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分析和矫正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情绪受挫或受到刺激时,采取一种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对被攻击对象造成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案例一,小明在幼儿园经常打其他小朋友。
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幼儿,但最近在幼儿园经常打其他小朋友,尤其是当他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走时。
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小明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因为他在家中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教育,导致他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只能通过打人来发泄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需要及时与小明的家长沟通,建议他们在家中多与小明进行沟通交流,关注他的情感需求,教导他正确的处理方式。
同时,在幼儿园,老师也要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指导,教导他学会用言语表达情绪,培养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案例二,小红在家中经常踢打家人。
小红是一个内向的幼儿,但在家中经常对父母和弟弟进行踢打。
经过了解得知,小红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因为她在家中感受到了父母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她内心压抑和不安,只能通过攻击行为来释放自己的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及时解决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给小红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同时,家长也要多关注小红的情感需求,给予她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教导她正确的处理方式,帮助她学会用言语表达情绪,培养她的自我调节能力。
案例三,小华经常在幼儿园咬其他小朋友。
小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幼儿,但在幼儿园经常对其他小朋友进行咬人的行为。
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小华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因为他在家中缺乏父母的约束和教育,导致他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只能通过咬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需要与小华的家长进行沟通,建议他们在家中加强对小华的教育和约束,教导他正确的行为方式。
同时,在幼儿园,老师也要给予小华更多的关爱和指导,教导他正确的处理方式,培养他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幼儿阶段是儿童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探索世界,建立自我身份,并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然而,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策略。
一、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正在发育,还没有完全掌握情绪和情绪控制的能力。
他们的情绪往往过于强烈,无法有效地发泄或控制。
这种缺乏自我控制的情绪可能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2.环境因素家庭和周围环境对幼儿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如果幼儿经常目睹或经历家暴、暴力或冲突,他们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此外,缺乏适当的照顾、稳定的环境和亲子关系也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增加。
3.学习因素幼儿通过模仿和学习来适应社会行为准则。
如果他们在家庭或学校中得到的是侵略性和暴力行为的正面反馈,那么他们可能会将这种行为视为求得关注或解决问题的途径。
缺乏积极的模范和适当的纪律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二、解决策略1.培养情绪管理技能幼儿需要学习如何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通过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合适的引导,他们可以学会使用语言表达他们的需求,而不是依赖攻击性行为。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鼓励幼儿与他人分享感受,参与适龄的沟通活动,以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2.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幼儿需要积极的行为模式来取代攻击性行为。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使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教导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
通过赞美和奖励幼儿的积极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并提高他们的自尊心。
3.提供适当的社交技能培训幼儿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和维护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通过社交技能培训,幼儿可以学会分享、合作和以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提供机会让幼儿参与社交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建支持性环境幼儿需要稳定、支持性和积极的环境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心理和情感支持。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攻击性行为类型
1.身体攻击行为:如打、踢、咬、推、抓等;
2.言语攻击行为:如辱骂、威胁、打击等;
3.财物攻击行为:如抢、毁坏、损坏等;
4.自我攻击行为:如自伤、自责等。
二、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
1.情感上的原因:嫉妒、愤怒、沮丧、不满、恐惧、焦虑等;
2.生理上的原因:饥饿、口渴、疲劳、疼痛等;
3.社交上的原因:争抢物品、地盘、角色等;
4.学习上的原因:学习困难、表达能力差等。
三、教师应对策略
1.积极引导宝宝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提高儿童的情感管理能力;
2.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对攻击性行为宝宝要有针对性的改变
他们的行为,比如提供独特的安抚方式;
3.保持一贯性、连贯性和公正性,不偏袒任何一方;
4.在不影响班级其他宝宝学习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如:停留在角落、静坐、写道歉信等。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观察与分析,教师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优化幼儿园的管理策略,培育正常的童年成长环境,让宝宝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综合教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正方案
