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贵雄健壮丽辉煌_解析张萱_捣练图_
解析张萱的《捣练图》
![解析张萱的《捣练图》](https://img.taocdn.com/s3/m/7aec2a2379563c1ec5da7184.png)
解析张萱的《捣练图》作者:王策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1期摘要:张萱的仕女画设色工整浓艳、用笔工整妍巧,又善于用点簇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廷景物。
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不但在当时是一流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也是代表着盛唐人物画的传世杰作。
本文着重介绍盛唐时期张萱的《捣练图》,以及它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取向。
关键词:张萱《捣练图》工笔人物画审美取向一、张萱——唐代重要的工笔人物画家张萱,京兆(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曾为开元画直,他的艺术活动主要在开元、天宝(公元713—756年)前后,他擅长画人物画,尤其是画贵公子和闺房之秀最为著名,他画的婴儿也是气度、身份和骨法自成一家。
据汤垕的《画鉴》记载,张萱最大的特点是画妇女多以朱色渲染耳根,借以凸显女性白里透红的肤质。
他的这一画法应来自展子虔,并不是他独创的。
但这也说明张萱独特的绘画方式,有意识地区别于其他画家。
张萱的仕女画设色工整浓艳、用笔工整妍巧,又善于用点簇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廷景物。
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不但在当时是一流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而且是代表着盛唐人物画的传世杰作。
(一)《捣练图》的内容简介《捣练图》主要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熨平、络线、缝制劳动操作时的场景,是手卷式的重彩画。
画中的人物细节刻画生动,凝神自然,能使人深刻地感觉到从捣练到熨练不同人物的仪容和性格。
人物之间的互动自然,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
可见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用线工整遵劲,设色虽艳而不俗。
妇女“丰肥”的体型,反映了盛唐崇尚健康饱满的审美情趣。
第一组描绘了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
人物表情丰富,姿态生动。
第二组刻画了织线的场景,描绘了两个坐着的妇女。
她们中有一个人坐在凳子上,一个人坐在地毯上,可以看出坐在凳子上的妇女正在缝制白练,而坐在地毯上的妇女正在缠线。
第三组画人物最多,共有六位,描绘了熨练的场景,先抻直白练,然后用熨斗熨平,其中两人手持木轴,身体微微向后仰,生动地刻画了抻的动作。
从形式分析解读《捣练图》
![从形式分析解读《捣练图》](https://img.taocdn.com/s3/m/ab46673eaaea998fcc220eb3.png)
从形式分析解读《捣练图》作者:邓丽娟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6期摘要:唐代工笔仕女画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具有时代、名族的审美取向。
《捣练图》布局的完美、用线的细劲有力、形象的准确塑造、设色的庄严辉煌、纹饰的精谨细密无不显示着大唐浑厚雄健的魄力和气派。
关键词:布局经营;形象塑造;设色搭配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75-02《捣练图》是描写宫中妇女加工白练的场景,分三组共十二个人物.从右至左依次为捶捣、缝制和熨烫。
所绘人物高髻丰颊肥美健壮衣着华丽、雍容端庄。
全画线条匀整流畅、工而不滞,细而不弱、设色艳而不俗,厚而不腻,构图疏密有致.张弛有度。
各组人物既相互独立又互为呼应或坐或立,或动或静远近错落节奏分明。
全幅气息饱满情绪温和平婉显示出作者控制画面、表现对象和描绘生活的高超技艺。
一、连绵起伏、气脉一贯的布局经营《捣练图》中所绘十二个人自右至左可分为三组即捣练、缝制和熨练,三组人物不是孤立的。
右边捣练的一组四人。
她们像自然生长着的丛树一样呈“十”字排列,朝向动态各不相同。
中间的二人相对,似乎是同时举柞,但左右手的上下位置恰恰相对。
二人被放置白练的木墩连成一体。
右边的妇女正待举起木柞左边的一位则把柞置靠肩上,以手挽袖,好像是休息过后继续劳作。
她是全画中唯一面部正对观者的,而她左倾的头部和眼神却照应了中间缝练的两个人物。
中间一组的两位成年妇女均为坐姿,以绕线柱为中心一侧一正,一个坐地毯,一个坐凳,一个倒线,一个缝练。
坐于凳上的妇女脚踏地毯使二人通过地毯连成一体。
蹲着的蓝衣女孩身体靠近火盆,右手持扇扇火左手掩面朝向后方。
这一动态既使人想到女孩躲避火盆的炙烤又连接了中间坐着的两个妇女。
而被挡住五分之一的火盆又和团扇交叉避让,共同把第二三组人物联系起来。
左边的一组三人扯练,一人熨烫,四人同样呈“十”字排列,但和捣练一组却不相同:捣练的四人是聚集在一起的,熨练的四人是分散开的;捣练的一组以竖线为主,八条竖线围着一条横线(木墩和织物),而熨练的四人则是横线突出一条横线白练贯穿着四条竖线。
从张萱·周防及他们的绘画看唐代人物画
![从张萱·周防及他们的绘画看唐代人物画](https://img.taocdn.com/s3/m/210a39dc84254b35eefd3414.png)
人物画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它几度
派和思潮纷繁复杂,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前景如何, 如何发展, 成了摆在艺术家眼前的问题。目前的形势下, 现代主义宣泄 个性特点, 装饰画是玩构成和变形, 日本画是重视重彩和厚
《 捣练图》 是在我国工笔人物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
一
幅作品, 在中国古代织物是要人工来纺的, 由于纤维的粗
糙, 织物需要被长时间地煮泡, 之后还需要反复地捶捣 , 接着 就是络线和缝制, 这一系列的工作通常是由女性完成的, 这幅
Hale Waihona Puke 作品中 分析, 我 们不难看出 他们对外 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但
任保持自己的艺术传统特色, 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传承并创 新真正属于中华名族的优秀的中国工笔人物画。
一
色彩上如果想要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效果, 那么在画面中加
强撞色也就是我们专业上所说的补色的运用是关键点之一, 在这幅作品中, 画家把人物的衣饰安排了许多的朱镖、 朱砂、 石绿和石青等鲜艳的颜色, 这些冷色和暖色的运用在画幅中
簇景物位置、 庭台 树木花鸟, 皆 穷其妙” 。 张萱 真迹今已 不传,
收稿 日期 : 2 O l 3 —o 3 ~1 O
且不易落色, 倘若是运用水色的话, 那完全不会出现色彩饱满
的视觉效果, 这是根据国画颜料的不同性质来区分的。我们
作者简介 : 马建丽 ( 1 9 8 4 一) , 女, 山西大 同人 , 山西广播 电视 大学, 硕
美术鉴赏张萱《捣练图》赏析
