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

合集下载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日本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经济一直饱受低增长、通货紧缩等问题困扰,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为了摆脱困境,日本政府和企业界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推动经济复苏。

一、日本的传统产业结构日本是一个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一直是其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新兴市场的崛起,这些传统产业在面临激烈竞争的同时也遭遇了结构性调整的压力。

传统的大企业模式受到挑战,日本经济的发展动力出现了转移。

二、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挑战,日本开始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生物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日本企业在新兴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包括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优化投资环境、鼓励企业创新等。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与挑战通过多年的努力,日本经济逐渐实现了复苏。

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日本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一些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竞争优势。

然而,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老龄化严重、人口红利减弱等问题仍制约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

五、展望在未来,日本经济仍将继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持续复苏。

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产业竞争力。

同时,还需要通过改革举措,解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之,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

只有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不断创新,日本经济才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日本“追赶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特点和风险

日本“追赶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特点和风险

日本“追赶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特点和风险。

1.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升级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1950年):经济恢复重建时期。

这个时期是以农业为中心,重建产业结构,整个经济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那种以轻工业—农业为主导的轻型经济结构,工业生产水平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最高水平。

并且从5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行产业合理化,使日本经济的内部充实,逐步使产业结构由轻工业—农业主导型向重化学工业主导型转化,发展出口贸易,大力推进资本积累。

同时,积极培育中小企业,为50年代中期后开始的重化工业化时期做准备。

在经济恢复时期,日本政府重点抓了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轻工业、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快于其他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从而缓和了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紧张状态,为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1950年,一次、二次、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26%、31.8%和42.2%。

第二阶段(1951~1970年):日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重化工业化阶段。

从50年代开始,日本产业结构向重化学工业方向发展。

1951年后陆续制定了“钢铁第一次合理化计划”、“汽车合理化三年计划”、“煤炭合理化三年计划”、“化肥合理化五年计划”、“造船合理化计划”、“电源开发五年计划”,等等。

到70年代初,基本上完成了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过程。

1970年,一次、二次、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5.6%、39.4%和57.1%。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进行转变的阶段。

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日元升值,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物价大幅度上涨,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时期。

1971年,日本提出了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四个方向:一是研究开发工业,如电子计算机、飞机、电气机车、产业机器手、原子能、精密化学、海洋开发等;二是高级装配工业,如数控机床、防止公害机器、工业生产住宅、自动仓库、高级成套设备等;三是时行性工业,如高级服装、高级家具、电器音响等;四是知识产业,如信息处理服务、信息提供服务、系统工程、咨询服务等。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产业结构也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对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进行探讨,主要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

一、农业产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土地资源有限,农业产业一直是其发展相对滞后的领域。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农业产业的占比有所下降,但农业业务特别是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的种植逐渐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1. 传统农业的下降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传统农业在日本的占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农民人数减少,农田规模变小,种植业的收入逐渐减少。

这部分原因归咎于日本农业劳动力结构调整的缓慢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农业生产成本高,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占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的兴起虽然传统农业的占比下降,但是日本农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逐渐兴起,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日本政府大力推动绿色农业,鼓励农民采取无农药栽培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高增值农产品如优质水果、海鲜等也逐渐成为日本农业的新宠,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二、制造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的制造业一直被视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日本的制造业占比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1. 传统制造业的挑战与下滑日本的传统制造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日本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制造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一,成本压力持续增加,比如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使得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影响。

第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竞争,使得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下降。

第三,技术创新和自动化的加速,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下降。

2. 高技术制造业的兴起尽管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一些压力,但日本的高技术制造业逐渐崛起,成为其制造业占比变化的重要趋势。

新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

新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

新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罗捷一当前日本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日本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其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必须延伸到海外才能完成。

国际形势的变化往往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切身利益,对日本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全球大竞争的新时代,这从多方面冲击着日本的产业结构,使得日本原有的产业结构中那些不适应新的世界经济要求的因素逐渐暴露了出来。

这主要表现在:1.日本传统的优势产业风光难再,已难以继续充当牵引日本经济发展的引擎。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许多日本传统的优势产业由于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国际比较优势已经或正在消失。

