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觉经典实验
第二章知觉案例
【实验】 Tulving等(1964)的字词识别实验
通过改变刺激的呈现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的加工, 而通过改变上下文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上而下的加 工。
上 下 文
Countri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form a military alliance.
The political leader was challenged by a dangerous opponent.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1.假设考验说 2.刺激物说
1.假设考验说
代表人物:Bruner、Gregory
主要内容: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 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 感觉剌激做出正确地解释。 论据:Rock(1983)指出,外部刺激与知觉经验
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三、知觉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 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 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 觉刺激的解释。
局限性
给记忆带来沉重的负担,缺少灵活性。
难以解释人何以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
模式这类常见的事实。
模板说没有完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
二、原型说(Prototype Theory)
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
板,而是原型(Prototype)。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 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映一类客体具有基本 特征。
第2章 知觉-讲义
第一节知觉的基本特性第二节知觉组织第三节物体识别第四节知觉的一般理论1234网膜像由照度、反射度以及折射率等因素影响,物理因素的不同组合均可以形成相同的网膜像。
不同尺寸、不同朝向、与观察者不同距离的物体可以在视网膜上形成同样的网膜像。
Michhotte(1946)认为观察者可以直接知觉到因果关系。
如两球相撞实验。
映。
外部的客观世界与主观现象世界之间存在着区别和联系!BACK 控制系•计划之后或运动执行•确保精确,适当调整•受空间特征影响•不受意识影响,较快•位于顶叶上部在运动之前或早期启用选择目标、方式、时间计划—控制Palmer,S.12?总流程图:13对图片—背景分离也有一定的影响知觉组织的过程Surroundedness Size Orientation Contrast Symmetry Convexity Parallelism Lower Region Meningfulness Gestalt 分组原则19Synchronychange at the same time are perceived as grouped together, even if they do not change in the same way.Is the “x” on the same or different object?知觉到的深度会影响分组双眼交叉看两幅图的中间一列,可以看到立体图。
当立体图产生时,的点和B图中的方块会根据深度来分组,而非简单的共同区域和连通性。
分组会发生在主观补全之后!中间一列的分组受到主观轮廓的影响!28Back 利用颜色相似、接近等分组原则,分组后,歧义图的形状常性可以确立29 Back鬼宫–相似性特征会干扰搜索过程Pritchard, 1961物体识别过程实验证据42物体识别过程特征提取光能初始简图45。
2-社会知觉
Kraut & Johnston(1979)
考察跑步者的微笑是由于有同伴同行还是由 于天气明媚呢?
微笑是社会互动的一部分,是沟通技巧,而不仅
仅是愉快情绪的一种信号。
你会识别笑容吗?
对笑容的判断,女性不如男性敏感
通过让人们辨别真实或伪装的笑容,对1.5万 多名受访者的直觉能力做测试。
受访者被要求分辨出所有照片中笑容的真假: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肖曼·巴纳姆
著名杂技师
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我的演出之所以很受
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份, 所以“它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 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性,将这种倾向 称为巴纳姆效应。
N.D. Sundberg,1955
内在自我觉知(private
公众自我觉知(public
self-awareness)
self-awareness)
内在自我觉知: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
内在自我的人:
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 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公众自我觉知: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Self-Consciousness Scale,简称SCS)
共17道问题 Likert
5点量表记分
0表示完全不符合我,
4表示非常符合我,
1,2,3,分别表示不同程度的符合或不符合。 请在你认为合适的数字上打“√”。
0 1 2 3 4
1、我经常试图描述自己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 3、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什么人不太清楚 4、我经常反省自己 5、我关心自己的表现方式 6、我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7、我从不检讨自己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传感数据)转化为对目 标、事件、声音和味道等的体验的过程。(Roth, 1986)
视知觉的复杂性:看起来相当简单,似乎不需要 任何意志努力。在试图模拟该功能时遇到了巨大的障 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认知速 度与能力能与人的视觉系统相匹敌。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应用:
模板匹配理论
❖评价:
简单直观 不经济 不灵活
目前,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板说没有完 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它只是模式识别过 程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二)原型匹配理论
1. 基本思想:
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 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模式识别就是在记忆中寻找原型的过程。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判断看到的刺激是哪个字母,H还是S,要 尽快,并尽量少犯错误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视觉识别作业
反应时和正确率
被试分组
视觉识别作业 00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注意局部组会受到干扰,而注意整体组不会受到干扰 总体特征的知觉优于局部特征的知觉