![美术鉴赏张萱《捣练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3434b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1.png)
美术鉴赏张萱《捣练图》赏析张萱《捣练图》赏析张萱,生卒年未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时着名人物画家之一,擅画妇女、儿童、贵公子,并从事社会风俗画制作。
他在绘画题材上一变汉魏以来“列女”、“孝子”传统,转向表现现实生活。
同时,在宗教画盛行的当时另辟了蹊径,对我国人物画特别是风俗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
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
现存世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画面分为三级人物:第一组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第二组两个人,一个坐在地毯上理线,另一个坐着缝纫;第三组是几个妇女把练抻直,用熨斗烫平。
整个画面的构图安排得十分巧妙,三组人或坐或立,有高有低,错落有致。
各组人物之间彼此呼应,联系紧密又自然和谐。
捣练一组中,一人回身挽袖与理线一组相应,后两组人物之间又穿插一蹲着扇火转首的女孩,使三组人物气脉相连。
作者善于捕捉劳动中的微小细节,进行深入刻画,生动地传达了生活的情趣,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坐在火盆旁的女孩一边挥扇,一边回头欲语的情态,反映出她对扇火这种单调、重复动作的厌倦,渴求新的刺激分散注意力的心理,揭示了女孩活泼好动的性格。
熨平一组中,画一个稚气的小女孩,在练下穿梭来去,活跃了劳动过程中的板滞气氛,使整个画面收到张弛有度,富于节奏变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美术史简答题、论述题、赏析题集锦
![中国美术史简答题、论述题、赏析题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5fdc11a6fd0a79563c1e7238.png)
12. 解析“马一角、夏半边”含义。 马远:A.以雄健的大斧皴画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B.尤善 于在章法上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留出大幅 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C.这种“边角之景” 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a.《踏歌图》:大幅山水的代表作,高山与近景用 云气隔开以拉大空间,老农形象朴实生动具有幽默感,带有风俗画的因 素.b.《梅石溪凫图》《寒江独钓》《水图》。<4>夏圭:A.用笔苍老,水 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山上十二 段》。B.画山:劈染兼用,水墨交融,淋漓尽致,表现了他的水墨特色。 C.马,夏山水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构图而画边角之景,被称为“马一 角”“夏半边”:a.是在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 突出.b.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11.宋代绘画繁荣兴盛体现在哪些方面? 1.宋代绘画内容,转向生活中的形象描写,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 能够通过瞬间的景象,具体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定关系和在生活中的 神情动态,当时汉族与外族间的关系在绘画中也得到了反映。 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宋代充分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 术中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2.宋代绘画艺术技巧上有重要的创造,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 的表现,着重山水花鸟的动人的美的意趣,围绕着阐明及突出主题的要 求自由地而且灵活地组织画面,不受任何机械法则的支配,善于抓住对 象外形特征进行提炼形象等等。宋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创造使中国绘画的 样式特点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了其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 3.宋代一些士大夫和统治阶级中人直接从事绘画活动,对于绘画艺术的 繁荣和提高在某一阶段上也有促进的作用,他们对于笔墨诸因素的艺术 效果的重视与有意识的追求,也使绘画艺术有了新的表现,并为绘画技 术积累了新的经验。
四季的故事《捣练图》与《虢国夫人游春图》再思
![四季的故事《捣练图》与《虢国夫人游春图》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65e742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0.png)
四季的故事《捣练图》与《虢国夫人游春图》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两幅著名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捣练图》与《虢国夫人游春图》,并试图从四季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和欣赏这两幅画作。
我们将首先概述这两幅画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然后分析它们各自所描绘的季节特征,以及这些季节元素如何与画作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相结合。
通过深入剖析这两幅画作,我们将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如何运用季节元素来展现生活的多样性和人性的丰富性。
本文也将探讨这两幅画作对我们今天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启示,以及它们在现代艺术领域中的价值和意义。
二、《捣练图》赏析《捣练图》不仅是唐代绘画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女性勤劳与智慧的象征。
这幅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构图,展现了唐代都城长安城的一角,特别是那些忙碌于家务的女性形象。
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位妇女围坐在一起,她们正忙碌地捣练着。
捣练是古代家庭中的一种日常劳作,需要妇女们用杵在砧上捣洗过的衣物,使之更加洁净。
画中的妇女们虽然身份普通,但她们的姿态各异,神情专注,仿佛正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舞蹈。
