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助词“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助词“的”在现代汉语中的取舍

张静

(湖北大学文学院 2011级对外汉语 2011221102410019)

摘要:“的”字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也是汉语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出现“的”字取舍问题的原因、制约“的”字取舍的因素以及“的”字取舍的一般规律三个方面探讨了结构助词“的”在现代汉语使用中的省略问题。

关键词:结构助词;“的”;取舍;省略

我们都知道,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语法标志,主要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但并不是所有定语后都要用“的”,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时必须加“的”,有时不能加“的”,有时加“的”和不加“的”都行,但意义有所差别。因此,结构助词“的”的省略,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被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汉语学习的一大难点。

一、出现“的”字取舍问题的原因

“虚词在各种语言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由于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虚词就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陆俭明,1985)据陆俭明先生统计,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尤其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虚词使用不当造成的病句占语法偏误的60﹪以上。正因为汉语没有其他国家语言丰富的词性变化,所以虚词充任着区分时态和区分语态的职务,从而增加了虚词使用的难度。

当然,这也是造成结构助词“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面临取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关于结构助词“的”,概括起来大概还有以下几个原因,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面临取舍不当的问题。

(一)、音节因素。

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追求音节的对称和协调,因此,在句子各成分的搭配过程中,总要考虑单双音节是否协调,通过省略“的”字来避免语音节律的不协调,打破了一些关于“的”字的使用规律,从而造成了取舍偏误。例如下面三个词组,本来加上“的”字并无差错,但出于对于音节因素的考虑,往往在使用的过程中省掉了“的”。

学生教育问题身体检查结果英语考试成绩

(二)、层次多少和结合紧密程度因素。

当一个句子中的层次太多时,或者定中之间结合程度叫紧密时,通过省略“的”字可以避免语义层次的紊乱和冗赘。例如下面两个短语中,本来包涵了限制或修饰的关系,但因为层次太多,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并不加“的”。

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先秦民间歌谣与原始宗教

(三)、语用习惯和语言经济原则

每种语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语用习惯。同时,语言的经济原则是所有语言普遍都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求使用者在不影响信息传递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用简洁明了、缩略的表达方式,删繁就简。因此,“的”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被最大可能地省略了。例如,

我书包在左边——我的书包在左边关键时刻——关键的时刻

根据经济原则,言语表达中能省的就要省,因此就出现了省略不当的问题,不该省的省了,该省的没省。在考虑省略“的”字的时候,应该考虑以下“能省略就省略”的标准:a.省略结构在语法形式上是明显短缺的;b.被省略的部分必须是明确的,而且是容易恢复的;c.被省略的部分填补后必须是合乎语法结构的。(刘云2004)

二、制约“的”字取舍的因素

关于制约结构助词“的”的取舍的因素,下面将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的”字的取舍对句法、语义结构关系产生影响时,必须用“的”;对句法、语义结构的改变没有影响时,“的”字的取舍由语用上的需要决定。因此,“的”的取舍在句法、语义规则上具有强制性,在语用规则上具有选择性。(梁顺德1999)

(一)、“的”字的取舍在句法上具有强制性

结构助词“的”字的有无可以改变句法结构。有些短语和句子,是不能缺少“的”字的,这是我们在考虑加“的”与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例如:

(1)这是一片我写的文章。

(2)明天我带你去见一个我同学的朋友。

(3)我们的老师来了。

(4)现在的生活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例1“写的文章”是“动词+名词”的偏正关系,如果去掉了“的”,就变成了动宾关系“写文章”;例2“同学的朋友”是“名词+名词”的偏正关系,如果去掉了“的”,就变成了联合关系“同学朋友”;例3“我们的老师”是“代词+名词”的偏正词组。如果去掉了“的”,就变成了同位关系“我们老师”;例4这个句子如果去掉了“的”,“现在”的句法成分就由定语变成了状语。可见,带不带“的”字能使句子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还能区别定语和状语,因此,句法是制约“的”字取舍的最重要因素。

(二)、“的”字的取舍在语义上具有强制性

结构助词“的”字的有无可以改变语义结构或产生歧义。加“的”与不加“的”要根据当时的语言环境做出适当的取舍,否则会造成修饰不当,或者给读者、听者带来疑惑。例如:

(1)孩子脾气孩子的脾气

(2)马尾巴马的尾巴

(3)他买了三斤鱼他买了一条三斤的鱼

(4)我想问他的地址我想问他地址

(5)今天你的好消息真多啊今天你好消息真多

例1、例2都因为“的”字改变了语义结构。“孩子脾气”、“马尾巴”不带“的”时,都带有特定的含义,“孩子脾气”一般用来形容成年人或老年人的脾气性格,“马尾巴”一般指女性发式,即都强调事物的属性;而带“的”之后,语义上就是强调领属关系,“孩子的脾气”区别于“孩子的行为”,“马的尾巴”区别于“狗的尾巴”。例3加“的”表示鱼的重量,不加“的”表示鱼的数量。例4和例5都因为“的”字而在句意上产生了歧义。可见,语义对“的”字取舍的强制性也比较强烈。

(三)、“的”字的取舍在语用上具有选择性

除了以上分析的两点外,语用对于“的”字的取舍也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当“的”字的有无没有引起句法、语义结构的改变时,到底是用“的”好还是不用“的”好,最终得从语用的角度获取答案。例如:

(1)自从加入了这个行业,他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2)我们伟大的党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

(3)这是我的家,我为什么要走?。

(4)狐狸尾巴比狼尾巴大。

例1中如果把“的”去掉,对句子并没有影响,但是加了“的”字,更能凸显形容词“新”所描写的对象“世界”的性状,无形中与“过去的世界”进行着对比。例2所体现的是音节的对称性,我们都知道汉语历来就追求节奏和音节的对称,“伟大的党”加“的”,恰好与“改进意见”不加“的”在音节上达到匀称一致。如果有一定的上下文或特定的话语环境,用不用“的”的情况就比较明显了,例3中,因为下文有“我为什么要走”,所以加“的”之后强调的是“我的家”而不是“别人的家”,表示了我不走的根据;例4中,虽然“狐狸尾巴”在汉语中有特殊含义,但因为下文出现了不具特殊含义的“狼尾巴”,所以加“的”与否自然很明了了。(梁顺德 1999)

三、“的”字取舍的一般规律

定中词组中,定语后用“的”不用“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带“的”的定中词组都有凸显定语的功能,有较强的修饰作用,在组合上也比较自由;而不带“的”的定中词组,具有明显的凝固性,其中不少是固定词语或熟语,在组合上相对不太自由,不宜扩大。可用可不用“的”的定中词组,在语义、语用上会有差异。在实际语言中,定语带“的”的概率大于不带“的”的概率。(吕文华 2010)根据上面关于制约“的”字取舍的三个因素,并参考刘月华老师关于“充任定语的词语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