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构建

合集下载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通用6篇)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通用6篇)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通用6篇)校园文化建设方案1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以素质培养为目标,从校情出发,突出特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从而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整体构思1、体现人文精神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和人文教育的意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礼仪规范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2、弘扬惟义精神。

使师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的惟义精神、“做人要正大光明,做事要认真负责,做学问要精益求精”的惟义风范、“业精于勤,业精于恒”的惟义工作态度。

3、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进程。

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求学奋进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逐步构建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持续、健康发展的茶亭小学。

三、目标任务结合学校校训,科学命名校园内各幢建筑楼名称;加强学校各办公室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加强学校走廊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四、目标要求1、要有文化品位,教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要施展;教师要有文化涵养,教学的个性和特长要展现;学生要有文化素质,个性和特长要表现;学校要有文化氛围,特色和优势要体现。

2、形成学校特色,在管理、教学、活动、环境等方面追求文化,张扬个性。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基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纬度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基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纬度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基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纬度作者:王红梅来源:《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第4期[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保障。

从文化、创业文化的概念分析入手,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构成,提出了物质文化纬度方面要优化环境,夯实校园创业文化基础;行为文化纬度方面要突破边界,打造无障碍创业文化培育平台;精神文化纬度方面要加大宣传、树立榜样,营造创业文化培育的氛围,从而推进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建设纬度[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8)04?0027?04在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的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深层次的基于文化底蕴的探讨和研究,即需要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和培育。

从文化的本源入手,以物质文化纬度、行为文化纬度、精神文化纬度为视角,解读高校创业文化培育问题,可以深化对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的认识,推进具体工作的开展。

研究高校创业文化培育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创业文化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一)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1](121)。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化行为的积淀;狭义的文化是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生活。

相较而言,从文化建设和培育的角度,广义的文化概念更易理解。

基于此,文化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物质文化,是不同时代、国家、民族的文化在物理实体上的凝结与沉淀。

二是行为文化,是通过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文化。

三是精神文化,是由思维活动而形成的精神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

(二)创业文化国外将创业文化的界定分为微观论和宏观论两个层面。

大学里如何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

大学里如何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

大学里如何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大学是一个培育人才的摇篮,也是一个产生思想启示的重要场所。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那么,如何营造这样的氛围和文化呢?一、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一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水平教学和科研的基础。

大学应该引入高水平的教师,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级别。

同时,大学建设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通过激励机制和培训计划来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自我意识。

二、鼓励学术思想的自由发挥学术自由是大学的一项重要价值,学者应该有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自由。

因此,大学应该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为学者提供一个表现和推展自己思想的舞台。

同时,大学应该尊重不同学者的意见和立场,避免任何形式的思想压制和排斥。

三、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设施和资源科学研究需要合理的设施和资源支持,大学应该注重建设和购置高质量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资金支持可以帮助学者开展具有一定创新性和挑战性的研究,推动学术发展。

此外,大学还可以提供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学者之间的学术研究与思想交流。

四、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反应大学是培养人才、提升素质的重要所在。

因此,大学应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育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合理地走出思考和创新的思维路径。

五、产学研结合,实现转化应用大学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应积极探索如何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和经济效益。

可以引导企业和单位到大学中进行实验研究或开设联合研究项目、创新科技团队等,推动学术成果和科技实践相互促进。

此外,大学还应该加强与社会和产业界的合作交流,发挥学术研究的示范引领作用。

当然,大学如何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还有很多很多的方面需要着重关注,比如:加强学术风气建设、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和工作氛围等等。

总之,大学的使命就是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在这个使命上,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是大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表现出了非凡的重视,尤其是在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过程中,更是集中力量加以栽培。

大学创新文化的教育培育和文化建设,其目的就在于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教育和学者们更有效的工作,以及更好的学习和研究的创新性学术文化环境,对提高大学及其学者们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学创新文化应以全面开放式为基础,弘扬“永不满足”的思想,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以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指导,建设更加宽广的学习社会,重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更具创新精神,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全面发展。

其次,大学要创新发展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应倡导教学改革,实施动态、实用性强、有效率、国际一流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认识新机遇,把握未来发展机遇,激发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去实践新的发现和创新,形成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的实践能力。

此外,大学应注重学习环境的建设。

学习环境的建设,是为大学创新文化的发展提供发展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要创建一种真正的创新氛围,搭建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创新基地,体现学术自由和创新发展的多样性。

要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不仅要重视与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活动,还要重视大会、讲座和各类校园研讨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并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增强同学们对学习的热情,丰富学习经验。

