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第一章绪论
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
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
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
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
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
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
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
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
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
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
一、赵树理的小说
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
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
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
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
一、《红旗谱》与《红岩》
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
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
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
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青春之歌》对革命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艺术概括。
林道静
的人生道路及其典型意义。
围绕《青春之歌》而展开的热烈讨论。
《青春之歌》的修改。
三、《保卫延安》、《红日》与《林海雪原》
杜鹏程及其《保卫延安》的创作。
《保卫延安》作为第一部大规模反映战争的全景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主要人物的特点及不足。
吴强的生平与创作。
《红日》在《保卫延安》基础上的新进展。
反映的战争规模更大,人物形象
与性格更丰富,叙事结构更加完整。
《林海雪原》作为战争小说的另一种叙述类型。
传奇性的故事,传奇性的人物,传奇性的环境。
《林海雪原》创作的启示。
四、王愿坚与峻青的小说
王愿坚及其小说创作。
王愿坚小说对革命前辈精神的发掘。
《党费》、《三人行》、《普通
劳动者》等小说。
注意细节描写的写作特点。
峻青及其小说创作。
《黎明的河边》与《老水牛爷爷》。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第五章农村现实生活的写照
一、柳青与周立波的小说
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的评价问题。
柳青的生平与创作。
长篇小说《创业史》存在的意义。
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人物描写上的深刻
性;艺术表现上的中西合璧。
梁生宝与梁三老汉的形象。
周立波的创作经历。
《山乡巨变》的成就与不足。
今天的认识价值。
短篇小说的成就。
二、李准与马烽的小说
李准小说的创作阶段。
如何认识《李双双小传》这个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现象。
李双双的性格。
《耕
云记》的现代性叙事。
独特风格。
马烽小说中的两类人物:从落后到转变的中间人物,农村新人。
复杂心态的真实描写。
幽默风格。
第六章小说创作的多样化探索
一、路翎与茹志鹃的小说
路翎的不幸遭遇。
抗美援朝战争小说创作。
《洼地上的“战役”》的“异端”性
因素。
志愿军战士王应洪的形象内涵。
茹志鹃小说的独特风格。
《百合花》的人物、结构与语言。
二、“百花小说”
“百花小说”。
“百花小说”的探索。
干预生活小说。
爱情小说。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的外部写真性与内在心理体验的双重意蕴。
林震的成长历程。
宗璞的《红豆》在爱情描写上的突
破。
革命与爱情的冲突与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伤感的情调。
第七章“十七年”与“文革”时期的诗歌
一、诗与诗人
诗歌的曲折发展历程与诗人群落的沉浮。
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创作成就。
林庚的现代格律诗探索。
毛泽东的诗词艺术。
文革中的潜在写作。
二、闻捷与李季的诗歌
闻捷的诗歌创作历程。
《天山牧歌》在五六十年代的意义。
《天山牧歌》中的爱情诗及其写作特点。
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的思想艺术成就。
巴哈尔的形象意义。
李季的民歌体叙事诗创作。
“石油诗”的价值。
长篇叙事诗《杨高传》的新追求。
三、郭小川与贺敬之的诗歌
郭小川创作的四个阶段。
政治抒情诗《望星空》的“非无产阶级因素”及诗人的思想矛盾。
叙事诗《一个和八个》对“一个坚定的革命家的悲剧”的表现及对革命与人性富有深度的思索。
郭小川在诗歌形式上的探求。
新辞赋体,新长短句。
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概况。
政治抒情诗创作。
颂歌主题,缘情写景的手法,阶梯式形式。
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短篇抒情诗。
第八章风格各异的时代颂歌
当代散文史上的两次创作高潮。
时代精神的追求,诗化现象,形散神不散的写作规范。
一、杨朔的散文
诗化型散文文体的出现。
杨朔的诗化追求。
