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理论与汉语教学[001]

合集下载

隐喻的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

隐喻的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

辞手段 。 更是一种认知方式 , 是人类认知活动 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 , 隐喻研 究从 最初的修辞 学拓展到认 知语 言学, 甚 至成为外语教 学领域探 讨的焦点话题。本文 以隐喻的认 知理论 为基础 , 从语 言层面和文化层 面, 探 讨隐喻在 外
语教学 中的应用 , 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 , 从 而提高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 力和跨 文化 交际能力。 [ 关键词 ] 隐喻 ; 认 知功能 ; 外语教 学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文献标识码] A
d 0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1 1 - 0 7 5

[ 文章编号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l 1 - 0 1 4 0 — 0 2 [ 本刊网址 ]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二、 隐喻 在 外 语 教 学 中的 应 用
在词汇和阅读的语言教学 中, 隐喻的认知功能 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 : 1 . 隐喻能有效地明确教学 中的概念 并且系统地组织概念 。 在语言学研究中, 不 同的隐喻用来明确不 同的概念。因此在外 语教学中 , 隐喻可以用来表达一些较为抽象或难 以理 解的概 念 和事物 , 比如 f r a m e w o r k ( 框架 ) ,o v e r v i e w( 综述 ) 这些 比较抽象 的词汇就是利用 隐喻来明确概念 的 , 使之具体 化 、 形象化 , 易于
用, 是 人 类 浯言 彝 i 思 维 发 展 的 基础 。 ( 二) 隐 喻 的本 质及 其 认 知 观
2 0世纪 8 o年代 , 菜考夫 和约翰逊提 出了一种新 的隐喻认 知机制 , 将 认知域 ( d o ma i n ) 与 映射 ( m a p p i n g ) 概念 引入隐喻研 究, 即用源域 ( s o u l ' e e d o m a i n ) 与 目标域 ( t a r g e t பைடு நூலகம் d o m a i n ) 之间 的 映射( m a p p i n g ) 米 阐释隐喻认知现象。莱考夫和约翰逊 ( 1 9 8 0 ) 认 为, 隐喻的本质是 以一种事物去解 释和表达另一种事 物, 隐 喻是从 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 的源域 映射 到一个不太熟悉 的、 较难理解 的H标域 。隐喻的认 知机 制 主要体 现在从 源域到 目 标域的 映射 , 表 现为人的思维 中存在 的系统 的概念 隐喻 , 这 种 映射是经验 和理解 的结果。在认 知过程中 , 人们使用源域 的结 构及_ 辑 { 关 的知 识或经 验去谈 论 或思考 目标 域 的概 念 ( L a k o f , 1 9 9 3 ) 。 人们 日常 生 活 中 的概 念 系统 正 是 通 过 成 千上 万个 这 样 的隐喻建构起来的 , 人们也正是通过这些隐喻或 映射来认识 客 观世界的新事物 的, g U 所 谓的 “ 我们 的思想和行 为本质上都 是 隐喻 的” ,所 以 隐 喻 性 表 达 在 语 言 交 际 中 非 常 普 遍 ( L a k o f f & J o h n s o n , i 9 8 0 ) 。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从结构上说,隐喻是将始原域(狊狅狌狉犮犲犱狅犿犪犻狀)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 (射狋犪。狉犵这犲狋种犱狅投犿射犪犻狀又)是之部上分,这的种,因投为射始是单原向域的的,框不架存只在有从部目分标会域被到投始射原到域目的标投 域之上。这种投射不是随意的,它遵循 犔犪犽狅·
二、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属于认知的范畴,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 念系统的浅层表现。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 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简 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蓝 纯
一、引 言
本文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的空间隐喻现象。“空间隐喻”指的是将空 间方位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的隐喻。本文重点研究“上”和“下”这两个空 间概念,对取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求达到下述 目标: 发现○汉揭民示族汉怎语样的通“过上空”、间“下隐”喻两来个构概造念其是他沿非着空怎间样概的念隐;喻路径拓展,从中 (模犲狓式狆犲。○○狉犻犲为揭狀狋今示犻犪后犾所犵进狉发狅行狌现狀不犱的犻狀同犵隐)语喻和言拓实的现展认方(犿知式犲狋(隐犪狉犲狆喻犪犺犾狅犻研狕狉犻犪犮狋究犻犪狅犾提狀犲狊狓供)狋;犲语狀狊犻料狅狀分)的析经的验可基操作础
三、作为意象图式隐喻的空间隐喻
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 犢解狌的,1(9犖96犪犵等狔,)1。97犔4犪;犽犎狅犳犻犾犳犾牔,19犜8狌2狉狀;犲犞狉犪(狀19狆8犪9狉狔:狊9,919—8140;0犇)犪认犺犾为,1空99间5;隐犓犾喻犲犻是狀,一19种87意; 到象抽图象式的隐目喻(标犻犿域犪犵上犲,狊犮在犺犲这犿一犪过犿犲程狋犪中狆犺,狅空狉)间,它意将象作及为其始内原在域的的逻空辑间都概被念保投射留 下来。 的日犔常犪犽身狅犳体犳体对验意中象不图断式重(犻复犿犪出犵犲现狊犮的犺犲结犿构犪),如的容定器义、是途“径相、对联简系单、外的力、在、平我衡们, 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 (1987:267)。这些结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源于人 由成中类动,的的表体直主现(接体狋的狉身犪,犼是其犲体犮犜空狋体狅犚狉间验,与方犜。犚犔位据)犕有、犔陆之待犪狀标间确犵犪(某犾犮定犪犽种狀,犲犱犔狉不犿(犕1犪对9狉为8犽称7,参犔)的认照犕关知)物系和语,,为路犜法犚主径理体为(论犘的这犃,犜意方一犎象位不)三图确对部式定称分主提关供系组要 参照。犜犚 所经过的路径称为 犘犃犜犎。当然意象图式并不一定表示 犜犚 与 犔犕 之间的动态关系,它也可标示二者之间的静态关系,当所标示关系 为静态关系时,也即犘犃犜犎 为零。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的开题报告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可以为文本增添多样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色彩。