【幼儿园综合教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正方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正方案一个被纠正了幼儿简报小雨,男,5岁。
他在班级表现较强的攻击行为,具体表现为;争夺玩具,咬人,踢打同伴,有自残行为,上课经常吵闹,打断教师讲话。
二、行为分析影响攻击因素很多。
有;1.直接外因(1)挫折:有段时间小雨受到轻视,情绪易激动,喜欢惹是生非来吸引同伴和老师的注意,对同伴进行攻击。
这是孩子吸引旁人注意的方法。
(2)挑衅:小雨是个淘气的孩子。
当他犯错误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同龄人的鄙视,伤害他的自尊。
尤其是在同样大小的男孩面前,他有敌意的偏见和报复。
他主要攻击他的一些同伴。
2背景因素(1)家庭环境冲突及其他问题小雨爸爸脾气较为暴躁,小雨稍有不对就用棍棒教育,父亲的这种行为强化了幼儿的错误观点:攻击行为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可行性为,从而导致了幼儿的攻击行为。
(2)暴力媒体和游戏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认为,通过观看电视或电影上的暴力行为,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会习得攻击他人的种种方式。
小雨家里有很多《奥特曼》之类的日本电影,里面有很多血腥的剧情,又没有合适的引导,的确影响了孩子的生活,例外和同伴哥哥玩攻击性游戏,和喜欢惹事,爱打架的同伴在一起,也学会一些攻击行为。
三、行为矫正1给他宣泄的机会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让他发泄自己的愤怒。
如增加激烈的消耗体能的对抗性体育活动,拍球,抛纸球等。
2.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照顾,使其受到关注。
给予积极的情感、同情、幽默和关心。
同时,教师也应掌握程度,给予适当的惩罚。
3加强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提高与同伴的沟通能力。
如多帮助同学,多为班级争光,教师给予赏识教育4.为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家长应以身作则,言行文明,注意引导孩子观看一些有益、随和的电视节目或故事。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
有时候,可能会观察到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打人、咬人、推搡等。
这些行为往往与幼儿在心理上的不适和情绪压力有关。
本文将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1. 分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要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首先需要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有时候,幼儿可能因为情绪不稳定,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选择使用暴力行为来表达。
还有一些幼儿可能受到了环境或个人经历的影响,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了解根本原因,可以帮助教育者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
2. 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为了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需要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
鼓励幼儿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如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
可以通过奖励制度来增强积极行为的展示,比如给予称赞、奖励物品、特殊待遇等。
这样,幼儿会逐渐认识到积极行为带来的正面反馈,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3.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攻击性行为与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密切相关。
帮助幼儿学习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是重要的解决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例如教授冷静下来的方法,如深呼吸、数数、亲近安全感的对象等。
同时,也可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明白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使用攻击性行为。
4. 提供有效的解决冲突方法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幼儿无法很好地应对冲突而产生的。
因此,教育者需要向幼儿传授解决冲突的方法。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冲突情境,并引导幼儿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如沟通、分享、妥协等。
教育者还可以使用绘本和故事来向幼儿传递解决冲突的重要性和技巧。
5. 建立积极支持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和照顾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爱护,提供稳定和积极的家庭环境。
同时,家长也应该成为幼儿行为规范的榜样,展示良好的行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极的家庭环境对于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影响着幼儿的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以及研究的必要性入手,引发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然后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探讨了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接着介绍了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和预防措施,强调了多方合作和长期关注的重要性。
最后指出,幼儿健康成长需要我们关注和引导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们可以有效地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行为, 成因, 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矫正策略, 预防措施, 多方合作, 长期过程, 健康成长, 引导。
1. 引言1.1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中表现出的攻击性或暴力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打骂、踢、咬、推搡等,常常出现在幼儿与同龄人或成人之间的交往中。
幼儿攻击性行为通常是由于幼儿在处理情绪、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时出现了困难,导致了情绪失控或行为不当。
这种行为不仅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到周围人的感受和安全。
