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第一讲 绪论.ppt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概况
课程性质:
本科开放汉语言文学专业限选的通识课 36学时 2学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和这些理 论、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传承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
2.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培养学生辨析文化 理论和解决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
3.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和全新的文化理念,学会运用理 论分析现实社会。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 会成员而活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一)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
中国历史很长,我们要认识自己是一大困难。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早 就我们这些中国人,是丑陋呢,还是伟大呢?是守旧呢,还是创新呢?是能 互相宽容呢,还是不断内斗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
传统文化变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影响,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影 响(包括好坏两个方面)一齐涌了进来。国内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 们不断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思想、趣味、伦理、道德 以及价值观,都与我们的旧有传统不同。
两种看法:
一部分人害怕失掉传统,想用改造儒学的办法来尽力保持传统。 另一部分人嫌变得太慢,嫌传统箍得太死,想用摆脱传统的方法求 的全面更新,主张“全盘西化”。
(广西电大在线:ddzx.gxou.com.cn)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化释义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程
上古时期 “三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 期
隋唐五代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第一节 文化释义
什么是文化?
“文化”最早的含义是“人文”与“化成” “人文”指人类文明;“化成”指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本课程所采取的是四分说
知识拓展
西方“文化”一词的起源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 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 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 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对“文化”一词下的概念(1871年)
上古时期文化特点:
人类的生产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生活器具主要以石器和陶器 为主,在母系氏族时期已经出现了完整的氏族村落,并且已经开始产生艺术 。先民的崇拜分为自然崇拜、生殖与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三大类。
上图:元谋人遗址 左图:大汶口晚期白陶
上图:远古图腾石雕 右图:姓氏图案与远古图腾
“三代”(夏、商、周)时期
基本教材:
《中华文化概论》,石磷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教学方案
教学媒体的种类和使用要求
主要有:教科书、导学材料。教科书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系统 阐述;导学材料主要根据课程内容梳理脉络,提示和分析重点、难 点问题,设计思考练习。
教学环节
包括包括自修(通过教材、导学材料、网上教学辅导等)、 集中辅导、讨论、咨询、答疑、学习小组活动、作业。
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分裂的时间少,处于“大 一统”的时间多,长期保持着一种统一的政治结构。同时又由于中国各地区 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一种多元倾向。
相当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开放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 也指汉民族文化能有扬有弃地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文化
两种观点都不对,应该批判着接受新思想,寻求和谐进步。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程
上古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
直立人 ——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元谋人等)(马坝人等) (山顶洞人等)
(二)新石器时代
非氏族公社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过渡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 期 (裴李岗文化等) (仰韶文化等)Baidu Nhomakorabea(大汶口文化等) (龙山文化等)
课程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以开卷的方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
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12分) 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32分) 论述题 (每小题12分,共24分)
学习方法
通读教材 上网阅读资料 拓展知识面 课程资料请登陆广西电大在线《中华文化概说》课程
广义与狭义的“文化”概念
广义的文化(大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狭义的文化(人文文化)重点在人类的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的专指与泛指
考古学用语的“文化”是一种专指的、对同一历史时期的不 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本书所言之“文化”乃是泛指
文化的结构划分
两分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三分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四分说——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六分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
章节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物态文化 第三章 制度文化 第四章 行为文化
第五章 精神文化(上) 第六章 精神文化(中) 第七章 精神文化(下)
第八章 馀论
理念创新
本课程既科学实用,又充满时尚和艺术气息。将编写体例、 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立体的彩色的 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同学们在轻松了解和掌握艺术知识 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教材装桢 精美,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二)我们并不容易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旧社会的覆灭象征着部分传统文化的终结,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迅 速普及导致我们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吸收的困难。哪些是精华, 哪些是糟粕?哪些是长处,哪些是短处?哪些已经丢失,哪些需要重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
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 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 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
(一)从“三大文化集团”到夏代
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
东夷集团(发祥于山东及河南)
夏朝
苗蛮集团(分布于江、汉及更南区域)
(二)殷商文化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朝建立,公元14世纪迁都于殷,史称“殷商 ”。殷商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神为本,靠“卜筮”与神灵沟通,卜 辞一直保存到今天,即甲骨文。殷商文化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青铜文化, 有农具、工具、兵器、礼器和生活用具等。
课程性质:
本科开放汉语言文学专业限选的通识课 36学时 2学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和这些理 论、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传承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
2.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培养学生辨析文化 理论和解决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
3.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和全新的文化理念,学会运用理 论分析现实社会。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 会成员而活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一)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
中国历史很长,我们要认识自己是一大困难。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早 就我们这些中国人,是丑陋呢,还是伟大呢?是守旧呢,还是创新呢?是能 互相宽容呢,还是不断内斗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
传统文化变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影响,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影 响(包括好坏两个方面)一齐涌了进来。国内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 们不断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思想、趣味、伦理、道德 以及价值观,都与我们的旧有传统不同。
两种看法:
一部分人害怕失掉传统,想用改造儒学的办法来尽力保持传统。 另一部分人嫌变得太慢,嫌传统箍得太死,想用摆脱传统的方法求 的全面更新,主张“全盘西化”。
(广西电大在线:ddzx.gxou.com.cn)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化释义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程
上古时期 “三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 期
隋唐五代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第一节 文化释义
什么是文化?