以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努力寻求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讲求曲意为之的结构布局;精心提练语言。
诗化现象的再认识。
二、秦牧的散文
知识小品型散文与秦牧的探索。
秦牧散文的特点:思想性与知识性、艺术性的融合。
三、刘白羽的散文
政治抒情散文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
刘白羽散文的特点:强烈的时代感与政治色彩;
在历史与现实中构思;主观倾泻式的抒情。
第九章“十七年”戏剧文学
一、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
“第四种剧本”的出现。
“第四种剧本”名称的来源与内涵。
“第四种剧本”的三个突出特点。
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岳野的《同甘共苦》。
教育剧。
教育剧出现的历史背景。
胡可的《槐树庄》、沈西蒙等人的《霓虹灯下的哨兵》。
《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意义。
二、田汉等作家的历史剧
曹禺等人的《胆剑篇》,“以人带史”的创作思路。
郭沫若的《蔡文姬》,为曹操翻案的创作目的,蔡文姬的形象。
田汉的《关汉卿》。
《关汉卿》的创作缘起。
《关汉卿》的思想艺术成就。
《蔡文姬》与《关汉卿》艺术特点的比较。
三、老舍的话剧
老舍的话剧创作道路。
《龙须沟》的成功。
老舍话剧的突出特点:“写北京,写北京的变化”,靠人物取胜而不是靠情节取胜,卓异的语言特色。
《茶馆》的主要成就。
第十章前期港台文学
一、现代与乡土共存的台湾文学
纪弦的诗歌特色。
余光中的“乡愁”母题,主要艺术特色。
洛夫的“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
白先勇的小说。
怀旧、矛盾、生与死的三大主题。
独特的美学追求和艺术特色。
王文兴的长篇小说《家变》。
陈映真的乡土小说创作。
陈映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黄春明的小说及其写作艺术。
二、在徘徊中走向自立的香港文学
张爱玲香港时期的文学创作。
侣伦的现实批判小说。
梁羽生的新武侠小说。
叶灵凤的散文。
第十一章转型期的文学变革
一、从惯性写作到自觉写作:文学“本体”确立的艰难
转折时代的惯性写作及其具体标志。
由惯性写作到自觉写作的转化。
寻根文学的两种突破。
新潮小说的崛起与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写作。
二、从一元到多元:文化的多元性与意识形态的开放性
改革开放给中国作家带来的三种非凡意义。
三、从中心到边缘:文学回到了其本源的位置
当代文学的日渐边缘化。
文学地位下降的三种意义。
四、从封闭到开放:华文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从文学观念层面看世界华文文学交融局面的形成。
从实践方面看华文文学交融局面的形成。
第十二章写实小说
一、“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
“伤痕小说”的由来与历史。
卢新华小说《伤痕》的意义。
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从维熙的“大墙文学”。
“伤痕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
“反思小说”的内涵。
“反思小说”的反思重点。
鲁彥周的《天云山传奇》。
古华的《芙蓉镇》。
张贤亮的《绿化树》。
谌容的《人到中年》。
二、寻根小说及民俗风情小说
寻根小说兴起的原因。
寻根小说的类型。
儒道文化寻根小说。
神秘文化寻根小说。
原始文化寻根小说。
地域文化寻根小说。
阿城的《棋王》与王安忆的《小鲍庄》。
韩少功的《爸爸爸》与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张承志的《黑骏马》与莫言的《红高粱》。
贾平凹的“商州”
系列与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
所谓“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的苏北市井小说。
邓友梅的北京“民俗学风味”小说。
刘绍棠的运河乡土小说。
三、“改革小说”及军旅小说
改革小说。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
新时期军旅小说的突破。
徐怀中的《西线轶事》。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
朱春雨的《亚细亚瀑布》。
朱苏进的《射天狼》等。
四、“新写实小说”及“新现实主义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兴起及基本特征。
池莉的《烦恼人生》及其他。
方方的《风景》。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官场”系列小说。
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小说。
90年代的社会现实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河北的“三驾马车”何申、谈歌、关仁山。
李佩甫的《学习微笑》。
张平的《抉择》。
刘醒龙的《分享艰难》。
“新现实主义”的市场化行为与价值缺失。
五、历史小说
古代历史小说概说。
姚雪垠的《李自成》。
徐兴业的《金瓯缺》。
凌力的《星星草》。
鲍昌的《庚子风云》等。
革命历史小说概说。
孟伟哉的《昨天的战争》。
魏巍的《东方》。
黎汝清的《皖南事变》。
宗璞的《南渡记》。
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
家族历史小说的兴起。
莫言的《丰乳肥臀》。
陈忠实的《白鹿原》。
李佩甫的《羊的门》等。
第十三章新潮小说
一、“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
“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的兴起。
“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