最后,要创新课程安排,改进学科建设。

课程的安排,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成果,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科技转化能力,增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实践,积极关注技术创新,培养良好的创新文化,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大学要建设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需要从许多方面进行全面把握,建立一个支持创新的制度和环境,为学生和学者们提供创新发展的空间,提高大学教育发展水平,助力学者们实现更高与更优的学科成果,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

大学创新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

大学创新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

社会 的发 展要 求 大学 不 仅仅 能 够传 播 知 识 , 更 主 要 的是 能创 造知 识 , 而 能够 不 断 地 为社 会 发 展 从 提供 新观念 、 知 识 以及 新 型 的专 业 人 才 。在 这 种 新
此 , 学在发展过程 中需要 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 大
大 学 作 为社 会 文化 和 思潮 的引领 者 , 学 的文 大
目前 在 文化 创 新方 面 , 然 近些 年 我 国大 学特 虽 别 是 高水平 研究 型 大学 有 了 明显 的进 步 , 是 与 世 但 界一 流大 学相 比 , 差距 依然 存在 。


大 学 创 新 文 化 的 意 义
寻求和发 现市场 , 实现创新成果 的转化 提供 了便利 。
第 1 0卷 第 4期
王 文 辉 等 : 学 创 新 文 化 建 设 与 人 才 培 养 大
切 以经 验为 主 , 以祖宗 所 留为 主 , 其是几 千 年 的儒 尤
方 面 的培养 和教 育 引导 不 够 , 生 的创 造 性 以及 动 学 手 实践 能力 方 面严 重 不 足 。同时 , 国高 校 在 对 ] 我 学生 的教 育和 考核 过 程 中又普 遍 以分 数 为 主导 , 忽 视 了综合 素质 的培养 ; 知识 灌输 , 重 忽视 了 自主创新
( ) 利于 造就创 新型 人才 一 有
学持久 的生命 力 和创新 的原动 力| 。 3 ]
二、 目前 制 约 我 国 大 学 创 新 文 化 发 展 的 因 素
( ) ~ 我国传 统文 化和运 行体 制阻碍 创新 文化 的
建 设
创 新 是 文化 保 持 活力 的 源泉 , 新 文化 丰 富 的 创 大 学可 以通 过一 系列 的改革 与创新 实践来 激 发学生 探 索科 学 的兴趣 , 提高 学生 的创新 意识 和创新 精神 ,

大学创业文化的结构、内涵及其构建

大学创业文化的结构、内涵及其构建
支 撑 、引 导 、激 励 的 作 用 至 关 重 要 。 大 学 拥 有 积 极 向 上 的
创 业 文 化 将 有 利 于 大 学 师 生 激 发 创 新 思 想 、 开 展 创 业 活 动
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创业文化 。 二 、 大 学 创 业 文 化 的 结 构 和 内涵 1 大 学创 业 文 化 的 结构 、


创 新 是 民族 进 步 的 灵 魂 ,是 国家 兴 旺 发 达 的 不 竭 动 力 。
优 秀 创 新 文 化 是 国 家 生 机 活 力 的 标 志 , 一 个 国 家 的 文 化 是 否 有 利 于 刨 新 ,决 定 了 国 家 的 兴 衰 强 弱 。 ]
学 生 就 业 压 力 ,为 国家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保 持 经 济 高 速 健 康
稳 定 的 发展 有 着 重 大 的现 实 意 义 。
为 鼓 励 和 推 进 创 业 而 建 立 的 各 种 物 质 设 施 构 成 的有 形 的 文 化 ,如 大 学 科 技 园 、 创 业 服 务 中 心 、 创 新 创 业 实 习 基 地 、 开放 性 实 验 室 等 有 形 设 施 ;创 业 行 为 文 化 是 指 为 推 动 创 业
形 态 、价 值 标 准 、道 德 规 范 、精 神 风 貌 等 文 化 规 范 的 总 和 。
每 一 种 文 化 都 有 其 独 特 的 结 构 ,有 内在 的 ,有 外 显 的 ,有 物 质 上 的 ,也 有 精 神 上 的 。 大 学 创 业 文 化 就 包 含 了创 业 精
含 的优 秀文 化 导 人 各 个 社 会 组 织 ,从 而 推 进 社 会 发 展 ,大
第 1 卷第 6 1 期 20 0 9年 1 2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当今社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旨在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大学的软实力,蕴含了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

其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文化建设,它不仅包括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还包括学校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最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的内在要求,是大学使命的体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面向未来的坚实基石。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在于,它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的路径。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是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学校园文化,才能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是大学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只有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才能实现大学教育的内在转型。