她们的动作连贯而自然,既展现了她们对家务的熟练与能干,也透露出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画面的构图十分巧妙,作者通过巧妙的视角和透视,将一群妇女捣练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画面中的妇女们或站或坐,或俯或仰,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同时,画中的色彩也运用得十分巧妙,作者以淡雅的色彩为主调,既突出了妇女们的形象,又使整个画面显得清新而自然。
《捣练图》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妇女的家庭地位,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画中的妇女形象也为我们展现了唐代妇女的勤劳与智慧,她们不仅是家庭的支柱,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捣练图》是一幅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唐代妇女的勤劳与智慧,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
唐代人物画的艺术风格
![唐代人物画的艺术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83b5e29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a.png)
唐代人物画的艺术风格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中人物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代人物画以其真实生动、细致入微、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和寓意深远等艺术风格,为后世所赞誉。
一、真实生动唐代人物画以真实生动为主要特点,画家们致力于描绘人物的形态、神态和情感,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
例如,在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中,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十分接近,通过描绘人物的形态、表情和动作,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这种真实生动的风格不仅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也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细致入微唐代人物画的另一个特点是细致入微,画家们对人物的服饰、发型、动作和表情等细节进行深入的描绘,使得画面充满了细腻的质感和高超的技艺。
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服饰的纹理和发型的细节都被精细地描绘出来,使得画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三、线条流畅唐代人物画的线条流畅,是其所追求的艺术风格之一。
画家们运用熟练的笔法,将人物的形象和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画面的线条充满了流动感和节奏感。
在张萱的《捣练图》中,画面的线条流畅自然,表现出女工们的轻盈和灵活,使得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她们的动作和情感。
四、色彩丰富唐代人物画的色彩丰富多样,画家们运用鲜艳的色彩,将画面装点得华丽而富有装饰性。
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画家运用了大量的颜色来描绘人物的服饰和妆容,使得画面充满了浓郁的宫廷气息和华贵之感。
此外,唐代人物画还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搭配,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丰富。
五、寓意深远唐代人物画常常具有寓意深远的主题和内涵。
画家们通过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宗教题材等,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思考。
例如,在卢楞伽的《六尊者像》中,画家通过描绘六位尊者的形象和神态,表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之道。
这种寓意深远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对于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唐代人物画以其真实生动、细致入微、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和寓意深远等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个辉煌的篇章。
《捣练图》教案范文
![《捣练图》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a2eaa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6.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捣练图》教案学科领域:美术年级:六年级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美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捣练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欣赏《捣练图》,了解作者张萱及其艺术特点。
2. 分析《捣练图》的构图、线条、色彩、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特点。
3. 讨论《捣练图》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4.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一幅以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张萱及其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捣练图》。
2. 欣赏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捣练图》,感受其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捣练图》中的人物形象、生活场景,讨论其艺术价值。
4. 实践环节: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创作,要求以生活为题材,体现绘画艺术的特点。
5. 展示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捣练图》,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张萱及其艺术特点,培养了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合作,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捣练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分析作品的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