及时了解和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需要通过有效的矫正策略和预防措施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情绪和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1.2 幼儿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攻击性行为会对幼儿的社交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当幼儿频繁展现攻击性行为时,很容易导致其他幼儿对其产生恐惧和排斥,使得幼儿在团体生活中无法融入,缺乏社交能力和友情。
攻击性行为还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在学校或幼儿园中,攻击性行为会引起教师和同学的不安和困扰,影响教学秩序,甚至影响到其他幼儿的学习效果。
攻击性行为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增加幼儿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时可能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
及早干预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阶段ADHD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小学阶段ADHD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ADHD是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的简称,根据不同的行为特征,ADHD分为注意力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
近年来,ADHD儿童群体的数量有所增多,且呈低龄化趋势。
小学阶段,ADHD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主要有上课无法专注听讲,无法静坐,易出现异常行为干扰课堂秩序等。
笔者所教班级有一名混合型的ADHD儿童小A,在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笔者两年中对小A进行了跟踪研究,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运用多种教育方法等措施,小A的行为习惯出现了较大的改善。
一、案例陈述小A,男,13岁,患有多动症,目前就读于六年级。
他相貌端正,身高相较于同班同学偏高,四年级曾因无法控制情绪休学一年,其间为了强身健体而学习了武术,五年级转回原班学习。
访谈调查发现,其家庭情况如下:父母均为工薪阶层,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平时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教育方式常以沟通开始,暴力收场,家庭氛围紧张。
后因孩子无法控制情绪,父亲辞职陪读。
但是父母拒绝正视孩子的问题,对于校方的约见约谈采取漠视态度。
通过观察及访谈发现,其同学关系如下:班级学生对其比较友善,由于小A基本不与女生交流,所以矛盾较少。
但是男生都非常害怕小A,近半数男生都与他发生过肢体冲突,对其敬而远之。
小A的课堂表现如下:听不懂课,跟不上进度,上课无精打采,毫无规则意识,来回走动,自由出入教室,甚至在课堂上因为一些小事就对同学大打出手,不接受任何老师的批评与指示。
课间也多次与邻班同学发生冲突。
其父陪读其间,父子俩也曾在走廊上拳脚相向。
二、综合分析小A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冲动、暴躁,攻击行为强。
由于父母的拒绝承认,小A的行为模式自一年级初步显现后直至五年级开学都未得到有效的干预。
家庭中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易激起小A的激烈反抗,以暴制暴的解决方式在小A心中埋下暴力能够解决一切的种子,从而丧失情绪管理。
小A和同学们的关系比较疏离,无法与同伴进行平等交流,这使得小A跌出同学圈之外,也助长了小A暴力行为的气焰。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日益凸显,成为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本教研活动将围绕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展开,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家庭因素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1)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家庭氛围:家庭氛围紧张、冷漠、缺乏关爱容易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3)父母行为:父母在幼儿面前的不良行为,如争吵、打骂等,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2. 社会因素(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紧张、排斥容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2)媒体影响:暴力、色情等不良媒体内容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潜在的诱导作用。
3. 个体因素(1)生理因素:幼儿的生理发育不成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幼儿的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不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1. 行为特点(1)突发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突然发生,难以预料。
(2)冲动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冲动性的,缺乏深思熟虑。
(3)反复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反复出现。
2. 情感特点(1)愤怒: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发生时,往往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2)恐惧: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后,可能会产生恐惧感。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1. 家庭干预(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采用民主、尊重、关爱的方式教育幼儿。
(2)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
(3)父母在幼儿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争吵、打骂等不良行为。
2. 学校干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认识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如何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
如何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孩子的攻击行为是家长们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当孩子表现出攻击行为时,家长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学会合适的处理问题和情感的方式。
下面将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来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
1.明确界限和规则家长应该与孩子们明确界定适当的行为规范,让他们知道哪种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制定家规,并对孩子解释为什么这些规则是必要的。