最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是大学开拓创新的动力源泉,只有树立大学创新文化的理念,才能激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创新活力。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学生素质的培养、师生关系的构建、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等方面。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打造出融洽和谐的校园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提升大学的社会声誉。

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和共同进步。

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只有弘扬大学的精神文明和优良传统,才能传承和弘扬大学的优秀文化基因。

最新-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构建思路3篇 精品

最新-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构建思路3篇 精品

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构建思路3篇第一篇一、传统辐射引领,增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影响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1]可见,环境对于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大学校园的传统蕴文化,作为一种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它容易被人们的感官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特性的物质人文环境。

高校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为己任,作为先进思想与文化孕育的重要场所,离不开这一实体的依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当弘扬理性的精神,使校园环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

高校物质文化精神的培养要与社会的主旋律相吻合,包含着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等,都应与人类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才能担负起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任。

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具体地说,主要涵盖着大学校园的地形风貌和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的错落有序;校园内各种人造景观,如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的布局合理;校园内的文化设施、生活设施以及各种建筑、教学和科研设备的独具特色等。

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大学校园物质文化,不仅为广大师生开展丰富多彩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优美舒适的人文环境,而且还能让其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和求乐的过程中受到应有的启迪和教育。

因此,高校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把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保留多样性,弘扬主旋律。

大学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和成才的需要。

为此,大学校园应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做到规范有序、先进完善、宽松宜人。

与此同时,还应把大学的图书馆建设作为实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发挥其文化辐射源作用。

大学科技园创新文化及其构建

大学科技园创新文化及其构建

大学科 技园 的技术 创新 活 动 ,由于技术 复 杂性 强 ,知 识更新怏 ,往往 需 要 不 同专业 技术 领域 之间 的合作 ,需 要 多个创新人 员之 间的相 互 交流 与配 合。合作 不仅 可 以扩 大
研 发活 动空问 、节 省研 发 费用 和 降低风 险 ,而且 可 以通 过
合作伙 伴之问 的资 源共 享 、优 势互 补 ,降低 企业 的 交易 成 本 、生产成 本 ,增强企 业的创 新 能力和市 场竞 争力 。因此 , 必须有一种 提倡 知识 共享 ,相互 学 习和 交流 、合 作 创新 的 精神 。知t 一享 意味着知 识所有者 与他 人分享 自己的知识 , }t 1 、k : 意味着知识从 个体 拥有 转 向 团队拥 有。这些 共有 知 识是 创 新人员 在解 决 题 的过程 巾经过 长期 反复 互动 而获 得并 积 累起来 的技 术性 知 识 、管 理性 知识 和制 度性 知识 ,这些 知 识最终将沉 淀在 园区文 化 中。知识 共享 的最 终 目标 是实 现
精神 和创新 精神 。同 时 ,应 该尊重 那些 为开 拓新 领域 而 付 出艰苦 劳动 的失败 者 ,要 允许 失 败 ,容忍 失败 ,对 冒险 失 败表达 最大的宽 容 。如 此 才 能使他 们保 持信 心 、勇 气和 动
力 ,保 持园区浓 厚 的创新 氛 围。为 此 ,必须 在园 区 内营 造
美国学者萨克逊saxenian在分析波士顿128公路地区为何在创新方面落后于硅谷时认为128公路地区的工业结构是以独立的大企业为主公司之间缺乏交流大企业完全依赖自身的资源来发展采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效忠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导致了该地区在新一轮创新活动中的失败
维普资讯
许 合 先
( 湖北教 育 学院科研 处 , 湖北 武汉 4 0 0 ) 3 2 5

