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活性实验
药物活性评价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评价某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体内和体外活性。
2. 探讨该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3. 为该药物的进一步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药物:某新型抗肿瘤药物(以下简称药物A)。
2. 体外实验材料:人肺癌细胞系A549、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MTT试剂、DMSO(二甲基亚砜)、RPMI-1640培养基等。
3. 体内实验材料:Balb/c小鼠、肿瘤移植瘤、生理盐水、药物A等。
三、实验方法1. 体外实验:(1)细胞培养:将人肺癌细胞系A549、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2)药物处理:将不同浓度的药物A加入培养瓶中,培养24小时后,加入MTT试剂,继续培养4小时,检测各孔吸光度(OD)值。
(3)细胞活力计算:根据各孔OD值,计算细胞活力。
2. 体内实验:(1)肿瘤移植瘤建立: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皮下接种肿瘤细胞,对照组小鼠接种等量生理盐水。
(2)药物干预:待肿瘤移植瘤生长至一定大小后,实验组小鼠给予药物A干预,对照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3)肿瘤体积测量:定期测量肿瘤体积,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
四、实验结果1. 体外实验:(1)药物A对三种肿瘤细胞系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2)药物A对A549、MCF-7、Hela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0μM、15μM、20μM。
2. 体内实验:(1)药物A干预后,肿瘤移植瘤体积明显减小,与对照组相比,肿瘤生长抑制率显著提高。
(2)药物A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
五、实验结论1. 某新型抗肿瘤药物A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2. 药物A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为该药物的进一步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体外细胞活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和细胞活性检测方法,评估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药物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细胞:人胚胎肾细胞(HEK293)。
2. 药物:实验药物A、B、C。
3. 培养基:DMEM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
4. 试剂:胰蛋白酶、MTT(3-(4,5-二甲基噻唑-2-yl)-2,5-二苯基四唑溴化物)、DMSO(二甲基亚砜)等。
5. 仪器: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酶标仪、离心机等。
三、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HEK293细胞接种于培养皿中,置于CO2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贴壁后,进行药物处理实验。
2. 药物处理:将实验药物A、B、C分别用DMSO溶解,配制成不同浓度(0、10、20、40、80、160、320 μg/mL)的药物溶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的细胞中,每组设3个复孔,培养24小时。
3. MTT检测:将药物处理后的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收集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个/mL,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100 μL,培养24小时。
向每个孔中加入20 μL MTT溶液(5 mg/mL),继续培养4小时。
加入150 μL DMSO,充分溶解蓝紫色结晶,用酶标仪测定各孔吸光度(OD)值。
4. 数据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不同浓度药物对HEK293细胞活性的影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药物A、B、C 对HEK293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其中,药物A在320 μg/mL浓度下对细胞活性抑制率最高,约为90%;药物B在160 μg/mL浓度下对细胞活性抑制率最高,约为70%;药物C在80 μg/mL浓度下对细胞活性抑制率最高,约为50%。
2. 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药物A、B、C对HEK293细胞的生长曲线逐渐下降,表明药物对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体外活性实验
体外活性试验相关知识以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其为树突状细胞(DC ),分别负载多肽抗原,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 ),以探讨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抗原肽诱导CTL 制备:①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的分离:分别选取(经BCG 免疫,PPD 阳性)HLA-A2.1+、HLA-A3+ 人抗凝外周全血,通过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PBMC 。
② 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将PBMC 在24孔板中贴壁培养,分离贴壁的单核细胞,每孔加含FBS 、GM-CSF 和IL-4的1640培养基,于37℃、5%CO2孵箱中,培养至第5天加LPS 诱导成熟,用相差显微镜观察DC 诱导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学变化。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1a 、CD83、CD80、HLA-DR 的表达。
③ 细胞毒T 淋巴细胞(CTL )的体外诱导:DC 诱导至第5天,加入待测肽,第7天收获DC 。