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隐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语言现象的跨学科领域,它将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略带哲学色彩的自我发现。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人类智力的表现,它反映了人类思维模式的特点。

而人类的思维过程是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这包括人类记忆、知觉、语言理解和思维等方面。

因此,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的研究密切相关,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隐喻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作用。

二、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类型隐喻是一个比喻或者直喻更为隐晦的表达方式,通过比较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为语言表达增添新意。

隐喻可以分为基于整体的隐喻和基于部分的隐喻两种类型。

基于整体的隐喻是指将整个概念作为隐喻的场景,通过对整个概念的理解来理解具体的表达方式。

例如,“你是我的阳光”一句话就是一个基于整体的隐喻,阳光作为整体被用来描述一种情感状态。

基于部分的隐喻是将概念中的某一部分作为隐喻的场景,通过解析该部分的含义来理解整个概念的意义。

例如,“她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句话就是一个基于部分的隐喻,眼睛作为部分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智慧程度。

三、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隐喻在语言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隐喻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发掘语言的潜力,激发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隐喻可以加强语言教学的记忆效果。

通过比较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激起学习者的好奇心,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的记忆深度,使他们更容易记住重点词汇和核心知识。

再次,隐喻可以促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比较、类比和联想的方式,语言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简单地向学习者传达复杂的语言规则和使用技巧,进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摘要:与“红”相关的很多词也蕴含着好运和财富,如“红利”,“分红”,“红包”,“开门红”,“满堂红”,等等诸如此类,现在用与“红”相关的词用来指美丽的女性,诸如“红颜”,“红装”,“红袖”,“红粉佳人”等,颜色词“红”的隐喻用法大多跟喜庆积极的语义有关,而“黑”大多与消极词汇关联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以前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范畴化及原型理论浅析了颜色词“红”与“黑”的基本义和由人类认知结构及概念化所产生的词汇隐喻义。

一、引言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人类认知的一项重要体验,颜色词同我们的语言表达息息相关。

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1987)指出,如同时间域,空间域和情感域一样,颜色域也是人类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认知域之一。

但是,对颜色域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是从文化和社会因素出发,如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少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颜色域,尤其是从隐喻的角度来谈与颜色相关的词汇。

