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教师应带领学生首先疏通字词,了解文意,然后让学生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秋高”、“三重茅”、“俄顷”、“漠漠”、“丧乱”、“突兀”、“洒”、“罥”、“向昏黑”、“何由彻”、“寒士”等字词的读音或(和)含义。

2.了解课文标题的句式特点及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疏通字词,揣摩诗歌语言。

2.学习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进行朗读训练,整体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训练。

2.揣摩诗歌语言,学习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二)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情怀。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赏析法3.质疑分析法●教学媒体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新课导入)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入夜又下起大雨。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释题:“……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背景、作者、诗歌内容、主题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哲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篇章结构、生僻字词和诗句深层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主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的社会现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唐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春望》中的安史之乱,学生可能对这一历史事件了解不多,需要教师简要介绍背景。
(2)诗句意境的体会:对诗句意境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泊秦淮》中“夜泊秦淮近酒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夜晚的秦淮河畔,体会诗句中的意境。
(3)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唐诗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同学能够迅速把握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而有的同学则对诗句的含义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首先,对于诗句的朗读和背诵,我发现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示范和指导非常重要。通过引导他们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学生们更能体会到诗歌的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大朗读环节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和展示。
其次,对于诗句的解析,我尝试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但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诗句,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解释,让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中能够互相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但在引导讨论时,我意识到要更加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4页) (2)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4页) (2)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4页) (2)《卖炭翁》教案实验中学王伟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体会本诗作者生动逼真的人物描写,领会其精神含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难点:认真揣摩诗人对人物的外貌、心理等描写的写法,体会作者从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能运用到写作上。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之。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6.设疑自探,整体感知:(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烧炭——运炭——被夺炭7.分析老翁: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明确:外貌。

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

“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

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两首唐诗的学习:李白的《送友人》和王维的《鸟鸣涧》。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如下:
1.李白《送友人》:分析诗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鸟鸣涧》中,王维运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并模仿这种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尤其是诗人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王维的隐逸情怀。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和分析诗歌。
2.增强学生对唐代诗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激发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唐诗二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唐诗二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4.唐诗二首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759年,杜甫靠朋友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安身,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文体常识“歌行体” 歌行[ gē xíng ]古代乐府诗体。

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字的读音。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2、解释加点词语:挂罥..()向.()昏黑..()沉塘坳.()秋天漠漠自经丧乱..()俱欢颜..()少睡眠大庇.()天下寒士3、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逐渐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合作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本诗的内容。

【导航】抓住诗中写景、叙事、抒情的字词,组合或换用恰当的词语,用一个或几个四字短语理清故事情节。

3、第一节诗中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呢?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5、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6、讨论:“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中的“长夜”如何理解?三、综合探究7、结合全文,请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8、揣摩这首诗的语言:如第一节中的“怒”,第三节中的“铁”“雨脚如麻”等如何理解?【导航】杜甫曾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24 唐诗二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这两首诗的正确读法,在诵读中熟悉两首诗,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

(二)情感目标: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了解作品的风格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诗歌运用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五)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走进作者:1、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茅屋”——公元 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1课时3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1课时3页)

卖炭翁教案1.教学目标:2.学会通过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把握人物性格。

3.掌握“辗”、“直”的含义, 和区分“骑”的不同读音的不用含义。

4.感受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卖炭翁凄苦的形象和“宫市”罪恶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想象一下, 北风凛冽, 天寒地冻的冬天, 你只穿了一件单衣, 此时的你是希望快点出太阳天气暖和一点儿还是让北风继续吹, 雪继续下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炭翁》大家都预习过了, 请问卖炭翁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吗?哪个诗句看出来的?(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师: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但老人因为担忧天暖炭贱而希望天寒。

这一矛盾的心理充分地表现了卖炭翁的心酸与无奈二、引导分析“卖炭翁”形象(1)卖炭翁肖像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师: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句诗句是人物描写中的什么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师: 还有其他的诗句也是肖像描写的吗?(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师:作者用了哪几种颜色, 形容了卖炭翁的外貌?师: 为什么卖炭翁翁脸上是“烟火色”、十指是黑的?(抓住“伐薪”、“烧炭”, 这说明卖炭翁不是贩卖木炭的商人, 这些炭是自己劳动所得。