于24孔板中加入用免疫磁珠分选的CD8+ T 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DC 作为刺激细胞,第2天加IL-2,置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用肽负载的DC 按前述方法再重复刺激3次。
收获CTL 用于检测。
细胞毒性分析:④细胞毒活性检测:CTL杀伤实验用MTT法和4小时51Cr释放法。
以抗原肽诱导CTL为效应细胞(E),负载抗原肽的T2细胞作为靶细胞(T)。
MTT法按效靶比20:1加入96孔板中,靶细胞每孔1×103个,设单独靶细胞孔和单独CTL孔,每组3复孔,每孔200 μL。
37 ℃、5 %CO2孵育48 h后,加入MTT 0.2 mg/孔,继续培养4-6 h,去上清,加入DMSO 100 μL/孔,显色,酶标仪于波长570 nm下读数。
按以下公式计算杀伤率。
同时以不相关肽诱导的CTL作为阴性对照。
杀伤率=[1-(试验孔A值-效应细胞孔A值)/靶细胞孔A值]×100% 4h51Cr释放法MTT 实验中与阴性对照比较杀伤作用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候选肽使用更精确的4h51Cr 释放法来验证。
金柑总黄酮解酒功效的体外活性试验初探
金柑总黄酮解酒功效的体外活性试验初探陈则夷;王仁才;黄红芳;刘吉凯【摘要】以浏阳金柑(金弹)为试验材料,用80%的乙醇水溶液、正丁醇溶液、乙酸乙酯溶液分别提取金柑黄酮,采用瓦勒-霍赫(Valle&Hoch)改良法检测金柑黄酮对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并分别探讨了3种金柑总黄酮提取液对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80%的乙醇水溶液提取的金柑总黄酮含量最高,为0.400 mg/mL,其溶液的解酒效果最佳,并随金柑总黄酮含量的增加对乙醇脱氢酶活性的激活作用增强.%Liuyang crispy kumquat (Jindan) was taken as test material. Using 80% ethanol-aqueous solution, n-butyl alcohol solution and ethyl acetate solution to extract flavone from kumquat, and using improved Valle & Hoch method to test the effect of kumquat flavone on activity of alcoholic dehydrogenase, and then the influences of the three extraction solutions on activity of alcoholic dehydrogenase we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ent of kumquat flavone extracted with 80% ethanol-aqueous solution was the highest (0.400 mg/mL); the dealcoholization effect of the 80% ethanol —aqueous solution was the best, and the activation effect of kumquat flavone on alcoholic dehydrogenas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tents of kumquat flavone.【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2页(P107-108)【关键词】金柑;黄酮;乙醇脱氢酶;解酒【作者】陈则夷;王仁才;黄红芳;刘吉凯【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利用天然植物活性成分解酒功效的研究在葛花[1-2]、枳椇子[3]、橄榄[4]等先后得到证实,但有关金柑解酒功效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药厂要做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体外活性筛选及药效学评价一、实验目的1. 筛选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新型药物。
2. 评价该药物的药效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1. 药物:待筛选的新型抗病毒药物(以下简称药物A)。
2. 对照药物:已知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药物(如利巴韦林)。
3. 病毒株:流感病毒A/H1N1。
4. 细胞:MDCK细胞(犬肾上皮细胞)。
5. 试剂:细胞培养试剂、病毒培养试剂、药物溶解剂等。
三、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MDCK细胞接种于96孔板,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待细胞生长至约80%时,用于实验。
2. 病毒培养:将流感病毒A/H1N1接种于MDCK细胞,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收集病毒感染后的细胞。
3. 实验分组:将96孔板分为空白组、药物A组、药物A高浓度组、药物A低浓度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4. 药物处理:向各实验组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A,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溶剂,阳性对照组加入已知抗病毒药物。
5. 细胞培养:将各实验组细胞继续培养24小时,收集细胞。
6. 病毒滴度测定:将各实验组细胞接种于96孔板,加入病毒悬液,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观察细胞病变情况,计算病毒滴度。
7.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病毒滴度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药物A对流感病毒A/H1N1的抑制作用:药物A在不同浓度下对流感病毒A/H1N1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2. 药物A与对照药物的比较:药物A在相同浓度下对流感病毒A/H1N1的抑制作用与对照药物相似,表明药物A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
3. 药物A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药物A的IC50为10μM,表明药物A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
4. 药物A的安全性评价:药物A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
五、实验结论1. 药物A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对流感病毒A/H1N1具有抑制作用。
化合物活性测试筛选-体外测试概论-20191014
细胞,从而补充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细胞增殖的同时,在细胞群体中总有一些因各种原
武因而死亡的细胞,活细胞在总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叫做细胞活力。
