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用装备发展(地雷篇)

合集下载

《地雷战》观后感(15篇)

《地雷战》观后感(15篇)

《地雷战》观后感(15篇)《地雷战》观后感1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不是终点,只有勇气是永恒的。

听到这句名言,每个人都必须在第一时间想到战争!今天下午的班会课看了一部关于战争的老电影,那是《地雷战》。

老师说《地雷战》是一部由打败日本侵略者的美国中国人制作的纪录片。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制造地雷是为了打倒魔鬼,但是我们的军队因为缺乏物资而找不到这么多地雷。

黄村是最大的鬼子聚集地,黄村旁边有赵家庄,是我们八路军的聚集地。

由于缺乏材料,没有办法制造铜矿,我们军队的矿主用石头和煤制造了许多矿山。

因此,让敌人的扫荡失败,因为我们已经获得了更多的武器,因为他们的失败。

我们在上次战争中的胜利!在他们那个时代,那里的许多孩子吃不下肚子,睡不着觉,而且经常因为战争和物质匮乏而挨饿。

但是当时我们的八路军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想办法打倒敌人,为我们的中国创造更好的条件。

也是因为八路军抗日的坚强和顽强,我们创造了我们现在拥有的美丽中国,他们默默地牺牲了。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想我们一定要像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一样,坚强地做事。

我仍然记得有一次,因为我的脚在跳舞时受伤了,因为这个小东西,我有了放弃跳舞的想法。

现在想想,我真的不应该!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想我们必须坚强和坚定,才能拥有明天的荣耀!《地雷战》观后感2班主任陆老师曾给我们看过一部电影,由于时间等问题,我们没有完全看完,在暑假期间,我下载了这部电影――《地雷战》,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这篇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抗战时期,日军扫荡到一个村庄,村民与抗日游击队一起,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各种地雷,如踏雷、伴雷、子母雷、头发丝雷等。

有了这些,每次敌人一触碰,“轰”的一声,他们纷纷被炸死炸伤,看得我们连连叫好。

不过,日军也想出了法子,他们先是用“探雷器”去探雷,然后把雷排出来。

但民兵们也有办法对付他们。

他们发明了“蝎子雷”。

这种雷,当鬼子去排雷时,就会有一个小小的铁夹子蹦起来引爆地雷,将他们炸飞,最终歼灭了这支队伍。

2023年我国军用工程机械的现状与发展

2023年我国军用工程机械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军用工程机械的现状与发展代战斗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斗。

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各种新式武器和技术兵器大量投放战场,使得战斗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空前提高,战斗对工程保障的依靠性进一步增加。

军用工程机械作为军队装备的用以随行工程保障任务的机械,是战时保障中国军队机动、反机动和生存的主要工程装备,是中国军队工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进展水平的凹凸将直接制约着中国军队工程装备的水平和工程保障的力量,在现代战斗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中国国内军用工程机械的现状中国军用工程机械的讨论从建国初期就开头了,但真正形成装备是在20世纪70年月。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进展,中国军队军用工程机械的研制和开发也走上了快速进展的轨道,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野战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和保障机械三大门类为主的几十种工程机械装备,品种、规格基本齐全,有些工程机械甚至超过了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野战工程机械野战工程机械是伴随部队执行野战工程保障任务的军用工程机械。

主要有装甲工程车、多用工程车、开路机、挖壕机和挖坑机等,用于战时在敌火力下构筑和抢修道路、构筑各种野战工事和在敌障碍物中开拓道路。

目前中国军队这方面的典型装备主要有:GCZ—110履带式多用工程车,以79式坦克为底盘,具有推土、起重、救援和平整等功能。

整机重38t,最高行驶速度45km/h,最大涉水深度1.4m,续驶里程400km,具有单机“三防”力量和肯定的装甲防护力量,通讯及夜视力量与79式坦克相同。

轮式挖坑、挖壕机,于1994年开发研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与乌克兰Π3M-2型轮胎式挖壕、挖坑机基本相同;整机重16t,最高行驶速度45km/h,最大爬坡力量36.4%,挖壕断面尺寸:口宽0.9m,底宽0.65m,深1.2m,多次开挖时,宽度达3.5m,深度达3.0m,采纳ZL40装载机变型底盘;82式开路机,为81式开路机的改进型,整机重20.5t,最高行驶速度47.4km/h,涉水深1m,最大爬坡力量33%,发动机功率3162kW,具备“三防”、轻型装甲防护和防卫力量。

排雷利器:中国便携式探雷器大观(上)

排雷利器:中国便携式探雷器大观(上)

排雷利器:中国便携式探雷器大观(上)作者:孟德广杨建辉张冬升来源:《轻兵器》 2012年第9期孟德广杨建辉张冬升探雷器是随着地雷的产生而出现的,并因地雷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改进完善,目前已形成便携式、车载式及机载式等系列品种。

本文展示我国的各种便携式探雷器——探雷器发展概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避免交战国士兵遭地雷杀伤,出现了专门的探雷器——探雷针。

但由于探雷针的探测速度慢,不能适应作战的要求,1934年,苏联军事工程师库德莫夫率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持式电子探雷器。

1940年以后,其他国家开始借鉴该探雷器的原理,研制出各种探雷器并大量装备部队,使探雷器正式步入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为提高地雷的防探性能,大量采用塑料雷壳和非金属构件制造地雷,使地雷中的金属含量明显减少。

为应付这些地雷,世界各国逐步拓宽手持式探雷器的研究领域,探索新的探雷方法和技术途径。

美国率先开始非金属地雷探测器的研究并取得了成功。

随后,英国等其他国家也研制并装备了非金属探雷器。

迄今为止,手持式探雷器材的种类不断增多,性能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

中国探雷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仿制与自行研制两个阶段。

1950年代主要是仿制苏军的器材,1960年开始逐步走上自行研制的道路。

截至1990年代,我军大量装备了便携式金属探雷器、非金属探雷器及复合探雷器。

其中,金属探雷器主要型号有:GTL110型/65式、GTL111型/85式、GTL112型/120型、GTL113型/403型、GTL113A型、GTL114型/85-S超小型、GTL115型/小型侦察型、GTL116型/棒状磁性金属探雷器等;非金属探雷器主要型号有:GTL120型/80式、GTL121型/82式、GTL121A型/82G式非金属探雷器;复合探雷器主要型号有:90型、GTL130型复合探雷器等。