实验结果:被试对原有的畸变模式分类的正确率 约为87%;对先前未看过的原型分类的正确率也与此 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的分类则较差。
Posner等认为,这种实验结果说明,被试在实验 的第一阶段上,已经从一些畸变模式中有效地抽象出 原型。即被试对畸变模式进行分类是将它们与相应的 原型作比较的。
原型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句子的知觉在所有的 音噪比水平都优于异常的句子,而异常的句 子又优于非语法句。
认知心理学-2-知觉
1、整体 加工:先整体 后部分 2、局部 加工:先部分 后整体
(二)实验研究
Navon(1977)的实验 P29
2013/9/24
55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1(Navon,1977)
【Navon的实验】 让被试短暂注视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同 时尽快判断听到的字母是什么。 大字母代表整体特征, 小字母代表局部特征。
2013/9/24
32
2、论据 外部刺激与知觉经验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感觉刺激的维量是模糊的,具有双关性 质;感觉输入也是模糊和片段的( Rock,1983)
双关图 知觉恒常性
尽管落在视网膜上的图象发生了变化,知觉到的物体 并没有改变
2013/9/24
33
2013/9/24
34
2013/9/24
2013/9/24
66
一、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
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 构,也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2013/9/24
67
一、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识别?
确认所知觉到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 区分开来。
2013/9/24
68
一、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的基本种类: 按感觉通道划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按模式本身的特点:
将知觉作为一个动态的组织过程
通过研究下述问题对这个过程进行描述:图形与背景
的关系;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13/9/24
图形与背景: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把 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 景。
2013/9/24
9
2013/9/24
经验?刺激?
心理学第二章知觉优秀课件
关系: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
相转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
知觉的选择性
逆时针旋转后
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特征 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知觉的这种特性称 为知觉的整体性。
本身没有轮廓,而在知觉经验中显示的轮
羊羔实验
▪ 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 的环境:一只羊羔随着羊群在水草丰 美的草地上快乐地生活;另一只羊羔 被栓在柱子上,离羊羔几米远的地方 再拴一只狼——尽管狼吃不到羊羔, 羊羔却要面对那只威胁着自己的 狼……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羊羔根 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无所事事的狗
▪ 将10条机敏的狗分别放在10片海礁上喂养,其 条件是:海礁之间的距离,均在狗的视线之外;每 片海礁的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四周为茫茫大海; 海礁上,除了充足的食物和躲避风雨的住所外,再 无他物。其结果是:在半年内,10条狗的行为逐渐 衰退,直至疯狂或死亡。
无所事事的人
被测试的人躺在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非常安 静,听不到一点声音;一片漆黑,看不见任何东西; 手脚都被固定,不能随心所欲;吃喝拉撒有人伺候, 且无微不至,用不着操心,更用不着动手动脚…… 无所事事到了极点。
实验开始时,被测试的人还能安静地躺着,后 来,他们焦躁不安,老想活动,觉得很不舒服:自 言自语,乱说乱讲,扭来扭去……尽管包吃、包住、 包服务,每天还有40美元的报酬,却没有人愿意坚 持这种实验到2天以上。强制他们继续接受实验的 结果是,体质下降,烦闷欲狂,精神错乱——人, 绝不能无所事事!
运动知觉(客体、主体)
按知觉对象的特点分
物体知觉 社会知觉
按正误分
第二章 知觉
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体系中没有感觉这一章?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 感觉:直接、孤立 • 知觉:综合 • 知觉源于感觉又高于感觉 • 总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感觉不能回答客体“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属于更低级的心理反映形式,因而没有被包 括在认知心理学体系中。
Navon实验之二
• 实验材料
实 验 结 果
实验结论: 1.对于大字母的识别要快于小字母; 2.小字母的识别,在冲突条件下反应时最长。
以上实验的总结
• 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总体特征先于局部 特征被知觉,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 知觉阶段。 p30
第二节 模式识别
一、基本概念 1、模式 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 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2、模式识别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 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知觉过程包含互相联系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但在不同情况下各有侧重; Eysenck(1984)认为,良好知觉条件下,知觉主要是自下而 上的加工,而随着条件恶化,自上而下加工逐渐增多; 这种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刺激物论和假设检验论的 分歧;
实验证据:Tulving, Mandler和Baumal(1964)的字词
二、模式识别一般过程 模式识别是一个知觉过程,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 决定它与哪个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 三、模式识别理论(具体解释匹配过程)
(一)模板说 1、核心思想 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 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 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 1 感觉和知觉
§2-1感觉和知觉
(2)感觉对比
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 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产生的现象。
§2-1感觉和知觉
如:法国国旗(同时对比or继时对比?)