检测方法
汉 检测细胞存活与增殖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 DNA 合成含量和检测细胞代谢活性两种,前
者主要是 DNA 前体物质(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掺入法,比如 BRDU、EDU 法;后者主要 为 MTT、XTT、MTS、CCK-8、WST-1 及 WST-8 法等,在后者中现在最主流的就是 CTG
包括酶联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毛细管电泳等。
1.3、均相非放射性同位素法 上述这些非均相的方法,存在操作繁多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均相非放
射性方法开始被应用于激酶活性的检测之中,根据实验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检测 ATP 的 量、检测 ADP 的量、检测带标记或修饰的多肽底物、配体激酶结合法等。
基于组织/器官的表型筛选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个阶段数以百计的酶被发现和纯化,成为
重要的化合物发现分子靶点。20 世纪 70 年代,酶动力学的方法学研究被延伸应用到受体药
武理学,受体药理学逐渐成为化合物发现的热点研究领域。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分子生物学
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开启了基于分子靶点的化合物发现时代。重组 DNA 技术和重组蛋白质等 技术方法的应用,建立了大量基于化合物作用靶点的筛选模型,可利用细胞株或生物分子的
虽然多个激酶抑制剂已经被 FDA 批准,作为化合物进行临床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也 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谓的“脱靶效应”,即抑制剂除了靶向激酶以 外,还会同时抑制其他一些非靶向激酶,并有可能引起一些细胞毒性反应。因此,必须在激 酶抑制剂改造研究的前期,就增加激酶酶谱筛选(kinase profiling)。
蛋白功能体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分子,参与调控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学过程。
蛋白质功能的体外实验是研究蛋白质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蛋白质在体外环境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讨某特定蛋白质在体外条件下的功能特性。
二、实验目的1. 验证目标蛋白质在体外条件下的活性。
2. 研究目标蛋白质的底物特异性。
3. 探讨目标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目标蛋白质纯品、细胞提取物、底物等。
2. 试剂:缓冲液、酶抑制剂、蛋白激酶、抗体等。
四、实验方法1. 蛋白质活性检测- 将目标蛋白质与底物混合,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反应。
- 通过检测反应产物或反应速率,评估目标蛋白质的活性。
2. 底物特异性研究- 将目标蛋白质与多种底物混合,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反应。
- 比较不同底物与目标蛋白质的反应速率,确定目标蛋白质的底物特异性。
3.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将目标蛋白质与已知蛋白质或抗体混合,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反应。
- 通过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目标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蛋白质活性检测- 实验结果显示,目标蛋白质在体外条件下具有活性,与底物反应产生产物。
- 通过与阴性对照比较,证实目标蛋白质的活性。
2. 底物特异性研究- 实验结果显示,目标蛋白质对特定底物具有较高的反应速率,而对其他底物反应速率较低。
- 结果表明,目标蛋白质具有底物特异性。
3.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实验结果显示,目标蛋白质与已知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
- 通过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实验,证实了这一结论。
六、实验结论1. 目标蛋白质在体外条件下具有活性,并具有底物特异性。
2. 目标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参与调控细胞内的生物学过程。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验证了目标蛋白质在体外条件下的活性,为后续研究其功能提供了基础。
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供试液的制备:将纯化后的黄酮用蒸馏水(可加SDS 促溶)稀释后,分别配制10、20、30、40、50、60、70 μg/mL 溶液,4℃保存备用。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浓度)2. 总黄酮的测定:标准曲线的绘制:称取芦丁10.00 mg 至50 mL 容量瓶,加60%乙醇使之溶解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芦丁标准溶液(0.2 mg/mL )。
准确吸取芦丁标准溶液0、0.5、1.0、1.25、1.5、2.0 mL (相当于芦丁0、0.1、0.2、0.25、0.3、0.4 mg ),并用相应60%乙醇溶液相应补足2.0 mL ,移入10 mL 刻度比色管中,加5%亚硝酸钠溶液0.2 mL ,振摇后放置6 min ,加入10%硝酸铝溶液0.2 mL 摇匀后放置6 min ,加1.0 mol/L 氢氧化钠溶液2.0 mL 。
摇匀,放置15 min ,于510 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芦丁含量(mg )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样品测定:吸取适当稀释的待测液2.0 mL ,按标准曲线制备操作步骤于510nm 处进行吸光度的测定(样液如有沉淀,应过滤后测定)。
结果计算:根据标准工作曲线,求出相当于样品吸光度的芦丁含量,按下式求出总黄酮含量:100103121⨯⨯⨯⨯=V m V m X 式中:X ——样品中总黄酮含量,g/100g ;m 1——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液中黄酮的量,mg ;m ——样品质量,g ;V 1——样品提取液测定用体积,mL ;V 2——样品提取液总体积,mL 。
3. 还原能力的测定:于试管中加入1.0 mL 样液(不同质量浓度的待测物溶液)或蒸馏水,再分别加入1.0 mL 磷酸缓冲溶液(0.2 mol/L, pH6.6)及1.0 mL 铁氰化钾水溶液(1%),50℃水浴20 min 后取出快速冷却,加入1.0 mL 三氯乙酸水溶液(10%),摇匀,5000 rpm/min 离心5 min 。
