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第一讲 绪论.ppt_PPT幻灯片
中国文化概论课.ppt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孟子》等等
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 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 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次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 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 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共同体文化) 原因:共同的文化源,华夏文明 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多元 一体 汉民族文化主导,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文化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 ✓ 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 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 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 和,而文化则更强调民族的信仰、价 值观和行为方式。
特性
多元一体
中国文化虽然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但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 盖了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多 个领域,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 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弘扬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面临消失的风险,如 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一大挑战。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需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科学、 民主和文学改良。
20世纪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 义文化成为主流。
现代文化
总结词
现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 性的特点,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增强,与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融合成为趋势。
新世纪以来
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逐渐兴起,如网络小说、网络视 频等。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 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 • 中国文化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 特性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PPT参考
2021/3/10
授课:XXX
14
❖ 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 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 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 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 之气的缘故。这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 互消长的结果。
2021/3/10
授课:XXX
15
❖ 人亦分阴阳,女性为阴,男性为阳。 人身各部位,亦分阴阳
❖ 如胸腹为阴,背为阳,足为阴,手为阳,足 掌为阴,足背为阳,手掌为阴,手背 为阳,脏为阴,腑为阳,仔细观察之,全身 各部,皆阴阳组合成之也。
2021/3/10
授课:XXX
16
❖ 肝:疏通气血,调畅情志(木性生长,升发,喜条达). 心:心阳温煦,血得热则行(火性温热). 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气血生化之源(土生万物). 肺:肃降(金性清肃收敛). 肾:藏精,主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2021/3/10
授课:XXX
21
八卦解析
❖ 《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 和“--”符号组成。名称是: 乾 (qián)乾为天卦像:上乾下乾纯阳卦; 坤(kūn)坤为地卦像:上坤下坤纯阴卦; 震(zhèn)震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纯卦; 巽(xùn)巽为风卦像:上巽下巽八纯卦; 坎(kǎn)坎为水卦像:重坎八纯卦; 离(lí)离为火卦像:重离八纯卦; 艮(gèn)艮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纯卦; 兑(duì)兑为泽卦像:上兑下兑八纯卦;
2021/3/10
授课:XXX
7
2021/3/10
1绪论(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ppt课件
本学科主要内容
介绍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概念,介 绍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类型、 特点、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要考察古代的 政治、经济、伦理、哲学、文学、历史学、 科技、艺术、教育等。
参考书
• 1.《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袁腾飞 宁夏人民出版社(4 本)
• 2.《被历史忽略的历史》 杨文 • 3.《历史不忍细看》 文欢 • 4.《追寻历史的真相》张秀枫 (河南文艺出版社) • 5《明朝那些事》 当年明月,中国友谊出版社(7本) • 6. 《大秦帝国》 孙皓晖 河南文艺出版社(11本) • 7. 《文化与价值》张岱年 著 • 8. 《中国历史与文化》管维良
•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 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同化力—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
中国化(中原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经典、神仙体系;元代科举;清代 宦官等; • 曾把北宋打得落花流水的契丹,后来相当 一部分都吸纳到汉族中,有的混入高丽、 蒙古、回回等族、犹太人在上海找到家的 感觉。 • 康熙时不少满洲大臣不懂满文,乾隆时能 说满洲话的很少。 • 融合力--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的融 会各民族文化及不同地域的文化而形成
• 尼采:人生既使是一场梦,也要做得有滋有味!
• 从经济形态上,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 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 张远山文化随笔《上下五千年》将文化分 为——头脑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与 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为两段,为 胯部文化与胯部以下文化
• 中国文化上、下半身以唐中叶(安史之乱) 为界:从尧到周约2500年,是中国文化史 前时期,尚没有头脑。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况PPT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以贵刚经 人和健世 为尚有致 本中为用 的的的的 人和进务 文谐取实 精精精精 神神神神
1.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重视人的生命、肯定人的价值。 《周易》:把人与天地并立,并强调“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礼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孔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辉煌的文化成就 《史记》—史学 《古诗十九首》—诗歌 元典创制
道教、佛教——东汉
(四)魏晋南北朝—— 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期
融合期
多元的文化走向
多方创新的文化成就 数学—祖冲之 农学、地理学—《齐民要术》《水经注》 医学、化学—葛洪
(五)唐宋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
鼎盛期
唐代 科学技术 文学 艺术
宋代 文学 书法 绘画 科技 教育
(六)明清——中国传统文化 的沉暮与创新
沉暮与创新
文化专制严厉 文字狱
早期启蒙思潮出现 李贽 王守仁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古典文化的总结时期 图书典籍 古代科技 学术文化
西学的传入与东渐
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体 验,谈谈中国传统化的 基本精神有哪些?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匡衡凿壁借光
车胤囊萤
孙敬悬梁
苏秦刺股
孙康映雪 勾践卧薪尝胆
4.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躬行践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孔子:“敏于行”“敏于事”,“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力行近乎仁”
希腊哲学家 普罗泰戈拉
《论真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命题 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课件
绪论
❖ 一、关于“文化”
❖ 1、什么是“文”? ❖ 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 “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 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 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 ——《易.系辞下》
4
引申为:文字、文章; 礼乐制度; 精神修养; 美、善、德行等,如成语“文质
彬彬”。
❖ 2、什么是“化”?