二、理论框架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是从人的真实经历中得来的,由此形成概念世界。

概念世界与真实世界不同,它为语义结构提供环境。

语义即是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

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

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的;而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性特征,被称为原型。

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范畴不是对事物的任意切分,而是基于大脑范畴化的认知能力;所有事物的认知范畴是以概念上突显的原型定位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也是重要的认知模式: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隐喻模式。

英汉熟语的概念隐喻视角及其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英汉熟语的概念隐喻视角及其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2019第7期中(总第306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英汉熟语的概念隐喻视角及其对外汉语教学启示乔娇陈伯松(1989)指出,熟语是公认的短语、结构和固定表达。

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1997)中这样定义熟语: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

持这种界定和分类法的学者,把熟语定义为人们常用的定兴化了的固定短语,它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

熟语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被凝固下来的词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结晶。

熟语也是词汇中对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它展现着一个民族在认知上的独特见解。

熟语的应用使人们简洁而艺术的表达复杂概念和情感成为可能,语言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文采取这一观点,对比中英熟语,在对比中了解中英文化差异。

作为两个不同的民族,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熟语,它们一方面蕴含了英汉民族在认知体验上的一致性,也彰显出各自文化特性对属性表达的影响。

例如:(1)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2)love me love mydog (爱屋及乌)在(1)中,家徒四壁的意思家里只有四面墙,比喻生活贫穷。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四壁看作是原始域,生活贫穷看作是目标域,原始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关键,从原始域向目标域转换的过程称为映射。

家中只有四面墙壁就是隐含生活贫穷的意思。

英语中As poor asthe church mouse ,意思是和教堂里的老鼠一样可怜。

在英国,教堂是富有的,可是连教堂的老鼠都吃不上饭了,说明教堂不再富有,那其普通人更吃不上饭了,就隐喻为极其贫困的意思了。

在(2)中,爱屋及乌的含义是爱一个人连带爱他屋子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连带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这里把“屋”和“乌”看作是目标域,“屋”映射爱的人,“乌”映射人附属的人或物。

相同的,英语中love me love my dog ,原始域“me ”映射目标域爱的人,原始域“dog ”映射人附属的人或物。

隐喻与认知语言学 38页PPT文档

隐喻与认知语言学 38页PPT文档
(an effective cognitive tool for humans to know the abstract things in terms of concrete ones)
Target domain - what is actually being talked about. Source domain - the domain used as a basis for
Con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
Definition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Different schools Comments
Some examples:
Life is a journey.
(M)
The man has a heart of gold . (M)
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
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含义: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 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 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 征及原因等。
Conceptual metaphor 概念隐喻
According to the cognitive approach, metaphor is not to be seen as a purely linguistic phenomenon,but a cognitive one.
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认知隐喻理论综观认知隐喻理论

认知隐喻理论综观认知隐喻理论

认知隐喻理论综观认知隐喻理论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隐喻的研究进入认知阶段。

现代认知隐喻研究者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正如莱考夫所言,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百分之七十的语言表达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因此,国内外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研究方兴未艾。

他们一致认为,相似性是隐喻重要的工作机制,但对相异性研究甚少,甚浅。

本文简单回顾了Black的互动论,Indurkhya的隐喻互动论,Honeck et al.(1985),Honeck et al.(1987),Hoffman和Honeck(1980)等提出的“范畴化的概念基体观”;Lakoff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及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等认知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指出认知主体对隐喻的建构和理解以相似性为基础,但相异性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隐喻的最终理解是相似性和相异性的整合。

2.认知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本节主要对Black的互动论,Indurkhya的隐喻互动论,Honeck et al.(1985),Honeck et al.(1987),Hoffman Honeck(1980)等提出的“范畴化的概念基体观”,Lakoff 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及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等认知语言学理论对隐喻理解的分析进行回顾和评述。

2.1 Black的互动论与隐喻理解Black的互动论是认知隐喻理论的转折点。

他认为,隐喻的载体主要用来为主体提供框架重构主体。

但载体提供的框架必须与主体原有的框架保持一致。

重构使主体看起来与载体相似。

因此,隐喻的相似性是主观创造的抽象的结构,因为隐喻的载体为主体提供的框架并不是主体原有的构成部分。

“隐喻利用载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异性为认识主体提供一种新视角从而在两者之间创造了一种相似性”。