心理小说派的特点。
王蒙意识流小说的探索。
心态小说派的特点。
刘索拉与徐星等人的探索。
二、“先锋派小说”
“先锋”的概念。
“先锋派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
滥觞期与马原的“元小说”实验。
壮大期与孙甘露、苏童等人的形式主义追求。
发展期与格非、余华等人的小说创作。
三、新历史主义小说
何为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思想方法的终极特点:“到底发生了什么?”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
格非的《敌人》、《青黄》、《风琴》等小说。
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共同性特点。
第十四章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及网络小说
一、女性小说
女性小说的发展历史。
残雪小说以极端的叙事面目对男性话语强加给女性书写行为的颠覆。
陈染小说的私人化写作姿态与精神自恋。
林白对女性隐秘经验的大胆开掘与呈现。
徐小斌对男性世界的有效颠覆。
海男的“死亡、惧父与私奔”。
王安忆对女性在历史夹缝中的特殊命运的开掘。
迟子建的童年视角与童年追忆。
铁凝对女性的不断探索。
二、新生代小说
9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创作现象。
新生代小说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在边缘处叙述”的共性。
韩东与朱文的异类色彩。
邱华栋的都市生活故事。
毕飞宇与鲁羊小说的哲学化与技术化。
“七十年代后”作家的创作。
文坛上的“小鬼当家”现象。
三、网络小说
网络文学的三种样式。
网络小说区别于传统小说的四个方面。
网络文学中的“三驾马车”李寻欢、邢育森和宁财神的创作。
安妮宝贝、尚爱兰、黑可可、王猫猫等女性作家的创作特色。
第十五章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复归与深化
一、艾青与“归来者’诗人
归来者的诗人群体。
归来者的诗歌创作的三个共同特点。
艾青在新时期的新歌唱。
《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公刘对“诗与诚实”的严肃思考。
反思的特点与哲理性的追求。
邵燕祥对社会历史的干预、批判与反思。
流沙河对文革生活的实录。
孙静轩对人类历史命运的思考。
二、年轻的现实主义诗人
共同命运给这一代诗人带来的共同特点。
雷抒雁与《小草在歌唱》。
骆耕野与《不满》。
熊召政与《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
杨牧与《我是青年》。
叶延滨与《干妈》。
傅天琳与《绿色的音符》。
第十六章新诗潮的出现和演变
一、《今天》与朦胧诗
围绕着朦胧诗而展开的论争。
舒婷的诗歌创作成就。
顾城的诗歌特色。
北岛的诗歌个性。
二、“新生代”诗人及其他
新生代诗歌思潮的三个阶段。
新生代诗在艺术上的三种主要倾向。
几个主要的诗歌群体。
海子的诗歌创作。
第十七章散文的多样化探索
一、理性反思散文
巴金与《随想录》。
强烈的自审意识与纯朴天成的审美风格。
“我这一生的收支总帐。
”孙犁的叙事散文、杂文、随笔。
孙犁散文的审美特征。
杨绛的《干校六记》。
平淡隽永与高尚的情操、旷达的胸怀,以及在冷酷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写作特点。
丁玲的《牛棚小品》。
二、乡土风情散文
汪曾祺风情散文的文化意味与主要特点。
贾平凹乡土散文的美文风格与主要特色。
三、学者散文和文化随笔
学者散文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动因。
学者散文在题材上的不同类型。
学者散文的主要代表作家。
张中行的主要散文作品,宁静古朴深沉的品格。
金克木在“散文小品学术化”上的努力。
余秋雨与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对中国传统文明的重温与反思。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
四、新散文
新散文的命名。
新散文对日常生活的热衷与思考。
写作上的“跨文体”性。
张锐锋的散文创作。
庞培的新散文试验。
于坚回到生存的现场、回到常识、回到事物本身的理论与实践。
五、报告文学
徐迟的《哥德巴哈猜想》。
黄宗英的知识分子报告文学。
陈祖芬的知识分子报告文学。
理由报告文学的“小说化”。
钱刚的《唐山大地震》。
麦天枢对农村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
苏晓康的“大”报告文学。
贾鲁生的独特题材。
徐刚的《伐木者醒来》。
宏观综合型报告文学。
第十八章新时期话剧创作
一、写实剧
社会问题剧出现的现实基础与历史背景。
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报春花》。
社会问题剧因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问题”的内容。
革命领袖剧突出的特点和贡献。
《陈毅市长》等话剧创作。
新时期历史剧的新成就。
社会改革剧与社会问题剧的传承关系。
《血,总是热的》作为工业改革剧的成就。
农村改革剧的成就。
《狗儿爷涅槃》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新潮话剧
新潮话剧大量涌现的必然性。
新潮话剧创新追求的几个主要方面。
主要的代表性作品。
第十九章后期港台文学
一、近20年台湾文学潮流
政治文学的兴起。
“牢狱小说”。
“二·二八小说”。
“环保文学”。
“时政小说”。
都市文学的发展及其原因。
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两大脉络。
台湾文学的“边缘战斗”。
“边缘”写作中的老兵文学、眷村文学、原住民文学、同性恋文学。
新人文主义文学倾向。
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及台湾文坛的因应。
二、香港文学的多元化格局
香港文学在走向自觉中的价值确立。
香港文学的多元构成。
香港文学与内地文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