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资源科学概论4.4

资源科学概论4.4

四、多因子综合评判法
1. 选取对被评价对象—某一资源 选取对被评价对象— 的质量有影响的多个限制因子 的质量有影响的多个限制因子 作为评价项目; 作为评价项目; 2. 然后将每个评价项目进行指标 然后将每个评价项目进行指标 分级; 分级; 3. 最后将各限制因子评定的级别 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综合评判 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综合评判 被评价对象的质量等级 质量等级。 被评价对象的质量等级。
5.查评价标准表,获得评价结果: 查评价标准表,获得评价结果: 查评价标准表
土地单位A 属于一等地; 土地单位A为Ⅰb ,属于一等地; 土地单位B为Ⅳc ,属于等外备用地; 土地单位B 属于等外备用地;
二、最低限制因子评判法
1. 选取多个限制因子作为评价因子, 选取多个限制因子作为评价因子, 限制因子作为评价因子 并对其进行指标分级, 并对其进行指标分级,划分为不 同级别的评价指标或标准; 同级别的评价指标或标准; 评价指标或标准 2. 对被评对象的各个限制因子评定 对被评对象的各个限制因子评定 其等级,记录在评价表格中; 其等级,记录在评价表格中; 3. 最后以限制因子评定的最低级别 最后以限制因子评定的最低级别 来确定被评对象的等级。 被评对象的等级 来确定被评对象的等级。
4.4 国土资源质量评价方法
一、主导因子评判法
1. 列出影响某一资源质量的多个因子; 列出影响某一资源质量的多个因子; 影响某一资源质量的多个因子 2. 选择一或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子 选择一或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子 作为评判资源质量或划分等级的依据; 作为评判资源质量或划分等级的依据; 3. 对主导因子提出评价指标,并对每个指 对主导因子提出评价指标, 标按一定标准做出分级,得到标准表 标准表; 标按一定标准做出分级,得到标准表; 4. 取得该资源主导因子在不同地段的全部 取得该资源主导因子在不同地段的全部 该资源主导因子在不同地段的 指标; 指标; 5. 与评价标准表对照,获得每个评价单元 与评价标准表对照, 对照 级别。 的级别。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

资源科学发展概述1.资源科学:是研究自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2.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资源系统(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资源科学也是研究资源管理的科学。

3. 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A.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B.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

C.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

D.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E.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F.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放利用中的应用。

4. 资源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A.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B.物质循环原理C.地域分异原理D.因地制宜原理E.自然节律原理F.生态平衡原理G.林德曼定律原理H.最低因子限制律原理I.系统论原理K.价值规律原理5.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新理论支柱A.自然资源生态学理论B.自然资源地理学理论C.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D.自然资源地质学理论6. 资源科学研究的特点A.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区域性B.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C.自然资源的全球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国际性D.自然资源的复杂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7.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A.资源调查法B.定量研究法C.跨学科综合研究法D.3S技术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8. 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A.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B.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分析,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C.从资源资源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以合理化为内容的资源管理研究正逐步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特点D.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半定量研究,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第二章资源与资源系统1.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资源科学概论 考试重点 复习资料

资源科学概论 考试重点 复习资料

1、人地关系:环境决定论、人地协调论、人类决定论。

2、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走向综合与交叉。

3、资源科学分为自然资源学和社会资源学。

4、资源地理学:研究资源种类、数量和质量的地域组合特征,空间结构与分布规律,以及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保护和经济评价,最终提出对资源开发的远景估计与战略规划,并从中揭示资源利用与地理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5、资源的特征:1)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最本质的特征)、整体的系统性、地域的差异性、功能的多面性和限制性、可更新新性;2)社会资源:易变性(最大的特征)、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6、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力资源称为社会资源。

7、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和位置的固定性)、水资源(可循环性、可流动性)、矿产资源(不可更新性和隐含性)、生物资源(可再生性)、气候资源(明显的季节性)。

8、土地资源:它是地球上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地位、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变化,在社会物质生产中起着生产资料的作用。

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制度的核心。

9、气候资源:是一种非常活跃的自然资源,其数量和质量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与区域差异,对其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10、水资源: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基本要素。

11、矿产资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人口膨胀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难题。