(Black,1962:41)因此,隐喻的理解在于它们之间各种特征的作用。

《隐喻与认知》课件

《隐喻与认知》课件
沟通和交流的效果。
隐喻的传播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 ,如文学作品、演讲、广告等,同时还 需要具备一定的传播技巧和策略,如选 择合适的媒介、设计有效的传播内容等

隐喻的传播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通过传播隐喻,人们可以 传递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社会规范等
,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REPORT
隐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隐喻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分析和语言学理论中。语言学中的隐喻研究主要关注隐喻的生成、理解 以及在语言中的分布和功能。
隐喻在语言学中还被用于解释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例如,历史语言学中的“语音隐喻”是指通过语音的相似性来构成隐喻, 如英语中的“snake”和“sneak”发音相似,因此“snake”可以用来隐喻“sneak”。
隐喻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中的隐喻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利用隐喻来提高机器的 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例如,机器翻译中的隐喻翻译是指将 源语言中的隐喻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相应的隐喻,以保持原文 的语义和修辞效果。
人工智能中的隐喻研究还涉及到如何利用隐喻来构建更加自 然和生动的对话系统和文本生成模型。例如,对话系统中的 隐喻使用可以使回答更加生动有趣,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满 意度。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隐喻的未来研究展望
隐喻与认知神经科学
总结词
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 深入探索隐喻在大脑中的认知机 制。
详细描述
通过脑成像技术、神经生理学等 手段,研究隐喻在大脑中的神经 活动和认知过程,揭示隐喻在思 维、语言和认知中的作用。
结构隐喻
用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结构来比 喻另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结构, 如“人生是一本书”。

浅谈隐喻认知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隐喻认知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隐喻认知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作者:陈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9期摘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认知主体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语句具有隐喻性。

隐喻在语言教学中无处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一个跨越不同领域的认知过程。

本文从隐喻的一些特点出发,把隐喻认知理论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隐喻;认知;对外汉语教学作者简介:陈玉(1987.1-),女,甘肃兰州,汉,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012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9-0-02一、引言隐喻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长久以来,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多将隐喻视为一种单纯的修辞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隐喻的解释为: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如“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传统的修辞隐喻观把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只与文字有关,与思维和体验没有关系。

二、隐喻认知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有学者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为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他们的著作 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是从认知领域研究隐喻的里程碑式著作。

Lakoff和Johnson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了概念隐喻和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隐喻被上升到“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这个高度来理解。

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

认知主体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语句具有隐喻性。

隐喻表达是基于相似性基础上的跨域映射,例如我们经常说到的一个典型的隐喻表达: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就是从人们比较熟悉,较为具体的源域--时间域(time),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为抽象的目标域--金钱域(money)。

汉语隐喻词认知语义分析PPT学习教案

汉语隐喻词认知语义分析PPT学习教案
“高见”、“低能”、“重视”、“厚望”、“厚爱”、“厚此薄 彼”、“远胜于”、“差远了” 2)实体属性投射到时间域:“大半天”、“小半天” 、“大年”、 “小年” 3)实体属性投射到范围域:“大名”、“小名”、“大命”、 “小命” 4)实体动作投射到非实体第动3页作/共:10“页传情”、“搬弄是非”、“忙 里偷喻与转喻构词的组合模式: 一个完整的汉语词义的形成需要由隐喻和转喻两种机制共同来完成,
换言之,一个词的词义由“一个隐喻义素+一个转喻义素”构成。 例如: “彩虹”:由“色彩+形状”构成, “彩”可以视作转喻义素, “虹”为隐喻义素 “浴霸”:“浴”是表示该机器功能的转喻义素,而“霸”则是个 隐喻义素——即人域向机器域的投射 “麦霸”:“麦”是该事件中表工具的义素,“霸”也是个隐喻 义素——即阶级域向娱乐域的投射。 “论坛”:“论”字表达该词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区别功能,区别 于“讲坛”、“体坛”、“文坛”等类似表达法,因而可视为转喻 义素;而“坛”字在古代指“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子”, 这里有“场所”的意思,因而是个隐喻义素。 “项链”:“项”是表处所的转喻义素,“链”是工具域投射到珠 宝域的隐喻义素。
“钉子户” (2)建筑品之间的投射:“窗户” (3)工具到非工具的投射:“印记” 、“河床” (4)珠宝到非珠宝的投射:“宝贝” (5)乐器到非乐器的投射:(扣人)心弦”
第4页/共10页
3.2人体隐喻 (一)人体器官到非人体器官的投射 (1)投射到实体:“瓶颈”、“山头”、“火舌”、“袖口”、
3.1.2自然现象隐喻 (1)气候隐喻:“寒心”、“心凉”、“(真知)灼见”、“满
面春风” (2)地貌隐喻:“目光”、“脑海”、“流星”、“驼峰”、
“浪峰”、“心地”、“心田”、“心海” (3)颜色隐喻:“黑心”、“红心”