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捣练图》的艺术特点。
2. 运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浅析唐代仕女画
![浅析唐代仕女画](https://img.taocdn.com/s3/m/af8422de0508763231121246.png)
发髻 , 骑匹菊花青 马, 上穿胭脂 红色窄袖 衫 , 下衬红 白花锦裙。其后女官穿 白色圆领 窄袖 衫 , 与所骑黑 色骏马形成鲜 明对 比。稍后 两匹黄 色骏 马并行 , 下
方 的就是恃宠而骄的虢国夫人 , 她头梳当时流行 的 “ 堕马髻” , 上穿浅青色窄袖衫 , 下穿胭脂色长裙 , 肩 披 白色巾帛, 手持缰绳 , 目视前方 , 神态 自若 , 淡定悠 闲。上方那位仪态 同样 雍容华贵 的为秦 国夫人 , 她 正转身注视着虢 国夫人 , 像是在 与之 交谈 。最后是
2 0 1 4年第 3期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 总9 3期 ) J O U R N A L O F L AO I N I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 J , E G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mO N )
・
4 3・
妹出游的豪华气派及权倾朝野的显赫声势 。 继 张 萱之 后 又 出现 了一 位 善 画仕女 画 的 画家 是 周肪。周防 , 字仲朗 , 长安人 , 出身于贵族 , 擅画贵族 人物 肖像 和 宗教 壁 画。周 肪 “ 初 效 张萱 , 后 则 小 异 ”, 在 仕 女 画上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张萱 的艺 术 风 格 , 所 画人物既能形似 , 又能神似 , 他的创作主要 以当时的 关 中贵妇为形象依 据 , 体现 了中晚唐 时期 官僚 贵族 的审美 情 趣 。周 防 的 作 品 , 无 论 在 题 材 内容 上还 是 绘画技巧上都能看 出和张萱 的继承关 系及共 同点 。 不过 , 两人在作品内在意蕴上还是有所差异 的, 这也
NO. 3 201 4
Ge n e r a l Nl 0 . 9 3
捣练图欣赏教案
![捣练图欣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b1f38bbceb19e8b8f6ba70.png)
《捣练图》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唐代人物画的欣赏和探究,了解初唐时期与中晚唐时期的审美特征。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二:教材分析(重、难点)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
通过《捣练图》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更深层次的含义,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景象。
三: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捣练图》,盛唐时期张萱的作品,真迹已经失传,现我们所见的是宋徽宗的摹本。
谈到唐朝我们能想到什么?(提问学生)年唐高祖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朝。
①政治⑴唐太宗和贞观之治⑵武则天和武周政治⑶唐玄宗的“开元盛世”②经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③文学艺术唐代的文学艺术灿烂辉煌,博大清新知识点: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较科学的绘画史著作为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了解唐代历史背景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习《捣练图》①问:练是什么?答:丝织品的一种②问:《捣练图》是长卷形式作品,还有哪幅作品是长卷形式?答: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③问:《捣练图》整幅画的内容?答: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④问:此图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问有哪些细节描写?答:⑴四个捣练的妇女,左侧挽袖的细节⑵淘气的小女孩在练下面玩耍⑶左侧的妇女扯练时身体稍稍后仰这些细节符合生活的真实,又使构图不至于呆板《簪花仕女图》《三彩女立俑》《虢国夫人游春图》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总结全课,提问学生,唐代人物画造型的主要特点?人物表情微妙,神态从容,线条匀细,色彩艳丽,丰腴华贵。
四:小结《捣练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它以中国传统长卷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图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浅析唐代仕女画色彩的象征性与装饰性
![浅析唐代仕女画色彩的象征性与装饰性](https://img.taocdn.com/s3/m/83f1157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3.png)
Fashion Color人文冯卓玉Feng Zhuoyu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4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Zhejiang 310024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sm and Decoration of the Colors of Ladies' Paintings in Tang Dynasty浅析唐代仕女画色彩的象征性与装饰性摘 要:唐代的仕女人物画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对于“仕女”的界定,及至唐代中期才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科,迎来仕女画发展的成熟期与转折期。
此时众人对于仕女画的视点逐渐从早期的政治说教性与服务帝王统治的工具转向由外而内的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赏玩图景。