12、生物资源:生物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物质形式,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13、人力资源是社会资源的核心。

人的数量和人的素质14、资本资源:是发展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其含量的多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15、科学技术资源:即是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性因素,又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最重要的资源。

16、教育资源包括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

17、人文资源:指狭义的文化资源的概念,即能够为人类利用或再利用并创造价值的文化现象,特别指人类所具有的非物质的精神财富。

资源科学概论

资源科学概论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资 源 科 学 概 论
20世纪中期以来 世纪中期以来: 资源有限论” 3. 20世纪中期以来:“资源有限论”及其论战和可持续 发展思想的启示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的论著主要有Carson于1962年发表的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的论著主要有Carson于1962年发表的 Carson 《寂静的春天》、Ehrlieh于1968年发表的《人口爆炸》、 寂静的春天》 Ehrlieh于1968年发表的《人口爆炸》 年发表的 马寅初于1957年发表的《新人口论》 Meadows于1972年 马寅初于1957年发表的《新人口论》、Meadows于1972年 1957年发表的 发表的《增长的极限》 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等。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资源生态学产生的应用前景
资 源 科 学
制定国土规划和区域开发规划; 制定国土规划和区域开发规划; 指导贫困地区发展; 指导贫困地区发展; 指导现代农业建设; 指导现代农业建设; 制定正确的资源生态环境战略决策。 制定正确的资源生态环境战略决策。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资源生态学的学科特点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资源生态学的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容: 资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资源生态系统
资 源 科 学 概 论
资源分布规律 单项资源分布规律 整体资源分布规律 资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资源生态系统结构 资源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资源开发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估 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关系的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资 源 科 学 概 论
资源生态安全, ① 资源生态安全,它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安全问 题,以及外来物种入侵所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 以及外来物种入侵所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

资源科学概论(4)

资源科学概论(4)

变质矿,变质矿是由岩浆侵入围岩后引起的接触热变质作 变质矿, 热液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 用、气成—热液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通过变 气成 热液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 质作用形成的矿物资源, 质作用形成的矿物资源,多是上述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形 成的岩石和矿物,因地壳运动、下降到地壳深处, 成的岩石和矿物,因地壳运动、下降到地壳深处,随着温 度和压力的增高,它们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度和压力的增高,它们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 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
我国地质构造上包括三个全球性的成矿域,即古亚洲成矿域、 我国地质构造上包括三个全球性的成矿域,即古亚洲成矿域、 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 喜马拉雅成矿域。 滨(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 喜马拉雅成矿域。从横向 我国境内南北方向有三条明显的纬向构造带, 看,我国境内南北方向有三条明显的纬向构造带,一是阴 天山构造成矿带, 昆仑构造成矿带, 山—天山构造成矿带,二是秦岭 昆仑构造成矿带,三是南 天山构造成矿带 二是秦岭—昆仑构造成矿带 岭构造成矿带。从纵向看, 岭构造成矿带。从纵向看,我国东西方向存在北东向的的三 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自东至西依次为:第一隆起带, 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自东至西依次为:第一隆起带,主 要指我国台湾省、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等地, 要指我国台湾省、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等地,主要 矿产有铜、 铅锌、硫等;第一沉降带,主要指黄海、 矿产有铜、金、铅锌、硫等;第一沉降带,主要指黄海、东 南海及我国广大陆棚区并包括钓鱼岛在内, 海、南海及我国广大陆棚区并包括钓鱼岛在内,石油远景非 常可观,可望发现大油气田;第二隆起带,包括张广才岭、 常可观,可望发现大油气田;第二隆起带,包括张广才岭、 老爷岭、长白山脉、辽东半岛,往南至胶东半岛、 老爷岭、长白山脉、辽东半岛,往南至胶东半岛、东南沿海 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第二沉降带,包括松辽、华北、 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第二沉降带,包括松辽、华北、江 汉三大平原和渤海及北部湾。 汉三大平原和渤海及北部湾。已证实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并发 现重要的盐类矿产;第三降起带,在兴安岭、太行山、 现重要的盐类矿产;第三降起带,在兴安岭、太行山、湘黔 边境诸山脉;第三沉降带,包括鄂尔多斯和四川两个盆地。 边境诸山脉;第三沉降带,包括鄂尔多斯和四川两个盆地。