体外酶活检验实验方法
体外酶活检验实验方法说实话体外酶活检验实验方法这事儿,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试过很多方法,最开始的时候,我都搞不清楚到底要怎么准确测量酶活。
比如说,我就知道酶能催化反应,但是怎么通过这个来判断酶活性高低呢?我那时候就很天真地想,只要看到反应发生了,不就说明酶有活性吗?这可大错特错了。
我做了一个超级简单的实验,弄点酶和底物放一起,看到有点反应,就觉得自己测出酶活了。
结果拿给懂行的人看,人家一下就指出问题了。
这告诉我,判断反应的发生可不是这么随便的事儿,得有个定量的方式。
后来我就知道我们得看底物的减少量或者产物的生成量。
测量这个其实就像数树上的果子一样,要一个一个地数清楚。
比如说对于可以产生颜色变化产物的反应,我们就可以通过检测吸光度来确定产物的量。
但这里头也有讲究。
我第一次做这个检测吸光度的时候,用的仪器没校准好,得到的数据乱七八糟的。
这就好比你拿一把没刻度的尺子量东西一样,测出来的结果肯定不准。
校准仪器很重要。
再说说反应体系的构建。
你得给酶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这就像给小动物建一个合适的窝一样。
这个体系里面必须包含酶、底物,还得有合适的缓冲液。
这个缓冲液就像空调一样,可以调节反应体系的温度和酸碱度,让酶处在一个最适合干活儿的状态。
可别小看这个缓冲液,我一开始觉得随便弄点进去就行了。
有一次我就没调好酸碱度,结果酶活低得离谱。
还有这反应的温度和反应时间得掌控好。
温度就像厨师做菜的火候,太热或者太冷,酶这道菜就做不好了。
我之前试过把反应体系放在温度有点高的地方,结果酶失活了,反应根本就没按照预期进行。
而反应时间呢,时间短了反应不完全,可能你测到的酶活就比实际的低,时间太长了,又有可能会有一些副反应发生,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我通常会先做一些预实验,就像先试吃一小口菜,感觉下这个大概的时间和温度范围。
比如说我慢慢调整温度,从低温到高温,发现这个酶在某个温度区域活性最高。
至于反应时间,我会先做个大概的估计,等反应一段时间后,抽样检测下,看看产物的量有没有达到一个稳定的值,如果还在变化,就说明还得再等等。
卡介菌多糖核酸体外抗病毒活性试验
巨 噬 细 胞 增 生, 增强巨 B C G P S N 可刺 激 单 核
收稿日期 :2 0 1 0 0 7 2 2 基金项目 : 国家 “ ” 计划项目资助 ( )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 博导类 ) ( ) 8 6 3 2 0 0 8 AA 1 0 Z 3 2 8 2 0 1 0 0 0 9 7 1 1 0 0 0 7 第一作者 : 乔飞鸿 , 硕士研究生 , : E m a i l i a o f e i h o n . c o m @q q g q 通讯作者 : 鲍恩东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动物免疫病理及分子病理研究 , : _ E m a i l b e n d o n a u . e d u . c n @n g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 ( ) : 0 1 1, 1 6 3 1 3 3 1 3 9 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A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g y
卡介菌多糖核酸体外抗病毒活性试验
乔飞鸿 吕英军 张晓裕 王晓斌 鲍恩东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B C G P S N 由南京农 业 大 学 动 物 医 学 院 病 理 实 验室自行提取和保存 ( 硫酸 苯酚法 测定其 中 多糖 的 质量分数为 7 紫外分光光度 法 测 定 其 所 含 核 5. 8% ; ; 酸的质量分数 为 1 8. 2 2% ) R PM IM e d i u m1 6 4 0培 胰蛋白酶为美国 养基 为 美 国 G i b c o 公 司 产 品; I n v i t r o e n 公司 产品 ; 1 0日龄 S P F 种蛋购 自乾 元 浩 g 优级新生牛血清 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南 京 生 物 药 厂 ; 购自中美合资兰州 民 海 生 物 工 程 有 限 公 司 ; 鸡胚成 的制备 : 用细胞生长 液调 整 C 纤维细胞 ( C E F) E F细
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对比实验
体外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对比实验(半枫荷与泽泻)实验对象概述图1:PTIO自由基图2:PTIO自由基模型(角度一)图3:PTIO自由基模型(角度二)根据文献[1]所记载,PTIO(2-phenyl-4,4,5,5-tetramethylimidazoline-1-oxyl 3-oxideradical)即2-苯基-4,4,5,5-四甲基咪唑啉-1-氧基-3-氧化物自由基,是一种在与人体自由基特别相似的一种自由基,其在波长560nm下有特定吸收峰,且会随着被清除而使得吸光度减小,颜色褪去。
所以是一种可靠的测定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物质,常用于抗氧化实验。
半枫荷(学名: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ung T. Chang)是金缕梅科,半枫荷属常绿乔木,高可达17米,树皮灰色,芽体长卵形,半枫荷根供药用,治风湿跌打,瘀积肿痛,产后风瘫等。
泽泻(学名: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 ),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
全株有毒,地下块茎毒性较大。
亦可入药,主治肾炎水肿、肾盂肾炎、肠炎泄泻、小便不利等症。
两者均可用于抗氧化实验,故本文对比了二者的PTIO自由基清除能力。
实验过程PTIO的具体实验步骤根据文献[1]所述,本实验根据自身情况做了调整。
以测定中药冻干粉半枫荷与泽泻为例:1. 中药冻干粉的制备与产率:重的(块状或者粗粉)称取5g,轻的(叶片或者细粉)称取2g,本文中两味药材均各取5g,适量蒸馏水浸泡30min,武火煮沸,趁热抽滤,再次煮沸,二次抽滤,合并两次滤液,抽滤后放置于旋转蒸发仪中浓缩至原来体积的1/3后,放于西林瓶中,真空冷冻干燥机中干燥24h,呈至固体状,即得。
2.1 PTIO溶液与缓冲溶液配置取3mgPTIO置于30ml缓冲溶液中,超声5min,适当上下震荡使其溶解均匀,测定该PTIO在560nm处的吸光度值,范围应该在A=0.09-0.11,该PTIO溶液避光保存,当天配置当天用2.2预试称取5mg冻干粉溶于1mL缓冲液制成 5mg/ml的样品溶液,用水、PTIO测试液、样品溶液两两之间按照2:8比例混合测其吸光度,计算清除率,以便得到最佳实验浓度。
常见体外抗氧化实验方法-抗氧化试验-抗氧化活性实验方法-抗氧化测定法-李熙灿Xican Li
常见体外抗氧化实验方法(含原理、试剂配制、操作流程、实例分析、英文表述)- 2023-3①DPPH·自由基清除法 2 Array②ABTS·+自由基清除法 5③ FRAP法(铁还原法) 811④过氧自由基(超氧自由基,·O2-)清除法(连苯三酚自氧化法)⑤羟基自由基(·OH)清除法(脱氧核糖法) 14⑥PTIO·自由基清除法(水溶液中) 16⑦ CUPRAC法(铜还原法) 18⑧铁络合能力(Ferrozin法) 20⑨脂质过氧化清除法(亚油酸为底物) 23⑩抗氧化产物的预测26①DPPH·自由基清除法/DPPH法原理: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即α, α-二苯基-β-苦基肼基游离基,由于p-π共轭,所以,氮自由基能稳定存在[1]。