一方面,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领域,日本已渐渐与美国拉开了距离,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受到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威胁。

另一方面,在大众消费品的生产方面,日本已很难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抗衡。

二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为资本提供了空前广阔的舞台,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选择有利的投资场所。

随着日本国内资本每年大量流向海外,许多日本传统的支柱产业已纷纷将它们的生产据点转移到了海外。

从其中的行业情况来看,家电业的国外生产比率在90年代中期就已达到了60%左右,日本已由过去的家电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同期日本汽车工业的国外生产比率也达到了30%左右。

[1]由于日本传统支柱产业在泡沫经济时期的过度投资,造成了严重的设备过剩和雇佣过剩,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投资增长的余地很小。

2.原有主导产业趋于成熟,下一代主导产业尚待形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出现新的主导产业替代传统的主导产业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保持经济的活力。

然而目前,在日本经济中发挥作用的主导产业都已接近成熟,突出表现在家电和汽车产量的下降。

在日本国内,家电行业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

1996年,彩电的产量已降到648.6万台,仅相当于1990年的49%;磁带录像机的产量降到了998.4万台,仅相当于1990年的35.8%;收录机的产量降到139.4万台,相当于1990年的41.5%。

简述东京都市圈都心区的产业结构特点

简述东京都市圈都心区的产业结构特点

简述东京都市圈都心区的产业结构特点
东京都市圈都心区的产业结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服务业高度集中:都心区是东京乃至整个日本的经济中心,服务业在此高度集中,包括金融、商务、信息和娱乐等。

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总部都设在此地,使得都心区成为全球最繁忙和最具活力的商业区之一。

2. 金融业发达:都心区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日本的主要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在此设有总部或分支机构。

这使得都心区成为日本和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枢纽。

3. 商业活动繁荣:都心区的商业活动极为繁荣,涵盖了各种类型的零售、批发和商业服务。

东京的标志性购物区,如银座、新宿和涉谷等,都位于都心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

4. 高科技产业集聚:都心区也是日本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地,涵盖了软件开发、通信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媒体等领域。

许多知名的科技公司和创业公司在都心区设有办公室或总部。

5. 文化创意产业发达:都心区是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聚集了大量的艺术机构、广告公司和娱乐产业。

这里也是日本电影、音乐和时尚产业的中心,拥有许多知名的电影制片厂、音乐录音棚和时尚品牌。

6. 国际化程度高:由于都心区是东京乃至整个日本的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这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游客和移民。

这种高度的国际化氛围使得都心区的文化和商业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总体来说,东京都市圈都心区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服务业高度集中、金融业发达、商业活动繁荣、高科技产业集聚、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和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

这些特点共同体现了都心区在全球经济、金融、文化和商业领域的领导地位。

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产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2. 东京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保险、地产等。

3. 制造业方面,东京也有一定规模的汽车、电子、机械等产业。

4. 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包括IT、通讯、生物科技等领域。

5. 东京的旅游业也非常发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二、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启示1. 服务业的发展:东京的服务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高科技产业的培育: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这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虽然东京的制造业规模不如过去,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产业。

我国应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旅游业的发展:东京的旅游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对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借鉴1. 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尾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效借鉴东京都的产业发展经验,加大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希望我国能够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提升实力,走向世界。

五、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市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拥有发达的金融、保险和地产服务业。

这些服务业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 除了服务业,东京市也拥有着一定规模的制造业。

虽然近年来制造业在东京的比重逐渐下降,但该地区的汽车、电子和机械制造依然不可忽视,这也为东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结构政策追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日本经济政策始终坚持的一个着力点。

60年代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70年代指向知识集约化,80年代探索高度技术集约化,90年代则追求知识创造型结构。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包括四个方面:(1)提出产业结构设想。

通产省每隔10年要提出一个通商产业展望,经济企划厅也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发表经济计划。

1997年5月,日本政府发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和促进创造行动计划》,提出要促进医疗·福利、生活文化、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物流、环境、事业支援、海洋、生物技术、城市环境改造、航空·宇宙(民用)、新能源·节能、人才、国际化、住宅等15个新兴、成长领域的发展,争取到2010年,使上述领域雇用规模从1997年的1060万人增加到1800万人,市场规模从200兆日元增加到550兆日元。