资源科学概论第一章

资源科学概论第一章

浇灌胡杨林
浸润林草地
严重的环境问题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困扰
气候变暖
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酸 雨 的 危 害
森林锐减
土地荒漠化
大气污染
水污染
海 洋 污 染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有效途径
保护自然环境 创造良好生存条件
资源科学的产生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 议。 ——提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主 题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 馈式
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二、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传递规律
资源生态学
资源经济与伦理
第五章
第六章
资源遥感与制图
资源法学
第七章
资源安全与管理
资源的概念
广义: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 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 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人需 要, 加以 利用 经济 技术 能力
自然 物质
有价值
开发利 用其价 值
资源
物质的:土地、水、生物、大气等,自然资源;
1.3.1
资源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资源的发生、演化规律及时空规律性 资源各要素之间、各类资源之间的相互 作用机制与平衡原理 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影响
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 利用中的实践与应用

自然资源学概论复习题

自然资源学概论复习题

《自然资源学概论》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自然资源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二、问答题1.自然资源学的特点2.自然资源的研究内容3.试述世界和中国自然资源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三、填空题1.自然资源学的特点有综合性和区域性。

2.自然资源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

第一章自然资源学的特性一、名词解释自然资源二、问答题1.试论自然资源的概念2.试述自然资源的特点3.试论自然资源按循环周期长短的分类问题4.试论自然资源按构成要素的分类问题三、填空题1.自然资源研究有三大方向, 即、和。

对自然资源概念的认识, 地理学方向强调自然资源是, 生态学方向强调自然资源是, 经济学方向强调自然资源具有。

2.按照赋存条件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资源和资源2类;按照构成要素可以分为资源、资源、资源、资源和资源5类;按照在自然环境中的循环周期长段可以分为资源和资源2类。

第二章矿产资源一、名词解释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评价储量表内储量表外储量品位工业品位边界品位剥离系数(剥采比)夹石剔除厚度二、问答题1.试述矿产资源的特点2.试述矿产资源按评价内容的分类3.试述矿产资源按地质工作的阶段的分类4.矿产资源评价的一般程序5.矿产资源的保护的主要内容三、填空题1.衡量矿产资源数量的指标是, 储量按照工业上的可开采利用程度可分为和2类。

2、衡量矿产资源质量的指标是品位, 其中划分矿石和围岩的称为, 划分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矿石和暂不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矿石的称为。

3、矿产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和2项, 其中前者的主要途径有和2个;后者有、、寻找代用品、和5个。

第三章气候资源一、名词解释气候资源光电转换光化转换光能利用率(光化转换效率)临界温度积温学说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气候)生产潜力二、问答题1.气候资源的特点2.气候资源的作用3.图示并说明“热箱式”平板集热器的基本组成4.太阳能电池的特点5.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6.≥0℃、≥10℃及其以上持续期的农业意义7、≥10℃活动积温的意义8、积温的用途三、填空题1.为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 人们通常通过一定途径将太阳光能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 常用的有转换、转换和转换3种转换类型。

资源科学概论

资源科学概论

资源科学概论一·多选或单选题1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BA耕地·林地比重大,难利用的土地少B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不尽合理C土地资源类型单一D耕地面积所占比重大2以下是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D①增加人口增长,使人类在地球上永续发展②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使其不至于退化或枯竭③区域开发应以未来生活的维持与提高为目标④积累资金,为子孙后代留下巨额财富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CA太阳能B水能C矿产资源D森林资源4促使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的原因是B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压力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D人口基数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以下的一些观点和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AA退耕还林B竭泽而渔C砍伐树林D杀鸡取卵二·名词解释1资源科学: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2综合指标评判法:选取公认的能反映某一资源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并将综合性指标进行分级,用以评定该种资源的等级。

3资源资源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

4生态发展:对环境无害的发展,符合生态规律的发展,或者说生态发展就是适合当地潜力,注意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技术的应用和组织的安排符合自然规律,尊重社会习俗的发展。