浅谈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
败。
2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校 园文化包括物 质文化、精神文化和 制度文化 , 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子系统 , 是一 略意义的管理行为 。 3 1培育具有 创新理念 的大学精神 . 种引导性的亚文化 ,它对学生起着强烈的 校 园文化是大学教育机制 中的一个重 大学精神是 在一定社会 历史条件下 ,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趋 向、 人 要环节, 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 对培养高素 熏陶作用, 在长期办学过程 中积淀、整合 、 提出的, 反 文化 、 心理素质的提高 。 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校 园文化建设对 格完善以及思想 、 高校来说 , 不仅是重要之务 , 而且是经常之 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 中,校 园文化承担 映学校的理想 目标 、精神信念、文化传统 、 行为规 范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 ,对 务 、长期之务 。当前 ,培养具 有创新思维、 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 ,是全面 于师生有着 巨大的导 向作用。培育具有创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 已经成为 实施素 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体现 了学校内 高校重要而 紧迫的任务 。 为适应这一任务 , 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校园文化 建设有如下 新理念的校 园精神 ,要深入开展校风学风 教风建设 , 大力弘扬四种精神 : 一是崇 尚学 高校应致力于校园文化创新 ,构建创新型 的功 能 : 术 ,探索真理;二是大胆质疑 , 敢于批判; 校 园文化, 以强化校 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优 2 1陶冶功能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 . 三是追求个性 ,求新求异;四是勇于尝试, 化育人环境 ,使校园文化成为创新人才成 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 ,使人通过对文化 勤 于实践。与此同时 ,培育大学生创新精 长 的沃 土 。 价值的摄取 , 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 , 进 神, 还要具备三种创新意识 : 一是问题意识 , 而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生命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地发 2 2 社会化功能 :校园文化是个体社 . 1创 新型校 园文化的 内涵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是 创新教育的 会化的过 程与缩影 ,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 现 问题 、 创新型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 重要突破 口; 二是求异意识 , 求异就是追求 和文化氛围 ,使生活其 中的每一个个体 有 思维、 创新精神 、 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 与众不 同, 追求新异, 保持个性 , 保持 自己 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 同,从而实现 目的 ,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 形式创新 、 内容 的思想 , 不人云亦云;三是超越意识, 创新 对人的精神 、 心灵和性格的模塑 , 达到社会 创新、 载体创新 、 阵地创新 的创造性校 园文 要 求不 唯 上 , 唯 下 , 唯书 , 不 不 不惧 权 威 , 敢 化 的 目的 。 化 。它对学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 着潜移默 于 超越 前 人 ,鼓 励 和 支 持 师生 勇 攀高 峰 。 2 3教育促进功能 :课堂教学并不能 . 化的熏陶作用,并在校 园中营造浓厚的创 3 2 营 造创 新 、进 取 的 校 园文 化 氛 围 . 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和业余生活的需要 , 新氛围 , 以其强大的影响力、 渗透力、 教育 加 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营造创 他们过剩的精力也需找 到新 的天地 。校 园 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锻炼 新 、进 取 的 校 园文 化 氛 围 ,要 做到 以下 几 文化 无论 是 扩 大 学 生 的 知识 面 、 开发 学 生 学生应对问题、 解决问题 的能 力, 强化学生 的潜能 、 优化学生的情感 , 还是促进学生个 点 : 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促进学生创新能 3 2 1 创建有特色的文化标识系统。 .. 性发展 、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 了一 力 的形 成 。 通过学校历史文化的沉淀和泰医人的集体 个育才环境。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 出 :要大力加强校 “ 2 4导 向功能 :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 智 慧 ,确立 了学 校 的办 学 宗 旨 、办 学方 针 、 . 园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文化是一种先进文 泰 医精神、 校训、 校风以及发展远景 , 创建 统, 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 , 各种 化, 是一种发展文化 , 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 校园标识等 , 整合了学校的文 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 。校 园文化是正面 的 了行为规范、 设, 要把人的科学素 质的提高 、 科学精神的 化 资源 , 推动 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 , 增强了 引导 , 还是 负面的影响, 其导 向作用显而 易 树立、 科学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 内容 , 要弘 师生员工的 归属感和凝聚 力,树立 了学校 见。 扬解放思想 、 大胆质疑 、 勇于 创新 、 积极合 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 响 作的精神 , 要有宽容失败的气度 , 潜心研究 的修养 , 严谨求实的学风 , 克服急功近利倾 3建 设创 新 型校 园文 化 转 第雹 页 舔 醍 鬻 向 ,摒 弃 浮 躁 之 风 。 ” 校园文化对人创造性发展的影响是潜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精选11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精选11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精选11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篇1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用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人格,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更好地发挥校园的文明传承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总体规划和方案。

一、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精品文化为目标,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创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

二、工作目标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为中心,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三、工作要点1、结合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实际,突出师德、校风、学风、班级特色,按照学校要求,实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达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棵树木能育人”的目标。

2、坚持全员参与,突出主体性和实效性,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创新意识强烈、身心愉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3、强化校园文化管理。

全校师生齐抓共管、互相配合,共同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1)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

(2)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文化长廊、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3)搞好班级文化建设。

(4)悬挂“八字一旗”、名人画像,张贴《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程行为规范》,展示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

四、工作措施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领导、管理、协调文化建设工作。

加强大学创新文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加强大学创新文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Ke r s u ie i utr in v t eunv ri ul r ce.v ae t ywo d : nv r t c l e;n o a v ie t c t e;rA etlns sy u i s y u  ̄ i t
中图分 类号 : 6 G4

