验室规则,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4. 提交时间:请学生在课后一周内提交所有作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纸质形式提交。

四、作业评价1.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了所有作业,是否独立思考,是否积极寻求答案。

2. 知识总结:评价学生对免疫调节基本知识的总结是否准确、全面,能否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3. 实验设计: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能否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4. 问题解答:评价学生对于免疫相关问题的解答是否正确,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五、作业反馈对于学生的作业反馈,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 直接反馈:在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予直接反馈,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2. 小组反馈:对于小组完成的第二项作业,教师将抽取部分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优秀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3. 个别交流:对于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将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其解决问题。

4. 集体讨论:教师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免疫调节的相关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

《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 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

二、教学重难点1.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机制。

2.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用于诠释和演示。

2. 准备免疫调节的实验材料,如抗原、抗体、细胞等。

3. 设计互动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制作PPT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调节机制,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机制,并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免疫调节》的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免疫调节的机制和原理。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免疫调节与人体健康的干系。

一、导入新课:起首,我们会提出一些关于免疫系统的问题,例如:“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免疫失调会导致哪些疾病?”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新课的探索欲望。

二、讲授新课: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然后,我们会详细讲解免疫调节的机制和原理,包括抗原的识别、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等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观点,我们会应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三、实验探究:学生将有机缘亲自观察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如淋巴细胞和脾脏等。

他们需要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诠释这些器官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方式。

四、小组讨论:在学生对免疫调节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们会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免疫调节与人体健康的干系。

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

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

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免疫调节一、人体的免疫调节(1)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包括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组成的第二道防线。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产生,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它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部分细胞随血液进入胸腺发育成T细胞,部分细胞在骨髓发育成B细胞。

骨髓、胸腺、脾和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

(3)抗原是指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也就是说抗原一般都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但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有时也可称为抗原,如癌细胞等。

(4)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由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乳汁中。

(5)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消化。

(6)细胞免疫的过程: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

青州五中高 一 生物备课组课堂教学导学案课前预习案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调节课堂导学案1、淋巴细胞的种类与功能注意: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A、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B、胃液呈强酸性,能抑制、杀死细菌C、效应T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使肿瘤细胞裂解D、吸附于某些细胞表面的抗体与过敏原结合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更快更强)例题:下图代表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I和细胞Ⅱ均能识别抗原B.在①和⑨所在的阶段中、可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4、体液免疫与过敏反应5、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与预防措施(1)HIV分布: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2)HIV致病机理(重点):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

(3)艾滋病感染阶段:一个健康人从感染上艾滋病毒(HIV)到死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①HIV急性感染期②无症状期③症状期(4)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性行为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5)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洁身自爱;注射器等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消毒,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需要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课后巩固案1.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毒素是抗体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2.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C.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3.以下能识别抗原的一组细胞是()①吞噬细胞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⑤浆细胞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4.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A.过敏反应增强 B.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D.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5.下列各项关于正常人体内发生的生理活动的叙述中错误的()A. 抗体或者淋巴因子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常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B. 动物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迅速被分解D. 唾液淀粉酶随食物进入胃腔后逐渐失去活性6.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3第二章 免疫调节(人教版)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3第二章 免疫调节(人教版)

第四节 免疫调节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 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四.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第四节 免疫调节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 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我们体 内每天都可能产生癌细胞,免疫系统时刻监 视着突变了的“自已”成分,并将它们及时 清除。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失,所以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升高 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 就会受到破坏,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免疫系统 疾病。
免疫预防就是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 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 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四.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五.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2.免疫治疗
第四节 免疫调节
免 疫 体液免疫:主要由抗体完成,消灭 小 特 未进入细胞的抗原 种类 结 异 细胞免疫:由免疫效应细胞完成,
性 可消灭进入细胞内的抗原。 免 疫 细胞与体液免疫的关系:既分工又协作
概念: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 持内 环境平衡稳定的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 类型 特异性免疫:只对特定的抗原发生免疫 反应,对其它抗原无效的免疫
属哪种免疫?第几道防线?
白细胞消灭病原体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第一道防线 2.第二道防线 3.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第四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第一道防线 2.第二道防线 3.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2)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

第二章 第四节 免疫调节

第二章 第四节 免疫调节

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 清除功能
• 对外,防卫功能; • 对内,监控功能; • 清除外界病原体和内部突变细胞 的功能。
四、 免疫学的应用
• 免疫学应用在三个方面:
1.免疫预防 3.器官移植
预防接种,注射疫苗
2.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
出现免疫排斥反应,需长 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细胞的病菌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 忆B细胞
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是( C
A.抗原处理、传递和识别的阶段 B.形成浆细胞 C.形成效应T细胞 D.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
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糖丸预防小
儿麻痹症
抗原
进入人体
B细胞主要靠产生 相应的抗体作战
T细胞主要靠效应T 细胞直接接触靶细 胞作战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吞噬细胞
抗原
体 液 免 疫 过 程
T细胞
淋巴因子
B细胞
浆细胞 记忆细胞 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
D
B.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均能产生抗体
C.彻底消灭结核杆菌只要细胞免疫 D.人体中的特异性免疫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完成
自身免疫病
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 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对自身的 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 自身免疫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四节 免疫调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原
吞噬 呈递 T细胞 细胞 处理
特异性结合并消灭抗原
靠效应B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 生抗体作战
细胞免疫过程
增 殖 摄取 吞噬 呈递 抗原 T细胞 分 细胞 处理 化
记忆T细胞
二次免疫 与靶细胞 裂解 效应T细胞 靶细胞 结合 释放 淋巴因子 抗原 继续进入 体液免疫
依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
1.免疫预防:采用人工方法使机体
获得特一行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方法。 常用方法:预防接种疫苗
2.免疫治疗:免疫增强或免疫抑制
3.器官移植:
巩固提高
细 胞 免 疫 与 体 液 免 疫
1.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 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 的蛇毒分别是 (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第二章第四节 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1、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 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 出现了症状。
系统性红斑 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心脏病 心脏扩大
2、过敏反应
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在此接受相同的 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第二章第四节 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淋巴细胞
T细胞 B细胞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作 用的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不使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洞等 医疗器械严格消毒
血液和血液制品需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 检测
课后作业:
“向全社会为关注艾滋病设计一个宣 传广告”(形式不限,漫画、板书、 倡议书等)
1.功能表现: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
或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
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2.意义:维持机体的稳态。
C.导致靶细胞破裂 D.产生记忆细胞 例2.下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 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A.B细胞 B.T细胞 C.效应B细胞 D.效应T细胞
例3.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 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 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 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
资料分析:
1.P36
2.你知道爱滋病的传播途径吗? 3.如何预防爱滋病?
4.我们应如何对待爱滋病患者?
艾滋病与免疫的关系?
HIV入侵T淋巴细胞后,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合成DNA, 并与宿主基因整合,通过复制增殖,病毒大量释放入 血液,更广泛的侵犯淋巴系统。
艾滋病HIV
艾滋病预防
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2.下列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 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 B.形成效应B细胞 C. 形成效应T细胞 D. 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3.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的是(
细 胞 免 疫 与 体 液 免 疫