多样的色彩语言、有意味的装饰要素都突显着时人的色彩审美观与创作表现,本文将从唐代仕女画色彩的布色方式、象征性寓意及其装饰趣味几方面来探讨唐代仕女画的特点,从而引发对艺术创作色彩表现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仕女画;色彩;象征性;装饰性Abstract: The figure painting of ladies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ancient Chinese figurepainting. The definition of "lady" did not form an independent painting department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TangDynasty, ushering in the maturity and turning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dies painting. . At this time, everyone's viewpoint on the paintings of ladie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early political preaching and the tools of serving the emperor's rule to the outside-in viewing pictures with real life significance. Various color languages and meaningful decorative elements all highlight the color aesthetics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of the people of the time.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from the aspects of color distribution, symbolic meaning and decorative interest in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pain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inting, thus triggering in-depth thinking onthe color performance of artistic creation.Keywords :ladies painting;color;symbolism;decorative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创造性且有着独特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时期,发达的经济基础,充沛的物质生产条件、思想文化的兼容并蓄造就了唐朝强盛的国力与开明的社会风气,促进了艺术的高度发展和完善,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与创作者。
从张萱《捣练图》观唐朝插梳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价值
![从张萱《捣练图》观唐朝插梳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206e31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4.png)
从张萱《捣练图》观唐朝插梳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价值
宋尚莲;任进;柴源
【期刊名称】《鞋类工艺与设计》
【年(卷),期】2022()1
【摘要】中国古代插梳习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唐朝时期盛行一时。
唐朝时期国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明的思想、对外开放的国家
政策和广泛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了这一时期女性独特的妆容妆饰。
流传下来的唐代仕女人物画中可见小小发梳一路高歌,不仅实用且别具审美功能,成为当时女性重要的
发饰品之一。
本文以唐朝张萱《捣练图》为例,通过探究唐朝女性插梳习俗特点、
玉梳背的装饰纹样与审美特征,分析发梳在女性发式中的运用含义与审美风尚。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宋尚莲;任进;柴源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9.1
【相关文献】
1.解析张萱的《捣练图》
2.唐张萱《捣练图》及其相关问题
3.浅谈张萱的《捣练图》
4.张萱《捣练图》的绘画艺术特征及价值研究
5.张萱和《捣练图》的创作技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捣练图》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捣练图》](https://img.taocdn.com/s3/m/47f52c4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5.png)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张萱《捣练图》张萱《捣练图》,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捣练图》家喻户晓,不过很多人对这件作品都有疑感;好像不过是画了几个女性在做丝绸。
一件表现妇女劳动场景的画,为什么会成为宫廷画的代表作?我们还是先从画本身看起。
《捣练图》有37厘米高,145.3厘米长,画面上有三组人物,一共12个人。
唐代妇女以丰满为美的特点,在这张画当中就得到了非常明确的体现,这种风格又被称作"丰肥体"0画面分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右边的四个人,她们在用木杵捣练,关于捣练,下面会仔细解释。
第二个部分是中间的两个人在拼缝。
第三部分是左边的六个人,一个在扇火炉,另外四个人在熨烫丝纲。
还有一个小女孩,淘气地在丝绸下窜来单去。
特别注意这位小女孩。
你可能觉得这个小女孩的出现,只是增加了一点生活气息,但是深入想想,她代表的是这种丝绸制作技艺的传承。
女孩子们从小看着长辈女性怎么做这些事情,耳濡目染,慢慢就学会这道处理丝织品的工序。
古人发现把蚕茧放在微开的水当中一煮,胶化开了,丝就能抽出来了。
但是丝上还附着很多胶,粘有灰尘和杂质,这叫生丝。
生丝要进一步处理才能变成熟丝,熟丝柔软、光滑,具有垂坠感,而且能够染上各种漂亮的颜色。
处理生丝的过程,就叫练丝。
首先要把生丝放在碱性的草木灰水里浸泡,然后用木杵,也就是大棒子捶打,然后晒干;再浸泡、捶打、晒干,这个过程要重复数次。
多余的丝胶和杂质就慢慢脱落了,丝也变得白净、柔软、有光泽。
“三研九染”听到这里,相信你意识到了,原来这项看似休闲的劳动,技术含量相当之高。
不过,这跟《搞练图》的艺术地位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有一层隐秘的联系。
从印肩品上是感受不到的。
宫延艺术不只是看内容,它在技巧、材质等方面也都要突出宫廷的至高地位,《规练图》就是个极好的例子。
不过请注意,这张《玛练图》并不是唐代的原作,而是宋徽宗画院的画师临摹的。
所以我们这里是以宋代宫廷画的工艺水平为例来讨论。
张萱的《捣练图》分析
![张萱的《捣练图》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98c62d76a20029bc642d1d.png)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张萱的《捣练图》分析付贵荣(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00)摘要:本文阐释了张萱《捣练图》本身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以及男性审美观照下的女性美。