文 献标 识码 : A
精神的具体表现 , 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内容 , 主要 表现为教学 与科研 制度 、 人事管理制度 、 组织结构等 方面。大学环境是 大学文化精神品格 的一种 固化 与延伸 , 是大学文化 的表 征。 这里的环境包括校园建筑 的风格 、 教学 区及 生 活 区功 能 的 分布设 计 、 园绿化的规划 等方面。概而言之 , 校 大学 文化是 指以一所 大学历代积淀传承的精神为 内核 , 延伸 、 拓展 表现 在 大学 软件 与硬件等各个方面 的综合 。 ( ) 二 大学创新文化 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和进行各 种创新 活动 中所形成 的文化体 系 , 不仅 表现为 价值 理想等 精神 文 化, 还表现为制度诉求 , 物质基 础设施及 整个学校所形成 的 文化氛 围。创新人才是指具 有创新 的价值追 求 , 具备 创新 精神和能力 , 能够创造 性地解决 问题并 取得创 新成 果 的人 才 。大学之所以具有活力 , 就在于它本质上是创新 的 , 常为
实为国家之所需 , 大学 自身发展之所求。因而 , 创新文化是
指 与创 新活动有关 的文化形 态 , 一个有利 于创新 活动 的 是 价值 观念、 行为准则 和社 会环境的综合体 , 是激发创新活动 的精神 家园。创新 文化建设的 目的是为 了促进从 事创新活
动 的人们更 有效 地获取知识 、 创造 知识 和应用 知识 , 提升他

m ̄p m ep c o n o a o n n o rgn n o ain,tee yc nrb t ote c lv t n o raietlns e h f o rs etfrin v t n a d e c ua ig in v t i o h rb o tiuet h ut a o ce t e t. i i f v a

文化大学的构建——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文化大学的构建——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 高校 园地
《 经济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 1 3 年第 1 期
文 化大 学 的 构 建 全面 推进大学 生 创 新意 识 培养
●赵 海燕
摘 要: 运用 炙献 资料 法 、 逻辑分 析等方法 , 分析 了文化 大 学建设 中全面推 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文化 自觉力量 ,提 出
了加强教师在教 学 中的 引导作 用, 大力开展 校 园文化活动 , 提 高


学生自 学能力 , 培 养学生问题 意识 , 优化教 学环境等培 养创新意
识的措施 , 以及 提 倡 文 化 自觉 盼 深 入推 进 方 法 。
关键词 : 文化 大学 全面性 创新 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 G6 4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f ) 0 4 — 4 9 1 4 ( 2 0 1 3 ) 0 1 - 0 9 0 - - 0 2 党 的十七届六 中全会强调 ,社 会主 义核 心价值体 系是兴同 之魂 , 是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 决定 着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发 展方 向,建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是推 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的根本任务 。同时 , 中共 中央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了《 国家 “ 十二五” 时期文 化改革发 展规 划纲要 》 指 出: 有力促进文化科学 发展 ; 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 精 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 生 活丰 富多彩 , 更好地满足人 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全民族文 明素质明显提高 , 国家文化软实 力和 国际竞争 力显著提升 。 大学是文化的阵地和堡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与大学 文化建设的结合是必然的结局 ,创新作为文化传播与研究 的主 要途径 , 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 当 今知识 经济时代 , 大学生作 为文化色 新 的中坚 力量 , 不断萌生着 创新的需求 与动机 , 因此 , 大学生创新意识 的教育 与培养 已成 为 文化大学建设过程 中至关重要 的一个部分。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版)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1962年,由伊诺思(3.L.Enos)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伊诺思的定义是从行为的集合的角度来下定义的。

而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林恩(G.Lynn)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S.myers)和马奎斯(D.G.Marquis)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

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

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到70年代下半期,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扩宽了,在NSF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精选7篇

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精选7篇

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精选7篇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精选篇1为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我校学生的文化生活、展现我校学生的风采,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知识的兴趣,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掌握和运用,我校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特拟定本方案。

具体如下:一、活动主题:文才飞扬,舞动青春二、活动时间:20__年11月15日——20__年12月15日三、主体活动:(一)“诗会”“校园文化活动月”启动仪式承办部门:社团联合会活动时间:11月15日活动方式:学生们通过原创诗歌的创作和朗诵(可不为同一个人)的形式交流文学。

所作诗歌及作者11月10日交到学生会。

诗会当天选手对所作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说由专业老师组成的评委团进行评选。

诗歌要求思想积极上进,内容不限。

最终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并颁发证书。

(二)经典文化知识大赛承办部门:校学生会学习部活动时间:11月16日—11月18日活动方式:体现本校特色、促进学校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