❖ 本义:变化、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
生”——《易.系辞下》
❖ 引申义:风俗、风气的教化,如成语“潜 移默化”
5
❖ 3、“文”与“化”的并联使用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易 .贲.》 ❖ 将“文化”合为一词使用是西汉刘向:“凡
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古人对文化理解:“以文教化”
中国传统文的, 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同样也是没有 前途的。”
❖
----李政道
2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是一个很庞大也很沉重的题目, 远非一次概说能够全部概出来的。宋朝诗人著名苏 轼在七言绝句《题西林壁》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这首诗来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感觉, 可谓恰如其分。我们这个讲座,只是起个引路导航 的作用。要深切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知识, 恐怕还需要同学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12
•狭义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
•果,主要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
13
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重大记忆”。
14
敦煌藏经洞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更伟大的唐代。
15
就是这5000个字,在人类历史上处于极高的精神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勤劳精神
中国文化倡导勤劳精神,即强调勤奋努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精神体现在中国 古代的农业文明和工商业发展中。
D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02
饮食文化
01
饮食结构与特色
以谷物为主食,蔬菜、肉类、豆类等为辅,形成了独特 的饮食结构。同时,讲究色、香、味、形俱佳,追求美 食的美感。
03
02
烹饪技艺
中国烹饪技艺精湛,包括炒、炖、煮、蒸等多种方法。 同时,调味技艺也十分高超,使用各种调料和佐料,使 菜肴味道丰富多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礼仪体现了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传统观念。 在餐桌上,要讲究座次、敬酒、让菜等礼仪,体现了和 谐、谦让的文化精神。
服饰文化
01
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种类繁多,包括汉服、唐装、旗袍等。这些服饰注重款式
、色彩、图案的搭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02
服饰礼仪
中国服饰礼仪讲究场合、身份、年龄等因素。不同的场合和身份需要穿
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解读
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艺术、制度等元素进行现代解读,使之与 现代社会相适应。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如建立数 字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
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渗透
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A
仁爱思想
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 命、热爱和平。这种思想体现在儒家文化中, 如孔子的“仁爱”思想。
中和思想
中国文化注重中和思想,即追求和谐、平 衡、中道。这种思想体现在道家文化中, 如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中华文化的认识ppt课件
博大精深
博大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 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具有 博大的知识体系。
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精深是相互促进的 ,体现了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精深
中华文化的知识体系具有深厚的内涵 和独特的价值,体现了文化的深度和 广度。
和合包容
和合
中华文化注重和谐、合作,强调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与自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和理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 想等,这些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智慧和指引。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华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能够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合作
。
通过文化交流和合作,可以增进 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04
历史悠久
中华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之
一。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哲学 、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
域。
包容性强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吸 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
丰富和发展自己。
注重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强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 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际影响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 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人 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本文的目的与结构
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华文化的定 义、特点、重要性等方面,帮助 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结构
本文分为引言、中华文化的定义 与特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结 论等部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 向读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目录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中国饮食文化01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变异性、共享性和象征性等特点。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同时也保持着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仁爱思想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热爱和平,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主张在处理事物时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和谐。
礼制精神中国文化注重礼制精神,即尊重传统、注重礼仪、讲究规矩,体现了一种对秩序和规范的尊重和维护。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02CATALOGUE中国语言文字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传说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结构与特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发展阶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以及汉字的表意性质03020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语的特点声调语言,音节清晰,词汇丰富,语法灵活汉语的传播与影响对周边国家语言文字的影响,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与趋势汉语的魅力表达细腻,音韵和谐,文化底蕴深厚汉语的特点与魅力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中国方言的概况七大方言区及其特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丰富性及其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贡献03CATALOGUE中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概述0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中华文化概说第一讲 绪论.ppt_PPT幻灯片
汉代造纸术
汉代造纸术已 比较成熟,经 历切麻、洗涤 、浸灰水、蒸 煮、舂捣、打 浆、抄纸、晒 纸、揭纸九个 步骤。
课程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以开卷的方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
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12分) 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32分) 论述题 (每小题12分,共24分)
学习方法
通读教材 上网阅读资料 拓展知识面 课程资料请登陆广西电大在线《中华文化概说》课程
动荡
融合
军阀混战 政治纷乱 传统解体 思想裂变
文化多元 思维活跃 个性发展 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文化特点:复杂异常,各种思想在相互排斥的同时又相互融合 乐府:北朝作品刚健清新;南朝作品柔媚缠绵。 文学作品: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石窟艺术: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 书画家: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父子 科技著作:郦道元《水经注》;贾思勰《齐民要术》;王叔和《脉经》。 科学家:祖冲之、刘徽、马钧、诸葛亮等。
汉代五禽戏
五禽戏”是华佗在 观察了很多动物之 后,以模仿虎、鹿 、猿、熊、鹤五种 动物的形态和神态 ,来达到舒展筋骨 ,畅通经脉目的的 一种健身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复杂的时期。 文化走向:趋于多元化,是分裂与融合的统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与融合共存的时代。
宋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VS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宇宙规律,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详细描述
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创立,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皆有其规律和本性。道家思想反对过度的人为干预,主张让事物自然发展,追求个人的内心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口味著称。川菜注重刀工和调味的技巧,代表菜品有水煮鱼、宫保鸡丁等。
川菜
粤菜以清淡、鲜美、爽口为特点。烹饪技法独特,如炖、蒸、炒等。代表菜品有白切鸡、烧鹅等。
粤菜
苏菜注重食材的原味和色泽,烹饪技法以炖、焖、烩为主。代表菜品有松鼠桂鱼、狮子头等。
苏菜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茶道强调的是一种宁静、和谐与内敛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传承性、创新性等特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特点
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历经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发展历程
戏曲与曲艺是中国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等技艺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戏曲与曲艺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戏曲包括京剧、昆曲、川剧等不同剧种,曲艺则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表演形式。这些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唱腔、念白、动作等技艺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戏曲与曲艺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概论》,石磷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教学方案
教学媒体的种类和使用要求
主要有:教科书、导学材料。教科书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系统 阐述;导学材料主要根据课程内容梳理脉络,提示和分析重点、难 点问题,设计思考练习。
教学环节
包括包括自修(通过教材、导学材料、网上教学辅导等)、 集中辅导、讨论、咨询、答疑、学习小组活动、作业。
(广西电大在线:)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化释义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程
上古时期 “三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 期
隋唐五代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第一节 文化释义
什么是文化?