(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最初当三条色带宽度 完全相等时,人们总觉得这三种颜色在国旗上所占的分量 不相等,似乎白色的面积最大,蓝色的最小;当把这三色 的真实面积比例调整为蓝:白:红=37:33:35时,看上 去反而相等了。)
§2-1感觉和知觉
(四)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运用
运用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使多种分析器协同 活动。从而提高感知效果。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既听 到教师讲课的语音,又看到教师的面部表情和功作手 势,感知就很清楚 在教学中尽可能使学生多种分析 器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发挥主 体作用,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2-1感觉和知觉
知觉特性
1、选择性:背景与对象(两可图形) • 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 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 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选择性。 •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 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 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 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转化为知觉的对 象。
•
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扇门,视网膜上的投影形状并不相同, 但人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同一扇门,这是形状恒常性。 一个人由近及远而去,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是越来越小的, 但是人们并不会认为这人在慢慢变小,这是大小恒常性。 煤块在日光下反射的光亮是白墙在月色下反射的光量的5 万倍,但看上去我们仍然认为煤是黑的,墙是白的,这是 明度恒常性。 家具在不同灯光的照明下颜色发生了变化,但人对它颜色 的知觉保持不变,这就是颜色恒常性。
第二章-知觉1PPT课件
– A witness appraised the shocking company dragon.
• 非语法句
– Loses poetry spots total wasted.
• 结果:
正 确 率
正常句 异常句 非语法句
0 -5
05 噪音比
10 15
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3)
5.1.3模板匹配说不
如果模式发生了变 化,还要将其识别, 则需要储存无数的 模板,增加了记忆 的负担。
Lindsay&Norman
(1977):预加工 (Preprocessing)
5.1.4模板说的相
Phillips(1974)的棋局实验 重叠的棋局有利于一致性判断。
Warren(1974)的声音异同判断实验 当两个声音刺激的持续时间严格匹配
意局部,报告看到的小字母是H还是S。
大字母和小字母有三种关系:
一致
无关
冲突
进一步研究:Navon(1977)
第二章
实验条件:注意整体,报告看到的大字母是H还是S;注
意局部,报告看到的小字母是H还是S。
实验程序: 视觉刺激
注视点
掩
按
蔽
键
刺
反
激
应
40ms
进一步研究:Navon(1977)
实验结果:总体特征优先
3 知觉理论
传统的构造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第二章
3.1传统的构造心理学派
第二章
知觉由多种感觉单元构成,因此,知觉分析的 基本元素是各种感觉器官。
知觉研究就是找到构成某种类型知觉的各种感 觉成分。
3.2格式塔学派
《普通心理学》实验二注意实验
5.被试使用探笔,由首行首位开始,依次探触 0 所在的点位。每次被试探触一个数字时 (无论该数字是否为 0),实验仪面板指示灯亮,并伴随一短暂提示音,表示该数字被试已 探测完毕。所有测试行结束后,探触实验仪下端“END”触点,本次实验结束。
被试通过屏幕观察双关图形并在觉得变化时按任意反应键,注视屏幕上分别记录被试在第一 分钟、第二分钟、第三分钟的被试反应次数及每次反应的间隔时间。同步显示的实验结果记
3
福建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实验教学中心
录在【结果】表格中。 3.当被试 3 分钟实验全部完成,呈现实验指导 2,如图下图所示,被试阅读完毕并确定已完 全理解指导语所述内容后,按任意键继续实验。
【结果】
实验进行的时间分段
第一分钟
第二分钟
第三分钟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注:如表格行数不够,请自行补充
根据表格提供的实验数据:
比较每个被试在第一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分钟注意起伏的次数及其在有意志努力情况下注意起伏的次数
【讨论】
注意起伏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4
福建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实验教学中心
三、注意的分配
【实验目的】
验证注意分配的可能性,测定被试的注意分配能力。
福建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实验教学中心
《普通心理学》 实验二 注意实验
一、注意广度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测试视觉的注意广度,了解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
【实验材料】
JGW-E 型心理实验台
【实验程序/步骤】
1.进入实验目录界面首页,按数字键“09”,选中“注意广度”实验图标,按 Enter 键, 主试进实验界面,如下图所示:
心理学-社会知觉2
•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指人们人们 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它 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长相、表情、 姿态、身材、年龄、服装等方面的 印象。
•第一印象有“先入为 主”的作用,它不仅影 响到后来的印象,同时 也会影响到对该人采取 的态度及行动。
大量的动作——身体的一部分对另一部分所做的动 作(触摸、摩擦、抓弄)——表明情绪的唤起, 动作的频率越大,唤起或紧张的水平越高。
较大幅度的动作,包括整个身体的移动,也能提供 信息。(“威胁”“欢迎”)
手势是一种揭示人内在情感的特殊通道,但同一手势在不同 文化中有不同含义,所以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触摸——触摸传递出的信息受很多因素影响:触摸对象、触 摸性质(时间长短、部位、温柔或粗鲁)、情境(商业、 社会情境、医生办公室)