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 教学中的运用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隐喻理论概述 • 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 • 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 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 结论与展望
01
隐喻理论概述
隐喻的定义与本质
定义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两个不 同事物的相似之处,以表达某种含义或 情感。
• 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实验组在隐喻教学法的干预下,汉语水平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 • 课堂表现评估:实验组在课堂表现评估中的口语表达、词汇运用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 学习兴趣问卷:实验组的学习兴趣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现为对汉语学习更积极、更自信。 • 结果讨论:隐喻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学习兴趣。这可能与隐
现代隐喻理论
随着语言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现代隐喻理论更加关注隐喻在人类思维、 认知和语言中的作用。
隐喻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深化文化理解: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 对隐喻的解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目标语文化。
以上是对隐喻理论的概述,这些内容为探讨隐喻在对外 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01
跨文化对比研究
开展跨文化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文化 背景下隐喻理解的异同,为对外汉语教 学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02
03
实证研究与应用
加强隐喻理论的实证研究,验证其在 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并基于研究结果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隐喻理论的应用。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隐喻理论
教材编写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增加隐喻理论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汉 语中的隐喻表达。
教师培训
加强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提高其隐喻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使 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隐喻理论。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隐喻的认知过程
要点一
总结词
隐喻的认知过程包括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以及理解隐 喻意义的过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隐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从源域到目标域 的映射以及理解隐喻意义的过程。源域是指用于比喻的事 物或概念,目标域则是被比喻的事物或概念。在理解隐喻 时,人们会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比较两者 的相似性来理解隐喻的意义。此外,人们还需要考虑语境 、文化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准确地理解隐喻的意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目录
• 隐喻认知理论概述 • 隐喻的构成要素 • 隐喻的理解与运用 • 隐喻认知理论的应用 • 隐喻认知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隐喻认知理论概述
隐喻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隐喻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传达意 义的修辞手法,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
详细描述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 事物相比较,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根据不同的标准 ,隐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明喻、暗喻、借喻等。明 喻是直接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如“他像一只 狮子一样勇猛”;暗喻则是暗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如“他是一头狮子”;借喻则是通过借用另一个事物 的特征来描述一个事物,如“铁拳”用来形容强硬的态 度。
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关系
总结词
隐喻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详细描述
隐喻与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差 异。在一种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无 法理解或使用。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了解不 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以避免误解和 冲突。此外,语言中的隐喻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价值 观,通过研究隐喻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特 点。

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以《HSK大纲》中的饮食文化词语为例

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以《HSK大纲》中的饮食文化词语为例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饮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饮食》 教学,能够更直观、生动地展示中国饮食文化,提高教学效果。本次演示以 《饮食》教学为例,探讨多媒体课件在对外汉语饮食文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 展示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例 如,在介绍中国早餐文化时,可以展示煎饼果子、豆浆油条等各地特色早餐, 并配以文字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其文化内涵。
《博雅汉语》通过展示汉语文化词语的魅力和内涵,帮助外国学习者深入了解 中国文化,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些文化词语不仅具有语言学习的实用性, 更具有文化探索的启发性。希望通过《博雅汉语》的学习,更多的国际学生能 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使者。
参考内容三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 化词语是反映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关键部分。本次演示将探讨文化词语在对外汉 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面 临的挑战
1、跨文化理解:由于中西方文 化的巨大差异,学生可能对一些 文化词语的理解存在困难
2、语言表达:在对外汉语教学 中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是反映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通过合适 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效地教授这些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和使用它 们,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
谢谢观看
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方便地进行教学评估。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问 题,让学生回答并提交答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进 行相应调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选择题 或简答题,要求学生作答后提交,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论汉语_心_的隐喻认知系统