金属探雷器金属探雷器主要用于探测金属壳或带有金属零部件的各种防坦克地雷和防步兵地雷。

护身铠甲: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

护身铠甲: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

护身铠甲: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作者:杨建辉来源:《轻兵器》 2014年第7期杨建辉截至目前,世界各地仍存在许多因战争而遗留下来的雷区。

例如我国的中越边境虽然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扫雷行动,但仍有雷区存在。

这些雷区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排除埋藏的地雷成为我军扫雷部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军扫雷部队官兵在进行排雷作业时,面临地雷随时爆炸的威胁。

保护排雷官兵的生命安全,同样是一项重大课题。

第三军医大学研制的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拥有优良的防护性能,其作为后勤卫生装备首次列入全军作战装备序列,并被联合国列为扫雷维和行动指定装备,在26个国家的扫雷维和部队中广泛使用——值得点赞的防护性能1 9 9 7年,第三军医大学立项研制扫雷防护装备。

经过两年多的数十次试验、改进,包括头盔、防护服、防雷靴的“新型扫雷防护装具”研制成功,并于2000年1月通过鉴定,命名为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

该装具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军“九五”重大科技贡献奖,作为后勤卫生装备首次列入全军作战装备序列,并被联合国列为扫雷维和行动指定装备,在26个国家的扫雷维和部队中广泛使用。

我军扫雷部队装备该装具,多次奔赴云南、广西中越边境,百余次往返雷区。

在一次扫雷行动中,我军排雷战士侯伟杰右脚踩响了1枚防步兵地雷,强烈的爆震冲击波将他掀起1尺多高。

由于其脚穿防雷靴,触雷后的侯伟杰只是感到右脚有些麻木,大脚趾内侧有轻微撕裂,别无他伤。

由此,侯伟杰成为世界上因穿防雷靴触雷而安全无恙的第一人。

尺码规格多样防雷效果好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由头盔、防护服、防雷靴组成,总体质量较轻,仅为14kg,其中,头盔2kg、上衣2.5kg、裤子3.5kg、防雷靴6kg。

头盔、防护服可有效防护距爆心35m处,装药量为650gTNT当量(相当于我国66式防步兵定向地雷的威力)以下级别的地雷破片对人体的损伤。

防雷靴可有效防护装药量为210gTNT当量(相当于我国58式防步兵塑壳地雷的威力)以下级别的由塑料制成外壳的防步兵地雷,当地雷埋置于中等土壤中,人员直接踏发时,不发生下肢的截肢性损伤。

反坦克地雷(下)

反坦克地雷(下)