5战略性资源:是指关系国际民生·在资源系统中居支配地位,具有常态下市场垄断性和非常态下供给瞬时中断性的特点的资源。

资源学概论笔记

资源学概论笔记

资源学概论目录绪论 (2)一、资源的概念与类型 (2)二、资源的问题 (2)三、资源学及其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 (2)第一章自然资源总论 (3)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3)二、自然资源的特点 (3)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4)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4)一、地壳资源的分布(矿产资源) (4)二、生物圈资源的分布(生物资源) (4)三、水圈资源的分布(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 (5)四、气圈资源的分布(气候资源) (5)五、陆地地表资源(土地资源) (5)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5)第三章土地资源 (6)第一节土地资源概述 (6)第二节土地资源评价 (7)第三节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 (8)第四章水资源 (9)第一节水资源的特性与分类 (9)第二节淡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0)第三节水能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1)第四节中国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11)第五章气候资源 (12)第一节气候资源的特征与作用 (12)第二节农业气候资源 (13)第六章生物资源 (13)第一节生物资源的特性 (13)第二节生物资源的分类 (14)第七章矿产与能源资源 (15)第一节矿产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5)第二节矿产资源的特性 (15)第三节矿产资源的评价 (15)第四节能源资源 (16)第八章旅游资源 (16)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6)第二节旅游资源的赋存 (17)第三节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18)绪论一、资源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现代汉语词典》)/资财的来源(《辞海》)2、类型:狭义的资源类型:自然资源;广义的资源类型: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

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运用资源能力的不断增强。

资源的概念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均有不断的更新,资源类型的划分也不断有新的变化。

二、资源的问题1、资源问题形成的背景“二战”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因素也成为影响地缘政治平衡的主要因素。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题_2012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题_2012

1、资源科学概念: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2、资源科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调查法;定量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3s技术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3、资源科学的发展趋势:全球整体化研究;资源——生态——社会经济复合体的研究;资源价值论研究;资源科学研究的管理化和现代化4、资源概念:所谓自然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5、资源系统的特征:构成的复杂性;内涵的动态性;结构的层次性;功能的多样性。

6、自然资源的特点:有限性(稀缺性);区域性(地域性);整体性;多用性;变动性;社会性7、资源分类系统: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硬资源和软资源。

8、生物圈资源的分布规律:生物圈资源的整体性;生物圈资源地带性、区域性和不平衡性;生物圈资源的可更新性、循环性、不可逆性和可培育性。

9、自然资源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

10、资源评价分类方法(1)单项自然资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评价(2)自然资源质量评价、自然资源经济评价(3)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评价、自然资源保护改造评价11、国土资源评价:针对特定国土区域,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因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目的:为正确制定国土区域开发与整治的战略决策,为强化国土区域的整体功能服务。

12、按优势资源及其对地域整体功能影响的不同,将我国的国土区域分为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资源开发型地域;济与技术资源优势明显的技术开发型地域;自然保护、环境治理、旅游观光为主的特殊功能的国土地域。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资源可持续利用:充分、合理、节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开发新的替代资源,以保证人类对资源的永续利用,满足当代与后代发展的需要,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一种新型价值观念。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满足后代需求不会构成危害的资源永续利用方式。

3资源存量:存量(stock)是指某一指定的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数量。

如某年某月某日银行的金库中存有500美元,则银行的存量为500美元。

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时刻全球的人口数有60亿,则此时全球人口的存量为60亿等。

存量与流量有区别。

流量是指一段时间(period)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而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

4自然资源流量:5可再生资源: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物质,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以各种形式储存,但可通过不同加工途径而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物料的总称。

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

6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7水资源评价:对某一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定量计算,并分析供需平衡及预测其变化趋势。

在确定水资源的来源、数量、变化范围、保证程度及水质的基础上,评价其可利用及控制的可能性。

8,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

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复习资料重点

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复习资料重点

《自然资源与环境法》复习思考题(20XX级)红色最重点,蓝色次重点第一章1、资源科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自然资源科学:是研究自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资源系统、资源管理资源科学研究内容:①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变及时空分布规律。