关键词:《捣练图》;女性;图像学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67-01《捣练图》长145.3厘米,宽37厘米,呈横卷式,以分段式叙事,将捣练的场景逐一呈现。
全卷共12人,按照制丝生产顺序分为捣练、织线、熨烫三个过程。
展卷即见捣练女子背影,绿衣红鞋,发髻高盘,酥手执杵,立于石砧旁;接着围在石杵边另有三女子,正对观者的女子,面部珠圆玉润,低眉俯首,两腿弯曲,全身力道集于双臂,捣练姿态如若起舞,衣着垂顺伏贴于身体;侧面女子,以同样姿态捣练,但眼神似乎并未注意石杵,而是注视对面和身边捣练的同伴,另有一妇女挽袖准备参与捣练之中。
此四人呈现了捣练的第一过程,砧石上放置着一匹折叠成若干层的帛料,两侧紧扎,她们正用长杵击打这帛料。
捣练之后是织线缝衣,只见一妇人背身侧面坐于碧毯之上,手中织线似乎从中间放置的线轴之上抻出,她聚精会神于指尖,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
另一妇人跨坐于凳上,由于缝纫需要,她一脚踏地,一脚踩凳,将丝帛放于腿间,眼神亦集中于丝线之上。
织线是细致的工序,线在图中并不能清晰可见,却可从织线的动作中找出丝帛走线的痕迹。
这一过程与前面捣练的过程形成动静对比。
捣练有砧杵敲击之声,织线则凝神静气;捣练动作好似起舞,力度可现,织线则动作细致,力道甚微。
将织线与下一步工序连接起来的是蹲在火炉旁、畏热回首的扇火女童。
她一边看着理线之人,一边为下一工序扇火,起到巧妙的过渡作用。
三妇人和一女童抻开整块丝帛白练,构成了四人熨烫、一人观练的场景,这是在熨去捣练时产生的皱褶。
中间正面熨烫妇女表情认真专注,仪容端丽,侧面两位抻练妇女身体微向后倾,将白练拉平。
另有一位仰身观练的女孩,似能透过白练看到同伴,动作俏皮讨喜。
解析张萱的《捣练图》
![解析张萱的《捣练图》](https://img.taocdn.com/s3/m/199c908f8762caaedd33d418.png)
第 三 组 画 人 物 最 多 , 有六 位 , 绘 了熨 练 的 场 景 . 共 描
先 抻 直 白练 , 后 用 熨 斗 熨 平 , 中两 人 手 持 木 轴 , 体 然 其 身 微 微 向后 仰 . 动 地 刻 画 了 抻 的 动 作 。 练 的 妇 女 用 左 手 生 熨
把 持 练 边 , 手 握 熨 斗 ( 代 的 熨 斗 很 简 单 , 衣 服 的 时 右 古 熨
后 , 擅 长 画人 物 画 , 其 是 画 贵公 子 和 闺房 之 秀最 为 著 他 尤 名 , 画 的 婴 儿 也 是 气 度 、 份 和 骨 法 自成 一 家 。 他 身 据 汤 重 的《 鉴 》 载 , 萱 最 大 的 特 点 是 画 妇 女 多 画 记 张 以 朱 色 渲 染 耳 根 , 以 凸 显 女 性 白里 透 红 的 肤 质 。 的 这 借 他
候 , 斗 内 盛 放 炙 热 的 木 炭 , 后 直 接 熨 烫 ) 情 专 注 的 在 然 神 熨 烫 白 练 , 容 端 庄 , 有 一 个 较 为 年 轻 的 女 子 , 白 练 仪 还 在 的 另一 旁 。 这 组 人 物 的最 右 侧 , 一个 手 执 扇子 的女孩 在 有
画 法 应 来 自展 子 虔 , 不 是 他 独 创 的 。 这 也 说 明 张 萱 并 但
艺 术 特 色 和 审 美 取 向
关 键 词 : 萱 《 练 图 》 工 笔 人 物 画 审 美取 向 张 捣
一
、
张 黄 — — 唐 代 重 要 的 工 笔 人 物 画 家
张 萱 , 兆 ( 西 西 安 ) , 卒 年 不 详 , 为 开 元 画 京 陕 人 生 曾 直 , 的艺 术 活 动主 要 在 开元 、 宝 ( 元 7 3 7 6 ) 他 天 公 1~ 5 年 前
对张萱捣练图和正仿的簪花仕女图两副作品进行赏析试论述唐朝时期
![对张萱捣练图和正仿的簪花仕女图两副作品进行赏析试论述唐朝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5184e6c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5.png)
对张萱捣练图和正仿的簪花仕女图两副作品进行赏析
试论述唐朝时期
旖旎深情的诗句里透漏出了大唐粉黛们的审美趣味,高髻簪
花丰颐厚体的古代仕女仿佛也从历史的遐想中款步而来,那是属
于唐代的高古气韵。
目光移向周昉的长卷《簪花仕女图》,愈加
真实与动人的风致扑面而来。
《簪花仕女图》是周昉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辽宁省博物
馆,画中描绘了一群浓妆艳抹的贵族妇女,在庭院中闲步游玩的
情景。
其用笔朴实典雅,彩色柔丽,丰厚劲简,特别是深入人物
内心世界的细腻觉触,尤为后人所称道。
《簪花仕女图》全卷共分四节,分别为:采花、赏玩、漫步
与戏犬。
五位簪花仕女外加执扇女侍一人,从容于画卷中漫步,
仕女发式高耸如云,发髻别致,眉间贴金花子,领服下长裙逶
地,一派贵族仕女的奢华形象。
或侧身右倾,手执拂尘引逗小
狗;或身披浅紫纱衫,手举捉来的蝴蝶,体态丰硕健美,婀娜身姿。
如果说贵妇的仪态是端庄奢华的,充满着春游的雅趣,而居
于中间的侍女,着装朴素,眉目中尽显谨慎与深沉。
这微妙的
主仆之间通过眼神传递,极富意味。
每个人物各自独立,自成世界。
又通过气息的传递完成群像
间的私语,再加之狗、鹤、花枝和蝴蝶的穿引,首尾人物顾盼姿态,便将通卷的神韵收拢归一,可谓万千优雅,皆在其中。
唐代张萱《捣练图》赏析(或评论)
![唐代张萱《捣练图》赏析(或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eee9c36a3b3567ec102d8adc.png)
唐代张萱《捣练图》赏析(或评论)横笛,使脱胶均匀彻底、《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武后行从图》虽或为后人摹本,张萱的绘画作品多数都散佚无存,精工仕女的画家有张萱,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
画中的贵族妇女大都具有曲眉丰颊,几个小孩的穿插。
捣练图如捣练中的挽袖,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
练是一种丝织品,专画妇女现实生活的就更少见,将生坯加工成白练),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充满生活情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始有仕女’之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再用杵捣,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鼓琴。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有一定进步意义,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
在他之前;第二组画两人、梳妆,塑造的人物形象端庄丰腴,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完全符合张萱所画人物丰颊肥体’的特点在技法的运用上也与之相差无几、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画中人物形象,设色富丽。
捣练图从这一角度看张萱画现实生活中的妇女题材、藏迷,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到仕女画发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时期。
显然、织线,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必须经过草木灰碱性溶液沸煮、周肋等。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组成了织线的情景,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有不少是描绘贵族妇女游春、细节刻画生动,以妇女为专题的绘画不多。