(3)觉察者与被觉察者的关系 熟悉程度(沟通程度) 情感卷入程度
--越熟悉,情感卷入度增加,对信息 选择和解释的客观性越低,使人们的 印象判断精确性更差。
3.2 印象形成中的偏差
(1)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2)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3)晕轮效应(halo effect) (4)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self-fulfilling
•
——丹尼尔·戈尔曼
•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与近因效应 (recency effect)
•(二)光环效应(halo effect),也叫晕轮效应 • •(三)刻板印象(stereotypes)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对人或事 物进行归类,明确对我们的意义,使自己行为获 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 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 特性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知觉
设计实验程序
设计实验程序,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 实验时间等。
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设计,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过程
按照实验程序进行实验,确保实验操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被试的反应和数据 。
实验结果分析
统计分析
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社会交往
通过知觉,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 、意图和动机,促进有效的社会交往 和沟通。
02
知觉实验方法
实验设计
明确实验目的
在开始实验前,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假设 ,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
选择合适的被试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被试,确 保被试的代表性的水平。
05
知觉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与知觉
人工智能在知觉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模拟 人类的知觉过程,以揭示知觉的内在机制。
人工智能对知觉研究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知觉时,需要充分考虑人类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以 实现更准确的模拟。同时,也需要警惕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对人类知觉 的误解。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对知觉的影响,认为这些 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刺激的识别和理解。
04
知觉的应用
教育领域
知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和学习评估上。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觉过程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 和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同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觉偏差,以确保评估 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广告语言的选择和编排也需要考虑消费者的知觉特点。通过 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广告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并让消 费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酒店服务心理学》项目二感觉与知觉
三 、 感 觉 的 类 型 (一)外部感觉
(1)视觉
它是可见光作用于眼睛而产生的。光的波 长、波幅和纯度将决定色彩的三个属性,即色 相、明度和饱和度。色相即通常所说的颜色, 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是指某种颜 色的纯度或鲜明程度。
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剥夺是指将个体与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1954年,加拿大科学家做了感觉剥夺 实验。他们让志愿者戴上半透明的眼罩,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仪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志愿者的听觉; 让志愿者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限制其触觉。 穿戴好这些后,志愿者躺在一张床上什么也不用做(除了 吃饭和上厕所外),每天便可获得20美元的报酬。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只能挣大约50美分,20美 元/天的报酬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利用这个参与实验的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 进行论文构思、制订课程计划,但结果令很多人大跌眼镜。
(4)嗅觉
它是指辨别气味的感觉。引起嗅觉的外界 刺激是能溶解的、有气味的气体分子,人们不 必直接与刺激源接触即可产生嗅觉。因此,嗅 觉是一种可以通过长距离感受刺激的感觉。
三 、 感 觉 的 类 型 (一)外部感觉
(5)肤觉
它是指皮肤受到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感觉,主 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① 触觉,是指刺激物直接 接触皮肤表面所产生的感觉;② 温度觉,是指皮 肤对温度和温度变化产生的感觉,包括温觉和冷 觉;③ 痛觉,是指对感觉神经末梢有害的刺激所 引起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
思考:
(1) 感觉的类型包括哪些?对温度的感觉属于哪种类型?(2) 上述案例中体现了哪些感觉现象?