②探究资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③揭示资源特征及与人类发展的关系④探究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⑤研究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⑥探究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2、资源科学的两大分支及其发展情况?资源科学包括:①综合性研究→综合资源学→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信息学、资源法学②专门性研究→部门资源学→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能源资源、药物资源3、说说地球各圈层都有哪些自然资源?①大气圈:气候资源、太阳能、风能②土壤圈:土地资源、生物资源③水圈:水能资源、水资源、淡水渔业、海洋资源④岩石圈:矿产资源、化石资源、地下水资源⑤生物圈:生物资源⑥人类圈:人力、资本、科技、教育等社会资源4、资源科学的理论基础有哪些?(1)资源科学发展借鉴的基本原理①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②物质循环原理③地域分异规律原理④因地制宜原理⑤自然节律原理⑥生态平衡原理⑦林德曼定律原理⑧最低因子限制律原理⑨系统论原理 10.价值规律原理(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新理论支柱①自然资源生态学理论②自然资源地理学理论③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④自然资源地质学理论5、资源科学有哪些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1)研究特点:①自然科学的地域性决定资源科学研究的区域性②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③资源系统的全球性决定资源科学研究的国际性④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决定资源科学研究的多样性(2)研究方法:①资源调查法②定量研究法③跨科学综合研究法④“3S”技术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6、人类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历史演进大致可划分为哪些时期?各时期的开发利用核心是什么?①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自然崇拜时期②以开发地下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人本位与技术革命时期③以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有效配置为核心的现代可持续发展时期7、世界和中国的资源科学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哪些时期?(1)世界:①自然资源原始利用时期②对自然资源记载描述时期③分科进行自然资源研究的时期④资源科学形成与蓬勃发展时期(2)中国:①初始阶段:零星记载、描述时期②萌芽阶段:科学调查的萌芽时期③发展阶段:大规模考察和单项资源研究时期④逐步形成:理论形成与蓬勃发展发展时期8、说说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资源科学概论试题A卷答案

资源科学概论试题A卷答案

资源科学概论试题(A)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以及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2、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

3、硬资源:是指主要在量上,或归根结底表现为量上的稀缺性的资源。

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4、自然资源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的或定性的平定与估价。

5、国土资源:首先是指这个疆域范围从上空到地下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六大类;其次还有被称之为社会资源的人力资源,以及人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重要条件的各种设施等。

6、资源价值评估:是以资源科学、经济科学为理论基础,根据各类资源的价值来源与价值构成特点,由专门人员设计或采用相应的方法与模型估算资源的价值量的过程。

7、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

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资源观:指的是人们对资源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看法。

10、资源的开发决策:是在充分认识资源的特性及资源的背景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某一资源的开发利用目标,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实施最优方案并跟踪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计21分)1在资源的分类中,按资源的根本属性的不同,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按利用限度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按其性能和作用的特点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在国土开发利用中,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点有有用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性。

2、我国海域辽阔,近海渔场很多。

资源学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资源学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资源学导论期末复习资料1.全球性自然资源问题1.大气圈――全球的共同资源○2.世界人口趋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3.粮食和农业,○4.生物资源○5.能源与矿物原料○6.水资源短缺○7.海洋和海岸带资源○2.我国自然资源特点–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齐全。

–人均资源量少。

–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

–资源质量不一,潜力可观。

3.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粮食安全-----粮食增产受限制1.耕地限制○2.水资源限制○3.化肥投入报酬递减限制○-矿产资源短缺的危机(现状)总量较大且种类比较齐全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的比例较低人均占有量很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质量差–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承载力一定范围内生境(或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成灾○2资源退化: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耕地占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荒)漠化、盐碱化;森林面积锐减;草地退化;4.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悲观派(新马尔萨斯主义者)持续地球世界观:地球资源是有限的,无限度的增加生产和消费将会给自然过程加上严重的负担,使空气、土壤、水的更新和自我维护不能正常进行,影响地球对生物多样性的支持。

6.研究对象:单项和整体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及管理等。

7.研究范围:时间维——过去,现在,将来。

空间维——地方,区域,国家,国际,(地球,星际宇宙)论题维——生态,经济,政治,伦理,法律,技术。

8.我国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发展萌芽阶段: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起步阶段:建国后开始到七十年代;发展阶段:七十年代末至今。