“文化”最早的含义是“人文”与“化成” “人文”指人类文明;“化成”指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上古时期文化特点:
人类的生产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生活器具主要以石器和陶器 为主,在母系氏族时期已经出现了完整的氏族村落,并且已经开始产生艺术 。先民的崇拜分为自然崇拜、生殖与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三大类。
上图:元谋人遗址 左图:大汶口晚期白陶
上图:远古图腾石雕 右图:姓氏图案与远古图腾
“三代”(夏、商、周)时期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 会成员而活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一)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
中国历史很长,我们要认识自己是一大困难。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早 就我们这些中国人,是丑陋呢,还是伟大呢?是守旧呢,还是创新呢?是能 互相宽容呢,还是不断内斗呢?
(一)从“三大文化集团”到夏代
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
东夷集团(发祥于山东及河南)
夏朝
苗蛮集团(分布于江、汉及更南区域)
(二)殷商文化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朝建立,公元14世纪迁都于殷,史称“殷商 ”。殷商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神为本,靠“卜筮”与神灵沟通,卜 辞一直保存到今天,即甲骨文。殷商文化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青铜文化, 有农具、工具、兵器、礼器和生活用具等。
(二)我们并不容易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旧社会的覆灭象征着部分传统文化的终结,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迅 速普及导致我们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吸收的困难。哪些是精华, 哪些是糟粕?哪些是长处,哪些是短处?哪些已经丢失,哪些需要重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
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 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 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
本课程所采取的是四分说
知识拓展
西方“文化”一词的起源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 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 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 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对“文化”一词下的概念(1871年)
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分裂的时间少,处于“大 一统”的时间多,长期保持着一种统一的政治结构。同时又由于中国各地区 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一种多元倾向。
相当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开放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 也指汉民族文化能有扬有弃地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文化
课程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以开卷的方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
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12分) 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32分) 论述题 (每小题12分,共24分)
学习方法
通读教材 上网阅读资料 拓展知识面 课程资料请登陆广西电大在线《中华文化概说》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
传统文化变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影响,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影 响(包人 们不断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思想、趣味、伦理、道德 以及价值观,都与我们的旧有传统不同。
两种看法:
一部分人害怕失掉传统,想用改造儒学的办法来尽力保持传统。 另一部分人嫌变得太慢,嫌传统箍得太死,想用摆脱传统的方法求 的全面更新,主张“全盘西化”。
课程概况
课程性质:
本科开放汉语言文学专业限选的通识课 36学时 2学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和这些理 论、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传承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
2.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培养学生辨析文化 理论和解决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
3.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和全新的文化理念,学会运用理 论分析现实社会。
两种观点都不对,应该批判着接受新思想,寻求和谐进步。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程
上古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
直立人 ——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元谋人等)(马坝人等) (山顶洞人等)
(二)新石器时代
非氏族公社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过渡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 期 (裴李岗文化等) (仰韶文化等) (大汶口文化等) (龙山文化等)
章节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物态文化 第三章 制度文化 第四章 行为文化
第五章 精神文化(上) 第六章 精神文化(中) 第七章 精神文化(下)
第八章 馀论
理念创新
本课程既科学实用,又充满时尚和艺术气息。将编写体例、 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立体的彩色的 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同学们在轻松了解和掌握艺术知识 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教材装桢 精美,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广义与狭义的“文化”概念
广义的文化(大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狭义的文化(人文文化)重点在人类的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的专指与泛指
考古学用语的“文化”是一种专指的、对同一历史时期的不 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本书所言之“文化”乃是泛指
文化的结构划分
两分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三分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四分说——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六分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