)师: 通过这些肖像描写, 说明卖炭翁烧炭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辛劳、艰苦)师: 既然烧炭是如此的辛苦, 卖炭翁又为何要去做呢?你来推测一下, 卖炭翁是否有自己的耕地, 他是否可以选择不卖炭呢?(不是, 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看出, 卖炭得来的钱是维持生存的唯一希望)师: 此时大家应该能够体会到卖炭翁虽然“身上衣正单”而心里却希望天再冷一些的心理了吧。

(2)卖炭翁动作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师: 老天是否如卖炭翁所愿了呢?(是, 从“夜来城外一尺雪”)师:此时, 揣测一下老人的心理, 他是怎么想的?(终于可以…………)师: 老人何时出门卖炭?(晓)师: “晓驾炭车辗冰辙”句中, 对老人什么描写?(动作描写, 圈出动词)这两个动词描绘了老人驾车卖炭怎样的情景?(提示:快马加鞭还是缓慢行走, 落实“辗”字)师: 卖炭翁从哪里走到市场里去卖炭(终南山到长安城15公里)师: 到达市场时已经是“牛困人饥日已高”三、学生分析“两骑”形象师: 接下来出场的人物是谁?他们是在走路吗?(落实“骑”字)之前我们一起分析了卖炭翁的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那请同学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写这“两骑”的?(肖像描写: 翩翩: 形容得意忘形;黄衣使者白衫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格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格导学案(无答案)
2.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尊称他为“”。
3、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同时巧妙地展现了战乱使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
B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宁县中村初中潘小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






1、掌握作者、字词等基础知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并疏通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感情。
导学流程
导入新课
展示
学习目标
(展示图片)大家看到的这个平淡无奇的凉亭,却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大
家能结合两边的楹联说说这是哪个景点吗?(生答,引出杜甫)今天,我们来
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课题,解题
出示学习目标
指导
自学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诗意,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听读、朗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及感情的表现。




一、图片导入,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作者简介
C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茅秋风卷茅

为群童抱茅
秋忧国忧民
风秋夜屋漏

破祈求广厦





1.背诵全诗。

2024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5.增强了表达能力:学生在诗词创作实践、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中,提高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优美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有效提升了沟通能力。
6.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举例:《春晓》
解答: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诗人被鸟鸣声唤醒,看到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他想象着夜晚的雨声,感受到春天的到来。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2.根据唐诗的格律,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
举例:五言绝句
春风吹过江南岸,
绿水青山入画图。
花开时节人欢笑,
布谷声中春意浓。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4.教学时数:2课时(9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唐诗二首》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领略唐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唐诗在当代的价值和影响。
5.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分析其韵律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要求不少于300字,以书面形式提交。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教案新人教版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教学目标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文导入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

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精品课件】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2.了解背景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可参考【知识总汇】3.初步感知(1)播放【音频课文】。

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以便引导学生快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提示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②挂罥.(juàn) 塘.(táng)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丧.(sāng)乱踏.(tà)里.(lǐ)裂.(liè) 庇.(bì)突兀.(wù)可参考【知识总汇】(2)自己放声朗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7.“呜呼!何时……冻死亦足!”结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这几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2课时
一、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开篇首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来而担忧.。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
是焦急万分的.。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第二句用了哪些动词?表达了什么?
“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到屋旁,都随风“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图画,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3.如何理解 “忍能对面为盗贼”?
一者,挂在高树梢与飘在深塘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二者,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感伤.。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叙述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到底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人教版(2017部编)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c.诗歌手法的实践运用:指导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的诗歌手法,提高创作能力。
-示例:要求学生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生活”为主题的现代诗。
d.文化背景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卖炭翁》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示例:介绍唐代社会背景、诗歌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卖炭翁》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a.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节奏。
b.理解并运用诗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解读《卖炭翁》,思考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b.生动形象的比喻、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示例: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运用了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卖炭翁孤独艰辛的生活环境。
c.诗歌意境及情感表达:分析《卖炭翁》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示例:通过描绘卖炭翁的艰辛生活,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
2.教学难点
a.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要求学生理解其中的哲理。
b.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示例:讨论《卖炭翁》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卖炭翁》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卖炭翁艰辛生活的唐诗,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诗人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它是唐诗中的佳作,体现了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学案新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学案新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学案新人教(部编)版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古诗中有一种,它的特点是,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的“”诗。