9.自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10.我国自然资源学面临的使命1.资源学科本身的建设2.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论证及研究3.普及宣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思想4.促进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11.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 [名]资源科学概念: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2.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资源系统、资源管理3. 资源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⑴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⑵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平衡机制⑶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⑷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⑸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⑹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4. 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⑴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区域性⑵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⑶资源系统的全球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国际性⑷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5. 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⑴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⑵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⑶从自然资源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以合理化为内容的资源管理研究正逐步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热点⑷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半定量研究,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⑸从常规手段转向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现代化第2章资源与资源系统1. [名]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 资源系统的特征:⑴构成的复杂性⑵内涵的动态性⑶结构的层次性⑷功能的多样性3. [名]自然资源: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4. 自然资源的类型: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5. 自然资源的特点:⑴有限性⑵区域性⑶整体性⑷多用性6. [名]社会资源:指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所有资源的总称。

资源科学知识点总结

资源科学知识点总结

资源科学知识点总结资源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涉及到地质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多个领域,主要研究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的产生、分布、利用和管理。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等多种资源。

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地质勘探、地质资源评价、岩矿物学、矿床学、矿物学、岩石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地质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形成、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

资源形成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地质过程,包括岩石圈构造演化、地质作用、矿床形成、矿物生成过程等过程。

资源分布主要研究资源的产地、分布规律、资源量、品质等方面。

资源开发利用主要研究资源的开采、提取、加工、利用等过程,包括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壤资源改良利用、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等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资源保护主要研究资源的保护、管理、可持续利用等方面。

资源科学知识点总结中涉及到资源科学的基本概念、资源形成、资源分布、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点。

资源科学的基本概念资源科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资源的产生、形成、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科学。

资源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资源概念、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等概念。

资源概念是指在人类活动中能够满足需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

资源的基本属性包括有用性、稀缺性和可再生性。

有用性是指资源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稀缺性是指资源相对有限,可再生性是指资源能够再生或再生。

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界中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等。

人文资源是指人类活动中创造的、为满足人类生活需要而存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资源形成资源形成是指资源在地球内部的地质过程中的形成过程。

资源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包括岩石圈构造演化、地质作用、矿床形成和矿物生成过程。

岩石圈构造演化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和地壳演化两个方面。

第一章 资源科学概述

第一章 资源科学概述

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具有复 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1.2 资源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
1.资源的发生、演化规律及时空规律性。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强调资源的整体功能。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使资源向有利于
人类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了解资源的变化过程,
包括资源属性、资源结构的形式与演化机理等.
第一部分:资源科学概论
第一章 资源科学概述 第二章 土地资源 第三章 水资源 第四章 气候资源 第五章 生物资源 第六章 植物养分资源

第一章:资源科学概述
1.1 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属性 1.2 资源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1.4 农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非耗竭性资源(inexhaustible
恒定性资源 易误用及污染的资源:
resources)
资源的分类
资源的类型分类(2)
可更新 资源 不可更新 资源 恒定性 资源 易误用及污 染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 生物资源
重复利用资源、 非重复利用资源 太阳能、潮汐能、风能 大气、水、自然风光
自 然 资 源自然Fra bibliotek源的属性1.1 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属性
2.资源分布的地域性
一定的空间范围和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例如: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地带性 因素、受非地带性因素制约; 矿产:非地带性因素制约
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也具有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 使社会经济资源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二、 资源的分类
(一)、按照资源形成的原因分类
自然资源(nature
resources):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 活所用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能量。

资源科学导论考点整理.

资源科学导论考点整理.

资源科学导论第一章资源概念资源的广义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均可称为资源。

资源的狭义理解:“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

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的场所(辞海)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

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林木、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循环机能等(英国大百科全书)自然资源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是针对人类利用而言的;自然环境属于环境的范畴,它是针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系统作为中心而言的外部自然要素的总和。

资源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数量与质量的差别(绝对、相对)、权属与流转的特性环境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利与害的差别、公益与转移的特性第二章资源科学发展简史资源科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短缺;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全球性。

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水分过少和土壤贫瘠成为影响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环境限制因素生活水平提高对自然资源产生了更大的压力:资源的消耗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高收入国家对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远远大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

汽车的发明显著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显著地增加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