第2章 知觉
• 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 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 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从调整感受器官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又称概 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Driven Processing)
Eysenck(1984)指出,在良好的知 觉条件下,知觉主要是自下而上加工, 而随着条件恶化,自上而下的参与也将 逐渐增多。
实验研究
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Stroop作业的一种变式-视 听干涉。先呈现一个视觉刺激,持续80ms, 在视觉刺激开始呈现后40ms,被试通过耳 机可以听到H或S的读音,按键作出相应的 反应,记录其反应时。被试要始终注视视 觉刺激,视听两种刺激的作用有40ms的重 叠。
听觉材料 300ms 40ms 视觉材料 80ms
存在的问题
• 对刺激的加工是从局部特征开始,还是 从整体特征开始? • 模板的编码形式是怎样的? • 比较过程是平行加工还是序列加工?
识别失败的例子
模型的修正
• 增加了一个预加工的过程-标准化
• 问题:依据什么来调整刺激的外形、大 小或方位?
• 引入自上而下加工 • 两点说明
– 视觉系统中的感受细胞组成的觉察器视为模板 – 认为外部刺激同时与所有可能的模板进行匹配
结论
字词识别既依赖于自下而上加工,又依 赖于自上而下加工,并且在不同的条件下, 也可有不同的情况。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 争论:对于一个客体的加工是先知觉其 部分,进而在知觉整体,还是先整体, 后部分? • Navon(1977)的实验
Navon(1977a)区分总体特征(Global Feature)和局部特征,前者可看作整体, 后者可看作部分。例如,一个大的字母 “H”可由一些小的字母“S”构成。这 样,大的字母“H”就是整体或总体特征, 小的字母“S”就是部分或局部特征。
第二章 知觉2
第二章知觉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例: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街心花园,那是汽车在行驶,人群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观事物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这些加工过程提供额外的解释,成功地为我们在环境中导航。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50年代以来,由于感受野的研究,人们对神经系统的分析、综合的功能,有了新的进一步的了解。
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反应。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以视觉系统为例,外侧膝状体细胞在网膜上的感受野为“中心周围”对抗的圆形感受野,它接受来自网膜感觉器和视神经节细胞的输入信息,并对细小的光点敏感。
当一系列外侧膝状体细胞会聚到同一“皮层简单细胞”上,并和这个细胞发生突触联系时,便形成了皮层细胞左一右排列的感受野,它对光棒或直线敏感。
在这里,皮层细胞又整合了外侧膝状体输入的信息,并对直线作出反应。
在皮层细胞更高的层次(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上,由于皮层细胞的整合水平的提高,因而对刺激特征的分析也变得更概括、更一般化了。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揭示了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分析、综合机能。
感觉皮层的一级区实现着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和综合。
这些区域受到损伤,将引起某种感觉的丧失。
2心理学- 感知觉
• 实验2:
• 阅读一段文字后,参与其他活动,在阅 读第二段。 • 结果: • 依据活动后呈现的信息判断。 • 注意: • 近因效应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
2.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 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 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 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 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 的 。
• 表 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 • 视觉 : 30英里以外的一烛光 • 听觉 :安静环境中20英尺以外的手表滴答声 • 味觉:两加仑水中的一匙白糖 • 嗅觉 : 弥散于6个房间中的一滴香水 触觉 : 从一厘米距离落到你脸上一个苍蝇的翅 膀
•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 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者叫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 • 人对于最小差异量的觉察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 测量差别阈限时,通常采用两种刺激, • 标准刺激:保持不变 • 比较刺激:经常改变