论汉语_心_的隐喻认知系统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论汉语/心0的隐喻认知系统吴恩锋提要认知语言学注重研究概念的意向图示,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

Lakoff与Johnson主张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固有特性,它使人能够运用来源域里的知识结构来彰显目标域里的知识结构。

Morten提出的词汇生成模型强调词及词义产生于词汇生成机制所提供的听觉信息、视觉信息、语境信息等多种信息的激活。

通过分析与/心0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中广泛存在的隐喻现象,可以发现汉语中存在着一个复杂而有序的隐喻认知系统。

关键词心;隐喻;认知一引言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语言中隐喻现象无处不在,俯拾皆是。

如在/溪口、河口、江口、湖口、海口、山口、道口、路口、村口、港口0等词语中,我们已然不自觉地使用人体器官/口0来隐喻周围世界中的客观事物。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意识的物质载体,其中隐喻的大量存在足以说明隐喻是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人类对语言中隐喻现象的关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就在5论修辞6中将隐喻定义为将属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另一事物。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视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段和一种附属于语言之上的语用现象。

上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用语言学上取得的最新成果来分析研究隐喻,隐喻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了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而使隐喻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Lakoff&Johnson(1980)以Metaphors We Live by(译为5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6)一书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途径,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系统(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 m)。

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二领域模式隐喻理论,主张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固有特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层面的事物,而且更是一种思想层面的事物。

《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研究.doc

《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研究.doc

《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其研究表明,多义现象主要就是通过隐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是人类认知概念化的结果。

为此,“隐喻”的基础在于“认知概念化”。

2003年,拉科娃著作《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一词多义以及概念理论》)问世,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

其中主要观点是,赞同隐喻的认知本质,从多义现象和概念结构的方面来探讨何为隐喻意义,何为字面意义等,对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词汇语义学研究有诸多启示。

在汉语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结合该理论,探究其对汉语研究的参照价值。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客观引介和纵深分析,尝试进行了理论的微细观点与术语内涵的比较,对这一重要的理论著作进行首次研究、创新探讨,说明了其对与汉语语义学、词汇学及相关应用研究的启示意义。

主体结构上,介绍了学界对《字面意义的疆域》和隐喻的相关研究,概括阐释其主要内容,展现了拉科娃对隐喻的创新,探究了其中重要术语的阐释,并对隐喻进行分类,对隐喻的内涵给予细致的再现,解释其与汉语词汇学的关联、启示及实践认识意义。

最后指出,《字面意义的疆域》对隐喻理论的提升发展,对莱考夫隐喻理论与拉科娃隐喻理论进行了比较,结合汉语词汇学探究的实例,列举例证,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研究了隐喻理论的创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3M ar.2012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

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而且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的,这就把隐喻上升到人类的认知高度来认识,以此来解释人类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

一、隐喻在汉语中的表现1.隐喻在汉语词语中有较充分的表现,特别是在复合词中,本体与喻体的前后映合在偏正结构的词语中也有很多体现。

如,前中心结构中甲似乙,其内部结构是主谓如:泪雨,云海,月牙,法网;这其中也有些是甲部分似乙如:鱼尾裙,或甲质似乙如:煤球,糖衣等。

也有喻体加本体的乙似甲,如:蝴蝶结,瓜子脸,月饼,或乙部分似甲,或乙似甲部分如:柳眉,齿轮,燕尾服等。

也有一些词本体不出现只是喻体,如:软柿子,铁饭碗,饭桶,炒鱿鱼,墙头草,变色龙等。

这些词虽然本体根本就没有出现,但大家却心领神会,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

这类含有比喻性质的词语,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口语中大量被使用,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在生活中也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大部分的俗语,歇后语也都具有形象化比喻的特点,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特别是在口语中越是形象化的词语越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2.另外中国人喜含蓄表达,能够婉转表达的便避免直白,而含隐喻的形象化的词语刚好符合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及心理特点。