反坦克地雷(下)西方军事家们认为无论是现代化的城市,还是乡村,多是公路密布,而且多是水泥和柏油路面在过样的地区作战,再布设炸履带和炸底甲地雷有许多不便而使用炸侧甲地雷则有独特的教果,因此,姜,英,法,意,德,奥地利等国家都在加紧研制新一代炸侧甲地雷侧如英国研制的"劳"式炸侧甲地雷,它是"劳"8O肩射火箭筒为基础.在前视管内装一个传感系统,火箭发射管与前视管紧靠在一起,装在一个三角架上.弹径94nm.采用空装药,生弹重4可用人工布I殳在路旁隐蔽处,当传感器探删到坦克目标时,控制系统自动抛出地雷攻击目标.在300m距离以内,命中目标率为98%~1oo%,可芽透650ni[]l厚均质钢装甲.这种地雷常部署在因后勤,战术等原因不能使用常规反坦克兵器的地区,也适合在城市巷战中使用,设置在建筑物内.据称这种地雷能摧毁目前各国装备的所有坦克.再如德国在20世纪9O年代研制和装备的PAR_M型炸侧甲地雷.它是由带尾翼的战斗部,发射系统,激光传感器,电源等部分组成,形如炮弹,直径128ITtt~,内装高能炸药15,雷体安装在可自动水平旋转360度的三角架上,仰角可达90度,俯角可达4j度,可以自动探测,发现和瞄准100m内的坦克目标由人工布设在路旁等隐蔽处,当传感器探测和瞄准到目标后.可自动发射攻击,在40en距离内能击穿60【,mn1厚均质铜装甲自称是2ll世纪90年代性能最先进的炸侧甲地雷上面介绍的地雷尽管各有特色,用场补,但却都是"守株待兔"式的,设置在那里就死守在那里,坐等坦克进上门来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统届于被动式地雷.目前,为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一些国家研制出r主动攻击式的"自寻的"地雷. 同时迁将微电广,遥感,微机处理等拄术应用副地雷Ll使地雷臣上人工智能化的"眼睛',耳朵"和头脑.使反坦克地雷如虎添翼.具有了主动,勇敢追击坦克的能力=将这种地雷预先设置在隐蔽处它便利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专心致志地注视着上下左右的空间和地面的动静,~旦接受到坦克目标发出的电磁波,红外辐射,震动声响等信息,地霄便自动腾空而起,盘旋于空中,嫡税大地,发现目标后便穷追不舍,并且能专找坦克的顶甲,底甲等防护薄弱部位进行攻击.…个自寻的"地雷可封锁数万平方米的区域,相当于数百甚至上千枚普通地雷,并戚_勾主动攻击式兵器例如法国在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并装备的MAZAC型自寻的声控增程反坦克地雷,由声渡控测嚣,基座,发射筒,雷体等组成,每个基座上装有两个可作360度圆周旋转的发射筒,并f自动调整姿态,筒内装雷金属世界o2001年6期体,其有效作用半径为200m,可』, 工布设在较隐蔽处当坦克目标进^地雷的作用范围时,地雷上的声一震动传感器发出信号,数据娃理系统便自动寻找目标,测定方位和跟踪目标,在目标被锁定后,雷体便从发射筒自动发射出去,并以5O m/s的飞行速度和20转/分的旋转速度自寻目标,在目标进A到雷体上的红外探测器作用的最佳范围时,雷体立即引爆,产生大量飞散弹片,攻击坦克顶甲,杀伤车内乘员, 毁坏内部设备,使坦克彻底瘫痪.据报导.在一次实弹试验中,发射13 枚这种地雷,100%成功,每枚地雷的毁伤面积达数万平方米,其故能相当于数百枚普遘地雷,而每枚地雷的造价位为普通地雷的3倍当这种"自寻的"地雷盘旋在空中时, 若坦克目标从有效作用范围走开, 地雷便会落地处于警戒状态,等待目标再次出现,成为一个炸底甲地雷.西方军事家们称这种地雷是2】世纪地雷地雷的本质决定了它在炸毁目标的同时也将自己毁灭,是一十自愿的敢死队队员角色.因此,军事家们便想到了把具有智勇双全的机器』,应用到地雷上,让其去自愿充当敢死队队员,例如美国正在研制的突击队员"地霄,就是智能化的机器』,地雷.该地雷全重45,用一小型无人驾驶的4轮电动车作运载工具系统,采用10~15km长的光导纤维进行遥控.该地雷可自行驶入隐蔽地区待机,在那里它依靠自身功能齐全的"自寻的"控制装置, 监视着对方坦克的动静.一旦发现坦克集群,便如猛虎下山,奋力冲击,当临近目标1000r/l以内时,便自动点蚺!l火箭发动机,使地雷以110km/h的攻击速度,将坦克彻底摧毁.同时机器人还可以在百分之一秒的时间准确地确定哪颗地雷应该起爆,哪颗地雷不应该起爆;还可以指挥地雷跳到敌人的背后封锁坦克的退路,并睁大"眼睛"极力搜寻坦克,当坦克走进100m半径以内时,地雷便跳起主动攻击,在敌人退路上击毁坦克.例如德国正在研制的随机"地雷,便可以在战场上自动游戈长达3昼夜,自寻目标攻击坦克,若3天后寻不到目标.将自行炸毁.所以军事家们预言.21世纪初的l040年代内,在战场上将广泛使用机器人地雷随着各种新型反坦克地雷在战场上的实用.而现代化的布雷技术与工具也已发展到运用飞机,火炮, 火箭,专用发射工具等多种手段,具有针对性和突然性,可以在交战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在任何需要的时机向任何需要的地域,大面积,大纵深,高密度,多道带的快速布雷,而且安全,准确,可靠,同时不受气候, 地形和战场条件的限制.在进攻作战中,可以在敌坦克威胁方向上布设雷场,以掩护进攻部队的侧翼和接合部的安全;在防御作战中,可以在敌坦克主要进攻方向上布设雷场,以迟滞敌坦克的进攻与展开;无论在进攻或防御作战中,均可以在敌后纵深处布设雷场,以威胁其交通运输,后勤补给线和退路的安全.使用现代化的布雷工具,可以使敌人坦克无时无刻不在为可能路入(上接第4页)近年,美国对低成本钛合金的研究力度加大,并开发了一些军用低成本钍合金,如Timer以Fe—Mo代替Al—Mo中间合金研制而成的Timetal62S.RM[放宽氧含量控制水平,制成富氧的Ti一6A1—4V一0.250,它们的机械性能和抗弹能力等指标墨墨丛堡从天而降的雷海之中而提心吊胆. 例如.德国的一个8门制J^箭炮连. 在20秒种的齐射中,可布设2300 mx300m的反坦克地雷场;俄罗斯的一个6门制的5M——27多管火箭炮连,一次齐射就可以在30kin的距离上布设下2208枚反坦克地雷.因而使反坦克地雷在现代化战争中更加成为一种快速,机动且有效地反坦克兵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专家们一定会研制出威力更加巨大,形式更加新颖的反坦克地雷,使反坦克地雷更加适应广泛使用先进技术制造出的新型坦克的高技术战争的要求.总之,在未来的岁月里.坦克与反坦克地雷之间仍将互相依存,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共同走向新的战场.作者单位: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等于或超过Ti一6A1—4V的相应值,但成本却较低.在未来的战车和火炮系统中,美国陆军将用低成本钛合金取代轧制均质装甲钢和铝合金制造装甲和零部件. 低成本钍合金在海军和空军装备中也将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因海水腐蚀,海军舰船上每年大约需要更换97 km热交换器用的铜镍合金管,用钛合金制造该管,可延长使用寿命,大量节省维修和维护费用.美国空军也对低成本钍合金具有极大兴趣.钛的优异特性使之在军工上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尽管复合材料的应用有扩大趋势,但在某些部件上,钛仍是目前性价比较优的材料.军工用材,在以前"斤斤计较"的同时,现在也开始"元元计较",低成本钛合金和低成本加工方法的研究开发是太势所趋.随着美国对军机,坦克的更新和改进以及对钛合金研究的深入,钛的应用量将会进一步增长. (责任编辑高杰)金氍世界●-2001年6期。

中国古代地雷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地雷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地雷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古代,科技的火花总是在不经意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项看似古老却又充满智慧的发明——地雷。

或许你会认为,地雷是近现代战争的产物,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我国宋朝,就已经出现了类似地雷的雏形,而到了明朝,地雷技术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军事科技的一大亮点。

时间追溯到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

那一年,金军气势汹汹地攻打陕州,宋军却并未因此慌乱。

他们巧妙地利用了一项新式武器——火药炮,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铁壳地雷。

这些地雷被埋设在地面之下,当金军士兵踏入雷区时,火药炮瞬间爆炸,给金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宋军也因此取得了胜利。

这一战,不仅让宋军士气大振,也让地雷这种新型武器开始崭露头角。

然而,真正的地雷,其精髓在于机械发火装置。

这一技术,在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世纪,终于在我国得到了实现。

据明永乐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413年,焦玉所著的《火龙经》记载,当时的炸炮已经具备了相当完善的机械发火装置。