邀请本校老师对学生进行考核,每院由一名老师监考,根据学生们表现情况给出相映成绩,最后考核成绩由各院导员录入电脑形成电子版上交我校存档。

(三)校园电影周活动承办部门:校学生会文艺部活动时间:11月19日—26日活动方式:以“电影百年魅力文学百年风采”为主题,从众多电影中选出十部佳片,在全院同学中征集影评稿件,集中公平的评选出获奖作品。

获奖作品将以宣传板的形式在校园内展出,向全校展现我校风采。

(四)第二故乡摄影及绘画大赛承办部门:摄影协会及绘画协会活动时间:11月27—30日活动方式:推进校园文明和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校园、丰富生活区文化,进行以生活区为主题的摄影比赛。

比赛过程为:(1)以学院为单位征集作品。

(2)对上交作品进行统计、评选。

(3)获奖作品展示。

(五)读一本好书书评征文活动承办部门:社团联合会及书友会活动时间:12月2—4日活动方式:鼓励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开展读一本好书书评征文活动。

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2 5 4 ( 2 0 1 3 ) 0 4 - 0 1 2 9 — 0 4
基金项 目: 本 文为 2 0 1 1 年度 河南大学第十一批 校级教学改革研 究项 目《 大学校 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
河南大学校 园文化 建设 为例 》 的研究成果
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 体作用 ,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的积极 性、 主动 性 和创 造 性 , 促 使 他 们 更 加 自觉 、 更 加
主 动地 推动校 园文 化 的健康 发展 。
( 二) 坚持 特 色发展 理念
充 分利 用独 特 的文 化 资 源发 展特 色 校 园文 化 是大 学校 园文 化 发展 的重要 内容 。尤 其是 一 所具 有悠 久 历 史 文 化 传 统 的 高 校更 是 如 此 , 校

发 展 理 念 的 创 新
理 念 是行 动 的先 导 ,校 园文 化建 设 需 要根
园内富有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 的物质景观 , 向 人们 诉说 着 大学 发展 的历史 和典故 ,展示 着 大 学精神的历史风貌和传统内涵。 所 以, 在校园文
据时代的发展 , 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 不断创新发 化的发展 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 的历史价值 , 保护好历史文化遗迹 ,建造 富有历史价值和传 展 理念 。 ( 一) 坚持 人本发 展 理念 承意义的物质和人文景观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 江泽 民在庆 祝 中 国共产 党 成 立八 十 周 年 大 长营造一个既充满传统气息 ,又能体现现代理

着 眼于 促进 人 民素 质 的提 高 ,也 就是 要 努力 促 进 人 的全 面发 展 。” [ 1 l 对 于校 园文 化建 设 来说 也 是 如此 。在校 园文 化建 设 中 , 必 须坚持 以学 生为 本 ,必 须从 思想 上 和实 践 上 突 出大 学生 在 校 园

人文与科学并举 构建创业创新现代大学文化

人文与科学并举  构建创业创新现代大学文化

人文与科学并举构建创业创新现代大学文化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并举,构建创业创新现代大学文化,对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学术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人文与科学;创业创新;大学文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69-0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强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并举,构建创业创新现代大学文化,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学术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推动学校改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 过程与成效2002年以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建设创新型社会为契机,根据高校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创业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人才全面素质观、个性观和创新观,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就业教育“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三个维度;“一体”是三个维度协调发展、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

1.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贯彻落实全面质量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在总结5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现状,分析生源质量以及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形势与要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和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高波张建超冯国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16期[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构建契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育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的顶层设计,从管理机构与机制的建立、“课堂引领+实践训练+竞赛磨炼+科研锤炼”的组合式设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信息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创新创业社团的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八个方面入手,以期构建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科学、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育。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金项目] 2020—2022年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TZD20-13);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2020GJJG171)[作者简介]高波(1973—),男,河北承德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张建超(1977—),男,河北唐山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研究;冯国杰(1979—),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173-04 [收稿日期] 2023-04-06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3]。

试论高校文化建设及育人工作创新

试论高校文化建设及育人工作创新
园外 观上 的整 洁有序 , 校 园空 间有着 诸 多严格 的规 自然 与人 的和谐 统一 , 对 外界 空 间与人 的 内心之 间达 成 定, 似乎做 到 了井然 有序 和有 条不 紊 。但 是 这种 冷冰 归 属感 和认 同感 , 自然 为人 文环 境提 供基 础 的生态 空
冰 的物理环 境 , 法 突 出空 间使 用 者 的想 象 力和创 造 间 , 无 文化 氛 围与 自然环 境相 得益 彰 。
摘 要 : 遵循 理论 与 实践相 结合 的原 则 下 , 在 以时代精神 核 心价值 观 为指 导 , 从人 文环 境构 建 、 核 心精 神构 建 、 明行 为构建 三个 方 面科 学 系统地 提 出 了高校 文化 建 设 和 育人 工作 创 新 的 主要 文
途径 应 对各 种 问题 的具体 建议 。