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环境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区土地严重退化;化肥的广泛使用,在导致全球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其导致的污染也越严重;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 [名]资源科学概念: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2.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资源系统、资源管理3. 资源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⑴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⑵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平衡机制⑶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⑷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⑸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⑹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4. 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⑴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区域性⑵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⑶资源系统的全球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国际性⑷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5. 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⑴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⑵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⑶从自然资源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以合理化为内容的资源管理研究正逐步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热点⑷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半定量研究,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⑸从常规手段转向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现代化第2章资源与资源系统1. [名]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 资源系统的特征:⑴构成的复杂性⑵内涵的动态性⑶结构的层次性⑷功能的多样性3. [名]自然资源: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4. 自然资源的类型: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5. 自然资源的特点:⑴有限性⑵区域性⑶整体性⑷多用性6. [名]社会资源:指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所有资源的总称。

7. 社会资源的类型:⑴人力资源⑵智力资源⑶信息资源⑷技术资源⑸管理资源8. 社会资源的特点:⑴易变性⑵不平衡性⑶社会性⑷继承性9. [名]硬资源:指主要在量上,或归根结底表现为量上的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10. 第一类硬资源与第二类硬资源对有效性和稀缺性的意义有哪些不同:⑴一般地讲,第一类硬资源的社会有效性是第一位的,是内禀的,推动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内在效用,这种内禀有效性也称之为功能性。

第二类硬资源通常构成某种特定环境,其相对稀缺性是第一位的,有效性是在稀缺性突出的条件下才突出出来,如旅游环境、气候环境、交通条件等都是在相对稀缺的情况下,我们才珍视其有效性的,我们称这一特性为有效性。

功能性和有效性是第一类硬资源与第二类硬资源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差别。

⑵两类硬资源的另一个重要区别表现在它们的空间可移动性方面。

第一类硬资源的各种具体物质,在空间上的富集程度差异较大,而它们的社会有效性往往要到加工作地点或消费者手中才能体现,因此具有可移动性,甚至位移是必须的。

第二类硬资源一般表现为某种宏观环境,它们对地理空间有着极强的“附着性”或者其效用往往依既定区位而存在,因而具有不可移动性。

11. [名]软资源的概念:指主要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

12. 软资源的特点:⑴知识性、创新性⑵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⑶具有共享性⑷具有快速更新性13. 软资源的作用:⑴软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⑵使自然资源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多⑶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第3章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1. 从矿藏成因角度看,矿产大致可分为:外生、内生、变质矿产2. 我国地质构造上包括三个全球性的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滨(环)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3. 从横向看,我国境内南北方向有三条明显的纬向构造带:⑴位于北纬40º~43º的阴山—天山构造成矿带,以盛产铁、铬、镍为特征;⑵位于北纬32º31'~34º30'的秦岭-昆仑构造成矿带,主要有钼、铁、铬、镍、铜等;⑶位于北纬23º30'~25º30'的南岭构造成矿带,有钨、锡、铜、锑等4. 从纵向看,我国东西方向存在北东向的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⑴第一隆起带,主要指我国台湾省、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等地,矿产有铜、金、铅锌;第一沉降带,指黄海、东海、南海及我国广大陆棚区并包括钓鱼岛在内,石油客观⑵第二隆起带,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岭、辽东半岛,往南至胶东半岛、东南沿海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第二沉降带,包括松辽、华北、江汉三大平原和渤海及北部湾,油气和盐类矿产⑶第三隆起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湘西黔东汞、锑及钨、金矿等;第三沉降带,包括鄂尔多斯和四川两个盆地,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盐类。

5. [名]生物圈资源:指生物圈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它主要包括由地貌、土壤、植被等因素构成的土地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构成的水资源,由光、热、水等因素构成的气候资源和由各种动植物构成的生物资源。

6. 生物圈特性:⑴整体性⑵地带性、区域性和不平衡性⑶可更新性、循环性、不可逆性和可培养性第四章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1. [名]资源评价:是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理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

2. [名]自然资源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

3. 土地资源评价分类: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经济评价4. [名]国土资源评价:针对特定的国土区域,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因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