“文化”最早的含义是“人文”与“化成” “人文”指人类文明;“化成”指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本课程所采取的是四分说
知识拓展
西方“文化”一词的起源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 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 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 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对“文化”一词下的概念(1871年)
上古时期文化特点:
人类的生产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生活器具主要以石器和陶器 为主,在母系氏族时期已经出现了完整的氏族村落,并且已经开始产生艺术 。先民的崇拜分为自然崇拜、生殖与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三大类。
上图:元谋人遗址 左图:大汶口晚期白陶
上图:远古图腾石雕 右图:姓氏图案与远古图腾
“三代”(夏、商、周)时期
基本教材:
《中华文化概论》,石磷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教学方案
教学媒体的种类和使用要求
主要有:教科书、导学材料。教科书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系统 阐述;导学材料主要根据课程内容梳理脉络,提示和分析重点、难 点问题,设计思考练习。
教学环节
包括包括自修(通过教材、导学材料、网上教学辅导等)、 集中辅导、讨论、咨询、答疑、学习小组活动、作业。
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分裂的时间少,处于“大 一统”的时间多,长期保持着一种统一的政治结构。同时又由于中国各地区 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一种多元倾向。
相当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开放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 也指汉民族文化能有扬有弃地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文化
两种观点都不对,应该批判着接受新思想,寻求和谐进步。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程
上古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
直立人 ——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元谋人等)(马坝人等) (山顶洞人等)
(二)新石器时代
非氏族公社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过渡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 期 (裴李岗文化等) (仰韶文化等)Baidu Nhomakorabea(大汶口文化等) (龙山文化等)
课程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以开卷的方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
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12分) 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32分) 论述题 (每小题12分,共24分)
学习方法
通读教材 上网阅读资料 拓展知识面 课程资料请登陆广西电大在线《中华文化概说》课程
广义与狭义的“文化”概念
广义的文化(大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狭义的文化(人文文化)重点在人类的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的专指与泛指
考古学用语的“文化”是一种专指的、对同一历史时期的不 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本书所言之“文化”乃是泛指
文化的结构划分
两分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三分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四分说——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六分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
章节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物态文化 第三章 制度文化 第四章 行为文化
第五章 精神文化(上) 第六章 精神文化(中) 第七章 精神文化(下)
第八章 馀论
理念创新
本课程既科学实用,又充满时尚和艺术气息。将编写体例、 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立体的彩色的 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同学们在轻松了解和掌握艺术知识 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教材装桢 精美,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二)我们并不容易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旧社会的覆灭象征着部分传统文化的终结,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迅 速普及导致我们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吸收的困难。哪些是精华, 哪些是糟粕?哪些是长处,哪些是短处?哪些已经丢失,哪些需要重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
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 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 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
(一)从“三大文化集团”到夏代
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
东夷集团(发祥于山东及河南)
夏朝
苗蛮集团(分布于江、汉及更南区域)
(二)殷商文化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朝建立,公元14世纪迁都于殷,史称“殷商 ”。殷商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神为本,靠“卜筮”与神灵沟通,卜 辞一直保存到今天,即甲骨文。殷商文化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青铜文化, 有农具、工具、兵器、礼器和生活用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