当DPPH自由基被某物质清除,其最大吸收波长519nm处的吸光度A值随之减小;相应地,某物质自由基清除活性增加,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也增加。
实验操作[1]:1.1 DPPH测试液的配置(适用于酶标仪测量,总体积为100μL)取DPPH 2毫克溶于约40mL溶剂(乙醇、95乙醇或甲醇)中,超声5min,充分振摇,务使上下各部分均匀。
取DPPH溶液80μL加入到96孔板中,加95乙醇(或无水乙醇)20μL,稀释混合,测A值,使A=0.20±0.01。
该DPPH溶液避光保存,4h内用完。
(注意:如果是用分光光度计.....,则A=0.6±0.02比较合适)1.2 样品液的配置样品用合适的溶剂溶解,为便于计算,可配成1mg/mL浓度。
溶剂根据样品的极性进行选择,首选95乙醇或无水乙醇,如不溶可用DMSO。
1.3 预试取DPPH溶液80μL,往其中加少量样品液,加样时,先少后多渐加,边加边混合,并观察溶液的褪色情况,当溶液颜色基本褪去时,记下样品的加样量。
生物活性测试的原理与方法
生物活性测试的原理与方法生物活性测试是用来评估物质对生物体的活性的一种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物质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毒性作用以及其他生物效应。
其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物活性测试的原理:生物活性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体作为测试对象,通过观察生物体的生理反应、药物代谢以及疾病模型的建立,来评估物质对生物体的活性。
生物活性的产生通常是由于物质与生物体的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生物体的生理功能。
二、生物活性测试的方法:(一)细胞活性测试:细胞活性测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活性测试方法,通过将物质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观察对细胞的生长、分裂、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常用的细胞活性测试包括MTT(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法、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等。
(二)动物活性测试:动物活性测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生物活性测试方法,通过给动物投放物质,观察其对动物的生理反应、生化指标的改变以及对疾病模型的影响,来评估物质的生物活性。
常用的动物活性测试包括急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测试、药效学实验等。
(三)靶标活性测试:靶标活性测试是通过与生物体内相关的蛋白质靶标相互作用,来评估物质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常用的靶标活性测试包括酶活性测定、蛋白质结合实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
(四)体外体内活性测试:体外体内活性测试是将物质在体外和体内进行测试,综合评估物质对生物体的活性。
体外活性测试一般包括细胞外药效学实验、体外脏器模型实验等。
体内活性测试则通过给动物或人类实验对象投放药物,观察其对整体生物的生理反应、药代动力学等。
(五)相关指标的测定:在生物活性测试中,还可以通过测定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估物质的生物活性。
如测定病理标记物、生物化学指标以及生物体的组织学改变等。
总结:生物活性测试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细胞活性测试、动物活性测试、靶标活性测试、体外体内活性测试以及相关指标的测定等。
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体外抗菌活性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李东黄继华张淑华杨芳炬【摘要】目的:研究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方法: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作比较,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浓缩液对临床分离的47株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观察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体外抗菌活性。
结果:对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均显示出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体外抗菌活性强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
按药液稀释度计算,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浓缩液对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和 MBC 分别为市售清开灵注射液的1/4~1/2。
结论: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且略优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
【关键词】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清开灵由金银花、黄芩、栀子、板蓝根、珍珠母、水牛角、胆酸等中药组成,具清热解毒、醒神开窍之功效。
其有效成分金银花、板蓝根、黄芩、栀子均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尤其对临床常见致病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1-3]。
近年来对清开灵抗菌的报道以临床观察为主[4,5],却鲜有实验室研究报道。
清开灵冻干粉属药物新剂型,拟用于静脉滴注,本试验特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其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1实验材料1.1药物与试剂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试验用药为冻干前浓缩液,生药计377.00mg·ml-1,提取物计84.20mg·ml-1,广州欧华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市售清开灵注射液,10ml/支,生药含量以75mg·ml-1计,其中含黄芩苷50mg、总氮25mg,神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头孢曲松,批号0601026,海南三洋药业有限公司赠送。
