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登高 杜甫 优质课一等奖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bf0d2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4b.png)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完整word)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完整word)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d007184058f5f61fb6366670.png)
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二)写作背景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作者生平简介并讲解:•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三).整体感知PPT展示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3d6c5f5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d.png)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导入: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
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
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
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
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生:……(生沉默)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
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
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
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
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8c8d2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6.png)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https://img.taocdn.com/s3/m/e187269a83c4bb4cf7ecd1d6.png)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1.抓题目 2.抓作者(知人论世) 3.抓序注 4.抓关键词(诗眼) 5.抓意象(缘景明情)
他,少年壮志、中年失意、 老年颠沛。一生际遇坎坷 却从未改变过他执著的追 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苦 难,成就了他;赤诚,成 就了他。他永远是那个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他, 他始终是那个“达则兼济 天下,穷亦兼济天下”的 他!
诗《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含 有八层含义,你能品味出其中有 哪八层之悲吗?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1)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 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 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 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2)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 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 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 了。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 1.抓题目 • 2.抓作者(知人论世) • 3.抓序注 • 4.抓关键词(诗眼) • 5.抓意象(缘景明情)源自 登唐·杜 甫
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因何而悲?
思考:宋代的罗大经指出杜甫
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
![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e15c7a8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1.png)
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杜甫《登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01bb1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1.png)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登高》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抒情表达;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2.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背景和杜甫的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对杜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Step 2:欣赏诗歌(10分钟)教师放映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
学生可以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Step 3:诗歌解读(15分钟)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提问与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文学评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Step 5: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杜甫《登高》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是一篇仿写杜甫风格的诗歌,也可以是一篇叙述或抒情的文章。
Step 6:学生展示(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可以选取一些较好的作品进行朗诵或朗读。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杜甫《登高》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欣赏、解读和鉴赏杜甫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和学生展示,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希望学生在学习杜甫《登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好和情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https://img.taocdn.com/s3/m/4cfba94bf18583d048645923.png)
❖ 杜甫心中之“悲”,已经如此之深重,所以,他鬓发上 的霜雪,一定是重重繁重的;内外交困之时,偏又因病 戒酒,只能清醒地面对一切,承受更多悲愁苦恨。
本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一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 景中有情——作者的情志、身影出现在景色 画面之中。——王国维“有我之境”
第四阶段(760——770)漂泊西南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 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 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 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 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 旷世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上元二年(76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盖万里,地之远也; ❖ 秋,时之凄惨也; ❖ 作客,羁旅也; ❖ 常作客,久旅也; ❖ 百年,齿暮也; ❖ 多病,衰疾也; ❖ 台,高迥处也; ❖ 独登台,无亲朋也。 ❖ 十四字间含八意。”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两联直接写情。请用诗中的一个字 概括诗中最主要的情感。
❖悲
作者为什么会“悲”呢?
❖ 客——万里,作,常 ❖ 秋——悲 ❖ 病——多 ❖ 老——百年 ❖ 孤独 ❖ 生活艰难 ❖ 内心苦恨 ❖ 戒酒——清醒面对一切,且无任何休憩停顿 ❖ 家国
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公开课一等奖课件27张
![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公开课一等奖课件27张](https://img.taocdn.com/s3/m/d61eaaf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6.png)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
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 活,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主 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之职。这期间他写了《兵车 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 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 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 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 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 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
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 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 “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 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 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 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 兴》、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 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登高》省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省优质课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07c6d1e8d4d8d15abf234e29.png)
3、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万里”和“百年”从时空两个角度将作者的愁苦 表现得格外深远。而“常”“独”更加重了这种愁苦。
悲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 镜头?有什么作用?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后倍感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 有身体的,更主要是 内心的。
更显天底下 的人之渺小 和孤单。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 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 镜头?有什么作用?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那么,这种愁苦到底是什么呢?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暮 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 重愁苦。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潦倒”
4.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 颠沛流离,坎坷一生。他一直致力于“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一心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空有 一腔热情,抱负无法实现。而此时自己由于年老多病已 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无法“兼济天下”了,故而极度痛 恨自己的衰老。这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 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的诗 歌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悲秋作客 多病登高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景色凄凉 情感悲伤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最新一等奖《登高》优秀课件教学讲义ppt
![最新一等奖《登高》优秀课件教学讲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30b4b49c2f60ddccdb38a0a0.png)
登高
仰观 云天秋风
首联 俯察 江水洲渚
写景
仰观 无边的落木
颔联 俯察 不尽的江水
悲秋作客
颈联 多病登台
抒情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 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 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
孤旋 独, 无说 依明飞 。它鸟
研讨思想内容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 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 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 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 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 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无 处 停 息在 ,空 比中 喻盘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
比 喻 时长 间江 的 流 逝一 。泻
千 里 ,
落木 长江
品味语言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沉郁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高昂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95ab0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0.png)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 2023年杜甫登高教案(推举)一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几经辗转,最终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忙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到达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传世名作。
他的很多闻名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云真士俱欢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只惋惜好景不长,大历五年冬,杜南在返乡途中的岳阳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今日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仍旧完整地只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缮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它的造型古朴高雅,园林渚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巡游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巡游区(梅园)和效劳区(草堂寺)。
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古朴高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
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闻名景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工部祠,它是五重主体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重,由于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称为工祠部,祠由此得名。
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
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
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
登高公开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登高公开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95f4d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d.png)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旳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旳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 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旳汪洋浩淼, 愈加重了身世旳孤危感。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旳哀伤。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之诗歌,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 以光照日月!风雨飘摇中旳唐王朝抛弃了杜 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种杜 甫。这个不论穷达都心忧天下旳人,值得每 一种华夏子女去仰视限于写 “岳阳楼”与“洞庭水”。对此,你是怎样了 解旳?小组合作探究,3分钟后,刊登高见!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 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旳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 悦,其实旨在抒发早年理想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 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 氛。
古今独步旳句中化境
颈联:后世评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 旳
一悲:万里,地之远也 二悲:秋,时之惨也
语言精炼高度浓缩
三悲:作客,羁旅也
触景 生情
四悲:常作客,久旅也 五悲:百年,暮齿也
六悲:多病,衰集也 七悲:台,高迥处也 八悲:独登台,无亲朋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首联中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这 些景物渲染了怎样旳气氛?