这种炸炮由生铁铸造而成,内部中空,填充火药并夯实。

在炮口处插入小竹筒,竹筒内穿有火线,火线外再用长线连接火槽。

当敌人踏上预设的机索时,火线被拉动,引发火药爆炸,炸炮随之震起,铁块四溅,火焰冲天。

这种炸炮,不仅是最早的压发地雷,还与今天的“连环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它能够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给予致命一击。

而“地雷”一词,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被广泛使用的。

到了明朝神宗万历八年,也就是公元1580年,地雷技术又迎来了一次重大的革新。

这一年,名将戚继光驻守蓟州时,发明了一种“钢轮发火”的地雷。

这种地雷的原理非常巧妙:当敌人踏动机索时,钢轮开始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产生火花,从而引爆地雷。

这一发明大大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地雷在战场上的威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明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多种地雷的详细记载。

这些地雷形态各异,功能多样,有的用于防御要塞,有的用于攻击敌军,还有的用于制造混乱和恐慌。

排雷利器:中国便携式探雷器大观(下)

排雷利器:中国便携式探雷器大观(下)

排雷利器:中国便携式探雷器大观(下)作者:孟德广,等来源:《轻兵器》 2012年第10期孟德广杨建辉张冬升本文上篇展示了我国研制并装备的各种金属探雷器,下篇将继续呈现各种非金属探雷器、复合探雷器——非金属探雷器金属探雷器主要是利用探头发出的交变磁场,使地雷中的金属件产生涡电流,从而发现地雷的位置。

但有的地雷中含有较少金属件,金属探雷器对此类地雷的探雷能力较弱,容易造成漏探,加之金属探雷器对土壤中的弹片、弹壳等金属件会产生虚警,从而影响探雷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于1980年代研制出各种非金属探雷器并大量装备部队。

非金属探雷器与金属探雷器的探头结构及探测原理有所不同。

金属探雷器的探头结构为电感线圈或磁性探棒,探头发出的是高频电磁波,其探测场与目标材料的电导率和磁导率值有关;而非金属探雷器的探头结构为天线阵,探头发出的是超高频微波,其探测场与目标材料的介电常数有关。

每一种物质都有其相应的介电常数(称ε值),土壤的介电常数为4~40(视含水率而定),TNT炸药和塑料等物质的介电常数在2.2~4之间。

金属是导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介质,其介电常数远远大于土壤。

介电常数不同,对微波的折射及反射也不同。

从局部土壤看,其介电常数是均匀的,如果在土壤中埋入异物(例如地雷),那么这个异物和周围土壤的介电常数就会突变。

这种突变会通过对微波的折射和反射的变化反映出来,从而可以判断出土壤中有异物(或地雷)。

下面介绍几款有代表性的国产非金属探雷器。

GTL120型/80式非金属探雷器GTL120型探雷器又称80式非金属探雷器,于1984年设计定型,并于同年装备部队。

其不仅可探测金属壳或带有金属零部件的各种反坦克地雷及防步兵地雷,还可探测质量大于1.2kg的集团装药(注:长度不大于宽度或高度5倍的装药称为集团装药)。

该探雷器由探头、探杆、控制盒、耳机、握柄、肘托、附件及工具(含探针)等组成,总质量3.6kg。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技术与军事装备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技术与军事装备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技术与军事装备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也是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中,中国以积极的姿态抵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不断改进战时技术和军事装备,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

一、通信技术在抗日战争中,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军队依靠通信技术建立了顺畅的指挥系统,使指挥员能够及时获取情报并作出相应的部署。

而且,中国军队还通过秘密通信和密码保护等手段来保护通信内容的安全。

这些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更好地应对日本侵略者的战术。

二、火炮技术在抗日战争中,火炮技术的革新成为中国军队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军队通过加强火炮的研发和生产,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和射程。

同时,中国军队还在火炮的装备上进行了改进,使其更适应战争需要。

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火炮的作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威慑力。

三、坦克技术抗日战争是中国军队首次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争。

在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坦克装备不足的困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军队开始大量引进和生产坦克。

坦克的出现使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拥有了强大的机动力和火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步兵和装甲车辆。

坦克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提高了中国军队对日军的打击能力。

四、飞机技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充分利用飞机技术进行空中作战。

中国飞行员英勇地参与了许多空战,为抵抗日军的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自行研制的飞机逐渐增多,并与苏联、美国等国家合作进行飞机的引进和生产。

中国军队通过飞机的运用,能够对日本侵略者实施精确的空中打击,有效地控制了战场的局势。

五、地雷技术地雷技术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军队充分利用地雷对战场进行布雷,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设置了致命的障碍。

通过埋设地雷,中国军队有效地限制了日军的行动范围,使日军阵线处于动态的压力之下。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装备与武器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装备与武器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装备与武器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艰难而伟大的岁月,这场战争持续了长达八年的时间,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要想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武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装备与武器的发展与运用。

1. 抗日战争前期装备的薄弱抗日战争开始之初,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武器极为薄弱。

由于长期的战乱与经济落后,中国军队缺乏现代化的装备和武器。

大多数士兵只能依靠简陋的步枪、手枪和刀具进行战斗。

与此同时,中国的军工工业也远远滞后于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无法自产高质量的武器和装备,不得不依赖外国的援助。

2. 中日战争爆发后装备的改善随着战争的爆发,中国军队开始积极寻求装备和武器的改善。

中国政府从苏联等国引进了一批现代化武器,如T-26坦克、I-16战斗机和M1930“帕金斯”重机枪,这些武器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一定提升。

此外,中国还采取了军工扩建和技术创新等举措,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军事工业水平,开始自主生产一些军用装备和武器。

3. 游击战争中的灵活运用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灵活运用各种装备与武器,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游击战。

游击战是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所采取的一种战术,这种战术要求士兵具备灵活机动、熟悉地形与敌情的能力。