抗氧化活性实验方法
抗氧化活性实验方法(体外实验)1、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称取一定量的DPPH,用无水乙醇配制成0.04mg/mL的DPPH溶液。
分别取2mL不同浓度(2,4,6,8mg/mL)的溶液,加入2mL DPPH溶液,混合均匀,室温放置30min后,5000r/min离心10min。
取上清液于517nm处测吸光值。
用Vc作为阳性对照。
样品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率用以下公式计算:DPPH()121100%A AA-=-⨯清除率A0—2mL无水乙醇+ 2mL DPPH溶液的吸光值;A1—2mL样品溶液+ 2mL DPPH溶液的吸光值;A2—2mL样品溶液+ 2mL无水乙醇的吸光值。
2、总还原能力的测定在10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0.2mol/L pH 6.6的磷酸缓冲液2.5mL和不同浓度(2,4,6,8mg/mL)的溶液1mL,加入2.5 mL 1%铁氰化钾,混合均匀后于50℃反应20min。
取出后加入2.5mL 10%三氯乙酸终止反应,5000r/min离心10min。
取上清液2.5mL,加入2.5mL 蒸馏水和0.5mL FeCl3,混匀后静置10min,在700nm处检测吸光值。
Vc作为阳性对照。
3、对Fe2+离子螯合能力的测定分别取1mL不同浓度(2,4,6,8mg/mL)的溶液和3.7mL蒸馏水,加入2mmol/L的FeCl2溶液0.1mL和5mmol/L的菲洛嗪溶液0.2mL,25℃水浴10min,于562nm处测吸光值。
EDTA为阳性对照。
样品对Fe2+的螯合率计算公式如下:Fe2+()121100%A AA-=-⨯螯合率A0—1mL蒸馏水代替反应体系中样品溶液后的吸光值;A1—样品溶液反应后的吸光值;A2—0.1mL的蒸馏水代替反应体系中FeCl2溶液后的吸光值。
4、超氧自由基(O2-)清除率的测定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
取50mmol/L Tris-HCl缓冲液(pH8.2)4.5mL,置25℃水浴中保温20min,分别加入1mL样品溶液和0.4mL 25mmol/L邻苯三酚溶液,混匀后于25℃水浴中反应5min,加入1mL 8mmol/L HCl终止反应,于299nm处测定吸光度(A x),空白对照组以相同体积蒸馏水代替样品。
黄芪提取物免疫调节活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河北省教育厅攻关课题基金(No.2000112)11河北医科大学基础研究所免疫室(石家庄050017);2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科研中心#博士之窗#黄芪提取物免疫调节活性的体外实验研究*王润田1 单保恩2 李巧霞2 唐建发2 乔 芳2 杜肖娜2 李 宏2 叶 静2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黄芪提取物(Astragalus mem branaceus extract,AME)对人的外周血免疫细胞(PBIC)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方法:采用3H -TdR 掺入法分析AM E 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增殖活性及对外周血粘附单核细胞(PBAM )吞噬肿瘤细胞的影响;采用51Cr 释放法测定AME 对杀伤性T 细胞(CTL)杀伤肿瘤细胞的影响;用ELISA 法和生物学法研究AME 对外周血B 细胞(PBBC)产生Ig G 及对PBAM 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SDS -PAGE 分析AM E 的蛋白组成。
结果:AM E 能促进PBM C 的增殖;提高CTL 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强PBAM 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和产生细胞因子的功能;促进了PBBC 产生IgG;AM E 含有多种蛋白成分。
结论:AME 对人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提高了抗肿瘤免疫效应,可应用于临床调节免疫功能和治疗肿瘤等疾病。
关键词 黄芪提取物 免疫调节 人外周血免疫细胞 免疫功能Extracorpore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Immuno -Modulatory Activity of Astr agalus m emhr anaceus Extract WANG Run -tian,SHAN Bao -en,LI Qiao -xia,et al Dep ar tment of I mm unology ,I nstitute of Basic Medicine,H ebei Medical Univer sity ,Shijiaz huang (050017)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A stragalus mem br anaceus ex tract (AM E)in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immune cells (PBIC)in vitro.Methods:Effects of AME on the proliferation activity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 C)and the tumor cell phagocytosis of peripheral blood adher -ent monocytes (PBAM )were m easured by using 3H -T dR incorporation.Effect of the tumor -killing activity of cytotox ic T -ly mphocyte (CTL)w as determ ined by using 51 Cr -releasing assay.Effects on production of IgG by peripheral blood B cells (PBBC)and IL -6by PBAM were tested by means of ELISA,and effect on production of TNF -A by PBAM w as studied by means of biolog ical method.Besides,the protein elements of AM E were analysed by SDS -PAGE.Results:AM E could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PBM C,elevate the tumor cel-l killing activity of CT L,strengthen the tumor cell phagocy tosis and cytokines (TNF -A and IL -6)production of PBAM ,and promote the IgG production of PBBC.AM E contained multiple protein elements.Conclusion:AM E has effect in enhancing human