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的时间知觉能力,其中, 以视觉和触觉能力最强。视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1/10秒-1/20秒; 触觉为1/40,听觉为1/100。 时间知觉的个别差异和误差很大。 受自身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等影响。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 整体性: • 选择性: • 理解性: 恒常性: 错觉:
• 错觉
• 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社会知觉
• • • •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非社会性信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 物方面的信息; 社会性信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 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 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 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又分两种:
一种有先行信息(Precue),即在每次试验前,将两个供选择
的字母口头告诉被试; 另一种则事先不告诉,只在刺激呈现之后再呈现供选择的 字母(Post cue)
每次试验时,先给被试呈现一个注视点,然后短暂地 呈现上述刺激材料中的一种,紧接着呈现掩蔽刺激(@) 和供选择的两个字母(供选择的两个字母在刺激材料 为一个字母,一个字词或一个非字词时,置于相应字 母的方,否则另一个在下方)。这两个字母的位置对 应于所要测试的刺激材料中的字母的位置。 要求被试回答这两个字母中的哪一个是刚才在刺激材 料中的这个位置上看见过的,记录其正误。
结构优势效应 Reicher(1969;字词优势效应实验) Pomerantz等(1977;构形优势效应) Earhard(1974,1980;客体优势) Weisstein等(1974;客体优势效应)
Earhard(1974)
实验目的: 验证知觉过程中是否存在客体优势 效应 研究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自变量:刺激材料) 实验材料: 图形刺激材料;呈现仪器 实验对象: 大学生被试 实验过程:呈现刺激后要求被试识别靶子线段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
实验结果
8 字上下文
4 字上下 文
无上下 文
结果解释
从上图可知,随着呈现时间的增加,无论有无上下文, 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都逐步提高了; 不论呈现时间如何,有上下文的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 均高于无上下文的,其中,8字上下文的又高于4字上 下文的,甚至当靶子词未呈现时,在有上下文的条件 下,被试还可以正确地猜出一些靶子词。 当靶子词的呈现时间为60-80ms时,有上下文的靶子词 的识别率高出无上下文的最多(40%);140ms时, 只有(30%)。这意味着较长的刺激呈现时间更有利 于无上下文的靶子词的识别,也促进了自下而上加工, 而上下文的作用这时却减弱了。 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字词识别既依赖于自下而上加工, 又依赖于自上而下加工,并且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 有不同的情况。
实验材料
他们在实验中、应用了两类刺激材料。每 类都含有两个刺激。其中一类是没有上下 文的两个刺激,即 ( 和 ) ; 另一类则有上下文,即 ( ) 和 ( )) 这后一对刺激只是右侧的成分不同而已
实验过程
实验时分别应用一对材料,通过速示器一次 呈现一个刺激,持续200ms, 要求被试进行辨别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记录 反应时。
红
绿 绿 蓝 黄 绿 红 蓝 红
黄 绿
蓝
黄
蓝 红 绿 黄 蓝 红 黄 绿 蓝
红 黄 绿 蓝 红 绿 黄 蓝
蓝 黄 绿 蓝 绿 红 黄 红
黄 蓝 红 黄 黄 红 红 蓝
绿 红 绿 黄 蓝 绿 蓝 绿
红 蓝 绿 黄 绿 红 黄 绿
蓝 黄 绿 红 红 绿 蓝 黄
红 绿 黄 红 绿 蓝 黄 蓝
蓝 绿 红 黄 绿 黄 绿 蓝
Earhard(1980)的研究
实验目的: 验证知觉过程中是否存在客体优势 效应 研究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 实验材料: 图形刺激材料;呈现仪器 实验对象: 大学生被试 实验过程:呈现刺激后要求被试识别靶子线段 实验结果及推论
表盘式上下文
Earhard实验材料
坐标式上下文
实验结果及推论
感知觉经典实验
认知心理学知觉研究经典实验
整体性:整体优先加工
Stroop效应 Navon(1977;整体优先效应)
模式识别: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Neisser(1964;字母搜索实验,特征说) Tulving等(1964;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理解性:自上而下加工
字母的不同含义(知识经验对理解的作用) Miller & Isard(1963;知识经验对理解的作用) Warren等,1970:音位恢复效应
第一类是一个或两个单个字母 第二类是一个或两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
第三类是一个或两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
自变量三:呈现时间 (短、中、长3个水平)