中国军队在游击战中广泛运用了地雷、爆破器械、短程火箭筒等轻型武器,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同时,中国军队还发展出了一种敢死队的战术,武装平民参与战斗,加大了对日军的攻击力度。

4. 合作抗战中的武器支援在中国军队努力改善装备和武器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支援。

在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向中国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装备,其中包括坦克、飞机和火炮等重型武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美国、英国等国家也纷纷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军队的装备和武器水平。

这些援助为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扭转了局势,奠定了战争的胜利基础。

2024年参观地雷战心得(2篇)

2024年参观地雷战心得(2篇)

2024年参观地雷战心得参观海阳地雷战有感为庆祝建党____周年,街道____青年干部及支部书记参观了海阳地雷战博物馆,亲身体验六十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地雷战,感悟党对人民和国家的爱。

历史是有温度的,只要靠近,便会被温暖。

在地雷战纪念馆了,听馆长一一讲述展览品背后的故事。

我们了解了地雷战英雄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等人的感人事迹,他们如何同鬼子做着最顽强的抗争。

目前只有孙玉敏老人还健在。

我们看到了以前打仗使用过的地雷模型,改变了我们对地雷的肤浅的认识。

地雷不仅只有圆的,还有方的,形态各异。

但不管形状怎么变化,用来打鬼子是绝不含糊的。

还有很多老辈用过的东西,也让我们见识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走过一遍展览馆,让我们的见识增加了许多,又深深地被震撼了,一位位英勇的____员带领广大群众奋力战斗,展现着____人无私奉献、____、勇往直前、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在一楼大厅,面向鲜艳的党旗,党员们站好队形,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言。

这里是历史的现场,它凝聚的气场如此强大,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种豪迈感终生难忘。

中国____,一个沉甸甸的名字。

自____年光荣诞生以来,经历了____思潮的洗练,____的绞杀,帝国主义的打击,血迹斑斑;然而血迹并未使红色的旌旗倒下,反而使之越发鲜红欲滴。

中国____以星星之火燎燃了广阔草原,以小米加步____驱逐了红太阳的铁犁,以农村的群众推翻了城市的纸老虎。

因为有了中国____,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____领导全国各民族将奏响新世纪的凯歌,响彻云霄,永不泯灭。

因为有了中国____,中国人民腾飞起来了。

历史愈久远,传承愈重要。

每一次对红色历史的“追寻”,绝不只是简单地回味,而是应成为传承与发扬的起点。

我们人生的“追寻”之旅才刚刚起步,这次参观活动只是一个隆重而简短的开场白,让历史的记忆成为我们脑海中真实感动的一部分,在崇敬与相信中勇敢地前行。

这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想,早已深深镌刻于我们心中,我们深知青年责任,并愿意站出来,承担属于自己的这份责任,为____为东厅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我们党对青年的期待,也不辜负历史的期待。

难以逾越的屏障——中国车载火箭布雷系统(上)

难以逾越的屏障——中国车载火箭布雷系统(上)

难以逾越的屏障——中国车载火箭布雷系统(上)作者:孟德广,等来源:《轻兵器》 2011年第12期□孟德广杨建辉谢鹏本刊2011年第4(上)、4(下)期盘点了我国研制并装备部队的各型车载火箭扫雷系统。

那么,相对于扫雷系统,我国研发并装备部队的车载火箭布雷系统又如何呢?请看——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工程装备器材汇报表演上的场景——几辆装有“铁笼”的卡车快速开到指定位置。

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铁笼”中的火箭弹吐着长长的火舌,连珠炮似地呼啸着飞向既定目标,并在预定空域绽开了一朵朵白花,一个个防坦克地雷在白色降落伞的控制下徐徐降落,迅速形成一个大范围的防坦克雷场。

这些装有“铁笼”的卡车就是我军装备的79式火箭布雷车。

随着新型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以及地面部队机动能力的不断增强,人工布雷已难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于是利用火箭技术进行大面积、快速布设地雷,成为现代战争中设置地雷障碍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这种手段,可对重兵集结地、港口、机场及其他重要军事目标周围实施封锁性布雷。

远距离火箭布雷所使用的布雷弹体积、质量较大,为了提高其快速机动性,通常以车辆为载体。

我军从1970年代开始装备车载火箭布雷系统,74式火箭布雷车及火箭布雷弹即是我国第一代车载火箭布雷系统,是由苏联BM-13型火箭炮改制而成的,其诞生填补了我军装备序列的空白。

继该系统之后,我国又研制定型了79式、84式等两型火箭布雷车及火箭布雷弹。

这些车载火箭布雷系统一代比一代性能有所提高,布雷距离逐渐增大,布雷数量、种类逐渐增多,快速机动性能越来越好。

74式/GBL110型车载火箭布雷系统1970年,广州军区工程兵部首先提出研制车载火箭布雷系统方案,并于1973年4月研制出车载火箭布雷系统雏型。

1974年初,完成了车载火箭布雷系统的修改设计方案,同年10月正式定型,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系统中的车辆被命名为“1974年式火箭布雷车(GBL110型)”,简称“74式火箭布雷车”;系统中的布雷弹被命名为“1974年式火箭布雷弹(GBL210型)”,简称“74式火箭布雷弹”。

轨迹:1980年代后地雷与水雷(上)

轨迹:1980年代后地雷与水雷(上)

轨迹:1980年代后地雷与水雷(上)作者:孟德广等来源:《轻兵器》 2011年第14期地雷/水雷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曾经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就武器技术而言,其也在经历着发展与性能提升。

但这种武器的特性使其战后会长期危胁人民的生命安全。

因此近些年来,世界禁番呼声渐高,我国也支持对杀伤性地雷实行适当、合理的限制。

本文介绍从1 980年代到1 990年代后期,我国研制的新型防步兵、反坦克地雷及水雷,这类武器的装备有限,展示它们,是在记录它们自身所走过的轨迹——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制式地雷由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制生产,不论是防步兵地雷还是反坦克地雷以及水雷,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1970年代末,我军装备使用较多的防步兵地雷有58式、59式、66式、69式、72式等,主要通过爆炸后产生的破片及冲击波杀伤人员;反坦克地雷主要有59式、69式、72式、81式、85式等,主要用于炸断坦克履带、损坏其负重轮。