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在词语、语句中含有大量隐喻,甚至有些人物的名字也都暗含对人物命运的比喻,如林黛玉,(玉带林中挂,比喻她悲剧命运的结局),另外如《水浒传》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外号,如及时雨———宋江,宋江为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人们形容他就像及时雨滋润旱田一样。

隐喻的大量使用还加大了语言信息含量,不仅要知道一个词语的本义还要知道喻义,甚至有些词人们根本就不使用本义而只使用喻义如背黑锅,喝西北风,而有些词则是本义、喻义都用,如;开夜车(有时真的是晚上开车,但大部分时间是指夜里加班学习或工作),喝凉水(有时是真的喝没有烧开的水,有时则是指家里经济困难)。

词语的比喻义则是以词语的基本义去比喻另一事物,从而形成固定的词义,如“科学堡垒”、“思想包袱”中的“堡垒”和“包袱”,就是其基本义之外的比喻义。

在汉语教学中有很多这样词语,如果单纯从词面意义理解往往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本义还要知道其内涵的喻义。

这样才能真正地学会和掌握这些汉语词汇。

在汉语各类考试中这类词语也常常出现在考题中,考查学生是否望文生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因此这类含有隐喻的词语在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学习中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隐喻在汉语句子中也大量存在。

一些汉语句子表面上没有比喻但其实隐含许多喻义,如“婚姻是一座围城”,这句话其实是对一些人婚后复杂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比喻,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再如:“他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此人性格倔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句诗常被人来引用用来隐喻人们难以忘记往事,沉湎于过去难以自拔的一种复杂心境。

再如:“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这句话常用来隐喻人们在迎接胜利的到来时往往要经历的那一段最为艰苦难熬的时光。

“他做事前怕狼后怕虎”比喻此人做事谨小慎微,顾虑重重。

“这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比喻前面可能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

“她听了这话一股暖流传遍全身”比喻这些话非常合乎她的心意令她感到温暖。

“他是个热心肠”喻义此人为人善良,爱帮助人,这些形象生动富有想像力的语句为汉语的表现力增色不少。

二、隐喻与思维及文化有关汉民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具象思维的特征,不像欧美民族那样注重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而是从整体上对思维客体进行直接把握。

在思维过程中,从直接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具象化。

所以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汉民族具象思维的核心,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应多从认知角度加深理解语言内在联系,寻得逻辑推理依据,探出隐喻映合规律,摸出语言表达的心里基础,进而逐步提高隐喻能力、记忆效果和语言表达能力。

1.传统上一般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但不仅如此其实隐喻是人类观察世界的重要途径,是认识新概念表达新思想、创造新意义的主要方法。

人类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性思维,语言中几乎处处可见隐喻性表达。

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谈隐喻认知理论与汉语教学王晓华(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摘要:隐喻认知既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充分地认识其在语言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

关键词:隐喻;认知;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207-02207--把表示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

例如,形容中国古典美女:杏眼,樱桃嘴,瓜子脸,柳眉,蜂腰等,都是把自然界事物和人体部位两种不同事物相结合,取其形,用极其生动地比喻刻画出美女的形态。

2.隐喻也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委婉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中国人形象性思维的特点,体现出汉语重意合而轻逻辑表达及形式变化的特点。

汉语是描绘性的语言往往如诗如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隐喻的大量使用也更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用逻辑不好解释的一些语法现象,从内含比喻的角度去考虑就能够很好地加以理解。

3.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们把世间许多事物赋予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植物方面:汉民族通过“松、竹、梅”不畏严寒风雪的习性特征来比喻坚强、高洁的思想品格,并誉为“岁寒三友”。