同时,在规定行为准则方面,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制定规则时感到被尊重。
2.提供清晰的指导和示范在一些情况下,孩子可能无法适当地应对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通过提供清晰的指导和示范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技巧。
例如,当孩子面临挑战时,家长可以示范恰当的应对方式,并鼓励孩子模仿。
3.合理的约束和惩罚当孩子的攻击行为发生时,家长需要果断但公正地惩罚。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适度的约束措施,如限制他们的活动、暂时删除屏幕时间或扣除奖励。
然而,这样的惩罚应该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且与孩子所犯的错误相匹配,而不是过度的或过分严厉的。
4.倾听孩子的声音和感受了解孩子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应该花时间倾听孩子的声音和感受,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
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可以寻求与孩子合作解决问题,并教导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5.提供有效的解决冲突技巧教会孩子恰当地解决冲突是避免攻击行为的重要一步。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合适的沟通技巧,例如分享观点、尊重他人、寻求妥协和寻找共同解决方案。
逐步教导他们如何主动和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6.积极强化积极行为家长在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同时,也要注意积极地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家长可以给予他们实质性的奖励,如鼓励、赞美或额外的特殊待遇。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
7.寻求专业支持在一些情况下,孩子的攻击行为可能超出了家长的能力范围。
小议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初探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
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
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
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
通过研究与实践,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总结如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一)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但是,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二)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
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
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儿人,他们更加宠爱孙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了“隔辈溺”,导致了孙辈的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
2、家长过分要求幼儿。
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
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
例如,回家就看书、学习,不得随便说话、干事等,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很少让幼儿与外界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常见的一种问题行为,中班幼儿往往因为情绪控制能力尚未完全发展,表达能力有限,对冲突和挫折的处理能力较差,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同时制定适当的矫正策略。
原因分析:1.发展迟缓: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由于幼儿发展迟缓所引起的。
发育迟缓的幼儿在社交和情绪调节方面相对滞后,导致情绪容易受到挫折和冲突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攻击的行为。
2.沟通困难: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们难以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当他们感到受到挫折或冲突时,可能通过攻击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或寻求帮助。
3.模仿行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家庭和周围同伴的行为,如果他们生活环境中存在暴力行为的模范或冲突频繁,会增加幼儿表现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4.情绪管理困难:中班幼儿的情绪调节尚未完全发展,他们往往难以自我控制情绪。
当幼儿遭遇挫折或冲突时,情绪很容易被激发,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矫正策略:1.情绪管理教育:通过幼儿园中的情绪管理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不同情绪的特征和相关表达,如悲伤、痛苦、愤怒等。
教育幼儿如何适应挫折和冲突,以及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2.温暖亲密的关系:教师应建立亲密温暖的关系,通过鼓励和赞美幼儿的积极行为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鼓励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和需求,帮助他们学会用语言而不是攻击来解决问题。
3.规则和限制:制定明确的规则和限制,让幼儿知道攻击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教师要耐心地解释规则的重要性,并通过积极反馈的方式来加强正面行为。
4.模仿行为纠正:教师要监控幼儿在幼儿园内的行为,避免暴力行为的模仿。
如果发现幼儿经常模仿攻击性行为,应积极引导他们寻求解决冲突的其他方式,如交流、分享和求助。
5.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与家长分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和矫正策略。
家长可以提供更多关于幼儿发展、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信息,以便教师制定个性化的矫正策略。
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及矫正》有感
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及矫正》有感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 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
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
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
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