除了经济及产业整体的长期展望外,还有主要产业的长期展望(如50年的钢铁合理化计划、纤维工业结构改善计划等)、区域开发计划(如日本列岛改造计划、技术开发区构想)等。

(2)培育成长产业。

日本战后初期,曾对钢铁、煤炭、肥料、纤维等产业的振兴采取了积极的对策。

进入高速增长期后,日本通过制定法律(例如机械工业合理化临时措施法等),并配合日本开发银行的低息贷款,先后花大力气对机械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等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之后是振兴软件开发等信息产业。

但最近,日本培育成长产业,已改变了过去那种针对个别产业采取振兴对策的做法,而主要通过支持创业投资,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例如,目前静冈县正在通过积极实施“静冈梦起业推进事业”(创业者支援事业)和积极的招商引资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活跃县内经济。

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对创业者进行支援指导,举办中小企业大学创业家培训讲座等,启发创业活动;提供人才、信息、技术开发援助;建设滨松、沼津、富士、静冈等四个孵化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廉价的事业场所;通过向创业者提供支援资金、研究开发支援资金、风险投资资金等,对创业进行金融层面的支持;通过举办展销会等提供新产品市场开拓支援。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具发达程度的国家之一,其经济体系一直备受关注。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国内经济的沉寂,日本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经济的复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研究,探讨其背景、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背景日本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汽车、电子、钢铁等行业长期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竞争力的加剧,日本的传统产业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

受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成本上升,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政府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以推动经济的再生。

现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日本经济正在逐渐向高附加值、高科技、高品质产品转型。

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例如,生物技术、再生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在日本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日本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日本政府也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含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未来趋势在未来,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将是一个持续关注的焦点。

日本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转型。

同时,日本政府也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实现产业互补发展。

革新和创新将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助力日本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日本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日本经济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繁荣和稳定。

愿日本经济继续蓬勃发展,展现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作为亚洲经济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致力于实现经济的复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文将从日本经济现状出发,深入探讨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并分析对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日本经济现状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其经济总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然而,近年来日本经济增长放缓,高企业债务、低通货膨胀率、老龄化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日本经济。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日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日本作为自由经济体系的代表,其各个产业之间竞争激烈,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家竞争力。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日本可以利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助力,通过不断创新来促进产业的升级。

同时,要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势产业要继续加大投入,劣势产业要适时淘汰或调整。

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鼓励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等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影响及对策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它会对日本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将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调整后的产业结构将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增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部分传统产业的衰退,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

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持和保障,确保调整过程平稳有序。

五、结论日本经济的复苏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有通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因此,日本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1、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日本的产业结构大体上是以
制造业为主导,其他行业如服务业、建筑业、商业业仅占总产值的50%左右。

而制造业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日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

2、重视创新技术及新能源。

日本努力投入大量研发资源,推动新产
业形成,尤其是电子和能源产业。

其中,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迅速,政府加
大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投资,以满足多元化能源需求。

3、强调农业产业化转型。

日本农业产业化进程已经迈出关键一步。

政府通过开发精准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种植的产出,以及加强农副产品
的加工,加快农业转型。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1、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多元化转型。

日本经济进一步多元化,服务业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扩大,包括金融、保险、娱乐、休闲和其他服务等。

另外,日本政府近年来积极发展智慧城市项目,大力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

2、创新技术主导未来产业发展。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一、本文概述《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日本在过去几十年中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日本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经济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变革。

文章将从历史和现代两个角度,对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进行深入分析,并评估这种变迁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首先回顾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重点关注其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这包括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到工业化时期的重化工业,再到现代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我们将分析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这些产业结构变迁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利用相关的经济数据和统计分析,评估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这种贡献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

我们还将探讨日本在面临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时,如何调整其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我们将分析这些挑战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

我们将总结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深入理解产业结构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和企业战略来应对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

二、日本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与其经济增长紧密相连。

从19世纪末期到21世纪,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业主导向工业化过渡。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和资本,发展轻工业和纺织业,逐步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第二个阶段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利用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力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等重化工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成为全球重要的工业大国。