A.抑制病菌的繁殖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C.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 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D.②③⑤⑥
迁移训练2. 关于B细胞和T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D )
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作用 C.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是通过B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而组成的。包括: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特点: 1. 人人生来就有 2.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 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迁移训练1.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C )
①胃液对病毒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6.如图1为某病毒入侵机体杀伤过程图解,据图回答:
(1)细胞①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 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通过该细胞进行免疫的方式 成为 细胞免疫 。 (2)靶细胞裂解后,抗原要靠 抗体 的进一步清除。 (3)如图2细胞为 浆 细胞,它直接是由 B细胞 分化而来的。 通过该细胞进行免疫的方式称为 体液免疫 ;其产生的物质 的化学本质是 蛋白质 。
3.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C ) A.浆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 4.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 5.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 B)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
【课后延伸训练】 1-5 A C D D A 6、 (1)注入S疫苗产生了抗体 体内无抗体 (2)体内无相应抗体 死亡 (3)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抗体、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等; 抗体,吞噬细胞,效应T细胞
〔例题〕 例1.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产生抗体 B.产生淋巴因子
免疫效应的阶段
迁移训练3
在首次感染中,记忆细胞直接产生于( B ) A.吞噬细胞 B.B 细胞或T细胞 C.造血干细胞 D.效应细胞
迁移训练4
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 免疫效应 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 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C.有免疫效应的是效应淋巴细胞 D.效应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 中分化、发育、成熟
花粉过敏反应
青霉素过敏
过敏反应的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也不损伤组织;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例如:有的人吃过虾、蟹等食物后或接触了 某种物质后,一到两小时就发作,出现呼吸困难, 浑身瘙痒难忍等症状。这时只要到医院静脉注射 50毫升葡萄糖酸钙,十来分钟就几乎完全好了。 甚至不作任何处理,也往往能在几小时或十几小 时内症状消失。
二次免疫反应
抗 体 的 浓 度 初次免疫 初次免疫反应 再次免疫 再次免疫反应
时 间
(7)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三个阶段):
感应阶段: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 反应阶段: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 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阶段 效应阶段:抗体、效应T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
讨论: 如何预防过敏反应? 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抗组织胺类药物能抑制过敏 症状的表现
3、免疫缺陷病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 起的疾病。 特点:由于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
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 种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
特点: 1. 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2.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 物起作用;
人体的三道防线
组成 第一道 体,清扫异物 溶解、吞噬 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 性免疫
体液中的杀菌 第二道 物质(如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 细胞和抗体等
特异性 产生抗体,消 灭病原体(抗原) 免疫
抗 体 浓 度 对 数 值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时间/天 第一次抗原免疫 第二次抗原免疫 A 抗 体 浓 度 对 数 值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时间/天 第一次抗原免疫 第二次抗原免疫 C \ \ 抗 体 浓 度 对 数 值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时间/天 第一次抗原免疫 第二次抗原免疫 B 抗 体 浓 度 对 数 值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时间/天 第一次抗原免疫 第二次抗原免疫 \ \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友情提示:免疫细胞、免疫物质的起源、分化和生成
胸 腺
分化
骨 髓
抗原刺激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
浆细胞
淋巴因子
抗体
第一道防线
由皮肤、黏膜组成,有阻挡或杀死病 原体,清扫异物的功能。
第二道防线
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 胞等组成,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的功能。
4.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A.具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具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C. 丧失一切的免疫能力 D. 保留部分体液免疫的能力
【课堂自我检测】
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 重要作用 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 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 C ) A.吞噬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D
例4.鼷鼠的T淋巴细胞在胸腺里,B淋巴细 胞在骨髓里成熟、分化。B淋巴细胞遇到抗 原就分裂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下面是为 了开发痢疾疫苗而把灭活的痢疾杆菌接种在 鼷鼠的身上,并调查了痢疾杆菌抗体合成程 度与T淋巴细胞对她起的作用(见右图)。 对上述有关资料的解释或推论正确的是: ①乙实验中产生了很多抗体是由于第一次 接种时产生了记忆细胞。②丙、丁实验中, 若没有胸腺则B淋巴细胞绝不会合成抗体。 ③戊结果表示,抗体合成的最佳状况需要T 淋巴细胞的帮助。④被痢疾杆菌感染后,预 防痢疾的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