其线条工细遒劲。
同时,体态肥硕,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服装头饰繁缛华丽的突出特点。
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
在仕女画发展的早期——汉魏晋时期,以求更加符合于当朝统治者的审美趣味。
当时的绘画兴旺鼎盛、奏乐,这是画家熟悉生活。
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情态生动,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大都是和宣扬封建道德戒规相联系的、周昉仕女画及唐代仕女画成就的重要参考资料;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熨烫三组场面,又是一种丝绸加工手段(即脱胶,象顾恺之《女史箴图》一类的画。
捣练图-欣赏课
![捣练图-欣赏课](https://img.taocdn.com/s3/m/b5e12f3c43323968011c9220.png)
四、欣赏《捣练图》
捣练图全画面
全画面从右至左分三个独立部分,但又巧妙联系
以上对人物神情、动态、画面情 景做了分析,画面色彩呢?
对比、和谐、艳丽……
五、《捣练图》的风格及特点
• 从美术角度看---它是对生活的艺术的再现, 是“艺术”之捣练 • (1)绘画风格:
• A 形式为长卷 B 所表现的都是劳动场面 • C 画面不画任何背景 D 刻画动态及细节描写
礼县第四中学
王进荣
一、作品简介
1、作者是谁? 2、作品尺寸?
张萱
37厘米×147厘米
3、作品现藏那里? 美国波斯顿美术馆 4、是工笔还是写意? 工笔重彩设色画 5、捣练图卷涉及人物12人,其中8名 宫中贵妇皆体态丰腴、面若皎月,衣 饰华美。她们按劳动场景分成3部分。
捣练图全画面
服饰中各部位的名称
谈到唐朝我们能想到什么? 618年唐高祖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朝。 ①政治
盛唐 时代
。
②经济 ③文学艺术 *知识点: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较科学的绘画史著作 为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三、张萱简介
张萱(公元8世纪)〔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
详。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与杨升、杨宁同时任史馆画直。工画人 物,以擅绘贵族妇女、贵公子、婴儿、鞍马名冠当时。所画妇 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 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尝以“金井梧 桐秋叶黄”之句画《长门怨》,甚有思致。画迹有《明皇纳凉 图》《整妆图》《卫夫人像》等4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捣练图》卷(为赵佶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 馆;《虢国夫人游春图》卷(为宋摹本),绢本,设色,纵51.8 厘米,横140.8厘米,描绘杨贵妃之姊虢国夫人乘宫马春游之 情景, 人马、服饰尽得唐人风致,卷后有王铎题跋,现藏辽宁省博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而唐文化在大量摄取异族外来文化的同时却未失却中华文化的特质,相反,而是对它进 行能动地选择、改造、消化和吸收,使唐文化更加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唐代经济的高度发达促进了同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高度发展的丝织工艺也能够 满足时人的现实需要,开放有度的思想观念又使唐代的精神追求清新健康、充满活力。 《捣练图》中妇女的装束虽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略有区别,但从束胸长裙、长袖上衣、 不同纹饰的披风饰带和高高的发髻可以看出,这些华贵的宫廷妇女极具现实意义的、强 烈的、大胆的和坦率的时尚追求。
《捣练图》用色之考究可谓登峰造极:通篇以矿物颜料为主、植物颜料为辅。这在传 统工笔重彩画中是很少见的。设色鲜艳富丽,对比鲜明而协调。远远望去,但见一块块 的冷暖颜色分布于织物之上,再间以黑白,显得亮丽雅致而和谐稳重。
人物的脸、手主要是在细劲线描的基础上,以曙红、朱膘、藤黄、蛤白等调出的赭 石色略施分染,然后罩染极淡的肤色,再以蛤粉提三白,即额、鼻、颌。
3/4 ︱ 5 6 · 4 ︱ 5 2 –︱ 3 4 –︱ 5 6 6 ︱ 2 -3 ︱ · 《捣练图》中的十二个人物以平面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整幅画面没有中心,没有 重点,也没有边缘,而又似乎到处都是中心,到处都是重点。画面表现劳动场面,就像 宽银幕电影中慢慢移动的镜头,无休无止,无始无终,好像暗示了宫女无聊的宫廷生活 的漫长无垠、永无尽头。《捣练图》中没有关于“ 时 间 ”的 表 达 ,有的只是对于“ 空 间 ” 的表现。然而,正是这种独具匠心的处理手法使得《捣练图》在最大程度上收到了利用 空间来表现时间的最佳效果。 二、雍容高贵、生动含蓄的形象塑造 张萱是注重写实的画家,所画女性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显 示了大唐盛世中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捣练图》中的妇女形象均是肩宽腰粗,丰乳肥臀, 甚至连小孩都是脸宽体胖,神情慵懒。这些饱满的生命形象,正反映了唐代雍容端严、磅 礴恢弘的大千气象。这种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审美追求,既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又迎合了 中晚唐贵族阶层的趣味好尚,因而备受瞩目,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造型特征。 《捣练图》的人物造型虽然写实,但又不是社会生活的纯客观再现。它的人物造型是 略 带 夸 张 的 ,然 而 又 是 非 常 含 蓄 的 。线 条 是 传 统 工 笔 人 物 画 的 主 要 造 型 手 段 。《 捣 练 图 》 线形超逸,形象写实,细密灵动,功力深厚。作者把吴道子“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 铁线描加以含蓄化,变为细劲的游丝铁线描,线形畅达、疏密自然而质地具显,衣下形 体准确充实。行笔起落有序,线出于体,妙造自然,不露痕迹,准确地体现了世俗生活 中人物的体貌与内心世界。比如缝练的女子:衣纹勾勒充分发挥了线的表现力,每一条 线都是灵动的,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再如最后的一位扯练妇女,作者用极其严谨、准 确 而 概 括 的 线 条 把 女 性 的 身 姿 、 动 态 勾 画 得 优 美 、含 蓄 而 安 详 ,“ 健 美 而 不 失 典 雅 、 自 信 而矜持”。线描虽是细劲精致的,然 而 体 现 出 的 却 是 雄 健 、大度和庄严。 《捣练图》中人物五官也是高度概括和符号化的。那细长高昂的眉毛既交代了妇女的 地位和身份,又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那高度程式化的脸、鼻造型充分表现出作者对 生活的主观认识。这种高明的“意向造型”正是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和宫廷劳动妇女生 命活力的深刻理解。线从生命中流出,形是高于生活原形的符号化再创造。每一局部无 不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认识。 《捣练图》的人物造型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的出 现是历史的必然,影响十分深远。 三、精谨富丽、厚重典雅的色彩纹饰 服饰在工笔重彩绘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工笔画在很大 程度上是在画服饰。盛唐时代“胡”气弥漫,外域文化的涌入使唐朝文化异彩纷呈。然