第三个阶段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崛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注重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电子、半导体、生物技术等领域,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

日本地理位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日本地理位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日本地理位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差异化日本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岛国,其地理位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

这种差异化主要源于日本地形的多样性以及地理位置特殊性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日本地理位置的多样性影响着地方产业结构的发展。

作为一个由四大岛屿(本州、九州、北海道、四国)和众多小岛所组成的国家,日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形地貌。

这种多样性在促进不同地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北海道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接近寒冷海洋气候,农业资源丰富,因此这里发展了大规模的畜牧业和农业产业。

北海道的大豆、马铃薯、洋葱等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与此相反,在本州岛的中部地区,由于其地处内陆和山脉环绕,导致气候较为干燥,农业资源相对较少。

相应地,中部地区的工业特别发达,如东京、大阪和名古屋等城市是日本最重要的商业和工业中心。

此外,九州地区因其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成为了日本最重要的钢铁和重工业基地之一。

该地区的某些城市如福冈和北九州在造船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业等领域有着显著的竞争力。

其次,日本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对地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些产业的发展。

例如,福岛核电站事故对日本核能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迫使政府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海洋资源的利用也成为了该国地方产业结构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产业在一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三重县、镰仓市等地的渔业发展相对较为突出。

总的来说,日本地理位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

这种差异化是由于日本地形的多样性和地理位置特殊性所导致的。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得日本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了解这种差异化对于制定地方产业政策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日本经济的稳定发展。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和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和启示

盟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参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八国 联盟 $ 开始进入了国际社会 ) 通产 省采用了包括低息贷款 #税制 #促进 出口措施和进口限制等政策手段 $ 并出台了一些振兴出口重化学工 业的政策)
进口 ) !#0# 年发生的第 二 次 石 油 危机 $ 又促使通产省出台了新的能 源政策$如石 油 储 备 政 策 $并 制 定 了节能法 ) 通产省制定能源政策主 要从经济效益 , 国家安全及社会稳 定角度出发 ) 在稳定社会秩序 $ 防 止工人失业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 果) 在改善能源政策的同时 $ 日本 开始致力于计算机 , 电子等知识密 集型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 0" 年 代 $ 为形成和推进知识密集型产业 的发展$出台 了 !特 定 机 械 信 息 产 业振兴临时措施法 "$ 投入了大笔 政府专项资金用于研发超大型集 成电路项目 ) 人们已将这个项目视 为日本 0" 年代后期推出的产业技 术政策的成功典范 $ 它为奠定日本 半导体产业的基础及扩展在国际 市场的份额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退的产业之一 # 日本政府对纺织业 的调整也是通过报废过剩设备 $ 改 善结构实现的 # 具体则通过 !" 年 代制定的 ! 纤维工业临时措施法 "$ ! 特定纤维工业结构改善临时措施 法 "$! 纤维特殊法 " 等 % 规定大中型 企 业 由 政 府 提 供 利 息 为 #$ 的 贷 款 % 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振兴事 业团提供补助金和低息贷款 % 以淘 汰过剩设备 # 日本政府考虑到防止 企业倒闭等因素 % 采取了缩小整个 企业生产能力的做法 % 企业以平等 水平缩小规模 % 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遇到了压力 % 无创新能力企业也能 生存 % 结果整个纺织业失去了创新 和大发展能力 # 进入 %" 年代 % 经过两次石油 危机打击 % 日本衰退产业增加 % 为 对衰退产业进行调整和援助 % 日本 政府 &’%# 年制定了 ! 促使特定萧 条 产 业 安 定 临 时 措 施 法 "& 简 称 特 安法 ’$! 特定萧条产业离职者临时 措施法 "$! 特定萧条地区离职者临 时措施法 "$! 特定萧条地区中小企 业对策临时措施法 " 等 % 进入了 ( 特 安法 ) 时期 # 主要措施是对特定萧 条产业的设备处理制定安定基本 计划 % 明确应处理的设备的种类 $ 生产能力的总和 % 设备的处理方法 及期间 % 设备处理的同时应进行的 事 业 转 换 $雇 工 安 置 等 措 施 %设 立 萧条产业信用基金 % 以保证按安定 基本计划规定对设备进行处理 % 以 及实施其它措施时所必需的资金 % 给设备调整造成的失业人员和中 小企业转产相应的救济 # 当时离职 者最多的是造船业 % 达 ("$ 以上 % 其次是纺织业 % 达 )"$ 以上 # 法律 规定由信用基金提供保证取得发 放退职金的贷款 % 延长对离职者的 雇佣保险支付期 % 扩大对离职者的 财政援助规模 % 并进行就业指导培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前言石油危机迫使日本改变产业结构。