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中,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包括肢体攻击、言语攻击和过度干扰他人等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会对园中其他幼儿和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并且可能会影响班级的秩序和正常的教学活动。
由于幼儿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往往缺乏自我控制和表达情绪的适当方式,所以名称战斗性行为善于积木,在这个阶段幼儿园阶段学会控制情绪是十分重要的。
在下面的案例中,我将分析幼儿园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描述:阿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最近的一段时间,他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一方面,他喜欢握紧拳头朝他人挥舞,特别是在争抢玩具的时候;另一方面,当他想要一件东西,但其他幼儿不给他时,他会开始推搡或咬对方。
这种攻击性行为已经引起了其他幼儿的不满和惧怕,也对他们产生了影响。
案例分析:阿明通过攻击行为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尽管攻击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但我们需要关注他背后的原因。
首先,阿明可能处于发展的儿童自我中心阶段,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其次,阿明可能无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导致他通过攻击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并满足自己的需求。
此外,他可能也缺乏适当的冲突解决和分享的技巧。
解决方案:1.教育:教育阿明什么是适当的行为和言语,并告诉他攻击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通过与他交流,帮助他理解攻击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并鼓励他寻找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2.模仿:幼儿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
幼儿园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展示冲突解决和分享的正确方式。
示范和引导阿明如何与他人和平相处,并与他合作游戏和玩具分享的经验。
3.情绪管理:提供情绪管理的培训和指导,帮助阿明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通过教授一些冷静下来的方法,如深呼吸、数数或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等,来帮助他平静下来。
4.沟通技巧:教授阿明适当的沟通技巧,如用词恰当、使用言语表达感受、分享想法等。
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景,帮助他练习这些技巧。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导言:幼儿阶段是儿童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然而,有些幼儿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以及他们周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以及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策略,帮助幼儿和家庭共同应对这个问题。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 生理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可以是生理因素。
例如,某些幼儿可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虚弱或疼痛不适,导致他们情绪上的不稳定和攻击行为的表现。
另外,许多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与有关的脑化学物质和神经递质有关,例如,多巴胺或血清素水平的异常。
2. 心理因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可能与一系列心理因素相关。
例如,幼儿可能因为受到挫折、压力或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有些幼儿可能没有学会应对他们的情绪,或者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 社会因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家庭暴力、虐待、婚姻破裂等情况可能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展示出攻击性行为。
此外,不良的同伴关系、家庭冲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也可能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4. 学习因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与学习因素有关。
如果幼儿在早期生活中常见到他人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他们可能模仿这种行为,并以攻击性的方式来回应问题。
此外,家庭和学校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也可能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1. 创建安全、稳定的环境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减少幼儿的不安和情绪波动。
这可以通过提供有规律性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并为幼儿提供稳定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来实现。
2. 帮助幼儿管理情绪由于幼儿通常无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需要成人的指导和支持来学会适当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成人可以通过模仿和教育的方式帮助幼儿识别情绪,并教导他们适当的 coping 策略,如深呼吸和冷静自己。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一)的矫正策略:儿童的攻击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受个体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矫正策略,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攻击;影响成因;矫正策略一、问题提出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将攻击分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
外部攻击是指在挑衅者和受欺者之间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进行公开、直接的对峙。
如: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物品抢夺而引起打、骂。
关系攻击是指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
如散布谣言、排斥同伴、中止友谊关系等。