试论 高校 文化 建设及 育人 工作创 新
・ 9・ 2
随着 高校 毕 业生 的逐 年增 多 、 知识 精英 地位 的失 上的重要事件等独具匠心的运用 , 都可以作为丰富内 社会 分工 的 细化 等 情 况 的 出现 , 学 生 就 业 问题 大 涵、 体现 校 园文 化 魅 力 的 选 择 。 “ 些 独 到 的 创 意 , 落 、 这 高 既 制造 了本 院校浓 厚 的文化 气 息 , 同时也 使 大学 生对 已成 为每 一所 高 等 院校重 点关 注 的大 问题 。 因此 , 需要 通过 校 史和 文化 史有较 深 的 了解 , 激励 了他 们 向榜 样学 校文 化建 设 的一 个重 要方 面— — 就业 工作 , 并 以下三个方面予以体现 :1 规划并 开展相关就业活 () 习 的方 向与 动力 。 ” 动, 做好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建立就业信息发布机 ( ) 二 实现 从 管理 型体 制到服 务 型 体制 的转 变 提供各 种 岗位 技 能 和 职 场 培训 ; 强 与 企事 业 的 加 制度 的作 用在 于 更 高 效 地 组 织 和 协调 人 与人 之 制 , 间 的关 系 , 目的在 于为 人服 务 , 而不是 压 制和 约束 人 。 合 作 , 同举 办就业 活 动 , 共 为学 生建 立 良好 、 阔的就 广 在 高校文 化 的 构 建 中 , 其 要 坚 持 “ 尤 以人 为 本 ” 的发 业 平 台 。 ( ) 鼓 励 大学 生参 加创 业 教 育 和 创 业 实 2要 展观 , 要把 人 的需要 和人 的发 展 放 在 第 一 要 位 , 分 践 活 动 。如校 方提 供 场 所 , 充 开设 创 业 园 , 开办 创 业 工 考虑 个体 与群 体 的正 当合理 需求 。 作室 ; 建立 大 学生 风 险投 资基 金 ; 台 创业 业 绩 抵 免 出 实 践学 分制 度 等 , 以此 提升 大学 生这 一特 殊群 体 的创 1制定 恰 当 的条 例 与管理 细 则 . 教师 是学 校最具 价 值 的人力 资本 , 高校 文化 建 造 和创 新 精 神 。 ( ) 视 并 加 强 大 学 生 职 业 生 涯 规 是 3重 开 帮 设 中的最重 要 的人 本 因素 之 一 。高 校 教 师 自尊 性 较 划 教育 。开 设 生涯 规 划 教 育 课 、 设 就 业 指 导课 ; 强 , 会批 判意 识浓 厚 , 民 主政 治 的觉 悟 与 要 求 比 助大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 社 对 国家职业标准》 中对应职 较 高 。 因此 , 校要 根 据 这 一 群 体 的 特 点 , 定 恰 当 业 所应 具备 的 知识 、 能 、 理和 其他 条件 要求 ; 保 高 制 技 心 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构建
 蒋晓虹 
(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215006)
【摘 要】 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章提出从创新观念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创新学术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培育和构建,以激活大学文化创新内在动力、营造大学文化创新宽松环境、提升大学文化创新核心价值。

【关键词】 创新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5-0061-02
【作者简介】 蒋晓虹(1962—),女,上海人,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

大学创新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教育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引领力,不仅影响大学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影响和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句话,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共同支配着创新主体的行为,决定着创新的模式、效率和氛围。

一、创新观念文化,激活大学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创新文化应“以人为本”:人是最根本的,所以创新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由探索,尊重人的首创精神。

要树立正确的、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适宜创新的观念文化,崇尚求实、怀疑、实践、协作、献身、宽容的科学精神———包括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理性的批判精神,开放协作的竞争观,不畏失败的风险意识和允许失败的宽容精神。

教育理念当“兼容并蓄”:设立通识教育课程,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倡导学科间交叉融合;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倡导道德人格与知识文化的统一;倡导技能技艺与审美艺术相协调。

将通识教育分解为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五个模块。

培养学生形成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包括表达、判断、分析、探究、知识获取、创造性应用能力。

发展学生智能素质,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能够感悟文化、鉴别文化,筛选信息,汲取精华,继承精粹,超越偏见和迷信,进行富有批判性和独立性的思考。