风天猿渚沙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回
孤单 凄冷 痛苦
风 急 凄寒
天 高 辽远 清渚白沙 空旷
空旷、孤单
猿啸哀 欲哭旳调子——悲
鸟飞回 孤单漂泊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5a663b02020740be1e9bb7.png)
长江
指什么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 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 不停息的感觉。“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他会超越时 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 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 遭遇,不禁“怅望千秋 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 志难酬的苦痛。
分析前两联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 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 一对矛盾的?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 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 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 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 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 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 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分析后两联
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 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 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 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二)写作背景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PPT展示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4’/7问题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明确:悲伤凄楚孤独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PPT展示:《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国学大师·王国维(板书:悲) 1/8(四)意象分析3、王国维他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请同学们把一二两联中的景物都找出来?转身板书“悲”“景”(板书:景)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板书) 3/11景物本省能不能表现出“悲愁”情感?(如果所能:我们暂且不论)看看杜甫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景物上和《登高》有相似之处。
PPT展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问题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四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稍后、一生作答)明确:温暖和煦、喜悦高兴(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融”“暖”(颜色的字)“黄”“翠”“白”“青”表现出春意盎然、温馨和煦、自然和谐的景象。
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景物就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就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这种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3/14 问题三、再来看这首诗的意象,它们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悲愁”?教师示范分析:比如说这个“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在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显得渺小了。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所以“天高”就被诗人赋予诗人的悲愁的情感,“天高“就是一个意象了。
读的时候“高“就要重读 2/16根据老师这样的分析,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来分析。
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来展示你的答案)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悲凉。
急:应重读,并且短促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高:应重读,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啸:应重读重读并且尽量延长余韵,哀:应低沉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一只与鸟群失散的鸟,到处盘旋,形单影只,从而表现出作者很孤独。
清、白:应重读回:应低沉并延长,显示出徘徊之意重点、难点: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林间,落在山涧,落在路边,落在诗人脚下,更落到诗人心里。
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悲愁。
借哀景写悲愁啊。
滚滚: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表现出诗人年暮沧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
萧萧,滚滚: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显示出落叶缤纷的样子和波澜壮阔的景象。
这样的分析后,我们再把这四句的读一读,加深对意象的理解,注意只要你的重读和延长。
8/24(五)诗人情感通过我们的分析和诵读,更体会到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无一景不如此”。
那“无一语不如此”是怎样体现的“悲愁”?问题四:请同学们从三四两联中找出直接体现诗人“悲愁”的词语?这些词语要怎么读?这些词语表现诗人什么悲?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明确:悲独艰难苦恨潦倒 (板书)明确:重读那就在这些词语下面加点标注。
明确万里:浊酒一杯加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百年:杜甫是登台的年纪,就是老年;多病:疾病缠身,拖着多病的身体;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无依;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杜甫独自一人难点:艰难是指什么?苦恨什么意思?艰难: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贫病交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
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事艰难,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
新停:深重的悲愁,想要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品质。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
经过我这样分析,诗人的悲愁真的很深重啊,有人说第三联有八重悲,同学们回去后细细体会。
再请同学们把三四两联读一读,品味出诗人深重的悲愁。
8/32(六)总结(音乐起)通过这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深情诉说)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
面对祖国山河,黎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伴着这低沉的音乐用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你们的诵读就是对王国维对这首诗“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悲愁,无一语不悲愁”的感受的最好的诠释。
3/35 (七)写一写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
评价:对仗很工整让我们齐读这幅对联,共同缅怀这位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杜甫。
5/40(八)作业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
2、结合意象,选择《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80。
3、背诵《登高》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一)细柳营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3分)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3分)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选文]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
(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3)[讠宣]xāun,遗忘。
(4)[戒]警告。
[练习]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②此:()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阅读提示]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选文]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