儿童的攻击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在对儿童的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的基础上,分析儿童攻击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攻击进行矫正的策略,为有效的矫正和防止儿童的攻击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攻击的影响因素一)、社会学习因素不论行为适当与否,都是儿童对其周围环境及人的反应而习得;儿童在与伙伴及成人互动时,学会在社会情境中反应、表现方式,也得知他人会如何反应或应对我们的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由于其过去习惯或社会经验受限的无知所造成的。
二)、可改变的因素1、物的环境环境会助长或抑制攻击行为视为发生。
空旷的教室没有间隔易使儿童相互追逐,室内走道穿越经活动区易造成破坏行为、攻击行为。
空间安排也很重要:围坐适合讲故事,排队适合上厕所。
若挤在一起会有推挤、攻击等行为。
环境中的器材不够会造成争执和攻击,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经常评估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引导方法罗文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引导方法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具体来说,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因素——幼儿天性攻击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外在表现上不同的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不尽相同,在社会教育中,我们需要转移幼儿对这种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是分为左右两半球的,正常的儿童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处于均衡状态,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则不然。
有研究表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其大脑处于非均衡状态,大脑的左半球抵抗干扰的能力较差,而右半球完性认知能力较弱,这也许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某些神经心理学愿意。
如有的小朋友遇见其他的小朋友很爱对其他小朋友进行人身攻击或抢其玩具,这就是由于他左右两半球处于非均衡状态造成的,以至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毫无目的的对其他小朋友进行人身攻击。
2.家庭因素——权威或溺爱有些父母按照一套硬性的规矩管制子女行为,强调权威和传统,要求子女服从,常常表现为对子女的强制、命令甚至采用专断、独裁的态度。
这些往往强迫父母武断专行,往往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他们认为儿童必须服从,必须限制儿童的自主性;权威型的家长常常滥用职权,不鼓励儿童有同父母不同的看法,对儿童缺少温暖和慈爱;并实行高度严格的控制,不鼓励儿童的独立自主。
幼儿园小孩太强势对他的行为观察和分析
幼儿园小孩太强势对他的行为观察和分析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在幼儿园中,特别是年纪小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尤为明显,一般表现为咬伤其他小朋友,推搡或踢打其他小朋友。
稍大一点的幼儿会采取语言上辱骂加行为上的攻击。
另外,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更突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地去报复对方,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幼儿自身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身心发育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管控自己的情绪,也不会与人相处与交往,想得到某个东西或者自己认为是自己的东西被他人占有的时候,就会用攻击性行为去反抗。
2.家庭原因在幼儿时期,家长的娇宠放纵,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三、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良好的性格养成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危害,必须予以纠正,通过早期合理的教育预防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正确看待,给予幼儿更多的包容与温暖,积极引导幼儿正确发泄情绪。
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同时,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以此来引导幼儿通过从事此类活动来转移注意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与分享对幼儿进行教育。
例如,让没带玩具的幼儿和带玩具的幼儿一起玩,体验分享的快乐,并合理分配材料和场地,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秩序。
另一方面,与家长形成合力。
教师要引导家积极改进育儿的观念和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分享,并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培养幼儿正确交往的态度,教会幼儿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幼儿的无理要求绝不姑息迁就。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本文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教育攻击性行为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贬低他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的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常常导致受其欺负的幼儿产生心里恐惧,甚至不愿上幼儿园。
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幼儿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老师对这些幼儿也很头疼。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阻碍了幼儿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
因此本次研究对象主要是3-6/7岁幼儿及家长,选择了教育水平不同,地区不同的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并全部得到回收,其有效问卷140份,最后对收回的问卷进行问题汇总和分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攻击性行为频繁。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玩耍,具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欲望。
同时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少一定的社会交往经验,这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于是幼儿就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通过调查研究幼儿家长反应孩子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争抢玩具,或破坏玩具和物品,另外游戏场地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容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
2、攻击性行为年龄状况的分析。
根据问卷显示,中班幼儿(42.33%)的攻击性行为平均水平高于小班(20.67%)和大班(37%)的幼儿。
