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构建

 蒋晓虹 

(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215006)

【摘 要】 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提出从创新观念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创新学术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培育和构建,以激活大学文化创新内在动力、营造大学文化创新宽松环境、提升大学文化创新核心价值。

【关键词】 创新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5-0061-02

【作者简介】 蒋晓虹(1962—),女,上海人,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

大学创新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教育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引领力,不仅影响大学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影响和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一句话,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共同支配着创新主体的行为,决定着创新的模式、效率和氛围。

一、创新观念文化,激活大学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创新文化应“以人为本”:人是最根本的,所以创新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由探索,尊重人的首创精神。要树立正确的、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适宜创新的观念文化,崇尚求实、怀疑、实践、协作、献身、宽容的科学精神———包括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理性的批判精神,开放协作的竞争观,不畏失败的风险意识和允许失败的宽容精神。

教育理念当“兼容并蓄”:设立通识教育课程,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倡导学科间交叉融合;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倡导道德人格与知识文化的统一;倡导技能技艺与审美艺术相协调。将通识教育分解为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五个模块。培养学生形成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包括表达、判断、分析、探究、知识获取、创造性应用能力。发展学生智能素质,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能够感悟文化、鉴别文化,筛选信息,汲取精华,继承精粹,超越偏见和迷信,进行富有批判性和独立性的思考。

教学理念要适时更新:目前学生群体日益多样化,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愈发突出,应重视学生需求,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全面实现因材施教的立体化多层次的高等学校开放式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基础,强化素质,彰显个性,鼓励创新。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要把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要将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置于教学指标体系之中,推动学生在学习上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搭建“兴趣—问题—解决—应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创新制度文化,营造大学文化创新的宽松环境

改革和创设大学体制机制:构建决策讲民主、执行有效率、监督谋预先的管理体制;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的科研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相关政策;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引领区域发展的高校创新体系,以人才优势、技术支持、文化积淀引领、服务和影响区域创新;建立以分类教育为模式、产学研结合为机制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和考核的教育体制;搜寻和筛选市场需求,设计和改革课

16

 大学文化 

程体系,建立教育教学创新体制;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特色模式、体系、机制;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以动态观看待人才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用人单位为导向,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发挥市场化配置资源作用,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深化人才资本价值理念,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运用动态跟踪模式,创新人才保障机制等。

创设新型的大学育人体制: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及人的科学发展三位一体为根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多样化转变,以课本为中心的授课教育向以提高创新能力、创业和就业综合能力为主的教育转变,设计个性得到张扬、差异得到尊重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育体制由专业化教育向全面发展教育转变。一是建立分类教育模式,以学生兴趣为指向,根据学科分类和特点以及市场需求,对同一课程分层设置,对“研究型”学生实行导师制,对“应用型”学生创造各种实习实践机会,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二是“打破单一、僵化、封闭的教学文化,积极构建平等、民主、交互质疑、自主建构、和谐学习共同体、人格精神的课堂交互教学文化,把课堂真正变成探究知识、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促进发展的精神乐园。”从市场经济的现实来看,一是以市场需求为源头,建立畅通高效的讯息传导渠道,将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当代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相结合,培养出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遵循“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原则,按照创新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创新人才。

三、创新学术文化,提升大学文化创新核心价值

营造学术创新的氛围:一曰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二曰开拓思路、提倡国际视野。三曰立足本土、注重实地调查。四曰兼容并包,崇尚自由讨论。

创设学术创新的条件:一是架构组织创新,以推进学术创新。大学的学术组织,以传授、发现、应用高深知识为目标,由自由追求知识的团体组成,是一种规范的学术组织。在现时的学术创新活动中,各高校无不加强学术组织管理,或建重点基地,或设重点学科,或是课题立项。而高校内部现有的学术组织在组织形式、管理机制、资源配置体制上存在诸多不利于学术创新的因素,学术组织的内在结构大都专业科层化,往往过分强调分工,忽视整合,静止僵化,扼杀个性,不利于学术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大学学术创新需要进行组织创新,有利于学术创新的组织特征表现为自由性、共生性和自组织性。在学术组织建设中,着眼于学术组织的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多样化的学科交叉体系、严密而灵活的运作机制。时下许多前沿性的研究都在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有必要将跨学科研究组织、创新学术团队、网络组织作为创新的大学学术组织结构,以便在不同学科之间和中外之间进行学术对话。同时在学术组织建设中,恪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创新与学术对话,正确把握学术自由的“度”以及保持自身独立的规范与文化。二是在构建学科原则和融合思路上立足社会需要,发展应用学科;优化学科结构,突出优势学科;加强学科交叉,扶持新兴学科;搭建学科平台,鼓励学科创新。

培养学术创新的能力:当下高校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机制层面上,要实现大学生良好创新素质养成,必须夯实三个基础。一是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基础,如有关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规定、大学生创新奖评选办法、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等。二是夯实创新教育的组织基础,如大学生自主创新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协会、设计中心、专利事务指导站等。三是夯实创新教育的经费基础,列出专项基金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科学研究。从方法层面上,要以多种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一是加强创新教育文化建设,倡导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构筑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郁的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彰显人文性、学术性、开放性。二是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实践课程,建立导师制、建设创新就业实践基地。三是加强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创业实践计划、“挑战杯”课外学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各类不同层次的竞赛和主题社会实践。此外,还要创造条件,搭建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等。从技术层面上,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实验技能、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从实用成果层面上,鼓励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研学作品并争取公开发表。鼓励他们申报发明专利,推动成果转化等。让知识进化链条沿着问题—解决方案—问题—改善方案进行,使学生在理论中探索,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将理论知识与运作能力融为一体,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08SJB7100053。

(责任编辑 沈广斌)

26 江苏高教 2010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