教学理念要适时更新:目前学生群体日益多样化,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愈发突出,应重视学生需求,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全面实现因材施教的立体化多层次的高等学校开放式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基础,强化素质,彰显个性,鼓励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要把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要将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置于教学指标体系之中,推动学生在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搭建“兴趣—问题—解决—应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创新制度文化,营造大学文化创新的宽松环境
改革和创设大学体制机制:构建决策讲民主、执行有效率、监督谋预先的管理体制;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的科研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相关政策;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引领区域发展的高校创新体系,以人才优势、技术支持、文化积淀引领、服务和影响区域创新;建立以分类教育为模式、产学研结合为机制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和考核的教育体制;搜寻和筛选市场需求,设计和改革课
16
 大学文化 
程体系,建立教育教学创新体制;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特色模式、体系、机制;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以动态观看待人才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用人单位为导向,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发挥市场化配置资源作用,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深化人才资本价值理念,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运用动态跟踪模式,创新人才保障机制等。

创设新型的大学育人体制: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及人的科学发展三位一体为根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多样化转变,以课本为中心的授课教育向以提高创新能力、创业和就业综合能力为主的教育转变,设计个性得到张扬、差异得到尊重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育体制由专业化教育向全面发展教育转变。

一是建立分类教育模式,以学生兴趣为指向,根据学科分类和特点以及市场需求,对同一课程分层设置,对“研究型”学生实行导师制,对“应用型”学生创造各种实习实践机会,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二是“打破单一、僵化、封闭的教学文化,积极构建平等、民主、交互质疑、自主建构、和谐学习共同体、人格精神的课堂交互教学文化,把课堂真正变成探究知识、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促进发展的精神乐园。

”从市场经济的现实来看,一是以市场需求为源头,建立畅通高效的讯息传导渠道,将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当代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相结合,培养出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高素质人才。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遵循“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原则,按照创新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创新人才。

三、创新学术文化,提升大学文化创新核心价值
营造学术创新的氛围:一曰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

二曰开拓思路、提倡国际视野。

三曰立足本土、注重实地调查。

四曰兼容并包,崇尚自由讨论。

创设学术创新的条件:一是架构组织创新,以推进学术创新。

大学的学术组织,以传授、发现、应用高深知识为目标,由自由追求知识的团体组成,是一种规范的学术组织。

在现时的学术创新活动中,各高校无不加强学术组织管理,或建重点基地,或设重点学科,或是课题立项。

而高校内部现有的学术组织在组织形式、管理机制、资源配置体制上存在诸多不利于学术创新的因素,学术组织的内在结构大都专业科层化,往往过分强调分工,忽视整合,静止僵化,扼杀个性,不利于学术人员创造性的发挥。

大学学术创新需要进行组织创新,有利于学术创新的组织特征表现为自由性、共生性和自组织性。

在学术组织建设中,着眼于学术组织的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多样化的学科交叉体系、严密而灵活的运作机制。

时下许多前沿性的研究都在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有必要将跨学科研究组织、创新学术团队、网络组织作为创新的大学学术组织结构,以便在不同学科之间和中外之间进行学术对话。

同时在学术组织建设中,恪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创新与学术对话,正确把握学术自由的“度”以及保持自身独立的规范与文化。

二是在构建学科原则和融合思路上立足社会需要,发展应用学科;优化学科结构,突出优势学科;加强学科交叉,扶持新兴学科;搭建学科平台,鼓励学科创新。

培养学术创新的能力:当下高校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机制层面上,要实现大学生良好创新素质养成,必须夯实三个基础。

一是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基础,如有关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规定、大学生创新奖评选办法、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等。

二是夯实创新教育的组织基础,如大学生自主创新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协会、设计中心、专利事务指导站等。

三是夯实创新教育的经费基础,列出专项基金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科学研究。

从方法层面上,要以多种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

一是加强创新教育文化建设,倡导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构筑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郁的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彰显人文性、学术性、开放性。

二是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实践课程,建立导师制、建设创新就业实践基地。

三是加强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创业实践计划、“挑战杯”课外学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各类不同层次的竞赛和主题社会实践。

此外,还要创造条件,搭建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等。

从技术层面上,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实验技能、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调查能力。

从实用成果层面上,鼓励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研学作品并争取公开发表。

鼓励他们申报发明专利,推动成果转化等。

让知识进化链条沿着问题—解决方案—问题—改善方案进行,使学生在理论中探索,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将理论知识与运作能力融为一体,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08SJB7100053。

(责任编辑 沈广斌)
26 江苏高教 2010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