动物方面“龙,虎,凤”,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极其深刻的隐喻意义。

如人们用龙凤呈祥比喻吉祥如意。

在汉语学习及汉语教学中要真正理解汉语词汇及语句中大量存在的隐喻现象,就必须加强对汉文化的学习,一些词语或语句中所含的隐喻,是以事物间的形似或神似或通感(人们共同的心里体验)为隐喻形成的基础,这些都比较容易理解,这些词语或语句中含有的隐喻不仅是在汉语中,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相同甚至相类似的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汉文化为基础的隐喻却是汉语中所独有的,是汉语的特点也是汉语学习的难点所在。

对于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理解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或留学生来说这些含汉文化信息在内的隐喻就是学习中的难点。

三、在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在过去的语言学习中,许多学生没能认识到隐喻在思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对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合规律认识不足。

往往认为这类现象是理所当然的,不加分析常将它们推入到惯用法中,死记硬背结果往往是记而不牢,背而不熟,用而不活。

今天我们若能掌握这种隐喻认知理论,将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作为语言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言学习中便能更进一步从认知角度加深理解语言现象,解释语义内在联系,摸出语言的心理基础,进而可达到加强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1.对于含隐喻的词语要正确理解其喻义,这类形象性词语大量存在,因为中国人善于形象性思维,善于也乐于形象性表达,如蝴蝶兰(这种花开形似翩翩起舞的蝴蝶)。

熊猫眼(特指因熬夜眼圈肿胀发黑)等。

对于一些常用的含隐喻的俗语,歇后语最好专项积累及记忆,如“半瓶醋”,“马后炮”,“铁饭碗”等。

形象性歇后语如: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心高妄想/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猫哭老鼠,假慈悲/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这些在口语中常出现的惯用语在各类汉语考试中也常常作为考点出现。

2.另外一些含隐喻俗语往往与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有关,中国人传统上是农业民族,重视饮食文化,因此有大量的和“吃”有关的俗语: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受雇叫混饭,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受到照顾叫吃小灶,花积蓄叫吃老本,干活多了叫吃不消,受人伤害叫吃亏,男女嫉妒叫吃醋;犹豫不决叫吃不准,办事不力叫吃干饭,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等等。

将“吃文化”用隐喻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了一起。

3.加强对汉文化的学习及理解,了解一些文学上的典故,也能更好地了解一些词语的喻义,如“青梅竹马”用来比喻从小在一起长大的朋友,现多指从小就相识,后来慢慢发展起来的爱情。

“卧龙”用来比喻隐居的能人贤士等。

“醉蓊之意不在酒”喻义此人做事另有目的。

4.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修辞手段,由于东方人内敛、含蓄的思维及语言表达方式,“有话不直说”,甚至将之与礼貌相提并论,因此正确理解语句中的隐喻也就成了提高语言修养的方式之一。

例如,向人借钱时说:“我手头紧”,没钱时说:“我囊中羞涩。

”等。

5.在汉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对隐喻的理解更加重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理解能力。

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不仅词语、语句中含隐喻,甚至通篇都是隐喻,开篇便用托梦的方式隐喻了人物的命运。

鲁迅的文章中也大量出现隐喻,因为当时黑暗的社会有很多话不能直说,只好借隐喻抒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甚至抨击。

在古典诗词中隐喻也大量存在,作者往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因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后人便用“东篱’’比喻隐逸生活方式,因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的诗句,而用“红豆”比喻爱情。

6.在现在网络流行语中也可见隐喻,如“我是打酱油的”比喻路过,今年用的很红火的词语如“给力”这本来是机械制造中的用语用来喻义“给与了大力支持”等。

7.在汉语口语中,隐喻的使用可以达到话中有话的语言效果,增加语言的信息含量。

例如:甲:这部电影在国内反应平淡,但是却在国外获了大奖。

乙:这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乙对这件事进行了形象的比喻及恰当的评价。

8.汉语隐喻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如生意场所,酒店门厅前摆放的鱼缸喻义年年有余,中国人喜种荷花,荷意为和,体现了中国人和为贵的思想。

拜访客人送苹果喻义平平安安,送金橘喻义吉祥如意,这里既有谐音,也是隐喻,借助谐音将人们心中美好的祝福表达比喻了出来。

总之,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重视在词语及语句教学中对其中包含的隐喻加以解释,提高学生的汉语认知力,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汉语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文字学习上,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汉语言综合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1〕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石安石.语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何英玉.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徐阳)20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