日本政府发表的《70年代展望》,提出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型设想,把以电子计算机、宇航等尖端技术领域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性产业发展。

这些产业具有耗能少、附加价值高等特点,是摆脱能源制约、切实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985年9月,5个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由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会议,并通过“广场协议”决定降低美元对日元和西欧各国货币的汇率。

此后日元开始大幅升值,两年间日元汇率上涨了一倍。

日本强调其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得汽车、电子、精密仪器等产品在日元升值后依然具有雄厚的国际竞争力。

70年代后,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这与日本资本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是分不开的。

考虑到与各国的贸易摩擦而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壁垒的限制,许多日本企业开始转为在出口对象国当地生产销售。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经济大国地位继续增强,另一个结果是土地、股票价格逐渐背离正常价格,导致泡沫经济形成。

20世纪80年代后期确立的“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目标,并未通过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提高大众消费购买力来进行,而是像以往那样采取了“支持生产者”的政策,内需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确立。

90年代,美国将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个人计算机和网络,而日本仍把大型计算机作为攻关目标。

当美国英特尔公司放弃了存储器的生产而专注于CPU 生产的时候,日本东芝公司等仍在生产利润低、附加价值不高的存储器。

结果2002年,日本六家电机企业全面亏损。

存储器生产曾经世界第一的东芝公司不得不退出这一行业。

目前这些电机企业纷纷展开战略重组,加大个人电子产品和软件服务的比重。

2000年通商产业省发表《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认为支撑日本半个世纪发展的“自给自足式”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应当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模式”,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信息产业、老龄化社会服务和环保产业上。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

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以前大致为"一三二"型,1970年至1993年为了"一二三"型,其后为"一三二"型,目前离"三二一"发达类型还差两个阶段。