5. 子系统成分: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自然风景资源。

6. 国土区域分类:⑴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资源开发型地域⑵经济与技术资源优势明显的技术开发型地域⑶以自然保护、环境治理、旅游观光为主的特殊功能的国土地域7. 国土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8. 主导因子评判法基本原理:在影响某一资源质量的多个因子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子作为评判资源质量或划分等级的依据。

然后对这种其主导作用的评价因子提出一个或多个能全面确切地表达它的评价指标,并对每一个指标按一定标准做出分级,取主导因子在不同地段全部指标与批评家标准表对照9. 多因子模糊评判法:是运用解模糊矩阵的方法来综合评判资源的质量。

模糊变换途径:一参加评审的人员按一定标准对评判因子逐一评审,得出结论性评语;二在一级评判因子之下再设二级评判因子,并按一定标准逐一得出结论性的评语,然后对一级评判因子逐个做出评判结论。

在综合评判过程中,将各个评判椅子的评语加以统计,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综合评判某一资源的模糊关系矩阵,最后解模糊关系矩阵即可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第五章资源定价与开发决策1. [名]资源价值:资源所拥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总和2. 资源价值的特性:⑴虚拟性⑵资源价值与市场价格的不协调性3. 资源价值的内容:由资源的劳动价值、资源的资本价值、资源地租价值和资源存在价值构成。

4. 如何理解资源价格的概念:⑴某种资源的价格是总体资源配置的结果⑵一种资源的价格应该是在该种资源处于最佳配置状态下,资源利用的预期收益的现值⑶资源特别是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同时又是生态环境受损的过程,因此资源价格既是资源利用的语气收益的现值,还应该包括对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损损害的补偿⑷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资源价格的虚幻性成分5. 资源价格与资源价值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资源价格是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资源价格围绕资源价值上下波动,而由于资源的特殊性,资源价格的这种波动显得波幅过大而且周期漫长,从而使其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不甚明显。

一种资源在其未被人们认识或其供给量相当充足时,其价格极低甚至无价格,当人们对该种资源利用到一定程度,资源可供利用的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成为稀缺资源时,其价格往往又飙升至人们无法理解的高度,无论是在初期还是在末期,都明显表现出资源价格与资源价值之间的无关性,但考虑到人们对资源价值的认识和评价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这一特点,资源利用的初期价值与末期价值是不同的,总体而言,资源价值也是随着人么利用资源的程度深入而不断提高的,因此资源价格与资源价值之间呈攀升式的波动关系。

6. 资源开发决策的基本原则:⑴信息准全原则⑵未来预测原则⑶可行性原则⑷系统性原则⑸对比优选原则⑹效益原则⑺民主集中原则⑻追踪监控原则第7章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在概念上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区别:土地覆盖是随遥感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新概念,是指覆盖地面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建筑物,它反映的是地球表层的自然状况。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是一种人类活动。

联系:土地利用是土地覆盖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盖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

全球不同区域土地覆盖的性质主要决定于自然因素,但目前的土地覆盖状况则主要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政治活动造成的。

2.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⑴人类活动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大幅上升,导致地面增暖和其他气候变化⑵全球升温,引起海平面上升,内大陆冰川后退⑶南极半岛地区性升温,南极冰川面临分裂⑷如果没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特殊政策措施,二氧化碳的排放维持在目前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变暖速率变快⑸即使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几十年内,气温还将继续上升;在几百年内,海平面还将上升。

第八章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⑴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通过正确方式增长⑵可持续发展的表示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心态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⑷可持续发展承认资源环境的价值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⑴公平性原则⑵可持续性原则⑶共同性原则⑷需求性原则3. [名]环境资源:环境的各项因素是资源,环境的整体式资源的总和。

环境指周围的客观存在,它有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摘自百度: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包括自然资源属性和环境资源属性)4. 环境资源观的意义:⑴环境资源观是联系经济与环境的纽带⑵明确环境资源观,可以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实质是资源的浪费,防治污染实质上防止浪费,应当更好地从资源上着眼,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途径⑶环境资源有价值,就可以向利用环境资源的企业单位收取费用,对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使用、防止资源枯竭、减轻污染有好处5. “我们不是从双亲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们那里借用了它”意义:资源不是无限而是有限的,,不是无价而是有价的,不是无主而是有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