一、连绵起伏、气脉一贯的布局经营 《捣练图》中所绘十二个人自左至右可分为三组,即捣练、缝制和熨练,三组人数依 次为四、二、六。参与劳作的成年妇女共九人,图中出现三位未成年的女孩。三组人物 的联系十分密切。
捣练的一组四人呈“十”字排列,顾盼婀娜,朝向、动态各不相同。中间的二人相 对同时举杵,而左右手的上下位置恰恰相对。二人靠木墩连成一体。右边的妇女正待举 起木杵,左边的一位则把杵置靠肩上。她是全画中唯一一个面部正对观者的,而她左倾 的头部和眼神却照应了第二组。
华贵雄健 壮丽辉煌
—解析张萱《捣练图》
孙增波
孙增波: 山东阳信 人,1997 年毕业于山东 师范大学美术系,2009 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 美 术 学 院 ,获 硕 士 学 位。现为北京工笔重彩 画会会员。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题材、立意、经营、造型、色彩、生活、内涵、气质等方面 解析张萱《捣练图》的艺术技巧和由此表现出的汉唐气魄和盛世雄风,从全新的角度和 独特视角再认识这幅千古名作,以期达到弘扬工笔重彩优秀传统、矫正长久以来“水墨 为上”认识上的偏颇,使祖国古老的工笔人物绘画艺术重现夺目光辉的目的;同时,启 发人们对于如何继承优秀传统、创新发展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深层次思考。
左边的一组三人扯练,一人熨烫,四人同样呈“十”字排列,但和捣练一组却不相 同 : 捣 练 的 四 人 是 聚 集 在 一 起 的( 密 ), 熨 练 四 人 则 是 分 散 的( 疏 ); 捣 练 的 一 组 以 竖 线 为 主 , 八 条 竖 线( 人 物 和 木 杵 ) 围 着 一 条 横 线( 木 墩 和 织 物 ), 而 熨 练 的 四 人 则 是 横 线 突 出 , 一 条 横 线( 白 练 )贯 穿 着 四 条 竖 线 ( 人 物 )。 背 对 我 们 的 较 大 女 孩 早 已 从 年 龄 上 避 开
116 中国美术
了和捣练妇女“十”字布局的重复,更兼从练下弯腰钻过的红衣女童的出现,给这组人 物乃至整幅画面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打破了乏味劳动的单调,显得轻松起来。
三组人物各自的内部连接是“实”的,而三组之间的联系则是“虚”处理。就是说, 内部是靠木墩、地毯、火盆、白练等实物把人物联系起来,而组与组之间则是靠“扶杵 者”和“持扇者”的动态和眼神来承上启下完成衔接的。这两个纽带式的人物一长一幼, 一立一蹲,一冷一暖,无处不有对比,无处不有变化,十分好看。
作者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衣裙,基调以白为主,间以蓝、绿、橙、红,华美艳丽, 精致典雅。朱红、朱砂、绯红、石黄、石青、石绿、草绿、翠绿、米黄、蛤白等交相辉 映,呈现出一种富贵华丽的气氛。这种效果是和石色的运用分不开的。因为透明色由植 物制取,很难达到石色那种鲜艳华滋、厚重饱满的效果。作者运用石色却能画得如此协 调高雅、艳丽华贵,实在值得我们探究。中国传统颜料无非花青、藤黄、胭脂、曙红、赭 石、朱砂、朱膘、石青、石绿、蛤白之类,却能画出如此丰富绚烂的色彩效果,没有高 超的技艺和丰厚的文化素养是很难做到的。张萱继承了初唐阎立本色彩的大气古雅,又 糅合了现实主义的审美理想,使画面活泼艳丽,更加贴近当时人们的情感。
更为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一块颜色是重复出现的!这是靠色彩的微差调配而成的。 光白色就有十几处,鲜绿色四五处,蓝色三处,但相同色块却有微妙的差别,这是由多 次调和罩染才显现出的细微变化。作者巧妙地运用有限的颜料调制出无限的色阶、色相, 使不大的尺幅中有协调,有变化,和谐统一,韵味无穷。而与色块相协调的织物纹饰不 厌其繁,形状、图案绝不雷同,丰富而细腻,既表现了宫人服装的华丽富贵,又使色块 的机理和节奏充实到极致。水石并用,正反赋色,分罩重叠,渲染润透,邻近色反衬,程 序严格,充分的底色铺垫和石色的罩染、积染,使色薄而质厚,艳而不俗,薄而丰富,感 觉 强 烈 稳 重 而 又 协 调 ,格 调 高 雅 , 十 分 可 贵 。 人 物 鲜 明 而 突 出 ,“ 用 色 沉 着 ,堆 起 绢 素 而 不隐指”(汤 垕《画鉴》),不愧为一幅理法严格、规范规矩、让人玩味不尽、“灿烂而求 备”( 张 彦 远 )的 传 统 工 笔 重 彩 佳 作 。
关键词:华贵雅丽 雄健辉煌 捣练图 《捣练图》是一幅描写宫中妇女劳作的传世手卷佳作,作者是盛唐著名人物画家张萱。 今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捣练图》无款识,历来被认为是宋徽宗赵佶摹本。练,是丝 织品的一种。古代丝织品皆粗纺而成,质地较硬,需煮熟后加漂粉用杵捶捣,使之洁白 柔软,再用熨斗熨平方可使用。此图正是描写宫中妇女加工白练的场景。张萱(公元 6 8 0 年— 7 5 0 年),京兆(今西安)人,玄宗开元十一年(7 2 3 年)任集贤院画直,相当于宫 廷画师。善画人物,而对于贵公子与闺房之秀最为擅长。“萱好画妇女婴儿”(唐张彦远), “ 尝 画 贵 公 子 、 鞍 马 、屏 障 、宫 苑 、仕 女 ,名 冠 一 时 ”、“ 点 簇 景 物 位 置 、庭 台 树 木 花 鸟 , 皆 穷 其 妙 ”( 朱 景 玄 )。原 作 不 存 ,但 从 现 存 摹 本 仍 能 看 到 张 萱 工 笔 仕 女 画 的 风 采 。
第一人的绿色土裙和第三人的绿色上衣,面积一大一小,形成呼应,而色相又有区 别。第二、三人的白色衣裙是呼应的,但绿上衣却打破了单调感。捣练一组中唯有挽袖 者的上衣呈暖色调,却与第十人的暖色长裙遥相呼应。而熨练一组中只有最左者土裙偏 冷,却远远照应了第四人。加上挥扇女孩的蓝色长袍共三块蓝色,面积、色相各不相同。 且不说三个女孩动态上的年龄区别,她们的衣服随着年龄由小到大的次序颜色分别为红、 蓝、白,表现在情绪上就是活泼、较活泼、稳重。四、五二人的上衣、风带,八、九二 人的风带、长袍,十、十二人的土裙、风带相互照应,再点缀以小带、头饰,这种远呼 近应,使色块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非但如此,相邻的任何几个色块都能 在我们视觉的作用下相映生发,从而产生美妙的色彩关系,使得画面效果无限丰富,这 是作者高度艺术修养的生动体现。
可以说,全画十二个人,八立、二坐,一蹲、一行,有聚有散,有正有侧。她们的 姿态、朝向、装束、表情变化丰富,各不相同。作者用连续性的画面把她们统一于数尺 绢素,表现了富有联系的宫廷劳动场面,整幅作品气脉一贯,位置距离和谐舒适,分割 画 面 合 理 得 当 ,“多不可减,少不可逾”。人 物 高 低 错 落 ,画面中每相邻的五个人头发的 黑色块连起来,都能形成一个“M ”形,上下起伏,虚实相间,节奏分明,让人产生此起 彼伏的木杵声的立体联想。而“M ”形的五个“点”上下起伏的幅度又是极富变化的:开 始平稳舒缓,随着情节的发展,上下幅度逐渐加大,直到身体微微后倾的最后一人收住, 和开始手持木杵的妇女遥相呼应,形成一段完整的叙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