immuno -function and ant-i tumor activ ity,it could be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immuno -modulation and tumor treatment. Key words Astr agalus mem br anaceus extract,immuno -modulation,human peripheral blood immune cells,im muno -function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功效为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样品体外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某新型抗菌剂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实验评估某新型抗菌剂对常见细菌和真菌的抗菌活性,为该抗菌剂在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材料:1. 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等。
2. 实验试剂:某新型抗菌剂原液、生理盐水、细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微量移液器、无菌操作台等。
3.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振荡培养箱、酶标仪、显微镜等。
实验方法:1. 菌株活化:将保存的实验菌株从冻存管中取出,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基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
2. 制备菌悬液:将活化后的菌株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调整菌液浓度为1×10^6 CFU/mL。
3.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设置3个平行实验。
- 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处理。
- 阳性对照组:已知抗菌活性药物处理。
- 实验组:某新型抗菌剂原液处理。
4. 抗菌活性测定:- 细菌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将菌悬液与不同浓度的抗菌剂原液混合,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 真菌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将菌悬液与不同浓度的抗菌剂原液混合,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5. 数据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1. 细菌实验结果:- 阴性对照组:菌落生长良好。
- 阳性对照组:菌落生长受到抑制。
- 实验组:随着抗菌剂浓度的增加,菌落生长逐渐受到抑制,在较高浓度下,菌落生长完全被抑制。
2. 真菌实验结果:- 阴性对照组:菌落生长良好。
- 阳性对照组:菌落生长受到抑制。
- 实验组:随着抗菌剂浓度的增加,菌落生长逐渐受到抑制,在较高浓度下,菌落生长完全被抑制。
紫金砂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紫金砂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研究表明,紫金砂(英文名为Vanadium oxide nanoparticles,简称VONP)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新型纳米材料。
尽管其具有众多优点,但迄今为止对其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仍然很少。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检测其体外抗菌活性,为未来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提供更广泛的策略。
紫金砂具有优良的抗菌性,可以被用于抗菌剂的开发。
它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尤其是细菌形成弱酸性羧基的细菌。
本研究旨在检测紫金砂体外抗菌活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剂量和时间内的抗菌效果。
实验中使用的紫金砂粒子来自当前市场上的产品。
该实验采用具有膜结构的微生物悬液为抗菌活性测试来源,其中含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为了检测抗菌活性,将悬液中的细菌数量用高灵敏的抗原检测器测量,以衡量不同剂量紫金砂的抗菌效果。
研究还考察了紫金砂在体外抗菌中的最佳抗菌活性剂量。
研究表明,紫金砂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紫金砂浓度的增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也更加明显。
最终的结果表明,紫金砂的抗菌活性高于未经处理的细菌悬液中的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抗菌剂量在500/ml~1000/ml之间。
从上述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紫金砂的抗菌能力非常强。
因此,在抗菌药物开发方面,紫金砂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药物策略,有望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总之,紫金砂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有望在抗菌药物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有必要继续研究紫金砂的抗菌机制,以更好地应用其体外抗菌活性。
紫金砂(Vanadium oxide nanoparticles)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广泛用于医学领域,但是迄今为止其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很少。
为了检测其抗菌效果,本文对紫金砂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紫金砂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抗菌剂量在500/ml~1000/ml之间。
药物分子的合成和活性评价
药物分子的合成和活性评价引言:药物研发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作,其中药物分子的合成和活性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物分子的合成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构建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分子。