其中短时间定义为60%的正确率所需时间; 中等长的时间是短与长的中点值 长时间定义为90%的正确率所需时间+5ms 对每个被试来说,这3种呈现时间是分别测定的
实验结果
结果及推论
结果表明,无论事先告诉或不告诉供选择的 字母(即自变量一中的两个水平),识别字 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 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 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这种实验结果显示了字母识别中的字词优势 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字词优势效应
Mezrich(1973)认为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 的编码不同所致 Rumelhart等人(1974)认为是由于借助于上 下文推理的结果所致 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地位不 一致所致
Reicher(1969)的字词优势效应实验
实验目的: 研究知觉过程中是否存在字词优势 效应 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 三类不同的刺激材料;速示器 实验对象: 大学生被试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及其推论 为什么会出现字词优势效应
研究方法
三因素混合设计(2 X 3 X 3) 自变量一:刺激呈现前有无先行信息 自变量二:刺激材料的性质(3个水平)
实验过程
在这样的实验安排里,任何一个听觉刺激, 即读出的字母H的S,与作为视觉刺激的大的 字母H、S和长方形有3种关系:
一致,即听到的和看到的字母相同
无关,即被试听到某个字母,但看到的是长方形 冲突,即被试听到的和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字母
视觉刺激中大字母与构成字母的小字母之间 也存在三种关系:
Earhard(1974)实 验材料
实验结果 73-74
在b组实验中,有上下文图形的靶子线段的正确识别率 为81.8%,单独的靶子线段则为69.8%,前者显著地高 于后者,出现客体优势效应; 在a组实验中,有上下文的靶子线段的正确识别率仅为 69.5%,而单独的靶子线段反而为81.7%,单独的靶 子线段的识别要优于带上下文的,差异达到统计学的 显著水平。这意味着,在这组实验中,不仅没有出现 客体优势效应,而且显示出一下文图形对线段识别的 不利影响,可以说,出现了客体劣势效应(Object Inferiority Effect)。 在c组实验中,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单独的靶子线段 的识别率比带上下文的要高出4.2%,但差异未达到统 计学的显著水平。上述a组和c组实验的结果清楚地说 明,如果改变注视点在上下文图形中的位置,客体优 势效应将不出现。这与b组实验即Weisstein和Harris的 最初实验构成鲜明的对比。
Navon 整体加工-局部加工实验
1、实验目的:了解人们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 的总体特征与局部特征对人的知觉的作用; 2、实验方法:采用Stroop作业的一种变式即视 听干涉实验;自变量为实验材料的性质(2X2) 3.实验对象:大学生被试; 4、实验过程: 5、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
在实验材料中有两个自变量: 自变量1:大字母的性质(H、S、非字母) 自变量2:组成大字母或非字母的小字母的 性质( H、S、非字母)
实验材料
H H H H H H HHHHHH H H H H H H HHHHHH H H H H H H H H H H HHHHHH S S S S S S SSSSSS S S S S S S SSSSSS S S S S S S S S S S SSSSSS S S S S S SSSSS S S S SS S
黄 红 绿
绿 蓝
黄 绿 红
红
红
黄
蓝
蓝
绿
黄
红
蓝黄红蓝 Nhomakorabea绿
蓝
红
黄
蓝
红
Neisser,1964
实验目的:为模式识别的特征说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单因素分组实验方法(随机或重复
自变量:目标字母Z所处的周围字母背景 水平1:处在诸如W、V等由直线组成的字母背景中 水平2:处在诸如O、G 等由圆形特征组成的字母背景中
H H HH H H HH H H H H HH
H HH H H
实验过程
实验时先呈现一个视觉刺激,持续80ms. 在视觉刺激出现40ms后,被试通过耳机可 以听到字母H或S的读音,听觉持续300ms 被试的任务在于判定他听到的是哪个字母, 按键作出相应的反应,记录其反应时 实验中,被试要始终注视视觉刺激,视听 两种刺激的作用有40ms的重叠
自变量一:刺激材料是否有上下文(三个水平)
自变量二:靶子词呈现的时间梯度(8个水平)
实验对象: 大学生被试 实验过程: 看呈现的刺激材料并把最后一个词识别 出来 实验结果与解释
刺激材料
水平1,无上下文:disorder 水平2,4字上下文: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水平3,8字上下文: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黄 蓝
红 绿 黄 蓝 红
红
蓝
黄
绿
红
蓝
红
蓝
黄
黄
绿 蓝 红 绿 黄 蓝 红 红
黄
绿 蓝 绿 红 黄 红 黄 蓝
蓝
红 黄 黄 红 红 蓝 蓝 绿
红
绿 黄 蓝 绿 蓝 绿 黄 红
蓝
绿 黄 绿 红 黄 绿 蓝 黄
黄
绿 红 红 绿 蓝 黄 红 蓝
绿
黄 红 绿 蓝 黄 蓝 绿 蓝
绿
红 黄 绿 黄 绿 蓝 红 黄
实验结果与解释
结果发现,对有上下文的刺激辨别的平均 反应时为421ms,对没有上下文的刺激辨 别的平均反应时为444ms,前者快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