进入198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雷武器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到1990年代后期我国研制生产了多种新型防步兵、反坦克地雷及水雷。

防步兵地雷1980年代以来,我国研制生产了多种型号的防步兵地雷,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爆破型防步兵地雷;另一类是破片型防步兵地雷。

爆破型防步兵地雷主要以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为杀伤元素,其主要采用塑料雷壳,如GLD112型(人工布设)、GLD115型(抛撒布雷系统布设)防步兵地雷。

破片型防步兵地雷主要以炸药爆炸后雷体产生的破片为杀伤元素,其主要采用金属雷壳,有地面爆炸式、腾空爆炸式和定向爆炸式等3种作用方式。

如GLD125型(抛撒布雷系统布设)防步兵地雷为地面爆炸式,GLD132型防步兵跳雷为腾空爆炸式,GLD151型防步兵定向雷为定向爆炸式。

GLD112型防步兵地雷这是我国于1992年列为装备的一种以冲击波杀伤人员肢体的塑料壳防步兵地雷,主要以人工方式布设防步兵地雷场。

关于地雷战的读后感(通用4篇)

关于地雷战的读后感(通用4篇)

关于地雷战的读后感(通用4篇)这个假期,我观看了影片《地雷战》。

看完电影,我对地雷战这种奇特的作战形式以及创造这种奇特作战形式的民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在互联网上找了同名文章《地雷战》,饶有兴趣地读了好几遍。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海阳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武器。

由于当时民兵的武器装备极差,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枪支,容易制造的地雷自然就成了民兵打击日军的主要武器。

海阳地雷战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我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读完《地雷战》,我深深觉得我们的民兵太聪明了。

他们最初制造了“踏雷”、“绊雷”。

狡猾的敌人吃过几次苦头后,想出了一些对付地雷的办法。

为了防止敌人排雷,民兵又研究出“子母连环雷”、“丁子雷”、“碎石雷”、“梅花雷”等几十种雷,使敌人防不胜防,屡遭雷轰。

日军不走陆路改走水路,民兵就发明了水雷;日军不走雷区,民兵就把他们引到雷区里去;日军抓百姓开路,民兵就发明拉雷,等到日军走时,再拉响雷……日军运粮走陆路和水路都不行,只得空投,但是飞机飞得太低要挨打,太高投不准,结果投了3次只投进他们的盘据地1包罐头,其余的都成了我们民兵的慰劳品。

民兵们也特别勇敢。

当日军没进雷区时,民兵敢于暴露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把日军引入雷区。

有一个叫孙玉敏的姑娘,虽然只有十五六岁,却是一名杀敌虎将。

她曾大胆越过层层关卡,到五六里路以外的村庄去送情报,甚至只身深入虎穴,瓦解了当汉奸的舅父张贤斌。

读了《地雷战》,我对创造地雷战的民兵们深感敬佩。

他们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和广大中国军民一起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我会永远记住他们,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今天,我们全体同学观看了一场非常有趣的电影,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地雷战》。

反映的是在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赵家庄人民,在民兵队长赵虎的带领下,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难以逾越的屏障——中国车载火箭布雷系统(下)

难以逾越的屏障——中国车载火箭布雷系统(下)

难以逾越的屏障——中国车载火箭布雷系统(下)作者:孟德广,等来源:《轻兵器》 2011年第13期孟德广杨建辉谢鹏84式/GBL112型车载火箭布雷系统84式车载火箭布雷系统由火箭布雷弹(GBL212型)、火箭发射装置、底盘车(GBL112型,组成。

车上装有24根定向管(装布雷弹24发),定向管口径为122mm,长度为3 000mm。

84式火箭布雷弹内可装填84式非触发型或84式触发型防坦克地雷8枚;也可装填压发型防步兵地雷母雷8枚,每个母雷内含16个子雷。

最大布雷距离为6 500m,最小布雷距离为3 500m,整车齐射布雷面积为650m×650m。

84式/GBL212型火箭布雷弹该火箭布雷弹的弹径122mmm,弹长2 863mmm,翼展247mmm,全弹质量63.26kg,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稳定装置组成。

战斗部由弹帽、弹筒、地雷、推出机构等组成。

火箭发动机由燃烧室、火箭发射药、挡药板、点火具等组成,其中燃烧室内装双钴一2火箭发射药9.7kg。

当火箭布雷弹的点火线路接通后,延期引信的电点火头发火,药盘开始燃烧,引信开始计时。

同时火箭发动机的电点火头发火,点火药被点燃,引燃发射药,产生高温高压燃气,经喷管喷出后,推动火箭布雷弹向前飞行。

飞行过程中,火箭发动机的燃气压力解除延期引信保险。

当火箭布雷弹飞行到预设雷场上空时,延期引信计时完毕,点燃抛射药,产生的燃气压力通过推板作用在地雷上,从而弹帽与弹筒间的连接螺纹被切断,地雷被推出弹筒,降落至地面后构成地雷场。

火箭发射装置该发射装置由定向器、摇架、高低机、平衡机、方向回转机、传动装置、气动固定装置、瞄准装置、发火装置组成。

定向器由3排共24根定向管组成,用于装填火箭布雷弹并赋予其射向。

传动装置用于向高低机和方向机传送动力,以调整定向管的高低和方向。

瞄准装置用于装定发射诸元。

气动固定装置以底盘车的压缩空气为动力,通过气动系统控制行军固定器等装置的动作,以保证布雷车的行军安全和发射稳定。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图)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图)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正在布设M18A1地雷的美军士兵。

地雷凸起的一面朝向目标可能出现的方向,为便于识别,此面带有突起的文字:“此面向敌”。

喜欢军事动作题材电影的读者恐怕对1996年香港拍摄的动作片《飞虎》不会陌生,影片中叛逃的海豹部队为逃脱飞虎队追击,在必经之路上埋设了地雷,造成多名飞虎队员伤亡,这种地雷就是M18A1。