2.杜甫(712—770),字,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代主义诗人,被称为“”。

有《杜工部集》。

3. 公元759年岁末,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由联想到,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

3.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1.第一节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默读第二节,思考:(1)群童为何抱茅?(2)“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四、深入理解,引发共鸣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再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假如杜甫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歌颂我们的新生活。

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新感受。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过程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链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杜甫因此被誉为“诗圣”。

在我们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其生前可能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一定不愁吃、不愁穿,住在华美的屋子里写诗作赋。

实际上并非如此,他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读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就明白了。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读:(1)可采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标出疑难字句。

小组内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梳理文意。

3.重点字词:挂罥.(juàn)塘坳.(ào)布衾.(qīn)庇.(bì)秋高:秋深。

挂罥:挂着,挂住。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俄顷:一会儿。

向:接近。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彻:到。

诗中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盖,覆盖。

突兀:高耸的样子。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1)忍能对面为盗贼。

译文: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2)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二、深入探究——理清层次默读全诗。

本诗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唐诗二首
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759年,杜甫靠朋友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安身,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文体常识
“歌行体” 歌行[ gē xíng ]古代乐府诗体。

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字的读音。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
2、解释加点词语:
挂罥
..()向.()昏黑..()沉塘坳.()秋天漠漠
自经丧乱
..()俱欢颜..()少睡眠大庇.()天下寒士
3、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逐渐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本诗的内容。

【导航】抓住诗中写景、叙事、抒情的字词,组合或换用恰当的词语,用一个或几个四字短语理清故事情节。

3、第一节诗中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呢?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5、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6、讨论:“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中的“长夜”如何理解?
三、综合探究
7、结合全文,请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揣摩这首诗的语言:如第一节中的“怒”,第三节中的“铁”“雨脚如麻”等如何理解?【导航】杜甫曾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充分体现出杜甫对诗句的苦心斟酌。

结合文本,具体谈谈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妙处。

【拓展提升】
一、文本阅读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

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①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③ ______、_______、______。

2、“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二、写作提升
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说话。

【导航】根据诗中的叙事、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展开联想。

一定要符合原意。

比如,(朗读第1节)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
【当堂检测】
1、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

描写:
叙事:
抒情: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有什么作用?
【导航】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二课时卖炭翁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把握字音词义,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3、学习《卖炭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宫市”的憎恶之情。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是指皇宫所需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实际上是掠夺。

本文就是为“宫市”而作,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

3、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代长官音乐的机关,它是负责采录和编制乐曲歌词的。

乐府中演唱的诗篇当时被称为“歌诗”,魏晋时称“乐府诗”,成为一种诗体名。

这种诗体反映现实,叙事性强,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形式灵活,受人喜爱。

而白居易就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诗的倡导者。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薪()鬓()碾()翩()辙()骑()叱()敕()将()系()
2、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读出画面,节奏鲜明。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2、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哪些事?
3、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举例说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4、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三、综合探究
5、对于如此可怜的卖炭翁和如此霸道的宫使,诗人又是如何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你能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赏一赏吗?
示例: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_ 因为它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或词语角度),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物)的(行为或心理等)。

6、文中有多处运用对比,请举例说说其作用。

7、你能小结一下诗歌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特点吗?
【拓展提升】
一、文本阅读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请用一个字回答。

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2、炎炎烈日下的割麦人为什么“力尽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同样,卖炭翁为什么“身上衣正单”,却“愿天寒”?试分析他们矛盾甚至变态的心理。

3、试分析《卖炭翁》与《观刈麦》在揭示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二、写作提升
卖炭翁很早就从终南山出发到长安城区卖炭,一路上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写出卖炭翁的心理活动。

)提示:快点把炭卖掉,天越冷炭就会越贵,心中充满了希望……
【当堂检测】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收获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