而活性评价则是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评估药物分子针对特定靶点的活性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药物分子的合成和活性评价的相关内容。
一、药物分子的合成方法1.1 化学合成方法化学合成方法是药物分子合成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化学合成方法包括:碳碳键形成反应、碳氢键切割反应、取代反应等。
以有机合成为例,分子的合成通常从简单的起始原料出发,通过一系列反应步骤进行构建,最终得到目标化合物。
1.2 生物合成方法除了化学合成方法外,生物合成方法也逐渐引起了重视。
生物合成方法利用生物学中的酶、细胞等生物催化体系,通过代谢途径合成化合物。
生物合成方法具有高效、环境友好的特点,并且能够合成天然产物中难以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结构。
二、药物分子的活性评价2.1 体外活性评价体外活性评价是通过体外实验模拟人体环境,评估药物分子对于特定靶点的活性。
常用的体外活性评价方法包括:酶抑制活性实验、结合亲和性实验、细胞透过性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初步了解药物分子的活性和选择性。
2.2 细胞活性评价细胞活性评价是评估药物分子在细胞水平上的药效。
常用的细胞活性评价方法包括:细胞毒性实验、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内信号通路实验等。
这些实验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验证药物分子的活性和毒副作用。
2.3 动物活性评价动物活性评价是对药物分子在整个生物体内的活性进行评估。
常用的动物活性评价方法包括:小鼠模型实验、大鼠模型实验、家兔眼刺激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方法,可以进一步验证药物分子的活性和药理作用。
三、合成和活性评价的关联药物分子的合成和活性评价是相互关联的。
3.1 合成影响活性药物分子的合成路径和合成条件会对其活性产生影响。
合成过程中的杂质、副产物等因素可能引起活性的降低或损害。
3.2 活性指导合成活性评价结果可以为分子的合成提供指导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外活性试验相关知识
以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其为树突状细胞(DC ),分别负载多肽抗原,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 ),以探讨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抗原肽诱导CTL 制备:
①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的分离:
分别选取(经BCG 免疫,PPD 阳性)HLA-A2.1+、HLA-A3+ 人抗凝外周全血,通过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PBMC 。
② 树突状细胞的诱导:
将PBMC 在24孔板中贴壁培养,分离贴壁的单核细胞,每孔加含FBS 、GM-CSF 和IL-4的1640培养基,于37℃、5%CO2孵箱中,培养至第5天加LPS 诱导成熟,用相差显微镜观察DC 诱导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学变化。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1a 、CD83、CD80、HLA-DR 的表达。
③ 细胞毒T 淋巴细胞(CTL )的体外诱导:
DC 诱导至第5天,加入待测肽,第7天收获DC 。
于24孔板中加入用免疫磁珠分选的CD8+ T 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DC 作为刺激细胞,第2天加IL-2,置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用肽负载的DC 按前述方法再重复刺激3次。
收获CTL 用于检测。
细胞毒性分析:
④细胞毒活性检测:
CTL杀伤实验用MTT法和4小时51Cr释放法。
以抗原肽诱导CTL为效应细胞(E),负载抗原肽的T2细胞作为靶细胞(T)。
MTT法
按效靶比20:1加入96孔板中,靶细胞每孔1×103个,设单独靶细胞孔和单独CTL孔,每组3复孔,每孔200 μL。
37 ℃、5 %CO2孵育48 h后,加入MTT 0.2 mg/孔,继续培养4-6 h,去上清,加入DMSO 100 μL/孔,显色,酶标仪于波长570 nm下读数。
按以下公式计算杀伤率。
同时以不相关肽诱导的CTL作为阴性对照。
杀伤率=[1-(试验孔A值-效应细胞孔A值)/靶细胞孔A值]×100% 4h51Cr释放法
MTT 实验中与阴性对照比较杀伤作用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候选肽使用更精确的4h51Cr 释放法来验证。
RPMI1640 培养液洗涤2×106靶细胞,去上清液。
用0.5 mL完全培养液悬浮细胞,加入100 μCi(3.7 MBq) Na251CrO4(即按200 μCi/mL),37 ℃水浴中标记1 h,每5-10 min摇晃一次,混匀细胞。
用RPMI1640 培养液洗涤细胞三次,每次1000 rpm10 min。
再用RPMI-1640 培养液悬浮细胞,置37 ℃水浴30 min,以减少非特异的自然释放。
离心1000 rpm 10 min,去上清液。
小心用RPMI-1640 培养液悬浮细胞,尽量减少振荡引起的细胞损伤以降低靶细胞的自然释放率,将细胞浓度调整为1×105/ mL 备用。
在96孔板中加入51Cr 标记的靶细胞,每孔加100 μL(约为1×104个/孔)。
向各孔加100 μL 效应细胞,设定不同效应细胞与靶细胞的比例(效靶比,E:T),同时另一组用不同的肽浓度(Peptide concentration)。
阴性对照孔(自然释放)不加效应细胞只加100 μL完全培养液,阳性对照孔(最大释放)中加100 μL 1%NP40(或2%SDS,或1 mol/L盐酸或10 mg/mL Triton X-100 100 μL)每个实验置两个复孔。
稍稍离心(1000 rpm 3 min)后,置37 ℃ 5% CO2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4 h。
离心培养板(1000 rpm 10min),每孔吸出100 μL上清液置一次性使用的检测管中,在γ-计数仪上(或液闪计数仪上)测定上清液中的每min放射性活性(cpm值)。
特异性杀伤活性的计算:细胞毒性(%)=[(实验组cpm-自然释放组cpm)/(最大释放组cpm-自然释放组cpm)]×100%
⑤分泌IFN-γ的T细胞数的检测:采用ELISPOT试验。
各靶细胞的密度均为1×103/mL,效靶细胞的比例为20:1,将靶细胞和效应细胞各取100 μL,加入到预先包被了抗IFN-γmAb的96孔平底板中,于37 ℃、5%CO2 孵箱中培养24 h,参照ELISPOT 试剂盒中的说明书进行洗板后,依次加入生物素标记的抗IFN-γ多抗、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链亲合素及显色剂BCIP/NBT 等。
用ELISPOT 图象分析仪计数96孔板中每孔形成的斑点数,计算斑点数/1×105 CTL 和分泌IFN-γ的T 细胞的百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