这种武器在美军中经常被称为“Claymore”,原意是指苏格兰阔剑——冷兵器时代苏格兰人曾经使用的一种带护手的双刃重剑,大概美军士兵期望这种武器能象苏格兰阔剑一样横扫一切敌人。

源起与发展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纳粹德国的武器专家休伯特·沙尔丁(Hubert Schardin)和匈牙利人米斯奈(Misznay)几乎同时发现,在一块带弧度的钢板后引爆炸药,炸药在起爆时大部分冲击力垂直作用于钢板上,爆炸过程中钢板凹面就会形成一个高速侵彻体,其破坏能力非常惊人。

当时人们将这个发现命名为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Misznay-Schardin effect)。

休伯特·沙尔丁利用该原理设计了一种定向地雷,不过还没等他的设计投入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伴随着纳粹德国的迅速崩溃,这项技术最终流入当时的同盟国手中,但战后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得该技术暂时被束之高阁。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用这句话来形容休伯特·沙尔丁的设计也很贴切,因为数年后爆发了举世瞩目的朝鲜战争,使得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很快在战场上得到了应用。

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

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联合打击下丢城失地,节节败退,特别是志愿军的夜袭战和穿插包围,让美国士兵们惶惶不可终日,担心神出鬼没的志愿军战士会突然杀到他们的阵地上。

为了固守阵地、挽回失败局面,“联合国军”阵营迫切希望能得到一种可由单兵携带并使用的有效武器,重量轻、结构简单的反步兵地雷因此成了各国武器设计师眼中的香饽饽,但传统地雷不能很好满足需要,于是有人想到了休伯特·沙尔丁设计的地雷,加拿大人手脚比较快,没多久就设计生产出一种名为“phoenix”的地雷,这种地雷成功地应用了“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结构也颇为简单,通过引爆装在钢板后的炸药,使其破碎产生破片,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

一路走来:中国军用电起爆器(上)

一路走来:中国军用电起爆器(上)

一路走来:中国军用电起爆器(上)作者:杨建辉,等来源:《轻兵器》 2012年第14期电起爆器是一种产生电能,使电雷管发生爆炸,进而使装药爆炸的装置。

其可使人员隐蔽在安全地点起爆较远距离上的单块或多块预设装药。

由于电起爆器具有起爆准确率高、体积小、质量轻,便于在野战条件下使用等优点,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从1960年代起,陆续研制生产出各种型式的电起爆器并大量列装部队,让我们一睹这些军用起爆器材——1960年代初期,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受到来自美、蒋及前苏联的多重威胁,需要构筑大量边防、海防防御工程,实施长时间的国防施工。

为了提高工程进度,需要采用爆破法来完成,但在当时,我军绝大多数部队的爆破作业仍处于手工点火阶段。

采用手工点火方式,一次点火起爆的火雷管数量少,施工速度慢,并且在复杂地形上人员后撤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研制并列装电起爆器以取代落后的手工点火起爆装置,成为迫在眉睫之事。

自此,各种制式电起爆器先后研制成功。

我军装备的各种电起爆器按其产生电能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流发电机式起爆器、电容式起爆器及遥控式起爆器3类。

直流发电机式起爆器主要包括10发、25发、100发电气点火机等型号;电容式起爆器主要包括GBP410型/66式、GBP411型/70式、GBP412型/78式18及GBP413型等4种型号;遥控式起爆器主要包括GBP421型及袖珍式/常温型等2种型号。

这些起爆器适于起爆我军大量装备的8号电雷管。

8号电雷管的电桥丝分为镍铬桥丝和康铜桥丝两种。

镍铬桥丝电阻为2~4欧姆,起爆电流采用直流电时为0.6安培,采用交流电时为0.9安培;康铜桥丝电阻为1~2欧姆,起爆电流采用直流电时为1安培,采用交流电时为1.5安培。

直流发电机式起爆器直流发电机式起爆器是一个由定子和转子组成的直流发电机,通过转动手柄驱动转子快速旋转产生电流,对爆破电路中的电雷管放电而起爆预设装药。

按一次起爆电雷管的数量分为10发、25发、100发电气点火机等。

地雷的用途

地雷的用途

地雷的用途地雷是一种军事装备,被广泛用于军事行动中。

它们通常被埋藏在地面下或放置在固定位置,旨在对敌军造成严重伤害,瘫痪其机动能力,破坏敌人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行动。

尽管地雷在军事上有一定的用途和效果,但它们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人道主义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现在我将详细介绍地雷的用途。

首先,地雷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防御手段。

在战争中,部署地雷可以有效地阻止敌军的前进和进攻。

地雷通常放置在狭窄的道路、桥梁和其他容易形成瓶颈的地区,以防止敌军的突破。

在地雷阵地附近,士兵可以通过遥控或传感装置触发爆炸,从而制造伤亡、混乱和恐慌,使敌方部队受到重创,同时为己方士兵争取时间进行撤退或者重新组织。

其次,地雷也可以用于布设防区和防线。

由于地雷密度高,难以辨识和回避,它们可以有效地限制敌军的活动空间并破坏敌方的战略计划。

地雷可以分散布设或集中在敌军预计进攻的区域,使敌军无法轻易地进入。

它们可以在敌军行进路线上设置,以限制敌军的机动性和伏击敌军。

此外,地雷可以用于炮兵火力的支援。

在战场上,地雷可以与炮弹和其他军事设备结合使用,以增加火力和攻击力。

当炮火覆盖区域有地雷存在时,敌军在受到炮火攻击的同时,还可能遭受地雷爆炸的威胁。

这使得敌军更加难以生存和移动,并且最终达到更好的战术效果。

此外,地雷还可以用作情报收集的手段。

通过布设地雷,军队可以从被捕获或杀死的敌方士兵身上获取情报。

地雷可以被设计成不爆炸的虚设,即所谓的“猎雷器”。

当敌军触发猎雷器时,该地雷不会爆炸,而是会将相关信息传输给使用者,包括触发地雷的时间、地点和触发者的身份等。

这有助于军队了解敌军的行动范围、兵力部署和敌军在战场上的战术意图。

然而,地雷的使用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人道主义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地雷是一种非常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它们会对无辜的平民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