第三章 日本的产业

第三章 日本的产业

年产值230万亿日元的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 :动漫 日本是世界上数字媒体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之一,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钢铁制 造业等传统产业,成为日本目前三大经济支 柱产业之一。
•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及濑户内海 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 主要有京滨(东京---横滨),名古屋(名 古屋为中心),阪神(大阪--神户),濑户 内(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业区 。这种工业分布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 局。
• 进入70年代以后,汽车业取代了钢铁业成 为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在日本得到普及 。
第三章 日本的产业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的分类 1、两大部类分类法 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 2、三次产业分类法 3、依据生产要素配合比例进行分类 4、日本的产业分类法 1949年制定了《日本产业标准分类》
• 二、有关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 • 1、配第—克拉克法则 • 英国经济学家,根据十几个国家统计资料 发现: • 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然后向第三产业移动。 • 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减少, • 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逐渐增加。
• 3、库茨涅兹法则 • 美国经济学家 • 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揭示了三次产业— —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在收入上的变化 趋势。 • 各国经历了农业部门劳动人口比例迅速下 降,工业、服务业部门劳动人口比例趋于 上升的过程,从而证实了克拉克的结论。
• 4、四次产业理论 • 提出“第四产业”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 学家波拉特,在1977年出版的《信息经济 论》中提出,应改变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 方法,建立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信 息产业的四次产业分类法。
1、日立制作所 2、八幡制铁 3、东芝电器 4、富士制铁 5、日本钢管 6、日本石油 7、松下电器 8、丰田汽车 9、三菱重工 10、三菱电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经历了四 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1945年-1955年,即战后恢复时期;
• 第二阶段是1956年-70年代初,即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 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即经济低速稳定增 长时期;
• 第四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以后,即泡沫破灭以后的经济停 滞及调整时期。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初-80年代 中后期):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制造业主导 • 经过50-60年代的高速发展,日本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累积的矛盾逐 渐爆发。 • 一方面,随着6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对低附加值制造业 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 另一方面,日元升值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使得日本经济逐渐进 入一个转型的过渡期,特别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通胀的 高企,更是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一次极大的冲击。 • 在该阶段中,日本经济结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传统的以重化工业为 主导的经济结构在危机爆发时,失去了低成本的资源保障,产业结构 得以维持的基础条件遭到破坏。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70年代初):
第二产业崛起,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日本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 本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 国际方面,世界的相对和平稳定及科技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上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使得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许多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使得原来主要受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资源也 变得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使得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具备资源基础。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变化图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战后十年,是日本经济恢复和产业结构重建时期。在该阶段,日本经 济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从闭锁经济向开放经济进行转变。
• 基于战后日本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需求状况,日本重点发展 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轻型机械工业,产业结构从战时军事重工业为 主的结构转向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导的结构。 • “倾斜生产方式”的产业复兴政策(先集中力量先重点恢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展煤 炭、钢铁的生产)和“产业合理化”政策(以钢铁、煤炭、电力、造 船这“四大产业”为重点)
• 经过十年的产业结构重建及恢复时期,日本经济快速恢复 并超过战前水平,GDP年平均增速9.2%。 • 产业结构方面: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34:47,摆脱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落 后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迈进。
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轻工业中纺织、食品、 造纸印刷占制造业比重接近50%,而重工业部门中的钢铁部 门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为13.29%
• 但是仍面临着一些制约(科研水平低,美国的遏制)
在泡沫经济及萧条时期,日本三次产业结构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 第一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不仅仅下降,而且在绝对量上也出 现下滑; • 作为经济主体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除汽车制造业能勉强 度日外,都出现严重衰退,到1996年才有所恢复 • 第三产业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从1985年占GDP比重的 60.7%上升到1998年70.5%: 其中,金融保险和批发与零售贸易行业,在泡沫经济时期快 速发展。 而服务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占GDP比重快速上升,未受经济衰退 影响;尤其是商务服务,在泡沫时期呈现快速发展,商务服务在 泡沫顶峰时期1990年的增速更是达到24.2%,在经济萧条时期, 商务服务仍维持较高正增速。
泡沫经济和萧条时期(80年代中后期后):
第三产业持续增长,商务服务在服务业中比重快速提高
• 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现对欧美的赶超后,便开始注重对国 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 虽然期间泡沫经济导致了经济的萧条,但是这一过程并没 有中断,相反却在努力摆脱萧条的过程中被进一步强化和 凸显出来. • 尤其是在日元升值时期,日本通过企业向海外的大量转移, 为国内的产业调整腾出了一片十分开阔的“产业空间”, 以集中力量发展更先进、附加值更高、属于21世纪的领先 产业,特别是信息通讯业。
• 国内方面,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居民收入的提升,对住房、交通基础 设施、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带动了相关投资的增长,为重化 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驱动着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型。
• 在这一期间,日本出口大幅增长,经济总体呈高速增长态势三次产业 结构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 一方面,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以年均6%的速度迅速下降,二、三产业 明显上升,且第二产业上升速度极快,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由 1955年的19:34:47变为1970年的6:43:51。 • 另一方面,三次产业内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中农业生产率 及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大大提高,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并占主导地位,纺织和食品占制造业比重由1955年46%大幅下降为 1970年的20%,而钢铁、化工、石油制品、金属制品、机械大幅上升。
为扭转和摆脱这种局面,日本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构 想,指出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方向,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
• 一是产业结构的重点由过去的“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 ";
• 二是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中心转变为以技 术知识密集型加工装配产业为中心,主导产业由过去的钢 铁和化工产业逐渐转变为汽车和信息产业,特别是促进尖 端产业的发展; • 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 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则迅速上升;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相应 也得到了优化,就业人数主要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由于制造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就业比例相对稳定, • 日本经济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建筑业为主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制造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技术知识密集型化、高附加值高化的特征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