一方面是因为中班幼儿的道德感已有初步发展,已具有是非对错的观念,但另一方面,由于其思维能力的有限,不善于解决矛盾问题,自控能力又不如大班幼儿。
因此,中班幼儿因道德感引发的“正义感”反而引起了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在言语攻击方面,小班幼儿(22.6%)的攻击性行为最低,中班(39.8%)和大班幼儿(37.6%)的言语攻击性行为水平接近,呈上升趋势,这当然和幼儿到中班以后其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规律有关;而在身体攻击方面,小班幼儿(39.6%)的攻击行为平均水平最高,到中班(31.9%)和大班(28.5%)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分析和矫正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强强(化名)。
强强是个男孩,1999年8月出生,现在幼儿园读中班。
强强思维活跃,计算能力强,显得很聪明。
虽然强强说起话来“奶音”较重,但这并不妨碍他参与任何集体活动。
强强的爸爸是上海本地人,妈妈则是从外地到上海的。
平时,多是妈妈带强强,他爸爸因为工作忙,与强强接触较少,但是对他管教颇严。
强强在幼儿园里的行为表现出某些异常,他常常骂人、动手打人。
在集体活动中,在和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只要一发生矛盾,强强就用打人的方式来解决。
他还经常欺负能力较弱的孩子,自己感到很威风。
经老师多次教育,他虽口头上答应,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会儿又犯了。
强强脾气非常倔强,有时老师对他进行“冷处理”,他就采用拉住老师的衣服,在地上打滚等手段进行反抗,情绪极为不稳定。
像强强这种情况,应该考虑到这是一个具有攻击性异常心理的幼儿,必须经过辅导帮助他早日纠正。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aggre ion) 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从强强这个个案来看,其攻击性心理成因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经过与强强妈妈的沟通,得知强强在家里非常害怕爸爸,因为爸爸对他要求很严,有时他做错了什么事,爸爸常常对其进行惩罚,态度比较粗暴。
事实上,强强的爸爸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他的粗暴行为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的目的,相反变相地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你可以这样的行为去对待。
研究表明,常靠体罚来约束幼儿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另外,我们还了解到,强强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差悬殊,他们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这一局面便形成了高压式家庭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多为一成员迫使另一成员停止对他的侵扰,而在形成高压式交往的过程中,负强化起着重要作用,导致攻击性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
第二,榜样示范的影响。
强强非常喜欢看一些有激烈打斗场面的片子,还常常模仿里面的动作。
因为他妈妈家务较重,只要他能一个人玩,不来烦她,她也就放任他不加选择地看电视。
相关研究已经证明,那些高频度高转换的打斗画面极易吸引幼儿,幼儿还常常以打斗中的人物自居,而当他自居时,他只在意自己的言行和影视中的人物一样厉害,而不会考虑这种厉害对他人的影响,结果就在无意之间造成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第三,武器玩具的影响。
强强热衷于玩刀、枪等武器玩具,他爸爸对他在这方面的爱好倒也百依百顺,只要他完成对他提出的要求,他要什么,爸爸就给他买什么,所以,家里就积累了一大堆武器玩具。
其实,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更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和游戏方式,应该尽量控制向幼儿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那么,对强强这样的孩子可以采取哪些矫正方法呢?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了三种方法:
1.代币管制法。
代币管制(Token Economics)是基于条件强化物这一概念而发展出来的。
根据强强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以胸卡上的红五星作为强化物,由老师对此进行执行。
在一开始先告知强强规则:当在一个半天没有攻击其他小朋友后,可得到两个红五星,但当有一次这样的攻击行为后将扣除一个红五星。
当红五星数量达到十颗时可以有一个奖品。
随着时间推移可增加难度,一天没有攻击性行为可获得两颗红五星,这时应及时给与正面鼓励,并可以在全班面前给予表扬,增加他完成计划的信心。
直至能够基本进行自我控制。
2.角色替换法。
像强强这样年龄的儿童还缺乏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于是,我们通过角色替换法,让强强扮演其他小朋友,从中了解到别人的心情,体验到别人的不舒服。
再如,玩玩具时发生矛盾后,可以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玩时,你如果也想玩,应当和别人商量:“咱们轮流玩吧,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给你。
”
3.粘贴游戏。
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强强利用实物来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行为。
具体做法是:首先指导强强
粘贴比较大的正方形,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
强强一开始粘贴正方形时没有按照要求,满纸粘贴得上上下下,极不整齐,以至失去控制。
此时,要提醒他不能太过兴奋,必要时还可手把手地教他,来约束他的动作,以使他平静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强强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动作了,这时,我们再让他根据铅笔画好的轮廓进行粘贴。
等到他也能较好地控制时,再把大正方形替换成小正方形。
此时,随着难度的加大,强强遇到了困难,不太容易粘贴了,有了急躁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及时引导鼓励他,让他循序渐进地慢慢来,以此达到游戏的目的。
事实证明,这些矫正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辅导后,强强基本消除了无缘无故打人的行为,而且在发生矛盾后也会用语言来解决了,有时虽会有小脾气想要发泄,但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及时控制。
从强强这一个案看,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施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对防止幼儿形成攻击性心理及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良好的行为,尤其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
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愉悦莫过于成人对他的关注。
如果对他进行大声训斥,反而会正中下怀,起到强化作用,因而通过适当的惩罚,对弱小的一方表示明显关心与同情,对攻击一方采取隔离措施或不予理睬,有一种特别敏感的效果。
攻击性强的孩子同样也渴望朋友、爱和关怀,只是他们往往缺少解决冲突的办法。
父母和教师应该更多地理解孩子,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的方法,在爱的教育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