很多时候,地雷在冲突结束后依然存在,威胁着其他人的生活和安全。

地雷还可以造成生态破坏,对土地和水源造成长期的污染和破坏。

浅析国际非金属探雷器材发展现状与趋势

浅析国际非金属探雷器材发展现状与趋势
的炸药 。
员 。 目前 , 外军 广泛 采用 雷达 、 外 、 震 、 红 声 中子 探测 等 非金 属探 雷技 术 , 不断 完善 便携 式探 雷器 , 且积 并
极 发展 车载 式 和机载 式非 金属 探 雷器 材 。 ( ) 国 GD 1美 E系 统公 司和 C E OL MAN 公 司合
在, 虚警 率 被有 效 降低 。
目前 被 国际 社 会 看 好 的 非 金 属 探 雷 技 术 主要
可 以有 效 探 测 出埋 设 在 雷 场 中 的金 属 地 雷 。随 着 技术 的发 展 以及 战 争 的需 要 , 地 雷 的 防 探 和 防 对 排 的技 术 要求 进 一 步 提 高 , 世 纪 4  ̄ 5 上 0 0年 代 开 始 出现 大 量 的 非 金 属 地 雷 , 地 雷 的 金 属 外 壳 逐 将
2 国际主 要 的非金属 探 雷技 术 第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中 开 始 出现 许 多 以 塑 料 、 、 木 纸、 陶瓷 为壳 体材料 的地雷 ,0世 纪 4 2 0年代 美 国首
先开 始进行 了非金 属探 雷技 术 的研究 , 于 5 并 O年 代
作研制生产的 HS A D 手持支架式地雷探测系 T MI S
步替 换 成非 金 属 外 壳 , 且 内部 组 件 的金 属 含量 也 并
越 来越 少 。
有: 高频 探 雷技术 、 冲雷 达探 雷技 术 、 脉 红外 成 像 探 雷技 术 、 声震 探 雷技 术 、 四极 矩 共 振 探 雷 技 术 、 核 中 子探 雷 技术 。生 物探 雷技 术 也是非 金 属探雷 技术 的
探雷 器 的探 测 效率 。 为 了改 变非 金 属 地 雷探 测 困难 的 局 面 , 一方 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军用装备发展(地雷篇)
58式反步兵地雷1958年,以苏制PMN地雷为蓝本仿制的国产58式反步兵地雷诞生,并正式列装部队。

国产58式反步兵地雷在当时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地雷,其结构简单,杀伤效果好,难以被探雷器探测。

该雷为压发爆破型防步兵地雷,主要以装药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杀伤敌人的有生目标。

59式反步兵地雷59式反步兵地雷是一种结构更
为简单的地雷,仿自苏式POMZ-2反步兵地雷,是一种绊发破片杀伤型地雷,主要以引爆后产生的破片杀伤敌人的有生目标。

该雷外型酷似一枚大号的木柄手榴弹,仅有六个主要部件:引信、火帽、雷管、装药、雷和固定桩。

雷体为铸铁制成,并在表面铸有沟槽,沟槽的作用是保证地雷引爆后产生较多有效的杀伤破片。

国产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60年代,中国武器专家在抗美援越战场上将缴获的美制M18A1
反步兵定向地雷带回国,由此也开始了对定向地雷的仿制。

国产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就是以M18A1为基础仿制的,其结构、威力均大同小异。

该雷布设前必须先将其雷体下方的脚架打开固定住,然后将其正面(表面印有“此面相敌”字样)对准敌人来袭的方向,通过瞄准孔瞄准50米左右距离上与
人体高度相当的参照物作为瞄准点,最后装上引信69式反
步兵跳雷69式反步兵跳雷,在58式、59式、66式反步兵
地雷定型的同时,新中国兵工行业也开始摸索着自行设计新型地雷。

这种地雷是设计在地面以上爆破的杀伤性跳雷,其结构紧凑,重量轻,构造简单;布设简便;可单独布放,亦可串联布放。

以其破片杀伤行进中的步兵。

72式金属壳反坦克地雷72式金属壳反坦克地雷采用钢片碟簧为压发机构,以对抗履带车辆为主,有多重耐爆设计,雷壳密封,故可埋设在1.2米水深之内。

72式塑料壳反坦克地雷72式塑料壳反坦克地雷的主要破坏对象是坦克和履带式车辆的传动部,使其瘫痪,用于对付卡车亦有良好效果。

72式反步兵跳雷吸收了当时国外先进地雷的设计经验,把预置破片技术运用到其中,使其威力大大增加。

72式跳雷采用了中国独创的塑料雷壳包裹杀伤钢珠设计,使其杀伤破片达到了惊人的650枚,地雷引爆后在其14米的杀伤半径内完全没有死角。

同时针对69式地雷引信可靠性不佳的问题,设计了新型的可溶解式保险机构。

该保险机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地雷布设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进入战斗状态,从而保证了布雷者的安全,避免意外GLD150防步兵地雷该地雷也称六六式防步兵定向雷。

适宜在阵地前沿或伏击战中机动布设。

该雷为弧形长方体,由塑料雷壳、炸药、钢珠、支架、延期引信或电发火装置等组成。

地雷爆炸后,破片以散射形式呈扇面形状飞向目标,杀伤密集冲锋的步兵。

GLD214反履带雷是中国1981年研制的耐爆反坦克履带地雷。

适用于人工、火箭
和飞机布设。

也可用于机械布雷车布设。

主要用于布设反坦克地雷场,破坏中型坦克履带及其他车辆的行动部分。

GLD220反车底雷是中国于1984年成功研制的反坦克车底地雷。

由火箭车布雷车设。

对雷电、无线电波、弹片等产生的磁场,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GLD260反坦克雷是中国于1995年研制成功的反坦克履带车底地雷。

人工和机械布雷车布设,用以构成地雷场或地雷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